地黄的炮制与应用

合集下载

地黄炮制工艺

地黄炮制工艺

地黄炮制工艺
地黄炮制工艺
简介
•地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炮制是地黄加工的一种工艺,通过特定的处理过程,提高地黄的药效。

目的
•改变地黄的质地和化学成分,增强药效。

•减少地黄的毒性。

主要步骤
1.清洗:将采摘好的地黄用清水漂洗,去除杂质和土壤。

2.晾晒:将洗净的地黄晾晒至半干状态,以去除多余水分。

3.烹制:将晾晒好的地黄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改为小
火慢炖。

4.搅拌:持续搅拌地黄,避免黏连,直至炖制时间结束。

5.烘干:将炖制好的地黄晾至干燥,以增加储存期限。

炮制后的效果
•地黄的质地更加柔软,易于煎煮。

•地黄的药效得到提升,滋阴补血效果更明显。

•地黄的毒性减弱,使用更加安全。

注意事项
•炮制过程中要控制好火候,避免烘烤过度,影响药效。

•地黄存放时要避免受潮和暴晒,以免影响炮制效果。

•炮制过程中要注意卫生,避免细菌污染。

总结
地黄炮制工艺是提升地黄药效、减少毒性的重要步骤。

通过清洗、晾晒、烹制、搅拌和烘干等步骤,地黄的质地得到改善,药效得到提高。

正确操作和注意事项的遵守,能够保证地黄的品质和安全性。


解地黄炮制工艺对于中药材的炮制过程和中药制药工作者来说,具有
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药炮制技术之蒸法—地黄

中药炮制技术之蒸法—地黄
采收时间
地黄一般在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此时药效最佳。
储存方法
地黄应储存于通风干燥处,避免受潮和阳光直射,以防发霉变质。
2023
PART 04
地黄的蒸法炮制工艺
REPORTING
炮制前的准备
选材
选择质地坚实、无病虫害 的地黄,去掉须根和泥沙 ,清洗干净。
切片
将清洗干净的地黄切成适 当大小的片状,以便蒸制 时更好地受热。
3
炮制地黄的现代药理作用及机制
进一步探究蒸法炮制地黄的药理作用及机制,发 掘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炮制工艺不规范
加强行业监管,制定炮制规范和标准,确保 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稳定性和产品质量。
药效成分检测方法不统一
建立和完善药效成分检测方法,实现产品的 标准化和质量控制。
炮制前后药效对比研究不足
2023
中药炮制技术之蒸法 —地黄
REPORTING
2023
目录
• 中药炮制技术概述 • 蒸法炮制技术 • 地黄的药性与应用 • 地黄的蒸法炮制工艺 • 蒸法炮制的质量标准与检测 • 蒸法炮制地黄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2023
PART 01
中药炮制技术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医疗、调制、制剂、贮藏及运输等需求,对中药材进行净制、切制、炮炙处理的过程 。

颜色
蒸制后的地黄颜色应呈现深棕 色或黄棕色,色泽均匀,无焦 黑或过浅的现象。
气味
蒸制后的地黄应具有独特的药 香味,无焦味、霉味或其他不 良气味。
质地
蒸制后的地黄质地应柔软,不 易折断,无硬块或杂质。
蒸法炮制的检测方法

生地黄的炮制方法与标准

生地黄的炮制方法与标准

生地黄的炮制方法与标准生地黄,又称女贞子、熟地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有滋阴清热、益肾生津、补血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肾虚、阴虚火旺、盗汗等症状。

生地黄的炮制方法主要分为三种:鲜用、炙用和煅烧用。

1. 鲜用生地黄的炮制方法:将新鲜采摘的生地黄搓洗净,去杂质,晾干。

然后将鲜生地黄置于容器内研磨、捣碎成泥状,或切成薄片备用。

如果需要使用鲜生地黄的汁液,可以将生地黄切碎后挤取汁液。

鲜用生地黄力度充足,能够保留更多的药效成分,但需要相应的注意保存时间,防止变质。

2. 炙用生地黄的炮制方法:取干燥的生地黄,将其放入炙炉内进行炙烤。

一般要炙至生地黄的外表呈现红棕色,内部仍然保持浅黄色。

炙用生地黄炮制后,功效更加温和,适用于阴虚阳亢、虚热症状。

3. 煅烧用生地黄的炮制方法:将生地黄放入炉内进行煅烧,要控制好温度,以免过度烤焦。

煅烧后的生地黄呈黑色或黑褐色,质地更加坚硬。

煅烧用生地黄具有较强的滋阴作用,适用于肾阴不足、阴亏火旺的症状。

标准的生地黄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 外观:色泽鲜艳,无虫蛀、霉斑、霉层和异物。

