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阮籍
古诗《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作者阮籍)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魏晋]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标签抒情、壮志难酬、言志、写鸟、寓人译文树林里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凤凰清晨饮用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九州,伸长头颈眺望八荒那僻远的地方。
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它把自己的羽翼破坏藏拙起来。
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
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恰当的位置,这让我内心非常悲伤。
注释醴泉:亦名甘泉。
泉水略有淡酒味。
商风:秋风。
怆悢:悲伤。
赏析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凰”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根据凤凰“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高洁。
显然作者以凤凰自比(自况),根据它的心情“催藏”、“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和“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
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而飞鸟则是《咏怀诗》中最重要的诗歌意象,它们是阮籍主体人格的诗性外化,各种飞鸟意象体现着阮籍隐晦难测的内心世界。
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直接用飞鸟意象者29首,间接用者13首,总计42首。
这些飞鸟意象的渊源,可追溯至《国风》、《离骚》、《庄子》、《山海经》。
《国风》中的自然物象,多用以起兴;《离骚》的美人香草、俊鸟恶禽,多具象征意味,或以之刺激奸邪,或以之寓己高洁之志;《庄子》中的飞鸟意象,则多寓示不同的精神境界。
咏怀八十二首阮籍2019

阮籍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 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小心翼翼, 虚与周旋,常用醉酒的方法,在险恶的政 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阮籍的《咏怀》诗表现了诗人生活在黑 暗现实中的内心苦闷,反映了诗人看不见 希望和出路的忧思。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 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 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yì 高兴)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jī带着) 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作品简介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 诗,总题为“咏怀”。《咏怀》开创了我 国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充满苦闷和孤独 的情绪。本诗是《咏怀》的第一首。
咏怀八十二首 · 其一
阮籍
走近阮籍
阮籍,三国曹魏诗人,字嗣宗,竹林七 贤之一。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步 兵”。
“竹林七贤”是三国魏末七位名士的合称。 他们是谯国嵇康、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 内向秀、沛国刘伶、陈留阮咸、琅邪王戎。 由于他们互有交往,而且曾集于竹林之下肆 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 思考: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①托物言(象征)
②林凤中有凰奇奇鸟特,不自凡言,是鸣凤凰彻。九州,象征着诗人高洁 不清俗朝饮的醴人泉格,、日心夕怀栖天山冈下。的理想。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③凤凰因环境的恶劣而不能飞翔,象征着诗人 身适处逢商乱风世起不,能羽施翼展自才摧藏华。的苦闷。
解读诗歌
《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字士文,是中国东晋末年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卓越的成就,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其中《咏怀八十二首》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咏怀八十二首》是阮籍在晋代末期创作的一组诗集,以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思想感情为主题。
诗选内容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总共包含82首诗,其中第一首是《咏怀六首·其一》。
徘徊篱落间,载酒临清流。
言入黄花川,每饮无与伦。
自我洒落久,四顾茫然群。
及夜白星朗,风急如火云。
春华秋实稀,年华虚白分。
若音怨直顾,当妾不得闻。
寄言兰梦诗,忆心与梦真。
沧海可满流,百岁能恢神。
靡我诚捐矣,不知天地新。
感怀终日日,何苦千里亲。
愿言勿复成,留此埋荒尘。
诗词分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阮籍对时代局势和个人境遇的思考和感叹。
首先,诗人描述了自己在篱落间漫步时,手持酒杯来到清流边,表明自己的思绪正为篱落之间的景色所所沉浸。
接着,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比喻为一股涌入黄花川的溪水,每次喝酒都让他与众不同。
这种比喻显示了诗人对自己的自豪和独立思考的追求。
