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中的孝文化
诗经关于孝心的诗句

诗经关于孝心的诗句1. 诗经中有关孝的诗有什么一、《诗经》中的孝论《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今译:孝子孝孙的善行,会得到大福和长寿的报偿。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今译:牢记孝道,孝道就是生活的准则。
《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今译:孝子的孝行不绝,就会得到永远的赐福。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今译:具有孝道之美德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今译:对于先人,要永远尽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今译: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2. 诗经中有关孝的诗有什么一、《诗经》中的孝论《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今译:孝子孝孙的善行,会得到大福和长寿的报偿。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今译:牢记孝道,孝道就是生活的准则。
《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今译:孝子的孝行不绝,就会得到永远的赐福。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今译:具有孝道之美德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今译:对于先人,要永远尽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今译: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3. 关于孝心的诗句子欲养而亲不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
〖汉〗刘安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劝孝歌》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
《劝孝歌》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
《劝孝歌》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
《劝孝歌》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
《劝孝歌》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劝孝歌》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唐〗韩愈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
《格言集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
字严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
谈谈《诗经》中孝诗的几种类型

谈谈《诗经》中孝诗的几种类型
李仁君 1 高 杨 2
《诗经》是我鲜民之生,不如死
容基本上反映了周代社会现实。孝道在西周时期已成 之久矣。
为社会的一种普遍道德,《诗经》主要以情感方式讴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人念己的设想,环境中衬托出自己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将母来谂。
和敬爱之情。可谓笔曲而意达,言婉而情深,诗人把
——《小雅·鹿鸣之什·四牡》
自己对父母、兄长那深沉的爱表达得率直而强烈,细
这是一首典型的孝子无法尽孝而产生嗟叹之怨的
细读之,唯有泪千行。
诗篇。全篇以“我心伤悲”为诗情定调,“启处”本是
三、《诗经》中的伺亲养亲诗
是空洞的、抽象的,这样的孝子是空头的道德家,是 概父,将作者愧疚与还念之心表达得淋漓尽致。
欺世盗名、沽名钓誉。孔子主张“夫孝,始于事亲”“有
四、《诗经》中的承亲显亲诗
酒食,先生馔”;曾子认为“能养”是孝的三个重要
继承父母之志,立身行道,成就一番事业,这
内容之一;孟子强调“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家 就是孝。《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孝
不遑启处。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
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
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不遑将父。
——《国风·魏风·陟岵》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
《陟岵》被称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诗中描 不遑将母。
写了征人登高思念亲人时所念所想所感。诗人通过亲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
安居乐业、赡养父母的基础,作者却因王事而奔波在外,
孝亲的关键和核心是敬,但物质赡养也不能忽 不能在家尽孝,十分忧伤。鵻(一种孝鸟)在树上自由
《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孝道

《 诗经 ・ 商 颂 》之 《 烈祖 》,它 们虽然 多为祭祖 颂祖
生有 命 ,富贵在 天 ” (《 颜 渊 》 ), “ 未 知生 ,焉 知 之诗 ,实 际却充溢着 向在 世 的贤德 老者敬 老祝 寿祈福 死 ” (《 先进 》 ) 云 云 ,认 为 生 前 的事 未 知 的还 太
尽孝之辞。 如《 均 官》 :
俾 尔耆 而艾 ,
人老 须发却变青。
活到千岁与万岁 ,
健康 长寿无病害。
奄寺岁.
