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色谱分析-1

合集下载

药物的色谱分析

药物的色谱分析

药物的色谱分析
色谱分析是一种常见的药物质量分析方法,通过色谱仪器对药物中的成分进行分离和定量检测,以保证药物的质量安全。

色谱分析技术主要包括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HPLC)两种。

气相色谱是通过气相色谱柱将混合物中的各成分按其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相互分配系数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

气相色谱在药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对脂溶性、易挥发性的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通常,药物样品首先要通过适当的样品处理技术,如萃取、稀释或衍生化,然后进样到气相色谱仪器中进行分析。

GC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广泛用于分析各种药物中的有机物成分。

液相色谱是通过液相色谱柱将待测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分离的过程。

液相色谱具有高选择性和灵敏度,对极性物质的分析效果尤为显著。

在药物分析中,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的柱和检测方法来完成各种成分的定量测定,如正向相、反向相、离子对等。

HPLC是目前最常用的液相色谱技术,其分辨率高,分析速度快,准确性高,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中成分的定量和质量控制。

色谱分析在药物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药厂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和成品药的质量,还可以帮助医院及检验机构检测各种药品中的活性成分和有害物质。

通过色谱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药品的成分、含量,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总的来说,色谱分析技术在药物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不断发展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色谱分析仪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将进
一步提高,分析效率将得到加强,为药物质量分析提供更可靠、更高效的技术手段。

希望色谱分析技术能够为药物质量监管和临床用药提供更好的支持,确保人们的健康和用药安全。

色谱分析(中国药科大学)第4章第1-6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色谱分析(中国药科大学)第4章第1-6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一)固定相
本法采用未改性的原形硅胶为固定相,以水性溶液作流动相。常用于分析中药中的生物碱成分,或化学合成的生物碱类药物。
该方法的保留机制是基于硅胶表面的硅羟基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离子交换特性,改变任一流动相条件(pH, 离子强度,含水量),都会对保留时间产生影响。
(二)流动相
该法常用的流动相为:乙醇(或甲醇)—1~3%三乙胺水溶液(磷酸或醋酸调节pH值至6~7.5)(85:15)或(80:20)。该法的色谱保留机理相当于离子交换机理,主要依碱性强弱出峰。色谱峰的对称性很好,峰形尖锐。适合于分离在反相HPLC中不宜分离的生物碱类混合物(反相HPLC中生物碱可能拖尾及峰展宽,有时tR相差很大)。
经典柱色谱填料颗粒粒径一般大于100um,颗粒较大,传质扩散缓慢,手工装柱不易装均匀,涡流扩散现象较严重,因此经典液相色谱法柱效较低,分离能力差,只能胜任各组分分配系数相差较大的样品(各组分性质相差较大的样品)的分离,HPLC填料粒径一般为5-10μm,传质快,采用高压均浆技术装柱,装柱均匀性号,涡流扩散小,因此HPLC柱效很高,比经典柱色谱高数百~数千倍,25cm长的硅胶柱柱效可达2万理论塔板,能胜任复杂物的分离,峰容量大。
色谱柱不能很长,柱效不会太高
载气不影响分配,靠改变固定相来改变选择性
固定相:没有GC那样种类繁多靠改变流动相来改变选择性
回收困难
可定量回收,可用于制备
第二节 液-固吸附色谱及液-液分配色谱
一 液-固吸附色谱(LSC)
(一)定义
色谱分离是基于吸附效应的色谱法称为吸附色谱,又称液-固吸附色谱、正相色谱法(normal phase chromatography,NPC)。
影响NS/RE色谱保留的因素如下:
1. 水的比例增加,洗脱能力减小;

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物分析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色谱技术是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色谱技术通过利用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在固体、液体等介质中的差异,实现对药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本文将围绕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一、药物分析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国内外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药研发数量不断增加。

而药物的合成、纯化、稳定性和生物效应等因素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为保障人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药物的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对药物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稳定性评估。

药物分析是药物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

药物分析可分为药物质量分析、药物稳定性分析、药物纯度分析、药物杂质分析等多个方面。

其中,药物质量分析是药品质量控制的基础,可为药物研发和制造提供可靠的质量指标和控制手段。

药物稳定性分析能够及时发现药物在储存和使用中的变化情况,为制定药物储存和使用标准提供基础数据。

药物纯度分析则能够快速判断药品的质量,确保药品符合质量标准。

二、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 气相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基于化学物质固、液分离特性的分离技术。

气相色谱技术可用于药物杂质含量分析、药物定量分析等多个方面。

其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用于药物分子结构的确定。

2. 液相色谱技术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基于化学物质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特性进行分离的技术。

液相色谱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例如,药物含量分析、药物纯度分析、药物残留分析等方面。

此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还可用于药物的分子识别、化合物定性等方面。

3. 常见的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比较常见的色谱技术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离子色谱法(IC)、气相色谱法(GC)、毛细管色谱法(CE)等。

各类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有各自的特点,具体应用需根据药物的特性和待分析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选择。

