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创作主张
白居易诗歌风格

白居易诗歌风格每一个诗人写诗的风格都有所不同,诗人白居易的写诗风格是什么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诗歌风格,希望大家喜欢!白居易诗歌风格一.通俗性。
他的诗言平白浅切,生动自然,琅琅上口。
二,写实性。
通观白诗,多数用写实的手法来说事和塑造人物。
他的笔下人物多数有相同的命运,而又有各自不同的遭遇。
特别是个别事件和个别人物,都具有各自特色或者说特点,都具有典型形象的含义。
三,抒情性。
写实和抒情兼用。
他自己都说:“大凡大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四,叙事性。
白诗多以叙事性手法来给我们讲故事。
其代表作还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五,讽喻性。
著名的有〈秦中吟〉十首。
都是指论时事,美刺比兴的作品。
李白的诗歌风格李白诗歌各具特色风格多变飘逸二字难概括其同时期风格出蜀前李白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深诗歌飘逸风格比较明显;入长安受挫折并未失去希望诗风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反复歌咏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长安之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衰败苍生水深火热诗风步步接近现实豪放之充满忧国忧民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时李白多衰怨悲痛笔调抒发情怀揭露现实鞭挞社会诗风明显转悲壮杜甫的诗歌风格中文学史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诗圣”杜甫,紧扣其生活的急遽变化的时代脉搏,以其坎坷丰富的生阅历,高度精湛的诗艺技巧,系满腔于于民,形了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凝重深沉的感境界、百转千回的表达方式、谨严铿锵的格律音韵于一炉的“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从而登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树立了现实主义的伟大丰碑。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有何不同李白的创作风格是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带有悲慨的感情基调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
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盛唐和中唐时期最为著名的三位诗人。
研究这三人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中唐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白居易忧国忧民的表现

白居易忧国忧民的表现
摘要:
1.白居易的背景和生平
2.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3.白居易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
4.白居易的政治主张和行动
5.白居易的影响和遗产
正文:
白居易是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被誉为唐代诗歌的高峰之一。
白居易的诗歌表现了他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和贡献被后人广为传颂。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是他忧国忧民的表现之一。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和思考,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
比如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白居易的政治主张和行动也是他忧国忧民的表现之一。
他主张政治改革,反对贪污腐败,提出了一系列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政治主张。
他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实际的贡献。
白居易的影响和遗产也是他忧国忧民的表现之一。
他的诗歌和政治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被誉为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一,他的政治主张也被后世政治家们所继承和发扬。
白居易诗中的现实主义观点

白居易诗中的现实主义观点引言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作流传至今,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观点,他以自己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为基础,借诗的形式对社会现象、人类命运和个人情感进行深入的剖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白居易诗中的现实主义观点,并分析其对当代文学和社会的影响。
现实主义的理念与特点为了更好地理解白居易诗中的现实主义观点,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现实主义的基本理念和特点。
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和艺术流派,强调真实、客观地描绘社会现象和人类生活。
现实主义文学主张以现实为基础,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客观描述和分析,呈现出人类的真实面貌。
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包括:真实性、客观性、反映社会现象和人类生活的广泛性、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命运等。
白居易诗中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白居易的诗作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而著称。
他以真实、客观的眼光观察社会现象,对现实生活进行悲喜交加地描写。
在他的诗作中,人物形象和情感体验都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使读者能够获得直观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白居易的诗作广泛反映了唐朝社会的特点和现象。
