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之“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

合集下载

曾国藩四字家训

曾国藩四字家训

曾国藩四字家训
曾国藩的四字家训是“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这四句话的内涵和外延很丰富,其中“慎独则心安”是四字家训的核心。

“慎独则心安”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保持谨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样心态就会平和,达到内心的宁静。

这种心态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非常重要。

“主敬则身强”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庄重严谨,不要轻浮随便,这样身体就会变得强健。

“求仁则人悦”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仁爱,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欢。

“习劳则神钦”是说如果一个人能习惯劳动,就会得到别人的敬佩和称赞。

以上四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六个字,却涵盖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方面,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非常重要。

曾国藩临终之时的四句遗嘱(原文解读)

曾国藩临终之时的四句遗嘱(原文解读)

曾国藩临终之时的四句遗嘱(原文解读)
曾国藩遗嘱:这四句话可保你一生无忧,从此百事可成
发布时间:18-06-1511:51
曾国藩临终之时有四句遗嘱:
原文说道: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

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
代有人才。

慎独则心安
古人常说:君子自处,必慎其独也。

慎独的意思就是持身之道要谨严。

为所当为,为所不为。

克制欲望,贪欲、爱欲、物欲,每日三省其身,总结自己的缺点。

每天都是一个崭新的自己。

这样长此下去,必能涤荡心灵,心中泰然。

主敬则身强
敬字,就是与人相处保持好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

对待自己要保持内心的专精,外表要严肃整齐。

内心笃定,目光温和而坚毅。

这样给人的感觉才可靠,长此下去,必定能身心皆安。

求仁则人悦
仁字是儒家的核心。

做人要以仁义为本。

所谓:仁者爱人。

对待身边的朋友兄弟,要亲善和睦,待人宽容仁慈,独乐了不如众乐乐!
这样即是中庸之道,也是保身交友之道!
曾国藩名言挂框字画
习劳则神钦
人生必定要自强不息,勇往不怠!
只有不断的知行合一,不断的在做事中体察世道人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踏实和笃定!
所谓:一勤则天下无难事。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的四条家训可供借鉴

曾国藩的四条家训可供借鉴

曾国藩的四条家训可供借鉴人处社会,时时都会遇到规范。

幼儿园有管理规定,小学、中学、大学有学生守则。

步入社会后,小处讲,单位有工作制度,大处讲,法律法规、党纪党规无处不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都生活在规范中。

按区学做办要求,本人学习相关家训时,深深为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四条家训吸引。

这四条家训是: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此训,教义言简意赅,不提高大上,不言富贵豪,说的是自家心底话、推心置腹呱,自心、身、人、神深思内省,从修身养性阐释理念,起点低、好操作,有“人人皆可为尧舜”的人生自信与美好期待。

第一条,慎独则心安。

一人独处,不说出格话,不做出格事,焉能不安?第二条,主敬则身强。

待人不分众寡,做事不分大小,一一恭敬,从不懈慢,心安理得,身体自健。

第三条,求仁则人悦。

仁者爱人。

欲立立人,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心中存仁、孜孜求仁,乐在其中。

第四条,习劳则神钦。

衣食住行与所用之力、所行之事、所立之功相匹配,才符合天道人道。

不然,不劳而获、人神共愤。

道理虽简,大家都能读懂,但实施起来不一定到位。

人多少会有贪婪、自私、虚伪的一面,持君子固穷心态、能安贫乐道者少之又少。

很多好经没念好,关键在于没自觉自愿、持之以恒地去做。

新时期共产党员思想行为规范,不是新话题。

我感觉,能深刻领会并认真践行曾国藩上述四条家训的话,做人就基本到家了。

先做人后做事,人做好了,做个好党员就有了基础。

作为一名党员,特别是正在做党的工作的一名党员,日常工作、生活中,能时时牢记党的宗旨,做到善于学习研究、善于攻坚克难、善于发挥团队整体战斗力,并且严守道德底线、严守法律法规、严守党纪党规,那就该是学思悟践党章党规党纪和领导重要讲话比较到位的合格党员了。

