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意境与情趣

合集下载

周作人言志派散文特点

周作人言志派散文特点

周作人言志派散文特点
1. 周作人言志派散文那叫一个随性啊!就像咱平时跟朋友闲聊似的,比如在《雨天的书》里,他就那么自然而然地讲述着生活琐事,毫无做作之感,这多亲切呀!
2. 周作人言志派散文特别注重个人感受的表达,哎呀,那简直就是把内心袒露得淋漓尽致嘛!像《乌篷船》里对水乡生活的细腻感受,不就像咱自己回忆美好经历时一样吗?
3. 它的文字质朴得很嘞!就如同一位老街坊在和你唠嗑,没有华丽的词藻却照样吸引人。

你看看《故乡的野菜》,那平实的语言,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呐!
4. 周作人言志派散文还很有生活情趣哟!仿佛能看到他在琐碎日常中发现小确幸,就像咱在平常日子里找到那点小乐趣一样。

《喝茶》中对喝茶这件小事的书写,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5. 这里面的意境也营造得很妙呀!哎呀呀,就好像把你拉进了一个特别的世界。

像《苦雨》里营造出的那种氛围,是不是让你也感同身受啦?
6. 周作人言志派散文还有一种隐隐的闲适在里面呢!可不就像咱没事时那悠哉的状态嘛。

《北京的茶食》就透露出这种感觉,你说是不是?
7. 还有啊,它常常会有些小幽默小调侃呢!就跟咱朋友间开玩笑似的。

你瞅瞅《苍蝇》里面,那调侃苍蝇的样子,多有意思呀!总之,周作人言志派散文就是这么有魅力,让人读着读着就陶醉其中啦!
我的观点结论:周作人言志派散文以其随性、注重个人感受、质朴、有生活情趣、意境妙、闲适以及幽默调侃等特点,展现出独特的魅力,非常值得一读。

散文情理结合手法的运用

散文情理结合手法的运用

散文情理结合手法的运用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构思与撰写的总纲。

其中,象是散文“散”的“形”,而体验则是散文不散之“神”,而作者体验又包括情绪、感悟和趣味等。

所以,散文构撰要以作者体验为本,赋予读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或以趣动人的和谐“美”。

笔者认为,其关键是情象交映、情理生发或情趣协作的写作生成。

一、情象交映散文描述的“象”主要有事象、景象和物象之分,所以情象交映又有情景交映、情事交映和情物交映等几种表现形态,下面试对情景交映的方法手段进行简要阐述。

(1)优选景物。

郁达夫《故都的秋》追求清静悲凉的情调,所以既不写“故都”暖色撩人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名胜古迹,而是让通过自己在那破旧租屋里静对丛丛冷色调牵牛花的方式演绎故都之秋。

可见,散文写作首要的是选取与作者情感趋向一致的景象。

(2)组构画境。

与单一景象不同,画面重在凸现空间境界之美,所以散文画面要选取倾向相映的景物入画。

黄河浪《故乡的榕树》以大榕树作为自己热爱与怀想故乡的载体,所以将故乡风光描述聚焦在榕树之下,以小溪、少女、水鸭和石桥等景物组成生活画面,表现了故乡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意。

(3)设定背景。

即,有机配置景物背景。

其实,茅盾《风景谈》中描述的六幅风景画都寓含了作者的赞颂之情。

其中,“桃林即景”以花果均无的桃林为背景,意在让茶社聚会青年的崇高精神填补桃林的贫乏和虚白。

“石洞雨景”,以沉闷雨中的荒山石洞作为背景,而在革命青年的活动则使它不再“荒芜”与“空洞”。

(4)比照衬托。

即,借助衬托或比对来表现景象特有的情韵。

如,为体现作者对衬托对象的喜爱或热爱之情:朱自清《绿》以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的太淡、杭州虎跑寺绿壁的太浓、西湖水波的太明、秦淮河水的太暗等来映衬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这便是衬托的功效。

(5)联想想象。

联想或想象可以有机地将生动图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妙词佳句等化入散文行文之中,并达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散文艺术境界。

金色花儿童散文的特点鉴赏

金色花儿童散文的特点鉴赏

金色花儿童散文的特点鉴赏《金色花》这篇散文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情感美好:文章通过描述金色花与母亲的互动,展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这种情感是纯粹而美好的,如同金色花所代表的温暖和希望。