三、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在药物分析中,色谱技术的应用常受到许多限制。

色谱法与药物分析

色谱法与药物分析

色谱法与药物分析色谱法是现代分离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 色谱法分离原理是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两相作相对移动时,使这些物质在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分配,原来微小的分配差异产生了很明显的分离效果,从而依先后顺序流出色谱柱.再通过适当的检测手段,可以对分离后的各组分进行测定.1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以气体为流动相的柱色谱法.由于气体粘度小,组分扩散速率高,传质快,可供选择的固定液种类比较多.采用高灵敏度的通用型检测器,使得气相色谱法具有选择性好,柱效高,灵敏度高的特点.方伊[1]等人曾利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斑蟊素在几种萃取体系中的分配行为,测定了它的分配系数.结果证明此方法的分离效果不错,检测限低,且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度良好.气相色谱法更多的应用于测定有机溶剂和药物的含量及残留上,且回收率都很高与填充柱相比,毛细管柱的渗透性大,分析速度快,传质阻力小,因此使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有利于提高色谱分离能力,加快色谱分析速度,且样品用量少,可促进色谱的应用.孔祥虹[2]等人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中药材中多种拟除虫菊酯类残留量2液相色谱法2. 1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离分析技术.它是在经典的液相色谱基础上,引入气相色谱理论,在技术上采用高压输液泵、梯度洗脱技术、新型高效填充剂以及各种高灵敏度检测器,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相比较,具有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灵敏度高和操作自动化等优点.2. 2离子色谱法离子色谱法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的液相色谱法.该方法用离子交换树作为固定相,电解质溶液为流动相,用电导检测器检测.为了消除流动相中强电解质背景离子的干扰,设置了化学抑制柱.试样组分在分离柱和抑制柱上的反应原理是:根据离子交换树脂上可电离的离子与流动相中带相同电荷的组分离子进行交换,这些离子对交换树脂具有不同的亲和力而彼此分离.寇兴明[3]等人用双柱法同时测定川附子中氯、磷和硫的离子色谱法,他们以Na2CO3作熔剂,干灰化-沸水浸取法处理样品,Na2CO3-NaHCO3混合液为淋洗液,电导法检测.2. 3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根据固定相与流动相极性的不同,液-液色谱法又可分为正相色谱法和反相色谱法. 当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的极性时称反相色谱法,主要用于非极性物质或中等极性物质的分离分析.在中药制剂分析中,大多采用反相色谱法.李赫等人[4]建立的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对不同剂型保健品中类胡萝卜素进行提取,同时测定保健品中4种类胡萝卜素的含量.该法简便、快速、准确,是保健品中多种类胡萝卜素定量测定的可靠方法之一.3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是上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简单、便捷经济灵敏、高效、应用广泛的分离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材料的应用,使其得到了很大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技术。

