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学概论要点.

合集下载

艺术概论的所有知识点汇总

艺术概论的所有知识点汇总

艺术概论的所有知识点汇总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艺术概论则是对艺术这一广泛领域的总体性研究和概括,它涵盖了艺术的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艺术概论相关知识点的汇总。

一、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又多维度的问题。

从社会本质来看,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它反映了社会生活,并通过形象和情感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艺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艺术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转化为艺术作品。

从认识本质上讲,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它以形象的方式反映现实,但又并非对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融入了艺术家的主观创造和审美评价。

从审美本质上说,艺术是一种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

它通过美的形式和内容,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

二、艺术的特征艺术具有形象性,这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最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艺术还具有主体性,体现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中。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他们的个性、情感和创造力在作品中得到体现;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反映了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艺术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也具有主体性,他们的审美经验和主观感受会影响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艺术具有审美性,这是艺术的核心特征。

艺术的审美性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容美上,形式美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等,内容美则包含了思想、情感、意境等。

三、艺术的分类艺术的分类方式多种多样。

从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来看,可分为空间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时间艺术(如音乐、文学)和时空艺术(如戏剧、影视)。

从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来分,有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听觉艺术(如音乐)、视听艺术(如影视)和想象艺术(如文学)。

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依据,可分为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语言艺术(如文学)和综合艺术(如电影、电视)。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它探讨人类对美的认知与感知,以及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

在美学中,人们可以了解艺术和美的定义、特征、起源、发展、分类、价值评价、经典理论等相关内容。

美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跨越了哲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美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古希腊美学:古希腊是美学的发源地之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学理论有重大影响。

柏拉图强调理念世界中的“美”是超越个体感官的普遍真理;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个体经验和感知的重要性,提出“概念”和“感性”之间的关系。

2.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文化和美学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人们重新审视和推崇古典美学,大量重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作品和理论,在美学理论方面,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家对美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3. 近代美学:欧洲近代美学的发展与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对美学理论有所影响。

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理论,开创了近代美学的新篇章。

4. 当代美学:20世纪以来,当代美学在逻辑实证、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和跨学科特点,与社会现实和文化形态密切相关。

二、美的概念与特征1. 美的定义:美是一种审美体验的结果,既包括客观的艺术作品本身,又包括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心理活动。

美的定义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古今学者关于美的定义各有不同,多从客观、主观、相对、绝对等多个角度来进行阐释。

2. 美的特征:美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审美独立性与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美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更是人类主体性意识的审美心理活动,是主客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美是统一的,又充满多样性,因人类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第二章一、美的本质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

(1)“美在形式”说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荷迦兹《美的分析》【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法】孟德斯鸠【美】朗洛伊斯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在主观”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

【英】休谟【英】科林伍德【意】克罗齐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2)“美在生活”说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德】马克思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

艺术设计美学概论

艺术设计美学概论

前言
尽管如此,真正意义上旳设计美学及有关理论探讨,目前在 我国还是较为少见旳。
因为,从设计美学涉及旳研究范围来看,它囊括了艺术、技 术、文化、心理乃至哲学等各个方面,它既是一种多学科、广交 叉旳综合研究领域,又是古老而年轻旳学科;它既包括丁精神层 面旳理论探索,又带有详细设计原则旳经验总结。
从目前社会上广泛涌现旳设计专业及其有关专业分支旳发呈 现状看,建立起初步旳设计美学理论体系,已显得刻不容缓。
第1章 美旳本质
第1章 美旳本质
❖ 学习目旳
经过本章旳学习,了解中国和西方旳学者是怎样从主体、客体、主 客关系、实践和主体间性等方面探讨“美旳本质”旳。了解“美旳本 质”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意义。
❖ 学习要点
了解学者是怎样从主体、客体等方面探讨“美旳本质”旳。
❖ 学习难点
了解实践美学学派旳“美旳本质”观旳贡献和局限。
前言
同步,苏格拉底也提出过有关技术美学六大特征旳理论框架;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数学家斐波纳奇用等比数列发明出优 美旳费波纳奇数列形式,合理地分析了物体造型形式美旳百分比 关系; 尤其是后来旳艺术大师兼科学家列奥那多·达·芬奇,更是用 大量旳设计作品,证明了形式美存在旳数学基因; 17世纪旳美学探索理论也层出不穷,不论是英国经验主义美 学旳代表人物洛克,还是德国理性主义美学旳先哲莱布尼茨,都 从不同角度对审美客体旳美学特征作过解析,尽管当初欧洲旳美 学论争其理论相悖甚远,但对于形式美学旳研究爱好,足以证明 该理论对人类旳影响;
第1章 美旳本质
第一节 对“美旳本质”旳几中探讨途径
之后,西方历代理论家、神学家、哲学家、美学家等又陆续提 出了各自旳论述:“美是太一旳光芒”(普罗提诺Plotinus)、“美是 一种恰到好处旳协调和适中”(笛卡尔Ren巨Descartes)、“美是对象 作用于神经所感到旳舒适”(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美是内在 感官旳舒适”(夏夫兹博里Shaftesbury)、“美是物体旳属性”(伯克 Edmund Burke)、“美是一种本原现象,事物旳构造符合它旳目旳才 显得美”(歌德JohannWolfgang von Goethe)、“对于我是自由旳世 界就是美”(费希特JohannGottliebFichte)、“美是关系”(狄德罗 Denis Diderot) 、 “ 美 是 感 性 认 识 旳 完 善 ” ( 鲍 姆 加 登 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美是无目旳旳合目旳性”(康德Immanuel Kant)、“美是理念旳感性显现”(黑格尔Hegel)、“美是生活”(车 尔尼雪夫斯基NicholasGavrinovic Chernyshevski)、“劳动发明了 美”(马克思Karl Marx)、“美是直觉旳体现”(克罗齐Benedetto Croce)、“美是有意味旳形式”(克莱夫·贝尔CliveBell)……尽管各 异,但都没有超越柏拉图对“美旳本质”旳发问。