眉 寿无有 害 。
候 长者 呢? 《 论语 ・ 学 而 》说 : “ 弟子 ,入 则孝 ” ;
“ 事父 母 ,能 竭其 力”。 《 论语 ・ 里仁 》说 : “ 事 父 母几 谏 ,见 志不从 ,又敬 不违 ,劳而不怨 。” “ 父 母
t
丈史雅志 己 0 1 梅第1 期
一
《 诗经 》 所 反 映 的 周 代 孝 道
※墨 痕
丝衣 》, 《 诗经 ・ 鲁颂 》之 《 泮 水 》、 《 固官 》, 在 中国 ,儒 家学 说 只 重生 不 重 死 ,说 死 是 绝对 《
的, 终极 的 ,不能 考虑 ,无法讨论 。 《 论语 》言 : “ 死
讲的: “ 上治祖 祢 ,尊尊也 。下治 子孙 ,亲 亲也 。旁 治 昆弟 ,合族 以食 ,序 以昭穆 ,别之 以礼 义 ,人道 竭 矣 。”所 以 ,如 《 诗经 ・ 周颂 》之 《 雍 》、 《 载芟 》、
绵绵 葛 菡,在 河之 浒 。 终远 兄 弟 ,谓他 人 父。
谓他人 父 ,亦莫我顾 。
绵绵葛菡, 在河之溪。
终远 兄 弟 ,谓 他人母 。 谓 他人母 ,亦莫我 有 。
绵绵 葛菡 ,在 河之 滑 。
《诗经》中“孝子”“孝孙”考-文档资料

《诗经》中“孝子”“孝孙”考《诗经》中出现“孝子”“孝孙”的诗句有三首:《大雅?既醉》中,“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小雅?楚茨》中,“孝孙有庆,报以介福”;《周颂?雍》中,“假哉皇考,绥予孝子”。
《小雅》《大雅》《周颂》大部分作品均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创作完成,所以,这些“孝子”“孝孙”之词,应该出现在西周。
现在学术界对于“孝”观念产生的时代,基本上也认为是在这一时期。
其主要依据就是“孝”字大量出现在这时期的文献中。
而“孝子”“孝孙”词组在西周只出现在《诗经》之中。
“孝子”一词出现在青铜器铭文中,一直到战国才出现。
如“向孝子――向孝子鼎”(《集成》一三四九),“滑孝子――滑孝子鼎”(《集成》一九四七),“左孝子――左孝子壶”(《集成》九五三八)。
此几例均为战国晚期之器物,据西周时期已比较远。
此外,“孝子”“孝孙”之词又出现于先秦传世礼书中,其内涵与《诗经》中的有同有异。
礼书大部分编撰于战国时期,有些甚至晚至汉代,其观念和礼制较西周时期有很大的变化。
回到《诗经》本身,上面所总结的诗句都与祭祀有关系,传统的解释基本上指出了其祭祀的涵义。
以《大雅?既醉》为例。
范处义指出,“则周家之致孝於鬼神可谓源源不竭矣。
宜其神永赐以善亦无已也。
”①朱熹指出,“孝子,主人之嗣子也。
《仪礼》祭祀之终,有嗣举奠。
”②《诗经疏义会通》指出此章节的主旨为“奉先之孝”。
③古人对《诗经》“孝子”“孝孙”的解释源于礼书,礼书明确地讲到这些为祭祀之称呼。
如在《仪礼》的《特性馈食礼》《少牢馈食礼》章节中,在祭祀中以“孝孙”为主祭者的称呼。
在《礼记》中《郊特牲》:“祭称孝孙孝子,以其义称也。
称曾孙某,谓国家也。
”《曲礼》:“(诸侯)临祭祀,内事曰:‘孝子某侯某。
’”《杂记》称:“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
”这些和《诗经》中的意思是一致的。
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诗经表达孝道的作品有

诗经表达孝道的作品有《诗经》中有许多表达孝道的作品,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及其赏析:1. 《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这是一首悼念父母的诗,诗中表达了儿子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
诗人看到蒿与蔚,却错把莪当蒿,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
诗人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直抒胸臆,将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与自己不能终养父母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2. 《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这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并自责的诗,诗中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亲的养育之恩。
诗人自叹不能如黄鸟般用清脆婉转的歌声来安慰母亲的心,充分地表现了其自责的心情。
3. 《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台,北山有莱。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
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
乐只君子,遐不眉寿。
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
乐只君子,遐不黄耇。
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这是一首为贵族祝福的诗,全诗五章,每章六句,每章开头均以南山、北山的草木起兴,不仅起到了烘托的作用,还为比兴创造了一种氛围。
此诗体现了周代人对于孝德的尊崇,认为君子有高尚的品德,才是国家的基石、光辉和人民的父母。
这些作品都表达了诗人对父母的感激、敬爱和孝顺之情,强调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诗经对孝的理解

诗经对孝的理解诗经对孝的理解主要是家庭孝道、事君爱国、光宗耀祖这三方面所谓百善孝为先,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孝为道德准则,遵守伦理纲常,社会就能够养成一种为父慈、为子孝、为兄友、为弟恭的良好风气。