药学药物分析多选-1

药学药物分析多选-1

药学药物分析多选-1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231分一.多选题(共225题,每题1分)1.中国药典中采用旋光度法测定含量的药物是( )A.葡萄糖注射液B.右旋糖酐40氯化钠注射液C.维生素E注射液D.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E.硫酸阿托品注射液2.青霉素或头孢菌素可以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含量,其操作要点为( )A.需进行空白实验校正B.空白实验采用未经过水解的样品溶液进行C.溶解样品的水为新沸放冷的水D.在强碱性条件下水解E.水解应在水浴中进行3.吡啶类药物的化学特性为( )A.酰肼基团的还原性B.吡啶环的碱性C.吡啶环与重金属盐(如氯化汞、硫酸铜、碘化铋钾等)、苦味酸形成沉淀D.紫外吸收光谱特征E.色谱行为4.维生素A的鉴别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A.氯化锑反应B.重氮化-偶合反应C.紫外吸收光谱法D.薄层色谱法E.与浓硫酸反应5.青霉素或头孢菌素采用碘量法测定含量,其主要条件包括( )A.需进行空白实验校正B.空白实验采用未经过水解的样品溶液进行C.反应液的pH应为4.5左右D.反应温度在24~26℃为宜E.采用青霉素标准品平行对照测定并计算含量6.可用异烟肼比色法测定含量的药物有( )A.苯甲雌二醇B.睾酮C.黄体酮D.地塞米松E.炔雌醇7.滑石粉、硫酸钙、淀粉等水中不易溶解的辅料.主要对以下哪几种测定方法有影响( )A.比色法B.荧光分析法C.纸色谱法D.比旋法E.比浊法8.吗啡生物碱的鉴别反应为( )A.还原反应B.紫脲酸铵反应C.沉淀反应D.FrohodeE.Marquis反应9.需做均匀度检查的制剂有( )A.规格为10mg以下的软膏B.规格为10mg以下的滴眼液C.规格为10mg以下的片剂D.规格为20mg以下的软膏E.规格为2mg以下的膜剂10.在杂质检查中,若药物有色影响检查,可采用( )A.内消色处理B.采用空白对照法C.将样品过滤后测定D.用标准对照液比较E.外消色法处理11.恒重的定义及有关规定( )A.供试品连续2次干燥后的重量差值在0.5mg以下的重量B.连续2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值在0.3mg以下的重量C.干燥至恒重的第2次及以后各次称重应在规定条件下继续干燥1小时后进行D.炽灼至恒重的第2次及以后各次称重在规定条件下炽灼20分钟后进行E.干燥或炽灼3小时后的重量12.地高辛及其片剂的测定方法为( )A.HPLC法B.GC法C.比色法D.紫外分光光度法E.荧光法13.芳胺类药物的代表性药物有( )A.盐酸普鲁卡因B.对乙酰氨基酚C.苯佐卡因D.利多卡因E.咖啡因14.硫喷妥的紫外吸收光谱特征为( )A.在酸性(pH1~2)介质中几乎无吸收B.在碱性(pH10)介质中,吸收峰为255mm(小峰)与304mmC.在强碱(pH13)介质中,255mm峰消失,只有304nm处的吸收峰D.在pH10的碱性介质中,吸收峰在240nmE.在pH13的强碱性介质中,吸收峰移至255nm处15.制剂分析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杂质检查项目与原料药的检查项目相同B.杂质检查项目下辅料的检查项目相同C.杂质检查主要是检查制剂生产、贮存过程中引入的或生产的杂质D.不要进行杂质检查E.除杂质检查外还应进行制剂学方面的有关检查16.热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有( )A.TGA B.DTAC.ODS D.DSCE.GSC17.中国药典规定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应包括( )A.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B.分离度C.重复性D.中间精密度E.拖尾因子18.当注射液中含有NaHSO3、Na2SO3等抗氧剂干扰测定时,可以用( )A.加入丙酮作掩藏剂B.加入甲酸作掩藏剂C.加入甲醛作掩藏剂D.加盐酸酸化,加热使分解E.加入氢氧化钠,加热使分解19.黏度可分为( )A.动力黏度B.平氏黏度C.乌氏黏度D.运动黏度E.特性黏度20.下列检查项目中哪些不属于一般杂质检查( )A.硫酸盐检查B.氯化物检查C.溶出度检查D.重金属检查E.有关物质检查21.具有旷醇酮基结构的甾体激素类药物包括( )A.黄体酮B.可的松C.泼尼松D.地塞米松E.倍他米松22.盐酸普鲁卡因具有下列性质( )A.具有芳伯氨基,有重氮化-偶合反应B.红外光谱图中3300cm-1处有酚羟基的特征峰C.红外光谱图中1692cm-1处有羰基的特征峰D.具有酯键,可水解,水解产物具有两性E.侧链烃胺具碱性23.表示样品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的有( )A.变异系数B.绝对误差C.相对标准差D.误差E.标准差24.正确的干燥失重检查方法为( )A.称量瓶不需预先在相同条件下干燥至恒重B.供试品应平铺于称量瓶内,厚度一般不超过5mmC.干燥的温度均为105℃D.干燥后应将称量瓶置干燥器内,放冷至室温再称量E.受热易分解或易挥发的药物可用干燥剂干燥25.关于巴比妥类药物鉴别中的铜盐反应,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含硫巴比妥类药物呈紫色或生成紫色沉淀B.含硫巴比妥类药物呈绿色C.一般巴比妥类药物呈紫色或生成紫色沉淀D.一般巴比妥类药物呈绿色E.凡是巴比妥类药物均呈紫色或紫色沉淀26.药物中所含有的一般杂质应包括( )A.氯化物、硫酸盐B.铁盐C.重金属、砷盐D.酸碱度、溶液颜色E.干燥失重、炽灼残渣27.用于测定青霉素族抗生素类药物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应包括( )A.差示紫外分光光度法B.三点校正法C.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D.硫醇汞盐法E.酸水解法(铜盐法)28.砷盐检查法中,在反应液中加入碘化钾及酸性氯化亚锡,其作用是( )A.将5价砷还原为3价砷B.抑制锑化氢的生成C.抑制硫化氢的生成D.有利于砷化氢的产生E.有利于砷斑颜色的稳定29.美他环素的鉴别实验为( )A.紫外分光光度法B.HPLC法C.Cl-法D.茚三酮反应E.坂口反应30.双缩脲反应鉴别盐酸麻黄碱时,所呈紫堇色的产物应包括( )A.无水铜配体化合物[(C10H15NO)2CuO] B.含2分子结晶水的铜配位化合物[(C10H15NO)2CuO·2H2O]C.合4分子结晶水的铜配位化合物[(C10H15NO)2CuO·4H2O] D.铜的氧化物E.含5分子结晶水的硫酸铜31.以下物质中,不属于片剂常用赋形剂的是( )A.维生素C B.糊精C.淀粉D.焦亚硫酸钠E.