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质量量化评价研究综述_张霄军

合集下载

浅析英汉译文的翻译质量评估

浅析英汉译文的翻译质量评估

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浅析英汉译文的翻译质量评估梁雪秋(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摘要:该文在翻译质量评估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翻译质量评估做简要回顾,结合司显柱教授提出的翻译质量评估功能对等理论,取材基督教经典小说《天路历程》,从文本的互文性、信息性和可接受性等方面,对经典话语进行分析论证,旨在阐述House 所提出的翻译质量评估,同时希望为翻译质量评估理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互文性;可接受性;信息性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2)22-0167-02翻译标准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概念,严复提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林语堂也曾经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翻译实践和翻译评价标准两者关系非常紧密,可以说只要有翻译,就会随之产生相应的翻译评价。

在实践中要存在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价模式才能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

朱莉安?豪斯所著《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提出了功能的翻译评价理论基础。

司显柱教授提出了功能对等和意义对等评估模式。

本文以经典著作《天路历程》的不同版本为分析对象,用实例证明该评估模式的可操作性。

1简要回顾翻译质量评估对翻译本质如何认识的问题决定着翻译标准的确立,只有标准确立才能够对翻译进行相对准确的评估。

不同的翻译观能够产生不同的翻译标准,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随之而来的是不同的翻译评估方法和不同的翻译质量。

德国翻译界豪斯(Juliane House )认为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是翻译质量评估的核心问题。

翻译的本质就在于在保持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把自然语言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意义包含语义(semantic )、语用(pragmatic )和语篇(textual )三个基本方面的意义。

翻译质量的好坏,就是取决于译文和原文在这三个方面意义上与原文的对等程度。

2对于经典著作译文的翻译质量评估对比分析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对于不同的文本类型将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训中翻译质量的量化评定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训中翻译质量的量化评定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训中翻译质量的量化评定摘要:近些年,新型的翻译工具云翻译平台逐渐成为翻译工具开发的新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在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训中的影响力。

本文让学生分别选取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SDL Trados Studio 2019和云翻译平台Tmxmall对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行翻译实践,教师通过实验来计算综合差错率,评估甲乙两组学生的翻译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云翻译;综合差错率;翻译质量1.翻译质量评估方法翻译质量评估领域的研究核心是如何对译文质量进行科学而又客观的评估(武光军,2007:75)。

当前在中国国内拥有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质量管理体系为2005年发布的《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以下简称《要求》)。

《要求》确定了译文质量的量化评定方法(王金铨等,2018)。

译文质量通过“译文质量综合差错率”予以确定,不同差错率即表示不同的翻译质量。

在国际标准上,一般将质量合格标准设定为3‰左右(王华伟、王华数,2012:115)。

在计算综合差错率时,首选采用抽检(万字以上的批量译稿10%〜30%)或者全部检查的方式确定待检译文,获取第I、II,III和IV类错误的数量,然后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差错率:综合差错率=KCA××100%本论文主要釆用了量化的方法,采用“综合差错率”来比较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SDL Trados Studio 2019和云翻译平台Tmxmall的译文质量。

综合差错率计算公式的具体解释详见王华伟和王华树于2012年在《翻译项目管理实务》提出的参数名称及解释。

2.翻译质量评估实验流程为了探究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SDL Trados Studio 2019与云翻译平台Tmxmall在翻译质量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课堂实验。

本次课堂实验共分为甲乙两组学生,甲组学生使用SDL Trados Studio 2019对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行翻译,乙组学生使用Tmxmall对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行翻译。

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英翻译研究中的实证性研究

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英翻译研究中的实证性研究

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英翻译研究中的实证性研究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英翻译研究中的实证性研究引言翻译质量评估一直是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推进和实证研究的发展,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也在不断完善。

朱莉安·豪斯(Juliane House)是翻译质量评估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她提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TranslationQuality Assessment Model)在汉英翻译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实证研究,探讨其在汉英翻译研究中具体的应用情况和效果。

一、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概述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是一种基于交际功能和目标读者的评估模式,旨在评价翻译品质是否符合目标读者的需求。

该模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功能质量、文本质量、文化质量和語篇质量。

功能质量是指翻译是否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功能;文本质量是指翻译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和风格要求;文化质量是指翻译是否符合目标文化的习惯、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語篇质量是指翻译是否符合目标读者的交际目的和语篇规范。

二、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英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英翻译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研究者们通过对不同领域的翻译文本进行评估,发现该模式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解释力。

例如,某研究者通过对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翻译失误进行分析,发现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能够准确地评价翻译的文化质量,帮助翻译人员克服文化障碍,提高翻译质量。

另外,有研究者通过对商务翻译文本的评估,发现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能够准确地评价翻译的功能质量和語篇质量,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传达信息,完成交际目的。

三、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优势在于其注重交际功能和目标读者,能够准确评估翻译的实际效果。

2010年中国翻译研究综述

2010年中国翻译研究综述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1No.3[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0YJA740073),并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项课题(2011HYZX017)以及中国翻译年鉴编委会的资助,特此致谢。

[收稿日期]2011-03-08[作者简介]穆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蓝红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博士生,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2010年中国翻译研究综述穆雷蓝红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广州510420)[摘要]2010年,翻译学在中国的学科建设获得了新的发展,学术研究成果也更加丰富。

本文基于国内26种外语类专业期刊,对中国翻译研究在2010年里的学术研究情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2010年;中国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58(2011)03-0023-062010年,翻译学在中国的学科体制与环境建设、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

