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技术要点学习资料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健康教育

眠。
非药物缓解疼痛方法
冷敷或热敷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喜好,可选择 冷敷或热敷来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物理疗法
心理疗法
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可帮 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疼痛带来的不 良情绪。
如按摩、针灸、理疗等,有助于改善 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药物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阿片类药物可能导致呼吸抑制、便秘 等副作用,需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及排 便情况。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健康教育
目录
• 术后基本知识与注意事项 • 疼痛管理与药物使用指导 • 康复训练与功能恢复指导 • 营养饮食与生活习惯调整建议 • 心理调适与家庭支持体系建设 • 定期复查与随访计划安排
01 术后基本知识与注意事项
手术成功与否关键因素
01
02
03
手术技术
医生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对 手术成功至关重要。
推荐食物和菜谱示例
早餐
午餐
晚餐
牛奶、燕麦片、全麦面 包、鸡蛋等。
瘦肉(如鸡肉、鱼肉)、 绿叶蔬菜、豆类、薯类
等。
清淡易消化的粥类、面 条、绿叶蔬菜等。
加餐
水果、坚果、酸奶等。
避免不良饮食习惯和误区
避免过度摄入高脂肪、 高盐、高糖食物,以 免增加身体负担。
避免偏食或挑食,保 证摄入各种营养素。
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 饮酒,以免对关节造 成额外压力。
医生在接到患者报告后,会根据具体情况安排相应的检查和治疗,以确保患者的 安全和康复效果。
远程医疗咨询服务利用
为方便患者随时咨询问题,医院提供 远程医疗咨询服务。患者可通过电话 、网络等方式与医生进行沟通,及时 了解自己的康复情况和注意事项。
在使用远程医疗咨询服务时,患者应 提供详细的病史、症状描述及相关检 查结果,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 治疗建议。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技术要点

2021/9/8
19
“缘”的意义有哪些
•髋臼安放角度的参考平面 •判断剩余骨量 •保证挫“圆”
2021/9/8
20
髋臼安放角度要求:
• 前倾:15°-20°髋臼开口平面与身体矢状面夹角 • 外展:髋臼底面与身体横轴面的夹角35°-45°
2021/9/8
21
前倾角
完整暴露髋臼,可通过髋臼横韧带进行参考确定前倾角, 正常情况下髋臼假体下缘与横韧带走形方向平行。
根据假体设计的要求 一般小转子上1.5cm-2.0cm(尽量 显露小转子)
垂直于股骨颈轴线方向
2021组织,尽量靠后外,逐级进行扩大
2021/9/8
34
开口方向决定股骨颈前倾角方向
股骨颈轴线与股骨后髁连线的夹角
2021/9/8
35
柄稳定性判断
扭转试验(-) X线透视
2021/9/8
25
深度
• 影像学上不突破泪滴 • 术中,可挫平“马蹄窝”,适当内移髋臼可以接
受
如果挫透不影响稳定性
2021/9/8
26
初始稳定性 前后壁夹持力 如果稳定可以不打螺钉
远期稳定性 靠的是骨长上或者骨长入,目前称之为骨整合
2021/9/8
27
螺钉的安放
2021/9/8
28
髋臼螺钉的放置区域
2021/9/8
51
•
股骨头假体缘与内衬缘平行
•
小腿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
2021/9/8
48
联合前倾角"safe zone"
2021/9/8
49
• 在“safe zone”范围内可以达到置换术后 Dlima标准
• 前屈>110°,后伸>30° • 屈髋90°位时内旋>30°,外旋>40°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技术要点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技术要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是一种常见的骨科手术,用于治疗髋关节疾病,如髋关节退行性变、髋关节炎和髋关节骨折等。
该手术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术前评估、手术技术和术后管理。
下面将介绍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技术要点。
1.术前准备:在进行手术之前,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对患者的身体状况、髋关节功能、相关疾病和手术适应症进行评估。
同时,还需要进行髋关节的影像学检查,如X线、CT和MRI等,以确定髋关节的病变程度和手术方案。
2.麻醉选择:一般情况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采用全身麻醉,但也可以选择脊髓麻醉或者局部麻醉。
其中,脊髓麻醉可以减少手术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而局部麻醉则具有无神经系统损伤和较低的术后镇痛需求的优势。
3.手术切口:手术切口选择有多种方式,常见的方法是侧卧位切口和背部切口。