滑石粉32.下列何种形体药品可测其熔点( )A.易粉碎的固体药品B.不易粉碎的固体药品,如脂肪、石蜡、羊毛脂等C.凡士林D.低凝点的液体E.超临界液体33.药物中的杂质是指( )A.药物中的合成中间体B.药物中的异构体C.药物中的水分D.注射剂中的注射用水E.片剂中的淀粉34.可与四氮唑蓝反应而变色的药物有( )A.苯丙酸诺龙B.醋酸氢化可的松C.地塞米松D.甲睾酮E.皮质酮35.巴比妥类药物的共性反应为( )A.与碘试液的反应B.与银盐的反应C.与铜盐的反应D.水解反应E.紫外吸收特征36.巴比妥类药物的性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二酰亚胺结构,显酸性B.具有二酰亚胺结构,显碱性C.具有二酰亚胺结构,具有氧化性D.可以互变异构,成烯醇式E.其盐具有酸洼37.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的主要鉴别实验有( )A.沉淀反应B.呈色反应C.火焰反应D.光谱法E.色谱法38.可直接与三氯化铁发生显色反应的药物( )A.阿司匹林B.氯贝丁酯C.水杨酸D.对氨水杨酸钠E.苯甲酸及其盐39.以下制剂中规定不要求检查崩解时限的制剂为( )A.含片B.泡腾片C.栓剂D.滴丸剂E.阴道片40.葡萄糖中的主要的检查项目为( )A.溶液的澄清度的颜色B.乙醇溶液的澄清度C.亚硫酸盐和可溶性淀粉D.酸度、硫酸盐、氯化物E.蛋白质41.可用重氮化-偶合反应进行鉴别的药物有( )A.对氮水杨酸钠B.对乙酰氨基酚C.盐酸丁卡因D.盐酸普鲁卡因E.肾上腺素42.吸附指示剂法测定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氯化钠含量时,需要的各种溶液为( )A.荧光黄指示液B.2%糊精溶液C.2.5%硼砂溶液D.氨试液E.硝酸银滴定溶液(0.1mol/L)43.不加Hg(Ac)2,以结晶紫为指示剂,用HClO4直接滴定的药物有( )A.硫酸奎尼丁B.硝酸士的宁C.盐酸吗啡D.磷酸可待因E.氢溴酸山莨菪碱44.盐酸麻黄碱的鉴别反应为( )A.红外光谱法B.双缩脲反应C.Vitali反应D.Cl的反应E.SO42-的反应45.维生素B1常用的含量测定方法是( )A.气相色谱法B.生物效价法C.硅钨酸重量法D.中和法E.非水溶液滴定法46.可与重氮苯磺酸反应生成红色偶氮染料的药物有( )A.氢化可的松B.雌二醇C.苯甲雌二醇D.黄体酮E.炔雌醇47.与2,4-二硝基苯肼试剂反应的药物有( )A.醋酸可的松B.醋酸地塞米松C.黄体酮D.醋酸泼尼松E.雌二醇48.药物中的杂质应为( )A.没有治疗作用的物质B.影响药物疗效的物质C.影响药物稳定性的物质D.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E.药物制剂中的附加剂49.中国药典收载的pH标准缓冲液有( )A.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液B.磷酸盐缓冲液C.枸椽酸盐缓冲液D.酒石酸盐缓冲液E.硼砂缓冲液50.溴量法测定巴比妥类药物含量时( )A.先加入溴,取代反应后加入过量的碘化钾,置换出碘,用硫代硫酸钠滴定B.淀粉指示剂应该在碘被置换出以后,开始用硫代硫酸钠滴定前加入C.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时,由于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碘,应该在滴定的近终点时加入淀粉指示剂D.滴定结束时,溶液中溴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溴分子和氢溴酸E.异戊巴比妥不能用该法测定其含量51.对照品系指( )A.自行制备,精制,标定后使用的标准物质B.由卫生部指定的单位制备,标定和供应的标准物质C.按效价单位(或μg)计D.均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进行计算后使用E.均应附有使用说明书,质量要求,使用有效期和装量等52.维生素E的鉴别可以采用的以下方法( )A.氯化铁-联吡啶反应B.硝酸反应C.紫外光谱法D.薄层色谱法E.与浓硫酸反应53.生物碱中特殊杂质检查利用( )A.溶解度的差异B.旋光度的差异C.碱性强弱的差异D.基团反应的差异E.色谱性质的差异54.可与红四氮唑反应而变色的药物有( )A.戊酸雌二醇B.醋酸可的松C.倍他米松D.泼尼松E.黄体酮55.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有( )A.铁-酚试剂比色法B.荧光分析法C.异烟肼比色法D.紫外分光光度法E.非水溶液滴定法56.盐酸普鲁卡因的化学性质为( )A.重氮化反应(游离芳伯氨基的特征反应) B.重氮-偶合显色反应(同A项下)C.酯的水解特性(盐酸普鲁卡因属于对氨苯甲酸酯类,可水解生成对氨苯甲酸白色沉淀) D.脂肪胺基具弱碱性,有生物碱的一般特性E.游离碱多为油状物或低熔点固体,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而其盐则相反57.中国药典收载的溶液颜色检查法包括哪几种方法( )A.标准比色液比较法B.分光光度法C.硫氰酸铵显色法D.酸度计法E.色差计法58.可与氨制硝酸银反应生成银沉淀的药物有( )A.可的松B.炔雌醇C.醋酸地塞米松D.黄体酮E.泼尼松59.下列反应属于鉴别巴比妥类药物取代基反应的是( )A.铜盐反应B.汞盐反应C.碘试液反应D.硝化反应E.甲醛-硫酸反应60.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包括( )A.倍他米松B.地塞米松C.泼尼松D.苯丙酸诺龙E.氢化可的松61.蔗糖中的特殊杂质为( )A.乳糖B.葡萄糖(还原糖)C.钙盐D.麦芽糖(还原糖)E.蛋白质62.紫外分光光度计应定期检查( )A.波长精度B.吸收度准确性C.狭缝宽度D.溶剂吸收E.杂散光63.标准品系指( )A.用于生物检定的标准物质B.用于抗生素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C.用于生化药品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D.用于校正检定仪器性能的标准物质E.用于鉴别、杂质检查的标准物质64.蔗糖的鉴别实验为( )A.与三氯化铁反应B.燃烧实验C.与银盐反应D.与铜盐反应E.与碱性酒石酸铜试液的反应65.药物的信号杂质是指( )A.砷盐B.干燥失重C.氯化物D.铁盐E.硫酸盐66.属于系统误差的有( )A.试剂不纯造成的误差B.操作者判断滴定终点颜色偏深造成的误差C.温度变化造成的误差D.滴定管刻度不准造成的误差E.天平砝码不准引入的误差67.BP正文项下每一个品种项下包括( )A.鉴别B.检查C.含量测定D.贮藏E.作用与用途68.片剂中应检查的项目有( )A.澄明度B.应重复原料药的检查项C.应重复辅料的检查项目D.重量差异E.检查生产、贮存过程中引入的杂质69.药物在生产过程中易引入的杂质是( )A.