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美学概论-方圆
01第一讲 美学概论

目 录1 美学概论 (1)1.1美学的历史与现状 (1)1.1.1 美学的建立 (1)1.1.2 美学的历史 (2)(1)本质论美学 (2)(2)神学美学 (4)(3)认识论美学 (4)(4)语言论美学 (5)(5)文化论美学 (6)1.1.3 美学在中国 (7)(1)清末民初美学 (7)(2)五四美学 (7)(3)30~40年代美学 (8)(4)50~70年代美学 (8)(5)80年代美学 (8)(6)90年代美学 (8)1.2美学的对象与范围 (8)1.2.1 美学的对象 (8)1.2.2 美学的范围 (10)1.3美学的任务与方法 (10)1.3.1 美学的任务 (10)(1)美学的学科属性 (11)(2)美学的任务 (13)1.3.2 美学研究的方法 (17)思考题 (19)1 美学概论关于美,我们似乎很熟悉,面对某些事物,例如自然风景、花草虫鱼、雕塑、绘画、电影、摄影照片等等,当然也包括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的对象——园林景观,人人都会有美或不美的判断。
甚至面对一个人,我们也会有他(她)美还是不美的判断——尽管很多情况下大家都不会说出来。
实际上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跟“美”打交道,不过人们通常的说法是“漂亮”或“不漂亮”。
有些东西,例如一个人,一见之后,每个人都会果断地得出“美”、“不美”、或者“还可以啦”这样的结论。
这说明,面对这类事物时,我们内心都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它美还是不美的标准。
但对有些事物,我们有时候就会觉得困惑、有些拿不定主意,例如一些所谓先锋艺术作品,我们有时候会问:“这是艺术吗?这东西到底美在哪里?”另外我们还发现,面对同一样东西,有些人觉得很美,甚至为它而痴迷,而有些人却觉得它并不很美,甚至毫无美感可言。
例如园林中的假山置石,比如著名的留园冠云峰,号称中国四大名石之首,按理应该是美不可言的吧,但实际上很多人见了之后会说:“不就是块石头吗!”说实话,我第一次见到冠云峰的时候就对它显赫的名望感觉莫明其妙——其实到现在也还是莫明其妙。
美学原理第一讲绪论

二、中国当代美学简况
• 自50年代中至7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 •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为第二阶段 1.第一,围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而发生了激烈论争; 2.第二,由介绍引进西方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的方法
• 王国维《人间词语》是王国维创构的以 “境界”为核心范畴的美学体系,或许可 以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个理论模式, 一个开山纲领
• 蔡元培 注重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儒家美学 思想的融通会合。蔡元培的美学思想,都 是以美育实践为轴心而展开和发挥的。
“美育代宗教”说
• 20世纪20年代以后刘仁航、吕澄、陈望道、 范寿康、李石岑
美感不是快感
第二个契机是无概念的普遍性。
康德在此提出了一个有关审美判断的关键问题:是快感 在先还是审美判断在先。康德认为,快感不可能先发生, 否则它只是个别快适而没有普遍性。
第三个契机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但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 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
第四契机是无概念的必然性
• 第一,无论是西方美学研究还是中国古典美学研 究,都有不同程度的拓展和深化;
• 第二,开始对当代四大派美学、特别是实践美学 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对建设具有中国当代特 色的美学理论作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
• 四大派:主观派—吕荧,高尔泰
•
客观派—蔡仪
•
主客观—朱光潜
•
实践美学派—李泽厚
感性学=美学
“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 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 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是“对以美的方式思维过的东西所 作的共相的理论考察”
美学原理-第一讲-美学原理概述

、美学的概念: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经验、审 美意识)、美的创造(艺术)及美育规律 的一门学科。
第二节 美学的现代意义
1、审美可塑造公民素质。
A:热爱人生与人格道德(人生观) B:提高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艺术修养)
2、审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遥 无 人 敌 ! 好 酒 清 清 淡淡, 越久越 醇; 好 朋 友 简简 单单, 越久越 真; 好 缘 份 久 久 长长, 地老天 荒; 真 诚 友 谊甜 甜蜜蜜 ,叫人 终身难 忘。 祝 端 午 节 快 乐 ! 你 的 衣 服 整洁环 保身体 晶莹柔 软皮肤 洁白光 滑内心 丰富多 彩身材
匀称棱角分
本课重点 什么是美学 学习美学的现代意义 怎样学习美学 美学的形成与发展 美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第一节 什么是美学
1、关于美学的四种争议:
A: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鲍姆嘉通)
B:美学是研究艺术一般原理的艺术哲学(黑格尔) C:美学应该是研究艺术反映生活中一切使人感兴趣
第五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美学研究的对象 1. 美的问题 2. 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问题 3. 艺术的问题 4. 美育德问题
美学的内容安排:
1、美的本质及形态 (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
2、美的类型(优美、崇高、悲剧、喜剧) 3、美感的本质特征 4、美感的心理因素
5、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