然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境遇的不满和困惑。
他感叹自己过去的行为被人误解,导致自己四处寻找目标,茫然无助。
但他在深夜仰望繁星时,感受到风云变幻的快感;并且诗人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虚幻进行了思考。
他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转的无奈和白驹过隙的感受。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天地之间的新秩序和自己所处时代的期望。
他渴望一切不合己的困顿和障碍可以尽快过去,向着光明的未来进发。
他希望自己的感慨和思绪能够化作兰梦,留存于这个荒凉尘世。
最后,诗人以一种超常的姿态表达了自己的心愿,隐隐透露出对离世和重生的向往。
他将自己的感怀和思绪寄托于这首诗作,深深感叹人生苦短,希望自己的诗篇能够永存于世。
总结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中的首首皆有情感和思想的传递。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时代境遇的反思,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
咏怀八十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 阮籍简介

咏怀八十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 阮籍简介>咏怀八十二首朝代:魏晋作者:阮籍原文: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
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二二妃游江滨。
逍遥顺风翔。
交甫怀佩环。
婉娈有芬芳。
猗靡情欢爱。
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
容好结中肠。
感激生忧思。
萱草树兰房。
膏沐为谁施。
其雨怨朝阳。
如何金石交。
一旦更离伤。
三嘉树下成蹊。
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
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
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
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
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
岁暮亦云已。
四天马出西北。
由来从东道。
春秋非有托。
富贵焉常保。
清露被皋兰。
凝霜沾野草。
朝为媚少年。
夕暮成丑老。
自非王子晋。
谁能常美好。
五平生少年时。
轻薄好弦歌。
西游咸阳中。
赵李相经过。
娱乐未终极。
白日忽蹉跎。
驱马复来归。
反顾望三河。
黄金百镒尽。
资用常苦多。
北临太行道。
失路将如何。
六昔闻东陵瓜。
近在青门外。
连畛距阡陌。
子母相钩带。
五色曜朝日。
嘉宾四面会。
膏火自煎熬。
多财为患害。
布衣可终身。
宠禄岂足赖。
七炎暑惟兹夏。
三旬将欲移。
芳树垂绿叶。
青云自逶迤。
四时更代谢。
日月递参差。
徘徊空堂上。
忉怛莫我知。
愿�G卒欢好。
不见悲别离。
八灼灼西�P日。
余光照我衣。
回风吹四壁。
寒鸟相因依。
周周尚衔羽。
蛩蛩亦念饥。
如何当路子。
磬折忘所归。
岂为夸誉名。
憔悴使心悲。
宁与燕雀翔。
不随黄鹄飞。
黄鹄游四海。
中路将安归。
九步出上东门。
北望首阳岑。
下有采薇士。
上有嘉树林。
良辰在何许。
凝霜沾衣襟。
寒风振山冈。
玄云起重阴。
鸣�e飞南征。
���_发哀音。
素质游商声。
凄怆伤我心。
十北里多奇舞。
濮上有微音。
轻薄闲游子。
俯仰乍浮沉。
方式从狭路。
�o�a趋荒淫。
焉见王子乔。
乘云翔邓林。
独有延年术。
可以慰我心。
十一湛湛长江水。
上有枫树林。
皋兰被径路。
青骊逝�V�V。
远望令人悲。
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
朝云进荒淫。
朱华振芬芳。
高蔡相追寻。
一为黄雀哀。
泪下谁能禁。
十二昔日繁华子。
咏怀八十二首阮籍

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 云变幻和社会矛盾。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
THANKS
感谢观看
阮籍的诗歌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和人生体悟,对后世的诗人和哲学家 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地位
阮籍的诗歌被誉为“建安风骨”的代 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
02
《咏怀八十二首》的创作背景
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
政治动荡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为 动荡的时期之一,政权更迭频繁,
战乱不断,社会《咏怀八十二首》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阮籍的内心世界,包括他对时代变 迁的感慨、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以及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
诗歌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吸引了众多读者,如语言简练、意象深远、情感丰富等,展 现了阮籍卓越的诗歌创作才华。
历史背景的影响
阮籍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色和历史印记。
士人心态
面对政治现实的无奈和失望,士人 们普遍追求超脱和自由,寄情山水、 崇尚老庄成为一时风尚。
玄学兴起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士人们探讨 宇宙、人生本无等深层次问题,对 于生命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
阮籍的个人遭遇和心境
家族背景
阮籍出身于名门望族,家 族地位显赫,但随着政治 局势的变化,其家族逐渐 衰落。
阮籍的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这些意象寓意深远,给人以丰 富的想象空间。
象征性强