中间体、副产物B.氧化物、潮解物聚合物C.降解物、水解物D.分解物、霉变物E.原料、残留溶剂、重金属70.中国药典附录内容包括( )A.红外光谱图B.制剂通则C.对照品(标准品)色谱图D.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E.物理常数测定法71.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原则( )A.技术先进,检验方法要求准确,灵敏,简便,快速B.质量第一,确保用药安全有效C.要有针对性D.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根据生产实际水平E.符合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72.阿司匹林的红外吸收特征峰在( )A.1695cm-1B.1760cm-1C.1420cm-1D.3230cm-173.能和三氯化铁发生显色反应的药物为( )A.水杨酸B.对氨水杨酸钠C.苯甲酸(钠盐) D.氯贝丁酯E.阿司匹林74.中国药典的主要部分包括( )A.索引B.凡例C.正文D.附录E.通则75.用于评价药物含量测定方法的指标( )A.定量限B.精密度C.准确度D.选择性E.线性药范围76.脂肪和脂肪油检验的内容应包括( )A.酸值B.皂化值C.羟值D.碘值E.凝点77.苯巴比妥中检查的中性或碱性物质为( )A.苯巴比妥酸B.酸性物质C.中间体Ⅰ的副产物2-苯基丁酰脲D.中间体Ⅰ的降解产物E.碱溶液中不溶物78.色谱法测定药物含量时的定量方法有( )A.峰高自身对照法B.内标峰面积法(不加校正因子)C.内标法D.外标法E.面积归一化法79.孕激素药物包括( )A.戊酸雌二醇B.黄体酮C.苯丙酸诺龙D.醋酸氯地孕酮E.己酸羟孕酮80.属于芳酸及其酯类药物者为( )A.水杨酸B.阿司匹林C.贝诺酯D.苯甲酸钠E.氯贝丁酯81.戊烯二醛反应,需要经历的过程是( )A.溴化氰加到吡啶环上B.氮原子的对位发生溴化氰的加成C.吡啶环的水解D.形成己烯醛E.氮原子的化合价发生改变82.非水滴定法测定吩噻嗪类药物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吩噻嗪类药物的母环上含有氮原子,可以在非水溶液中进行测定B.支链上不含杂原子的吩噻嗪类药物无法用该法测定C.常用溶剂为液氨D.以结晶紫为指示剂E.吩噻嗪类药物的盐酸盐可以直接测定83.盐酸吗啡中应检查的特殊杂质为( )A.吗啡B.阿扑吗啡C.罂粟碱D.莨菪碱E.其他生物碱84.具有甲酮基结构的甾体激素类药物包括( )A.苯丙酸诺龙B.炔诺酮C.黄体酮D.己酸羟孕酮E.醋酸甲地孕酮85.氯贝丁酯中的特殊杂质为( )A.酸度B.对氯酚C.间氨基酚D.对氨基酚E.挥发性物质86.色谱法的系统适用性试验一般要求( )A.达到规定的理论板数B.固定相和流动相比例适当C.分离度R应大于1.5 D.色谱峰拖尾因子T在0.95~1.05E.流动相的流速应大于1ml/min87.吲哚生物碱(利舍平)和香草醛或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呈色反应是基于( )A.吲哚环上β位活泼氢原子B.芳香醛的醛基C.吲哚环不饱和结构D.芳香醛的苯环E.利舍平分子结构中吲哚环上β位的活泼氢原子与芳醛的醛基发生的呈色缩合反应88.Na2S2O3标准液配制时( )A.加KI为稳定剂B.用新沸放冷的水配制C.加无水Na2S2O3为稳定剂D.配好后放置一段时间后过滤E.加少量HCl调pH89.IR中苯环的骨架振动是( )A.1700cm-1B.l600cm-1C.1580cm-1D.1450cm-1E.1000cm-190.青霉素类药物采用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以下叙述正确的有( )A.包括铜盐法和硫醇汞盐法B.其原理是利用酸性条件下的降解产物青霉烯酸在紫外区有强吸收C.加入铜盐或汞盐可以增加测定溶液的稳定性D.其原理是利用碱性条件下的降解产物青霉烯酸在紫外区有强吸收E.测定波长一般在320~345nm91.以下哪种药物中规定不检查5-羟甲基糠醛( )A.无水葡萄糖B.含水葡萄糖C.葡萄糖注射液D.葡萄糖酸钙注射液E.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92.GC常用的检测器有( )A.光电倍增管B.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C.热导检测器D.电子捕获检测器E.紫外检测器93.物质的折光率与下列因素有关( )A.光线的波长B.透光物质的温度C.光路的长短D.物质折光的敏感度E.杂质的含量94.可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药色氧化亚铜沉淀的药物有( )A.可的松B.醋酸泼尼松C.甲睾酮D.黄体酮E.醋酸地塞米松95.吸附指示剂法测定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的氯化钠含量时,加入的溶液为( )A.硝酸银滴定溶液B.荧光黄溶液C.2%糊精溶液D.2.5%硼砂溶液E.氨试液96.罗红霉素应检查的项目为( )A.水分B.异常毒性C.碱度D.有关物质E.无菌97.下列鉴别巴比妥类药物的反应中不属于利用特殊元素鉴别的是( )A.银盐反应B.汞盐反应C.碘试液反应D.硫酸亚硫酸反应E.氢氧化钠条件下与铅反应98.药物因贮藏保管不妥,或贮藏时间过长,可能产生的杂质有( )A.氧化产物B.分解产物C.水解产生D.副产物E.中间体99.由维生素A被氧化而产生的杂质为( )A.环氧化物B.过氧化物C.维生素A醛D.生育红E.维生素A酸100.非水溶液滴定法测定硫酸奎宁含量的反应条件为( )A.冰醋酸-醋酐为溶剂B.高氯酸滴定液(0.1mol/L)滴定C.1mol高氯酸与1/3mol硫酸奎宁反应D.仅用电位法指示终点E.溴酚蓝为指示剂101.中国药典的正文项下应包括( )A.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B.来源C.鉴别D.纯度检查E.含量测定102.胺类药物的一般特性为( )A.具有芳伯氨基的重氮化反应、重氮-偶合反应以及与芳醛综合反应B.仲、叔氨基的碱性C.芳香环的紫外吸收特征D.酰胺与酯的水解反应E.盐的特性103.颗粒剂应检查( )A.干燥失重B.装量差异限度C.装量D.粒度E.溶化性104.维生素C不能使其褪色的试剂为( )A.碘试液B.亚甲蓝试液C.2,6-二氯靛酚钠试液D.甲基橙酸性指示液E.结晶紫的冰醋酸溶液105.四环素类抗生素的鉴别反应是( )A.三氯化铁反应B.溴水反应C.浓硫酸反应D.荧光反应E.坂口反应106.重量分析法分为( )A.萃取法B.挥发法C.酸性沉淀法D.提取沉淀法E.沉淀法107.用紫脲酸铵反应可以鉴别的药物( )A.咖啡因B.盐酸伪麻黄碱C.硫酸奎宁D.盐酸吗啡E.茶碱108.生物碱的沉淀试剂有( )A.雷氏盐B.碘试液C.变色酸-硫酸D.苦味酸E.硫氰酸铵109.生物碱显色反应丰富。