翻译作为专业首次进入教育部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全国新增118个翻译硕士专业培养单位,设有MTI 学位点的高校达到158所;继《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之后又一个翻译专业期刊《东方翻译》正式出版发行,南京大学高方博士的学位论文入选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这是翻译学博士论文自2008年以来连续第三次入选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是本学科高端人才培养取得进步的证明。

上述成果进一步确立了翻译学的学科地位,特别是翻译专业教育从本科到博士培养体系的建成,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了完整的平台。

2010年,翻译学的学科理论建设也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学术研究成果更加丰富。

本文依据国内26种外语类专业期刊2010年所刊发的翻译研究文章,对本年度翻译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梳理,以期对2010年的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动态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的概貌。

2012-2016《上海翻译》期刊目录-整理

2012-2016《上海翻译》期刊目录-整理

2012-2016《上海翻译》期刊目录2012年第01期国家机构对外翻译规范研究——以“熊猫丛书”英译中国文学为例耿强会讯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王晓元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翻译国外“本地化”翻译研究学术话语的构建李广荣《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文军;罗张回顾与反思:国内翻译伦理十年研究(2001-2010) 吴慧珍;周伟汉英文化展馆说明文字的修辞对比与翻译陈小慰科技翻译研究近些年相对停滞的原因探析范武邱政治文本翻译探析杨大亮;赵祥云科普翻译的挑战徐彬;郭红梅论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关联性——以无锡市为例赵芝英涉华文献翻译中的回译问题——《我们如何进入北京——1860年在中国战役的记述》译后叶红卫谈MTI培养体系中的本地化课程设置冷冰冰意境原则指导下的中国画画题翻译——以《毕瑞画集》为例刘继华会通中西的文化阐释——以安乐哲、罗思文英译《论语》为例谭晓丽对联翻译的抗译性和可译性王志娟基于关联理论的汉英格言翻译卜爱萍“译才”不只是“通才”——与何刚强教授商榷——兼评《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张霄军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学术著作英译本中高频动词使用的语料库研究许瑾;杨秀文2012年第02期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到底是什么意思?——对一个译学中哲学误读的纠正吕俊西方译论与《圣经》教义的思想关联李龙泉2012年全国翻译高层研讨会会议通知定量乎?定性乎?——对构建翻译标准的理论思考刘峥贾文波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赵联斌应用翻译研究30年(1980—2010) 方梦之地名标志译写亟待国家规范乌永志论旅游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限制因素杨萍贺龙平片名翻译中的国俗语义毛梅兰外宣翻译“译+释”策略探析卢小军MTICAT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张政杨义宽视译教学的原理、步骤及内容詹成论口译实践的三个要素杨玮斌中国传统译论对于译学建设的积极意义——以“信达雅”翻译标准为例陈飘平POSSIBLY用法译评吴国良冯春灿网络时代的翻译能力与翻译技巧——以第23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一等奖译文的生成为例万兆元平行文本与网络旅游广告英译梁君华第六届“优萌杯”翻译竞赛获奖名单“天下奇书”《山海经》及其英译——写在大中华文库《山海经》英译本出版王宏出版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研究郑艳杰第七届“优萌杯”翻译竞赛题第七届“优萌杯”翻译竞赛通知2012年第03期论翻译矛盾——从《德译中国成语故事》谈起桂乾元翻译中的认知视角——概念结构与翻译(3) 王斌动态投射与译者主体性束慧娟直译与意译:翻译方法、策略与元理论向度探讨方仪力从母语译入外语:国外非母语翻译实践和理论考察马士奎白皮书英译文本中动宾搭配调查与汉英翻译策略——一项基于汉英对比语料库唐义均地铁公示语翻译:问题与原则王树槐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上海楼盘案名英译策略研究陈珊珊;高嘉正中西方修辞传统与外宣翻译的传播效果张雯;卢志宏MTI教学:基于对职业译者市场调研的实证研究丁大刚;李照国;刘霁制度文化话语口译认识论与方法论包通法;魏星妮从口译标准到口译规范:口译评估模式建构的探索王斌英语科幻小说中的新词及其汉译探析姜倩当代译论的探索者——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王晓凤;张丽娟;张建青论勒菲弗尔对中国佛典译论译史的误读熊宣东化境:译作应比原作更好——从《林纾的翻译》说开去贾兴蓉众包翻译模式研究陆艳简评《翻译写作学》郭建中2012年全国翻译高层研讨会第二号通知本刊稿件体例及相关要求2012年第04期论应用翻译学理论范畴体系整合与拓展的逻辑基础曾利沙对立与统一排斥与互补——翻译的语言学视角冯奇万华翻译选择过程的非线性特征宋志平论译者隐身——一个社会性视角周红民程敏《毛泽东选集》英译中的策略变化巫和雄英汉翻译中的褒贬词语选择杨平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仿拟辞格及其翻译研究刘金龙戴莹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吕健吴文智翻译学理论多维视角探索曾利沙语篇连贯与翻译策略李静民族侮慢语——国际现场口译无法回避的领域刘夏青刘白玉基于云服务的校企合作翻译教学生产平台设计研究曾立人肖维青闫栗丽走进绚丽多彩的翻译世界王宏蓬勃发展的视听翻译研究及教学——Jorge Díaz