美学原理
第一章 美学概论
? 为什么学美学
主要为了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培养美的创造能力
? 美学学什么
缘 -字 有 你 有我 ,爱-字 有甜 有苦, 情-字有 思有恋 ,想-字 有牵有 挂,你 -永远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
主讲人:吴兴明
说明:本课程为大学本科中文等文科专业美学的基础课,要求掌握美学学科的基本知识、概念、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美学思辨能力。
内容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美学学科概述(1——3周)
第一讲美学学科形态的历史(前学科形态、独立分化)
第二讲美学学科形态的历史(玄学形态、科学美学、20世纪美学状况)
第三讲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第二部分美学本体论(4——8周)
第四讲美的本质论、美的字源学含义与学科性含义
第五讲美的本质论考察(客观论、主观论)
第六讲美的本质论考察(主客统一论、实践派美学观)
第七讲人的存在与美的追求(存在论视野与人的存在结构分析)
第八讲美的追求与存在裂缝的弥合
第三部分美学范畴论(9——12周)
第九讲美学范畴概说与悲剧作为美学范畴的界定
第十讲伦理悲剧观(亚里士多德、黑格尔)
第十一讲社会悲剧观(马克思)
第十二讲本体悲剧观(叔本华、萨特等)
第四部分美感论(13——15周)
第十三讲康德对审美判断的分析
第十四讲审美态度与人生
第十五章审美态度理论
第五部分美学与社会理论(16——18周)
第十六讲批判理论与审美主义(批判理论的价值论设)
第十七讲美学批判分析
第十七讲美学视野的解体与审美现代性。
美学概论1

五 美学的学习目的与意义
• 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自由 • 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完善 • 培养审美能力 • 创造美的生活
三 美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 西方美学之父——鲍姆嘉通 西方美学之父—— ——鲍姆嘉通 • 中国美学没有明确的学科界线 东西不同的思维方式: 东西不同的思维方式: 以味、 中:以味、触觉为主要感知方式 以视、 西:以视、听觉为主要感知方式
四 美学的研究方法
• 刻苦学习马列主义 • 哲学的、逻辑学的、符号学的、语言 哲学的、逻辑学的、符号学的、 学的、 学的、心理学的多方法集合 • 学习美学要注意结合艺术实践 • 在学习中注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 学 概 论
第一讲 绪论
• 什么是美学 • 美学的研究对象 • 美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 美学的研究方法 • 学习美学的目的与意义
一 什么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
• 美学是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的学科。 美学是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的学科。 • 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出发,以艺术为主要对象, 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出发,以艺术为主要对象, 研究美、 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 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 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 美学的研究对象
三个方向: 三个方向: • 从客观方面研究审美对象,阐明美的本质 从客观方面研究审美对象, 和根源 客观存在的美 • 从主观方面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反映的审 美意识 艺术审美活动 • 研究审美意识的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表现 的艺术 艺术创作活动
美
美术 美学 审美
美:客观存在 美术: 美术:艺术的一个门类 空间 造型 视觉 美学:简单说来就是研究美的学科 美学: 审美:人脑对美的“认识” 反映” 审美:人脑对美的“认识”与“反映” 关系: 关系:艺术表现美 美学研究美 审美感受美
第一讲美学概论美学概要

文 艺 理 论
美 学
哲 学
• 3.一个立足点(基本性质):“人是世界 的美” • 美的基本定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化”,审美是审人,美是人的存在的感性 显现。 • 人的存在的历史性和不断生成性决定了对 美的认识必然是一个历史的、开放的、发 展的过程。 • 美学是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三、为什么要学美学 • 1、“审美是人生的节日” • 1)日常性 • 2)理想性 • 2、“在世的救赎”:超越性 • 1)生理的超越 • 2)精神的超越 • 宗教的:彼岸的救赎 • 审美的:此岸的救赎 • 3)审美人生: • 朱光潜: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宗白华:拿叔本华的眼睛看世界,拿歌德的 精神做人
美学概论
• • • • • • • 第一讲、导论 第二讲、美学论(中西美学发展概述) 第三讲、美论 第四讲、美的形态论 第五讲、美感论 第六讲、审美范畴论 第七讲、美育论
导
•
• • • • • •
论
一、初识美学
熟悉、陌生,容易、复杂,古老、年轻
1.柏拉图之问:《大希庇阿斯篇》 什么是美的与什么是美 physical----physics chemical----chemistry beauty---aesthetic
[明]陈眉公, 《幽窗小记》: 宠辱不惊,看 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 天空云卷云舒。
弘 一 法 师
• • • • •
相
认识评价
伦理评价
发生学理由
审美评价
情感理由 客观理由
统一形 复杂性
与人性 的种种特性
生 命 的 答 案 水 知 道
寻 找 爱 与 和 谐
五、考查情况
1、平时得分(40%): • 1) 考勤 • 2) 平时作业(审美体验心得) • 3) 课堂讨论 2、 期未得分(60%):读书报告
艺术概论--方圆(第二章门类论)

艺术门类论
