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隽永耐人寻味——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赏析
我的空中楼阁朗诵赏析

我的空中楼阁朗诵赏析在我们的生活中,朗诵是一种非常美妙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语言的表达和声音的传达,将文字和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而《空中楼阁》这首诗歌作品,更是一首经典的朗诵作品,它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让人们在朗诵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空中楼阁》这首诗歌的内容。
这首诗歌是由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他生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而他的诗歌却充满了对理想和远方的向往。
《空中楼阁》就是他在这个时代中的一种思考和表达,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
在诗歌中,他用“空中楼阁”这个形象来比喻人们追求的理想,而“水中影”则是对现实的反思。
整首诗歌通过对比和对话的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也让人们在朗诵中感受到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
其次,我们来谈一谈《空中楼阁》这首诗歌的语言和表达。
王之涣的诗歌语言优美,表达深刻,他通过对诗歌语言的运用,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朗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诗歌语言的热爱和对文字的理解。
在朗诵中,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表达和声音的传达,将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完美地传递给听众,让人们在朗诵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空中楼阁》这首诗歌的朗诵。
在朗诵中,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表达和声音的传达,将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完美地传递给听众。
在朗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诗歌语言的热爱和对文字的理解。
在朗诵中,我们可以通过声音的变化和语调的把握,将诗歌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们在朗诵中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总之,《空中楼阁》是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它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让人们在朗诵中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在朗诵中,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表达和声音的传达,将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完美地传递给听众,让人们在朗诵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希望我们能够通过朗诵,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也希望我们能够通过朗诵,感受到诗歌的力量。
我的空中楼阁教材解析

《我的空中楼阁》教材解析《我的空中楼阁》教材解析台湾作家李乐薇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我的空中楼阁》是其散文中的精品,作者怀着对韵、趣、味等高雅审美的执著追求,托物言志、寄情于景,以生活中的小屋作为理想的栖息所,寄寓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现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文章意境深邃,文质兼美。
本文拟就其语言的典雅美、形象美、哲理美作一赏析,以领略作者的深厚语言功底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一、典雅美《我的空中楼阁》的语言优美而不粗俗,体现了古朴典重,雅致隽永的典雅美。
首先是大量的文言词句的使用。
文中将文言虚词“而”、“于”、“以”、“之”等自然融入了文句中,既古朴典重,又使节奏舒徐有致,琅琅上口。
如“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荫”,“轻灵而自由”;“不逊于花”,“憩于枝头”,“适于心灵散步”,“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地利之便”等。
文中也用典雅的四字句,如“山如眉黛”、“满山皆树”、“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游目骋怀”、“雾失楼台”等,有的巧妙地化用了前人之语,有的自出新杼,富有创造性,但都显得隽逸潇洒,言简意丰。
其次是讲究整齐和谐,富有语势。
采用两相对应写法,文采斐然,韵味无穷,“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彩笔纵横,妙语连珠。
再如“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等整齐中见变化,雅致隽永又色彩绚丽,给人以清新活泼的美趣。
典雅的语言需要作者有高度的艺术修养,做到古为今用,既新巧别致又清新优美,造语工整而见匠心。
二、形象美形象是艺术的生命,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就必须以形象的语言来描写,使之绘声绘色,形神皆备。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其形象美的语言展示得淋漓尽致。
这里只略举几例稍加赏析。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赏析

意境隽永耐人寻味——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赏析做呢?请读一读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吧!普通的山,平常的小屋,到了他的艺术彩笔下,却幻化出幽深的意境,透露着无穷的情韵。
从这个山一屋中竟然发掘出如此迷人的诗情画,意丰实令人惊异。
这篇出色的写景散文,气韵生动,情采飞扬,,是一幅用文字描绘的淡雅国画,是一首感物咏怀的无韵诗。
我们且来剖析一番,看其中究竟有何奥秘。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一、二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小屋的位置。
一开始,作者用了“山如眉黛”这个现成的比喻,似乎看不出什么奇特之处。
可他由此生发下去,便带出一个新鲜的比喻来:“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独出心裁,熨贴自然,使“山”、“屋” 的形象表现出新颖动人之态。
前一比喻是不可或缺的铺垫。
后一比喻的光彩又使前一比喻脱去凡俗,顿然生辉了。
这只不过是轻描淡写的一笔,那普通的山,平常的小屋,便已经有些韵致了。
且看第二笔:“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柔和的角长”把“眉梢”的美具体化了;小屋“玲珑”地立着,与山的契合是那样清新,那样自然。
这个倒装句简洁而洒脱,浸泣着浓郁的感情色彩,把作者的感受完美地表现出来。
第二部分,从“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到“轻灵而自由”。
通过小屋点缀山,树点缀小屋的精巧布局,显现出小屋“凌空”的姿态。
写小屋点缀山的效果,作者用“点破”山的寂寞,“增加”景色的风采来说明。
接着,又连用四个比喻表现“山上有了小屋”而给人的美感:“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以“飘”、“掠”的动态写静止的美,出奇制胜,气韵生动,这是作者发挥想象的能动作用而产生的形象的变化。
后一对隐喻,则直接点出它给人的色彩印象和气氛感觉。
语言简洁秀逸,表现出锤炼文字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那种潇洒风姿,把山和小屋写得如此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我的空中楼阁》简析_模板