Cintas访谈董海雅ASSURE用法译评吴国良冯春灿浅谈中国社会变迁下“农民工”一词的英译刘洪泉专有名词的汉译与译者的素养杨清波杨银玲论全球化语境下科技翻译的文化共享与渗透——《时报信息》翻译个案研究吴波“无家可归”与“重返家园”:反思翻译目的论彭文青一本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为中心的MTI教材——《高级汉英翻译》评介苏艳第五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全国翻译工作座谈会暨中国翻译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召开第五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一号公告开展翻译学的复杂性研究——一个译学研究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革命吕俊信息化时代应用翻译研究体系的再研究王华树冷冰冰崔启亮苏、俄翻译理论文艺学派的思想演变及其研究毛志文论语境类型与翻译刘英蘋耿智《中庸》英译研究在中国陈梅文军多元互补、和谐共进——2012年全国翻译高层研讨会综述王宏罗修筠译创:一种普遍的实践黄德先殷艳论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翁凤翔且编,且译,且写——论形象片英译者身份的动态重叠吴自选专利文件要点分析及其对机译校改的启示罗建华何以用“独立成篇”取代“忠实”?——试谈翻译教学理念的创新刘季春试论宗教词汇隐喻的英译汤金汶学术模因跨语际复制的变异和对策樊林洲“邓小平理论”就是Deng Xiaoping Theory吗?——从词语搭配的视角谈唐义均语料库和应用翻译——以蚕学馆旧址纪念碑碑文的翻译为例黄海军王昌米翻译记忆系统的语境观王正《华英翻译捷诀》——近代第一本翻译教材刘明孙增德简评几本警务英语教材的翻译实例杨廷友翻译策略的理据、要素与特征方梦之和合翻译思想之整体模型研究途径钱纪芳释“对译”黄忠廉贾明秀翻译批评模式多元互补刍议——20世纪西方文论对中国翻译批评研究的启示李和庆薄振杰中国本地化行业二十年(1993—2012) 崔启亮国内语料库翻译学20年述评(1993—2012) 宋庆伟匡华吴建平中国周边涉美军事协定的“模糊战略”与翻译陷阱孟祥春全球化背景下财经报道的翻译技巧与方法黄樱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英译专门科技文本——以航海技术领域论文为例汪洋彰现特色,知行并举——本科翻译专业教材编撰应处理好五个关系何刚强关注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以评注式翻译和同伴互评为例李小撒柯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学制问题探讨李昌银谈俗语“打铁还须自身硬”的英译张顺生《墨子》英译比读及复译说明王宏ORDER用法译评吴国良张瑜第八届“优萌杯”翻译竞赛试题伦理回归后的汉字术语译介思考——以《中国园林》英译本为例梁君华翻译研究中的词语误判与误评——以翻译与意识形态的研究为例李贵升罗国青李艳冰Translation Peripheries:Paratextua Paratextual Elements in Translation述评——翻译研究的副文本视角张玲2013年8月教育部高校外语教育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第八届“优萌杯”翻译竞赛通知在第五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 黄友义应用翻译学理论逻辑范畴拓展方法论——兼论译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和价值论曾利沙复杂性科学观照下翻译标准问题的再探讨——论底线翻译标准的必要性和合法李春芳吕俊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方梦之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翻译规范理论的社会学重释王传英翻译项目管理实务(A Practical Guide to Transl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王华伟王华树编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出版2012年中国翻译研究评析王祥兵邹兵伍志伟国内翻译竞赛综述吕立松穆雷2013年第五届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隆重召开应用翻译研究的新起点方梦之简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雕塑群说明文字的英译居祖纯国际会展名称英译:问题、模式与译名建构罗国华基于概念整合,追求地道译文朱音尔川菜烹饪方法英译原则及其应用张媛梁霞第四届“学府杯”科技翻译大赛翻译专业教学的国际化经验:来自澳大利亚的启示王非陈向京韩翀通识教育与翻译人才培养的关联——以西南联大外文系的课程设置为例吴自选也谈“邓小平理论”的英译——兼与唐义均先生商榷朱明炬云计算下的翻译模式研究陆艳国外机辅条件下的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王娟影视翻译中情色禁忌语的归化策略彭典贵浅谈现代日语中的外来语曾薇薇对“标本”的标本兼治——《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有关问题稽考杨全红曾咪学好中文,做好翻译——翻译专业本科生《中文读写教程》评介王冬梅首届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全国高层论坛——暨“中国少数民族文库翻译研究中心2013年第04期生态翻译学的国际化进展与趋势思创·哈格斯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张美芳全球结构视野下的翻译规范研究傅敬民浅谈汉语对联英译的策略与方法吴伟雄法律翻译与法律移植——以晚清法律翻译实践为例吴苌弘文本类型学视角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英译研究石秀文吕明臣词源学视角下的奥巴马演讲辞翻译策略研究李国华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顺利换届格式塔意象在类比语篇翻译中的再造——以TEM8(2013)汉译英试题邵惟韺邵志洪一项中国EFL学习者英译汉笔试成绩预测因素的实证研究张新玲刘君玲从“青衣”等京剧术语的英译看文化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张琳琳从整合营销传播视角看“中华老字号”品牌的翻译策略扈珺刘白玉APPEAL用法译评吴国良吴雷《上海翻译》扩版、编辑部迁址启事法律语篇中shall和may的翻译对比研究王子颖电子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刘稳良《老子》汉英翻译平行语料库建设汪定明李清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翻译研究立项10年观——基于翻译研究分类的统计分析年晓萍2000—2012年间西方视听翻译的研究吕洁应用翻译研究的理论化与体系化——《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评述程敏刘金龙《商务英语翻译》的失范与误译梁雪松“翻译研究战略论坛”主题征集启事2014年全国应用翻译理论高层论坛通知2014年第01期研究接地气,文章追技道——《上海翻译》不变的办刊追求何刚强先行者、推动者、建设者——方梦之教授对我国译学建设的贡献郭建中方家译道、梦而圆之任东升翻译研究三人谈(上) 