2. 想象力丰富: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神奇的儿童与母亲“捉迷藏”的画面。

这种想象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也使得家庭之爱的主题更加鲜明。

3. 语言清新自然:文章的语言简洁、清新,如同自然中的微风和阳光,给人带来舒适和愉悦的感觉。

这种语言风格与金色花所代表的自然美相得益彰。

4. 意境浪漫美好:整篇文章的意境浪漫而美好,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这种美好的意境与金色花所代表的美丽和希望相呼应,使文章更加富有诗意。

5. 主题深刻:文章的主题聚焦于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这种深刻的主题使得文章不仅仅是一篇写给儿童的散文,更是对所有读者的美好祝愿。

6. 儿童视角:作者以儿童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童真和童趣,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理解。

这种视角也使得文章更加贴近儿童的心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7. 结构紧凑:文章的结构紧凑,逻辑清晰。

从假想、描绘、到点题,整篇文章的节奏感强烈,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意图。

8. 艺术手法多样: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反问等,使得文章更加丰富多彩。

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达能力,也使得整篇文章更具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金色花》这篇儿童散文诗具有情感美好、想象力丰富、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浪漫美好、主题深刻、儿童视角、结构紧凑以及艺术手法多样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这篇散文诗成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启迪儿童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同时,这篇散文诗也是对全人类美好情感的颂扬,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浅析沈从文的《菜园》写作意境

浅析沈从文的《菜园》写作意境

浅析沈从文的《菜园》写作意境沈从文的《菜园》是一篇以家庭为主要背景的散文,主要描绘了作者童年时在菜园里感受到的生活情趣和意境。

这篇散文把作者在菜园中所体验到的美妙情感呈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深的感染力,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精彩和诗意。

下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浅析沈从文的《菜园》的写作意境。

一、自然的美妙意境《菜园》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自然的美妙意境。

在菜园这个大自然的庇护下,作者们能够尽情地感受自然的气息和苍生的风调雨顺,感受到了春、夏、秋、冬、各有其独特的生命气息。

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绘了那些种植于菜园中的蒜、姜、葱、豆、麦、花椒等,让读者似乎置身于菜园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豆籽长了,做了蔸(当地一种蒸制食品),它就不是种子了,它就因为做了蔸,起了一个新名字叫‘蔸豆’。

葱爬出了地面,却被我们折下来做青葱拌豆腐吃了。

豆腐是我们从酸汁中得来的,把花豆磨成的豆浆提上细腥,在酸汁中慢慢地变成了豆腐。

这个过程,虽说很啰唆,但它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份无穷的欣喜。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在菜园中的无限可能性,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

二、家庭的情趣意境《菜园》中的家庭情趣也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意境。

作者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述,将家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趣和气氛充满了生命力和温暖,让读者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菜园》中的每一个人物角色都十分鲜明,像是春天里婀娜多姿的小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母亲插着两支烟,提着盛满了半壶开水的五斗橱,引着我来到了七婆婆的家。

我们敲了几下门,那边总算有人应声。

七婆婆拄着拐杖走出来,屋中的阴暗猛地一亮,我们发觉她的身形是如此的诙谐,她招呼我们进了屋,说她正在自己做的咸鱼,就算是亲儿子也拿不出去,现在特地拿给我们一尝。

”在这段文字中,不仅展现了母亲与儿子在菜园间的交流,还将七婆婆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

散文的意境知识点归纳总结

散文的意境知识点归纳总结

散文的意境知识点归纳总结散文是一种以平实文辞表达作者情感、思想和观点的文学形式。

它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细腻的描写,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带给读者丰富的感受和思考。

本文将对散文的意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散文作品。

一、意境的概念散文的意境指的是通过文字的表达来创造出的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和艺术效果。

它是作者通过语言的构建和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或感受到某种情感,以达到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目的。

散文的意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通过文字的组织和结构,给予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

二、意境的表现手法1. 描写手法: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形象的刻画,营造出具体的情感、环境或氛围,进而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例如,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递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比喻手法:通过对事物的类比和比拟,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和意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比喻具有隐喻和象征的作用,能够提供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3. 对话手法: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人物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维。