药物分析试验试验九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含量的方法学研究一

药物分析试验试验九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含量的方法学研究一

(八)耐用性
实验九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含量的方法学研究
四、实验内容
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填充剂:十八烷基键和硅胶为流动相
流动性:甲醇-水(70:30) 检查波长: 240 nm 理论板数按醋酸地塞米松峰计算不得低于 4000,醋酸地塞米松峰与相邻杂质峰的分离
度应符合要求。
实验九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含量的方法学研究
四、实验内容
2.方法学验证
(1)专属性:醋酸地塞米松片中附加成分
有糖粉、淀粉、预胶化淀粉、粉晶纤维素、
硬脂酸镁、羧甲基淀粉钠、10%淀粉浆。 记录色谱图,衡量分析方法是否受到干扰。
实验九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含量的方法学研究
四、实验内容
2.方法学验证
(2)线性与范围:以峰面积(Y) 对进样浓度 (X)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 醋酸地塞米松在20~100μg/ml 的范围内,峰面
地塞米松的含量。
实验九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含量的方法学研究
四、实验内容
3.样品测定 外标法:
标示百分含量:
Thank you
药物分析实验
实验九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
含量的方法学研究
实验九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含量的方法学研究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含量的 验证内容和要求; 2. 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含量的 原理; 3. 熟悉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思路。
实验九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含量的方法学研究
二、实验原理
药品质量标准的分析方法根据其使用的对象
和检验目的不同,需要验证的项目也不同。
对分析方法评价不仅是要验证采用的方法是 否适合于相应的检验要求,同时也为建立新 的分析方法提供实验研究依据。