他关注农民悲苦、官吏奢靡、社会动乱等问题,并通过具体的描写和细腻的表达展示了唐朝时期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他不回避现实,而是以客观的态度面对社会中的问题,直面其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诗歌的形式来传达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观察。
白居易诗中的广泛反映白居易的诗作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和方面。
他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农民生活白居易的诗作中经常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辛酸和苦难。
他描绘了农民勤劳耕种的场景,以及他们面临的天灾和社会不公。
他的诗作中经常出现种田、收获、灌溉等与农业相关的景象,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农民的辛劳和生活的艰难。
官场现象白居易的诗中还揭示了唐朝官场的黑暗面和腐败现象。
他直言不讳地讽刺了官吏的奢靡和无能,批评了官吏的虚伪和贪婪。
通过对官吏日常行为的揭露,他展示了官场中的悲剧和矛盾。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一、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有《白氏长庆集》。
二、诗歌理论—对通俗性、写实性的强调和表现。
(一)《与元九书》:“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在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最受重视,其诗歌主张主要就早期讽谕诗创作而发。
(二)理论:1、《策林》中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
……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
”(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谕,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
”(六十九《采诗》);反对离开内容单纯追求“宫律高”、“文字奇”,及齐梁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2、《新乐府序》指出作诗的标准:“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分别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歌谣色彩。
即诗歌必须写得真实可信,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
(三)目的是补察时政:“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为时为事而作,首先“为君”而作。
2、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指向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休明。
(四)意义及实质。
1、上述理论以现实针对性和通俗化倾向,有可能使诗歌更近社会现实、干预政治。
2、是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也是杜甫写时事道路的发展。
从写时事说,白与杜相同;但杜唯写所见所感,生民疾苦与一己情怀融为一体,虽时含讽谕意,却非以讽谕为出发点,而出之以情;白出之以理念,将“为君”而作视为主要目的,极度突出诗歌的现实功利色彩,将诗歌导入窄路。
白居易的创作主张

白居易的创作主张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十一二岁时,因避战乱而迁居越中,后又往徐州、襄阳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三年后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为应制举,他与元稹闭户累月,研讨其时社会政治各种问题,撰成《策林》七十五篇,其中不少条目与白居易日后的政治态度和诗歌见解都有关联。
是年,制科入等,授盩厔尉,次年为翰林学士。
元和三年至五年,授左拾遗、充翰林学士。
在这一时期,白居易以极高的参政热情,“有阙必规,有违必谏”(《初授拾遗献书》),屡次上书,指陈时政,倡言蠲租税、绝进奉、放宫女、抑宦官,在帝前面折廷诤。
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大量讽谕诗,锋芒所向,权豪贵近为之色变。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
元和六年四月至九年冬,因母丧而回乡守制。
生活环境的改变,使白居易有馀暇对往昔的作为和整个人生进行认真的思考,他早就存在着的佛、道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对政治的热情开始减退。
所谓“直道速我尤,诡遇非吾志。
胸中十年内,消尽浩然气”(《适意二首》其二)。
正可看作他心理变化的佐证。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回朝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宰相武元衡被盗杀而第一个上书请急捕贼,结果被加上越职言事以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
这次被贬,对白居易内心的震动是不可言喻的。
他以切肤之痛去重新审视险恶至极的政治斗争,决计急流勇退,避祸远害,走“独善其身”的道路。
这一年,他写下了著名的《与元九书》,明确、系统地表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诗歌主张。
元和十三年底,白居易迁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穆宗继位后,被召回朝,先后任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长庆二年(822),出刺杭州,此后又历任苏州刺史、秘书监、刑部侍郎、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摘要:白居易不仅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提出了一种批判现实、反映现实的诗歌创作理论。
他强调发挥诗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作用,主张诗歌创作反映社会现实,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力求语言浅显易懂。
应一分为二地看待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他的诗歌理论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片面之处。
本文试图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理论;现实主义引言白居易是继杜甫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共创作了近三千首诗,他不但是个多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总结了陈子昂、杜甫等人关于诗歌的进步理论,结合时代需要,写下了《与元九书》、《新乐府序》、《寄唐生》、《读张籍古乐府》、《策林》、《伤唐衢》、《采诗官》等诗文,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形成了一种批判现实、揭露现实的,用诗歌反映现实的新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