侧卧位切口是较为常用的切口方式,对于严重髋关节弯曲或髋关节骨折患者,可以选择背部切口。
4.骨组织切割:首先,需要对髋关节进行切割,包括股骨头和髋臼。
髋臼切割一般采用髋臼杯的形式,股骨切割则选用相应的人工股骨头。
切割骨组织时要保持平直的切削面,确保人工髋关节的固定和稳定。
5.病变组织清除:在骨组织切割之后,需要彻底清除病变组织。
这包括清除关节囊的炎症组织、髋关节软骨的损伤以及髋关节周围的纤维组织。
清除病变组织可以减少术后感染和滑膜炎的发生。
6.人工关节植入:一旦骨组织和病变组织被清除,就可以开始植入人工关节了。
人工关节包括股骨头和髋臼杯,可以选择金属、陶瓷或者塑料材料。
植入人工关节时,要确保精准的骨骼重建和良好的关节稳定。
7.关节功能恢复:手术结束后,需要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髋关节的功能。
康复训练包括肌力锻炼、活动幅度恢复、走路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等。
术后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水平。
总体来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和准备工作,术中需要精确、细致地进行骨组织切割、病变组织清除和人工关节植入,术后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
髋关节置换术

全髋置换术前和术后X线片
手术概述
髋关节置换术(THR)分类
按照置换范围
髋关节表面置换(现在已经很少采用); 股骨头置换术(半髋置换术); 全髋关节置换:A生物型全髋置换
B非生物型全髋置换
……
髋关节解剖 手术概述
入路详解+缝线推荐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
——人造髋臼杯+金属股骨头杯覆盖和重建已被破坏而切除的关节面。
duralco1200
髋臼假体 Acetabulum
Pinnacle Revision
翻修 Revision
股骨假体 Femur
骨水泥型 Cement
生物型 Cementless
骨水泥型 Cement
生物型
骨水泥型
Cementless Cement
生物型 Cementless
Charnley Elite Summit AML
B 全髋关节置换 - 功能优于股骨头置换,翻修率低;价格高,创伤大。 目前观点 :
人工股骨头置换:只适合于股骨颈新鲜骨折/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头缺 血坏死且髋臼无损害的老年、活动量小的患者
全髋关节置换: 适合于髋关节已有骨性关节炎或骨质疏松、身体条 件好、活动量大的患者。
髋关节解剖 手术概述
入路详解+缝线推荐
外侧入路
阔筋膜张肌 臀中肌 臀小肌 关节囊 股外侧肌
关节囊
大转子
大转子 臀中肌 关节囊
股骨颈 股外侧肌
臀中肌 阔筋膜张肌
股外侧肌
髋臼
髂腰肌 股外侧肌
大转子
股骨头
大转子
入路详解
外侧入路
阔筋膜 阔筋膜张肌关节囊 股直肌肌腱
关节囊
股直肌
全髋关节置换术学习护理课件

手术室环境介绍
手术室布局
手术室的布局应符合无菌原则, 合理划分无菌区、清洁区和污染区。
手术设备
手术室内应配备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所需的器械、仪器和特殊设备。
手术室温度和湿度
手术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应维持在适 宜的范围内,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手术流程与护理要点
01
02
03
04
核对患者信息
在手术开始前,核对患者的身 份、手术部位等信息,确保手
术后恢复
术后需要卧床休息、进行康复 训练,逐渐恢复关节功能。
02 术前护理准备
心理护理
焦虑与恐惧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手术目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
术前宣教
通过发放宣教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向患者介绍手术相关知识,提高患者认 知水平。
身体准 备
术前评估
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了解有无基础疾病及用药情况,以便制定个体化手术方 案。
术前准备
指导患者进行适应性训练,如床上排便、深呼吸及咳嗽等,同时完善相关检查,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家属沟通与指 导
家属心理支持
向家属介绍手术情况,鼓励家属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共同应 对手术带来的压力。
家属配合指导
指导家属协助患者完成术前准备,如协助患者进行适应性训 练、陪同完成检查等。
03 术中护理配合
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等锻炼,促进术后恢复。
05 常见并发症及处 理
出血与血 肿
• 总结词:出血和血肿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可能导致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
出血与血 肿
出血
手术过程中,由于组织损伤,可能会出现出血。出血可能导致局部肿胀、疼痛,严重时可能引发休克。
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护理配合

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护理配合手术准备阶段是手术护理配合的第一步。
护士要负责确保手术室的准备工作,包括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准备,为手术器械和材料做好准备工作,检查手术室的设备是否正常运作等。