他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情感, 使诗歌更具有深度和哲理性。
隐喻巧妙
阮籍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这些隐喻巧妙地表达了他的思想 和情感,让人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
高中语文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1]
![高中语文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1]](https://img.taocdn.com/s3/m/f415b472168884868762d61d.png)
人与路
想到路,眼前挥之不去的,只有阮籍。 是他,驾着破旧的牛车,一坛酒,独自驶向城郊。 路旁,奇花异草,奇峰怪石,他视而不见,投以翻白 眼。上方,落单的飞雁寂寞冷落鸣叫。此时,牛车停 了,老牛回过头来,似乎在说:“没有路了,该往哪 儿走?”他怎奈,只有怎奈地答道:“路在哪里,我怎 晓得?”说罢,取瓢捧起浊酒,喝罢,继门大呼,继而 大号,最后一把卒酸泪,沿原路而回。此所说的,阮 籍狂妄放肆,岂效路的尽头之哭。 只然而没有路而已,为什么痛哭?他哭的不是眼 前的路的尽头,而是人的生活的路的尽头。
[答案]
(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 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才能出众。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 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 “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 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 门”)的悲伤情怀。
(1)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直译:树林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赏析:一“奇”字,点明此鸟所视甚高。这正是 阮籍风格。 (2)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醴泉:lǐquán,甘甜的泉水。 日夕:近黄昏时;傍晚。 直对:凤凰清明的早晨饮用提甘甜的泉水,黄昏 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赏析:以凤凰鸟的所饮、所栖,传达了凤凰鸟的 不凡,亦即诗人的高超精神。
3)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直译: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全国,伸长头颈眺望 八方荒远的地方。 赏析:以两句以凤凰鸟的鸣声和行动,表现了凤 凰鸟心怀天下的气慨,此正是诗人理想的写照。 (4)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适逢:恰好遇到。 商风:秋风,西风。 摧藏:cuī cáng,收敛,隐藏。 直译: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凤凰鸟的羽翼自然收 藏起来了。 赏析:此两句写凤凰鸟因所处环境的恶劣而不能 飞翔,亦是诗人不能施展才化的苦闷的传达。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_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阮籍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_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阮籍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魏晋:阮籍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
句式与曹植《赠徐干》中“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相同,表现出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生感情。
只不过阮诗未写“白日”匿于何处,曹诗落实是“西山”。
一偏于形象、一偏于说理;一重在写景起兴,一重在寓意象征故也。
“去此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闻人倓说“去此”指“去魏盛时”,谓曹魏之盛在俯仰之间转瞬即逝。
由此可知,首句“朝阳”、“白...鉴赏佚名“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
句式与曹植《赠徐干》中“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相同,表现出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生感情。
只不过阮诗未写“白日”匿于何处,曹诗落实是“西山”。
一偏于形象、一偏于说理;一重在写景起兴,一重在寓意象征故也。
“去此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闻人倓说“去此”指“去魏盛时”,谓曹魏之盛在俯仰之间转瞬即逝。
由此可知,首句“朝阳”、“白日”之谓,不仅象征时光袂忽,且有喻指曹魏政权由显赫繁盛趋于衰亡,一去不返,终归寂灭的深层寓意。
在这里,诗人把人生短促的挽歌与曹魏国运式微的感叹交融在一起,双重寓意互相交叉、互相生发,置于诗端而笼罩全篇,下十二句,均受其统摄。
先是“人生若尘露”二句,以“人生——天道”的强烈对比,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
在“悠悠”天道和永恒的宇宙中,曹魏政权都去若俯仰,何况区区一介寒士,不过如尘似露,倾刻消亡罢了。
下“齐景升丘山”四句,再用齐景公惜命,孔子伤逝的典故,极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
《韩诗外传》曾记载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时说:“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言毕涕泪沾襟。
咏怀八十二首原文及翻译

咏怀八十二首·其十七
阮籍〔魏晋〕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谁是可以与我欢颜笑谈的人?
