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
论述阮籍《咏怀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论述阮籍《咏怀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阮籍是中国南朝时期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才在当时非常出类拔萃。
阮籍的《咏怀诗》是一首描写自己心境的诗作,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哀伤。
《咏怀诗》以描绘寂静的夜晚为开篇,通过描绘天空中的星辰和月亮,突出了自己内心的孤寂和无助。
接着,诗人在描述花草树木时,以自然界的变幻为对比,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困惑和苦闷。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反思和对名利之束缚的无奈,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幻灭。
《咏怀诗》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自己内心的倾诉,诗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无助和苦闷等情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其次,诗人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将自己内心的忧伤融入自然景物之中,使诗作更加富有意境和感染力。
再次,阮籍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作更加深入人心,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最后,诗歌的结构和节奏紧凑,字句简练而富有力量感,使整首诗通篇一气呵成,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自己内心情感的表达,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幻灭,展现了他独特的诗歌才华和深厚的情感共鸣力。
这首诗在南朝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阮籍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人们的情感启发有着深远影响。
论述阮籍《咏怀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论述阮籍《咏怀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成就阮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咏怀诗》是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歌集共有 82 首,每首诗都以五言为主,体现了阮籍诗歌的基本风格。
阮籍的《咏怀诗》主要表达了他对人生和政治的苦闷和无奈,他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情感。
诗中他经常提到的主题包括对人生的反思、对政治的不满、对自然的的向往等等。
在诗歌的内容上,阮籍的《咏怀诗》表现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诗歌常常运用哲理思考来表现人生的真谛,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对政治黑暗的反感和对自由的向往。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诗歌的艺术成就上,阮籍的《咏怀诗》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他的诗歌采用了抒情组诗的形式,将哲理思考和情感表达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
他的诗歌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排比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性。
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他的诗歌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对人生和政治的思考,也表现出了他高超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造诣。
阮籍的《咏怀诗》在诗歌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阮籍咏怀诗经典名句赏析

阮籍咏怀诗经典名句赏析导读:篇一:阮籍《咏怀诗》一、意旨遥深的诗人:阮籍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时代状况:玄学。
篡权。
战乱。
黑暗。
竹林七贤:怀县(今属河南省)的山涛、向秀,尉氏(属陈留郡,今属河南省)的阮籍、阮咸,铚(zhì)县(今属安徽省)的嵇康,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的刘伶,还有林沂(yí)(今属山东省)的王戎。
在“竹林七贤”中,山涛和王柔虽然很崇奉老庄的道家哲学,但也非常热心于名位利禄,所以,他们二人的生平在“竹林七贤”中比较富贵、显达,而不以文学著称,也没有留下很多好作品。
向秀、刘伶、阮咸虽然留下一些作品,但不算很多,只有向秀的《思旧赋》、刘伶的《酒德颂》等较为著称。
