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完整版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耳聪目明法)(精)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耳聪目明法)1. 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 头常摇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
反方面重覆。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
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3. 面常洗(a)搓手36下,暖手后上下扫面。
(b)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4. 目常运(a)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覆3次。
(b)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懒视。
5. 耳常鼓(a)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卜一声。
重覆做10下。
(b)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摺,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卜卜有声。
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 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槽骨退化。
7. 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a)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b)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8. 腹常揉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
当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时钟。
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
这动作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孙思邈的“十二”养生诀

孙思邈的“⼗⼆”养⽣诀
孙思邈的“⼗⼆”养⽣诀
孙思邈是随唐时代著名的医学家,中国传统⽼年医学的奠基⼈之⼀。
为便于推⼴养⽣经验,在总结养⽣理论和实践时,孙思邈嵌⼊了⼀定规律的数字。
“⼗⼆不”:孙思邈认为,养⽣必须抛弃⽇常⽣活中不利于健康的⾏为⽅式。
他提出“⼗⼆不”:“是以养性之⼠,唾不⾄远,⾏不疾步,⽿不极听,⽬不极视,坐不久处,⽴不⾄疲,卧不⾄(?),先寒⽽⾐,先热⽽解。
不欲极饥⽽⾷,⾷不过饱;不欲极渴⽽饮,饮不欲过多。
”当是“饮⾷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劳”。
“⼗⼆少”:孙思邈归纳总结了养⽣“⼗⼆少”,他说:“养摄⽣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
”认为“⾏此⼗⼆少者,养性之都契也”。
“⼗⼆多”:孙思邈在倡导“⼗⼆少”的同时,还提出反对“⼗⼆多”。
他说:“多思则神怠,多念则神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欢。
”在此基础上,希望⼈们“莫忧思,莫⼤怒,莫悲愁,莫⼤惧,莫跳踉,莫多⾔,莫⼤笑。
”
“⼗⼆伤”:孙思邈告诫⼈们:“深忧重悲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怒过度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戚戚所患伤也,久谈⾔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强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即卧伤也,跳⾜喘乏伤也,阴阳不交伤也。
”养⽣贵在避免对⼈体⾝⼼健康可能造成伤害的⼀切不利因素。
倘若“积伤⾄尽,尽则早亡”。
摘⾃《益寿⽂摘》2012/11⽉合订本第33页(摘⾃《长寿家园》2012年第10期)2012年12⽉27⽇星期四打印发表。
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有哪些

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有哪些养生十三法,又名聪明法是药王孙思邈提出的,孙思邈有着102岁的寿命,这在古代是极为少见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欢迎大家阅读。
孙思邈的养生十三1、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1)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复3次。
(2)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纠正近视和弱视。
3、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 (1)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2)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耳常鼓(1)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扑”的一声,重复做10下。