美术概论考试重点

美术概论考试重点

1主题意识:是美术家对自已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价值、地位等的觉悟,对自已作为创作主体的角色在整个艺术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是美术家对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主宰位置的确认2创作个性:是美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按照自已的艺术意志,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理想的创作方法去表达自己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认识和情感3艺术情趣:是在审美观念确定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艺术某一方面特殊效果的偏爱4构思活动:美术创作中的构思活动实质上就是一种认识活动,是美术家对于他生活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5传达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是美术家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表现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和认识成果——审美意象6表现技巧:美术的表现技巧是一种艺术技巧,一种进行精神生产,表现审美意识,掌握物质媒介的特殊能力7灵感: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在特殊精神状态下突然产生的一种顿悟式的飞跃的联想1从创作主题解释美术有哪几种学说:情感说(是情感的传达)、表现说(是心灵的表现)、无意识说(是本能欲望的表现)、游戏说(自由的游戏)、自娱说(自我娱乐)2美术与社会的关系:1美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应2美术反应全面的社会生活3美术创作中构思活动的环节:第一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到美的发现,第二内心视象的酝酿和孕育,第三审美意象的形成4美术创作中的心理要素:1直觉2记忆3联想4理解5形象思维的四个特征:1形象性2逻辑性3情感性4想象性(根本特征)6美术的创作方法: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2古典主义创作3浪漫主义创作4自然主义创作7美术作品中内容的构成因素:1题材2主题3美术作品中的意义8美术接受是构成美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1美术接受和消费在其现实性上是美术活动的完成2美术的接受与消费在潜在意义上又同时是整个美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3美术的接受与消费贯穿于整个美术生产活动之中9美术作品的召唤结构分为几个层次:1物质材料层2形式结构层3客体所指含义层4意义集合层10“美术世界”的构造1各类主体(人)2各种美术机构(组织)3支配其运转的规则和制度(制度)11美术世界中为接受做出贡献的各种意义的主体的功能和特点:1美术家,为美术的接受提供了最直接的对象——美术作品2批评家,在艺术家与接受者之间的第三者3美术理论家和美术家,通过对艺术世界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并通过它们间接影响美术接受的潮流与趋向4美术史家:作为美术历史的研究整理者,能告知接受者历史中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为接受者提供接受对象各方面的知识和材料,引导他们这样对待历史中美术作品的变化与差异5各类美术机构中任职的工作人员a他们中的许多人同时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如美术史家美术批评家b他们对美术接受的作用也通过他们任职的机构来发挥作用12美术接受的社会环节:1美术展览馆2新闻媒介3美术出版社4美术博物馆5美术市场6美术院校13批评家的作用1美术批评在美术家的创作与大众接受之间起沟通调节和引导作用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批评来影响美术家的创作活动,进而影响美术的接受3对美术创作的调节还体现在对作品的社会接受效果进行考察这个方面14美术的社会功能:1认识功能2教育功能3审美功能15历史上几种关于美术发生的理论1游戏论2武术论3劳动论4神示说5图腾说16美术的基本特征:造型性、视觉性、静态性、空间性17美术的主要门类:1工艺美术2建筑3雕塑4绘画5书法6现代设计1.19世纪晚期后1沃尔夫林《美术史的基本概念》A力图写一部无名的艺术史B形式主义的艺术史理论和研究方法C创立五对形式范畴,解释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美术的形式特征及其发展理论:线性VS图绘,平面VS纵身开放VS封闭,多样性VS统一性,绝对清晰VS 相对清晰D以此说明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美术的发展是艺术形式自律发展的结果,而巴洛克是文艺复兴美术的必然归宿2.图像学的兴起A瓦尔堡和潘诺夫斯基为代表《图像学研究》B意图通过广泛运用视觉和材料,对具体艺术作品进行历史解释C图像学的三个层次:1组成艺术母题的自然题材2组成图像故事和寓言世界的程式化题材3组成图像郑板桥(清)画跋翻译:秋天在江馆时早起欣赏竹子,清晨的烟光、日影、露气,都浮动在零散的竹枝与茂密的竹业当中。

