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婚丧嫁娶礼仪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农村婚丧嫁娶礼仪篇一:中国婚丧嫁娶习俗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
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
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
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
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
女家设小宴招待。
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
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
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
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
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
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
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
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
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
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
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
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
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
第三日送回。
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
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
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
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
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
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农村红白喜事实用大全

农村红白喜事实用大全农村的红白喜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期盼,也是家庭和社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农村,红白喜事的举办往往需要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仪式,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农村红白喜事的一些实用大全吧。
结婚习俗。
在农村,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也是一件喜事。
结婚习俗多种多样,但在农村,有一些共同的传统习俗。
一般来说,结婚前需要进行聘礼、过大礼、娶亲等一系列仪式。
聘礼是男方家庭送给女方家庭的一些礼物,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和诚意;过大礼是新郎新娘向双方长辈行礼表示孝敬和尊重;娶亲则是新郎带领着一大群人去接新娘回家。
在这一过程中,还会有一些有趣的习俗,比如新娘出门时要踩过一碗柠檬水,象征着“踏青”,表示新娘将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丧葬习俗。
丧葬是人生中的悲事,但在农村,也有一系列的丧葬习俗。
一般来说,丧事从忌日开始,亲友前来吊唁,家人则要穿上素服,进行一系列的祭奠仪式。
在农村,还有一些特殊的丧葬习俗,比如要在坟前烧纸钱、祭拜先人,以示对逝者的怀念和尊重。
而在一些地方,还有“送终”等习俗,表示对逝者的最后一程陪伴和祝福。
生日习俗。
在农村,生日也是一件重要的喜事。
尤其是老人的生日,更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在农村,一般来说,家人会为老人准备一些寿礼,比如寿桃、寿面、寿衣等,以示对老人的尊重和祝福。
在生日当天,家人会举行一些祝寿的仪式,比如点燃寿烛、敬酒、祝寿等,以示对老人的祝福和美好的祝愿。
小孩满月习俗。
在农村,小孩满月也是一件喜事。
一般来说,小孩满月时,家人会为小孩举行满月宴,邀请亲朋好友前来祝贺。
而在一些地方,还会有一些特殊的满月习俗,比如为小孩取名字、剃头、行百日等,以示对小孩的祝福和期盼。
总结。
农村的红白喜事,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期盼,也是家庭和社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结婚、丧葬、生日、小孩满月等喜事,都有着丰富的习俗和仪式,它们凝聚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农村结婚男女双方的礼仪(通用5篇)

农村结婚男女双方的礼仪农村结婚男女双方的礼仪农村结婚男女双方的礼仪(通用5篇)结婚自始至终是我国一项传统礼仪,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结婚都是一件非常喜庆的事情。
不过,不同地方结婚的流程和形式或许会有所不同,也有一些细节值得去注意。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农村结婚男女双方的礼仪(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结婚男女双方的礼仪1一、过礼(男方要)1、礼金2、鸡8—10只3、猪肉(双头)4、糖果饼5、婶伯奶内金20份女方回男方:1、2条裤(新郎、新娘)封包2个放在裤2、油壶2个(装花生油)3、花生、谷种、豆种各一点生的4、状元糕一袋5、扎担封包2个,红包各200元二、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来封包1、乳金2个(母亲)2、父金1个580元3、香金1个(细佬)4、奶奶爷爷各1个5、婶伯婔金10个(加封回比男方)6、厨金2个(各100)7、分花姐妹金散钱200元8、谢金2只9、梳金2只10、伞金1只11、拦门1只(细佬)12、车起步1只(搭新郎新娘车)13、姐夫比舅仔开车门1只14、姐夫比舅仔等入屋1只15、十金即封20只1个(10只)16、新郎新娘双方爸妈腔花17、开面粉2只(带来女方开面用)18、五色线28C(带来女方开面用)三、结婚前一天,男方要用1、礼金:男方来女方①鸡8只(3公5母)②猪肉1刀(双肉头)③少量糖果饼2、结婚那天男方要用①9台车(每台车100,人200)②男方封来接新娘用:(男方封30只,每个5元或10元,拦新郎发比姐妹的)一、女方买嫁妆1、2床被(1张红色)2、蚊帐1张3、笼1只(搭笼毛巾双喜红色2条,扣针1串)4、竹席1张5、针头2个(枕巾2条双喜),长枕1只6、扎被带1大、1小(2扎)7、毛巾2条,牙刷2条,牙膏1条,口忠2个,头绳仔3扎8、刷2把,被1把,镜2只,针线盒1只,剪刀1把,苏刀1把9、胶桶双喜红色2只10、胶盆大、中各1个(红色)11、面盆2只(红色)12、双喜大封包3扎,小封包5扎13、新郎、新娘、内衣、鞋由男方买新的14、卷被用2张被:榄子、糖饼、干果各2个,糕饼各2封,封包各2个二、结婚那天女方回男方封包1、扶新娘2个2、厨金2只(各100)3、扎兰勾(8只封包,每个20—50元)4、回1对(回盆2条)1公1行5、回男方:开封金4只,笼角4个(各200元)三、女方封结婚日用1、男方来车,人各封20元2、新郎封588元3、伴郎封138元4、大叔封138元5、伴娘封138元6、姐妹团封138元(6人)农村结婚男女双方的礼仪2一、农村结婚流程(1)迎喜车、接新亲。