2. 气味:具有特有的药香,不应有异常或有味。

3. 性状:形状自然,无碎片、杂质,感觉厚重。

4. 汤液:煎煮后的汤液呈棕红色,饮服时无异常或有异味。

此外,应注意以下事项:1. 存储:生地黄宜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远离异味。

2. 食用禁忌:生地黄属于滋阴补火的药物,阴虚火旺者慎用。

孕妇禁用。

总之,生地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经过适当的炮制后,能发挥出更好的药效,适应于不同的症状治疗。

在选购生地黄时,要注意外观、气味和汤液等特点,并注意存储和食用禁忌。

地黄炮制方法与标准

地黄炮制方法与标准

地黄炮制方法与标准
地黄是中药材中常用的一种,具有滋阴补肾、益精血、调经止带等功效。

而地黄炮制后,其药效更为突出,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药用价值。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地黄炮制方法与标准。

一、地黄炮制方法
1.炒制法:将地黄洗净,晾干后,放入炒锅中炒制,炒至表面微黄,内部呈红色,有香气散发出来即可。

2.煨制法:将地黄洗净,晾干后,放入煨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煨至地黄变软,表面微黄,内部呈红色,有香气散发出来即可。

3.烘制法:将地黄洗净,晾干后,放入烘箱中,烘至表面微黄,内部呈红色,有香气散发出来即可。

二、地黄炮制标准
1.外观:地黄炮制后,应呈现出红色或棕红色,表面微黄,无霉斑、虫眼、杂质等。

2.气味:地黄炮制后,应有香气散发出来,无异味。

3.质地:地黄炮制后,应质地坚硬,不易碎裂。

4.含水量:地黄炮制后,含水量应控制在10%以下。

5.药效:地黄炮制后,应具有滋阴补肾、益精血、调经止带等功效。

总之,地黄炮制是中药材加工的重要环节之一,炮制后的地黄不仅具有更好的药效,而且更易于保存和使用。

因此,在炮制地黄时,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以确保其质量和药效。

九蒸九晒地黄的做法和注意事项

九蒸九晒地黄的做法和注意事项

九蒸九晒地黄的做法和注意事项X九蒸九晒地黄,为什么要一遍又一遍的蒸和晒呢?这就是“九蒸九晒”,是中药炮制中经常见到的,地黄、当归、附子等药材通常都是要经过九蒸九晒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药效,这里面的学问非常大。

功效: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阴虚、血虚和运化不健的人,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概述:加黄酒蒸制可以改变药物的苦寒之性,增强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能。

