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
我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现状评价和发展建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我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现状评估和发展建议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以下简称“CCUS”)技术是未来全球实现大规模减排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我国实现长期绝对减排和能源系统深度低碳转型的重要技术选择。
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在煤基行业和油气开采行业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规模化产业示范”、“推进工业领域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点示范”,为我国下一步发展CCUS指明了方向。
本文在深入研究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评估了“十一五”以来我国CCUS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推动CCUS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中长期推动我国CCUS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我国发展CCUS的重要意义CCUS是实现我国长期低碳发展的重要选择。
国际上将碳捕集与封存(以下简称“CCS”)1作为实现长期绝对减排的重要措施。
在国际能源署(IEA)的2℃情景下,到2050年,CCS将贡献1/6的减排量;2015-2050年间,CCS累计减排占全球总累计减排量的14%,其中中国CCS的减排贡献约占1/3。
根据西北太平洋实验室及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测算,中国当前有超过1600个大型CO2排放源,包括火电厂、水泥厂、钢铁厂等,技术上可实现的碳捕集量超过1 CCS与CCUS称呼略有不同但实质基本相同。
国际上常用CCS,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对二氧化碳进行捕集、运输和地质封存;中国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提出CCUS,在原有三个环节基础上增加了CO2利用环节,可将CO2资源化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在现有技术发展阶段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38亿吨CO2,而通过强化采油、驱煤层气和盐水层封存等方式可封存的容量分别为10、10和1000亿吨CO2。
此外,中国源汇匹配条件好,90%以上的大型碳源距潜在封存地在200公里以内。
CCUS是实现我国煤基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必然选择。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虽然近些年国家已经采取了极为严格的控煤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预计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煤炭消费总量仍将维持相当规模。
CCS技术的现状、挑战与中国主动应对策略

论文导读::CCS(CO2捕集与埋存)是当前国际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活动的热门话题。
由于CCS技术的经济特点,现阶段规模化实施该技术,将会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变和经济发展速度带来巨大的影响。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要从国情出发,把CO2的捕集、埋存与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相结合,形成双赢的减排CO2策略,是现阶段中国推进CCS技术的最佳途径和选择。
国内外近10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表明,石油工业在CCS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巨大的挑战。
基于中国产业布局和资源构成特点,中国发展CCS技术和推进其产业化应采取三步走的策略:第一,优势产业部门的技术集成与示范;利用含CO2天然气开发过程中分离出的高纯度CO2或工业乙醇制造业副产的CO2,进行CO2驱油与埋存的先导性试验与示范。
第二,跨产业部门的技术集成与工业化试验与示范;针对精细化工、煤化工等部门产生的较高纯度CO2,进行CO2埋存与驱油的工业示范。
第三,跨部门工业化实施;对普通燃煤电厂捕捉的CO2,进行工业化的CO2埋存与驱油。
在对中国适合实施CCS技术资源初步评估的基础上,建议和规划了中国分步实施CCS技术的八大战略区域:松辽盆地、海拉尔―二连盆地、环渤海地区、鄂尔多斯盆地、新疆三大盆地、中东部地区、近海地区、晋陕地区。
论文关键词:CCS(CO2捕集与埋存),技术现状,应对策略,战略区域引言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热点。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的焦点是全球气候变化与应对。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192个国家的代表达成共识,碳捕集与埋存技术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控制全球气候变暖。
中国将温室气体减排纳入了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年12月中国政府向世界做出到2020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
CCS技术是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1、2、3],也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支撑温室气体减排策略的主要技术。
