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doc
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

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一、综述1.1 概述本课程计划表是为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指南。
1.2 目标本课程计划表旨在通过明确课程目标、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和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2.1 总体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2.2 具体目标2.2.1 语文课程目标通过阅读、写作、听说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综合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2.2.2 数学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2.2.3 英语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2.4 科学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研究能力。
2.2.5 社会与生活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2.2.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3.1 语文课程内容3.1.1 课文阅读3.1.2 写作训练3.1.3 听力与口语训练3.1.4 集体演讲与表达3.1.5 综合素质拓展3.2 数学课程内容3.2.1 数与代数3.2.2 几何与测量3.2.3 数据与统计3.2.4 数学思维拓展3.2.5 综合运用3.3 英语课程内容3.3.1 听力与口语训练3.3.2 阅读与写作3.3.3 语法与词汇扩展3.3.4 跨文化交际3.3.5 综合运用与综合评价3.4 科学课程内容3.4.1 自然与生活3.4.2 科学观察与实验3.4.3 科学探究与研究3.4.4 科学思维与创新3.4.5 综合应用与评价3.5 社会与生活课程内容3.5.1 社会与环境3.5.2 社区与公民3.5.3 历史与文化3.5.4 社会问题与解决3.5.5 综合实践与评价3.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3.6.1 实践技能培养3.6.2 创新实践与设计3.6.3 社区与环境服务3.6.4 社会实践与互动3.6.5 综合评价与自我反思四、评价标准4.1 语文课程评价标准4.2 数学课程评价标准4.3 英语课程评价标准4.4 科学课程评价标准4.5 社会与生活课程评价标准4.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标准附件:1.语文课程教材列表2.数学课程教材列表3.英语课程教材列表4.科学课程教材列表5.社会与生活课程教材列表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列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教育法:教育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法律,定义了教育的性质、目标和原则,规定了教育的组织、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小学常规课程表(义务教育学科设置)

小学常规课程表(义务教育学科设置)一、学科名称及学时分配二、课堂组织及教学方式1. 语文、数学和英语课程的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小组活动、讨论和个人辅导。
2. 社会和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实地考察、实验和小组项目为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 美术和音乐课程采用集中教学和自由创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发展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
4. 体育课程由专业老师指导,包括体育游戏、技能训练和体能锻炼,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5. 心理健康和信息技术课程通过讲座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旨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和信息素养。
6. 综合实践课程是综合应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和创新的课程。
三、课程表布局注:课程表仅供参考,具体安排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打好数学和科学基础。
3. 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4. 增加学生对社会、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了解,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5.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发展个性和情感表达能力。
6.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培养团队合作和领导才能。
7. 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信息素养和自主研究能力。
8.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能力。
以上是小学常规课程表及学科设置的概述,具体详情请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进行制定。
2023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

2023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原创版)目录1.2023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概述2.小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3.初中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4.课程设置的特点及意义正文一、2023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概述2023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程安排和课时分配提出的指导性文件。
该文件旨在规范和优化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小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1.小学课程设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科学、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
2.英语课程起始年级为三年级,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一至二年级开设,以听说为主。
3.科学课程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初中科学需统筹科学和地理中自然地理学习内容,要重视开展实验教学。
三、初中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1.初中课程设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
2.外语课程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
3.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七至九年级每周安排 2 课时,旨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培养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掌握并熟悉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养成热爱劳动、自主自立、意志坚强的生活态度,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擅长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
四、课程设置的特点及意义1.课时安排灵活,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和每节课的具体时长。
2.强调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4.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
东莞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东莞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东莞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是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和地方实际情
况制定的,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本
文将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对东莞市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进行介绍。
课程设置方面,东莞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包括语文、数学、
外语、科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
信息技术等主干学科和综合活动等。
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旨在培
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目标方面,东莞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
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方法方面,东莞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验探究、项目研究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
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
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评价体系方面,东莞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包括日常评价、考试评价、综合评价等。
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水
平和学习效果,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改进不足,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东莞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
素质和能力,帮助他们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成功奠定良好
的基础。
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东莞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将为学
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助力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的通知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06.08.10•【字号】•【施行日期】2006.09.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的通知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印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要求,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广东的需要;是实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的必然要求;是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
各地要切实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各地要根据《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年)》及其实施意见要求和本标准规定,将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结合实际,制定规范化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并大力推进。
对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未达到规范化标准的学校,要制定限期改造计划,集中力量加快改造进程,尽快提高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达到规范化标准比例。
2007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其他大中城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到80%,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力争达到50%;201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其他大中城市达到100%,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达到80%。
三、各地要切实将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与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生活设施改造、新装备建设、强师兴教等工程结合起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四、省建立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完成情况督导制度。
关于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校历和作息时间的通知