加砂仁则补而不腻,能借助砂仁的辛温香窜之性。

解熟地的腻性。

清代《本草从新》“地黄以怀庆肥大而短、糯体细皮、菊花心者良。

”熟地的标准:黑如漆、亮如油、甜如饴。

制作过程清洗干净,拌黄酒,加10%的黄酒与净生地黄拌匀,并闷润至酒吸尽。

第一次蒸制,晒干,第一次蒸至地黄中央发虚为度(蒸制过程收集熟地汁),取出晒至外皮微干,然后将地黄拌入熟地汁和适量黄酒,并闷润至吸尽。

按第一次蒸制、晒干方法,再蒸再晒至外皮微干,再拌入熟地汁、适量黄酒,如此反复蒸晒八次。

第二次至第八次蒸制需使用黄酒约70%用量。

第九次蒸制,晒干:最后将剩余(约20%用量)黄酒及砂仁粉一起拌入,蒸至内外漆黑,味酸甜无苦味为度。

将蒸制合格的熟地手握成团,晒至八成干。

注意事项:1.蒸制操作烘药期间需用手揉搓药材,以使药材与熟地汁,黄酒,砂仁粉充分混合。

2.操作过程中切忌熟地黄不能接触生水,包括直接接触药材的容器、工具、设施以及操作者的手。

操作者需洗净手并干燥后,才能接触、揉搓药材,否则成品易发霉。

3.每次蒸制时间需严格控制,以防止药材蒸过失味。

4.蒸制容器应有效密封,以防止辅料黄酒、砂仁气味散失。

禁忌:1、熟地性滋腻,不宜多食,过量有碍消化;2、伤寒者不宜用,熟地为补药,伤寒之病宜疏散不宜滋补;3、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慎服或少服,或与山楂、山药等配合服用;。

炮制论文

炮制论文

地黄不同炮制品的滋阴补血作用的比较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块根。

地黄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后,其性味、功效亦发生相应的改变。

1.生地黄性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炮制方法:⑴取鲜地黄,除去杂质,洗净出去须根。

用时切厚片(2~4cm)⑵生大黄炭:取生地黄,大小分开,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鼓起,表面黑色,断面黑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2.熟地黄性温,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炮制方法:⑴酒熟地黄:取净生地黄,用黄酒拌匀,置炖药罐内,密闭,隔水加热炖透,或置适宜容器内蒸透至表面黑润,至黄酒完全被吸尽,取出,晒至外皮稍干时,切厚片,干燥。

生地黄每100kg,用黄酒30~50kg。

酒熟地黄用于滋阴补血。

⑵蒸熟地黄:取净生地黄,置木甄、笼屉或其他适当容器内,加热蒸至内外黑润为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

蒸熟地黄用于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⑶砂仁制熟地黄:取净生地黄,加入黄酒,砂仁粉拌匀,装铜罐或其他适当容器内,密闭,以武火加热,隔水炖约48h,至内外漆黑,发空为度,取出,晾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

每生地黄100kg,用黄酒30~50kg,砂仁粉1kg。

⑷熟地黄炭:取熟地黄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发泡鼓起,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再炒至水气逸尽,置适宜容器内,密盖,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

用于养血止血。

传统认为,蒸制后可使药性由寒转温,味由苦转甜,功能由清兼补转为滋补阴血;酒制可借酒力行散,起到行药势,通血脉,更利于补血,使地黄补而不腻[16]。

由于生地黄炭和熟地黄炭其功效多用于止血,故在此不加以讨论.临床根据其不同的功效,分别用于不同的病证。

历代本草对此均有记载,陈藏器云:“本草云干地黄,《神农本草经》不言生干及蒸干,方家所用二物各别,蒸干即温补,生干则平宣,当依次用之。

”(《本草拾遗》);张洁古:“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须用之。

熟地的制作方法

熟地的制作方法

熟地的制作方法什么是熟地?熟地,学名炮制地黄,是传统中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

它是地黄的加工品,通过特定的炮制方法,使地黄具有更好的药性和药效。

熟地常用于调理血液和滋补肝肾,对于一些肝肾虚弱的患者,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熟地的制作方法熟地的制作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材料准备制作熟地的主要材料是鲜地黄,其采收季节一般在秋季,可选择完全成熟而且没有病害的地黄进行加工。

材料准备好后,可以开始进行后续的处理步骤。

2. 清洗和切片将准备好的鲜地黄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并且切成适当大小的薄片。

清洗过程可以使用清水进行,可以反复清洗几次,确保材料的干净。

3. 炮制炮制是熟地的关键步骤,通过炮制可以提高地黄的药性和功效。

具体的炮制方法为:•先将切好的鲜地黄加入一个容器中,然后加入适量的生姜汁搅拌均匀。

•然后将混合物倒入锅中,用文火慢慢炖煮。

•炖煮的时间一般需要3-4小时,期间需要不断搅拌,以防止煮焦。

•直到炖煮的过程中地黄的颜色逐渐变深,汤液变为红色,有香气散发出来,说明炮制完成。

4. 晾晒和储存炮制完成后的熟地需要晾晒和储存,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

具体步骤如下:•将炮制好的熟地晾晒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直到完全干燥。

•干燥后的熟地可放入干燥的容器中密封保存,防止潮湿和霉变。

注意事项在制作熟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材料的选择要慎重,选择完全成熟而且没有病害的地黄进行加工。

