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共48页文档
运动技能与认知技能PPT课件

操作序列: -尝试-错误理论 -顿悟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
对象:
-- 初始状态 -- 目标状态 -- 操作方法
第36页/共49页
1、尝试-错误理论
• 遇到问题 • 实施一系列盲目的操作,尝试各种错误的操作。 • 发现一种成功的操作,形成刺激情境与操作的联
结。 • 多次重复和巩固这种联结。
第37页/共49页
第3页/共49页
• 技能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经过练习获得的。 • 在技能获得的过程中,社会生活条件具有明显的
影响。
第4页/共49页
• 动作技能由不会到会,由会到熟练, 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促进这种发 展的基本条件是练习。
第5页/共49页
(二)运动技能的种类
• 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 • 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 • 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
桑代克的迷笼
第38页/共49页
第39页/共49页
2、顿悟理论
• 遇到问题。 • 重组问题情境的结构,试图弥补问题 的缺口,形成新的完形。 • 获得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完形。(顿悟)
第40页/共49页
第41页/共49页
3、信息加工理论
• 问题的基本结构: -目标状态 -初始状态 -操作(算子) -中间状态
第29页/共49页
第30页/共49页
(五)言语表达
任务:
利用言语,将自己的想 法说出来或写出来。
对象:
-- 想法(观念) --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操作序列:
-冯特的模型。 -弗朗琴的模型。 -马蒂斯的模型
第31页/共49页
1、冯特的模型(1912年)
• 产生心理的完形或观念。 • 将观念组成有逻辑关联的语言结构(短语或句子) • 产生语音,并控制发音的进程。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演示文稿

第63页,共115页。
二、抓握(prehension)
三阶段:运达 抓住 操作 人造假肢的锻炼
第64页,共115页。
三、书写(handwriting)
第65页,共115页。
四、双手协调(bimanual coordination)
比较器
第47页,共115页。
视觉
视觉的两个系统
中央视觉(central vision, foveal or focal vision) 外周视觉 (peripheral vision, ambient vision)
特点
视野定位 觉察
低照明效应 一般解决的问题
中央视觉
中央 有意识 损害 这是什么?(What)
第66页,共115页。
原先平衡被 打破,建立新 的更为牢固的 平衡的非线性 变化过程。同 样,这一过程 也不可逆。
第67页,共115页。
五、步态(gait)
第68页,共115页。
第69页,共115页。
第7章 个体差异和运动能力
个体差异:是人们在完成某些任务中表现 出来的稳定的持久的差异。
能力和技能
第37页,共115页。
注意的资源理论
中心资源容量理论(central-resource theories)
人们完成各种活动时所需要的注意资源都源于 同一个中心源。
任务A
任务B
多重资源理论(multiple-resource theories)
第38页,共115页。
刺激辨别 应答选择 应答编程
运动。
运动(movement):构成动作或运动技能的肢体或
运动技能学习

動作學習的階段
Fitts & Posner (1967):動作學習三階段論 認知 動作學習三階段論1.認知 動作學習三階段論 聯合期( 期2.聯合期(固定期)3.自動期 聯合期 固定期) 自動期 Adams (1971):動作學習的閉鎖環 動作學習的閉鎖環(closed-loop) 動作學習的閉鎖環 理論中提出的二階段論1.語文 動作期2.動作期 語文-動作期 動作期。 理論中提出的二階段論 語文 動作期 動作期。 Gentile (1972)動作學習二階段論 獲得動作的 動作學習二階段論1.獲得動作的 動作學習二階段論 分辨相關及非相關訊息與培養協調能力) 概念(分辨相關及非相關訊息與培養協調能力)2.固定或 針對開放性技能) 變化(針對開放性技能)。
四、課程設計的練習
(一)幼稚園及低年級階段 發展基本 一 幼稚園及低年級階段 幼稚園及低年級階段:發展基本 運動能力。 運動能力。 (二)中 高年級:特殊運動技能 (二)中、高年級:特殊運動技能、綜 特殊運動技能、 合性運動型態。 合性運動型態。 (三) 延伸課程 善用其他活動時間。 善用其他活動時間。 三 延伸課程:善用其他活動時間 (四)課程設計的步驟 完成課前計劃、 課程設計的步驟:完成課前計劃 四 課程設計的步驟 完成課前計劃、 評估學生起點行為、撰寫具體計劃。 評估學生起點行為、撰寫具體計劃。