此外,护士还要与患者进行交流,详细询问患者的基本情况、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并解答患者可能存在的疑问,帮助患者缓解手术前的紧张情绪。
手术操作阶段是手术护理配合的核心环节。
护士要严格执行手卫生,佩戴无菌手套、口罩和帽子。
在手术过程中,护士要协助医生进行手术器械的递送和操作,保持手术区域的清洁和无菌,及时清除术区出现的血液和组织碎片,并给予医生需要的表面麻醉、止血剂等。
同时,护士还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和处理术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手术过程中,护士还要与医生进行密切配合,及时提供所需的器械和材料,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结束后,护士要进行术后护理,包括安全转运患者到病房或恢复室,对患者进行观察,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确保患者安全。
在恢复室或病房,护士要定期进行伤口换药,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时发现伤口感染等并进行处理。
护士还要及时给予患者镇痛药物,帮助患者控制术后疼痛。
此外,护士还要教育患者术后饮食和活动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具,进行肢体康复训练。
在手术护理配合中,护士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责和作用,积极与医生、患者和家属沟通和配合。
护士要及时记录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和观察结果,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资料。
护士要给予患者温暖和关怀,帮助患者缓解术后的痛苦和焦虑,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术后康复效果。
总之,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项复杂的手术,在手术护理配合中,护士的角色至关重要。
只有护士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正确执行护理措施,才能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术后的良好恢复。
护士要密切配合医生,全力以赴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髋关节置换术

▪ 腰椎正侧位片示轻度增生, 无明显畸形。
• 备血1600ml • 备侧卧位特殊体位
垫
• 硬膜外麻醉备全麻 • 术前根据X线片,髋
臼大致模板测量。
• 双侧THA,首选生物 型假体,大头。COC 界面。
麻醉与术中体位
•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侧卧位,内收外旋侧肢体置于下方,首先行外展外旋侧髋关节置换手术
卧床不能行走1.5年。 ▪ 查体:左髋关节强直于屈曲
内收外旋位,右髋强直于屈 曲外展外旋位。腰椎活动尚 可。双膝关节活动基本正常。 ▪ 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王XX, male 47Y
术前准备以及计划
▪ 触诊法检查两侧髋外展肌 力。
▪ 检查腰椎活动度 ▪ HLA-B27阳性, ▪ CT:两侧骶髂关节狭窄硬
常用的入路有:
后外侧入路
外侧入路
前侧(s-p)入路
入路详解
后外侧入路
臀中肌肌腱
髂筋束 外旋短肌
大转子 股外侧肌
股方肌 髂筋束
阔筋膜 股外侧肌 臀大肌
臀大肌 外旋肌表面脂肪
髋关节解剖
手术概述
入路详解+缝线推荐
后外侧入路
臀中肌肌腱
股外侧肌 股方肌
臀中肌 犁状肌
大转子 股方肌
内旋
臀大肌
髂筋束 闭孔外肌 犁状肌 闭孔内肌和上下孖肌
切断股方肌股骨侧肌止部,扩大显露
入路详解
后外侧入路
缝合层次 (由内到外) 关节囊
固定外旋肌群 肌肉
深筋膜 皮下组织
皮肤
入路详解
外侧入路
入路详解
外侧入路
阔筋膜张肌 臀中肌 臀小肌 关节囊 股外侧肌
关节囊
大转子
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查房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出血与血肿
1 2 3
总结词
出血和血肿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可能导致疼痛、肿胀和关节活动受限。
预防措施
术后应密切观察切口部位,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 和血肿。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受压、扭 曲或脱落。
处理方法
一旦发现出血或血肿,应立即通知医生,并进行 必要的处理,如重新加压包扎、局部冷敷等。
06
出院指导与随访
出院注意事项
伤口护理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 免剧烈运动和过度伸展
,防止伤口感染。
药物使用
按时按量服用医生开具 的药物,不要自行增减
剂量或停药。
休息与活动
适当休息,逐渐增加活 动量,以促进术后恢复
。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建议的时间进 行复查,如有异常症状
应及时就诊。
康复计划
物理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 的物理治疗,如理疗、 按摩等,以促进关节功 能恢复。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发现异 常及时报告医生。