如何低成本的捕集CO2并有效利用CO2是CCS技术的核心。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油田仍采用注水开发,这就面临着需要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和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对此,国外近年来大力开展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这项技术不仅能满足油田开发的需求,还可以解决二氧化碳的封存问题,保护大气环境。
该技术不仅适用于常规油藏,尤其对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可以明显提高原油采收率。
一、二氧化碳驱油技术二氧化碳驱油,是一种把二氧化碳注入油层中以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技术。
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密度是1.977克/升。
当温度压力高于临界点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发生变化:形态近于液体,黏度近于气体,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00倍。
这时的二氧化碳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其溶解性、穿透性均超过水、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如果将二氧化碳流体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它就能够有选择性地把该物质中所含的极性、沸点和分子量不同的成分依次萃取出来。
萃取出来的混合物在压力下降或温度升高时,其中的超临界流体变成普通的二氧化碳气体,而被萃取的物质则完全或基本析出,二氧化碳与萃取物就迅速分离为两相,这样,可以从许多种物质中提取其有效成分。
二氧化碳驱油一般可提高原油采收率7%~15%,延长油井生产寿命15~20年。
在二氧化碳与地层原油初次接触时并不能形成混相,但在合适的压力、温度和原油组分的条件下,二氧化碳可以形成混相前缘。
超临界流体将从原油中萃取出较重的碳氢化合物,并不断使驱替前缘的气体浓缩。
于是,二氧化碳和原油就变成混相的液体,形成单一液相,从而可以有效地将地层原油驱替到生产井。
应用混相驱油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一个关键性参数是气体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MMP),MMP是确定气驱最佳工作压力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因为混相驱油比非混相驱油能采出更多的原油,所以希望在等于或略高于MMP下进行气驱。
如果压力远高于MMP,就容易造成地层破裂,无法保障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其结果是不仅不能大幅度提高原油产量,还会降低经济效益。
关于CCUS你了解多少

关于CCUS你了解多少?CCUS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托底性技术,也是能源企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技术选择,关于CCUS,你了解多少?本文将从源头为您讲起。
近年来全球气候危机日益加剧,其重要原因就是全球二氧化碳(CO2)过度排放。
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我国做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重承诺。
什么是CCUS?CCUS是英文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的缩写,指的是二氧化碳捕获、利用与封存。
CO2捕集是指将CO2从工业生产、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主要分为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富氧燃烧和化学链捕集。
我国CO2捕集主要来源于煤化工行业、火电行业、天然气厂以及甲醇、水泥、化肥等工厂。
天然气处理、甲醇生产以及炼化制氢等由于杂质较少多采用工业分离技术,电厂等燃烧炉中烟气杂质较多,一般采用燃烧后捕集技术。
CO2输送是指将捕集的CO2运送到可利用或封存场地的过程。
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分为罐车运输、船舶运输和管道运输,其中罐车运输包括汽车运输和铁路运输两种方式。
CO2运输目前常用的是车载公路运输、管道运输。
CO2利用是指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捕集的CO2实现资源化利用的过程。
根据工程技术手段的不同,可分为地质利用、化工利用和生物利用等。
目前规模化捕集主要用于地质利用,是将CO2注入地下,进而实现强化能源生产、促进资源开采的过程,如提高石油、天然气采收率,开采地热、深部咸(卤)水、铀矿等多种类型资源;化工利用主要包括CO2与CH4重整、CO2加氢技术等,生产合成油品、甲烷、甲酸、甲醇、乙醇等产品;生物利用包括农作物增产、生物燃料生产与环境治理等。
CO2封存是指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捕集的CO2注入深部地质储层,实现CO2与大气长期隔绝的过程。
按照封存位置不同,可分为陆地封存和海洋封存;按照地质封存体的不同,可分为咸水层封存、枯竭油气藏封存等。
CCS-EOR

二、CO2埋存
——减缓气候变化重要措施之一 11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 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情况时说: “气候变化问题不 仅仅涉及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一个发展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当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阶 段,面临着既要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改善民生方面的任务,还 要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温室气体增长速度的挑战。“从中国国情 来说,我们的能源和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不足的,但是我们的经济 增长速度比较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经济的需求也在增 加,因此,在有限的资源和环境与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间就产生 了矛盾,产生了能源、资源的瓶颈。”