肆、應用力學原理 跳高、跳水) 槓桿、 重心(跳高、跳水)、槓桿、 關節為支點, 滑輪原理的應用 (關節為支點,
骨為桿臂,起點與止點連成力的作用線) 骨為桿臂,起點與止點連成力的作用線)。牛頓
三大運動定律。
伍、結語
教學者即研究者。 教學者即研究者。 著重運動興趣的培養與身體適能的發展、 著重運動興趣的培養與身體適能的發展、培養良好社 會行為。 會行為。 教學方向及順序: 教學方向及順序 分析學習者背景。 一、分析學習者背景。 課程選定及設計。 二、課程選定及設計。 準備補救教學的策略。 三、準備補救教學的策略。 進行教學。 四、進行教學。 五、 互動、觀察、記錄、回饋。 互動、觀察、記錄、回饋。 分組教學:佳者再精熟;較緩者補救教學。 六、分組教學:佳者再精熟;較緩者補救教學。
12 运动技能的学习--(1)吕世龙

运动学测定:是以记
录技能操作中特定身体 部位的运动轨迹为基础 的测量方法。
位移、速度、加速度
(2)运动技能学习的评价方法
▪ 练习曲线 ▪ 保持测验与迁移测验 ▪ 前测与后测 ▪ 次任务测验
图 复杂追踪任务的练习曲线(引自 Magill,2004)
练习次数
02.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二、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
1、认知定向阶段 2、动作的联结阶段 3、协调完善阶段
谢 谢!
动作的完成需要部 分的认知与决策: 武术、滑雪、冰上 项目等
动作的完成需要 复杂的认知与决 策:快速的球类 项目、拳击等
低策略--高策略性运动技能分类
2、运动技能学习的测量与评价
(1)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测量指标
➢ 操作结果测量:时间、误差值、成败次数、距离等
➢ 操作过程测量:运动学、动力学、肌电、大脑活动、
第十二讲 01、动作技能概述 02、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与
过程
主讲人:吕世龙 时间:2019年 12月10日
能力目标
• 能够掌握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内部因 素和外部因素
01、动作技能概述
第一节 运自动化的、完善的 动作活动方式。 2. 特征: • 指向目标 • 操作具有随意性 • 需要运动来实现任务目标 • 再学习性
二、运动技能的组成
1.心理过程 ▪ 感知相应的环境特点 ▪ 决定做什么,在哪里及何时做 ▪ 产生有组织的肌肉活动,并实施行动 2.操作过程 ▪ 姿势成份 ▪ 移动成份 ▪ 操作成份
三、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变化特征
• 运动技能是后天习得的 • 学习从意识性向无意识过渡 • 运动技能的程序化 • 动作技能的自动化 • 能量消耗的节省化 • 觉察错误能力的逐步提高
第十八章第7节失业与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

00:04
27
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的情况下,人们将关注真实工资的 增长率
gw e (u u*)
gw:货币工资增长率 e:预期通货膨胀率
00:04
15
三 附加预期的/现代菲利普斯曲线
(一)附加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方程推导:
在劳动生产率不变,即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为0时,gw=
gw e (u u*)
6
一 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三)简单形式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示 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u u*)
:通货膨胀率;:价格(通货膨胀率)对失业率的反应 系数;u:失业率;u*:自然失业率
该方程表示:
当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即u=u*时,价格水平稳定 当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即u>u*时,价格水平就下降 当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即u<u*时,价格水平就上升
00:04
7
一 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三)简单形式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示
PC: (u u*)
通 货 膨 胀 率
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
u=u*时,=0,价格水平稳定 u>u*时, <0价格水平就下降 u<u*时, >0价格水平就上升
曲线特征
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负相关 曲线与横轴相交
00:04
13