(2)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扑扑”有声。
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面常洗(1)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
(2)暖手后双手轻轻用力同时向外抚摸。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7、头常摇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复。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8、腰常摆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
孙思邈《千金方》中的养生名言录

孙思邈《千金方》中的养生名言录★长寿忠孝,仁义聪慧。
《千金要方·妇人方上》★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
《千金要方·养性》★养性十大要:一日啬神,二日爱气,三日养形,四曰导引,五日言论,六日饮食,七日房室,八日反俗,九日医药,十曰禁忌。
《千金翼方·养性》★饮食有常节,超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千金要方·食治》★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
《千金要方·养性》★常言善道,天与之福。
《千金翼方·卷十二》★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千金要方·养性》★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
《千金要方·养性》★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
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千金要方·养性》★多愁则心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
《千金要方·养性》★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
《千金翼方·卷十二》★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积伤至尽,尽则早亡。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千金要方·卷二十六》★养性者知其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没身不殆也。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
此养性之大经也。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凡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射名利,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败筋肉,血气将亡。
《千金翼方·卷十五》★食气者则和静而延寿。
《千金要方·卷二十六》★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常有节,起居常有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传统养生】孙思邈的“顺时气”养生法

【传统养生】孙思邈的“顺时气”养生法
导语
初唐著名医学家、百岁老人孙思邈,有“孙真人”“药王”之称。
他结合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提出在不同的季节里,应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他在《千金要方》中说:“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
”
春季,生之气
可晚睡早起,多在户外。
心情要舒畅,可踏青问柳,登山赏花,陶冶性情。
饮食上可吃些麦、葱、花生、香菜等辛甘发散之品。
春天减衣服不要太快,即“春捂”。
但衣服可穿薄一点,头脚不要穿戴太厚。
夏季,长之气
可以晚睡早起,使志无怒。
要注意心神的保养、精神的调摄,以达到“心静自然凉”的效果。
饮食上宜食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之品,切忌贪凉饮冷。
宜用清心泻火消暑之品,如苦瓜、赤豆、绿豆、西瓜等。
秋季,收之气
应早睡早起,多晒太阳,注意养“收之气”。
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银耳等清补润燥之品。
晨起要按摩,顺应阳气;入夜后不要出声诵读,以防寒气侵袭。
无禁忌症的话,每
天让机体“冻一冻”,即“秋冻”,可提高抗病能力,如进行冷水浴等。
冬季,藏之气
宜早睡晚起,应养“藏之气”,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心理状态。
多吃温热之物,如羊肉、鸡肉、狗肉等。
素体阴亏者,宜进食阿胶、龟肉、鳗鱼、黑木耳等滋补阴液之品及用药酒防寒侵。
不要过度活动,最好待日出后活动。
注意保暖,但不要过度温暖,“冬日冻脑”对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抵抗力是有帮助的。
孙思邈养生四少诀

孙思邈养生四少诀:口中言少 心中事少 腹里食少孙思邈是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和养生学家,著有医学专著《千金要方》,被后世尊奉为“药王”。
除了治病救人,孙思邈还非常重视养生,提出了“善养性”、“治未病”、“消未患”等养生法,自己也收获101岁的高寿。
