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带佩戴规范
腕带使用管理制度

腕带使用管理制度一、概述为了规范和管理腕带的使用,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减少医疗事故,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各类人员佩戴的腕带。
三、腕带种类及用途1. 员工腕带:用于员工身份识别。
2. 病人腕带:用于病人身份识别、医疗信息识别。
四、管理要求1. 腕带领用(1)员工腕带由医疗机构负责领用和管理。
(2)病人腕带由医生或护士负责领用,领用时必须进行确认,确认无误后方可佩戴。
(3)所有腕带领用必须填写领用登记表,包括领用者、领用时间、领用数量等信息。
2. 腕带佩戴(1)员工腕带佩戴:全体员工必须佩戴员工腕带,严禁擅自更换或者私自佩戴他人腕带。
(2)病人腕带佩戴:医护人员必须为病人正确佩戴病人腕带,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3. 腕带管理(1)员工腕带管理:所有员工必须定期检查自己的腕带是否完好,发现损坏、丢失或者信息错误,必须及时向领导汇报并办理换领手续。
(2)病人腕带管理:医护人员必须对病人腕带进行全程管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腕带使用(1)员工腕带使用:员工腕带用于身份识别,必须随身携带,不得私借他人使用。
(2)病人腕带使用:病人腕带用于身份识别和医疗信息记录,必须挂在病人的手腕上,医护人员必须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五、管理制度执行1. 对于违反腕带使用管理制度的行为,医疗机构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涉及违纪的员工将被追究责任。
2. 为了方便管理,医疗机构将定期开展腕带使用管理的培训,提高全体员工对腕带使用管理制度的认知和遵守意识。
3. 医疗机构将对腕带使用管理制度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制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六、结语腕带使用管理制度对于医疗机构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医疗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全体员工必须认真遵守该制度,确保腕带使用的规范和准确。
同时,医疗机构将不断优化该制度,加强对腕带使用管理的监督和指导,以提高医疗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医院腕带使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加强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腕带的使用范围1. 所有住院患者必须佩戴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重要依据。
2. 腕带应包括以下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过敏史等。
3. 特殊情况下的患者,如婴幼儿、精神障碍者、昏迷者等,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腕带信息。
三、腕带的管理1. 腕带的制作与发放(1)腕带由医院统一制作,包括纸质和电子两种形式。
(2)患者入院后,由护士负责为其制作和佩戴腕带。
(3)腕带遗失、破损、字迹模糊不清时,应及时更换。
2. 腕带信息的更新(1)患者住院期间,如个人信息发生变更,应及时更新腕带信息。
(2)患者出院时,护士应收回腕带,并进行销毁。
3. 腕带的保管(1)患者佩戴腕带期间,医护人员应妥善保管,不得随意丢弃或损坏。
(2)患者转科、手术、检查等,医护人员应确保腕带随患者一同移动。
四、腕带的使用1. 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诊疗活动前,必须核对患者腕带信息,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无误。
2. 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1)直接核对腕带信息;(2)使用PDA机器扫描腕带上的二维码;(3)请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与其进行双向核对;(4)对床头卡信息进行核对。
3. 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的身份确认:(1)可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2)或医护人员使用PDA机器扫描腕带上的二维码。
五、监督检查1. 医院定期对腕带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腕带制度的落实。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罚。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医院护理部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腕带”使用管理制度与流程

“腕带”使用管理制度与流程一、目的根据《“腕带”使用管理制度与流程》运行情况,为进一步加强患者身份识别管理,规范使用“腕带”,特修订本制度与流程。
二、适用范围所有住院患者。
三、定义“腕带”:是病人身份的唯一性标识,是指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特殊方法。
四、参考文件无。
五、内容(一)佩戴“腕带”1、“腕带”由责任护士或接诊护士填写并佩戴。
2、“腕带”一般佩戴于患者左上肢,特殊情况佩戴于下肢。
3、注意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佩戴松紧以两指为宜。
4、佩戴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用注意事项及重要性,强调不可自行去掉。
观察有无皮肤过敏现象,如有发生及时报告并处理。
5、严禁医护人员随意将患者“腕带”取下。
6、如“腕带”不慎丢失,责任护士应重新核对、填写信息并及时佩戴。
(一)执行各项诊疗活动中要认真核对“腕带”信息。
(二)严禁任何人涂改,刮除“腕带”信息。
(三)“腕带”标识是患者的专用信息,不得借予他人使用。
(四)“腕带”身份识别规定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二种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凡属“腕带”适用范围的患者,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身份的有效手段。
2、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时,实行双核对(“腕带”与病历各类信息同时核对),患者“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过敏史、血型;重点科室如新生儿室患儿“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母亲姓名、床号、性别、住院号、出生日期、体重、身长;儿科患者“腕带”记载信息包括:科室、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科室患者“腕带”记载信息包括科室、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诊断、手术部位。
3、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腕带”损坏需更换时,同样需经双人核对,佩戴“腕带”应准确无误。
4、患者转科、出院、转院、死亡时,由病房护士去除腕带。
腕带佩戴指示

