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所专业及导师介绍

合集下载

药理学专业就业行情及前景分析

药理学专业就业行情及前景分析

药理学专业就业行情及前景分析更新时间:2009-3-3 热门:5386Tags: 药理分享| 收藏药剂师不仅仅是“发药师”lulu8362:如果你英语好久去当CRA如果你交际能力好就去当医药代表如果你研发能力强就去企业研发部门并不是非要去医院不可啊,去医院也是去临床药学部,不是药剂科这个专业既然存在,就有他的合理性,就有社会需求!其实咱们药理专业是门很强的学科,不管你研发了什么药,化学药、中药、生物制药都要经过咱们药理这个环节呀,只是现在中国的大环境不好,这门学科的价值没有发挥出来,在国外,这个专业可强呢。

但我相信,随着国际接轨,不久以后我们这个专业的强势会慢慢凸显出来的。

hecheng123123:我们这届药理,有得考博,换了专业搞药物合成,有两个女的到专科学校做辅导员,一个男的做老师,一个做医药代表,我在制药公司搞中药,还有一个不知道。

药理曾经听说,如果谁跟你有仇,就让他去读药理。

呵呵,都已经毕业了,后悔没有用。

虽然药理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专业,但是在中国,很多企业都没有药理部门的。

这就造成了我们药理学专业的就业困难!只好默默地希望药理越来越好,可是那时,我已经离药理的道路越来越远了。

哎,真难!薰与雨在我去年找工作时也曾不知道自己要干嘛,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可干得也挺多的:1、留校当老师,虽然都要博士,但是可以留在自己的母校;2、进医院临床药学部,当然是得有这个科室的,估计都是三甲医院;3、进公司搞科研,你得耐得住寂寞;4、进公司搞市场,需要交际能力及协调能力等5、进公司当CRA,需要不讨厌出差;6、进医院药剂科,工作稳定……本人毕业之后在一公司做质检,但五个月之后被调到市场部,过得还说得过去!我厌倦了做试验,因此现在的工作还比较适合我,压力虽然大,不过也锻炼人!lcddong:我是05年药理学硕士毕业(本科临床医学),现在又在干老本行,临床医师,当年进医院的时候也是先进的药剂科,可是干了一个月就转临床了,因为医院系三乙,没有临床药学,药剂科就是发药,领导们管进药,没有科研条件,所以最后还是重新考了执业医师,作了医生,但是进主治要比其他临床的硕士晚一年,我已经很知足了,因为有的地方根本不允许基础硕士按照硕士学位进职称,那样的话就相当于三年硕士白读,跟同年进医院的本科生一起进职称。

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

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
10. P Zhang, H Ye, T Min, C Zhang*, Water Soluble Poly(ethylene glycol) Prodrug of Silybin: Desig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8,107:3230-3235. (IF 1.008)
9. X Zhu, C Zhang, XY Tang, XL Wu, QN Ping, Preparation,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Stability of Gambogic Acid-loaded Micelles Based on Chitosan Derivatives. Drug develement and Industial Pharmacy, 2008,34:2-9. (IF 1.049)
11. XY Tang, P Zhang, H Ye, C Zhang*, Wenbin Shen, Qineng Ping, Water-soluble Gambogic Acid PEGylated Prodrug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and in vitro Hydrolysis. Pharmazie, 2008,63:711-717. (IF 0.775)
14. C Zhang, Y Ding, LLYu, QN Ping, Polymeric micelle systems of hydroxycamptothecin based on amphiphilic chitosan derivatives.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07,55:192–199. (IF 2.019)

中药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中药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中药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方剂学(100504)方剂学学科是1992年被评定的校级重点学科,也是我国第一批被定为硕士点的学科,(1986年获准授予权)。

并于2000年12月获准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获准为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

现有博士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

学科学术带头人李政木教授现任方剂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在国内外中医药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梁颂名教授、高汉森教授、何国樑教授在方剂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的工作。

本学科导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中能根据方剂学学科的理论体系特点,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特点开展教学,注重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方剂药物的配伍及临床运用的研究;开展多媒体教学、实验性教学,教学效果好,以冀学者能理解、掌握方剂学的精髓,学以致用,提高临证用方、组方的能力和诊疗的基本技能。

教学研究课题“七年制硕士班方剂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方剂学》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于2006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改成果一等奖。

此外,本学科导师也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以适应教学、科研、医疗等各方面的工作的开展。

本学科具有相对稳定的科研研究方向,近几年来中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厅局级、校级各级科研课题十几项。