在七贤中,真正倜傥不群,富有个性,而且在文学上有较大成就的自然就是嵇康和阮籍了。
这两个人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阮籍的风格是寓意遥深,志气旷逸。
前人评他们二人的诗说:“嵇诗清峻,软旨遥深。
”意思是说嵇康的诗清新、峻切,阮籍的诗意旨遥远、深微,难以测知。
如果从诗歌的艺术价值来说,嵇康的诗虽然也写得很好,但是,写得过于直率了,缺乏含蓄,没有蕴藉;阮籍的诗虽有一份哀怨之意,但很有节制,很含蓄。
所以阮籍的诗富于蕴藉、沉挚的意趣。
因而,在竹林七贤之中,在“正始时代”的作家之中,阮籍的文学成就是第一位的。
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阮瑀“工于诗文、长于书札”,诗、文和书信都写得很好,曾担任过曹操的记室。
历史上记载: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喜怒不形于色”。
这是因为他所处的魏晋之交的乱世,不如此不足以远祸全身。
阮籍的性格,一方面他的生活非常放浪,秉赋有豪放的志意,不受一切外在的礼法的拘束。
另一方面,他为了能够在衰乱之世委曲求全地保全自己,而在内心非常有节制。
阮籍的诗之所以写的如此寓意遥深,他的为人之所以这样喜怒不形于色,正是因为他有两种相反的情感的缘故。
关于阮籍的为人,历史上记载说,他“内心淳至,以孝称,而疏于礼法”。
阮籍

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内容摘要: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继承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开拓了五言诗的写作范围,在体例和技巧等方面有不少创新,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结合其具体作品,从三个方面对他的艺术成就做一些简要的分析:一、阮籍的《咏怀诗》忧愤深广,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二、阮籍的《咏怀诗》意旨隐微,寄托遥深,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三、它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
关键词:阮籍咏怀组诗忧愤深广意旨隐微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阮禹之子。
曾任步兵校尉等职,故世称阮步兵。
他本有济世志,但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天下名士少有全者。
他只有酣饮以全身远祸,并常常做出一些越礼骇俗之举来表现自己对黑暗政治的反抗和对虚伪礼法的蔑视。
他的代表作是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咏怀诗》是魏晋易代之际险恶的社会现实政治挤压出来的以诗人血泪凝铸成的一曲社会人生的悲歌,是诗人痛苦心灵的回声。
诗以“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寓意象征手法,抒发了阮籍的忧生伤世之痛,悲天悯人之哀和超尘脱俗之想,表现了诗人孤独、焦虑、苦闷、忧伤的内在思想感情,被誉为我国诗史上创作格调最高的旷世绝作。
这无疑主要取决于阮籍《咏怀诗》突出的艺术成就。
本文试图结合阮籍的具体诗作,对《咏怀诗》的艺术成就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阮籍的《咏怀诗》忧愤深广,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正始时期,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司马氏擅权,大肆屠杀异己。
政治的黑暗和恐怖之中,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所谓“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1)。
活着的人,或放浪形骸,或寄情于山水之中,借以逃避祸端,或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
士人政治理想归于破灭,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了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阮籍的一生是在矛盾和苦闷中挣扎的一生。
阮籍《咏怀诗》原文及赏析

咏怀诗[魏晋] 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分类标签: 孤独作品赏析【注释】夜中:夜半,半夜里。
帷:帐幔。
鉴:照。
这里指月光照在帐幔上。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写远处飞鸟的哀鸣,显出黑夜凄凉不安,寓有象征反常的意味。
孤鸿,一只离群的大雁。
号,叫。
翔鸟,夜里还在飞翔的鸟。
徘徊将和见?忧思独伤心:是说人不眠,鸟飞鸣,都这样徘徊不安,又将看到什么呢?景象如此凄凉,真令人暗自神伤。
【古诗今译】一个清凉的夜晚,时已夜半,一个人辗转反侧,久不能眠,于是索性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寒气逼人,清冷的夜风徐徐吹来,撩动着我的的衣襟。
一只离群的大雁在野外哀鸣,林子里的鸟儿因惊恐儿而窜飞不停,叫声不时地从林子里传来。
一个人在夜色中徘徊不定,可是徘徊又能见到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呢?只有忧伤陪伴着我独自伤心。
【赏析】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魏末晋初文学家、思想家。