三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指的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 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运动技能学习资料

壹、 技能與訊息
一般學習理論亦適用於人體動作 的學習;即學習者接受新的刺激 大腦對新刺激感覺輸入 做出知 覺與判斷 規劃動作計劃 經由動 作表現的結果進行修正直到動作 成熟。 感覺輸入 知覺處理 判斷 動作計畫 回饋(內在與外在)。
貳、新技能學習
一、簡介階段:藉由示範在學習者腦中建立動作畫 面,再放慢速度(再輸入)將動作分解成幾個動 作並且逐一示範、講解其要點。(誰示範?) 二、練習階段:採用適當的教學法(全習法、分段 練習)。教學著重整個動作技能而不是片段;並且 著重建設性與積極的回饋。 補救教學方式:間接協助(加大籃框)、直接幫助(後 滾翻)、降低速度(推鉛球)、減輕負擔(推鉛球) 。 三、整理或自主階段:「自動化」階段,如開車動 作,動作修正不易。 (建立正確技術非常重要)
運動技能學習
綱要:
壹、 技能與訊息 貳、新技能學習 參、運動學習原則
肆、應用力學原理 伍、結語
運動技能學習
林啟賢
「運動技能」 : 從事體育運動 所表現的技能。 「學習」個體經由經驗和練習 後,使其行為產生較為持久改 變的歷程或結果。 運動技能學習:個體行為透過 練習與經驗,使得技能表現的 能力變化具有持續性進步的歷 程與結果。
肆、應用力學原理 重心(跳高、跳水)、槓桿、 滑輪原理的應用 (關節為支點,
骨為桿臂,起點與止點連成力的作用線)。牛頓
三大運動定律。
伍、結語
教學者即研究者。 著重運動興趣的培養與身體適能的發展、培養良好社 會行為。 教學方向及順序: 一、分析學習者背景。 二、課程選定及設計。 三、準備補救教學的策略。 四、進行教學。 五、 互動、觀察、記錄、回饋。 六、分組教學:佳者再精熟;較緩者補救教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课件

反面看待后天能力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17
所以,无论是先天能力 还是后天能力,都需要 体育教师去因材施教, 选择合适的方法去指导 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 引导下正确的锻练体育, 爱上体育。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18
2018
感谢观看
小组分工: 韦尚腾:正面看待先天能力 周延延: 反面看待先天能力 厉明昊: 正面看待后天能力 杨长佩: 反面看待后天能力 王浩楠: PPT制作与宣讲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15
对于后天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同学来说,他对 一项运动很感兴趣,就经常去练。但是如果 缺乏正确的指导,就很容易对这个运动形成 错误的运动定型。而对于不重视后天能力的 同学来说,他每天都不去训练,这样只能使 他的运动能力越来越弱。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16
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运用合理的 方法组织教学,要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 生,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进行教学,促进学生 后天的自主学习。对于注重后天能力的同学, 我们要定期的对其予以正确的动作指导,避 免错误的运动定型。对于不注重后天能力的 学生来说,我们也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与学生 一些适当的压力,督促他去训练,以免造成 运动能力的下降。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19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20
在后天的体育学习过程中学习
技能的速度缓慢,或者是无法
完成某些动作技能。在日常的
课程中多数同学可以轻易完成
的动作这部分同学可能很难完
成。
10
竞技战术
后天能力
反应能力
心理素质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身体素质
11
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第一节运动技能概述一、运动技能的概念1.运动技能: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具有指向目标,即运动技能都有各自的指向目标;操作具有随意性,不能把反射性动作视为运动技能;需要身体、头或肢体的运动来实现任务目标和再学习性四个特征。