三、注CO2提高石油采收率
——实现石油增产和CO2减排的双赢 (三)我国注CO2提高采收率面临的技术挑战 3. 有机物沉积问题 我国原油中蜡、沥青质和胶质含量高 驱油过程中,二氧化碳可抽提原油中较高分子量的烃→ 蜡质、沥青质等从原油中沉积出来。 CO2在油井井底流经炮眼进入井筒时,体积迅速膨胀、 吸热,油井井底的温度降低,导致原油中石蜡的大量沉积。 ● 注CO2开采的固相沉积比注水开采严重 ● 我国注CO2开采的固相沉积比国外许多油藏严重
据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六部门2006年12月26日 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与2000年比较,我国气温: 2020年增加1.3~2.1℃ 2030年增加1.5~2.8℃ 2050年增加2.3~3.3℃
一、全球聚焦的两大热点问题
—— 气候变暖
2. 气候变暖威及人类生存 NASA image with annotations by the NRDC(2003) ● 冰山消融
三、注CO2提高石油采收率
——实现石油增产和CO2减排的双赢 (二)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 4. 油气藏是理想的CO2储存空间 ②油气藏封存CO2的安全性 ● 先进能源国际有限公司(ARI)对美国三个具有商业价值的天 然CO2气藏的研究表明,CO2可在地层中封存长达几百万年。 ● 2000年7月国际能源署对加拿大Weyburn油田的CO2储存可行 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CO2提高采收率作业结束后,5000年内只 有0.02%的CO2从该油藏向上逸出。
CO_2地下地质埋存原理和条件

文章编号:1674-5086(2009)01-0091-07C O2地下地质埋存原理和条件3许志刚1,陈代钊1,曾荣树1,郭凯2,王旭1(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摘 要:目前,在石油和天然气储层、深层咸水层和枯竭的煤层等地质储层中实施C O2地质埋存的减排处理,是减缓温室效应最有效的现实选择。
一旦将C O2注入埋存构造中,保留在地下的部分将取决于物理和地球化学的捕集机理。
而最有效的埋存方式是把C O2埋存在具有一定厚度和较低渗的盖层之下的储层中、或被煤层的微小孔隙所吸附、或通过化学反应转化成矿物质进行联合埋存。
在进行CO2地下地质埋存前,需要综合考虑埋存空间的大小和有效性、埋存体及周边地层和构造的稳定性、盖层或隔水层的封闭性、合理的水文和流体运移系统、渗漏风险以及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等因素。
对于不同的存储介质,如煤、石油、天然气或咸水,由于其本身物理化学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进行C O2埋存时,要根据C O2与存储介质的差异性分类考虑,重点研究。
关键词:CO2;油气藏;煤层;咸水层;埋存原理;埋存条件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 DO I:10.3863/j.issn.1674-5086.2009.01.023 目前,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温度升高,日益影响人和自然的生活和生态环境。
研究表明:向空中大量排放CO2所产生的温室效应等问题,已经威胁到人、动物以及整个自然的生态和生命安全,而人类活动为其主要因素,贡献率达80%~90%。
因此,CO2减排已经成为人类必须共同面对并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为了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京都协议(《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提出了CO2减排的指标。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应该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开展和进行CO2减排研究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国家政策。
另一方面,如何处置因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CO2?在目前化石燃料还无法被新能源替代的条件下,如何处置排放的CO2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二氧化碳地质埋存研究进展

二氧化碳地质埋存研究进展*谷丽冰1,2,李治平2,侯秀林2(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对二氧化碳地下封存的基本地质学问题及其他相关技术进行阐述,包括地下封存的基本原理、适合的封存场所、油气藏的筛选、储存潜力估算、动态监测、安全性及环境问题、及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面临的问题。
二氧化碳被注入地下后,以分子状态、溶解状态和化合物状态储存于岩石孔隙中,从而得到封存;合适的封存场所包括:深部盐水层、深部煤层和枯竭的油气藏;对于气驱和水驱油藏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公式进行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可以得到适合埋存的油气藏条件;对于3种不同的埋存场所可以采用不同的公式计算其埋存量以评价它们的地质埋存潜力。
关键词:二氧化碳;地质埋存;原理;监测;评价方法中图分类号:T E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849(2008)04-0080-0520多年来,/全球气候变化0和/全球变暖0等相关问题,已从学术论文主题进入各国首脑峰会的议程。
工业化时期以来,人类活动使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如CO2、CH4、N2O和O3的浓度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根据夏威夷M auna Loa观测台、中国气象局瓦里关山全球大气观测站及南极Law Dom e冰心资料测试的大气二氧化碳质量分数: 1000~1750年为280@10-6,2000年达368@10-6 (增加31%?4%)。
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在20世纪增加了(0.6?0.2)e。
预测到2100年大气的二氧化碳质量分数将达到540@10-6~970@10-6[1],由此引起的后果将十分严重。
