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
咏怀诗八十二首

咏怀诗八十二首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二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
交甫怀佩环,婉娈有芬芳。
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
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
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
三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四天马出西北,由来从东道。
春秋非有托,富贵焉常保。
清露被皋兰,凝霜沾野草。
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
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
五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
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
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驱马复来归,反顾望三河。
黄金百镒尽,资用常苦多。
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
六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
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
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
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
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炎暑惟兹夏,三旬将欲移。
芳树垂绿叶,青云自逶迤。
四时更代谢,日月递参差。
徘徊空堂上,忉怛莫我知。
愿覩卒欢好,不见悲别离。
八灼灼西隤日,余光照我衣。
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
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饥。
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
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
宁与燕雀翔。
不随黄鹄飞。
黄鹄游四海。
中路将安归。
九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
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
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
寒风振山冈,玄云起重阴。
鸣鴈飞南征,鶗鴂发哀音。
素质游商声,凄怆伤我心。
十北里多奇舞,濮上有微音。
轻薄闲游子,俯仰乍浮沉。
捷径从狭路,僶俛趋荒淫。
焉见王子乔,乘云翔邓林。
独有延年术,可以慰我心。
十一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
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
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
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
十二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
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
流盻发姿媚,言笑吐芬芳。
咏怀八十二首

阮籍
风骨
• 《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 •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
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 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 则文风生焉。”
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 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 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 “七子”(孔融、王粲、徐干、阮 瑀、陈琳、应玚、刘桢)继承了汉 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 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 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 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 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 “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 林”。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 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 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 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 的思想感情。
《滕王阁序》里,“孟尝 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 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架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 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 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 十二十二首》.
阮籍• 字嗣宗,河南开封人
• 博览群书,尤好老庄
• 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 弃礼法——对母亲情感深厚, 但守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 面前,公开纵酒吃肉
•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步兵”Fra bibliotek竹林七贤
中国魏晋时代七位名士的合称,成 名年代比“建安七子”晚一些。七人 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 子,他们大都“非汤武而薄周孔,越 名教而任自然”“弃经典而尚老庄, 蔑礼法而崇放达”,生活上不拘礼法, 追求清静无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 祀为宗师。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 最高。
• 魏正始年间(240-249),七人常在当时 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 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西 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 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 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咏怀八十二首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 一个孤冷凄清的夜晚,“酣饮为常”的诗 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
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实景
• 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
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
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 “明月”、“清风”——衬托其高洁不群 • “薄帷”、 “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主题: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
思。
•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 作,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中的第一首,有序诗的作用。诗歌表达 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 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 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 思”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 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蓄在形象的描写 中。
阮籍
• 字嗣宗,河南开封人 • 博览群书,尤好老庄 • 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 弃礼法——对母亲情感深厚, 但守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
面前,公开纵酒吃肉
•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
步兵”
生平、性格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 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 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 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 •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 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 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 • 当时明帝曹睿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 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 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 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 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 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 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 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 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 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咏怀·其一》原文及译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译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阮籍〔魏晋〕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
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
然而。
这里的动是似如磐夜色为背景的。
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
茫茫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
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
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
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
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
”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
”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
咏怀八十二首

创作背景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原有雄心壮志。曹魏后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他们大肆屠杀政治上的异己人物, 造成异常黑暗、恐怖的政治局面。阮籍随着政治风云日趋险恶,只得放弃了自己的雄心,用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 盾,终日饮酒,不问世事,“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虽避免了杀身之祸,但内心极端痛苦。史传记载他 “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他把这种痛苦与愤懑在诗歌中用隐晦曲折的形式倾泻出来, 就是五言诗《咏怀八十二首》。
作品原文
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①。 薄帷鉴明月②,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③,翔鸟鸣北林④。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其二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 交甫怀环佩,婉娈有芬芳。 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 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其一 ①夜中:中夜、半夜。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 抚琴。”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②鉴:照。薄帷:薄薄的帐幔。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③号:哀号。 ④翔鸟:盘旋飞翔鸟儿。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 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住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其三 ①嘉树两句:喻繁盛时情况。嘉树,指桃李。蹊,道路。 ②秋风两句:喻衰败时情况。藿,豆叶。 ③繁华两句:一切繁华景象都要有衰败的时候,殿堂上面也有一天会长起荆、杞等杂树。 ④西山:指首阳山,相传为伯夷、叔齐隐居之处。趾:山脚。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是抒情组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 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魏晋〕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译文
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注释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薄帷,薄薄的帐幔。
鉴,照。
孤鸿:失群的大雁。
号:鸣叫、哀号。
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咏怀八十二首正式版