腕带佩戴指示
介绍
本文档将向您介绍腕带佩戴的指示。
腕带是一种用于标识身份
或提供安全保护的装置,通常佩戴在手腕上。
正确佩戴腕带非常重要,以确保其功能和效果的正常发挥。
下面是关于腕带佩戴的指引。
腕带佩戴步骤
1. 准备腕带:确保腕带干净、整洁并且没有损坏。
检查腕带上
的标识和信息是否准确无误。
2. 清洁手腕:在佩戴腕带之前,用温水和肥皂清洁手腕。
确保
手腕干净,没有任何障碍物,如污垢、油脂或者其他残留物。
3. 位置选择:选择合适的位置将腕带佩戴在手腕上。
通常,腕
带应该佩戴在非主手的手腕上,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对日常活动的干扰。
4. 调整尺寸:根据手腕尺寸调整腕带的长度。
确保腕带紧密但
不过紧,同时也不能过松,以免脱落或不舒适。
5. 固定腕带:将腕带固定,确保其稳固地固定在手腕上。
可以
使用腕带上的扣或固定装置进行固定,确保腕带不会意外脱落。
腕带佩戴注意事项
- 避免将腕带过于紧密佩戴,以免阻碍血液循环或引起不适。
- 定期检查腕带是否有损坏或松动的情况,确保其正常工作。
- 如果腕带有任何损坏或无法正常使用,请及时更换新的腕带。
- 遵守腕带使用规定,不要私自更改或篡改腕带上的标识和信息。
结论
正确佩戴腕带对于提供身份识别和安全保护至关重要。
通过遵
循上述的腕带佩戴步骤和注意事项,您可以确保腕带的正常工作和
有效性。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疑问,请随时咨询相关人员。
4腕带使用管理制度

腕带使用管理制度1、入院处负责给入院患者发放腕带,出院时收回,以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腕带不被丢失。
2、责任护士负责给患者系上腕带,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用的注意事项及重要性。
3、腕带表识一般佩戴于患者上肢,特殊情况的佩戴于下肢。
4、严谨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随意将病人表识腕带取下。
5、执行各项治疗护理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信息。
6、如遇转院或腕带不慎丢失,应到入院处重新办理手续,领取腕带。
7、严禁任何人涂改,刮除腕带表识信息。
8、腕带表识是病人的专用信息,不得借予他人使用。
患者手腕带佩戴规范1.按指征严格执行佩戴工作,因故未佩戴者须在病区备注栏内注明。
2.用深蓝色圆珠笔逐一填写手腕带的各项栏目,字迹端正、清楚、严禁涂 修 改。
3.手腕带填写后,佩戴时必须2名护士到床边核对后,在手腕带正面右下角处,血型栏下,用分子/分母前姓或名,病区内有同姓时签全名 。
4.4班内只有1名护士无法执行2人核对时,应先由1人认真核对后佩戴并签名,待下一班护士接班时补核对并签名。
5.手腕带原则上佩戴于手上,若有特殊情况可佩戴于脚上,便于核对。
手腕带松紧适宜,以能放入食指为准,多余长度可剪去,尤以水肿病人应注意及时观察手腕带松紧度,发现不适及时更换。
6.各种原因致手腕带破损时 重新更换时按此规范操作。
腕带标识管理有关规定腕带标识管理旨在有效帮助医务人员确认急诊抢救、手术、转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等重症病人及沟通有障碍病人的正确身份,提高识别准确度,降低因识别错误造成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根据医院标识相关规定,护理部下发《腕带标识管理有关规定》。
一、“腕带”使用目的帮助医务人员确认住院病人及急诊观察病人的正确身份,提高识别准确度。
二、“腕带”使用对象1 全院所有住院病人。
2 急诊科抢救室及急诊留观的病人。
三、“腕带”使用规定1 颜色:使用的“腕带”有两种颜色:蓝色和粉色。
其中蓝色用于男性病人,粉色用于女性病人。
包括新生儿2 “腕带”信息内容包括:科室、床号、住院号 门诊自费病人用就诊卡号,参保病人用医保卡号 、姓名、年龄、血型、过敏史等。
腕带使用规定