农村婚丧嫁娶等事宜操办标准和流程

农村婚丧嫁娶等事宜的操办标准和流程可以因地区和文化习俗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农村婚丧嫁娶事宜的一般标准和流程:
农村婚礼:
提亲阶段:男方家长派人到女方家庭提亲,商议婚事。
订婚仪式:男方家长带着媒人和礼物到女方家庭,正式订婚。
婚礼筹备:双方家庭商议婚礼细节,包括日期、婚宴地点、婚车等。
婚礼仪式:包括迎亲、交换婚礼、敬茶、拜堂、喜宴等环节,遵循地方风俗和传统习惯。
农村丧葬:
通知亲友:家庭成员通知亲友,传达逝者的消息和葬礼安排。
准备灵堂:在家中或室外搭建灵堂,供奉遗像或遗体,举行告别仪式。
殡葬仪式:举行告别仪式,进行遗体火化或安葬,根据当地风俗和宗教信仰进行。
安慰亲友:亲友对家属进行慰问和安慰。
农村嫁娶:
男方家庭准备彩礼和嫁妆:男方家庭准备一定金额的彩礼给女方家庭,女方家庭准备嫁妆给新娘。
婚礼仪式:包括迎亲、交换婚礼、敬茶、拜堂等环节,遵循地方风俗和传统习俗。
新婚生活:新娘随新郎回到新家,开始新的家庭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差异和文化多样性,以上流程和标准仅供参考,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在进行婚丧嫁娶等事宜时,建议根据当地习俗、传统和法律法规进行操作,咨询当地相关部门或请教有经验的长辈和专业人士,以确保遵循当地的规范和礼仪。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农村婚丧嫁娶礼仪是中国农村地区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是在农村社会中进行婚姻、丧葬和嫁娶等重大事件时所遵循的一套仪式和规范。
这些礼仪在农村社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体现了尊重和传统,也凝聚了人们的情感和信仰。
除了婚礼,农村社区也非常重视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被认为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同时也是给予生者一个机会来表达他们的哀思和悲痛。
在丧葬仪式上,家人和亲友通常会穿着白色或黑色的衣服,戴上白色花圈或鲜花,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祝福。
在仪式期间,亲友们会一起哀悼,并为逝者献上纸钱和供品。
在丧葬仪式结束后,通常还会进行相应的纪念活动,如为逝者建立纪念碑或墓地,以便人们随时前往纪念和悼念。
另一项重要的农村礼仪是嫁娶仪式。
嫁娶是指一个女子离开自己的家庭成为别人的妻子。
嫁娶仪式通常由男方家族筹备和主持,包括聘礼、迎亲和回程三个环节。
聘礼是男方家族给女方家族的礼品和金钱,表示男方对女方的重视和支持。
迎亲是男方亲友前往女方家庭迎接新娘,之后一起返回男方家。
回程则是新娘正式加入男方家庭的过程,她需要向家庭长辈们行礼,并参加由男方家族筹备的迎亲宴席。
嫁娶仪式在农村社区中被视为一种尊重和传承的表现,也是两个家庭之间团结和友谊的象征。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是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农村人们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也体现了对传统价值观和信仰的尊重。
这些礼仪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和变化。
尽管现代化和城市化对农村社会产生着一定的冲击,但农村人们对婚丧嫁娶礼仪的重视和尊重仍然根深蒂固。
这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既是对祖先的尊重,也是对农村社会和社区稳定的一种保障。
农村婚丧礼仪

农村婚丧礼仪农村婚丧礼仪篇一:栾城婚丧习俗省亲古时叫归省,即女儿出嫁后,在节日或闲暇时期回到娘家探亲。
栾城早有此俗。
正月初二、初三、初四,女儿带领子女到娘家拜年,礼品贵重,以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娘家称女婿为娇客,酒宴极丰盛。
初六,弟弟到姐姐家拜年,为回拜之礼,弟弟再次邀请新婚姐姐、姐夫到自家过节。
清明节前,女儿都要回娘家上坟,表示对祖先的思念和缅怀。
麦收之后,农活不多,趁此清闲之际,女儿多回娘家探视,互庆麦收。
十月初一为寒衣节,女儿们要回娘家上坟焚化纸钱、纸剪彩衣,让已故亲人在九泉之下免受饥寒之苦,极富人情味。
婚丧(一)婚嫁解放前,通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定亲完婚,称为明媒正娶;换亲、转亲、娃娃亲、指腹亲、童养媳、纳妾、殇婚、冥婚等均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1.定亲明媒正娶的婚姻礼仪最为隆重。
结亲注重门当户对,年龄相当,属相和谐,方位吉利。
先换小帖,男方向女方赠送聘金或聘礼,即为定亲。
到成婚年龄,送娶帖,请媒人等。
女方家境贫寒者,由男方付给女方购置嫁妆费,预购陪嫁品。
结婚日的前一天,男方长辈召集本家人员商议安排结婚事宜;派人到女家联系娶亲注意事项,以免娶亲过程发生争端,商定娶亲路线;同时,待嫁姑娘要请人将脸上茸毛用股绳绞掉,叫做“开脸”.表示处女生活结束,新生活开始。
开脸由长一辈的婶娘或舅母担任,她们须是夫妇双全,子孙昌盛的全福人。
待嫁姑娘身后垂一条大辫子,结婚后梳纂盘于脑后。
2.婚礼结婚日,新郎头戴礼帽,身穿礼服,插花披红,在乐声中给父母长辈行礼,三声起身炮响迎亲队伍排开,执事在前,依次三眼枪、七面鼓、八面锣、飞龙、飞风、飞虎、飞豹各旗紧跟,金瓜钺斧朝天镫,旗牌伞扇红蓝轿。
新郎乘红轿,娶客乘蓝轿。
栾城有“姑不娶,姨不迭”之说,娶客多是姐姐,姐姐娶来的媳妇发家。
过村过街.鸣锣开道,唢呐高奏。
好事人凑热闹,路中横放一长条板凳,上备茶烟,乐队暂停行进,吹奏答谢。
遇寺观庙堂都要放炮,以驱妖邪。
迎亲仪仗队到女方村,派人到女方家中递一投亲帖,以防错迎。
农村红白喜事规章制度