二、运动技能的组成1.心理过程感知相应的环境特点----- 决定做什么,在哪里及何时做---- 产生有组织的肌肉活动,并实施行动2.操作过程姿势成分-----移动成分----- 操作成分三、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变化特征(一)认知定向阶段(泛化阶段)(二)动作的联结阶段(分化阶段)(三)协调完善阶段(自动化阶段)四、运动技能的分类、测量和评价(一)运动技能的分类1.开放式和闭锁式的运动技能2.连续性运动技能和非连续性运动技能3.低策略性运动技能和高策略性运动技能4.粗大的运动技能和精细的运动技能(二)运动技能学习的测量与评价第一类为操作结果测量,第二类为操作过程测量。
第二节运动技能的形成理论与过程一、运动技能形成的理论(自学)二、运动技能形成的途径(一) 练习1.练习与练习曲线练习是指掌握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为目标的反复操作过程。
练习曲线是一种表示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绩效岁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2.练习过程的一般规律(1)练习的进步先快后慢(一般正常条件下的运动项目学习的初期)(2)练习的进步先慢后快(一般这类技术跟个体过去的环境、经验和方法相差比较远,如游泳,滑雪,滑冰,飞行伞,攀岩等)(3)练习的进步先后比较一致(练习的进步幅度成比例的增长,这类现象一般比较少见)(4)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5)高原现象个体的成绩进步并非一直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一般复杂技能可能比简单技能更容易出现高原现象,产生高原现象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①旧策略不适应技能操作水平的近一步提高时;②身体素质不适应技能操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时;③练习者的兴趣降低、情绪厌倦、身体疲劳或疾病时;(二)反馈第三节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因素一、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内部因素(一)经验与成熟度(二)智力(三)个性(四)运动能力二、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外部因素(一)技能的指导与示范(二)练习(三)反馈课堂小结:第四节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一、言语指导与示范(一)言语指导1.指导与注意2.指导线索(二)示范二、练习(一)练习时间的分配1.集中练习和间时练习2.单纯重复与尝试回忆的练习3.及时反馈的练习4.整体练习与局部练习(二)练习动作的分配1.连续性技能一般多采用分解,重点练习2.不连续性技能整体,对于速度较慢的,各部分之间影响较小的连续性动作,使用分解训练比较有效;但对于短时间速度较快的动作,由于动作间的关联性较高,因此应多采用整体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变化特征
1、运动技能是后天习得的 2、运动技能的学习从意识性向无意识过渡 3、运动程序的作用 4、动作技能的自动化 5、能量消耗的节省化 6、觉察错误能力的逐步提高
5
三、运动技能的分类、测量与评价
(一)运动技能的分类
1.封闭性与开放性运动技能 开放性运动技能是指在操作目标、支撑平台和其他人始
12
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测量指标与评价方法:
1.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测量指标
(1)反应时 (2)误差值 (3)运动学指标 (4)动力学指标 (5)肌电图 (6)协调性
13
2.运动技能学习的评价方法
(1)练习曲线 ➢即通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或正确率进行评价,也可 用反应时、错误率、距离、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指标来进 行评价。 (2)保持测验与迁移测验 ➢ 练习后休息一段时间,再测验与练习时相同的内容,称为 保持测验。 ➢练习后休息一段时间,再测验与练习时相似(但不同)的内 容,则称为迁移测验。
第一节 运动技能概述
一、什么是运动技能
(一)技能与能力
➢ 科学家们一般认为能力是指一种遗传的、相对持久的、 稳定的个体特征,它是各种运动与认知活动或技能的基 础,大多数不能或很少可以通过训练或经验来改变。 ➢ 技能是一个人在某一任务上的熟练程度,是人们在活 动中运用知识经验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完成某种任务的动 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
15
第二节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一、运动技能形成的理论