中央美术学院 方圆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 了解艺术门类的多样性、各主要艺术门 类的基本情况,理解并掌握艺术门类的 最科学划分方法 ,充分理解各主要艺术 门类的根本特征以及各门类艺术之间的艺术门类 组成。各门类有特殊规律。 • 一、艺术门类的多样性:p110 原始状态的艺术只有两种类型:造型艺 术与歌舞艺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 会文化生活的演进,以及艺术本身在实 践过程中的发展,艺术门类渐趋多样化。
• 油画是以用快干性的植 物油调和颜料,在画布 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 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 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 保持光泽。凭借颜料的 遮盖力和透明性能较充 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 彩丰富,立体质感强。
《岩间圣母》 列昂纳多· 芬奇 意大利 达·
《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
鲁本斯 17世纪 巴洛克
《星夜》1890年6月 梵高 后印象主义
(2)按美学特征: • 芭蕾舞:原是西方最主要的舞蹈类型,近代以来传遍了 世界。原文有两个涵义:一个是指一种西方的古典舞蹈; 另一个是指舞剧。 • 中国古典舞:是具有深厚传统和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主 要的舞蹈类型。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应用和 “精、气、神”的张扬。 • 民间舞:泛指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长期流传于民间的 舞蹈样式。
• (3)与音乐的密切联系 p136 舞蹈与音乐共生共存,要与音乐结合在 一起。
• 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也 说过:“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 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
•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p136 (1)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着共同点:节奏、 抒情性、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 (2)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乐音, 舞蹈难以充分表达感情。 (3)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 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 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
美学概论教学讲义

第一讲什么是美学一、什么是美(关于美的几种认识)1.美是主观的2.美是客观的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4.美是意象5.美是审美活动中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性体验二、美学学科的发展1.美学的渊源2.鲍姆嘉通对“美学”的设定:认为美是完善的感性,鲍姆嘉通首次提出美学一词,对美学有较大的贡献,被称作美学之父。
3.康德对美学学科的界定认为美是一种趣味判断,和功利性的目的判断不同。
趣味判断的四个原则第一“趣味判断”是一种不关利害的判断。
第二“趣味判断”是一种不关概念的判断。
第三“趣味判断”即是“无目的”的判断,又是“合目的”的判断。
第四“趣味判断”是一个“无概念”但具有“必然性”的判断。
三、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
四、如何学好美学:你的审美经验是进入美学的大门。
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
思考作业:有一个文学系的学生毕业工作后,撰写了一篇文章,认为过去觉得不读《红楼梦》是一种缺陷,工作后才发现,读不读《红楼梦》无所谓,但不懂金融理财才是人生的失败。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第二讲美的形态从性质上分美可以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
从不同形态、面貌和特征上分: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与荒诞。
•现实美:包括社会生活、社会事物和自然事物的美。
即社会美和自然美。
•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现实美的反映。
•关系: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高于现实生活。
•美感经验的不同的心理体验的状态就是美感经验的形态。
•美感经验的体验状态按其稳定的感性结构的特性,可分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和荒诞等。
一、优美1.什么是优美优美的美感经验,在感受上是一种无功利而普遍令人愉快的、轻松的体验;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关系上是一种和谐的、契合的关系。
2.优美的特征和谐感、自由感、纯粹的形式感3.唤起优美感的形式:小、轻、柔、媚、润、秀、纯等。
女性的纤细、羞怯、妩媚、娟秀、阴柔等。
二、崇高1.什么是崇高崇高与优美相对立,崇高突破了优美的范围,裂变为一个独立的新形态,对人的个体的存在构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否定,唤起和激发出理性和想象力的无限,把人升华带入超绝的至上境界,并形成崇高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 • 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 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 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自然美 李白的诗句,“明月出天山,苍 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 门关。”
社会美 与艺术美
