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中资商业银行境外筹资研究_蓝天旻 (1)
新形势下浅析我国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融资问题

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推动者和 参与者。面对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作为人民币的东道国, 国内商业银行如果能够顺势而为积极参与并发挥主导作用, 推进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的发展。相信未来国内的商业银 行一定会随着人民币国际金融地位的提升而最终实行国际 化经营水平的大幅提高。 因此,在上海自贸区成立的新形势下发现我国商业银行
加大,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占银行利润的大半以上的存贷业务的占 比下降,而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短期内还难以取代存贷业务成为 主要利润来源,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但从长远分 析,利率的市场化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途径,商业银行通过趋
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增强了整个银行业的竞争能力,盈
利能力,因此,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银行转型,有效的管理
风险,促进银行发展,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田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国人民银 行,201 2-01—1 2 【2】杨墨竹.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与应对措施.金 融时报,201 2—4一09 【5】田晖.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银行 家,201 5(1 0) [4】钟伟.先抑后扬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影响.平 安证券研究所,201 2年12月28日 [5】严婷.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经验以及对银行的影响.第一财 经日报。2011-01—1 2 [6】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金融研 究,2009(1) 作者简介: 史旭东(1 993-,T--6月一),男,汉族,福建同安人,西安交通大学经 济与金融学院201 2级本科生,专业:经济学。
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的客观机遇和现实意义,并探讨当前商
业银行跨境人民币融资现状和问题,从而采取一定措施,就 显得很有必要。
人民币国际化与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_韩长征.

金融论坛2011年第12期(总第192期人民币国际化与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韩长征[摘要]中国加入WTO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推进了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进程,为其带来了诸多的业务机遇,开辟了新的盈利空间,有利于提升竞争力,降低汇率风险;同时,也使得中资银行面临盈利模式转型、更大的竞争压力与新的风险。
中资银行应以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为突破口,积极发展海外人民币业务,增设海外机构,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加强产品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力度。
同时,在海外机构管理体制创新方面,可探索三种途径,即增设海外子银行,试行国际业务事业部制和组建非银行子公司。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区域化;中资银行;商业银行[文章编号]1009-9190(201112-0065-06[中图分类号]F822;F832[文献标志码]A人民币逐步实现区域化和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既定目标,是中国重要的国家战略。
“入世”10年来,中国银行业日趋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人民币结算业务已经完成了在144个国家和地区布局。
人民币国际化将使中国经济金融体制面临深刻变革,对于中资商业银行(以下简称“中资银行”而言,既带来宝贵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如何推进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首先论述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分析其对中资银行机构设置、业务机会、盈利水平、市场竞争力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影响,最后提出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发展策略。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及趋势(一发展历程货币国际化是指货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成为通用的计价、结算、交易、投资和储备货币并达到一定规模,是货币的国内职能向国外的拓展。
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周边化,即在周边地区的现钞流通和使用;二是区域化,即成为周边地区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值、结算和流通货币;三是国际化,即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实现真正国际化。
纵观过去十几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历程,“入世”以后逐渐加快,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跨境贸易结算、跨境直接投资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
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跨境金融业务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跨境金融业务研究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中国金融行业重要的战略方向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断开放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大门”,推动形成全球人民币跨境使用、流通、结算和投资的综合体系。
在这一背景下,跨境金融业务日益活跃,逐渐成为金融行业的热点话题。