《我的空中楼阁》简析_模板《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情景相生、亦虚亦实,隐显相衬的抒情散文。
《我》在处理情和景的关系时,注意把它们置于和其他景物的联系之中,“小屋”不是孤立的小屋;而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小屋;从而愈显出小屋独具的美。
吴乔说:“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
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
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我》这篇散文也是如此,写“空中楼阁”正是为了抒发作者憧憬美好事物的真情实感,多以“情乐”为主宰,所以文中充满了“乐景”。
1、关于情与景的关系,古人和外国著名作家有许多真知灼见,略举一二做为我们阅读赏析诗与文的借鉴:刘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姜白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范晞文:“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情景相触而莫分也。
”谢榛:“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
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也。
夫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
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当自用其力,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间也。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景多则堆垛,情多则暗弱,大家无此失矣。
” 李渔:“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
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
”“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家亦分主客。
情为主,景是客。
”王夫之:“从此写景,乃为活景。
”“情景者,文章之辅车也。
故情以景幽,单情则露。
景以情研,独景则滞。
” 田同之:“词中情景不可太分,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况周颐:“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
”2、关于虚与实蒋和:“其行间空白处,俱觉有味,……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
”布颜图:“山水间烟光云影,变幻无常,或隐或现,或虚或实,或有或无,冥冥中有气,窈窈中有神,茫无定象,虽有笔墨莫能施其巧。
故古人殚思竭虑,开无墨之墨,无笔之笔以取之。
”恽格:“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人多不著眼空处,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
我的空中楼阁原文全解 我的空中楼阁全文赏析

我的空中楼阁原文全解我的空中楼阁全文赏析一、设计缘起近日听了于漪、钱梦龙、陈钟梁、王大绩等专家的专题报告,对语文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专家们一致认为,语文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而上述目的要想达到,必须是通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教育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但我们必须把这些例子用好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现版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
我想通过《我的空中楼阁》的说课稿把自己的浅薄的教学认识表达出来,以求教于大家。
二、设计思路《我的空中楼阁》是台湾作家李乐薇的作品,是一篇优秀的散文。
在老版教材中被选作自读课文,现编入新教材为讲读课文,由此可见其经久不衰的魅力。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实细腻。
至于这篇文章,学生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学生可以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学生可以探讨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感情世界;学生也可以从中得到写作的启迪……而我认为,这篇文章属于文质兼美的佳作,应该作为引导学生发现美的一个契机,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集中表现“美”,以“美”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
完成教学任务需要2课时。
三、教学目标通过反复的讨论,现在教育界对语文的性质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并写进了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教材的安排上看,《我的空中楼阁》被选编为高一语文第一册第6课,是散文单元中的重要篇目。
高一语文第一册《教材说明》明确提出,高一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注意考虑教材特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大纲要求等多方面,同时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
我的空中楼阁原文及赏析

我的空中楼阁原文及赏析我的空中楼阁原文及赏析李乐薇,祖籍江苏省南京市,台湾当代作家。
1930年生,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我的空中楼阁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
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和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
树总是轻轻摇动着。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
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
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一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
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
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象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一由!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
论“领土”,只有限的一点。
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大道。
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高中语文《我的空中楼阁》赏析