• 绪论结一、美的产生: • 1、从石器造型上看美的产生:
大约距今70~20万年
石球 1976年山西省阳高县 许家窑出土
周口店出土 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
玉斧 大汶口 出土
约四、五千年前, 约四、五千年前, 社会经济发生了重 大变化, 大变化,石器工具 衰落了, 衰落了,阶级产生 了,先进的生产工 具,使社会有了剩 余产品。 余产品。掠夺战争 产生了, 产生了,原始社会 的巫术观念是宗教 的萌芽。 的萌芽。
(3)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
• 车尔尼雪夫斯基 (1828 1889)俄国革命家 俄国革命家、 一1889)俄国革命家、哲 学家。 学家。 • 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 论文《 美关系》 美关系》向黑格尔的唯 心主义美学进行了大胆 的挑战,提出了“ 的挑战,提出了“美是 生活”的定义。 生活”的定义。
而古罗马美学思想基本上是古希腊美学思想 的延续。 ①贺拉斯有《诗艺》; ②郎吉弩斯有《论崇高》; 都沿着亚理士多德开创的道路进行探讨。 ③普洛丁则沿着柏拉图开创的道路对美学进 行阐发,更趋于神学,为中世纪宗教美学作了 铺垫。在漫长的中世纪,美学同哲学一样也论 为“神学的奴婢”。
二、西方理论中关于美的根源的讨论
2、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
一、 “羊大为美”——《说文解字》
二、美是表现人的形象: 美字上半部分表现的是头上的装饰物。 美字表现了人快乐的手舞足蹈的样子。
• 二、美学的诞生: • 1750年鲍姆嘉登出版《美学》,美 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正式宣告 独立。因此,鲍姆嘉通被被称为 “美学之父”。 • “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在 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由此 可见鲍姆嘉登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 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的。
• 从彩陶造型纹饰来 看美的产生:
内彩水波纹盆
彩绘鲵鱼纹瓶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 1958年甘肃甘谷县西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 美产生于劳动 • 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以审美 价值 • 从使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人类 的观念形态其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 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 • • • • • • • •
为什么学习美学? 为什么学习美学? 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 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 进行艺术创作的需要; 进行艺术创作的需要; 审美观决定人对周围及自身存在的态度。 审美观决定人对周围及自身存在的态度。 怎样学习美学? 怎样学习美学? 以马克思理论为基础; 以马克思理论为基础; 学习美学原理要与研究美学史结合; 学习美学原理要与研究美学史结合; 结合艺术实践; 结合艺术实践; 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
北宋 郭熙 早春图 轴/绢本/浅设色画 纵:158.3 公分 横:108.1公分
• 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 • 一、主观派——吕荧、高尔太。 • 吕荧:“同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 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 高尔太:“大自然给予虾蟆的,比之给予黄莺和蝴蝶的,并不缺 少什么,但是虾蟆没有黄莺和蝴蝶所具有的那种所谓‘美’。原 因只有一个:人觉得它是不美的。” • 二、客观派——蔡仪。 • 蔡仪:“美在物本身,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 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 三、主客观统一派——朱光潜 • 四、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社会实践学派或称为历史积淀学派) ——李泽厚
第一讲——美论
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 方圆
教学要求:
• 一、什么是美学 • 二、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中国美学史) • 三、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美学
• 1、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先有审美意识,后有美学思想,最后才有美学这一门 学科的产生和建立。” ——蒋孔阳
• 观点一:美学就是研究美的科学。(废话) 观点一:美学就是研究美的科学。(废话) 。(废话 • 观点二:美学研究艺术,就是艺术哲学。(黑格尔) 观点二:美学研究艺术,就是艺术哲学。(黑格尔) 。(黑格尔 • 观点三:对审美心理或审美经验的研究。(过于偏重 观点三:对审美心理或审美经验的研究。(过于偏重 。( 心理学) 心理学) •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 对象,研究美、 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 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 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 美(或者说审美的人生)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美 或者说审美的人生)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 学的任务是通过审美活动对于人生存的关照。 学的任务是通过审美活动对于人生存的关照。
