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教学文档
孟子两章语文教案范文模板

孟子两章语文教案范文模板第一章:《孟子·告子下》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孟子的思想观点。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词语含义。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难点: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句子结构的分析。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思想观点。
4.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孟子的背景和思想特点。
二、讲解课文:逐句讲解课文,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三、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思想观点,联系实际生活。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翻译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章:《孟子·离娄上》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孟子的思想观点。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词语含义。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难点: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句子结构的分析。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思想观点。
4.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孟子的背景和思想特点。
二、讲解课文:逐句讲解课文,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三、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思想观点,联系实际生活。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翻译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第三章:《孟子·尽心上》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孟子的思想观点。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词语含义。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难点: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句子结构的分析。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思想观点。
一、导入:介绍孟子的背景和思想特点。
《孟子》两章初中语文教案.doc

《孟子》两章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和借题发挥的特点。
教学设想这两章内容涉及儒家学派的一些基本思想,修辞上有特色,颇具机锋,必须反复诵读才能领会得深刻,仍宜采用诵读教法。
但两章的写法不同:《鱼我所欲也》纯属议论,《庄暴见孟子》由叙入议,全用对话形式。
内容深浅也不同。
应当针对这些不同采取灵活的诵读方式。
本课拟用三课时,具体分配如下:第一课时:介绍孟子和他的“性善说”(要点);诵读《鱼我所欲也》章第二、三段,讲解第一段。
第二课时:诵读《鱼我所欲也》第一段;讲《庄暴见孟子》的背景,诵读“庄暴见孟子……不若与众”这一部分。
第三课时:诵读《庄暴见孟子》中“臣请为王言乐…… 则王矣”这一部分;总结全课;整理词、语、句。
预习安排1要求诵读课文,仔细辨析“为”(在《鱼我所欲也》中出现12次)和“乐”(在《庄暴见孟子》中出现26次的读音。
)2想一想《鱼我所欲也》中哪一句话能概括全章主旨。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并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季氏伐颛臾》第3段和《荷篠丈人》第2段。
2概述这二章的思想内容,而后提到孔子的继承人—— 亚圣孟轲。
二、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 东邹县东南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早岁 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 篇》可证)。
长大后受业于子思(即孔饭,孔子之孙)的门 人,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曾游说梁惠重。
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 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不予采纳。
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J 颇受尊王,不成功。
又入齐,《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 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对话体也有很大的发展, 增加了反复辩难的内容,《庄暴见孟子》则属于这一类。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孟子》两章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分析并理解《孟子》两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孟子简介:生平、思想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两章:选定两章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
文言文阅读技巧:推测词义、分析句子结构、理解修辞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孟子》两章的观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言文句子,培养阅读技巧。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孟子生平图片、文言文文本等。
白板:记录学生讨论的重点和问题。
教学PPT:提供相关资料和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播放孟子生平介绍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孟子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3.2 学习孟子生平及思想背景讲解孟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家庭、学术成就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背景,如战国时期的特点、儒家思想的发展等。
3.3 深入解读《孟子》两章学生自读选定的两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据。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章的内容和孟子的思想。
3.4 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推测词义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词性等。
分析句子结构,讲解常见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课堂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记录学生的讨论重点和问题,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调整。
4.2 阅读理解评估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对《孟子》两章的理解程度。
学生提交阅读笔记或小论文,评估他们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对比孟子的思想与其他儒家学者的观点,如孔子、荀子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在后世的影响,如宋明理学等。
5.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孟子纪念馆或相关历史遗址,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孟子二章教案模板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孟子》两章,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积累文言词语。
2. 教学难点: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孟子及其《孟子》的背景。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孟子》两章,理解文意。
(2)学生圈点勾画重点词语,积累文言词语。
3. 小组合作(1)小组讨论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中心论点。
5.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孟子》两章,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2)教师挑选精彩片段,让学生进行背诵。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孟子思想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交流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孟子》两章的掌握程度。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积累古汉语知识。
⑴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⑴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⑴了解孟子和《孟子》;⑴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
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
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课件)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舜(shùn)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百里奚(xī)孙叔敖(áo)法家拂士(bì)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 把握《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
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1.2 教学内容1. 孟子简介:《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孟子。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称为“儒家第二圣”。
2. 《孟子》两章:本节课选取《孟子·告子下》和《孟子·离娄上》两章进行学习。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孟子·告子下》和《孟子·离娄上》两章,理解文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两章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解释文言文中的难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章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章的主要观点,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2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课堂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深入领会孟子的思想。
3. 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总结提升:通过总结和提升,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孟子》两章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对孟子思想的掌握情况。
3.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两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
3.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孟子》原著教材,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
4.2 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论文,用于教师备课和学生深入研究。
4.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时间5.1 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2. 引导学生产生对《孟子》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述《孟子》的主要内容。
3. 强调《孟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的了解和兴趣。
3. 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孟子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的生平事迹。
2.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内容:1. 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生平事迹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并讲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第三章:《孟子》的经典名句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让学生体会孟子的思想智慧。
教学内容:1. 选取《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解读并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学生分享对经典名句的理解。
3. 教师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及启示。
第四章:孟子的仁爱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引导学生践行仁爱精神。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仁爱思想。
2. 仁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学生分享对仁爱思想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精神。
第五章:孟子的义利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义利观。
2. 正确义利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学生分享对义利观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
第六章:孟子的道德修养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良好道德修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