《诗经》中行孝的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对自己的长辈祖先行孝,即善事父母,尊祖敬宗,二是对自己的国君、国家行孝,即孝以事君;三是对自身的要求,即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1、善事父母,尊祖敬宗作为行孝对象的第一位,孝敬父母是以父母的养育之恩为感情基础的,如《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天天,母氏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甚善,我无令人。
爱有寒泉?在泠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睨院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这首诗写出了母生幼子,幼而育之,其辛劳甚矣;子女不能回报,自责之甚。
后二句反覆叠唱,突出孝子对母亲的深情.由此可见,周代孝敬父母的情感来源是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
而由孝敬生养父母推溯到列祖列宗,感恩祖先也是孝道的一个主题。
如《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表示对于先人,要永远尽孝。
《半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祛。
"则表明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2、孝以事君小“孝”事亲,大“孝"事君,古人把孝道由小及大,推及到了国家的层面,认为孝道的最终层面是建国兴邦。
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家,其主要是以”宗法社会”和“封建制度”相结合的“大家庭”,也就是说在当时宗法制主宰的社会中,国家就是整个的家。
孝在政治观念上的表达,就是对国君的赞扬,也有顺从先王的意愿,继承先王的政治准则和对先王的追念的意思。
如:《文王有声》篇中“筑城伊减作丰伊匹。
匪棘其欲,通追来孝。
王后悉哉”和“丰水有营,武王岂不仕?厥孙谋,以燕翼子。
武王悉哉”两章主要称赞文王的功德和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
用"孝”来称赞君王,表达了君王作为一国之主尽心尽力为”大家”尽孝,追念先王的同时也表明要继承先王的政治准则。
诗经中孝敬父母的句子

孝敬父母在诗经中的意义一、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记录了许多表达孝敬父母的句子,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华孝道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孝敬父母不仅是每个人的道德义务,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孝道的认可和弘扬,这些句子在传达对父母的敬爱之情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孝道的重视。
二、诗经中展现孝敬父母的句子在诗经中,有很多表达孝敬父母的句子,它们以简洁、明快的篇章追溯着久远的历史,充分展示了古人对于孝敬父母的理解和追求。
1. 大雅·泰誓偃武修文,干戈革兵。
纣为虐,商为儿克。
周监于二代,其德靡敌。
中原有菀,邦国惟士。
克昌上帝,绥我思成。
在彼无恶,在此无尤。
怀忧怀忧,维予与女。
怀忧怀忧,维予与女。
这首《泰誓》的开篇,就以“孝乃大课”的方式表述了孝敬父母是无比重要的事情。
这首古老的诗篇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社会的根本。
2. 邶风·车胤无父何怙?无母何保?无朋何依?无友何交?不孝同胥,乱我良叔。
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关爱,更是对自己的未来和家族的延续负责。
这首《车胤》告诉我们,没有父母的庇佑,我们将无法获得助力和支持,孝敬父母是我们坚守道义和维护亲情的重要方式。
3. 小雅·车辖兕觥其觩,既替余子将。
时维丙丁,车言四乘。
请命于王,丕显景福。
这首《车辖》则展示了孝敬父母的具体行动形式。
为父母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是孝敬他们的具体表现。
诗中,车辖为父母祈求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美好的生活,一方面展示了他对父母的孝心之深,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意义。
三、孝敬父母的积极影响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履行个人的道德义务,它还对于个人和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根据《诗经》中提及的句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 传递正能量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它能够传递正能量给子女和社会。
当子女看到父母乐于奉献、关心他人时,会受到鼓舞,也会更加关心他人。
《诗经》的伦理思想

《诗经》的伦理思想一、关于孝悌《诗经》中关于孝悌的观念产生较早,大约是反映了西周初年已有的关于调节家庭宗族关系的范畴。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说明周成王有信用,可为下民的模范。
祭祀他的人,永远要孝顺先王,以他为榜样。
“君子有孝子。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信、顺在孝之中,孝子之诚无穷尽,永远赐予其幸福。
“岂弟(恺悌)君子”“有孝有德”,和顺的君子,就是“有孝有德”的人。
换句话说,肯孝顺先祖而又温文尔雅的人,就是“岂弟君子”。
君子本指诸侯,在这里成了品行高尚之人的代称。