孙艺风何刚强徐志啸语义透明与汉语熟语的直译趋近万华国际公示语误译举隅王树槐Keith Wood 商务信函翻译探究慎丹丹翻译过程研究的新模式探析——从Triangulation的译名谈起王少爽高乾语篇语调翻译李发根龚玲芬翻译政策研究及其对当下中国的借鉴意义滕梅商务翻译策划——以蒙牛广告语英译失误为例周剑波蒋璐吕和发译笔带批判锋芒,阐述现宗教偏见——高大卫《论语》英译本特色评析张晓雪论早期《聊斋志异》英译中的伪翻译现象——以乔治·苏利耶·德莫朗的译本为例李海军论清末民初的译名统一及其学术意义张景华论中国政治术语英译再创建的三个维度冯雪红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学术研讨会李跃平医学冠名术语的转喻及其翻译研究冯梅第四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边立红模因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歇后语英译卜爱萍第八届“优萌杯”翻译竞赛圆满落幕口译课堂训练中的“非常”之道赵燕明清译者的构成及其地域分布李亮亮贺爱军“非主流”英语文学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视角专题研讨会徐正威Whistleblower or Leaker?——管窥语言的意识形态之维潘平亮美国密苏里州别名Show Me State的文化内涵及其汉译李应清浙江省翻译协会年会暨浙江省第七届高校翻译教学与研究研讨会冯春灿中国各种山名翻译背后的学问连真然翻译的功能视角——从翻译功能到功能翻周红民2014年全国高校教师翻译教学与研究讲习班一号通知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如何自我定位与发展——南京大学许钧教授访谈录黄新炎许钧经典翻译的多视角研究——《翻译与经典:文化历史中的身份变化》评介张汨文军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年招聘计划《上海翻译》(2014起)主要栏目设置说明“翻译研究战略论坛”主题征集启事2014年全国应用翻译理论高层研讨会通知2014年第02期应用(文体)翻译学的内部体系方梦之重过程,还是重结果?——译者的母语对英译文本的影响王建国何自然翻译研究三人谈(下) 孙艺风何刚强徐志啸功能决定形式——探讨港澳地区诗型公示语英译陈曦第九届荣鼎翻译奖全国青译赛决赛落下帷幕纪录片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纪录片《美丽乡愁》的翻译实践为例程维翻译与“国家富强”:析严复翻译之用意李涛社会学视阈下的林纾现象解读张祝祥刘杰辉翻译项目管理流程介绍蒲欣玥高军在线教翻译——基于QQ即时通讯软件的实证研究陈凌陈广益本刊开通网上投稿系统(试运行)启示网络翻译社区初探马旭燕海外《论语》漫画英译评鉴强晓元语篇的主体间性建构与典籍英译——以《孙子兵法》英译为例纪蓉琴《中国翻译家研究》组稿工作接近尾声述往事思来者明道理——有关翻译史编写的思考贾洪伟姜闽虹方梦之译学思想与方法论研究——兼论翻译学理论体系的研究路向曾利沙从迁移理论看鲁迅的翻译语言对创作语言的影响朱湘军康翠链翻译资质认证identification of translator大学英语需要从“教学翻译”向“翻译教学”过渡——评析“大学英语四、六考试新题型”中的段落翻译陆仲飞《译林回望》方梦之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模式实证研究舒晓杨ARGUE的用法与含义种种吴国良吴雷雷刍议我国“口腔医院”的名称英译李海清刘华文国际组织中的职业译员——对布莱恩·福克斯和安妮·拉费贝尔的访谈戴惠萍曹嬿《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被大幅剽窃——析剽窃者的卑劣手法王冬梅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挖掘的外语学科多模态优质资源开发与应用CHL系统2014年全国高校教师翻译教学与研究讲习班二号通知目前我国译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吕俊书讯翻译中的“共注观”王斌钱锺书“化境”翻译思想新探王军平赵睿语义指向分析与翻译研究陈洁陈粤变译伦理:“舍”与“得”思考胡东平喻艳立法文本中模糊性语词的翻译原则吴苌弘英语影视剧剧本的语类及其翻译处理孔倩海关条法的语篇翻译策略探究韩健谈谈焊接标准文献中几个常见词的译法刘榴何德孚试析方梦之教授的译学思想线路图钱纪芳翻译家精神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为例付智茜商务翻译项目化教学设计蒋阳建网络环境下口译课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陈卫红“翻译研究战略论坛(2014)”通知翻译教学:继承与创新丁卫国从佛典译场管窥提高当今翻译质量的途径熊宣东第六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对王尔德作品的不同评判袁丽梅《鹿鼎记》英译本中的语境重构与译者显形刘雪岚古代科技典籍英译——文本、文体与翻译方法的选择梅阳春试论韦努蒂翻译理论的创新与局限付仙梅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之偏差吴育红刘雅峰一场瞎子和聋子的对话——重构英使马戛尔尼访华的翻译过程刘黎历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综述贾文波《马赛克重构——翻译研究的构式语法途径》述介杨子王雪明跨界的感觉林巍2014年“全国应用翻译高层论坛”如期召开第六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一号通知走出去战略与出版意图的契合:以英译作品的当代转向为例王建开关于举办第二期全国高校教师翻译教学与研究讲习班的预告谈谈翻译研究的创新与规范傅敬民许志芳译学继承与发展:传统译论现代化新论陈达龚小萍我国苏俄翻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赵艳秋“外宣”宣何?