高中语文《我的空中楼阁》赏析高中语文《我的空中楼阁》赏析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编入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人教版课文《我的空中楼阁》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我的空中楼阁》赏析《我的空中楼阁》高尚雅洁而绝无尘俗气,表现了作者特有的精神气质。
文以气为主,该文气盛之极。
作者纵横挥洒,机无滞碍,所描绘的形象,既生动感人,又让人联类无穷,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再创造的余地,可谓深远难尽,动而不板,活泼怡人。
《我的空中楼阁》犹如一幅迷人的立体画。
画的主体便是“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的`”小屋,这小屋的前面是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小屋在山的怀抱中,山的背景又是多变而神奇的,花、云、光、空气都别有洞天,且山下万家的灿烂灯火与山上闪烁疏落的灯光互为映辉,照淡了黑暗,画面更具朦胧、空灵、含蓄的韵致:“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至此,一幅写意的立体画卷便多侧面、有层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达到了以形传神,神韵别具的佳境。
作者精心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这是生命之色,是希望之所在。
于是字里行间自然洋溢着自享清福、独立安静、快乐怡情的特有精神美。
无论是“举目千里”、“俯仰天地”,“左顾山外青山,右盼绿野阡陌”,还是“心灵散步”、“游目骋怀”,“享受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都使画卷的艺术造型美与主人的雅洁脱俗构成了和谐,从而完成了意境的创造,具有独特的神韵,产生了无穷的魅力。
作者的精神气质既激奋、高昂,又悠宛、沉稳,但写得波澜层叠,变幻纵横,把无形的神寓于有形的景之中。
全文摇曳多姿,有起笔的突兀,也有中段的翻腾,还有收处的逸宕,从而形成其特有的风格,既柔和温婉,又富于情感,有如行云流水,随笔而转,构思随笔而曲,而气韵行于其间,风致高雅,以生动传神取胜,以灵动之笔写出神韵。
《我的空中楼阁》