•清洗过程要彻底,确保材料的干净。

•在炖煮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以防止煮焦。

•干燥和储存的环境要干燥通风,防止潮湿和霉变。

总结熟地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料,通过特定的炮制方法制作而成,具有调理血液和滋补肝肾的功效。

制作熟地的过程需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和清洗,炖煮过程需要耐心和不断搅拌,制作完成后需要晾晒和储存。

只有正确进行制作和储存,才能保证熟地的药性和药效。

生地黄的炮制方法和功能主治

生地黄的炮制方法和功能主治

生地黄的炮制方法和功能主治炮制方法生地黄是一种药材,在中医中被广泛使用。

通过炮制,可以提高生地黄的药效,并使其更适合特定的应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生地黄炮制方法:1.生地黄炙制法:•将新鲜的生地黄用微火烘炙至皮肉干枯,内部呈暗红色。

•炙制后的生地黄较之生品干燥,呈红褐色,质地黏滞。

2.生地黄炒制法:•将新鲜的生地黄切成薄片,放入锅中炒制,直到变为枯黄色。

•炒制后的生地黄质地较干燥,呈红褐色。

3.生地黄水炖法:•将生地黄洗净后切成小块,放入砂锅中。

•加入适量的清水,炖煮1~2小时,直到水变为红色。

•炖制后的生地黄质地较软糯,呈棕红色。

功能主治生地黄属于中药材,具有多种药效和功能主治。

以下是生地黄的主要功能主治:1.补肝肾:生地黄具有滋补肝肾的功效。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肾主藏精,生地黄能够滋补肝肾,强壮体内的肝肾功能,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

2.清热解毒:生地黄还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中医认为生地黄味甘,性凉,能够清热解毒,对于热毒引起的炎症和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

3.滋阴润燥:生地黄能够滋阴润燥。

中医认为生地黄味甘,性凉,具有滋阴润燥的功效,对于因阴虚引起的口渴、烦躁、病后恢复期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4.养血生肌:生地黄对于血虚和肌肤不足有滋养作用。

中医认为生地黄能够养血生肌,常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面色苍白、皮肤干燥等问题。

5.降低血糖:生地黄还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生地黄中的一些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糖的效果,因此可以作为辅助降血糖的药物之一。

总的来说,生地黄具有补肝肾、清热解毒、滋阴润燥、养血生肌和降低血糖的功效。

在中医中,生地黄常被用于治疗肝肾不足、阴虚火旺等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以上是关于生地黄的炮制方法和功能主治的简要介绍。

通过炮制,可以提高生地黄的药效,使其更加适合特定的应用。

在使用生地黄时,根据不同的医疗需求选择适当的炮制方法。

同时,也应密切关注其适用范围和禁忌症,以充分发挥其药效并确保安全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黄的炮制与应用
发表时间:2010-08-10T16:21:19.7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1期供稿作者:孙永生
[导读] 地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干地黄,味甘寒。

主治折跌绝沥伤中,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优良。


孙永生(黑龙江省宾县中医院黑龙江宾县 150400)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1-0347-02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明·陈嘉漠云:“江浙壤地种者,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而力微,怀庆府产者,禀北方纯阴,皮有疙瘩而力大。

”怀庆府即今河南省武陟、济源、原阳、修武、温县一带。

为适应临床所需,历代对地黄的炮制方法很多。

例如:酒熟地,干生地、熟地、焦生地、焦熟地、鲜生地、生地炭、姜汁制、砂仁制,量便拌制、醋制、盐水制、蜜水制、黄连制、红花制、蛤粉拌,黄酒砂仁制、黄酒砂仁陈皮制,白酒砂仁生姜制等散见于历代医方、本草及各炮制专著中。