对指导方剂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开展一系列中药复方(方剂)的药理实验和临床研究十分有利。

方剂学科的研究方向有:1.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主要进行方剂配伍规律、组方科学性研究,如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以及获得省自然基金、省科委资助的研究课题“药物相互作用动力学分析法对交泰丸配伍的研究”、“加味猪苓汤治疗原发性系膜增殖性肾炎配伍研究”等。

2.中药复方药理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如“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麻杏石甘汤抗急性肺损伤实验研究”,“麻杏甘石汤对抗原诱导小鼠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理”,“方剂“性味配伍”药效基础初探”等课题分别获得省中医药管理局、大学创新基金资助。

第一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第一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第一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中医临床基础(100601)伤寒论研究方向本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全国较早的伤寒论专业硕士、博士生培养点,1993年、1996年分别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高教厅确立为重点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1)六经辨证的现代化研究;(2)经方治疗疑难病证的研究;(3)《伤寒论》配伍规律及作用机理的研究;(4)《伤寒论》文献研究。

博士生导师有:李赛美、朱章志、张横柳、彭万年教授。

硕士生导师有:蔡文就、万晓刚、刘敏教授,吴浩祥副教授。

技术人员情况:本学科专业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9名、中级职称1名、初级职称2名。

学科条件:设临床基地,病床46张,实验室面积l00平方米,建有临床受体实验室、基础实验室等,仪器设备总值约150万元。

教学科研成果(1)教学方面:分别编写有供中医专业、针灸专业本科班、七年制中医专业班、三年制专业证书班用的《伤寒论教学大纲》。

参加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选读》(中医专业,1979年)的编写。

为海外函授教材《伤寒论概要》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论》(中医专业,1996年)副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2000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学》(中医专业用第七版 2001年)主编与第七版教材辅助用书《伤寒论习题集》的主编、以及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学》(中医专业用第八版 2007年)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案例版(科学出版社2007年)主编、《伤寒论学习指导》的副主编单位;供本科生及研究生用的《临证实用伤寒》主编(中国科技出版社,1991年)、《经方临床运用》主编。

并自编研究生教材《伤寒论求索》、《中医临床经典研究与运用》。

1995年《伤寒论》课程被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课程,“《伤寒论》理论联系实际,医、教、研共同发展”1995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紧密结合临床、科研,创立《伤寒论》教学新模式”,1997年荣获广东省普通高校省级教学成果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伤寒论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实践”2000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伤寒CAI课件”2000年分别获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网络课程三等奖,2005年被评定为广东省“省级精品课程”。

隋忠国,教授,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临床药学专业组专家

隋忠国,教授,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临床药学专业组专家

中国执业药师·隋忠国,男,1965年7月生,山东青岛人。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部主任,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副主任,教授,主任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专家,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兼任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临床药学专业组专家、中国药理学会药物基因组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临床个体化用药检测与指导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药学会药学信息与药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委、青岛市多个学会的副主委;《中国药房》、《中国临床医生》、《中国执业药师》、《山东医药》等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药事管理、临床个体化用药检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患者教育、新药研发等临床与研究工作。

承担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

其中参与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4项,厅市级奖励多项,在国家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篇,主编著作4部(《临床合理用药指导》、《社区和农村用药指导丛书》、《简明新特药手册》、《实用儿科中成药》)。

在全国率先开展“动态管理在医院药品采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该课题鉴定结论为国内领先,研究成果得到中国医院协会的首肯及推广应用。

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带领团队进行个体化用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患者教育、新药研发、创建最安全药房、药物应用安全性监测等工作,且均以课题立项的形式获得国家、省、市等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

2009年所在药剂科获得“中国医院药学奖———优秀团队奖”;2010年所在医院被中国医院协会评为“第二届全国医院药事管理优秀奖”;作为学术带头人,2011年被中国药学会评选为优秀药师。

人物隋忠国,教授,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临床药学专业组专家申翠华,1957年7月出生,山东省日照市人。

山东省立医院主任医师,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抗菌药物专业组专家,山东省细菌耐药监测网负责人、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药科大导师简介(非官方)

中国药科大导师简介(非官方)

中国药科大导师简介(非官方)药理专业及临床药理、药代动力学鉴于版里朋友询问药理导师情况的较多,我现在集中介绍一下,有些我也不太了解,希望大家积极补充,说的不对的予以更正。