农村红白喜事规章制度农村社会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红白喜事活动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规范农村红白喜事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各地纷纷出台了相应的红白喜事规章制度,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论述。
一、婚礼事宜结婚是人生的大事,对于农村来说更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为了规范农村婚礼事宜,防止铺张浪费,一些地方制定了合理的规定。
首先是婚宴规模的限制,要求举办婚宴的酒席桌数不得超过规定的范围,以免造成浪费和不必要的支出。
其次是礼金的规定,对婚宴的亲戚朋友的礼金进行限制,避免铺张浪费和攀比之风。
此外,还规定了礼仪的标准和程序,包括拜堂、迎亲、入洞房等,以保证婚礼有序进行。
二、丧葬事宜在农村社区中,丧葬事宜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一种体现尊严和尊重的方式。
为了规范农村丧葬事宜,一些地方制定了相关规定。
首先是丧事的办理程序,规定了通知方式、设灵时间、守灵期限等。
其次是丧葬的礼仪规定,如燃香拜祭、送别方式等。
此外,还规范了丧事期间的操办事宜,限制了一些红白喜事的举办,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让家属能够专心处理丧事。
三、重大节日庆祝农村地区的重大节日是农民们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为了使节日庆祝活动更加有序、更具规模,一些地方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对于庆祝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所规定,例如设立庆祝活动的舞台、举办文艺表演、组织传统习俗活动等。
同时,还规定了节日庆祝的时间,避免出现长期庆祝的情况。
四、其他红白喜事除了以上提到的婚礼、丧葬和节日庆祝,农村红白喜事还涵盖了其他方面,如出生喜事、升学喜事等。
针对这些喜事,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比如,对于出生喜事,规定了诞生登记的程序和要求;对于升学喜事,规定了庆祝形式和内容的限制,以避免过度炫富和攀比之风的产生。
总之,农村红白喜事规章制度的出台,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它规范了农村红白喜事活动,避免了浪费和攀比之风的产生,使喜事更加简约、庄重,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农村的温情。
农村红白喜事规章制度(精选10篇)

农村红白喜事规章制度农村红白喜事规章制度目的:为规范农村红白喜事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全民素质。
范围:适用于农村村民举办的婚礼、葬礼、庆典等红白喜事活动。
制度制定程序:1.成立制定小组,负责制定农村红白喜事规章制度;2.制定小组收集和整理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内部政策规定;3.制定小组根据实际情况,拟定制度草案;4.制定小组进行内部讨论,并经相关部门审核;5.制定小组进行公示,接受群众意见和建议;6.根据群众意见和建议,制定小组对制度进行修改;7.最终确定农村红白喜事规章制度,公布并执行。
规章制度:一、婚礼规定1.婚礼庆典不得采用浪费现象,如花费大量钱财购买奢侈品及过多食物饮料;2.婚礼节俭办,不得进行高声喧哗、燃放烟火等影响周围群众的行为;3.婚礼场地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得随意侵占农村公共场所;4.婚礼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清理场地,不得造成环境污染或引起其他负面影响。
二、葬礼规定1.葬礼不得进行铺张浪费的行为,应当办理简单、庄重,尽量减少悼念费用;2.不得产生焚化场外收费等涉及葬礼收费的违法行为;3.丧事期间不能大声喧哗,不得闹事扰乱社会秩序;4.结束葬礼活动后,应及时清理场地,保持周围环境卫生。
三、庆典规定1.庆典活动应当主张文明、健康、环保理念,不得出现酗酒、赌博、暴力活动等;2.不得在庆典活动中使用气球、烟花及其他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或安全事故的物品;3.庆典活动的场地选址应满足安全、合理、方便的原则,不得占用农村公共场所、广场、道路等位置;4.庆典活动结束后,应及时清理现场,保持周围环境卫生。
责任主体:农村红白喜事活动主办方、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
执行程序:1.农村红白喜事活动主办方应当认真遵守规章制度要求;2.村民委员会及乡镇政府应当对农村红白喜事活动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3.如发现农村红白喜事活动主办方存在违规行为,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并给予相应的行政或经济处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农村婚丧嫁娶礼仪篇一:中国婚丧嫁娶习俗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
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
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
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
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
女家设小宴招待。
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
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
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
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
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
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
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
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
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
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
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
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
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