他在《孙思邈方书》中说过一句话:“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次四少,神仙诀了。
”寥寥数字,道出了最简单易行的养生道理,适合我们学习。
1.少说话,以防损伤肺气:现代社会处处需要沟通,工作中免不了随时接打电话、汇报请示,下了班很多人也喜欢聚会聊天、唱唱卡拉OK 。
然而,成天说个不停会伤气,尤其是肺气和心气。
正所谓“日出千言,不病自伤”,消耗肺气容易使体内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
因此,适当放慢语速、少说些话,可保护、收敛肺气,给身体“节能”。
2.少思虑,避免气机郁结:当前社会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不少人背负重压,心事重重,甚至吃不下、睡不着。
正所谓“思则气结”、“多思则神殆”,思虑过度容易导致气机郁结不行,进而引起疾病。
不妨顺应自然,不要反复纠结一些小事,更不可钻牛角尖,抱着乐观的心态解决问题。
3.少吃点,避免心气不足:随着物质生活改善,人们吃得越来越好,很多人甚至以“吃货”自居。
然而,《古乐府》三叟诗中提出,“量腹节所受”是老人长寿的因素之一。
现代医学和营养学家也证实,吃“七分饱”有助养生。
吃太多容易导致气滞,使心气不足,增加肠胃负担,还会导致肥胖、高血脂等问题。
要做到七分饱,必须细嚼慢咽,在“似饱非饱”时马上撂筷子。
4.少赖床,以防气血不畅:许多上班族平时工作累,周末喜欢睡懒觉;也有人因工作压力、生活琐事等心烦意乱,夜不能寐。
中医认为,睡眠的目的在于调整阴阳平衡,睡多睡少对身体都没有好处。
孙思邈还说过:“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睡得太多、缺乏活动,会引起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筋骨脆弱,脏腑功能减退。
最好保持规律的作息,睡前不宜运动,也不宜大喜大悲,可以适当静坐、散步,或听点舒缓的音乐等,使身体渐入佳“静”。
孙思邈的养生铭

孙思邈的养生铭怒甚偏伤气,思虑太伤神。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天鼓,寅兴嗽玉津。
妖邪难侵犯,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存。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
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下面以白话形式解释《养生铭》:怒甚偏伤气愤怒过头了,甚就是过分意思,偏是不正意思,方向偏了,愤怒过头了方向,就是伤害了自己身体中的真气。
比如一个人有气合理的发泄一下对身体是有好处,比敝在心里好,可是你愤怒过头了,也就是偏了方向,那是对身体有害无益了,也就是伤了气。
思多太损神一个人思想太多了也不好,也就是不发泄出来,闷在心里想,这样就太伤神了。
这句与前面一句恰好相反,前面是动态表现,后面是静态表现;前者是发泄过头,后者是郁闷过头,神疲心易役精神过度疲劳必然影响人的血液循环,血液由心脏制造,所以讲精神过度疲劳心脏被奴役了。
气弱病相侵真气弱了疾病就要来侵犯。
勿被悲欢极一个人不要有太多的悲伤和狂欢,走极了就是反面。
当令饭食均饮食均匀非常重要,不能暴饮或饿绝。
再三防夜醉晚上喝酒再三要注意喝醉,尽量做到晚上不喝醉酒。
第一戒晨嗔最最重要要记住是早上千万不要生气,有气就戒。
亥寝鸣云鼓晚上9 时至11 时应该进入睡眠,而且睡眠之前叩齿36次,这叫鸣云鼓,这对身体有很大好处。
寅兴漱玉津黎明、早晨(早晨3到5点)起来要舌搅上下腭数十次,待津生满口时咽下。
妖邪难犯已这样各种疾病就难以侵犯自己的身体。
精气自全身这样精气储蓄就浑身有劲。
若要无诸病如果想自己身体没有各种疾病。
常当节五辛就常常要注意少吃蒜、葱、兴渠、韭、薤等佛教禁忌的五辛蔬菜。
安神宜悦乐安静神定保持快乐开朗心态。
惜气保和纯保持珍惜自己身体中的元气,和畅纯一的快乐心情。
寿夭休论命生命的长短不要去理论天命的安排,是自己的保养可以改变。
修行本在人这和个人的修养行为有着密切联系。
若能遵此理倘若能够遵守这个道理。
平地可朝真你就是一个普通人可以朝见真人。
孙思邈的“四少”养生法

2 0I 01 . I
文/ 德 才 郭
孙 思 邈 是 隋 唐 时 期 著 名 的 道 医 ,也 是 历 史 上 杰
不 仅 可 少 生 气 , 且 可 减 少 大 量 不 必 要 的 麻 烦 。 烦 并 麻
出 的 医 药 学 家 。他 曾著 有 《 金 髓 方》 O 、 医 家 要 干 2 卷 《
传奇
打 出 少 林 寺
— —
钱钧将 军回忆往 事( 4 )
文 / 克 平 范
四
我讲 起 了周侗 受聘 少林寺 看守 山门的奇 闻异事 来。
— —
周 侗 受 聘 守 寺 门 铜 筋 铁 骨 人 莫 应
金 钟罩 底抗 坚硬 浑 铁 裹 衫 将 锐 避
北 宋 元 丰 五 年 ( 元 1 8 : ) 年 已4 岁 的 公 2 ̄ , 0 1
妙 》 卷 及 《 枕 方 》 卷 , 传 统 医 学 的发 展 及 传 播 作 5 神 1 为
少 了 , 情 也 就 舒 畅 了 , 样 不 但 对 健 康 有 利 , 且 心 这 而 许 多 疾 病 还 可 能 会 不治 自愈 。 所 以 我 们 平 时 要 尽 量
出 了杰 出 的 贡 献 。公 元 6 2 , 思 邈 又 编 写 完 成 了 5 年 孙 《 金 要 方 》 《 金 翼 方 》 3 卷 的 巨 著 , 两 套 书 千 和 干 各 0 这
工 作 , 而 使 胃肠 功 能 逐 渐 衰 退 , 致 最 终 影 响 我 们 从 以
他 的“ 生歌 ” “ 生 铭 ”“ 养论 ” 已流传 于 世 , 卫 、养 、摄 早
为 历 朝 历 代 养 生 者 所 喜 爱 。 而 他 在 《 金 要 方 》 书 千 一
中 提 出 的 “ 中 言 少 、 中 事 少 、 中 食 少 、 然 睡 口 心 腹 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着名的医学家、养生家。
由于养生得法,健康地生活了101岁,因此追求健康长寿的人对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很有兴趣,希望能从孙思邈的理论与实践中汲取对自己的健康长寿有用的东西。