1.善于学习研究。

信息爆炸时代,知识更新很快,不学习就会OUT了。

改革在深入、社会在转型,面对纷纭复杂的数据、信息、问题,需要探究,不能茫然,理出甲乙丙丁、找到根源症结显然很重要。

曾国藩的慎独功夫

曾国藩的慎独功夫

曾国藩的慎独功夫“慎独”是《四书》中《大学》、《中庸》里面的说法。

过去的读书人,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所以,这一“理论”是无人不知的,但光知道理论,不加实践,不过是梦中吃饭而已,无补于实际。

曾国藩的高明,不在于他创造了一套什么新说,而是对这一古老真理做了一辈子的实践,既使自己大受其益,又使家庭大受其益,更使社会大受其益。

他在逝世前的一年零一个月,即同治9年l1月初2、初3日,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这四条,慎独是根本,是“体”;其他三条是枝叶,是“用”。

此文着重讲一讲他是如何慎独的。

曾国藩20岁的时候,即改号涤生。

他在29岁(道光20年4月)的日记中回忆:“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改号至今九年,而不学如故,岂不可叹;可见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即在人格上对自己有一种很高的期望。

这种期望,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

是驰逐于外,还是修治于内,这是天理人欲的分水岭。

他的价值取向,使他很自然地走上了自省、自责、自胜、自强的圣贤之路。

他在咸丰6年9月给儿子纪鸿的信中说:“吾有志学为圣贤。

”这就亮了底了,那么,圣贤的根本特色是什么呢?有一句古语:“威震四海,勇冠三军;只没本事,降服自心”我们纵观历史,环顾现实,发现有许多人,有能力征服别人,甚至征服天下,却没办法征服自己。

“英雄难过美人关”,就是不能战胜自己色欲的典型表现,此外还有金钱关、名誉关、权势关……自古至今,许多人都过不了,过得了的,即入圣贤之域,他们都是一些有本事“降伏自心;的人。

曾国藩以他们为榜样,可见其志趣的超凡脱俗。

“降服自心”也就是征服自己,也就是《大学》里所说的“正心;、“诚意”,用功的方法就是“慎独”。

我们读一读曾国藩四条日课中的第一条即知:“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

曾国藩遗训

曾国藩遗训

曾国藩遗训:“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

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

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

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谓之自慊,“中庸”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

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

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敬之一字,孔门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程子谓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毕至。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以此事天饗帝,盖谓敬则无美不备也。

吾谓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征应,虽有衰年病躯,一遇坛庙祭献之时,战阵危急之际,亦不觉神之为悚,气之为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强矣。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高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就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养庶汇,是于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负甚大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

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

后世论求仁者,莫精于张子之《西铭》。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第一部分:养心前言近年来,有关曾国藩的图书的出版成为文化界的一个热点。

大到全集、全书,小到传记、逸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社会上也掀起了“曾国藩热”,由学界,而军界,而政界,而商界,彼此呼应,波澜壮阔;上至政坛领袖、各级干部,下至普通读者、平民百姓,对“曾国藩”或读之,或研之,或习之,或用之,竞相求证,蔚为大观。

曾国藩生活的晚清社会,旧秩序行将崩溃,而社会前进的方向茫无头绪。

国内,太平天国义旗一举,应者云集,烽火燃遍十余省,清王朝顿失半壁江山。

国外,列强环伺,极尽威迫讹诈之能事,处处侵夺中国主权和领土。

可谓内忧外患,百弊丛生。

而曾国藩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崛起于湘楚之间,纵横捭阖,以残酷的手段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清朝“中兴第一名臣”。

不仅如此,他的崛起还极大地改变了近代中国的权力格局,并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思想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走向。

虽然后人对他有“毁之则为元凶,誉之则为圣贤”的评价,但他毕竟在近代中国发展史上写下不容抹杀的一笔。

曾国藩是位官僚,所处的却是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从政环境。

他一无家学、二无根底,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反复磨砺,历尽宦海风波,获得彻底的成功。