因此,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势在必行,其核心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有关二氧化碳地下埋存的研究工作正在美国、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进行中。
我国于2006年9月正式启动了/温室气体地下埋存及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0的/9730计划。
中国油气田注CO_2提高采收率实践

收稿日期:20120914;改回日期:20121128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CO 2驱油与埋存关键技术”(2011ZX05016-006)作者简介:罗二辉(1985-),男,2008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田开发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CO 2驱油提高采收率与碳封存研究。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13.02.001中国油气田注CO 2提高采收率实践罗二辉1,胡永乐1,李保柱1,朱卫平2(1.中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中油吐哈油田分公司,新疆哈密839009)摘要:在调研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详细综述了中国油气田50多年的注CO 2提高采收率实践。
首先依据中国各大油区公开发表的文献实验数据,从室内机理实验统计CO 2驱油关键技术参数,对比分析原始地层压力与最小混相压力。
其次,根据不同储层类型,总结了国内在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油田、复杂断块、稠油油藏、碳酸盐岩油藏及煤层气等储集层开展的注CO 2矿场项目。
现场试验结果显示,提高采收率幅度为1.07% 6.00%,换油率为0.98 2.49t /t 。
最后结合矿场已有经验及存在问题,提出CO 2驱油技术攻关方向。
关键词:注CO 2;最小混相压力;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换油率中图分类号:TE35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535(2013)02-0001-07引言美国注CO 2采油已有5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是为了提高原油采收率,近年来随着CO 2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变化,地质埋存被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一种有效手段受到环保人士和油气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中国政府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 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228块是新立构造的一部分, 位于其北部。构造倾角1.06度。 油藏平均有效厚度8.93米,平均 渗 透率 0.35mD, 孔隙 度 12.38%, 油藏温度66 ℃。
700 600
产量(t )
54-4井组见效情况统计表
井号 54-6 56-4 56-2 52-4 54-2 52-6 56-6 52-2 合计 见效日期 2000年10月 2000年9月 2000年10月 2000年12月 2000年11月 2001年2月 2000年11月 有效时间 (天) 730 560 540 323 360 400 日增油 (吨) 1.02 0.34 0.32 0.11 0.26 0.86 累增油 (吨) 743. 70 190. 00 170. 60 34. 00 93. 30
影响因素研究
●甲基乙醇胺(MDEA)+呱嗪(PE)
● 深入研究含有伯氨基(RNH2)和仲氨基
(R2NH)固定载体膜与CO2相互作用
17
三、《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 -中国国家重大基础课题 课题八: CO2的防腐、防垢等工程技术理论和方法-吉林油田负责 目标:CO2埋藏过程中降低相关的工程费用 进展:
12
三、《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 -中国国家重大基础课题 课题三:CO2地下埋存的监测理论和技术-北京大学负责 目标:监测CO2前缘推进及安全埋存 进展:
●两对井井间地震研究表明可以识别3 米厚储层的非均质性。 ●经研究,综合应用井间地震、垂直地 震、地面地震等信息,有可能适用 于薄层、低渗、注气、前缘的推进 等研究。 ●开展了4种气体示踪剂的研究工作。
2
一、引言
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当今各国关注的议题
① 工 业 革 命 前 大 气 中 CO2 含量稳定在280ppm。 ① ②
2-3℃
② IPCC指出:不采取有效 措 施 ,2020 年 CO2 将 达 到 550ppm , 比 1993 年 增 长 54%。
3
一、引言
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当今各国关注的议题
● CO2储量为125.55亿 立方米。 ●采用膜分离技术
长深气田
万金塔气田
20
四、中国石油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及重大现场试验
3、研究吉林油田CO2埋存能力及提高采收率潜力
①吉林油田的CO2地质埋存稳定性
21550000 21560000
Hu39 Hu8 Hu27 Hu14 Hu26 Hu48 Hu28 Hu19 Hu49 Hu25 Hu33 H91 372.5 H77 354 H99 365 H130 373 Qn103 H78 H53 H110 379.5 355.5 366 Qn141 H70 381.5 H72 390.5 H101 H67 333 H111 365.5 H80 383.5 H122 406 Hu47 H118 387.5 H133 409 H160 396 H120 372 Qn142 Qn143 H82 402.5
●中国关注温室气体减排
世界各国C 2排放数据(I EA,2000) O 国家 美国 中国 C O C 2排放量,亿吨 O 48. 81 26. 68 21. 03 10. 93 8. 78 7. 69 6. 11 5. 66 4. 1 4. 08 3. 62 3. 42 51. 93 205. 74 比例,% 23. 72 12. 97 10. 22 5. 31 4. 27 3. 74 2. 97 2. 75 1. 99 1. 98 1. 76 1. 66 25. 24 100. 00
6
一、引言
2、CO2 能够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 ●已开发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潜力较大