王广基老师和刘晓东老师是药物代谢动力学这边的了,已经不和药理统一招生,王友群老师是临床药学的,也不和药理统一招生了.戴老师明年招的最后一年,钱老师明年招不招了不清楚.戴老师去年是全校sci发文章最多的老师,7篇,王老师第二,4篇,刘老师第三,3篇.戴老师研究方向是心血管药理,高风亮节,很少做横向,有点穷,不过科研思路是一等一的棒,因为很少做横向,所以做的东西水平比较高,所以发sci发的多.王广基老师和刘老师都是药代动力学的,王老师主要做吸收,caco-2细胞小有成就,刘老师做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药代这边这两年火的要命,前一阵王广基老师发狠,说药代这边硕士要发一篇sci,博士两篇,否则不让毕业,我还不知道怎么毕业呢.钱老师和王友群老师那边就是药理,没什么特点好说。

王秋娟老师是博导,主要方向是心血管药理,大老板,是我们学校生理教研室的带头人,生理教研室还有丁启龙和李运曼老师还有傅继华老师和吴玉林老师。

张陆勇老师是新药筛选中心的负责人,很有钱,而且风头也很盛。

季晖老师是抗衰老药理,不过现在主要在做女性避孕药等计划生育药品。

郭青龙老师是抗肿瘤药理,但现在主要做些小横向,比如帮哪个厂家做做什么急毒常毒一类的药理毒理实验。

陈真老师是钱之玉老师的博士,明年钱老师恐怕要占陈老师一个名额,因为明年钱老师好象不能招了。

于锋老师在我们学校做的是标准的临床药理,主要是临床实验的设计,编盲,统计之类的,至于王友群老师和陈丁丁老师是挂着临床药理的名字,实际做的还是药理的东西,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于锋老师有些实验是到医院上人的,而王友群老师和陈丁丁老师好象就没有做过上人的实验。

至于各个老师谁有前途,我实在是不好说,我先问问你,什么叫有前途?恐怕连你自己也说不清,其实前不前途关键在个人的能力和发展,导师在人才培养中占重要作用但也不是绝对作用,个人努力还是不可少的,好了,先说到这里吧,哪位还有具体问题请跟帖。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第三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作者:研究生院发表日期: 2010-12-17 17:50:28 阅读次数: 443 查看权限:普通文章第三临床医学院中医骨伤科学(博士学位专业代码100508/450121,硕士学位专业代码100508/105120)该学科是我校国家(教育部)和省级重点学科之一。

1994年本学科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本学科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接受博士后工作人员。

1997年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病医疗建设单位,2005年1月该中心顺利通过了广东省中医药局的验收,现为广东省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病重点专科。

专业研究方向:骨质疏松系列研究;骨关节炎系列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骨病系列研究;中医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导师组成员:韩清民、牛维、林一峰、黄宏兴(以上为博导),方坚、蔡桦、罗毅文、魏合伟、邵敏、王炳南、李钊、原超、张文财、乔荣勤、王斌、张志海、梁祖建、胡年宏(以上为硕导)。

教学技术人员情况:本专业(中医骨伤科学)具有教授、主任医师11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4名,讲师、主治中医师、主管技师18名,具有博士学位9人(其中博士后2人),具有硕士学位12名,是一支素质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学术队伍。

研究成果:本学科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和专科特色,常年坚持‚立足于中医,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学科建设方向,融合了现代骨科的最新成就,‚专一化‛地培育和打造中医骨伤科专科‚品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目前已形成了中医骨伤科专科优势,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现拥有骨科病床150张,医疗设备先进,能开展各种类型的骨科手术,在骨伤科学科的教育、科研、医疗等方面,其整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在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享有较大的知名度。

其中‚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系列研究‛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是‚广东省中医骨质疏松病专病医疗中心‛。

临床药理学(第2版)