腕带使用规定腕带使用规定一、腕带的定义1. 腕带是一种佩戴在手腕上的装饰品,通常由柔软材质制成,如布料、皮革或塑料。
2. 腕带既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时尚配饰,也可以是一种象征身份或宗教信仰的物品。
3. 腕带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但在使用中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定。
二、腕带的佩戴方法1. 腕带应佩戴在手腕上,以便于展示和观察。
2. 腕带应尽量紧贴皮肤,避免松动、摇晃或滑落。
3. 腕带的长度应适中,既不过紧导致不舒适,也不过松容易脱落。
4. 腕带的佩戴位置可根据个人喜好和需要进行调整,通常佩戴在手腕关节的上方。
三、腕带的日常保养1. 腕带在佩戴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水、汗液、热量等。
因此,需要注意腕带的日常保养。
2. 如果腕带是由布料或皮革制成的,可以使用清水和温和的肥皂进行清洗。
但千万不要用热水或化学清洁剂清洗,以免损坏材质。
3. 如果腕带是由塑料或金属制成的,可以使用湿布擦拭,但不要使用过多的水。
4. 腕带在不佩戴的时候要妥善保管,避免阳光直射和强力冲击,以免导致变形或破损。
四、腕带的使用注意事项1. 腕带的颜色、图案和款式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准则,不得含有危害社会公德和伤害他人感情的内容。
2. 腕带不应妨碍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正常操作,如打字、开车等。
如果腕带太大或太重,应适当调整或更换。
3. 一些特殊场合可能需要遵守规定佩戴或不佩戴腕带,如参加宴会、敬拜或正式场合。
在这些场合,应遵守相关规定。
4. 腕带不宜佩戴时,如接受医疗治疗或进行体育运动时,应及时摘下,并妥善保管。
五、腕带的安全使用1. 腕带是一种饰品,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
2. 避免佩戴过长的腕带,以免搭挂到物品上导致损坏或意外事故。
3. 腕带的扣环或钮扣应牢固,以免在活动中脱落或松动。
4. 腕带不宜佩戴过多,以免增加手腕的负担或影响手部血液循环。
六、违反规定的处理1. 对于违反腕带使用规定的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严重程度进行处理。
手腕带佩戴须知

腕带佩戴须知
为提高身份识别的正确率,保证患儿的用药安全及手术安全,特进一步的规范手腕带的佩戴方式,希望您配合医务人员做好以下几点:
1.原则上腕带须佩戴在手腕或脚腕上。
2.如因腕带佩戴部位局部皮肤过敏、患儿年龄小,冬天穿衣过多等导致佩戴不便,则必须把腕带用安全别针别在上臂衣袖等显眼部位。
3.禁止腕带脱离患儿身体,禁止将患儿的腕带放置在抽屉内、床头柜内、家长口袋内或挂在床头。
从即日起,凡是不按以上要求佩戴腕带者,医护人员可有权拒绝为其进行相关操作。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一病房
2018年5月4日。
“腕带”使用制度与措施

“腕带”使用制度与措施
1、各病区对手术、意识不清、新生儿、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精神异常、急、危重患者、无名氏、无自主能力的患者及加强治疗病房患者必须另加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
2、护士在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人核对。
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要求字迹清晰规范,信息正确,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其目的及注意事项。
若损坏或不清晰需要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3、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要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编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进行诊疗活动时,需双人核对。
4、腕带佩戴部位首选左腕部,如有特殊原因选择其他部位。
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有无擦伤、血运是否良好。
佩戴腕带时,松紧适宜,保证病人舒适。
5、病危患者用深红色腕带,手术患者用蓝色腕带,小儿患者用粉红色。
6、病人转科,由接收科室责任护士及时更换腕带的相关信息,并双人核对确认。
7、当主管医生下达转院、出院医嘱后,患者离开病房前,及时为患者解除腕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目的:
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患者身份快速而准确的识别,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和准确性。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在院患者和急诊患者。
三、权责:
1.医师:给病人进行检查和治疗时核对腕带,对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
2.护士:给病人佩戴腕带,进行治疗和护理时核对腕带。
四、定义:
腕带佩戴规范:指患儿从入院到出院过程中,防止发生腕带缺失、腕带信息错误、腕带固定太紧、腕带影响操作、腕带方向错误、腕带上信息被遮盖、腕带卷边或污染、腕带字迹不清、腕带过敏等任意一种情况。
患者腕带佩戴规范
文件名称患者腕带操作程序
制定日期最新修订日期文件编号**--**--*** 版次 2 页数1/2 文件起草科室护理部会签科室医务科发布日期
五、作业内容:
六、注意事项:
1.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血运良好。
2.佩戴后注意患者佩戴部位的血运情况。
3.患者转科时,重新更换腕带。
4.新生儿使用双腕带标识。
七、实施日期:
(一)实施日期(核定日期)
2019年03月16日
(二)修订依据:
“医院患者身份核实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