虽诟病不绝,却荣宠不衰,虽备受诋毁,然善始善终。

其行其言,于无意间构造出一部炉火纯青的官场绝学,把中国人为官从政的智慧与谋略阐释得淋漓尽致。

晚清还是一个信仰崩溃、道德失范的时代,在极其复杂的人生环境中,曾国藩持一定之规,为人、为官、为民、为国,处处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时人推崇的末世圣人。

作为一个备受争议的大人物,他给后人留下了用之不竭的人生及社会经验。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

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是他在几十年宦海沉浮中总结出的官场实用宝典,是他从身体力行的成败得失中总结出的一套独到理论。

曾国藩选文人的四条标准

曾国藩选文人的四条标准

曾国藩选文人的四条标准
曾国藩作为一位文人,他在选文人时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

根据资料,曾国藩选文人的四条标准如下。

1.慎独:曾国藩认为,慎独是衡量一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

慎独意味着在独处时也能保持谨慎,不做违背道德原则的事情。

这一标准体现了曾国藩对个人修养的高度重视。

2.主敬:曾国藩主张对人要谦虚尊敬。

他认为,主敬是一种美德,能够使人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此外,主敬也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稳重性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基础。

3.求仁:曾国藩强调求仁,即追求仁爱之道。

这意味着要有博爱之心,关爱他人,以仁义之心待人。

求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个人品德高尚的表现。

4.习劳:曾国藩认为,经常劳动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勤奋习惯和自律精神。

习劳可以使人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从而更有利于成就事业。

综上所述,曾国藩选文人的四条标准分别是: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这些标准强调了个人修养、品质和勤奋精神的重要性,体现了曾国藩独特的选拔人才理念。

曾国藩之“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

曾国藩之“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

曾国藩之“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

“慎独”就是指一个人独处,也就是在没有人管束的情况尚能严格要求自己。

这是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

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

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去行善除恶,这是自己欺骗自己的表现。

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只有自己的心知道。

所以《大学》的“诚意”一章,两次说到慎独。

如果喜欢善能像喜欢色美那样,厌恶恶能像厌恶恶臭那样,尽力排除欲望,以存天理,那么《大学》的所谓自我反省,《中庸》的所谓戒除恐惧,都能够切实去做了。

也就是曾子所说的自我反省而有收敛,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下,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会感到愧疚,可以面和天地、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

“主敬”一条讲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问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好还是坏,直接决定了他事业的成败与否。

敬这个字,孔门用来教育后人,春秋士大夫也经常提到。

到了程、朱时就千言万语不离开这个宗旨。

在内专一纯静,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恭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

程子说上下统一在于恭敬,则天地自己运行,万物自己发育生长,气数没有不和的,四灵都来了。

聪明睿(ruì)知,都由这些而产生。

以这些侍奉天帝,那么敬就没有不完美的。

我说敬字最贴近我们的功用,尤其就在于能让肌肤得到锻炼,身体变得强健。

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散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即使是年老体弱,一旦遇到坛庙祭献、战阵危急的时候,也会不知不觉地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这足以说明敬能强身了?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三是求仁则人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之“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

“慎独”就是指一个人独处,也就是在没有人管束的情况尚能严格要求自己。

这是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

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

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去行善除恶,这是自己欺骗自己的表现。

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只有自己的心知道。

所以《大学》的“诚意”一章,两次说到慎独。

如果喜欢善能像喜欢色美那样,厌恶恶能像厌恶恶臭那样,尽力排除欲望,以存天理,那么《大学》的所谓自我反省,《中庸》的所谓戒除恐惧,都能够切实去做了。

也就是曾子所说的自我反省而有收敛,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下,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会感到愧疚,可以面和天地、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

“主敬”一条讲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问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好还是坏,直接决定了他事业的成败与否。

敬这个字,孔门用来教育后人,春秋士大夫也经常提到。

到了程、朱时就千言万语不离开这个宗旨。

在内专一纯静,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恭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