“外宣翻译”译何? 吕和发邹彦群“非常+名词”结构的语义特征与英译策略周永模《外语与翻译》公开发行启事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翻译主体性徐岚文化外译之中国特色词汇:策略比较及影响因素邢杰甘露汉译英误译现象剖析单伟龙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探究吕亮球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苏广才李双娟视译教材的编写:现状与问题许庆美刘进第三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第三届全国旅游暨文化创意产业翻译研讨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召开从施莱辛格的学术轨迹看国际口译研究的发展态势王斌华翻译项目中的术语管理研究王华树张政方梦之应用翻译理论形成考黄忠廉孙秋花李亚舒认知语法视野下的《红楼梦》英译乔小六建构、质疑与未来:生态翻译学之生态苗福光王莉娜翻译与守土有责——从钓鱼岛争端中的翻译事例谈起杨全红欢迎订阅2015年度《上海翻译》杂志翻译的语义探索与语用意识——吴国良教授访谈录吴国良刘欣对一起一稿两投事件的谴责和处分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4年年会纪实李正栓李娜《上海翻译》投稿系统及用稿体例说明2015 TESOL国际研讨会通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译论——探索构建中国传统译论体系郭建中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隆重举行中观翻译研究——宏微之间的探析方梦之译学理论何为——对我国翻译学理论研究的思考蓝红军走出“文本语境”——“碎片化阅读”时代典籍翻译的若干问题思考林元彪译事双“无”议左飚翻译与中国文化外交:历史发展及策略分析孙三军文军“翻译研究战略论坛(2014)”在海口经济学院成功举行法律英语中的隐喻研究及其汉译王骞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综述王维波王宏印李正栓认知-功能视角下英语定语从句的翻译耿智马慧芳论手语新闻节目中手语译员的角色定位倪兰从默会性知识论翻译教材的范例李洪金《心经》英译释要安全勇尊重史料,还原《毛泽东选集》英译历程潘卫民董维山《毛泽东选集》英译本意识形态操纵之分析潘苏悦西方语用翻译研究:述评与前瞻李占喜2004—2013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与走向王茜刘和平续说“镣铐”与“跳舞”——对“翻译研究三人谈”的延伸思考刘爱兰第十六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通知西方翻译社会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翻译与社会导论》述介覃江华关于举办第二期全国高校教师翻译教学与研究讲习班的预告“看山看水”的启迪潘文国走向复杂性科学范式的翻译学吕俊侯向群沿波讨源,守本开新——论中国传统译论的特质及我们应有的态度刘敬国公示语翻译质量评价探索冯奇第十届荣鼎翻译奖全国青译赛成功落幕翻译中认知的渐进性研究王吉会中国电影字幕翻译之“切”的原则高红“Thick Translation”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李红霞张政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成功举办翻译技术沙龙文化传承视域下的艺术文献翻译宁立正汉英数字口译的极限取整策略和模糊介词的妙用王小济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设置与技能体系研究黄海瑛刘军平探索翻译教材建设,促进翻译专业教育——《我国翻译专业教材建设:理论构建与对策研究》述评张美芳本地化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实践崔启亮第六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通知本地化翻译规范研究王传英卢蕊《孟子》译本精神构式比较研究刘翌包通法“翻译研究战略论坛”(2015)通知《大中华文库》国人英译本海外接受状况调查——以《孙子兵法》为例李宁CLAIM用法译评吴国良中-英译写要兼顾“达意”与“漂亮”——Shanghai Daily原主编张慈赟访谈录袁丽梅何刚强记老当益壮的翻译学者李亚舒教授刘金龙姜闽虹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翻译学科介绍华东政法大学翻译硕士专业简介2014年全国高校教师翻译教学与研究讲习班二号通知全国ESP高端学术论坛一号通知从“异语写作”到“无本回译”——关于创作与翻译的理论思考王宏印上海翻译技术沙龙举办第三次活动王启华转向冲动与问题意识——也谈当前国内的翻译研究韩子满翻译行为研究评述与展望钱春花徐剑李冠杰网络流行语认知价值及翻译谢之君杨月华法治关键词汇及若干重要提法的译研屈文生汉英认知模式的异同与翻译的转换王子颖从语态选择的编译改动看意识形态的翻译转换徐英多维整合原则关照下的时政党政话语翻译周丽译者主体性在“对话”与“视域融合”中的彰显余斌翻译学博士生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来自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的借鉴穆雷邹兵董冀卿第十六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顺利召开潘卫民基于培养职业意识的翻译教学思路李艳翻译教学与地方经济建设互动双赢模式探究——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例贺义辉李春慧吕毅国内外译员角色研究的进展与思考(1976—2014)——一项基于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邢星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2016年招聘计划MTI口译课程设置反思——以教学实践为例朱珊刘艳芹本地化技术研究纵览王华树刘明刘殿爵典籍英译述评王亚光不可译性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刘成萍陈家晃第六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顺利召开闫晶晶司耀龙《上海翻译》创刊30周年座谈会征稿。