临床药理学(第2版)
临床药理学(第2版)
201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成书过程
03 教材目录 05 教材特色
目录
02 内容简介 04 教学资源 06 作者简介
《临床药理学(第2版)》是由乔海灵主编,201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该教材适用于临床医学五年制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也适用于长学制临床 医学等相关专业以及临床医师的继续教育教材。
该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内容简洁。鉴于中国国内临床药理学教材大多篇幅较长、与基础药理学内容重复过多的 特点,该教材保留了对临床药理学总论的介绍,精简了许多各论章节 。
作者简介
乔海灵:男,博士,药理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医学实验中心副主任,郑州大学临床药理研究 所所长,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主要研究临床药理研 究,包括药物代谢、肝癌代谢易感性研究等 。
教材目录
(注:目录排版顺序为从左列至右列 )
教学资源
《临床药理学(第2版)》配套建设有“临床药理学(第2版)”数字课程,数字课程内容与纸质教材对应, 包括PPT、思考题、参考文献等 。
教材特色
《临床药理学(第2版)》保持了前版教材的总体框架和编写风格,补充了相关领域的新进展,增加了抗肿瘤 药和抗缺血性脑卒中药两章。
该教材共25章,第1——16章为总论部分;第17——25章为各论部分,包括抗中枢退行性疾病药、抗高血压 药、抗心力衰竭药、抗心绞痛药、抗缺血性脑卒中药、抗炎免疫药、抗菌药、抗病毒抗肿瘤药等。
成书过程
《临床药理学(第2版)》是在第一版教材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
《临床药理学(第2版)》由乔海灵担任主编,由中国国内13所高等医药院校具有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根 据教学科研经验编写而成。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吸收了中国国内外其他临床药理学教材的精华,如《Goodman & Gilman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of Therapeuties(第12版) 》、《Katzung Basic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第11版)》;得到了各参编单位的支持,特别是郑州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各位教师和研究生做了 相关的协助工作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药理研究所中西医结合基础(100601)本学科主要由临床药理研究所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室、生化药理研究室、免疫学研究室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室组成。

为我国首批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授权点,199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正式批准为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后工作站。

是“九五”、“十五”期间广东省重点学科。

在2004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三,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名列第一。

本学科点技术力量强,结构合理,学术梯队完整,现有高级职称者1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王宁生教授、王培训教授、欧明教授、宓穗卿教授、周联研究员是国内外知名专家,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王宁生教授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药理学会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药全球化联盟广东省分部主席、广东省中药安全性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药典委员,国家新药评审专家;王培训教授是中国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及广东省新药评审专家;欧明教授是WHO“草药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顾问、广州中医药到大学终身教授。

硕士生导师刘启德研究员、汤毅珊副研究员和董燕副研究员是本学科的学术骨干。

本学科点已形成了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中药药物动力学和血清药理学研究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内和国际合作的药物动力学课题研究。

完成了多种中药单体、有效部位和复方(包括开窍药、活血药、清热解毒药、补益药、矿物药、抗疟药等)的药动学、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并建立和完善了血清药理学技术规范;在药物体内、体外代谢和活性代谢物分离、提纯、结构鉴定和药理活性评价有丰富的经验并拥有专利技术;在国内最早开展中药时辰药理学研究,与德国科研机构开展关于心血管药物评价的科研合作和人才交流。

2.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是国内第一批实施GLP规范的实验室,同时也是广东省药物非临床试验(GLP)中心,完成了数十项中药及其它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工作。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资助下建立的中药不良反应(ADR)数据库不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3项科技成果奖,1项计算机软件版权,出版2部专著。

承担包括863计划、“十五”攻关、“十一五”支撑计划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3.中药免疫药理研究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在国内较早开展中药免疫药理研究,较早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中医药研究,是“中国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分会”的驻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

从实验动物学、细胞药理、分子免疫、分子生物学等多角度进行了以四君子汤、青藤碱、大黄素等为代表的多种中药及有效成分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开展了中药对粘膜免疫作用研究,率先将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中药免疫药理研究中,较早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中药鉴别中,近年又开展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在中药药理、中药新品种中的研究。

研究成果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州市科技成果奖各1项。

出版专著3部。

学科拥有一个国家级实验室和三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中药)安全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等学校中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药品非临床安全评价中心和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

近5年承担部省级以上课题43项,包括863计划、“十五”攻关、“十一五”支撑计划、国际级星火计划、世界卫生组织合作项目、中德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人均课题经费30多万元。

有5项成果获奖,其中包括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三等奖各1项。

大型仪器设备总值980万元,包括液质联用仪、基因分析仪等先进设备,“十五”期间新增实验室面积400平方米。

学科点学术交流活跃,承办国家级学术刊物《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主编了《中药毒性与临床前评价》、《中药不良反应大典》、《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病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汉英常用中医词汇》等有影响力的著作;近5年来主持国内学术会议7次,国外讲学5人次,邀请国外专家讲学2次。

本专业研究生除学习规定必修的公共课和各研究方向的专业课《药物动力学》(中英双语)、《医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外,还需选修DME、医学统计学、计算机、中药现代化及其关键技术、现代病理技术和文献检索等科目。

本学科已培养数十名研究生。

毕业研究生中,多人在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深造或进行博士后研究,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纽约血液中心、美国波士顿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北爱尔兰皇后大学、日本神户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等。