关于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校历和作息时间的通知2008-05-21 15:15 浏览次数 63粤教基〔2008〕56号各市、县(区)教育局:为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8〕7号,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精神,现就我省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校历和作息时间问题通知如下:一、统一规范学年教学时间。
每学年教学时间39周。
其中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初三33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可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科技艺术节、运动会、社会实践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三复习考试时间为4周)。
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寒、暑假时间长度共11周半(其中寒假时间长度3至4周),法定节假日按国务院和省政府安排的时间执行。
学生寒暑假期间,教师应推迟放假,做好学期结束工作,开展学习培训。
新学期开学前,各学校要组织教师提前回校学习培训、备课。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2008年9月1日开学,第二学期2009年2月11日开学。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具体校历安排由各地级以上市教育局确定,于每年5月底前公布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二、统一规范周课时。
小学每节按40分钟计算,一、二年级每周课时27节,三至六年级每周课时30节。
初中每节按45分钟计算,每周课时34节。
各学校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得擅自增减周课时。
必须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大课间时间为30分钟,各校可根据季节条件安排在上午课间或下午放学后。
下午课后学校要开放所有体育场所、设施供学生使用,要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
根据中央7号文的要求,对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作了调整,小学一、二年级体育课调为每周4节(见附件)。
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公共安全教育等专题教育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教学,课时在地方与学校课程中安排。
(2020年整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分科).doc

表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分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说明1.表一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设置;表二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表三、表四是根据我省实际分别制定的义务教育分科类和综合类的课程计划实施表,供各地选择。
各地在制定本地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时,应结合本地实际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和课时比例范围内作调整。
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各市、州依据本文精神,结合当地实际作出相应调整,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2.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
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复习考试时间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
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3.地方和学校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共占课时总量的16%~20%,该部分课时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课程层次化、多样化的体现,各地在课时的具体分配上要体现课程均衡性原则;其它学科不得挤占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课时。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
学校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4.课程的设置既有分科课程,又有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由各地依据当地实际选择开设。
七至九年级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参照有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5.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
具体要求按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鄂教基[XXXX]16号)执行。
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
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
6.各门课程均应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深圳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

附件1注:关于地方、校本课程开设的指导意见详见《深圳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说明》。
附件2深圳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说明一、关于一~六年级课程计划(一)课程计划表格内课时数为各门课程的周课时数,每课时按40分钟计算。
(二)计划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
学校机动2周,每学期末复习考试合计2周,未包括在上课时间内。
在校学习时间共计39周。
(三)计划中规定的课时是指学生的“上课时间”,而不是“在校活动时间”。
表中所列“地方、校本课程”课时,除指定为地方课程以外,其余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主要包括班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兴趣活动、专题教育等。
学校传统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远足等可以和机动周合并,由学校自行安排。
社会实践活动可结合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
(四)表中周课时为分数的,分子为该学年第一学期的周课时,分母为该学年第二学期的周课时。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侧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
同时还应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等。
各校可试行弹性课时制,集中使用课时或者采取长短结合方式灵活使用课时,但不得减少课时总量。
各区教育局、学校要根据教2育部制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鼓励师生共同开发和建构课程。
法制、环保、国防、民防、安全、生命教育、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廉洁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均可以专题形式包融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
(六)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的通知》(教基厅〔2003〕3号)文件精神,在中小学要开设好《毒品预防教育》和《环境教育》等专题教育,中小学校要切实贯彻执行,开展相关专题教育。
其中《环境教育》专题,从一~六年级,按平均每学年4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毒品预防教育》专题,从五~六年级,按平均每学年2课时安排教学内容,课时可从综合实践活动课或地方课程课时中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表
周年九年课级学科课时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总课总计课程科目时比例类别(%)品德与生活 2 2 140
品德与社会 2 2 3 3 350
思想品德 2 2 2 206
语文9 8 7 7 6 6 6 5 5 2055
必数学 3 4 4 5 5 5 4 4 4 1322 英语 3 3 3 3 4 4 4 832
修综合 2 2 2 2 4 5 5
课
科初生物 2 2 760 或
或学中物理 2 3 688 或化学 3 历史综合 3 3 3
309 或或与历史 2 2 2
或346 社会地理 2 2
体育 4 4 3 3 3 3 700 体育与健康 3 3 3 309 综合 4 4 3 3 3 3 2 2 2 艺术音乐 2 2 2/ 2/ 2/ 2/1 1 1 1 906 或
1 1 1
美术 2 2 1/ 1/ 1/ 1/2 1 1 1
2 2 2
信息技术 1 1 1 1 1 1 208
综合实践活动 2 2 2 2 2 2 2 486
31 或
8583 合计22 22 26 28 28 28 31 31 或或
30
8548
地方与学校课程 5 5 4 2 2 2 3 或 4 3 3
939 或
或
974 周课时总量27 27 30 30 30 30 34 34 34 9592 100 说明:
1.每学年上课时间按 35 周计算 ( 初三 33 周) ,九年总课时量 9592。
2.小学每课时 40 分钟 , 初中每课时 45 分钟。
3.地方与学校课程主要包括班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兴趣活动、专题教育等。
4.音乐、美术周课时中,分子为该学年第一学期的周课时,分母为第二学期的周课时。
5. 七年级科学课实施综合课程的,每周必修课合计为 31 节,地方与学校课程为 3 节;实施分科课程的,每周必修课合计为 30 节,地方与学校课程为 4 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