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是魏晋时代的名士,思想上崇尚老庄哲学,行为放荡,反对虚伪的礼教。
《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由此看来,他的行为放荡乃是政治压抑下的一种消极反抗。
阮籍的《咏怀》诗共有八十二首,是诗人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有感即发,类似于“杂诗”。
用曲折隐晦的笔调抒写了诗人在乱世之中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内心苦闷,其中有的反映了当时黑暗的政治现实,有的是对虚伪的礼教的批判,也有的是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但是也不免带有消极颓废的色彩。
本篇是第一首,写诗人弹琴的情景,抒写了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孤独、落寞、忧愁和不安。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诗人以一个“夜”字领起,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时间概念。
虽然描述的是一种极为平常的动态现象,但是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极为复杂的感受,诗人展示的动作行为、所见所闻、心理状态等全部场景都发生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咏怀八十二首》是魏晋时期文学家阮籍创作的一组诗。
这八十二首诗主要抒写阮籍在魏晋易代的黑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感慨,抒发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的痛苦与愤懑之情。
这组诗被视为正始之音的代表,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开创的意义。
下面是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快来看看吧!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译文】夜中不能寐,夜里睡不着觉。
起坐弹鸣琴。
起床坐着弹琴。
薄帷鉴明月,月光照在薄帷上。
清风吹我襟。
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号外野,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
翔鸟鸣北林。
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徘徊将何见?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忧思独伤心。
【注释】①炎光:日光。
②湍濑(tuúnlài团赖):水流沙石之上叫作湍,也叫濑。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即指大水在沙石的河滩上流着。
③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
说法详见《山海经》、《十洲记》。
④长剑句:宋玉《大言赋》:“长剑梗邰伲葩倚天外。
”以上二句是用弓挂扶桑,剑倚天外来衬托此篇所写的“雄杰士”的形象高大。
⑤砥砺,磨刀石。
二句是说,和“雄杰士”的形象比较起来,泰山小得如同一块磨刀石,黄河窄得象一条带子。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这里袭用其句。
⑥庄周: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虚无随化,是没落阶级的代言人。
著有《庄子》。
⑦荣枯:本意是开花和枯萎,一般引申为生死、兴衰等含义。
⑧《庄子列御寇》云:庄子临死时,嘱咐门人们待他死后把他的尸体丢在旷野上,不必埋葬。
门人说,怕让乌鸢啄食。
庄子说,埋下去叫蝼蚁食,抛在上面叫乌鸢食,为什么要偏待乌鸢呢?以上四句是说,庄子虽然达观,但也不能长生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食。
浅析阮籍

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摘要: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是阮籍的代表作之一,是吟咏并抒发诗人抱负和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渴望和追求。
是他一生思想情感的总结。
它主要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失意,揭露与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与腐败的政治,以及诗人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
阮籍生活的那个时代,政治上的黑暗造成了他内心悲愤,在诗中多方面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他的内心积郁、无处发泄的痛苦与愤懑均通过其诗文表达出来。
本文从阮籍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揭露现实的黑暗、批判政治的腐败对《咏怀诗》思想内容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阮籍;咏怀诗;人生;政治;思想一、阮籍和《咏怀诗》阮籍是魏末的著名的诗人,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自小就聪明好学,博览群书,他志向远大,但性格任性不羁。
