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婚丧嫁娶礼仪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农村婚丧嫁娶礼仪篇一:中国婚丧嫁娶习俗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
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
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
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
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
女家设小宴招待。
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
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
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
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
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
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
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
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
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
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
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
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
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
第三日送回。
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
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
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
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
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
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农村红白喜事实用大全

农村红白喜事实用大全农村的红白喜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期盼,也是家庭和社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农村,红白喜事的举办往往需要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仪式,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农村红白喜事的一些实用大全吧。
结婚习俗。
在农村,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也是一件喜事。
结婚习俗多种多样,但在农村,有一些共同的传统习俗。
一般来说,结婚前需要进行聘礼、过大礼、娶亲等一系列仪式。
聘礼是男方家庭送给女方家庭的一些礼物,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和诚意;过大礼是新郎新娘向双方长辈行礼表示孝敬和尊重;娶亲则是新郎带领着一大群人去接新娘回家。
在这一过程中,还会有一些有趣的习俗,比如新娘出门时要踩过一碗柠檬水,象征着“踏青”,表示新娘将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丧葬习俗。
丧葬是人生中的悲事,但在农村,也有一系列的丧葬习俗。
一般来说,丧事从忌日开始,亲友前来吊唁,家人则要穿上素服,进行一系列的祭奠仪式。
在农村,还有一些特殊的丧葬习俗,比如要在坟前烧纸钱、祭拜先人,以示对逝者的怀念和尊重。
而在一些地方,还有“送终”等习俗,表示对逝者的最后一程陪伴和祝福。
生日习俗。
在农村,生日也是一件重要的喜事。
尤其是老人的生日,更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在农村,一般来说,家人会为老人准备一些寿礼,比如寿桃、寿面、寿衣等,以示对老人的尊重和祝福。