第三日送回。
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
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
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
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
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
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
接亲与送亲男女双方的家人不参加,除少数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装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纸伞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
一般是新娘于中午出娘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不得进门。
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要外出回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
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娘家住。
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开始夫妻生活。
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门就长达一两个月时间,谓之"坐家",实际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残存余音。
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讳打雷变天,因此婚期多在秋冬举行。
贵州少数民族婚俗藏族的婚礼习俗回族的婚礼习俗满族的婚礼习俗满族青年男女相爱后,婚前有一个“相看”的程序,即男方母亲到女方家观看姑娘的容貌,寻问年龄,并考察姑娘家的有关情况等。
如果各方面满意,男方母亲就送一份礼物给女方家,婚事就算确定了。
结婚前几天,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彩礼(俗称过礼)。
彩礼一般比较丰厚,有衣服、首饰、器皿和现金等。
结婚前一天,新娘由陪娘陪伴,坐轿车或坐车到男方家附近预先借好的住处下榻,俗称“打下墅”,第二天由男方在下榻处迎娶新娘。
这种风俗源于历史上清朝军队多年征战,长年不归,满族姑娘赴军营完婚,需先在军营附近借房暂住,久而久之,便成一俗。
现此俗已变,改为在女方家迎娶。
畲族婚俗礼仪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
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
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
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
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
几年之后,才能确定在夫妻娘家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落户畲族婚俗中国的丧葬方式一土葬土葬,葬式之一,又称埋葬,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流行于世界各地,一般是把尸体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把棺材埋在地里(区别于‘火葬、水葬’等)。
二火葬火葬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具体而言是以火把尸体烧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瓮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
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儒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则盛行土葬。
自从二十世纪开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以节约稀少的耕地。
现时中国大陆的火葬比例为53%,美国为26%,英国为70%,日本则超过90%。
三水葬水葬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即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这种葬式在中国古代和现在的西藏地区比较常见,一般是经济条件较差,亡雇不起喇嘛念经超度的人家,对死者多采用此法,另外,对死亡的孤寡人、幼童也用此葬法水葬三种方式一漂尸式二投河式三撒灰式四悬棺葬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
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
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
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武夷山悬棺葬武夷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东南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二千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
反映这一时期文化牲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桥板”。
座落在武夷山中的架壑船棺、虹桥板各有18处,经国家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所c14测定,距今3750-3295年之间。
五天葬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
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
天葬在天葬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
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择日送葬。
出殡一般很早,有专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师首先焚香供神,鹫见烟火而聚集在天葬场周围。
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