阮籍自幼受儒学熏陶,有济之志,所以他年轻时比较热终于功名,希望能够参与政治,以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
由此可以看出,阮籍身上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气质。
但是随着政治形势的转变,他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厌恶政治。
在生活中步步谨慎,并常以喝酒来应付日常交往与政治生活。
他“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1]“阮籍的咏怀诗流传至今共有八十七首,其中有八十五首诗题名为‘咏怀’。
在这八十五首咏怀诗之中,有两种不同的体式,其中八十二首是五言的咏怀诗,另外有三首是四言的咏怀诗。
”[2]'阮籍的这八十二首咏怀诗以表现内在情怀为主要内容,以抒发苦闷的心情而见长,所以题材也并不是丰富多样的,多以借景抒情为主,以此来揭示其精神内涵。
除此之外,咏怀诗大多都是随兴而发,而且这八十二首咏怀诗也并非一时一地所作,诗的排序很难发现其内在的逻辑联系。
所以沈德乾曰:“阮公咏怀,反复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杂集其中,令读者莫求归趣。
”[3]阮籍的咏怀诗还大量运用了比兴、寄托和象征的手法来抒情咏怀,这种手法的运用造成其诗含蓄难懂。
阅读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论述阮籍诗的艺术特点

阅读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论述阮籍诗的艺术特点阮籍的《咏怀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著名的抒情诗集之一,共有八十二首。
阮籍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作品秉承了自汉魏六朝以来的传统,同时又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首先,阮籍诗的艺术特点之一是表现力丰富。
他运用丰富的形象、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咏怀诗》中的《咏怀·宿昔行营》一首中,阮籍运用石头、青蛇和泥鳅等形象,来描绘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通过形象的对比,将自己在行军途中的艰辛与对故乡的思念对立起来,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其次,阮籍的诗歌作品注重感情的表达。
他在《咏怀诗》中的很多作品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疑惑与思考。
例如在《豪放篇·述怀挽送兄弟云、李之死》一首中,他表达了对已故的亲友的思念之情,并反思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他通过深刻的思考与鲜明的感情表达,使读者深感他内心深处情感的激荡。
此外,阮籍的诗歌作品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意蕴。
他熟悉古代文化典籍,并擅长用典,使自己的诗歌充满了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
例如他的《豪放篇·凌歊凌漵》一首中,以“凌歊”、“凌漵”来形容所处的时代局势,寓意着他对时局的抱怨和对人生的疑虑。
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蕴,也使阮籍的诗歌作品具有了思想性和哲理性。
最后,阮籍的诗歌作品还注重形式的创新。
他在写作中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语言变得丰富多样。
例如在《咏怀·感旧》一首中,他运用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诗歌表达得更加生动有趣。
他还在诗歌中灵活运用众多的韵律和节奏,使整体的结构更加紧凑和谐。
这种创新使得阮籍的诗歌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并且具有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大学学生毕业论文题目:阮嗣宗咏怀之人生苦闷的象征-浅析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作者:学号:指导老师:文学院中文系专业级年制班年月日阮嗣宗咏怀之人生苦闷的象征——浅析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⑴作者摘要:从汉末到魏晋是中古思想史上生命意识勃兴的时代。
当社会遭遇大动荡、大破坏、生命遭摧残、人性被扭曲之时,玄学思潮萌生了,文学风气也为之变化。
而阮籍,既是玄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又是正始时代的杰出诗人,在他身上,同时糅合着诗人与哲人的双重气质,他深深地体味着现实人生的忧伤,同时又苦苦地沉思着天人之际的玄理,并追求心灵的寄托,阮籍将这种生命的感受,完全融入他的不朽的《咏怀诗》八十二首之中。
关键词:生命;感受;忧伤;人性阮籍(210-263),字嗣宗,“竹林七贤”⑵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正始名士的代表诗人,与嵇康并称“嵇阮”。
他出生于一个有着儒学传统的家庭,其父为从小受学于汉末大儒蔡邑并为“建安七子”⑶之一的阮瑀⑷,但在阮籍不到3岁时去世。
阮籍的少年时代,正是晋魏政治集团势力蒸蒸日上的时期。