《我的空中楼阁》我的空中楼阁(教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李乐薇,祖籍江苏省南京市,1930年生,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
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省、光、色、味、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气息。
【示范教案】教学目标1.鉴赏本文诗的语言和画的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掌握文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读好文章,如饮美酒,久而弥笃。
李乐薇先生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抒情散文。
今天的学习要从鉴赏文章灵巧的表现手法、诗化的语言人手去深刻体会作者描摹事物的独特感受。
2.创设美好氛围,进行配乐朗读。
3.分析观察角度,理出“文脉”,初步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近看—远眺—仰视—俯瞰理清“文脉”,山间小屋何以成为“空中楼阁”?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个柔和的角度上”已易使人产生悬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远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颇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被称为“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间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掌握了文脉,理清了观察角度,全文的基本内容就大致清楚了。
4.本文在表现技巧方面的特色(1)诗的语言①两相对应,饱含情致先请学生划出,再仔细体味。
本文在描写小屋时多用两两相对的句子,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示小屋的小巧;……”“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显得淡雅流畅,使景物更具情韵,而且击节而咏,音节和谐,给人强烈的美感。
②奇特的想象,精巧的比喻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细细感受作用与韵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境隽永耐人寻味——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赏析
□左人
--------------------------------------------------------------------------------
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上,一幢平平常常的小屋。
谁没见过这样的景物,有什么文章可做呢?
请读一读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吧!普通的山,平常的小屋,到了他的艺术彩笔下,却幻化出幽深的意境,透露着无穷的情韵。
从这一山一屋中竟然发掘出如此迷人的诗情画,意丰实令人惊异。
这篇出色的写景散文,气韵生动,情采飞扬,,是一幅用文字描绘的淡雅国画,是一首感物咏怀的无韵诗。
我们且来剖析一番,看其中究竟有何奥秘。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一、二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小屋的位置。
一开始,作者用了“山如眉黛”这个现成的比喻,似乎看不出什么奇特之处。
可他由此生发下去,便带出一个新鲜的比喻来:“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独出心裁,熨贴自然,使“山”、“屋”的形象呈现出新颖动人之态。
前一比喻是不可或缺的铺垫。
后一比喻的光彩又使前一比喻脱去凡俗,顿然生辉了。
这只不过是轻描淡写的一笔,那普通的山,平常的小屋,便已经有些韵致了。
且看第二笔:“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柔和的角长”把“眉梢”的美具体化了;小屋“玲珑”地立着,与山的契合是那样清新,那样自然。
这个倒装句简洁而洒脱,浸泣着浓郁的感情色彩,把作者的感受完美地表现出来。
第二部分,从“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到“轻灵而自由”。
通过小屋点缀山,树点缀小屋的精巧布局,显现出小屋“凌空”的姿态。
写小屋点缀山的效果,作者用“点破”山的寂寞,“增加”景色的风采来说明。
接着,又连用四个比喻表现“山上有了小屋”而给人的美感:“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以“飘”、“掠”的动态写静止的美,出奇制胜,气韵生动,这是作者发挥想象的能动作用而产生的形象的变化。
后一对隐喻,则直接点出它给人的色彩印象和气氛感觉。
语言简洁秀逸,呈现出锤炼文字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那种潇洒风姿,把山和小屋写得如此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这是作家善于体察,善于联想,善于精微地表现内心独特感受的结果。
写树“点缀小屋”,很有层次。
先用“一片纯绿色”抹那一脉青山。
山上的树是“无花树”,本来无花,作者却偏要拿花来作比较,从而突出了“树的美”。
其次,又用“许多树”点缀小屋,用对比的方法陪衬出“小屋的静”、“小巧”、“别致出色”。
再其次,用“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点缀小屋,着意突现绿的以调,绿的荫蔽,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最后,采用仰视的的巧妙角
度,一个远镜头便把小屋推向空中:在树的遮掩、簇拥下,小屋“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轻灵而自由”。
联想奇瑰、浪漫,字里行间已暗暗蕴含着题目的“空中”二字了。
第三部分,从“小屋之小”到“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转入直接对小屋环境的描绘。
先扣住小屋的“小”字做文章。
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
”把这块土地戏称为“领土”,除了诙谐风趣之外,还含有这是“独立”的地盘的意思。
写“领土”,小中还有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大道。
”“领土”是“有限的”,和“领土”相对的“领空”却是“无限的”。
写“领空”,作者换用了对偶句:“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写出小屋在地上虽受到“限制”,空间却是“无限的”、自由的。
这里突出了作者对“空中”的偏爱,对能尽情“游目骋怀”的向往。
接下去,扣住“领土”写“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紫藤、月季、喇叭花……;扣住“领空”写“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写得五彩缤纷,奇光耀眼,渲染了小屋环境的美好。
写罢视觉的官感,再写呼吸时受到的诱惑。
空气清新得出奇,竟使人产生了闻以袭人香气的错觉与兴奋。
小屋窗多,光线好,但也有“例外”的时候。
作者用优美潇洒的抒情笔调,用新奇瑰丽的比喻,描摹了破晓或入暮时,他对光线变化的细微观察和独特感受。
早晨来到,山中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安谧”,随着晨曦的扩散,视野的扩大,“好象层山后退了一些”。
作家捕捉到这个异常新鲜的感觉,用“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开发一些”,便将光线微茫时的那种情韵,表现得非常充分。
夜晚降临,他又喻之为“花瓣微微收拢”。
这是作者精微观察、悉心体味之所得。
末尾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光线随时间变化,自有其科学道理,并非杜撰的神话中的奇光异彩;光线有了这种变化,更逗人情思,产生浪漫的遐想。
“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这是对第三部分的小结。
接着,作者用抒情的赞美的语调暗暗扣题:“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以“人们”影射“空中”,表明小屋虽是“空中”楼阁,“我”却不是没有凡人欲念的神仙。
第四部分,从“出入的交通要道”到“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直接点题,写空中楼阁。
先铺垫,把山坡和山路比做楼阁的“阶梯”和“走廊”。
作者以小屋为中心,抒写沿山路出外与归来时的心情,实质上是含蓄地写山高,作好点题的准备。
山高路远,安步当车,“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其乐无穷。
“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窜中走廊。
”引出“空中走廊”,便已切近题目了。
走廊既在“空中”,楼在何处,读者已可想见。
“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
”作者一下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本文的主体形象上了。
这小屋,白天“是清晰的”,前面已描述得很充分;“夜晚它是朦胧的”,何以见得?请看:“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下灯多,太亮,反而不美;山上灯少,疏疏落落,“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一派迷离恍惚,依稀朦胧,山也显得虚无,树也觉得缥渺。
得文至此,作者已把楼阁置于如烟如雾的夜色笼罩之下,“空中”的气氛烘托够了,便把笔端直接指向小屋--------小屋迷于雾伯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点题点得多妙,真是水到渠成!我们不得不惊叹作者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纯熟的语言表达能力,竟使这普通的山和平常的小屋,幻化出令人如此心旷神怡的美妙境界!
最后三句话为第五部分,写小屋室内之好得益于自然的美,抒写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
“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一句,概括全文,点明文章思想真谛-----揭示自然的美。
大自然,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空气的污染,没有尘世的倾轧,是台湾土地上的净土。
作者对处在自然怀抱中的小屋的由衷赞美,委婉含蓄地表露了对台湾社会现实的不满,竟力渲染“楼阁”遗世而独立的“空中”感,也流露出他匿迹遁世的消极情绪。
“空中楼阁”这个成语,本意就是指海市蜃楼,以“我的空中楼阁”命题,说明小屋原本是虚幻的,在台湾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这种“独立”、“安静”的环境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想解脱而不可得的深沉痛苦。
这篇文章给我们以这样的启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事物中,往往蕴藏着丰厚的内涵。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一人一事,乃至一点思想的火花,一曲感情的波澜,皆可随意撷取,点化成文。
关键在于作者能否用闪光的思想将这些事物照亮,于平凡中发现不寻常的东西,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作者是否善于从一个新颖的表现角度,用别具风彩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从而做到“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倘能如此,我们也会笔下生花,写出意境隽永,耐人寻味的散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