2、创作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 诗,总题为“咏怀”。寄托了深刻的理性 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阮籍的咏怀诗开 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对 后世影响深远。 “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 向秀、王戎、刘伶七人。其中阮籍、嵇康的文 学成就最高。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阮籍 1、生平、性格
籍容貌环杰,志气 宕放,傲然独得,任 性 不羁,而喜怒不形 于色。或闭门视书, 累月不出;或登临山 水,经日忘归。博览 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忘其形骸, 时人多谓之痴。 (《晋书· 阮籍传》)
背 诵
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 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 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 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 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 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 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 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 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 全自己。
பைடு நூலகம்
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失群之感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冷 清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忧思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无依之哀
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 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 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 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 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 破忧思、伤心。
咏怀诗八十二首 阮籍

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一夜中不能寐。
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
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三嘉树下成蹊。
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
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
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
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
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
岁暮亦云已。
十七独坐空堂上。
谁可与欢者。
出门临永路。
不见行车马。
登高望九州。
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
离兽东南下。
日暮思亲友。
晤言用自写。
二十四殷忧令志结。
怵惕常若惊。
逍遥未终晏。
朱华忽西倾。
蟋蟀在户牖。
蟪蛄号中庭。
心肠未相好。
谁云亮我情。
愿为云间鸟。
千里一哀鸣。
三芝延瀛洲。
远游可长生。
三十一驾言发魏都。
南向望吹壹。
箫管有遗音。
梁王安在哉。
战士食糟糠。
贤者处蒿莱。
歌舞曲未终。
秦兵已复来。
夹林非吾有。
朱宫生尘埃。
军败华阳下。
身竟为土灰。
三十九壮士何慷慨。
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
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
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
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
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
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
气节故有常。
六十七洪生资制度。
被服正有常。
尊卑设次序。
事物齐纪纲。
容饰整颜色。
磬折执圭璋。
堂上置玄酒。
室中盛稻粱。
外厉贞素谈。
户内灭芬芳。
放口从衷出。
复说道义方。
委曲周旋仪。
姿态愁我肠。
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九良马既闲,丽服有晖。
左揽繁弱,右接忘归。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
凌厉中原,顾盻生姿。
十四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张华情诗五首【其一】北方有佳人,端坐鼓鸣琴。
终晨抚管弦,日夕不成音。
忧来结不解,我思存所钦。
君子寻时役,幽妾怀苦心。
初为三载别,于今久滞淫。
昔耶生户牖,庭内自成阴。
翔鸟鸣翠偶,草虫相和吟。
心悲易感激,俛仰泪流衿。
愿托晨风翼,束带侍衣衾。
【其二】明月曜清景,昽光照玄墀。
幽人守静夜,回身入空帷。
束带俟将朝,廓落晨星稀。
寐假交精爽,觌我佳人姿。
巧笑媚欢靥,联娟眸与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学目的】1、了解阮籍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4、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5、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忧思”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动静结合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2.难点:“忧思”的深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尽而返。
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一……二、作家作品1.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晋书•阮籍传》)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
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晋书•阮籍传》2、创作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
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
辑有集13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三、诗歌鉴赏1、教师范读诗歌。
2、请找出诗歌的诗眼?(忧思)3、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两句写半夜不能入眠,于是起来弹琴。
“不能”即是说不是主观上不想眠,而是客观上不得眠,那么是因为什么以致于诗人夜深都不得眠呢?诗人没有回答,而是荡开笔墨写弹鸣琴。
诗人的这种回避一是主观上的畏惧,面对司马氏残酷的政治清洗,死亡的阴影挥之不去,诗人想说而不敢说。