在生日当天,家人会举行一些祝寿的仪式,比如点燃寿烛、敬酒、祝寿等,以示对老人的祝福和美好的祝愿。
小孩满月习俗。
在农村,小孩满月也是一件喜事。
一般来说,小孩满月时,家人会为小孩举行满月宴,邀请亲朋好友前来祝贺。
而在一些地方,还会有一些特殊的满月习俗,比如为小孩取名字、剃头、行百日等,以示对小孩的祝福和期盼。
总结。
农村的红白喜事,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期盼,也是家庭和社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结婚、丧葬、生日、小孩满月等喜事,都有着丰富的习俗和仪式,它们凝聚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农村结婚男女双方的礼仪(通用5篇)

农村结婚男女双方的礼仪农村结婚男女双方的礼仪农村结婚男女双方的礼仪(通用5篇)结婚自始至终是我国一项传统礼仪,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结婚都是一件非常喜庆的事情。
不过,不同地方结婚的流程和形式或许会有所不同,也有一些细节值得去注意。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农村结婚男女双方的礼仪(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结婚男女双方的礼仪1一、过礼(男方要)1、礼金2、鸡8—10只3、猪肉(双头)4、糖果饼5、婶伯奶内金20份女方回男方:1、2条裤(新郎、新娘)封包2个放在裤2、油壶2个(装花生油)3、花生、谷种、豆种各一点生的4、状元糕一袋5、扎担封包2个,红包各200元二、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来封包1、乳金2个(母亲)2、父金1个580元3、香金1个(细佬)4、奶奶爷爷各1个5、婶伯婔金10个(加封回比男方)6、厨金2个(各100)7、分花姐妹金散钱200元8、谢金2只9、梳金2只10、伞金1只11、拦门1只(细佬)12、车起步1只(搭新郎新娘车)13、姐夫比舅仔开车门1只14、姐夫比舅仔等入屋1只15、十金即封20只1个(10只)16、新郎新娘双方爸妈腔花17、开面粉2只(带来女方开面用)18、五色线28C(带来女方开面用)三、结婚前一天,男方要用1、礼金:男方来女方①鸡8只(3公5母)②猪肉1刀(双肉头)③少量糖果饼2、结婚那天男方要用①9台车(每台车100,人200)②男方封来接新娘用:(男方封30只,每个5元或10元,拦新郎发比姐妹的)一、女方买嫁妆1、2床被(1张红色)2、蚊帐1张3、笼1只(搭笼毛巾双喜红色2条,扣针1串)4、竹席1张5、针头2个(枕巾2条双喜),长枕1只6、扎被带1大、1小(2扎)7、毛巾2条,牙刷2条,牙膏1条,口忠2个,头绳仔3扎8、刷2把,被1把,镜2只,针线盒1只,剪刀1把,苏刀1把9、胶桶双喜红色2只10、胶盆大、中各1个(红色)11、面盆2只(红色)12、双喜大封包3扎,小封包5扎13、新郎、新娘、内衣、鞋由男方买新的14、卷被用2张被:榄子、糖饼、干果各2个,糕饼各2封,封包各2个二、结婚那天女方回男方封包1、扶新娘2个2、厨金2只(各100)3、扎兰勾(8只封包,每个20—50元)4、回1对(回盆2条)1公1行5、回男方:开封金4只,笼角4个(各200元)三、女方封结婚日用1、男方来车,人各封20元2、新郎封588元3、伴郎封138元4、大叔封138元5、伴娘封138元6、姐妹团封138元(6人)农村结婚男女双方的礼仪2一、农村结婚流程(1)迎喜车、接新亲。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农村婚丧嫁娶礼仪篇一:中国婚丧嫁娶习俗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
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
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
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
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
女家设小宴招待。
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
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
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
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
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
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