药物色谱分析PPT课件

药物色谱分析PPT课件

第三节 非极性键合相色谱法 (non-polar bonded phase 四、非极性键合相色谱法的ch流动ro相m的设a计t原o则graphy)
原则 首选溶剂
多元溶剂
洗脱能力
替代溶剂
离子抑制 色谱
解释
非极性色谱首选溶剂为甲醇、乙腈、四氢呋喃, 底剂为水
由不同组别的纯溶剂与底剂(或极性调节剂)组 成,一般不同时使用两个相同组别的纯溶剂
(一)中性化合物的分析
2、改变有机溶剂的类型
流动相的洗脱强度与有机溶剂的类型有关如图:
第三节 非极性键合相色谱法 (non-polar bonded phase
chromatography)
四、非极性键合相色谱法的流动相的设计原则
(一)中性化合物的分析
2、改变有机溶剂的类型
一般改变有机溶剂不会影响样品的出峰顺序,但也有特例如图:
第四节 极性键合相色谱法 (polar bonded phase chromatography)
极性键合色谱相表面的基团组成:键型、主体基团和
极性端基,如图
第五节 离子交换键合相色谱法 (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IEC)
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以缓冲液为流动相,借助试样中电离组分对离子交换剂亲 和力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离子型或可离子化的化合物的目的的方法
chromatography)
三、非极性键合相色谱法的流动相的基本组成
1、一元溶剂系统:一般不采用纯水系统
2、二元溶剂系统:一般采用洗脱能力较弱的水作为底剂,再加 入一定量与水相混溶的有机溶剂作为调节剂,如甲醇、乙腈, 也可考虑四氢呋喃
3、三元溶剂系统:在二元溶剂系统基础上添加四氢呋喃、三乙 胺、离子对试剂、缓冲盐、醋酸、磷酸等

(第三章)药物分析-色谱分析法

(第三章)药物分析-色谱分析法

纸色谱
1)紫外光 :对未知化合物,展开后在用显色剂以前,应先在紫 外灯下进行察看。紫外光常用两种波长254 nm与365 nm。
2)碘:碘是一种非破坏性显色剂,价廉易得,显色迅速、灵敏。 与物质的反应往往是可逆的。
3)水:为非破坏性显色剂,用于硅胶薄层,纸色谱不常用。
纸色谱
④ 测量Rf值与鉴定:
必须注意:展开剂也须事先用缓冲液平衡后再使用。
斑点拖尾现象形成的几种原因:
① 点样量过多,超过了滤纸溶剂的溶解能力。
② 物质电离,导致Rf值差异。
③ 被分离的物质与滤纸上的Cu2+、Ca2+、Mg2+等杂质形 成络合物而形成拖尾,可改用纯滤纸展开。 ④ 某些物质在展开过程中分解,产物有不同的Rf值。
样点朝上,展开剂从上向下通过薄层或滤纸。展开 剂通过滤纸条或纱布条作为桥梁进行转移。展开剂 受吸附和重力的双重作用,展开较快。
特 殊 装 置
纸色谱的下行展开法
3. 双向展开
用于某些复杂成分或Rf值较小的成分的展开
B
d
C
c
b
a
d
c
b
a
A
混合样品
CB
A
**边缘效应: 消除边缘效应的方法: 1. 将展开槽、纸或薄层板用展开剂蒸气饱和; 2. 在层析缸内壁贴上用展开剂浸湿的滤纸条; 3. 点样位置距离边缘一定距离。
(1)氧化铝:有碱性、中性和酸性三类,粒度规格大多为100~150目。 碱性氧化铝(pH9~10):适用于碱性物质(如胺、生物碱)和对酸敏感的 样品(如缩醛、糖苷等),也适用于烃类、甾体化合物等中性物质的分离。 酸性氧化铝(pH3.5~4.5):适用于酸性物质如有机酸、氨基酸等以及色素 和醛类化合物的分离。 中性氧化铝(pH7~7.5):适用于醛、酮、醌、苷和硝基化合物以及在碱性 介质中不稳定的物质如酯、内酯等的分离,也用来分离弱的有机酸和碱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5
未收载 2000
色谱法在药典一部中的应用
2000 年版
2005 年版
薄层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
鉴别 检查 含量 鉴别 检查 含量 鉴别 检查 含量
测定
测定
测定
602 -- 18 11 21 11 1 2 107
848 -- 49 11 21 33 10 2 480

法,阐述其理论和方法,因此获诺贝尔化

学奖。
方 • 1954年,Ray把热导池检测器用于气相色

谱仪
的 • 1958年,产生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发 • 1959年,气相色谱的新仪器产生
展 • 20世纪60年代,推出了气相色谱-质谱联
用技术。
液相色谱法
• 1959年,凝胶过滤色谱研制成功
色 • 1966年,紫外检测器的研制成功,荧光