程子说上下统一在于恭敬,则天地自己运行,万物自己发育生长,气数没有不和的,四灵都来了。

聪明睿(ruì)知,都由这些而产生。

以这些侍奉天帝,那么敬就没有不完美的。

我说敬字最贴近我们的功用,尤其就在于能让肌肤得到锻炼,身体变得强健。

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散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即使是年老体弱,一旦遇到坛庙祭献、战阵危急的时候,也会不知不觉地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这足以说明敬能强身了?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三是求仁则人悦。

一般的人生下来,都得到天地之理以成心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体,我和民间万物,根本是同出一源的。

如果只知道谋求私利,而对百姓不知道宽仁,对万物不知道爱护.这是和大本一源的道理相违背的。

至于高官厚禄,高居在百姓之上,就有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教百姓于饥饿之中的责任。

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

倘若只是自己知道,而不懂得教养百姓,这就等于辜负了天地的宽厚之心。

孔门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

立志,自立毫不惧怕,像富人财富有余,不需向别人借一样;达者,四通八达,没有阻碍,像有权威的人站在高处大喊一声便群山四应一样。

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推而广之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

实际上,求仁就是要对人有爱心,你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关心你,帮助你,这就是曾国藩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一语的意思。

你打算关心自己,那么,先去关心别人吧,你打算使自己有一番成就,建一番事业,那么,先让别人也有一番成就,建一番事业吧。

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很崇高的思想。

后代论求仁的,没有比张子的《西铭》更加精辟的了。

他把百姓生看作万物,宏济群伦,都看作是天性分内的事。

只有这样做,才能称为人,不这样做,就是悖德,称之为贼。

如果真像这样,那么即使立尽天下的人,达尽天下的人,而不标谤善德劳苦,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四是习于劳苦则鬼神也敬重。

“习劳”一语是说人应该以劳动来换取社会的认同,抨击不劳而获。

大凡人的性情,都是好逸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都是贪于安逸而害怕劳苦的,这一点古今是相同的。

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称,则旁人会赞同他,鬼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

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勤恳恳,收获数名之粟,织成数尺之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而食必付佳肴美味,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诺,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怎么能长久呢?我们小时候就读过宋时张俞那首绝句: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诗人用血泪控诉了不平等的社会。

曾国藩的这段话和这首诗有着相同的意义,他的“习劳”思想不仅仅是抨击那些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和社会渣滓,而且将劳动作为一个必修的课程永遗子孙,告诫他们不管处在什么位置,不管富裕到何种程度,都必需身体力行的去参加劳动,更不得鄙视劳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种思想值得我们永远弘扬。

古代的圣君贤相,比如商汤从天还没亮就开始操劳,文王到太阳偏西时仍然没有闲暇,周公夜以继日通宵达旦,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

《无逸》篇,可以推之于勤劳则增寿,安逸则早亡,次次试行没有不被验证的。

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操心竭虑,而后可以增智慧、长见识。

为天下人打算,一定要使自己饥渴,自己陷于水火之中,把民贼独夫不被擒获引为自己的罪过。

大禹治水四年,过家门而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有利于天下,都是极俭朴以修身,极勤劳以救百姓的实例。

所以荀子爱称赞大禹、墨翟的行为,因为他们勤劳。

自从我领兵以来,每每见到人有一才一技,能吃苦耐劳的,没有不重用,使他们能有所成就的。

而那些没有才技,不惯于劳作的,都被当时的人们所唾弃,饥冻而死。

所以勤勉能使人长寿,安逸使人夭亡;勤勉则人尽其材,安逸则无能而被人抛弃;勤能够广济百姓,而神灵敬仰,安逸对人无好处,鬼神也不羡慕。

因此君子如果要担起人神所赋予的责任,没有比学习劳动更重要的了。

【评点】“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这封信所说的四门日课,最早见于曾氏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二日记。

其时曾氏已奉调两江,天津教案的处理也告一段落,第二天一早即由儿子纪泽陪同进京陛见,然后再南下金陵。

这天晚上,他在天津寓所写下一段日记:“是日细思古人功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劳则神钦。