一、人民币国际化趋势自2013年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就加速了。
人民币进一步走向国际,成为全球重要的货币之一,对中国、金融市场乃至全球金融市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占比逐步提升,港口内地通货币政策的推行使得人民币可以用于跨境结算。
2、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份额的提升,2019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总份额为2.02%,居于全球第四位。
3、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让更多的中国企业和机构跨足国际舞台,推进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二、跨境金融业务的概念与种类跨境金融业务是指跨越国境,进行涉及金融资产、货币交换等活动的业务。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跨境支付:涉及到以下几种支付方式:进口和出口的跨境货款的支付,外汇期权,对冲,合同履行担保等。
2、跨境贸易金融:涉及到信用证、保函、担保等业务,其中信用证是在国际贸易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支付方式。
3、跨境融资:包括离岸人民币债券、离岸人民币贷款、跨境资金池、跨境保险、国际租赁等。
三、中国跨境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市场开放步伐的加速,中国的跨境金融业务不断发展。
截至2021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跨境支付市场的第一大市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市场。
同时,中国还在不断开拓境外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境外人民币市场不断增长。
四、跨境金融业务的风险与监管跨境金融业务的风险主要包括支付失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为了降低风险,中国监管机构在跨境支付、外汇管理、防范洗钱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
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化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化发展第一章: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人民币国际化逐步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
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国际金融格局的调整,其意义则在于提高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增长。
近年来,中国的出口和吸引外资不断增长,这使得对外支付和收入更加频繁和复杂,需要更加自由和方便的货币支付方式。
二、全球对稳定货币的需求增加。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一些货币和金融体系遭受严重打击,市场对稳定和有前途的货币的需求增加,人民币作为一个相对稳健的货币而备受瞩目。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和演变。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调整也使得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可能和必要。
例如,IMF的SDR货币篮子的调整,人民币纳入其中,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认可和信任。
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人民币国际化将有助于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获得更加稳定和广泛的应用,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二、推动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建设。
人民币国际化将有助于推动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建设,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增强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深度。
三、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升级。
人民币国际化将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升级,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创新和国际化水平,增强对外开放的效益和效果。
第二章: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问题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根据IMF的数据,截至2019年第四季度,人民币的全球使用份额已经从2010年的0.62%上升到了2019年的2.02%左右,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中排名第五的货币单位。
二、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
根据业内数据,目前人民币已成为离岸贸易支付中最流行的货币之一,在离岸市场的交易量已经超过1.3万亿美元。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与中资商业银行战略机遇_中国工商银行_人民币国际化_课题组

①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收稿日期]2011年8月2日[作者简介]课题组组长:许善达;课题组成员:许善达、洪烨、陆钦、王迪、赵幼力、张莎莎、徐丛;课题执笔人:王迪、赵幼力、张莎莎、徐丛(北京,100140),E-mail :cong.xu@ 。
金融论坛2011年第9期(总第189期)“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在世界的位次从2005年的第5位提升到2006的第4位、2007年的第3位,2010年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GDP 占世界的比重逐年上升,也从2005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9.5%①。
随着中国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中国的主权货币———人民币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大国的经济崛起都将促使代表其根本经济利益的主权货币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发挥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仅符合中国的利益,也将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等多种手段,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及中资商业银行的战略机遇进行研究。