《昭明文选》中李善注解阮籍《咏怀》组诗时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刺讥,而又多隐避。
”其实不隐避不行啊,稽康不就是因《与山巨源绝交书》言辞激烈而罹谤遇杀身之祸吗?二是客观上的无法言说,藏得太深太久的情感在“夜中”突然涌出,诗人情难自禁,无法找到合适的词来表情达意。
如此,便只能用琴声来渲泄了。
可想而知,这琴音里藏着诗人多深的感慨!“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目之所见,身之所感。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窗帘照射进来,月光本来是静的,但经过纱样的窗帘的折射,便有了动态的朦胧感。
这里隐约朦胧的月光很像唐宋词中缥缈迷蒙的烟,极易唤醒心中的哀情,勾起人生变幻无常的伤感。
又因是“夜中”之月,“夜吟应觉月光寒”,月光给人以寒意,清风吹来,这层寒意便随之加深加重。
据鲁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考证,魏晋名士都“宽袍大袖”,如此看来,寒风极易透过衣襟直达肌肤,继尔全身,这种无处逃循的寒冷感,正是诗人身处乱世,孤零无所荫蔽,饱受惊惧侵袭的生动传达。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写耳之所闻,目之所见。
一只离群之雁在野外号叫,惊恐的鸟儿在林子里窜飞不停。
从写景状物来看,孤鸿凄厉的号叫,鸟儿遇惊在月光下乱飞的影子,这一声动,一形动,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衬托出了夜的死寂。
从摹情表意来说,孤鸿乃失群之雁,是诗人自喻。
名噪一时的“竹林七贤”,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迅速崩化瓦解,诗人便似孤鸿,既是身之失群,更是心之失群,诗人的感慨无处诉说。
而那在月光下如鬼魅般飞来飞去的鸟儿,更暗示如影随身的惊惧感让诗人难有一时一刻的安宁。
可又偏偏身处夜之笼罩之下,夜自是喻指司马氏专权制造的恐怖氛围,在无边际的惊惧中,诗人的承受力已达极限,犹似惊弓之鸟。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两句写诗人最终未能释去心中之事,而要徘徊,但在徘徊之后,依然找不到一点光明与温暖,终于绝望而“独伤心”。
此情此境很容易让人想起古诗《明月何皎皎》:“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阮籍也曾“志意宏放”过,少年时曾登上广武山(楚汉战争遗址)叹息道:“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指项羽与刘邦)成名。
”自负之情溢于言表,但终因生不逢时,而无法一展抱负,甚至于不得不“终日履薄冰”式地战战兢兢度日,内心凄苦可想而知。
史载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表面上的佯狂,实质上是悲情郁结于胸而无法排遣的无可奈何的发泄。
4、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讨论:三国魏晋时人。
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
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
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
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
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
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
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钟会,官至司徒,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
此人是个投机钻营的卑鄙小人,阮籍一向深恶痛绝。
他时常来阮籍家作家,以此来探听阮的虚实。
阮则置酒相待,开怀痛饮,对政事不发一言,钟会只得怏怏而归。
阮有一女,容貌秀丽,司马昭想纳为儿媳,几次托媒人登门求婚。
于是天天沉醉于酒中,等提亲的人来,已见他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了。
这样一连六十多天,他都宿酒未醒。
司马昭奈何不得,联姻之事,只得作罢……5、主题把握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
6.阮籍诗小结:⑴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过去还从未有人把人生描述的如此孤独、悲凉。
他的诗重在写心,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揭露封建社会压迫人性、人权的本质。
是另一种形式的愤世疾俗之情的发泄⑵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
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得厚重了。
⑶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言古体抒情组诗的体例。
四、预习布置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目的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2.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悲戚”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移情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2.难点:“悲戚”的深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也是这样一个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
二、诗歌鉴赏1.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悲戚)2.诗人为什么“悲戚”?(用诗中的语言回答)“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
3.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冷“字用的妙,试分析。
表面上是写枕席冷,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冷。
这里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
齐读前六句,概述诗歌中的意象及意味明确: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
“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讨论明确: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讨论明确: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4.主题把握这首诗写诗人中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
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戚,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
5.总结:古代很多文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我们对他们应该报以深深的同情。
好在我们生活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新时代,同学们一定要珍惜当前的大好时光,认真学习,细心做事,怀大志,成大事。
越中览古这首绝句是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一、研读1.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答: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