技能的形成机制从加加耶娃的纯生理学的刺激-联 结和强化理论,发展到今天以认知的信息理论观点来研 究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理论 模型:
16
(一)一般性描述理论
Gratty根据影响学习和操作的假定性因素,提出技能学
习的三个水平理论模型,对技能进行一般性描述评价:
第一层次为影响技能操作的一般因素,它包括:抱负水平、
毅力水平、唤起和动机水平、分析能力和各种知觉能力,这
些因素虽然是相当固定的,但仍可能受个体经验的影响而改
变。
第二层次为影响运动技能操作的能力特质,它包括力量、
耐力、伸缩性、平衡和协调能力等,这些是每个人都能发展
的潜能,而且也影响其动作技能水平的质量。
8
连续性--不连续性运动技能分类
9
3. 低策略技能和高策略性技能
➢低策略性技能是指动作操作成功的决定因素是动作 本身的质量,对该做什么动作的知觉和决策作用几乎 可以忽略。例如举重、游泳、体操等。
➢ 高策略性技能,这类技能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在某种情况下做何种动作,即决策做什么动作是最 关键的。
2
(三)运动技能的组成
➢所有的运动技能都包含心理过程和运动技能操作过程, 不同运动技能的这两个过程的强弱和方向是不同的。
➢运动技能都包含有以下心理过程: (1)感知相应的环境特点; (2)决定做什么,在哪里及何时做; (3)产生有组织的肌肉活动,并实施行动。
3
运动技能的操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
(1)姿势成份,即整个技能的物化形态,是动作的支撑。 (2)身体的移动成份,移动身体朝向或到达技能实施的 位置。 (3)操作成份,与其他成份结合在一起互相协调完成运 动技能,产生动作。
1
(二)运动技能的概念
运动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 的动作活动方式。
人类运动技能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指向目标,即运动技能都有其各自的操作目标。 (2)动作技能的操作具有随意性,不能把反射性运动 视为运动技能。 (3)动作技能需要身体、头或肢体的运动来实现任务 目标,这是运动技能区别于人类其他技能的基础。 (4)为了实现技能的操作目标,人们需要对动作技能 进行学习或再学习。
18
(三)控制性理论
➢Adams(1968)的闭环控制理论,强调个体自我调整,认为刺激 的本体感受能控制习得性反应,技能是通过反馈与过去习得的 参照标准进行比较而实现的。 ➢Schmidt(1975,1982)提出的图式理论,即动作学习理论。
终处于运动状态条件下进行的技能。 封闭性运动技能的环境背景特征是稳定的,也就是说环
境背景特征在技能操作过程中不会发生位置上的变化。
6
封闭—开放性运动技能分类
7
2. 连续性、不连续性和系列性技能
根据动作操作过程中的连贯程度可将动作分为连续性、 不连续性和系列性技能。这里的“系列”意味着动作是由 多个动作组成的,各环节之间的节奏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学习系列技能多采用分解练习,逐步将个别技能依次逐渐 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整体技能,就像很自然地完成一个 单个动作一样。
10
低策略--高策略性运动技能分类
11
(二)运动技能学习的测量与评价
➢第一类操作结果测量,主要是测量动作技能的操作结果 或绩效,例如,行走距离的测量。操作结果测量并没有反 映操作过程中肢体或行为的变化信息,也没有反映参与工 作的肌肉系统的活动信息。
➢第二类为操作过程测量,即是对产生操作结果的操作过 程及其特征进行评价,获得在技能操作前、中和后诸如神 经系统的作用机制、肌肉系统的工作原理、肢体或关节的 运动特征等信息。
第三个层次是与技能操作任务相关的因素,是操作任务所要求的特定
动作模式,在生活实践中,实际可观察到的动作技能是在这
个层次上出现的。
17
(二)信息加工理论
➢ Whiting(1972)的理论认为选择性注意、唤醒和决策是影响 技能操作的重要因素。 ➢ Stallings(1982)的信息加工模型认为信息的加工过程是由感 觉输入、知觉过滤、短时储存、有限注意通道、运动控制、 运动输出和信息反馈组成,每一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 ➢Schmid(1991)将技能操作的信息加工过程分为:刺激辨别阶 段、反应选择阶段、反应编程阶段。刺激辨别阶段系统要确 定刺激是否存在,如果有,它是什么;反应选择阶段的任务 是根据现有的环境特点,决定做什么动作;反应编程阶段的 任务是对运动系统进行组织以完成所希望的动作。
14
(3)前测与后测 ➢通过技能水平的前测和练习后测验进行比较,观察一个人 经过练习后运动行为的改变。 (4)次任务测验 ➢优秀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已经达到近乎巅峰状态,个体间的 水平差异或训练进步程度很小,出现明显的天花板效应,无 法再提高或增加对动作的限制观察其进步的情形,这时,通 常在主要行为表现没有显著的改变下加入第二个任务,即次 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