析血清蛋白而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 1967年,提出区带电泳(CZE)

• 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内径较小的毛细管中,

轴向扩散是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人们又相继

提出了胶束电动毛细管电泳法(MECC),非水

毛细管电泳法(NACE),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

(CIEF),毛细管凝胶电泳(CGE),90年代毛
三、按操作形式分类
• 柱色谱法(column chromatography) • 平板色谱法(plane chromatography)
第三节 色谱在药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未来
• 薄层色谱法是鉴别和有关物质检查的常用方法 • 液相色谱法是药物含量、中药有效成分、体内
药物分析、药理研究和临床检验常用技术 • 气相色谱法是药品中挥发性成分、中药农药残

和电化学检测器陆续问世
方 • 1967年,第一台自动化液相色谱仪组成,

色谱柱的填料也有了新进展
的 • 19世纪80年代,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产生,

HPLC-MS技术出现
展 • 2004年,超高效液相色谱出现(Waters
ACQUITY UPLC;Agilent RRLC)
毛细管电泳法
• 1948年,瑞典科学家梯塞留斯因应用电泳法分
液相色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LC), 又分为液-固色谱法LSC和液-液色谱法LLC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是以超临界流体作流动相, 以固体吸附剂或键合到载体上的高聚物为固定 相的色谱法
二、按分离原理分类

• 分离效率高,一般可同时分离分析多 种化合物,柱效高。
色 • 分析速度快 谱 • 灵敏度高 法 • 样品用量少 特 • 应用范围广 点 • 选择性好
• 易于自动化
• 缺点是定性能力不如光谱法
色谱分析法与其他分析方法的比较
化学法
光谱法
色谱法
适用范围 灵敏度
原料药含量测定 一般杂质检查 特定官能团鉴别
谱 • 1949年,Macllean等在氧化铝中加入淀粉

黏合剂制作薄层板
法 • 1956年,Stah提出概念,开发出薄层色谱

板涂布器
发 • 1964年,Hara发明了薄层扫描光度计
展 • 近年来,超薄层色谱法为此开创了一个全
新的领域。
气相色谱法
• 1952年,James和Martin等提出气相色谱
较低,一般为mg 级
药物、药物代 谢物或药物中 杂质定性及结 构鉴定
较高,一般为 g~mg级
药物的定性、 定量分析
较高,一般为 ng ~ g级
优点 缺点
简单、直观、快 速、价廉
无分离能力,选 择性差
准确度高
分离效率高
无分离能力, 定性能力较差 选择性差
色谱法的诞生
• 1834年,德国化学家Runge进 行染料和植物萃取液的布上 分离试验
细管电色谱开始受到重视
CE从液相色谱和凝胶电泳发展而来
移动界面电泳(30年代)
薄层层析(30年代)
气相色谱(40年代)
凝胶电泳(60年代)
液相色谱(60年代)
毛细管电泳(80年代)
微全分析系统uTAS(90年代末)
分离分析技术发展简史
第二节 色谱法的分类
一、按流动相和固定相的物态分类
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又分 为气-固色谱法GSC和气液色谱法GLC
留和有机溶剂残留的主要检测方法 • 毛细管电泳在蛋白质分离、手性药物的分离等
方面应用较广
各国药典色谱方法收载时间的比较
色谱方法 USP/年
TLC
1965
GC
1965
HPLC
1975
CE
2001
BP/年 1968 1973 1980 2000
JP/年 ChP/年
1971
1977
1971
1985
1981
药物色谱分析-1
齐永秀 药物分析教研室
第一章 概论
• 色谱法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史 • 色谱法的分类 • 色谱法在药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未来 • 色谱法的相关文献介绍
• 色谱分析法(Chromatography)是一

种物理或物理化学的分离分析方法,


主要用于分析多组分样品.
定 • 色谱系统由固定相和流动相组成。
1956年,Van Deemter等提出了色谱过程的速 率理论
1965年,Giddings提出速率理论偶合方程
近年来色谱理论研究多集中在柱过程热力学 和动力学参数、毛细管色谱柱、保留规律预 测及超临界流体色谱等方面
薄层色谱法
• 1938年,Izmailov和Schraiber在玻璃板

上涂氧化铝,用来分离药物
• 吸附色谱法(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 • 分配色谱法(partition chromatography) • 分子排阻色谱法(molecular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 离子交换色谱法(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IEC) • 亲和色谱法(affinity chromatography ,AC ) • 毛细管电泳法(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 • 手性色谱法(chiral chromatography,CC)
• 1897年,德伊以装白土的柱 子分离石油
• 1903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 特提出了吸附原理分离植物 色素,1906年发表关于色谱 的论文

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谱•

论•
的 发• 展•
1940年,英国的Martin和Synge提出液-液分配 色谱法
1941年, Martin和Synge提出柱效能模型,即 模拟蒸馏理论,同时提出流动相可用气体代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