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
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
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
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
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
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
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
第三日送回。
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
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
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
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
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
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农村婚丧嫁娶等事宜操办标准和流程

农村婚丧嫁娶等事宜的操办标准和流程可以因地区和文化习俗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农村婚丧嫁娶事宜的一般标准和流程:
农村婚礼:
提亲阶段:男方家长派人到女方家庭提亲,商议婚事。
订婚仪式:男方家长带着媒人和礼物到女方家庭,正式订婚。
婚礼筹备:双方家庭商议婚礼细节,包括日期、婚宴地点、婚车等。
婚礼仪式:包括迎亲、交换婚礼、敬茶、拜堂、喜宴等环节,遵循地方风俗和传统习惯。
农村丧葬:
通知亲友:家庭成员通知亲友,传达逝者的消息和葬礼安排。
准备灵堂:在家中或室外搭建灵堂,供奉遗像或遗体,举行告别仪式。
殡葬仪式:举行告别仪式,进行遗体火化或安葬,根据当地风俗和宗教信仰进行。
安慰亲友:亲友对家属进行慰问和安慰。
农村嫁娶:
男方家庭准备彩礼和嫁妆:男方家庭准备一定金额的彩礼给女方家庭,女方家庭准备嫁妆给新娘。
婚礼仪式:包括迎亲、交换婚礼、敬茶、拜堂等环节,遵循地方风俗和传统习俗。
新婚生活:新娘随新郎回到新家,开始新的家庭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差异和文化多样性,以上流程和标准仅供参考,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在进行婚丧嫁娶等事宜时,建议根据当地习俗、传统和法律法规进行操作,咨询当地相关部门或请教有经验的长辈和专业人士,以确保遵循当地的规范和礼仪。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农村婚丧嫁娶礼仪是中国农村地区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是在农村社会中进行婚姻、丧葬和嫁娶等重大事件时所遵循的一套仪式和规范。
这些礼仪在农村社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体现了尊重和传统,也凝聚了人们的情感和信仰。
除了婚礼,农村社区也非常重视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被认为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同时也是给予生者一个机会来表达他们的哀思和悲痛。
在丧葬仪式上,家人和亲友通常会穿着白色或黑色的衣服,戴上白色花圈或鲜花,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祝福。
在仪式期间,亲友们会一起哀悼,并为逝者献上纸钱和供品。
在丧葬仪式结束后,通常还会进行相应的纪念活动,如为逝者建立纪念碑或墓地,以便人们随时前往纪念和悼念。
另一项重要的农村礼仪是嫁娶仪式。
嫁娶是指一个女子离开自己的家庭成为别人的妻子。
嫁娶仪式通常由男方家族筹备和主持,包括聘礼、迎亲和回程三个环节。
聘礼是男方家族给女方家族的礼品和金钱,表示男方对女方的重视和支持。
迎亲是男方亲友前往女方家庭迎接新娘,之后一起返回男方家。
回程则是新娘正式加入男方家庭的过程,她需要向家庭长辈们行礼,并参加由男方家族筹备的迎亲宴席。
嫁娶仪式在农村社区中被视为一种尊重和传承的表现,也是两个家庭之间团结和友谊的象征。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是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农村人们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也体现了对传统价值观和信仰的尊重。