文章在提出货币国际化的基本含义、分析货币国际化的收益与成本的基础上,对具有代表性的美元和日元的发展模式及启示进行总结;然后,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在当前国际和国内环境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在现阶段的一些措施;最后,立足于中资商业银行的发展特点,提出中资商业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机遇、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一、货币国际化的相关问题(一)货币国际化的基本含义1.货币国际化的内涵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定义,货币是从商品中脱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它具备的三个基本职能是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
因此,货币国际化可以理解为一种货币的流通范围超出其法定流通区域,在更大的区域或世界范围内行使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等职能的过程。
货币国际化的实质就是货币职能的国际化。
如果一种货币能够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在国际贸易中广泛用作定价和交易工具,在国际资本市场被广泛用作融资和交易货币,在各国中央银行被用作主要外汇储备货币,则该种货币可被视为国际货币。
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国际化与境外发展

扩张和产业升级。
03
某银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承销业务
该银行承销多种离岸人民币债券,为境外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投资选择
。
THANKS
感谢观看
该银行注重金融科技创新,通过数字 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应用提升服务效率 和客户体验。
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人民币国际化与境外发展案例
01
某银行的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
该银行为跨境贸易提供人民币融资支持,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促进
贸易便利化。
02
某银行的海外并购金融务,支持企业进行海外
01 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人民币国际化能够降低汇率风险,简化跨境交易 流程,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
02 提升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
人民币国际化将推动中国银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 向海外拓展业务,提升国际竞争力。
03 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人民币国际化将使中国在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的 影响力增强,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与趋势
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持续扩大
01
人民币跨境结算、储备货币和投资等业务规模不断增长。
人民币国际化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02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03
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应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
变化、金融市场波动等挑战,同时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国 际化与境外发展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3
目录
• 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与意义 • 商业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 • 商业银行境外发展的策略与实践 • 人民币国际化与商业银行境外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将为民企境外资源投资扩展空间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将为民企境外资源投资扩展空间业内专家近日指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深化,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国际空间不断拓展,企业在资源领域的境外投资获得了有力的支撑,企业应该充分结合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推广,与银行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民企灵活应变资源领域积极拓展海外投资随着我国加快海外投资步伐,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已经成为了我国境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我国非金融类直接对外投资685.6亿美元。
其中非国有企业(即民营企业)占44.9%,而2010年此比重仅为29.5%,同比增加了15.4个百分点。
我国现有13500多家企业对外投资设立18000多家企业,民营企业数量约90%。
而在民企境外投资中,矿产资源类投资占据主要部分。
据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杨依航表示,到2011年,矿产资源领域的境外投资已经成为我国继商业、服务业、金融业之后的第四大投资产业。
民营企业多元化的境外投资策略也充分地体现了我国民营企业特点。
据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会长王燕国介绍,我国民营企业仅仅在资源领域的对外投资中就呈现出了购买产能、开展境外资本运作、矿产风险勘探开发、承接工程、技术换资源等多种形式。
从产业链运作模式上看,我国民营企业在资源领域的境外投资主要表现为直接投资运作海外矿山、通过投资控股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承包风险勘探和钻探的外包服务等三种运作模式。
就“走出去”的方式而言,民营企业的海外资源投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小企业依托集成化模式,包括为大企业配套,通过境外平台代理和集群式推动;其次,企业采取多种合作模式,包括中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积极与国有企业进行合作,而且在民营企业之间也建立起普遍的合作方式;第三,充分利用境内外的投融资平台,实现境内外融资方式多元化,包括通过境内外金融市场融资、项目融资、股权融资、通过矿业基金融资,以及民企集体贷款债权融资。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为民企境外资源投资添砖加瓦投资机遇转瞬即逝,就在民企加快海外资源领域的投资步伐,却不得不面审批使用外汇境外投资的繁琐且通过率低的现实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外汇储备的投资组合研究