开采方式 最终采收率 10-15% 30-35%
一次采油 二次采油 三次采油
天然能量 注水开发 热力采油 化学剂驱 注气开发
40-45% 初步评价:中国适合注气储量 为35亿吨,增加可采储量3.5亿 吨。相当于新发现一个11亿吨 储量的大油田。
中国
35% 发电:35% 22% 工业:22%
民用:16% 16%
全球
2% 其它:2% 39% 发电:39%
炼焦:20% 20%
19% 民用:19%
其它:4% 4%
8
一、引言
●将捕集的CO2注入油田 即可达到履行减排义务 目的,还可以提高油田的 采收率,取得良好经济效 益。
9
二、中国政府高度关注重视CO2减排及资源化利用
中国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 及地下埋存
973首席科学家:沈平平 报告人:窦宏恩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目 录
一、引言 二、中国政府高度关注重视CO2减排及资源化利用 三、《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中 国国家重大基础课题 四、中国石油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及重大现场试验 五、结论与认识
500 400 300 200 100 1998年6月
1999年6月
2000年5月
2001年5月 日期
2002年5月
2003年5月
19
四、中国石油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及重大现场试验
2、编制了含CO2长春气田开发方案
吉林油区气田 分布图
●天然CO2气源主要来 源于天然气田(含量大 约22.5%)。
长深1区块 长深1
8-2→8-6 L:495m 4-1→4-4 L:570m 黑59-8-4-1 12-4→12-8 L:520m 10-4→14-8 L:600m 10-4→6-4
H75-29-9~H75-29-5剖面
黑59-12-10 L:540m
黑59-10-10 12-4→12-8 黑59-8-8 L:593m
7
一、引言
3、高效廉价CO2捕集和提纯技术
22% 工业:22% 21% 运输:21%
● CO2排放量主要源自发电和工业生 产(煤炭) 全球:发电 39% 工业 22% 中国:发电 35% 工业 42% 目前CO2的捕集成本:40-60 $/T ●富氧燃烧/燃烧后脱碳/燃烧前脱碳 工业界希望捕集的价格目标20$/T
11
三、《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 -中国国家重大基础课题 课题二:建立CO2埋存地质学理论-中科院负责 目标:中国陆相沉积地质模式建立 进展:
初步确定建立中国油气地质模式。 以吉林油田大情字地区为例开展油藏描 述研究。 开展了水层研究、CO2与不同矿化度水 的化学反应研究。
15
三、《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 -中国国家重大基础课题 课题六:煤的O2/CO2循环燃烧原理及污染物协同脱除机理-华中科技大学负责 目标:富氧燃烧获取纯度为95%的CO2 进展: ●研究了典型煤种的O2/CO2燃烧动力学、共生 污染物的性质。 ●建成了中试规模台架实验。
国内首座中试规模台架系统
Hu41
4970000
Hu9 Hu101 Hu16 Hu23 Hu17 Hu12 Hu18 H65 347 H103 319
QX102-38 QX104-36 QX102-36 QX104-34 QX104-32 QX102-34 391 QX100-36 QX102-32 389 48 353.5 QX100-32QX98-34 172 QX98-32 QX98-30 QX96-32 374.5 379 QX96-30 QX96-28 QX94-30 47.5 QX94-28 QX94-26 QX90-28 QX92-26 QX92-24 QX90-26 388
21570000
H135 H137 387 369
H135-2-2 H135-1
21580000
21590 Hu7
H81 410 H94 363
盖层封盖性
研究区姚家组和嫩江组以及青三段 大部分,以泥岩为主,广泛分布,地 层稳定、连续性好,断层相对较少, 因此,可以作为CO2 地质埋存的有效 盖层。适合CO2 地质埋存的总盖层厚 度近500~550m。
10
三、《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 -中国国家重大基础课题 课题一:建立适合中国地质特点的CO2埋存标准及潜力评价体系-中石油负责 目标:提供我国长期安全、经济埋存CO2和提高采收率潜力 进展:
初步制订适合中国地质特点的埋存和提高 采收率筛选标准, 确定理论潜力、有效潜力及提高采收率的 附加潜力计算方法。 建立中国各盆地油气储量数据库,包括: 预测总资源量、目前已找到总资源量 预测可采储量、目前已找到可采储量
中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 虽然目前人均排放量低于美 国、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 但目前CO2排放居世界第2位 。预计2020年前后将成为第 1排放大国。
俄罗斯 日本 德国 印度 乌克兰 英国 加拿大 意大利 法国 波兰 其它国家 合计
4
一、引言
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当今各国关注的议题
●国际社会关注温室气体减排 国际社会签署《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到2012年将温室气体 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减少5.2%。我国以发展中国家身份郑重承诺核 准《京都议定书》。 ●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8月的八国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中国作为 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将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缓解 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
13
三、《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 -中国国家重大基础课题 课题四:注CO2采油过程中的多相多组分相态理论-中石油负责 目标:提高驱油效率 进展:
●高温高压微观物理模拟。 ●混相的主要组分是C2—C5及其含量。 ●研究表明岩心中相态不同于PVT筒中相态。 ● CO2 多次接触表明是蒸发及凝析驱替过程。
5
一、引言
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当今各国关注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