这些礼仪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和变化。
尽管现代化和城市化对农村社会产生着一定的冲击,但农村人们对婚丧嫁娶礼仪的重视和尊重仍然根深蒂固。
这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既是对祖先的尊重,也是对农村社会和社区稳定的一种保障。
农村婚丧礼仪

农村婚丧礼仪农村婚丧礼仪篇一:栾城婚丧习俗省亲古时叫归省,即女儿出嫁后,在节日或闲暇时期回到娘家探亲。
栾城早有此俗。
正月初二、初三、初四,女儿带领子女到娘家拜年,礼品贵重,以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娘家称女婿为娇客,酒宴极丰盛。
初六,弟弟到姐姐家拜年,为回拜之礼,弟弟再次邀请新婚姐姐、姐夫到自家过节。
清明节前,女儿都要回娘家上坟,表示对祖先的思念和缅怀。
麦收之后,农活不多,趁此清闲之际,女儿多回娘家探视,互庆麦收。
十月初一为寒衣节,女儿们要回娘家上坟焚化纸钱、纸剪彩衣,让已故亲人在九泉之下免受饥寒之苦,极富人情味。
婚丧(一)婚嫁解放前,通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定亲完婚,称为明媒正娶;换亲、转亲、娃娃亲、指腹亲、童养媳、纳妾、殇婚、冥婚等均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1.定亲明媒正娶的婚姻礼仪最为隆重。
结亲注重门当户对,年龄相当,属相和谐,方位吉利。
先换小帖,男方向女方赠送聘金或聘礼,即为定亲。
到成婚年龄,送娶帖,请媒人等。
女方家境贫寒者,由男方付给女方购置嫁妆费,预购陪嫁品。
结婚日的前一天,男方长辈召集本家人员商议安排结婚事宜;派人到女家联系娶亲注意事项,以免娶亲过程发生争端,商定娶亲路线;同时,待嫁姑娘要请人将脸上茸毛用股绳绞掉,叫做“开脸”.表示处女生活结束,新生活开始。
开脸由长一辈的婶娘或舅母担任,她们须是夫妇双全,子孙昌盛的全福人。
待嫁姑娘身后垂一条大辫子,结婚后梳纂盘于脑后。
2.婚礼结婚日,新郎头戴礼帽,身穿礼服,插花披红,在乐声中给父母长辈行礼,三声起身炮响迎亲队伍排开,执事在前,依次三眼枪、七面鼓、八面锣、飞龙、飞风、飞虎、飞豹各旗紧跟,金瓜钺斧朝天镫,旗牌伞扇红蓝轿。
新郎乘红轿,娶客乘蓝轿。
栾城有“姑不娶,姨不迭”之说,娶客多是姐姐,姐姐娶来的媳妇发家。
过村过街.鸣锣开道,唢呐高奏。
好事人凑热闹,路中横放一长条板凳,上备茶烟,乐队暂停行进,吹奏答谢。
遇寺观庙堂都要放炮,以驱妖邪。
迎亲仪仗队到女方村,派人到女方家中递一投亲帖,以防错迎。
农村红白喜事规章制度

农村红白喜事规章制度农村社会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红白喜事活动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规范农村红白喜事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各地纷纷出台了相应的红白喜事规章制度,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论述。
一、婚礼事宜结婚是人生的大事,对于农村来说更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为了规范农村婚礼事宜,防止铺张浪费,一些地方制定了合理的规定。
首先是婚宴规模的限制,要求举办婚宴的酒席桌数不得超过规定的范围,以免造成浪费和不必要的支出。
其次是礼金的规定,对婚宴的亲戚朋友的礼金进行限制,避免铺张浪费和攀比之风。
此外,还规定了礼仪的标准和程序,包括拜堂、迎亲、入洞房等,以保证婚礼有序进行。
二、丧葬事宜在农村社区中,丧葬事宜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一种体现尊严和尊重的方式。
为了规范农村丧葬事宜,一些地方制定了相关规定。
首先是丧事的办理程序,规定了通知方式、设灵时间、守灵期限等。
其次是丧葬的礼仪规定,如燃香拜祭、送别方式等。
此外,还规范了丧事期间的操办事宜,限制了一些红白喜事的举办,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让家属能够专心处理丧事。
三、重大节日庆祝农村地区的重大节日是农民们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为了使节日庆祝活动更加有序、更具规模,一些地方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对于庆祝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所规定,例如设立庆祝活动的舞台、举办文艺表演、组织传统习俗活动等。
同时,还规定了节日庆祝的时间,避免出现长期庆祝的情况。
四、其他红白喜事除了以上提到的婚礼、丧葬和节日庆祝,农村红白喜事还涵盖了其他方面,如出生喜事、升学喜事等。