薛 蒙
(南京审计大学 金融学院 ,南京 211815)
摘要 :人 民 币正 式加入 SDR 篮子 ,标志 着人 民 币在 其 国际
化 的进程 中又迈 出了关键一 步,其影 响效果与现行 国际货
币体 系改 革 的 呼 声 日益 高涨 以及 中 国 综合 国 力 的 不 断 提 升
2015年 11月 30日,IMF (国际货 币基 金组 织 ) 宣布 把人 民 币纳 入 SDR(特 别提 款 权 )货 币篮 子 ,标 志着 新 的 国 际货 币 体 系 即将诞 生 ,人 民 币将 在 国 际 舞 台起 到 越 来越 重要 的作 用 ,同时人 民币 人 篮对 于 人 民 币 国际 化无 疑 是重 要 一 步 ,将对 中 国外 汇储 备 乃 至世 界 金融 产 生 重要 影 响 。人 民币入 篮 后 ,中 国 外 汇储备虽有所减少 ,并一度 出现外汇储备连续下 降 的 趋 势 ,但 是 截 至 2017年 11月 末 ,中 国外 汇 储 备规 模仍 为 3I193亿 美 元 ,比 10月 份 上 涨 101亿 美元 ,升 幅达 到 了 0.3% ,并 连续 10个 月实 现 了外 汇 储 备 回升 。如 此 巨大 的外 汇储 备 ,必 定会 成 为 国 内 外 学 者们 研究 的热 点 。罗 素梅 (2015)以 中国 目前 臣 量 外 汇 储 备 面 临 不 断贬 值 为背 景 ,通 过 构 建 VAR 模 型 ,表 明 出 口依存 度 、国 内生 产 总值 、利 率 、汇 率 和 FDI(外 商直 接投 资 )分 别在 不 同时 期决 定 了外 汇 储 备 的可 持续 性 。宿 玉海 (2014)采 用 随机稀 疏树 模 型模 拟 价 格 波 动 的不 确 定 性 ,将 收 益 性 、流 动 性 和 安 全 性 纳入 统 一 的 目标 函数 ,最 后得 出 中国外 汇 储 备 管 理 当局 在 不 同偏 好 下 储 备 资 产 的 最 优 配 置 比 例 。李静 怡 (2017)以 Agarwal模 型 为基 础 ,对 中国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中资商业银行的境外业务快速发展。
在开拓境外市场、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离岸人民币存款证和债券凭借低成本的优势成为中资银行境外融资的新宠,并逐步发展成离岸人民币市场上的重要产品。
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加快中资商业银行境外人民币筹资业务发展,已成为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拟分析中资商业银行境外人民币筹资市场的发展特点,以及影响筹资工具发行的重要因素,研究当前境外人民币筹资业务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对中资商业银行在国际化战略背景下如何推动离岸人民币筹资业务发展提出建议。
一、境外人民币筹资市场发展现状2009年以来,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工作的逐步展开,中国香港、新加坡、伦敦、中国台湾等地区相继建立了人民币离岸市场并快速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推出了以人民币计价的存款证、债券、基金、衍生品等产品,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逐渐丰富,受到投资者的欢迎。
伴随着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迅速发展,人民币存款证和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发行量不断增加,从2010年的415亿元增至2014年的5640亿元。
其中,中资商业银行发行的存款证、债券等筹资工具占较大的比重,2012年至2014年占比均超过40%,已经成为离岸人民币市场重要投资产品。
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中资商业银行境外筹资研究蓝天旻旻内容提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离岸人民币存款证和债券凭借低成本的优势成为中资银行境外融资的新宠,并逐步发展成离岸人民币市场上的重要产品。
本文分析了中资商业银行境外人民币筹资市场的发展特点,以及影响筹资工具发行的重要因素,研究了当前境外人民币筹资业务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对中资商业银行在国际化战略背景下如何推动离岸人民币筹资业务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人民币国际化 境外筹资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5)-8-027-06二、中资商业银行境外人民币筹资工具种类目前,中资银行境外筹资工具主要有存款证和债券两种,前者作为短期筹资和流动性管理的工具,后者则提供中长期的资金。
(一)存款证离岸人民币存款证(大额存单)是境外存款类金融机构面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记账式大额存款凭证,属于一般性存款,利率通常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并且可随时转让。
存款证的发行规模和发行期限按照银行流动性和业务需求制定,一般期限在3年以内,其提供的灵活性主要吸引一些有短期投资需求的买家。
2010年7月,中信银行(国际)在中国香港发行了首笔1年期5亿元离岸人民2015总第318期8August 币存款证,之后香港及其他地区的商业银行开始通过发行存款证吸收离岸人民币资金,用于支持日益增长的人民币贷款业务。
此外,由于离岸人民币存款证可计入银行集团的法人存贷比口径,因此中资商业银行的境外机构开始利用境外人民币资金成本较低的优势,大力推动离岸人民币存款证的发行,夯实低成本负债基础。
(二)债券中资商业银行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以长期公司债和中期票据两类为主。
长期公司债主要为总行筹集长期资本,期限较长;中期票据则是介于存款证和长期公司债之间的债务融资工具,期限一般在1年到10年之间,为商业银行中长期的运营提供资金保障。
与长期公司债相比,中期票据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一是发行规模灵活。
长期公司债通常是一次性、大规模的足额发行;而中期票据通常采取的是多次、小额的发行,具体发行时间和每次发行的规模依据当时市场的情况而定。
二是发行方式灵活,中期票据可以依靠投资银行承销,也可以由银行定向私募发行。
基于上述优点,中期票据计划目前已被工行、农行、中行、交行等中资商业银行在境外筹资时广泛使用(如表1所示)。
建立中期票据计划的模式也分为分散型和集中型两种:分散型模式是指一家银行的不同境外行建立独立的计划,该模式给予分支机构更多的自主筹资权利。
目前,工行采用该模式,由多家境外行分别建立了中期票据计划进行筹资。
集中型模式则由总行统筹管理,设立覆盖所有境外行的中期票据整体计划,该模式便于总行对境外筹资进行统筹管理,避免各境外行间的价格竞争。
目前中行、农行和交行均采用该模式建立了中期票据计划。
三、中资商业银行境外人民币筹资情况本文对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间中资商业银行在境外公开发行的2653笔人民币存款证和债券进行了统计分析,该筹资市场呈现以下特点:(一)发行规模快速增长近年来,中资商业银行境外人民币筹资工具发行规模呈快速增长的态势。
2014年,共发行离岸人民币筹资工具3094亿元,是2011年的4.89倍,平均增长率达171%;从余额来看,2014年末余额达2875亿元,约占离岸人民币存款总量的10%。