“假哉皇考,绥予孝子。
”这里表明祭祀祖先的目的,是要借助先祖,安抚孝子。
“假哉皇考”即借助祭祀伟大而英明的祖先的魂灵,这只是手段;“绥予孝子”即先祖的魂魄保佑我们,使我们安乐富强,这才是目的。
“闵予小子……永世克孝”,与前述《小雅・雍》篇意义相同。
以上是《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关于“孝悌”的思想。
这些“孝”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对先祖的祭祀上,与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孝”的观念还是有区别的。
孔子的“孝”主要是指事亲,他扩大了“孝”的概念。
如孔子答樊迟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他还在答子夏问时说:“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所以,孔子不仅要求祭祀,而且侍奉前辈要以礼,要让父母和祖父母先享用酒食,恭恭敬敬,如此等等才算作“孝”。
《诗经》里的“孝”是以“我”为中心,祭祀先祖的目的是为了让先祖的灵魂保佑自己福寿安康;而到孔子、孟子时则是要求以好好奉养活着的先辈为至孝。
同是一个“孝”字,目的倒了过来,由《诗经》中的“为我”转变成“为人”;由形式上的祭祀祖先活动为主转变为服侍长者为主。
孔子要求以在世的父祖为中心,尽可能服侍长辈,多做奉献。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当然,说得更具体些,就是要求继承先祖的事业。
《孟子》指出:“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诗经》中的孝文化
摘要:“孝”的观念很早就产生了,大概在原始社会末期,即母权制度向父权制度过渡的时期,由于血缘关系的稳定,便产生了“孝祀”的观念。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的表示祭祀孝敬祖先的诗句。
孝作为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具有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值得我们去挖掘弘扬。
本文立足于孝这一伦理思想,对《诗经》中表现孝文化的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以期对孝这一思想有更好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弘扬中华孝文化。
关键词:诗经孝弘扬中华文化
《诗经》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集,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它的伦理教化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
《诗经》中所体现的亲情观念、孝悌思想等对于我们修正社会风气,弘扬中华文化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可以说,诗经不仅是我国文学的源头,而且也是我国道德和政治的教科书。
我们可以通过细读《诗经》,从中汲取有益养分,以灌溉社会这棵参天大树,助它健康成长。
《诗经》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广泛。
周代统治者重视教化,经常派官员到民间收集资料,而孝思想占据了当时社会伦理的极大部分,这样一来,《诗经》中就有许多关于孝道的记载。
这些记载中既有关于孝的内涵、行孝的对象,也有关于行孝的方式,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一、《诗经》中的孝思想
(一)孝的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东西。
既有文化理念的渗透,又有礼仪制度的制约。
而在《诗经》中,孝的内涵主要是从家庭孝道、事君爱国、光宗耀祖这三个方面来表现的。
(二)行孝的对象与方式
所谓百善孝为先,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孝为道德准则,遵守伦理纲常,社会就能够养成一种为父慈、为子孝、为兄友、为弟恭的良好风气。
《诗经》中行孝的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对自己的长辈、祖先行孝,即善事父母,尊祖敬宗,二是对自己的国君、国家行孝,即孝以事君;三是对自身的要求,即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1、善事父母,尊祖敬宗
作为行孝对象的第一位,孝敬父母是以父母的养育之恩为感情基础的,如《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甚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这首诗写出了母生幼子,幼而育之,其辛劳甚矣;子女不能回报,自责之甚。
后二句反覆叠唱,突出孝子对母亲的深情。
由此可见,周代孝敬父母的情感来源是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
而由孝敬生养父母推溯到列祖列宗,感恩祖先也是孝道的一个主题。
如《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表示对于先人,要永远尽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则表明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2、孝以事君
小“孝”事亲,大“孝”事君,古人把孝道由小及大,推及到了国家的层面,认为孝道的最终层面是建国兴邦。
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家,其主要是以“宗法社会”和“封建制度”相结合的“大家庭”,也就是说,在当时宗法制主宰的社会中,国家就是整个的家。