翻译质量量化评价研究综述

翻译质量量化评价研究综述

翻译质量量化评价研究综述翻译质量量化评价是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旨在客观地评估翻译作品的准确性、流畅性和可理解性。

本文对翻译质量量化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和不足,并探讨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翻译质量,量化评价,研究综述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其质量一直受到广泛。

传统上,翻译质量评价主要依赖人工评审或翻译专家的主观判断。

然而,随着翻译规模的扩大和效率要求的提高,一种更为客观、量化的评价方法成为了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翻译质量量化评价的概念、理论基础、研究现状、方法技巧以及挑战解决方案进行综述。

翻译质量量化评价是通过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对翻译质量进行量化的过程。

其理论基础主要涉及语言学、翻译理论和统计学等领域。

语言学为翻译质量量化评价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如Hockett的《现代语言学教程》提出的语言对比和语言共性理论;翻译理论则为量化评价提供了指导原则和方法;统计学则用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以客观地反映翻译质量。

目前,翻译质量量化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准确率、翻译流畅度和翻译可理解度。

准确率主要翻译中词汇和语法的正确性;流畅度着重评价翻译的连贯性和自然性;可理解度则强调翻译内容对于目标语言读者的可接受程度。

尽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争议焦点,如:不同语言的翻译标准如何统量化评价与人工评审的关联性以及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界限等。

翻译质量量化评价的方法和技巧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评价方法:基于规则的方法、基于统计的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

规则方法是根据语言学知识和专家经验来制定评价标准;统计方法是利用语料库和机器学习技术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深度学习方法是利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翻译质量预测。

还有一些新的技术和工具,如自然语言处理(NLP)、人工智能(AI)及自动化评估工具等,被应用于翻译质量量化评价中,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

尽管翻译质量量化评价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译文质量评价

译文质量评价

译⽂质量评价问题的提出: 机器翻译的研究必然伴随着翻译质量评价,质量评价是研究翻译领域不可或缺的反馈环节。

评价译⽂质量的应⽤需求⼗分⼴泛,不仅机器翻译系统需要评测和对⽐,在译⽂的出版编辑、语⾔翻译教学等领域也需要对译⽂的质量进⾏评价。

译⽂质量评价是⼀个主观性较强的问题,评分的⾼低实质上是对评价者⽽⾔译⽂的可接受程度。

同⼀个译⽂,不同的评价者或同⼀个评价者多次翻译的结果可能并不完全⼀致。

⾯对海量译⽂,⼈⼯评价显得越来越⼒不从⼼。

尤其是在机器翻译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快速发现译⽂中的错误、调节翻译系统中的参数、评价系统性能、进⾏不同系统的⽐较等,使得质量⾃动评价的研究也成为热点。

2010年,ACL⾸次将翻译评价标准和机器翻译、系统综合⼀起列为统计机器翻译的三⼤研讨问题。

翻译评价研究分类: (1)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来分类 (2)根据评价⽅式的不同来分类 (3)根据实现的⽅法不同来分类 在基于以上三点的情况下有从有⽆参考译⽂、评价粒度及对语⾔知识的依赖程度等进⼀步细分。

根据译⽂的来源:⼈类译⽂: ⼈类译⽂的⾃动评价更多的模拟专家评价的思想。

⼈类译⽂⾃动评价的⽅式包括评分和诊断两类,实现评价是通常有加分法和减分法两种: 加分法是通过累计正确的得分点的分数来对译⽂进⾏打分 减分法是基于译⽂中的错误从满分值中做减法。

⼤多数质量评价基于错误分类⽅案进⾏,即根据错误数及错误的严重程度实⾏减分。

⽽错误分为两类,⼤错和⼩错。

⼤错是指译⽂基本成分的错,错误将导致语义混乱。

⼩错是指使⽤了不恰当或不正确的表达⽅式或语法。

当然,评价译⽂质量的⾼低常常还有⼀个⼈们对错误的容忍度的问题,因此关于错误体系的构建成为核⼼研究问题,例如美国翻译家协会ATA将错误划分为22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错由不同类型的分值。

对于学习者译⽂评价的研究也在开展,研究以加分法为主,⾸先需要有专家参与确定译⽂的评分点,然后通过统计评分点的出现情况并综合其他特征,如译⽂的形式特征、译⽂和原⽂的对其特征等进⾏回归分析,从⽽得到译⽂的评分。

译文总体质量

译文总体质量

译文总体质量
评估翻译质量的综合指标包括准确性、流畅性、语法正确性、文化适应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

准确性是指翻译内容与原文意思的一致性,包括译文对原文信息的准确捕捉和表达。

在评估准确性时,可以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内容和语义,以及参考专业文献和领域知识来进行。

流畅性是指译文的句子结构、词语选择和语言连贯度等方面,评估译文是否顺畅自然、易于理解和阅读。

流畅性可以通过对译文的语句结构和词汇使用进行分析。

语法正确性是指译文的句子结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范。

可以通过对译文的句子结构和语法错误进行检查,以评估语法正确性。

文化适应性是指译文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惯用语和表达方式。

在评估文化适应性时,可以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文化背景,对比原文和译文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语言风格是指译文的语气、修辞和表达方式等方面,评估译文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风格和文体。