从发行主体来看,得益于完善的境外网络布局,国有五大行的发行额和余额规模均占较大的比重。
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境外布局的逐步推进,招商、浦发、民生等银行也开始利用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的境外平台开展离岸人民币筹资,其占比逐年提升。
2014年股份制商业银行共发行离岸人民币筹资工具82亿元,占整体规模的2%。
离岸人民币筹资工具的快速发展可以从供需两方面进行解释。
从供给端来看,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提速,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量使得离岸人民币存款大规模增加,为离岸人民币投融资市场提供资金保障。
从需求端来看,一是近几年中资商业银行加快境外布局,在全球各大金融中心均设立了分支机构,得益于当地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集团较高的国际信商 业 银 行 经 营 管 理用评级,中资商业银行能通过较低的成本获得人民币资金,促进当地业务发展,同时缓解流动性压力。
二是由于中资商业银行的境内业务发展已经从前几年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变到平稳增长阶段,各行受到国内存贷比的限制,普遍缺乏有效的增加人民币存款的途径。
通过发行离岸人民币存款证,银行能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期限较长的人民币存款,提高全行的存贷比指标。
(二)筹资区域逐步扩大2012年之前,离岸人民币筹资工具的发行地区主要在集中在中国香港。
但随着境外布局的加速,中资商业银行逐步将离岸人民币筹资的范围扩大到了亚洲、欧洲、大洋洲和中东地区,其中新加坡和卢森堡逐渐成长为中资商业银行新的离岸人民币筹资中心,2014年发行额分别达401亿元和270亿元,占总量的12.95%和8.73%。
此外,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快推进人民币互换协议进程,亚洲、欧洲、美洲等区域的人民币清算行相继设立,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地区也扩大到全球各大金融中心。
中国台湾、新加坡和伦敦已成为离岸人民币债券重要的发行地区,与中国香港形成互补;卢森堡、德国、瑞士、法国、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相继发行首单离岸人民币债券(如表2所示),覆盖全球的离岸人民币筹资网络已初显雏形。
(三)期限结构呈现多元化如图6所示,一年以内(含1年期)的存款证占筹资工具总规模的80%以上,是境外人民币筹资的主要产品。
从发展趋势看,期限结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长期限品种已初具端倪,离岸人民币债券已发行了2年、3年、5年、7年、10年等多个期限结构的产品,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收益率曲线。
(四)融资成本低于境内,但逐渐上升相对于境内人民币负债业务,中资商业银行在境外进行人民币筹资的成本较低。
从短期限看,2014年6月之前,一年期境外人民币存款证的融资成本保持在2.5%至3.5%之2015总第318期8August 间(如图7所示),低于境内一年期人民币存款的成本(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浮到顶)。
随着境内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部分存款开始转化为理财产品的模式,2014年境内一年期存款成本上升至3.5%-4.2%之间。
因此,尽管境外人民币存款证的成本也有一定上升,但仍低于境内“理财市场化”的存款利率。
从中长期限看,三年期离岸人民币筹资工具的成本低于境内同期商业银行金融债融资利率和三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如图8所示),离岸人民币融资的成本优势明显。
但从发展趋势看,离岸的融资成本在逐步上升,2015年后几乎与境内融资成本持平。
四、推动中资商业银行发展境外人民币筹资的主要因素人民币国际化、境外布局加速、离岸人民币筹资成本较低等因素是推动中资银行发展境外人民币筹资的主要因素。
(一)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激发离岸人民币投资需求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发展为境外人民币筹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是人民币逐步成为国际认可的计价和结算货币。
2014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6.55万亿元,是2011年的3.15倍;2014年底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的市场份额已达到2.17%,位列全球货币的第五。
二是境外人民币资金存量迅速增加。
2009年跨境人民币结算启动后,通过贸易渠道流出到境外的人民币成为资金增长的主要来源,离岸人民币存款稳步增加。
以中国香港为例,其人民币存款余额由2009年初的561亿元迅速增至2014年底的10035亿元,6年内增幅达17.8倍。
其他离岸人民币市场也发展迅速,截至2014年末,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的离岸人民币规模均超过2700亿元,韩国、卢森堡和法国的离岸人民币规模分别达1180亿元、615亿元和200亿元。
根据中国银行的测算,2014年末全球离岸人民币存款已达2.78万亿元。
离岸人民币存款规模的迅速增长,带来了日益迫切的投资需求,而中资商业银行发行的筹资工具则成为境外投资者青睐的投资产品。
(二)中资商业银行境外加速布局,监管约束激发筹资需求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中资商业银行境外业务快速发展。
以国有五大行为例,截至2014年末,五大行的境外机构覆盖了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境外网点数量超过1000家,总资产达8.09万亿元人民币,是2011年末的2.36倍。
但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日益严格,境外监管机构普遍采取了更严格的资本约束和流动性管理要求,使得中资商业银行的境外机构普遍面临资本和流动性方面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业务的拓展。
从银行客户的需求情况来看,内保外贷、出口风参、进口代付等境内外联动业务的需求旺盛,境外机构受制于资本约束和流动性指标限值,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资金面上呈明显供不应求的状态。
因此发展境外筹资业务有利于中资商业银行境外机构拓展筹资渠道,缓解流动性压力,支持各项业务快速发展,推动国际化战略更好实施。
商 业 银 行 经 营 管 理(三)相对低廉的融资成本优势一是从资金供求关系看,2009年至2014年离岸人民币存款规模持续增加,但离岸市场的人民币投资工具还十分有限,形成了供不应求的格局,导致发行成本远低于中国境内相同期限债务工具的成本。
二是从汇率方面看,2011年至2014年初,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强,离岸人民币证券的投资者除了享受债务工具的收益外,还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额外收益。
因此即使离岸人民币筹资工具的收益率相对较低,也受到投资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