他的诗歌主张在新乐府运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近几年的时间里,研究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文章层出不穷。
高敏和李淑蓉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期刊中发表了《白居易诗歌理论评述》一文,这篇文章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两个方面来评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它不仅对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给予充分肯定,而且也指出了白居易诗歌主张存在的片面性,但是文章对白居易诗歌主张进步性的评价不全面。
马瑞在《文学研究》期刊中发表了《白居易诗歌理论之再认识》,这篇论文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诗歌创作目的、诗歌语言三个视角研究白居易诗歌理论。
作者没有从诗歌内容与形式这个角度来探讨白居易进步的诗歌主张,使得这篇论文缺乏完整性。
这篇文章也谈到了白居易诗歌主张的缺陷,但是该论文的作者只是分析了白居易诗歌主张不足之处的一部分,文章并没有涉及到白居易的诗歌语言缺乏含蓄性和朦胧美。
他们对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认识虽然正确但并不全面。
07第四编 第六章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

▪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秦中吟》10首,这组诗在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之际作于长安。
▪白居易《秦中吟》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 间,有足悲者。因歌其事,命为《秦中吟》。”
▪一吟悲一事,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和对劳 苦民众的多重欺压。如《重赋》、《买花》、《轻肥》等。
趋避党争,远任杭州
▪元和十三年底,白居易迁任忠州刺史。采取明哲保身、随遇 而安的处世态度,从此心向佛、道。 ▪元和十五年回朝,先后任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此后,历任苏州刺史、 秘书监、刑部侍郎、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诗酒晚年,退隐香山
▪七十一岁,乃因病以刑部尚书致仕。 ▪病愈后与香山僧侣结香火社,白衣鸠杖,往来香山,自号香 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终于罹病不起,享年七十五。遗体葬于香山 如满师塔之侧,四方过客都奠以酒,冢前方丈常成泥泞。
谈谈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喻诗的得与失

谈谈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喻诗的得与失谈谈白居易讽喻诗创作的得与失答案解析答:白居易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其进步意义表现在:强调了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呼吁诗人正视社会现实,从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
并且使不少诗歌揭露社会弊病,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
主要内容有:(1)描写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百姓的疾苦。
如《红线毯》、《杜陵叟》、《卖炭翁》、《重赋》等。
《卖炭翁》,写的是百姓遭宫市欺压之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烧炭老汉,虽然“身上衣正单”,却“心忧炭贱愿天寒”,想卖个好价钱,结果被宫中的宦官强行索买,只给了很少的钱,让老翁哭诉无门。
(2)反映统治者的残暴贪婪和骄奢无能。
如《黑潭龙》、《轻肥》、《宿紫阁山北村》等。
《轻肥》写宦官在宴席上骄奢专横,饱食醉酒的情形,“罇垒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鲙切天池鳞。
贪饱心自若,酒醉气益振。
”而当时人民的生活却“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3)反映妇女的悲惨命运。
如《上阳白发人》、《井底引银瓶》、《太行路》等。
《上阳白发人》和《陵园妾》写老年宫女的不幸身世。
《井底引银瓶》写遭遗弃妇女的不幸。
(4)反映战争和边患的危害。
如《新丰折臂翁》、《西凉伎》、《蛮子朝》等。
在《新丰折臂翁》中诗人描写了一个老翁在青年时代因不愿参加战争,用石椎折断手臂的故事,反映了百姓对战争的怨愤情绪。
由于诗歌极强的讽喻性加以广泛流传,所以白居易的这些诗在反映百姓疾苦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达到了引起广泛关注良好的效果。
局限性: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
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评诗标准过于狭窄过于严格导致历史上不符合标准的大量优秀作家、优秀诗篇被排斥在外,所有这些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的创作主张
(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十一二岁时,因避战乱而迁居越中,后又往徐州、阳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三年后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为应制举,他与元闭户累月,研讨其时社会政治各种问题,成《策林》七十五篇,其中不少条目与白居易日后的政治态度和见解都有关联。
是年,制科入等,授尉,次年为翰林学士。
元和三年至五年,授左遗、充翰林学士。
在这一时期,白居易以极高的参政热情,“有阙必规,有违必谏”(《初授遗献书》),屡次上书,指陈时政,倡言租税、绝进奉、放宫女、抑宦官,在帝前面折廷诤。
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大量讽谕诗,锋芒所向,权豪贵近为之色变。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
元和六年四月至九年冬,因母丧而回乡守制。
生活环境的改变,使白居易有馀暇对往昔的作为和整个人生进行认真的思考,他早就存在着的佛、道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对政治的热情开始减退。