针对这些喜事,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比如,对于出生喜事,规定了诞生登记的程序和要求;对于升学喜事,规定了庆祝形式和内容的限制,以避免过度炫富和攀比之风的产生。
总之,农村红白喜事规章制度的出台,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它规范了农村红白喜事活动,避免了浪费和攀比之风的产生,使喜事更加简约、庄重,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农村的温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
篇一:鲁西北农村的婚丧风俗
关于鲁西北地区农村婚丧嫁娶的风俗记录
窦云德20XX级齐鲁医学班20XX00232025
摘要我的家乡在禹城市,位于山东省的西北部、徒骇河中游地区。
虽然是在自己从小长起来的地方,但是我对于这些风俗还是止步于片段化、片面化的认识,在此就把我主观认识下的鲁西北地区的婚丧风俗做一个尽可能客观的呈现。
1.嫁娶
结婚是一个家庭以及个人生命中的头等大事,主要包括媒人说媒、见小面、见大面、送聘礼、迎娶、回门等过程。
小时候结婚的大多是媒人拉线,现在很少见,除非是大龄青年、改嫁等特殊情况,媒人已经褪去了过去的职业化。
双方见了照片感觉还不错的,便要见小面,即男女双方选个地方见面,做更进一步的了解。
见大面就显得正式得多,男方一般要带礼品到男方去见过女方家长,并作深入的了解。
双方都满意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定日子结婚。
送聘礼以前主要是送烟酒礼品,现在主要是钱,数额也因双方的家庭情况有很大不同。
结婚的前几天会有庄乡邻居来帮忙打理准备,有一个管事的总管负责调度。
结婚之前新郎还要行“谢礼”,要到与自己关系较近的同村长辈或
亲戚那里去行礼,希望对即将组成的新家庭多些照顾,以前是要磕头的,现在就是见面说说话而已,已经大大简化了。
结婚那天,新郎要去“迎婚”,迎婚要准备给早晨给新娘化妆准备的人红包,返程的路上会有撒钱的,有同喜之意。
不待车接近新郎家的门口,鞭炮、礼炮响作一团。
接着便是新郎与新娘走进家门,我没见过所谓的踏火盆,一般是新郎把新娘抱进去。
接着就是拜堂等程序,最后送入洞房。
就在前几个月表哥结婚,我算是比较完整的经历了一次婚礼的过程,发现与小时候的已经大不一样,小时候主要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现在很大程度上结合了西方教堂婚礼的模式,其间还有与观众的互动等,大大增加了趣味性。
中午的宴席上,新郎新娘要敬酒,以示对长辈的尊重。
我认为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便是“听房”了,以前男女双方在新婚当晚之前不会有太多的交流,到了晚上会发生在旁人看来很有意思的事。
与新郎一块长大的哥们就会在洞房的房后悄悄偷听屋内的动静,一些笑话变成了关于这个人一辈子的谈资。
婚后两三天之后,新娘要“回门”,便是回娘家看望父母,以慰思家之情,顺便报告新郎以及新郎家人的情况。
2.丧葬
若是人家有人去世,在晚上去世的话死者的儿子要“叫魂”,我对此也不很了解,只是在寒冷的冬夜里听到过。
然后会趁死者的身体还没有僵硬给其擦拭身体,并穿上寿衣。
丧期一般为三天、五天或七天,这取决于当时的气候与死者家属的意
思,一般在埋葬的前一天去县城火花尸体。
年轻人或小孩子死亡的话就不会火化尸体。
在入葬的那天,死者的亲戚友人会来“吊丧”。
届时,死者的门口会挂一鼓,友人一到便会击鼓示意,在行礼的桌子两边吊孝的子女便开始哭??有点假的意思。
这天还会上庙,现在的村里的庙宇差不多在破四旧的时候都被破坏了,只是到原来庙的位置去祭拜。
一般在中午一点左右下葬,前面十几个村里的年轻人抬着棺材,后面便是哭丧的队伍,在去往前几天已经挖好的坟坑的路上,还会有关系比较近的友人行礼,这有一套复杂的动作流程,按照关系不同而不同。
发丧的队伍就会不时停下来向周围帮助死者家人发丧的人叩头致谢。
在棺椁下葬后,众人往坟坑里面填土时,发丧的队伍便围着坟转圈,原意是阻挠众人埋葬自己的亲人,一般男丁是顺时针转,女人们便逆时针转。
待填土填到与周围地面相平时,便停止填土了。
亲友们献的花圈便被插到坟上。
在入土后的第七天、第十四天等,死者家属会陆续到死者的份上去祭拜,因为迷信认为亡人的死者在死后三十五天的时间里一直不会去往阴间,之后便会把坟填成土堆的样子。
之后的清明节、过年、祭日等日子亲人还会到坟上祭祀,清理坟头。
3.观众
所谓的红白事,也就是婚丧的过程对于当事人是一种仪式,但对于旁观者这就更倾向于是一种“表演”,总少不了观众,观众是有女人、孩子、“不太入世”的男人构成的。
女人没有参于其中的权利(除了当事
人),孩子就不用解释了,所谓的不入世的男人便是在村子里没有什么威信,没有多大话语权的,参加主持仪式的都是在村子里相对有头有脸的人。
仪式更像是一个放大镜,给了其他人一个机会去深入了解这家人以及这家人与其他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
眼睛犀利的女人们总是可以在细微的地方发现很多微妙的东西。
观众也是怀有不同的心态。