作为旧臣遗孤,阮籍有着优裕的生存环境,这养成了他气宇宏放、真率伟岸的个性,也培养了他早年之“济世志”。
《晋书·阮籍传》曰:“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1]这种表现,正是建立在追求个体生命自由基础上的人格品质。
在阮籍的身上,它表现为相互兼联的几个方面:一是视野广阔中所树立的宏放的志气,二是自傲真率的生命个性,三是敏捷的审美艺术能力,四是情感专一执着,达到了痴的境界。
然而就是这些关联,使得生活于世俗现实中的阮籍更为痛苦,故而感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阮籍本身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祸起无端的斗争时期,夹在迅速走向腐化、并且意志松懈的曹魏集团与暗中积聚力量、深于谋略的司马氏集团之中,作为名士的他,如果没有那种崇尚自由、追求超越的艺术人格,没有那种独立不倚的伟岸的个性,他是可以左右逢源,进退裕如的,可偏偏有着桀骜不屈的个性,不愿于是浮沉,所以他三次辞官,且都是以身体有病为由从官场抽身而去。
《阮籍传·奏记诣太尉蒋济》记载:“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之税,以避当途者之路。
”[2]只是由于乡亲共喻之,阮籍“乃就吏,后谢病归。
”这是阮籍第一次被迫出仕又借病归隐。
《晋书》又曰:“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
”这是阮籍第二次以有病为藉口从官场退出。
大约正始八年,阮籍第三次被征召,这次召他的是垄断朝政的大将军曹爽。
《晋书》记载:“曹爽辅政,召为参军,(阮)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
岁余而(曹)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这是阮籍第三次借口有病而从官场抽身而退。
然而,即使三次辞官,依旧无法摆脱司马氏集团的控制。
于是,嘉平三年(249)成为阮籍一生的分水岭,他开始在司马氏手下做官,一直到死。
以他的名士地位和社会关系,他若再拒绝征召,难免有杀身之祸,所以他只能将自己的隐逸之思寄托于诗中。
再阮籍的一生中,有两件事引人注目,一是封侯,二是劝进。
而这两件事更就说明了他无法避世事的两难。
《世说新语·文学》曰:“魏朝封晋文王为公,备礼九锡,文王固让不受,公卿将校当诣府敦喻,司空郑冲遣信就阮籍求文。
籍时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书札为之,无所点定,乃写付使。
时人以为神笔。
”[3]从这则记述我们更能看到阮籍的个性:躲避,躲避不过就醉酒,醉酒后就言忘记;当难以逃避时,文章一定会写的清壮。
这成为他典型的避世事方式。
假若没有《咏怀诗》传世,我们只当他会是史载的一个平庸、依附、或者圆滑应世的官僚,可是有了《咏怀诗》,后世人便看到了阮籍对于当时政治的危机与恐怖、对于世俗的虚伪与龌龊有着多么清醒的认识!他的敏感的心灵没有一刻得以安宁,他的灵魂受着痛苦的煎熬。
在无路可走时他将心灵的幻想与求索、将深沉的痛苦、将寻觅不得的困惑,都倾诉在他的《咏怀诗》中。
一、孤独求索的生命感受由于他少时磊落不群、潇洒不羁的个性,加之崇尚老庄思想,故而有着与庄周一样的痛苦、郁愤与困惑。
在阮籍的笔下,他尽情地倾诉出“忧生之嗟”,成为一种被压抑下生命的焦灼、恐惧、困惑与绝望之感。
在阮籍身上,焦灼不仅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持久的生存状态,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讲,才能触摸到《咏怀诗》的情感本质。
《咏怀诗》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不眠的诗人在清风明月中弹琴徘徊,除了孤鸿哀号翔鸟悲鸣一无所见,这种凄清悲冷的景色气氛,是对历史社会的深广忧愤,对人生悲剧的无限悲哀,是无与言说的孤独痛苦的传神写照,是无法指实为任何具体时间人物的。
所以刘勰⑤说:“阮旨遥深。
”在这诗的末两句更充分地表现出他那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忧思。
其十七: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这则更典型地表现了诗人孤独求索的感情。
其三十三: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这种彻夜难寐、如怀汤火的焦虑、忧伤感,不是一时一事的原因,而是长期积淀的对生命的感受,理想的失落导致忧伤,社会的责任感造就焦虑,最后形成恐惧。
在《咏怀诗》中,诗人的恐惧感是如此强烈、如此急迫!如其三: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由繁华而雪落憔悴的过程,形象地揭示出曹魏政权的由盛而衰,表现了自己生命难得的忧惧心情。
其四十一:天网弥四野,六翮掩不舒。
随波纷纶客,泛泛若浮凫。
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
列仙停修龄,养志在冲虚。
飘飖云日间,邈与世路殊。
荣名非己宝,声色焉足娱。
采药无旋返,神仙志不符。
逼此良可惑,令我久踌躇。
虽然生命上并未受到实质上的威胁,但阮籍却随时感受到社会给他的恐惧感,使得这种感受成为一种更深刻、更锲入本质的生命感受,在这些诗中表现的是社会对个体生命的韧性压迫及灵魂的孤独无依。
诗人感受到生命的迷茫,无法寻找到出路,难易消解内心的彷徨,于是又将这种无可归依的情感寄托于宗教神灵,希望可以得到抚慰。
《咏怀诗》十九: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
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
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
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