孙思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方法主要阐述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与《千金翼方(养性)》等文章中。
本文尝试从这两篇文章中将孙思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方法的内核挖掘出来,供当代对健康长寿有兴趣的人参考。
为了便于论述,我们将《备急千金要方(养性)》简称为《要方》,《千金翼方(养性)》简称为《翼方》。
孙思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具体操作方法详见于《要方》一文,而《翼方》是为补《要方》之不足而作。
《要方》一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孙思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方法,全文共分为八节:1.养性序第一;2.道林养性第二;3.居处法第三;4.按摩法第四;5.调气法第五;6.服食法第六;7.黄帝杂忌第七;8.房中补益第八。
通观《要方》全文,最值得注意的是,孙思邈将自己的养生之道称为养性[见《要方》的小标题(养性)]而不称为养生。
由此可见,孙思邈认为,养生的核心是养性。
《要方》的第一节“养性序第一”的所谓序第一就是说养生第一位的事情是养性,第二节“道林养性第二”则是介绍养性的方法。
在将养性放在第一位的前题下,从第三节到第八节则介绍了居处法、按摩法、调气法——等各种辅助的养生方法。
将养性放在第一位,再配以运动身体,饮食起居,营养药物等辅助的养生方法,就形成了孙思邈“养生之道”的完整系统。
《要方》的第一节“养性序第一”论述了什么叫养性及养性的重要性。
什么叫养性?孙思邈认为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淡化对名利的追逐,做到“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使自己保持一种“宁静祥和”的心境,这就是养性。
关于养性的重要性,孙思邈认为能养性就能够百病不生,健康长寿。
孙思邈的原话是“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皆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孙思邈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就是说,不重视养性,只在服食药物等各种养生方法上下功夫,绝达不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
在第一节“养性序第一”中强调了养性的重要性后,第二节“道林养性”则是介绍养性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道林养性”将作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作为养性的具体方法。
“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即十二少。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即十二多。
十二多恰好是十二少的反面,作到了十二少,就等于除掉了十二多,反之除掉了十二多也就等于做到了十二少。
孙思邈认为:十二少仍养性之都契也,做不到十二少(也就是除不掉十二多)则必然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
孙思邈认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首先养性,养性就是调养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处于宁静祥和的境界。
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
但是人生的常态恰好是恶十二少,喜十二多。
所以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是很难的事情,所以大多数人很难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
但是,当一个人到了中年以后,身体的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同时也能逐渐体会到身体健康的保持,重于身外的名利与追逐,就能够体会到孙思邈将养性放在第一位的养生之道的合理性,就有可能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并调养自己的心性,逐渐做到十二少与除去十二多。
孙思邈以嵇康与《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作为自己养生之道的理论依据,他在《要方》中所阐述的养生之道就是对嵇康与《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要方》从嵇康的养生理论与《黄帝内经》中各引用了一段话作为自己将养性作为养生的第一位任务的理论根据:第一段话是,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
此养生之大旨也。
”第二段是,《黄帝内经》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嵇康强调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将心性修养到,去名利,除喜怒,去声色,绝滋味,少思虑,则不求长寿,自然能长寿。
如果不能做到这五点,则无论吃何种滋补品,练何种功夫都不可能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也强调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能保持宁静祥和的心境,将外驰的精神收回来内守自身,真气就会畅通全身,身体就不会受到疾病的侵害。