出门就对着那条通往远方的长路,但却不见亲友的车马从此经过。
登高极目远望,只见悠悠的江河把大地分割成一块块的旷野。
一只倦鸟独自向西北飞去,而我却像失群的孤兽孤独地来到了东南方。
在这暮色苍茫的时候我格外思念远方的亲友,只能用自言自语来排解忧愁。
注释
临:对着。
永路:长路。
九州:我国古代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豫州、荆州、梁州、雍州(见《尚书·禹贡》)。
此处指极目远望。
离兽:失群的孤兽。
晤言:对坐而谈。
晤,对。
用自写:以自我排解忧愁。
用,以。
写,消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阮籍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4、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教重点难点1.重点: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2.难点:“忧思”的深意。
一、情境导入:《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尽而返。
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一)…二、文本解读1、生平、性格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晋书•阮籍传》)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
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晋书•阮籍传》2、创作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
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
辑有集13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三、诗歌鉴赏1、翻译句子(1)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2)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3)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4)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2、师问:请找出诗歌的诗眼?明确:3、师问: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明确:(1)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2)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等意象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
(3)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4、师问: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明确: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但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
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
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
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5、名句赏析问1:诗人为什么“夜中不能寐”?明确:“夜中”是“中夜、半夜”之意,说明夜已经很深了,而此时的诗人依然难以入眠。
为什么呢?可以想见的是,诗人一定是由于心事重重、纠结于心才会有如此的行为表现。
为了排遣心中的情绪,诗人起身弹响了琴弦,此时的琴音一定传达着作者的心音。
到底是什么情绪?纠结于心中的到底是什么?这些我们都暂时无法知道,接着可以往后看。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两句,写的是:明亮的月光从薄薄的帐幔外照了进来,清风吹开了我的衣襟。
这里的“明月”“清风”两个意象是想告诉我们月色皎洁、清风舒爽,眼前的一切都让人心生喜悦呢?抑或是想告诉我们半夜的景象显得凄清、冷落,让作者心生孤寂、悲凉之感呢?2:“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有何特殊的喻意呢?明确:这两句写的是:孤独、失群的鸿雁在野外悲哀地号叫,盘旋飞翔的鸟儿在北方的树林中鸣叫。
鸿雁的孤独、失群是否可以理解成阮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独立的人格,而哀号则反映出其内心的愁苦、悲哀。
鸟儿在黄昏时就应该选好了栖宿的树枝的,结果在深夜时分依然在树林的上空盘旋飞翔。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这似乎也可以理解成:阮籍空怀满腔的才华和抱负,结果却一直在当时黑暗的政治环境下找不到一个施展抱负和才华的舞台。
由此看来,前面的意境应该在于营造凄清冷落的氛围,表达孤寂悲凉的心境。
解说:诗歌的最后两句终于道出了前面诗人行为表现和意境特点的真正原因,点透了全诗所蕴含的情感,即“忧愁思虑”,具体来说,应该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愁、伤感”。
6、主题把握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
四、补充意象及相关资料青眼: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
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古人弹琴有讲究。
“十四宜弹”则为:“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清风:(1).清微的风;清凉的风。
唐杜甫《四松》诗:“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八窗尽落,清风徐来,纨扇罗衫,剖瓜解暑。
”瞿秋白《赤都心史》十三:“清风朗日的春早,莫斯科天色已经非常和快。
”(2).清惠的风化。
《文选·张衡<东京赋>》:“清风协於玄德,淳化通於自然。
”薛综注:“清惠之风,同於天德。
”(3).高洁的品格。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标序盛德,必见清风之华。
”明李贽《豫约·感慨平生》:“夫陶公清风千古,余又何人,敢称庶几。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
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
《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附录:竹林七贤魏晋间以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逍遥山林,谈玄醉酒,长歌当哭,不与统治者合作,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故世称竹林七贤。
嵇康(223~262),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 NB076 (今安徽宿州西南)人。
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有《养生论》。
他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魏氏春秋》云:“(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他的朋友山涛(巨源),后来投靠司马氏当了吏部尚书,曾劝他出去做官,他遂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
他终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司马氏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
嵇康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庄”,排斥“六”,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决破礼法束缚。
他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
他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
嵇康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
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其代表作。
其诗长于四言,风度清峻;《幽愤诗》《赠秀才入军》较有名。
其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断言乐本身无哀乐可言,而其目的则在于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
他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述。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司马氏独专朝政。
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
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
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
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
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阮籍作品今存赋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
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
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