对话能够增添作品的生动性和鲜活性,使情感更加真实可感。

4. 排比手法:通过对比和并列的句式结构,使文章中的情感和意境更加鲜明和突出。

排比能够增加文章的节奏感和语言韵律,使读者感受到情感的张力和冲击力。

5. 悬念手法:通过设置悬念和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阅读欲望。

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引发对故事情节的期待和探究。

三、意境的作用与价值1. 情感共鸣:散文的意境通过对情感的塑造和表达,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感同身受。

情感共鸣能够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维。

2. 引发思考:散文的意境常常通过深入的主题和隐喻的手法,引发读者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通过对意境的感受和领悟,读者可以对人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3. 美学享受:散文的意境能够给予读者美的享受,通过语言的运用和文学的艺术形式,创造出独特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浅谈诗意散文的鉴赏

浅谈诗意散文的鉴赏

浅谈诗意散文的鉴赏散文如花,而散文中的诗意则是花上的露珠,晶莹的露珠使花朵更加妩媚、绰约。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不仅思想深刻寓意深远,同时也具有浓郁的诗意、深挚的感情。

鉴赏富含诗意的散文,可以让人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

如何鉴赏诗意散文呢?一、领悟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优美充沛的感情一篇优美的散文,因为有了巨大的抒情力量,才能叩开人们的心扉,也由于它的形式和内容比较自由宽松,容许作者直抒胸臆,较直接地披露自己的主观世界,表达自己的爱憎、体验、评价,因而字里行间寓托着作者的思想,形象之中浸透了作者的情感。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所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不仅因为他以生花的彩笔,描绘了洞庭湖“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两种奇丽景色,更重要的是他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抒发了封建时代难能可贵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鉴赏此文,我们深深感动于作者豁达的胸襟和深刻的政治思想,并从中得到了人生的启迪。

在我国当代作家中,朱自清以他饱含诗情的散文,获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他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中的佳作。

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蒙眬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

那里有美丽的画,浪漫的诗,深邃的意境,充沛的情感。

他以诗人灵敏的触觉去感受身边的事物,融入自己的真情,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塘月色”。

在文中,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一重浓郁的诗意,一重深挚的情感。

朱自清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

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抒写了自己真挚的情怀,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散文的艺术特点

散文的艺术特点

散文的艺术特点散文是一种以散发感性思考、抒发个人感受和观点为主的文学形式。

它不受严格的诗歌韵律约束,也不像戏剧或小说那样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

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而备受人们喜爱。

首先,散文具有自由流畅的语言风格。

与传统的诗歌形式相比,散文更加注重表达作者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因此采用了更加自由的语言形式。

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意愿,自由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词语和句型,使文章更加丰富多样,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其次,散文注重情感表达与艺术感知。

散文是一种情感流露的艺术形式,强调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通过对自然、人物、事件等的描写,作者可以表达出对美的追求、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注等。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散文具有了更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再次,散文强调细腻的观察和描写。

散文作为一种描写性的文学形式,注重细节的观察和描写。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形象、生活细节等的刻画,展示出真实而生动的画面。

这种细腻的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所描述的场景和情感,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

另外,散文强调个人的抒发和感悟。

在散文中,作者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感受。

通过对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心灵感悟等方面的思考,作者可以向读者传递出独特的思想观点和审美情趣。

这种个人抒发和感悟使得散文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个性。

最后,散文注重意境的营造。

散文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艺术表达方式,常常能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通过对词语的选择、句法的运用和结构的安排,作者可以营造出各种各样的意境,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总而言之,散文以其自由流畅的语言风格、情感表达与艺术感知、细腻的观察和描写、个人的抒发和感悟以及意境的营造等艺术特点而广受欢迎。

它既是一种表达作者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工具,也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无论是在传统文学中还是在当代文学中,散文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为读者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

散文的典型特点

散文的典型特点

散文的典型特点
散文的典型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形散神聚:散文的题材不受限制,结构也比较自由。

从内容上看,它既可以表现生活中的重大题材,也可以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形式上可以叙述、描写、议论或抒情,但最终要归结到表现作者的思想或情感上,即所谓的“形散神聚”。