慎独者,揭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问须叟(sǒu),内省不疚,故心泰。

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

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

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

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zhēn)。

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万一之效耳。

”与上段日记相比,有三个字不同。

一是第一条的慎独则心泰,将“泰”易为“安”。

虽换字,意思是一样的。

二是第一条思诚则神钦,“思诚”易为“习劳”。

这两个字改得更好。

此外,则是通过诠释文字而将内涵大为丰富拓展。

“慎独”一词见于《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又见于《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

”慎独,即谨慎独处: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不妄取不苟为。

在儒家学说中,慎独,乃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宋明理学家最重视的也就是人在独处时的态度。

曾氏道光年间在京师拜倭(wō)仁、唐鉴为师研习理学,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内容也即为此。

我们看到他那时的日记中,常常充满了对自己的指责,甚至辱骂,而其“错”往往是独处时的思想失落。

试看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十日的一则日记:“昨夜梦人得利,甚觉羡慕,醒后痛自惩责,谓好例之心至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梦中的事,天地间惟有他一人知道,即便对于这种状况下所流露的一丝贪欲,他也要写在日记上,对自己痛自刻责,“慎独”到了何等自觉的地步!令人不由得想起“文革”期间当局所提倡的“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前附的《君子慎独论》,就写在这个时期。

文章开篇便说:“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

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贪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

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

”他在分析君子与小人独处时对“善”与“不善”的不同想法之后,概括道:“独知之地,慎之又慎。

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

”一个人独处尚且能为善去恶,其心中自然无一内愧之事,什么时候都能坦然面对世界。

人们都知道,养生首在养心,最大的快乐在于心情的愉悦。

慎独则是最好的养心,将可使人得到最大的快乐。

曾氏的第二条“主敬则身强”,实际上讲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性。

我们在自己的周围常常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典型:一种人自强自信自立,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庄敬严肃。

这种人必定事业有成,生活充实。

一种人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一副委靡不振的模样,事业上既无所追求,生活上又毫无节制。

这种人固然做不出成绩来,即便是身体也不会好。

曾氏希望儿子以主敬来达到强身的目的,也就是说希望儿子做精神状态好的人。

曾氏的第三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人要有爱心。

你关爱别人(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别人也就欢迎你。

儒家对这种关系,有一个说法叫做“民胞物与”。

关于“民胞物与”,是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曾氏认为张载此说是对“仁”的最精当的阐述。

曾氏的第四条是说人应当用自己的劳作来换取生存和社会地位。

圣君贤相,以自己的智慧给天下百姓带来福祉;升斗小民,则凭一己之才技为家庭谋食。

无论智慧也好,才技也好,皆来自于勤劳艰苦,困知勉行。

人付出的劳作与所得之酬赏若相一致,则不会招来忌妒怨恨;反之,则难以长久。

曾氏说:“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sù)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羞,衣必锦绣,酣(hān)豢(huàn)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一百三十余年前,一个侯爵大学士,一个手握重权高高在上的总督,能够清醒地看到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这种最不平等的现象,能够对农夫织妇这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予以同情,对于不事生产却坐享奢豪的富贵之家能有如此谴责,这是多么的不容易!这固然与曾氏出身农家、亲历艰苦有关,但更主要的出于他建筑在学养和阅历上的智慧。

作为一个对家族具有深厚责任心的家长,他对于子孙的长远关怀,更多的是形而上的智慧的传授,而不是形而下的财富的遗留。

曾氏此刻已是百病缠身,自知不久于人世,他将多年的人生思考凝聚为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八个字,作为最后的家训传给二子,希望他们牢记于心,传之于后,长保曾氏家族的兴旺不衰。

其用心真是良苦深远之极。

来自:执剑独行 > 《红杉资本》上一篇:[转载]独二代子女多“六亲不认” 宗亲称谓在消失?下一篇:一张图告诉你:'小百姓补贴大银行'-影响人类进程的100个经典管理定律(三)1万块就能做成大生意:这是18个草根人...世界500强公司坚决不用13种人一生用10亿元也买不来的经商经验如何成为大老板,开一家自己的工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