可以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以评估语言风格是否得当。

在评估翻译质量时,应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综合评价译文的质量。

一个高质量的翻译应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流畅易读,并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文化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翻译质量评价的学科意义 人文学科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 理论研究 、批 评研究和史的研究( 吕俊 2006 : 52) 。 翻 译学也不 例外 。在翻译学 科建设 和发 展的“ 三驾马 车” 中 , 翻译评价( 或翻译批评) 研究远远落后于翻译史和 翻译理论研究 。 近年 来 , 翻译 评价 的研究 越来越 引起翻译学界的 重视 , 作为翻 译评 价研究 的中心 内容, 翻 译 质 量 ( 主 要 指 译 文 质 量 )评 价 ( T ranslation Q uality A sses sment , T QA ) 研 究也 应受到重视 。 计算语言学( 自然语言处理) 的初衷就是实现 翻译的自动化 , 即机器翻译 。 几十年来 , 机器翻译 研究虽步履蹒跚 , 但其贡献和成果却也有目共 睹 , 基于规则的 、基于统计 的和基 于实 例的机 器翻译 系统已经实 现 , 也 有 商用 的 机器 翻 译 软件 面 市 。 计算语言学是一个“多边 缘的 交叉学 科”( 冯志伟 2005 : 1) , 因此机器翻译也势必带上人文科学和自 然科学的双重学科身 份 。 与其 它人 文学 科相 比 , 机器翻译尚处于 起步 阶段 , 对 其研 究更应 该从一 开始就套上“三 驾马 车” — — —机器翻 译理 论研 究 、 机器翻译评价研究和机器翻译史的研究 。 由于机 器翻译具有 实验 学科 的 性质 , 机 器翻 译 评价 ( 或 “ 机器翻译评测”) 研究就尤为重要 。 总之 , 从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 , 无 论是人工翻译还 是机 器翻译 , 翻译 质量的 评价研 究都相当重要 。 2. 翻译质量量化评价 2. 1 定性评价研究与定量量化评价 从方法论的角度 来看 , 评 价研究 可以 分为定 性的评价研究和定量的评价研究两种 。 在人工翻
摘 要 : 本文从学 科建设的角度论述了翻译质量评价的意义 , 从人工翻 译和机器翻译两个方面对国内 外翻译 质量的量化评价研究与实践进行了综述 , 并指出了目前的量化翻译质量评价的缺陷 。 关键词 : 翻译质量 评价 ; 量化 ;人工翻译 ; 机器翻译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5 -7242( 2007) 04 -0080 -05
DO I : 10 . 13978 / j. cnki . wyy j . 2007 . 04 . 013 2007 年第 4 期 总第 104 期
外语研究 F or eign L ang uages Researc价研究综述
张霄军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江苏 南京 210097 ;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陕西 西安 710062)