本文就其炮制历史沿革,传统及现代炮制方法与临床应用作一初步探讨。

一地黄炮制的历史沿革
地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干地黄,味甘寒。

主治折跌绝沥伤中,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优良。

”后《名医别录》云:“生地黄者,乃新掘鲜者,其性大寒,其熟乃后人复蒸晒者。

”使炮制品有生熟之分。

随着中医学发展,简单的炮制品已不能完全适应临床的需要,于是到汉代《金匮要略》中就出现了蒸制取汁的记载。

后到南北朝,辅料炮制和蒸制又进一步扩大了地黄的医疗范围,《雷公炮炙论》记载:“采生地黄,去白皮,瓷锅上柳木甑蒸之,摊令气歇,拌酒再蒸,又出令干。

”就是一例。

唐朝《备急千金方》也提出了复蒸:“晴日早蒸之,暴于日中,夜置汁中以制盖之,明朝又蒸,古法九遍止,今但看汁尽色黑,熟、蒸三、五遍亦得。

”宋《史载之方》也有“洒酒九蒸九暴”的记载。

明清两代地黄的炮制辅料已由单纯的酒发展到姜、醋、盐、人乳、药汁、固体药物等,使地黄炮制得到空前的发展。

解放后,随着各省市对炮制经验的整理和交流,陆续制定了一些炮制规范。

《药典》中收载了生地黄、酒熟地黄、蒸熟地黄三个品种。

而其它诸如姜汁制、盐制、醋制等因临床价值不大而被收录。

二炮制方法及应用
1、鲜生地。

有两种制法,其一是拣去杂质,清水洗净捞出,切段1-1.5cm长;其二是取净鲜生地,捣烂榨取汁。

此两种方法都做临时配方用。

李时珍称鲜生地“其性大寒,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捣饮之。


2、干生地。

拣去杂质,清水洗净,捞出;润透后切2-3mm厚片,干燥。

对热病烦燥,发斑发疹,阴虚低热,消渴,吐血,衄血疗效则更为显著。

3、熟地(清蒸,酒蒸)。

生地味甘而性寒,对阴虚血虚的病人都不适宜。

《本草衍义》曰:“经只言干生二种,不言熟者,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须用地黄者,生常虑大寒,如此之类,故后地改用蒸曝熟者。

生熟之功效,不可不详。

”《药典》对熟地的炮制做了以下要求,取净地黄,照酒炖法(或蒸法)炖至酒吸尽,取出,晒至外皮粘液稍干时,切厚片,干燥。

酒性大热,生地性寒,以热制寒。

加酒蒸制成熟地,可使其药性由寒转温,功能由清变补,同时熟地质厚味浓,滋腻碍脾,酒制又可借酒力行散,起到行药势,通血脉的作用,使熟地滋而不腻,适用于血虚和肾阳不足,精血亏损,目昏耳鸣,腰膝酸软,消渴,遗精,经闭,崩漏等。

目前还有一种用高压蒸制法制熟地的方法。

将净生地浸泡至外表发软而内心无改变时捞出沥干,装入稀麻袋后缝好口入清毒柜,将消毒柜阀开至“消毒”处,在压力达0.7kg/cm2,温度90。

C时进气30分钟,再将阀门开至“干燥”处,继续进气10分钟,然后关闭进气阀。

放置1小时,待柜内压力温度均降至安全范围,开柜取出,立即切片,晾晒一天使外表不粘手后置适当容器中,按生地重量50%拌入黄酒闷二十四小时(待酒尽药透),仍装入柜蒸制。

将阀门开至“消毒”处,压力达1.2kg/cm2温度110℃时蒸40分钟,然后开阀门至“干燥”处进气10分钟压力(0.7kg/m2,温度80℃)方可停止进气,放置90分钟后取出。

摊晒即可。

这样高压蒸制既可缩短时间,提高效率又可达到“色黑如漆,味甘如饴”的要求。

4、生地炭,熟地炭。

炮制方法:取生地片(或熟地片)大小分档,用武火炒至外焦黑色喷洒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放凉。

血见黑而止,生地炭入血可凉血止血;熟地炭止血,补脾胃,治崩漏出血等证。

以上是目前较常使用的几个炮制品的炮制方法,如若临证治疗时,也可辨证使用其它炮制品,以保证更好的发挥药物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