患者监测
监测意识状态
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判断是否出现麻醉并发症。
监测呼吸循环功能
监测患者呼吸、心率、血压等指标,确保呼吸循环功能稳定。
监测体温
监测患者体温,预防低温和感染等并发症。
04
术后护理
一般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确保 患者状态稳定。
感染
总结词
感染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手术失败和关节疼 痛。
预防措施
术前应控制患者的血糖、血压等指标,减少感染风险。手术过程中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手术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伸直位外旋
常见不稳定的原因 软组织松弛
患者因素 神经肌肉疾病 股骨颈骨折等 手术因素 软组织松解过多
假体位置安放不当
• 解决方案:
• 软组织松弛:更换假体型号 • 位置安放不当:调整假体位置
假体位置安放评判标准
联合前倾角概念的引入:即髋臼假体的前倾角 与股骨假体前倾角之和。 Ranawat认为:25—45° Dorr认为:25--50°。多采用Dorr的标准
A为正常偏心距(可参考对侧) A’为假体偏心距(Medial offset) L为正常侧股骨旋转中心至股骨小转子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l为股骨头加减值 A为假体颈干角补角 H为股骨假体垂降(vertical height) D为股骨颈截骨平面距小转子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假体稳定性判断
后侧稳定性
屈曲90° 内收20° 内旋50°
•僵直髋、强直髋的显露过 程最易受到损伤 •扩大髓腔的过程
坐骨神经
•拉钩损伤 •缝合损伤
股动脉、静脉
•骨撬损伤 •前壁骨量较薄,髋臼挫损伤
髋臼准备—三要素
•缘 •中心 •深度
怎样找到“边缘”
•切除关节盂唇(半髋关节除外) •清理骨赘(上沿骨赘导致臀中肌悬吊,减小外展力 •臂,造成不稳;同时影响内衬安放)
大转子与假体旋转中心的位置关系
调整下肢长度的手段
•股骨颈截骨线水平 •柄的植入深度 •假体的颈长和角度 •头的型号
• 股骨偏心距的意义及控制
• 股骨偏心距( Femoral offset )指股骨头旋转中心至股骨干长轴间 的垂直距离(图1中FO),正常位41-44mm。
• 意义:恢复髋外展肌的力矩,维持髋关节的稳定性
髋关节置换需要在稳定性和假体 长度之间做出妥协
Thank for your attention!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谢谢!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技 术要点
手术入路
:
• DAA • SuperPath
需要保护的重要结构
•一块肌肉 •一根神经 •两个血管
臀中肌力臂对抗身体重力作用
-臀中肌步态 -Trendenlenberg征(+)
解剖学位置的重要作用:入路围绕臀中肌转
“缘”的意义有哪些
•髋臼安放角度的参考平面 •判断剩余骨量 •保证挫“圆”
髋臼安放角度要求:
• 前倾:15°-20°髋臼开口平面与身体矢状面夹角 • 外展:髋臼底面与身体横轴面的夹角35°-45°
前倾角
完整暴露髋臼,可通过髋臼横韧带进行参考确定前倾角, 正常情况下髋臼假体下缘与横韧带走形方向平行。
外展角:
可以髋臼上下缘确定外展角,但上缘有骨赘时误差 大,此时以下缘定位相对准确。(如果术前模板测 量出B的距离则更具指导意义)
中心—影像学参考 髋臼下缘平“泪滴”连线
泪滴是很多解剖结构的重影,非真正解剖结构
中心—术中参考
术中以马蹄窝和横韧带为参考 上移:缩短臀中肌力臂 下移(内移):增加臀中肌力臂, 可以接受
开口方向决定股骨颈前倾角方向
股骨颈轴线与股骨后髁连线的夹角
柄稳定性判断
扭转试验(-) X线透视
下肢长度控制-影像学判断 大转子与股骨头中心的关系
• 点在线上 •点在线下 •点过线
小转子与坐骨结节的关系
下肢长度控制-术中判断
•常识:侧卧位,患肢长度稍短于健侧
•精确方法:克氏针标记 •粗略估计:比较膝足跟是否在同一平面
•
联合前倾角的判断(Coplanar试验):
•
•
伸髋0度,屈膝90度
•
大腿与地面平行,内旋
•
股骨头假体缘与内衬缘平行
•
小腿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
联合前倾角"safe zone"
• 在“safe zone”范围内可以达到置换术后 Dlima标准
• 前屈>110°,后伸>30° • 屈髋90°位时内旋>30°,外旋>40°
• 股骨偏心距的术中判断:
偏心距及下肢长度的关系:
图A 偏心距较正常小,下肢长度正常, 但外展肌力减弱
图B 偏心距正常,外展肌力正常,但下 肢长度增加
图C 偏心距正常,外展肌力正常,下肢 长度正常(最佳状态)
• 股骨长度及偏心距重建术前计算方法:
偏心距重建公式: A = A’+ l·sinA 下肢长度重建公式:L = D + H + l·cosA
深度
• 影像学上不突破泪滴 • 术中,可挫平“马蹄窝”,适当内移髋臼可以接
受
如果挫透不影响稳定性
初始稳定性 前后壁夹持力 如果稳定可以不打螺钉
远期稳定性 靠的是骨长上或者骨长入,目前称之为骨整合
螺钉的安放
髋臼螺钉的放置区域
左图:四分区系统中后上和后下区拧入螺钉安全 右图:安全区域内螺钉长度推荐
髋臼上移对安全区及螺钉的影响
髋臼中心上移,螺钉安放安全区明显减小 高脱患者、应用JUMBO杯时,需注意考虑
• 螺钉数量? • 角度?
股骨准备
股骨颈截骨
根据假体设计的要求 一般小转子上1.5cm-2.0cm(尽量 显露小转子)
垂直于股骨颈轴线方向
开口
清理梨状窝软组织,尽量靠后外,逐级进行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