大多数是看热闹的,所闻所看只是会变成饭后的谈资,像是某某人在什么仪式上不懂什么规矩、出了什么丑。
不排除有些与当事人家庭有过节的人去仪式上“闹事”,以扩大影响或是达到使对方难堪的目的。
这就导致仪式上总有那么几个人需要特殊注意“维稳”。
4.变化
一些变化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触角深入到了“对时代变化反应相对迟钝”的农村,很浅显的变化想必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男方向女方家里送的聘礼也从“万里挑一”升到了“十不开箱”,下葬路上也有最初的人力抬扛棺材变成了机动车拉运,由此
还兴起了一些专门从事这些生意的“白事大全”,方圆七八个村大概就有一家这样的店铺,经营范围从寿衣、棺材到运棺车、火花车,应有尽有;嫁娶方面,以前只是在城市才有的婚庆公司也渗透到了农村,这就减少了婚丧对于“乡情”的依赖,听说过有些人在村里的人缘很差,家里死人后没有来帮忙抬棺材,后来不得不挨家挨户磕头去请人帮忙。
换做现在,找一个婚庆或是丧葬公司就可以托办了。
平时村里的人们人们为了生计各自奔波,留在村里的也只是老小。
除了红白事,基本上没有什么公共性的活动,只有到了过年,村里的人才能见上一面。
但是我经常从长辈家人那里听来的消息是:近年来,“乡风”坏了。
我所理解的意思是,一方面村里人对于老一辈留下来的习惯的不遵守,认为这些东西过于陈旧了,脱离了时代的潮流,甚至于出现了一些违背旧伦理的事;另一方面是人们对于老人以及老人观点的尊重程度不够,变得势利了,表现便是,在某项仪式中,最具有话语权的也许不是年纪、辈分最大的人,而是村长或是村里最富有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德高望重”些许贬值了。
从我能够追忆到的最早的时间里,村里的红白喜事便是有一位辈分最大的男子主持,现在他的年纪太大了,下面的人没有很好的继承下他的一套完整的仪式规则,虽然后来村里自发成立了“红白事委员会”,但在某些事具体仪式细节上便出现了几个人商量办的现象,“差不多就行”的态度就慢慢“坏”了所谓的乡风。
篇二:婚丧嫁娶调查实践报告
XXX学院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XX镇婚丧嫁娶费用调查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XX镇婚丧嫁娶费用调查研究
在农村,婚丧嫁娶作为传统礼仪习俗而备受重视,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婚丧方面的消费也不断增加,但是由于风气使然,红白喜事花费攀比现象严重。
为了了解农村对于婚丧嫁娶的消费情况,我大约花了一个星期对于一百户人家进行了调查,掌握了他们在红白事方面的大致费用。
一、XX镇婚丧嫁娶现状
(一)消费盲目攀比
现在农村青年结婚不顾家庭实力,追求高消费,盲目攀比摆阔气讲排场的现象日益严重。
订婚时大要彩礼,相互攀比。
结婚时讲排场,比阔气。
结婚时必须有新房。
(二)奢办丧事盛行
为尽孝心“死要面子”。
不仅叫上乐队吹吹打打两天,办的流水酒席更是越来越上档次,并且请人扎纸马纸人男童女童在坟前祭烧。
二、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
(一)风俗习惯
XX镇长期以来都有“红白事”大操大办之风,这种风气是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因此很难改变。
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这种风气便更难杜绝,而大家也没有要改变的意愿。
(二)礼尚往来
每当家里办事的时候都会仔细记下来参加的亲朋好友的名单以及每个人出钱出力的数目,等到下一次对方家里办事时作为往礼的参考标准。
(三)爱面子搞排场
中国人都特别看重面子问题。
并不是是所有人都想大操大办,只不过作为一个人际往来的重要场合,并且婚丧葬娶是人生的大事,大部分人认为,喜事办的越大脸上越有光,孩子也高兴,大家也满意。
在丧事上,大家也都这么觉得,家家如此,如果自己家做不到,就比别人差了一等。
所以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问
题,多数人选择在“红白事”上狠砸钱,拼命让自己在人前有面子,给足人家面子,给足自己面子。
(四)攀比心理作祟
比谁家房子贵,楼层好。
比谁家装修的好,家具买的贵重。
比谁家给的彩礼多,女方脸上有面子,金器买的贵不贵,好不好看。
比谁家的酒席请的多,排场做的大。
一切的一切都是攀比
(五)年轻人好逸恶劳
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家中的宝贝,长期生活在蜜潭中不知赚钱辛苦,养成好逸恶劳的毛病,于是甘愿早早踏入婚姻生活传宗接代,因此在娶妻或嫁人的时候就多要些彩礼。
(六)女方给男方施加的压力
在婚事的规模和形式上,一般都是由女方明确要求的。
女方不仅规定婚礼办多少酒席,更是具体到喝什么牌子的酒抽什么牌子的烟,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