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
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分别喂食,直到吞食净尽。
谢谢欣赏**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确,结婚是人生的大事,而且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所以,世界各地的各个民族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大事.于是,世界文化苑中便出现了一支奇葩-----婚俗文化.由介绍人穿针引线,男女见面相亲,双方没有意见,即商定吉日举行定婚仪式。
此间,男家必备厚礼俗称彩礼给女家,礼物包括衣服、物品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录机等。
一般是冬、春各置全套衣服,直至结婚。
结婚日期由双方商定后,男女各持介绍信,到乡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办理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书贵州少数民族都是一夫一妻制,男女社交公开,自由恋爱。
通过"游方"(苗族)、"踩月亮"(苗族)、"赶表"(布依族)、"行歌坐月"(侗族)、对歌(各少数民族)等形式相互认识并建立爱情。
一般还要求父母同意,也有托媒说亲的,如土家族、水族等。
送亲礼仪在女方家举行,其程序、礼节较为复杂、奇特,主要包括答谢亲朋、上发盛装、启程仪礼三个方面。
畲族凤凰装畲族婚嫁婚礼上宾朋吃八仙酒土葬的礼仪繁琐复杂这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远古时期人们的丧葬极为简单,不立坟墓,也没有礼仪和祭祀,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适应统治阶级和礼教思想的需要,丧葬方式日益繁杂;迷信观念日益浓厚,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隆丧厚葬的土葬礼仪。
要求“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以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这种传统的丧葬观念至今对人们仍有一定的影响,成为推行殡葬改革的一大心理和思想障碍。
骨灰火葬坑火葬仪器武夷山悬棺葬篇二:农村文明礼仪知识农村文明礼仪教育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的探索——深州市大屯学区张屯完小孙淑翠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认识到小学德育工作口号式的东西较多,抽象的大道理较多,而实质性、基础性、实践性的教育则太少,特别是文明礼仪等的基础道德教育则更少。
因而在青少年中出现了如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勤劳俭朴、热爱劳动等意识十分淡薄的现象,这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小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原因简要分析现实社会中,青少年中出现的文明礼仪观念淡薄其原因有下列几方面:1、学校礼仪教育观念淡薄,对文明礼仪教育不够重视加强礼貌教育,普及礼仪观念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学校是传播文明礼貌的重要场所,在普及礼仪知识、增强伦理教育、传播现代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实际上,学校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削弱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德育的内容理解狭隘,把礼仪教育排斥在外。
另外,学校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形式机械,措施不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青少年的礼仪观念。
2、家庭教育失误,严重影响了儿童品德的发展家庭教育主要来自良好的家庭风气和正确的教养观念。
只要具备了高尚、健康、和谐的家庭风气,才有可能培养出品德健全、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的孩子。
这取决于家长本身的文化因素和教育孩子的准则和做法。
如有些家长听不进别人说自己的孩子一个“不”字,不让自己的孩子吃半点“亏”。
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迁就溺爱,平时什么也不让孩子干,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也不抵制;尤其现在的单亲孩子和留守儿童,他们跟随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倍加宠爱,更舍不得管教,养成了孩子的自私任性、懒惰懦弱,不善团结、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性格。
3、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如一切向钱看、自私自利观念等也会影响小学生的礼仪观念。
二、实施礼仪教育的策略探索1、建设学校教育主阵地,落实礼仪教育内容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园地,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重任。
这里的“有道德”也应包括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这一文明礼仪教育内容。
如果学校忽视礼仪教育,社会必然会形成“物质富有,精神贫乏”的畸形,出现“道德危机”。
因此学校应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行为素质,使他们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做到举止美、语言美、外表美、心灵美,这必将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和学校德育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校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应坚持从礼仪教育入手抓德育工作,并把其摆在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文明礼仪教育,那么将会极大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首先,我校将文明礼仪列入了校本课程,自编了礼仪教材,教材以故事,图片,漫画等形式,通俗易懂,易于学生理解掌握。
内容上包含了“基本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