最新大学艺术美学复习重点、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最新大学艺术美学复习重点、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艺术美学第一讲何为美学1、美学与美术学• a. 美术学(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 美术史:对历史上各个美术流派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规律作出深层的说明,并对各个美术流派的作品在艺术上的价值作出分析判断。

• 美术理论:美术理论的研究不能脱离美术史,它应当是对美术史的理论总结。

美术理论对什么是美术、美术的本质、规律、特征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以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规律、特征这一问题为前提。

• 美术批评:是将美术理论应用对于现代美术的分析评价,并且要以整个美术史作为它的参照系。

一种有深度、有价值的美术批评既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并包含批评者对作品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又要注意研究现代当代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潮的变化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 b.中国古代将包含美术史在内的整个美术学研究提升到了哲学、美学的高度。

2、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 美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启迪智慧。

• 美学是用哲学之剑解艺术之谜。

3、美学发展历史•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

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

•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 美学是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在系统化了的理论形态上的集中表现。

4、美学研究对象• 第一: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

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美学学科的诞生:1750年、1758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第一、二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

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其美学含义为感性学,即Aesthetics,从属于哲学。

美学学科的发展(一)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美学思想主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把美看作是所有审美现象产生的根源。

(二)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之后到十九世纪,美学思辨的焦点由美的本体转移到对人的认知能力的探讨上。

(三)存在论阶段: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哲学转向对人的活动方式研究,语言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代表。

美学开始对语言的意义进行分析。

认为美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的概念,美存在于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活动之中。

存在论阶段也称为语言学阶段。

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美和艺术问题(1)把美和艺术分开来研究:柏拉图(2)把美和艺术统一起来研究:普洛丁二、研究艺术的哲学黑格尔:“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要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三、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鲍姆加登:思考“感性的完善”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和柏克:研究审美经验中国美学家的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科学(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美学研究方法哲学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和分析,体验、追问和对话,解释与建构等方式。

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西纳在他的《美学导论》中把哲学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

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的方法。

第二章一、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论(一)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六世纪,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

他们认为,万物的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

他们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

并发现了黄金分割率。

(二)苏格拉底论美: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美。

他认为,美就是有用的;美具有相对性。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艺术学概论》资料汇总艺术学概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一、本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1.关于艺术的本质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关于艺术的本质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名词)第一种“客观精神说”★(名词名词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名词)第二种“主观精神说”★(名词名词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何目的。

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

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主观意志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

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

名词)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名词名词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指出艺术就是对现实的“恶搞”。