寄颜云霄闲,挥袖凌虚翔。
飘飖恍惚中,流眄顾我傍。
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
其七十八:昔有神仙士,乃处射山阿。
乘云御飞龙,嘘噏叽琼华。
可闻不可见慷慨叹咨嗟。
自伤非俦类,愁苦来相加。
下学而上达,忽忽将如何。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阮籍的灵魂在现实中无家可归,在神仙世界里又失去了与神亲近晤谈的机缘,因而更陷入绝望之中。
著名的克尔凯郭尔⑸说过:“如果人心中没有任何永恒的东西,他就没有绝望……陷入绝望就是失掉永恒”。
可叹的是我们的阮籍心中确实有着这样“永恒的东西”,这就几乎一刻不停的咬噬着他痛苦的灵魂,缠绵难释,无法排遣,致使诗人完全地丧失了一切希望。
其八十:出门望佳人,佳人岂在兹。
三山招松乔,万世谁与期。
存亡有长短,慷慨将焉知。
忽忽朝日隤,行行将何之。
不见季秋草,摧折在今时。
更让诗人感受到了死亡的阴影。
在庄周的世界里,生犹如一次梦中的远游,死则是一种超脱。
但阮籍不愿意死,他理想中的至人是:“以万里为一步,以千岁为一朝”的大人先生,然而大人先生只是一个美妙的传说,在现实世界里阮籍完全失望,使得他的生命注入一种深沉的忧伤,着也不得不说是阮籍的悲剧;而焦灼、恐惧、迷惘、绝望,构成了阮籍最真切的生命感受,在这种感受里他孤独的像一只失队的鸿雁,寂寞的哀鸣着属于他的悲音。
二、刺世、言志与任诞对于中古时代的阮籍来说,他是用冷隽的刻画与嘲讽,表达内心深藏的厌恶之情。
阮籍特别的将讽刺的笔触,指向那些贪求利禄者的表现,比如在《大人先生传》中描写道:“李牧功而身死,伯宗忠而世绝,进求利而丧身,营爵赏而家灭,汝又焉得挟金玉万亿,只奉君上,而全妻子乎?且汝独不见夫虱之处於褌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
……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於褌中而不能出。
汝君子之处区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褌中乎?”[4]他以漫画的笔墨揭示出这个世界荒谬的本质,形象的描画朝廷内外、势力场上的各色人等,表现他们行为的盲目与可笑。
而在《咏怀诗》中,阮籍更是如此刻画着各种各样。
有言少年心性者,如其三十九:“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有以史事讽喻曹魏集团荒淫失政,难免有亡国只祸者,如其三十一;“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有忧惧司马氏之恐怖政治者,如其三:“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有追求隐逸而逃避世事者,如其七十四:“道真信可娱,清洁存精神。
巢由抗高节,从此适河滨”;有抒写内心之焦虑痛苦者,如其三十三:“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有怒斥虚伪卑劣的礼法之士者,如其六十七:“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等等。
尽管有惧祸的思想,但对暴虐的现实政治仍表现了一种守正不阿的品格,其十六:“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
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
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
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望。
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
覊旅无俦匹,俛仰怀哀伤。
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
岂惜终憔悴,咏言着斯章。
”诗人用朔风微霜比司马氏的肆暴,用走兽飞鸟比小人的逢迎驰骛,用羁旅比自己的寡俦,清楚的表现出时局的状况和诗人的处境。
但诗人却坚定的表示要做守常的君子。
不仅不满司马氏黑暗残暴的统治,从进步的政治思想出发,他对曹魏统治者的日趋荒淫腐朽也进行了揭露,如其三十一:“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壹。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
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
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借古以寓今,揭露了魏国后期政治的腐败和统治者的荒淫,结尾大胆的指出这必将导致灭亡的命运。
而这同一主题思想在其十一中也有所表现:“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
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
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
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
从这些诗中的表现中,阮籍看到了人性的虚伪,看到了行为的荒谬,看到了潜在的危机,于是他将他的精神、灵魂转向了神仙的世界。
如:其二十四:“三芝延瀛洲,远游可长生。
”其三十二:“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其三十五:“登彼列仙岨,采此秋兰芳。
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其四十五:“竟知忧无益,岂若归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