所谓“直道速我尤,诡遇非吾志。
胸中十年内,消尽浩然气”(《适意二首》其二)。
正可看作他心理变化的证。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回朝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宰相武元衡被盗杀而第一个上书请急捕贼,结果被加上越职言事以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
这次被贬,对白居易内心的震动是不可言喻的。
他以切肤之痛去重新审视险恶至极的政治斗争,决计急流勇退,避祸远害,走“独善其身”的道路。
这一年,他写下了著名的《与元九书》,明确、系统地表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诗歌主张。
元和十三年底,白居易迁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穆宗继位后,被召回朝,先后任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长庆二年(822),出刺杭州,此后又历任苏州刺史、秘书监、刑部侍郎、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闲居洛阳履道里,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会昌六年(846),年七十五卒。
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二千八百馀首。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
……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
”(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谕,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
”(六十九
《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
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
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
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
知”(《寄唐生》)。
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由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白居易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他的《秦中吟》、《新乐府》等讽谕诗便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创作的。
这一理论以其突出的现实针对性和通俗化倾向,有可能使诗歌更接近于社会现实,以至于干预政治。
这一理论,是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也是的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从写时事这一点说,白居易与杜甫是相同的;但杜甫唯写所见所感,生民疾苦与一己遭遇之悲情怀融为一体,虽于写实中时时夹以议论,含讽谕之意,却并非以讽谕为出发点。
杜诗出之以情,白居易与杜甫之不同处,正在于他出之以理念,将“为君”而作视为诗歌的主要目的,从而极度突出了诗歌的现实功利色彩,将诗歌导入了狭窄的路途。
因过分重视诗的讽刺功用,从而将诗等同于谏书、奏章,使不少诗的`形象性为讽刺性的说理、议论所取代。
因评诗标准过狭过严,导致历史上不符合此一标准的大量优秀作家、作品被排斥在外。
所有这些,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白居易的讽谕诗有一百七十馀首,这些诗大都作于贬谪之前,在写实和尚俗一点上,与张籍、王建等人一脉相通,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深广度和尖锐性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观刈麦》是元和元年诗人为尉时写下的一篇较早的作品,诗从“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写起,中段细述农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辛和“家田输税尽,此充饥肠”的哀痛,最后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结束,于真切自然的描写中见出“田家”的巨大不幸,作者的反躬自责也显得分外深刻。
他如《村民苦寒》前半写“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的贫民,后半写“裘复被,坐卧有馀温”的自己,两相对照,发为“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的感慨,真情挚意出自肺腑之间;《宿紫阁山北村》通过自己的亲身见闻,
真实地表现了神策军“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的蛮横强暴,最后以“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的讽刺之语结束,笔锋直指作为神策军统领的宦官。
上述作品只是白居易讽谕诗的一小部分,但却大体展示了此类诗作的两个基本倾向,即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对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之恶行的尖锐揭露。
这种反映和揭露,是有名的《秦中吟》和《新乐府》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秦中吟》是组诗,共十首,“一吟悲一事”(《伤唐衢二首》其二),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
如《重赋》直斥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剥夺:“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伤宅》揭露达官贵人为富不仁,“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却“忍不救饥寒”。
《歌舞》写“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的游乐,尾句出之以“岂知乡狱,中有冻死囚”的激愤之语;《买花》通过一位“田舍翁”偶来买花处的所见所感,发为“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痛切针砭;《轻肥》则将矛头指向宦官集团的那些内臣、大夫、将军: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洞庭橘,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这是两个宛如天壤之别的阶层:一方脑满肠肥,花天酒地,另一方则天灾人祸,竞至“人食人”!这鲜明的对比,很容易使人想起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