他首先确实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确实了“恶搞”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艺术所具备的这种“恶搞”功能,使艺术甚至比它所“恶搞”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就是生活”的论点启程,指出艺术就是对生活的“重现”,就是对客观现实的“重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美感论
二、美感的心理结构
1、美感的心理机制(美感活动中,人的知、情、意之间的关系) (1)智力机制与认识活动: ①智力机制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主体将客 体的规律内化于心灵的结构形态。 ②认识活动,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把多种多样的自 然规律性的结构和形式,转化为语言、符号和文化 的信息体系,人们获得知识并达到对“真”的把握 的过程。 ③认识活动与美感活动的区别:在认识活动中,智力 结构诉诸的对象是纯然科学的把握,是对现实世界 概念的认识。美感活动主要是人的情感结构直接观 照对象,在对象中直观自身。艺术美学概论 要点导 Nhomakorabea论
导 论 美学 的研 究对 象和 研究 方法 美 学 教 材 结 构
美学 的产 生和 发展
导论
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1、在中国古代 (1)大羊为美:以用为美、以饰为美; (2)无害为美:《国语》伍举论美; (3)中和为美:《毛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仪; (4)仁为美: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 (3)充实之谓美: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论断; (4)老庄美丑关系和审美态度的表述:“天地
有大美而不言”、“道体即美”、“美即逍遥和自 由”;
(5)《乐论》是中国最早的美学专著。
导论
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2、在西方 (1)古希腊时期:①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美是和 谐与比例”;②苏格拉底论美和善;③柏拉图的 “美的理念”;④亚里士多德以“艺术摹仿说”为 核心的美学思想。 (2)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神学的附庸; (3)启蒙时期: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母嘉通出版 《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 (4)德国古典美学:美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①康德 (《判断力批判》);②黑格尔:德国古典美学的 集大成者,著三卷本《美学》巨著。 (5)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1、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它是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并 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 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具体包括审美能力、审 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 感受等; (2)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 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 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
一、美的探索
2、美的理论模式 (1)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毕达哥拉斯形 式说、博克感性特征说、苏珊.朗格情感符号); (2)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 质(理念说、判断说、叔本华唯意志论、柏格森生 命哲学); (3)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狄德 罗、车尔尼雪夫斯基)。
第一章 美论
第一章 美 论
美 论
美的探索
西方美学 史上的主要 美学观点
美的本质
审美关系
美的 多重属性
美的模式
审美关系的 本质内涵
第一章 美论
一、美的探索
1、西方美学史上的主要观点 (1)倾向于美的客观属性: ①形式说(毕达哥拉斯、波里克勒特) ; ②理念说(柏拉图、黑格尔); ③摹仿说(亚里士多德); ④分有说(普罗丁); ⑤关系说(狄德罗、伏尔泰); ⑥感性特征说(博克); ⑦生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
第一章 美论
一、美的探索
1、西方美学史上的主要观点 (2)、倾向于美的主体属性 ①快感说(英、休谟,美即美感); ②判断说(康德,唯主体论,判断力是一种天赋, 美是合目的的形式); ③情感符号(苏珊.朗格,美的本质是“生命形式” 的形而上学); ④直觉说(意、克罗齐,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第一章 美论
第二章 美感论
二、美感的心理结构
1、美感的心理机制(美感活动中,人的知、情、意之间的关系) (2)意志机制和行为活动: ①意志机制是社会理性在人类心灵中的凝聚,它是人 的社会性凝聚于心理结构中形成的人类行为活动中 的道德感,是追求“善”的观念。 ②审美活动与意志活动的区别:前者是一种自由观照 的、愉悦的精神活动,不直接体现功利和目的的要 求;后者最终表现为行为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心理 活动。 ③审美活动与意志活动的联系:a意志能使人专注于审 美对象,驱使审美认识和情感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 和精神愉悦,从而产生审美的巨大社会作用; b意志保证人的审美能力认识美的规律,并在审美活动 中提高和完善自身,达到审美活动的最后目的。
第一章 美论
二、美的本质
3、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 (1)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 (2)劳动创造了能欣赏美的人。人通过劳动培 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性,并在不同方面 发展了自身的感观的特性,包括: ①概括性 ②联系性 ③情感性 ④创造性
第一章 美论
三、审美关系
1、审美关系
(1)审美关系是人同现实的一种特殊精神关系,它 要求在对对象的感性形象的观照和感应中达到自我 肯定和自由体验,获得身心整体的愉悦和满足,并 使人的本质得以生成。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的本质力量指的是人所具有的、体现了人与 动物的根本区别和人类自身发展方向的,包括感性、 理性和实践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的总和。美就是人 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4)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学就是研 究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一门科学。
2、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 (1)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两个基本点: 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物及其运动过程的总和(广义的理 解);②现实的自然界是属人的自然、人化的自然、 历史的自然(狭义的理解); (2)所谓“人化自然”,是人类已经改造、认识、把握 和活动的自然,它标志着马克思的历史自然观的形成。 ①“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 ②“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是在实践基础 上不断扩大的。可以从实践活动本身的特点、人的创 造性本质和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三个方面来证明。
第二章 美感论
美感论
美感的 社会历 史生成 美感的 心理机制 智力机制 意志机制 情感机制 超越性 美感的 心理结构 直觉性 愉悦性 美感的 特征 美感的生理 和心理特征 美感的 生理基础 美感的 心理要素
感觉和知觉 联想和想象 情绪和心境 审美理解
期待、通感等
美感的 心理结构
第二章 美感论
一、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
二、美的本质(马克思的美学观)
1、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1)劳动使主体和客体开始了分化;
(2)伴随着萌芽状态的劳动,人的身体器官的 质量、形态和功能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生 理变化(如脑手的进化);
(3)劳动在使主客体分化的同时,也使人的意
向有了所指,且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的世界。
第一章 美论
二、美的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