语言优美:散文的语言通常比较优美,讲究文采和韵律,追求意境和情趣。

在表达上,散文常常运用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夸张、借代等,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表达灵活:与小说和诗歌不同,散文的表达方式更加灵活。

它可以记叙、描写、议论或抒情,而且不受时间、空间和表达方式的限制。

散文的表达方式可以根据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需要进行选择,更加贴近生活。

富有哲理:好的散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

它所表达的思想和哲理能够深入人心,给人以启示和感悟。

情感真挚:散文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心境,情感真挚是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

作者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情感和心境传达给读者,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以上是散文的一些典型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散文成为一种具有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的文体,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的意境与情趣
关键词:散文意境意象情趣
摘要:无论诗歌与散文皆有其独特意境,不同的是散文的意境是通过大量的笔墨描述而出,有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写境,有的可经称之为创境。

同时情趣也是意境的一■个表现方面,或是真情,或是真性,但相同的是那一份真。

总论
无论是何种文章都有它的灵魂,支撑小说的是情节、人物命运,支持戏剧是唱词,而支撑散文的是它的意境。

何谓意境,袁行霈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意境是作者主观意志情感与客观事物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简单来说意指的是思想感情,而境指的是文中所呈现的画面,两者紧密结合形成了散文的意意境。

意境是一篇散文的魂,只是已与诗歌的意境不同,诗歌意境是画中小品,一山一水而已,而散文的意境则是鸿幅巨著,需要全篇构局,否则一处失误,全局皆毁。

如《论语》中《子路曾暂冉公西华待坐》中,去掉公西华的琴声,顿时失色不少,《我与地坛中》中史铁生离开那个废弃的地坛,当时的心境便不会那么清晰。

当然有的散文也不是非要营造怎样的意境,它们靠的是文中的那份情趣,有无奈的洒脱,平淡的处世,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可以看做是散文中的中的小品,虽少却五脏俱全,也容易打动人,因为情趣也是
散文意境的重要构成部分。

所谓情趣,据笔者个人理解指的是那一份真,那一份对事、对人、对物的真,如柳宗元的名篇《永州八记》,当代散文家汪曾祺、丰子恺,其文章中吸引人的不是什么非凡的意境而是文中的那份真,那份情,也就是情趣味。

一创境与写境
散文古已有之,因此本论从古代说起。

《论语》无疑是最早的古代散文,只是大多只是支言片语,难以成就意境,而论语中最为称道的具有散文特色的还是那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

师徒五人席地而坐,弟子各言其志,公西华一旁鼓瑟自若,直至老师问及其志才琴声渐稀,而其回答也很有意境,可以说是画中之画。

那时的景那时的情,让今人看来也感叹不已,感叹情的真挚,感叹景的迷人,一切皆如此的惬意如此的和谐,不刻意为之而天然自成,可以说是散文意境中难见的一高峰,亦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言“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亦如李白所称赞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意境构成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意象,优美的散文都着意刻画、抒写一个主体形象,凭着主体形象,营构意境的轮廓,凭着主体形象倾注作者内心的激情,显露出抒情的微波洪涛。

上例为自然之作,如范云诗中“昔去花如雪,今来雪如花”,天然之作,不着人力。

当然有天然之美,便有人工之妙,庄子是此中高手,其文多先创一意境,后才阐述一道理。

如其文《逍遥游》,前文扬扬洒洒言之许多,鲲如何化而为鹏,鹏又如何飞于九天,列子如何御风而游于天下,将这些意境营造成的美妙非凡,引人入胜。

这便属于成功的意境营造,庄子心中对自然对万物的认识,通过这些意象带出,从而阐述出自己的观点,“圣人无己,至人无名,神人无功”。

当然擅长借助意象来传达意境的近代也名家也不少,朱自清的两个名篇《背影》《荷塘月色》即是如此。

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是回忆父亲、抒写父爱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作者抓住父亲一个特定的“背影”为意象,作为创造意境的构图中心,先后四次进行了点染与刻画:第一次在开头,“我和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写“背影” 的出现,是父亲送“我”上车后,又特意为“我”买一包桔子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铁道边…… 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写“背影”的隐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则是作品的结尾,手捧父亲“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挺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来信。

深探怀念父亲的“背影”:“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