孝在政治观念上的表达,就是对国君的赞扬,也有顺从先王的意愿,继承先王的政治准则和对先王的追念的意思。
如:《文王有声》篇中“筑城伊淢,作丰伊匹。
匪棘其欲,遹追来孝。
王后烝哉”和“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
武王烝哉”两章主要称赞文王的功德和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
用“孝”来称赞君王,表达了君王作为一国之主尽心尽力为“大家”尽孝,追念先王的同时也表明要继承先王的政治准则。
3、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在《孝经》中,孔子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道出了行孝的三个层面。
孝的最终层面就是自身的修养。
父母、国家给了自
己血肉之躯,除了报答父母,报效国家之外,自己在修身养性上也要下一番功夫,只有“修身”了,才能“齐家”、“平天下”。
《卫风·淇奥》是《诗经》中的一首赞美男子修身的诗歌。
此诗共有三章,每章九句。
全诗采用借物起兴的手法,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诗中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等表现君子修身在于后天的积学修养,磨砺道德。
二、《诗经》中孝思想的现实意义——弘扬中华孝文化
自古以来,“孝”一直就是中国社会伦理的主题,是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中华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一颗宝贵的明珠,它以孝顺为核心价值取向,形成了一整套尊老敬老的道德伦理、风俗礼仪和行为规范,对于我们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社会秩序的维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子曰“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文化作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部分,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弘扬。
(一)从《诗经》中吸取孝文化优良资源
《诗经》中反映“孝”主题的文章篇幅之多,内容之广,值得我们慢慢挖掘,汲取精华,以为今用。
如可从《诗经》中学习孝敬父母的方式:《诗经·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写到了要探望父母;《北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表明了要体谅父母的不易,《小雅·伐木》“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则写到要用心招待长辈。
这些都反映了子女对长辈的怀念和祈福,成为千古传颂之句。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诗经》中学到孝的内涵,即不仅要奉养父母,还要友于兄弟,夫妻和睦,父子、兄弟同属天伦,兄弟之间能友恭相处,也是对父母的孝行,《小雅·常棣》以常棣之花盛开之明艳兴起兄弟之和睦,极写兄弟欢宴,张扬兄弟之情。
(二)借《诗经》经典文学提倡孝道,促进社会和谐
《诗经》中有血多篇目都明确叙述了对孝的看法,并大力提倡孝道,如《大雅·卷阿》有诗云:“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大雅·下武》有诗云:“永言孝
思,孝思维则。
”这些都点名了孝道的重要性,呼吁世人要尊崇孝道,做行孝之人。
虽然古代的尽孝与今日的孝道有所不同,但是本质上它们还是有相通的地方。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金钱利益的冲突下,孝道的提倡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见过太多的父与子,兄与弟之间因金钱反目的例子,社会的浮躁与人性的贪婪让亲情不再是第一位,因此,在社会上大力弘扬孝道是很有必要性的。
(三)借《诗经》经典充实孝文化,弘扬发展中华孝文化
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俨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道亮丽二等风景线。
孝道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不断的被赋予新的内容。
时代在更新,思想在改变,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需要我们重建一个能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我们要跟在时代的潮流下,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孝文化,让新时代的孝文化成为对融合时代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利的支柱,发挥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这样一来,孝文化才能发挥它具有的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司徒博文.诗经全译[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2] 申绪璐.《诗经》孝道思想的三重层次[J].管子学刊,2013年第4期.
[3] 陈发银.论《诗经》中的孝思想[J],福建师范大学,2012.
[4]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