总之,两段话的精神是,要想健康长寿,首先要养性,忽视养性,只重视药物滋补、身体锻炼等养生方法,不可能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
为什么养性(即修养自己的心性,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能获得健康长寿的效果?嵇康认为:“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嵇康《养生论》)。
就是说人的精神制约着人的肉体,只要人的精神不躁于中(即只要精神保持祥和宁静),人的肉体(形骸)就不会生病、死亡(丧于外)。
嵇康与孙思邈以养性为主的养生理论,是他们本人的经验直觉,但是一千多年后的现代“身心医学”却以成果证明嵇康与孙思邈的经验直觉是正确的。
当代“身心医学”的重要成果之一的“心理神经免疫学”证明,“祥和宁静”的健康心理能够提升免疫系统的免疫能力,从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使身体保持健康,有力地支持了嵇康与孙思邈的养生首先要养性的养生理论。
孙思邈并不是单打一只讲养性,而是以养性为基础,再配以其它养生方法来养生。
《要方》第三至第八节就介绍了养性以外的辅助养生方法,这些方法是居处、按摩、调气、服食、杂忌、房中六项。
这六项养生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居处就是生活要有规律;按摩就是经常对四肢进行按摩;调气就是进行呼吸吐纳的修炼;服食就是注意适当的营养滋补及药物治疗;房中讲性生活要有节制;杂忌讲一些生活中的禁忌。
可以这样说,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有主有从的较全面的养生之道,完全做到的确很不容易。
但是你如果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愿意用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来指导自己的养生实践,你就首先要时常调养心性,使自己的心境常保持宁静。
然后再做到起居饮食有规律,适当的体育运动、适当的营养滋补及服用必要的药物,这样就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了。
《翼方》是对《要方》的补充,强调养性的大要是: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啬神、爱气指要节约神气的消费,是调养精神的具体要求。
养形、导引是进行适当的肢体运动和练气的吐纳。
言论是慎语言。
饮食是讲注意适当的营养,但又不追求口腹之欲。
房室是讲性生活要节制。
医药是讲有病要服药治疗,也可以常服用一些保健药品。
禁忌讲一切有害于身体健康的环境和事物都要避开。
一般人都是追名逐利,追求口腹之欲的满足,追求感观的刺激,而孙思邈养生之道恰好相反,淡薄名利,不追求口腹之欲,更不寻求感观的刺激,这些称为反俗。
孙思邈以灯用小炷这样一句很形象的话来形容他的养生之道,所谓灯用小炷,是说一盏油灯用细的灯芯,灯油就可以烧很长时间,如果用粗的灯芯,灯油很快就会烧完。
养生就像灯用小炷,做到十二少就是节约能量的消耗,就是灯用小炷,就能延长生命,
得到健康长寿。
《翼方》还讨论了服饵(即服用保健药物),食疗等问题,但是这些内容并不是孙思邈养生之道的核心部分,我们就不作进一步的讨论了。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代表。
中国传统养生与当今流行的养生(实即西方的养生)是两种不同的养生之道。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养生是以发泄能量为特征的养生,这种养生强调“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的特点就是向外发泄自身的能量。
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一种积蓄或收敛能量为特征的养生,养神、调气、导引、少语、少动等,强调的都是一个啬字。
啬即节约能量的消耗,也就是孙思邈所讲的灯用小炷。
人是身心的统一体,从身与心两个方面来看,西方的养生,强调的是身体的运动与身体的滋补。
是一种以养身为特征的养生,虽然名为养生,实为养身。
而中国的传统养生,强调心理精神的调理,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一种养心之道。
所以孙思邈将自己的养生称为养性,当然中国的传统养生并不是只讲养心或养性,而是在强调养性或养心的同时也讲养身(必要的肢体运动与身体的滋补)。
但认为第一位是养心或养性,第二位才是养身。
从表面上来看,西方的养生显现出一种向外积极进取的特点,符合人们积极向上精神,所以很受现代人的青睐。
而中国传统养生则显现出一种向内收敛的消极特点,不符合现代人向外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不受现代人的青睐。
的确,正在为自己的事业进行奋斗的人们,要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很难接受以消极收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养生之道,我们也不向这部分人推荐中国的传统养生之道,但是过了中年,已经从事业的竞争中逐渐退出来的人,就应该将关注外界的心神收回来,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发现中国传统养生的确是一种能维护自己身心健康的科学的养生。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就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重要代表,值得关心养生问题的中老年朋友们研究、学习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