• 车尔尼雪夫斯基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观 点创造性地应用于美学和伦理学。他批判了黑 格尔的“美是理念”说的唯心主义实质,提出 了“美是生活”这一重要命题,认为“任何事 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 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 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 在艺术对现实的关系这个美学基本问题上,他 坚持现实生活高于艺术,艺术的目的和本质就 在于再现生活。
(1)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 柏拉图: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 • 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美是不涉及利害和概念的纯 形式。 • 黑格尔:美是精神的外化,即理念的感性显现。 • 克罗齐: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3)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 上探索美的根源 • 亚理士多德的《诗学》是欧 洲文艺美学的最早经典著作。 提出了“美的模仿”说。 • 达芬奇:绘画是自然界一切 可看见事物的唯一模仿者, 是自然合法的女儿,因为它 是从自然产生的。
18世纪英国贺加斯《美的分析》 “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集大成者。美在博克看来是审美对象的 一种品质,即能够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品质,美是心灵的一种满足感。 狄德罗——18世纪法国美学家。认为“美”是一个存在物的名词, 它标记着存在物一种共有的性质,这个共有的性质就是“关系”。主 张艺术效法自然,反对仿古,反对墨守成规。认为大自然高于艺术,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 ②结合艺术来研究美 • 从战国后期开始,美学问题得到更为普遍的重视,且探讨已经深 入到了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等各个领域。 • 文论方面,有: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 心雕龙》;司空图的《诗品二十四则》;严羽的《沧浪诗话》; 叶燮的《原诗》等等。 • 乐论方面,有:苟子的《乐论》中国最早的一部艺术理论专著。; 公孔尼子的《乐记》;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 • 剧论方面,有:王骥德的《曲律》;李渔的《闲情偶记》等。 • 书论方面,有:孙过庭的《书谱》等。
四、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探讨
• 柏拉图:西方最早的系统地论述美的著 作《大希庇阿斯篇》 ——“美是什么?” ——“美是难的。”
1、、西方美学思想的发端
①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根 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认为 美在于“对立因素和谐统一”。 并提出“黄金分割的比例” “黄金分割的比例” 1/0.618 。 • 赫拉克里特“艺术模仿自然” 古希腊早期的美学思想大都依附 于自然哲学,在探索宇宙本原时 涉及美的问题。 • ②从德漠克利特开始转向小宇宙 即人的心灵的研究,中经智者派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 ③苏格拉底强调“人认识自己 吧”,随之美学思想也转向关注 人和社会问题。
鲍姆嘉通 (Baumgarten17141762) 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 美学家
• 从此,美学摆脱了长期以来完全附庸于 其他科学的地位,形成为一门有别于哲 学、逻辑学、伦理学、艺术理论等的独 立的科学。并逐渐获得学术界的公认。
三、中国美学悠久的历史传统
• ①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 结合善(功利) • 在春秋战国时代,卓越的思想家们都从各自不 在春秋战国时代, 同的哲学观点出发,触及到美学问题。 同的哲学观点出发,触及到美学问题。 • • • • • 伍举“无害为美” 伍举“无害为美” 孔子有“尽善尽美”的美学观点; 孔子有“尽善尽美”的美学观点; 孟子有“充实之谓美”的美论思想; 孟子有“充实之谓美”的美论思想; 庄子有“天地有大美”的审美观; 庄子有“天地有大美”的审美观; 苟子有“崇其美,扬其善”的美善统一观等等。 苟子有“崇其美,扬其善”的美善统一观等等。
三、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大体有4种: 感性学:美感经验——鲍姆嘉登 艺术哲学:艺术——黑格尔 审美活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审美心理:心理学
• • • •
物态化审美客体 : A.作为精神象征物的自然物、自然现象-自然美 B.体现人的精神性追求的人类活动及其产品-社会美 C.艺术作品-艺术美
• 画论方面,有:顾恺之的《论画》;谢赫《古画品 录》;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郭熙的《林泉高 致》;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等。 • 以上著述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鲜明的民族特 色。把对美的规律的追寻、探求和把握与审美经验 和艺术鉴赏相结合。
• 3、结合自然来研究美:
• 《庄子·天道》朴素,而天下莫能 与之争美。 • 刘勰《文心雕龙》五十篇美是 “自然之道” 。 • 柳宗元:美在于自然,一切客观 事物都有它的规律。 • 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 • 郭熙:把山水的美人格化,心灵 化。“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 春山淡怡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 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 而如睡。” • 王夫之:美存在与自然的运动之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