还与澳门大学建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其学历获欧共体承认。

先后有4名博士后完成研究出站。

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导师、硕士导师简介博士生导师介绍:王宁生教授王宁生,男,贵州人,1946年11月出生。

教授,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国药理学会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药全球化联盟广东省分部主席,广东省中药安全性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高等学校中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广东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客籍教授。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常务副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药材》等杂志编委。

1970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原南京药学院)。

一直从事药物动力学和中药药理的科研、教学工作,在中药药理学、药物动力学及中药安全性评价方面卓有建树。

主持(或子项目负责人)各级各类课题20多项,包括863计划、“十五”攻关、“十一五”支撑计划、国际级星火计划、国家自然基金、攀登计划、WHO项目、中德合作项目等。

发表论文60多篇,主编专著2部《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大典》和《中药毒性与临床前评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一等奖),参编《临床药物动力学基础与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管理著作权1项。

“冰片穿透血脑屏障的定量及在组方中作为…使药‟作用的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三等奖。

“中药不良反应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三等奖。

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欧洲药物代谢讨论会(1982比利时),英国药理学年会(1983 英国),国际时间药理学和治疗学会议(1994美国),中-挪中医药应用研讨会(2000挪威)。

1981-1983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研修临床药理学;1987年作为客籍教授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进行时间药动学研究。

1994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徳国国家药检所进行生物利用度研究。

回国后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进行不同人种的 -受体阻断药药动学的研究。

已培养博士生10名,硕士生多名。

王培训教授王培训,男,1941年1月生于上海市,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免疫学研究室、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室主任,国家新药(中药)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QU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主任,国家及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局新药评审专家,中国免疫学会理事,中国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微生物与免疫学会理事,《中国免疫学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

自1966年北京医科大学医学毕业以来,从事临床医疗工作12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978年后,长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工作,特别在中药免疫药理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几年来主编并多次修订了研究生《医学分子生物学基础》教材,是已出版专著《中药材的分子生物学鉴别》、《免疫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病学》的主编或副主编。

主持或直接参与的各级科研项目有二十余项,代表性项目包括“七.五”国家攻关“肾与免疫关系探讨”,两项“九.五”国家攀登计划“含矿物药制剂中汞、砷的作用特点和安全性评价研究”和“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药效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863”计划“临床前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中医药现代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中药活性筛选评价技术”,卫生部基金“引种西洋参与加拿大西洋参DNA指纹图的构建及比较”,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中药蚕蛹抗菌肽的开发”,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肾虚与脾虚的免疫缺陷机理探讨”及广东省“五个一工程”项目“DNA多态性分析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外源抗菌肽在阳春砂仁中的表达与评价研究“等。

并指导学科年轻教师成功申报众多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抗菌中药通过Toll样受体家族对内源性抗菌肽的影响”和“转抗菌肽基因阳春砂仁的实质等同性评价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中药促内源性抗菌肽作用研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青藤碱对Cox-2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和“中药材RAPD鉴别标准的建立”,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RAPD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教育厅项目“基因芯片在中药免疫药理研究中的应用”和多项校级科研项目。

研究项目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州市科技成果奖各1次。

除完成大量科研工作外,还主讲研究生课程《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并主持教材的编写工作,同时,主持和参与国家继续教育项目各1项。

十几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数十名,博士研究生十余名。

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后工作人员,为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宓穗卿教授宓穗卿,女,1946年7月生,浙江慈溪人。

教授,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临床药理研究所药物动力学研究室、生化药理研究室主任。

1970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原南京药学院)。

长期从事中药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研究、教学工作。

承担和参加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参编专著3部(《临床药物动力学基础与应用》、《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大典》和《中药毒性与临床前评价》)。

在国内首次应用LC/MS 开展中药复方在体内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

主编研究生课程中文版和英文版《药物动力学》。

数年来坚持《药物动力学》的英中双语教学,并获好评。

1988年至1991年作为客籍研究员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医学部作外消旋体药物在人体内的立体选择性代谢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著名专业杂志《Clim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和《Chirality》,并由当时的昆士兰大学新闻周刊作专题报导。

1992年回国后,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补骨脂及补骨脂内酯对肝药酶作用的研究” ,较详细证明了补骨脂对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蛋白含量、P–450、b5、NADPH –细胞色素C还原酶以及对氨基比林在体内代谢的影响等。

2000年应台湾中国中医药学院邀请,赴台作“补骨脂及补骨脂内酯对肝药酶作用”的专题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