本文得到陕西师范大学校级重点科研项目资助 。
· 80 ·
考译文 。 3. 国内外翻译质量量化评测现状 3. 1 人工翻译的翻译质量量化评价 在人工翻译的翻 译质量 评价 方面 , 传 统的评 价模式为定 性 研究 模式 , 即 以“ 翻 译标 准” ( “信 、 达 、雅”或其它) 为准绳而展开的评议式 、举例式和 总结式的定 性 评价 。 尤其 是 在国 内 的翻 译 批评 界 , 多习惯于用不同译本比较的方式 、回译的方式 等对译文质量进行定性评价 。 传统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是建立在语篇微观 错误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的 。 错误对比分析意味着 可能牵涉错误 数量的计算 。 目 前的 T QA 研究现 状有以下特点 : ( 1) 量化模式大都建立在语篇的微 观层次上 ; ( 2) “错误”分类既有二分法也有复杂体 系; ( 3) 许多原则参照模式既考虑语篇微观特征也 考虑宏观特征 , 如衔接与 连贯 ; ( 4) 所有的 语篇模 式都没能清晰地厘定整体质量评估概念和错误容 忍度 ; ( 5) 错误的 概念 划分不 细 , 不便 于操 作 ; ( 6) T QA 理论大都规避“ 标准” , 而使用“ 原则或准则” ( 武光军 2005 : 72)。 国内人工翻译的翻译质量量化评价研究肇始 于等 值 学 说 的 兴 起 。 吴 新 祥 、李 宏 安 ( 吴 、李 1984 : 1 -10 ; 吴 1985 : 15 -28) 指出对 译文作定量 分析是方向和趋 势 , 随 后提出 了具 体的量 化表达 公式 。范守 义( 1986 : 8) 首次 提出 了“ 信 、达 、雅关 系的数学表示” 。 他 认为“ 信 、达 、雅” 三者 缺一不 可 , 可以成为翻译的标 准 。 如果用“ F” 表 示“信” , 用“ R”表示“达” , “S”表示原作的风格“雅” , “S ”表 示译作的风格“ 雅” , 则 可以用 下面 的公式 来表示 信达雅之关系 : I =( R/ F)·( S / S) 其中 ,“ F ” 与“ S” 可 看成 是常 量 , “ R ” 愈接 近“ F ” , “ S ” 愈接近“ S” , 则“ I”( 表示译作 与原作 接近程度 的指数) 愈接近[ 1] ; 恰好等于[ 1] 是不可能的 。 假 如能计算出某一体裁的译作与原作接近程度的指 数 , 那么就可以在从[ 1] 至[ 0] 的区 间标出 这一体 裁指数的具体 位置 。 凭经 验 , 非文 学类( 论文 体 、 公文体等) 比文学类( 小说体 、散文 体 、诗歌 体等) 的译文更接近[ 1] , 其中诗歌体距[ 1] 稍远些 , 而某 些不可译的笑话 、幽默 或文字 游戏则 趋向 于[ 0] 。 这里已显露出了在量化翻译质量评价中的模糊数 学思想 。模糊 数学 是 1965 年由 美国 加利 福尼亚 大学控制论专家扎德教授开创的 , 于 1976 年传入
· 81 ·
其中 , X 表示中心信息 — — — X1 : 信息量( 基本事实) X2 : 形象转换( 歪曲或没有歪曲事实) ( X 3): 虚设标准( 预留做他用) Y 表示附加信息 — — — Y 1 : 风格层次( 比较风格) Y2 : 情感元素( 内涵等) ( Y3 ) : 虚设标准( 预留做他用) Z 表示结构信息 — —— Z1 : 元语言方面( 相异之处的转化) Z2 : 修辞与逻辑( 相同之处的模拟) Z3 : 音韵( 主要适用于诗歌翻译) 他还在公式( 2) 的基础 上制定 了适 于编写 计算机 程序的工作方 程式 。 其 流程 为 : 输入 数据 ※加权 ※计算 ※输出数据 。 可以说 , 将模 糊数学 的基本 原理和方法引入 译文 评价是 一种 尝试 , 中 国译界 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 但近年来 , 模糊数 学应用 于量化 译文 质量评 价的研究“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 仅仅停留 在十多年 前 的 可 行性 研 究 上” ( 邵 璐 2007 : 74)。 模糊理论的核心 是模 糊集合 论 , 但 目前发 表的有 关翻译模糊性的成果大都探讨模糊语言的特点及 翻译技巧 , 真正应用模 糊集合 论来 探讨译 文质量 评价的也就仅限于 上述 研究 。 此 外 , 由于 模糊数 学与翻译的学科 隔阂 , 模糊数 学方 法在量 化译文 质量 评 价 研 究 上 尚 不 能 得 到 广 泛 应 用 。 穆 雷 ( 2004) 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应用到了翻译教学 中的文本测试实 验上 , 并实现 了人 机界面 的友好 互动 , 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 3. 2 机器翻译的翻译质量量化评价 机器翻译的译文评测一般是由第三方中立机 构对某种产品根据统一指标使用相同工具来进行 的评比 , 其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一种客观的比较 , 以 帮助用户选择合适的产品 ; 同时 , 通过评估机器翻 译的性能和发展 水平 , 为现有 机器 翻译系 统的改 进提供方向或为开发新型机译系统的技术路线的 选择提供决策依 据 , 促 进机器 翻译 系统发 挥社会 效益与经济效益( 赵铁军 2000 : 344 345) 。 机器翻译译文质量的量化评测最先开始于美 国的 A LPAC 报告 。 该报告提出从可 懂度和信息 度两方面来评估 机器 翻译的 译文 , 前者分 为 9 个 等级 , 后者分为 10 个等级 , 以此为标准 , 对俄英机 器翻译译文做 了评 估 。 A LPAC 报 告的出 台完全
译中常用的翻译批评方法主要是定性的( 或“定相 的”) , 在机器翻译 中常 用的译 文评测 方法 则是定 量的( 或“自动的”) 。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各有其 特点 和 适 用 范 围 ( 桂 诗 春 、宁 春 岩 1997 : 212 213) , 都不可偏废 。 目前翻译质量评价研究方法的薄弱点是定量 研究 , 尤其是人工 翻译 的翻译 质量评 价的 定量研 究以及机器翻译的译文评测标准的量化研究 。 但 “量化研究”并不 等同于“ 定量 研究” , 因为 翻译质 量的量化评价研 究绝不 局限于 完全形 式化 的“定 量” , 在量化过程中势必会有定性的判断 。 定量与 定性相结合 , 突出定量研究的优势 , 在定量研究的 基础上得出定性的结论 , 是为“量化研究” 。 2. 2 翻译质量量化评价研究概述 翻译质量量化评价研究的途径有很多种 。 最 传统的如“打分法” , 即 评价者 在看到 译文 后根据 参考译文( 或评价者心目中的理想译文) 给出一定 的分值 , 整篇译文 的得 分为组 成该篇 译文 的各个 部分译文的得分总和 。 这种量化的评价方法如同 教师批改考卷 。 采用这种评价方法有两个基本前 提: ( 1) 评价者有较高的原语与译语的语言水平且 具有一定的评判能力 ; ( 2) 有参考译文或评判者心 目中有可资参考的理想译文 。 另外一种较 为流行 的 、常 用于机 器翻译 译文 评测的量化途径 为“ 统 计法” , 即评价 者根 据参考 译文和译文之间的某种相似性( 一般来说是结构 、 形式上的相似性) 来人工 或( 半) 自动 地实 现这两 者之间的匹配关系 , 统计它们相互匹配的结果 , 匹 配越多译文质量就越好 。 这种方法的实现也需要 一个前提 : 有参考 译文 且有足 够多的 高质 量的参
j =1 4
∑W j . . . aij
进行运算 , 即可 得译 文的评 价值 , 然 后进 行比较 。 范守 义( 1990 : 43 -67) 后来又修 正了译 文评价的 数学模型 , 文中他认为质量是个语言变量 , 是由主 标准和次标准组成的并集 , 可以用公式表达如下 : ( 1)Q =X ∪ Y ∪ Z 或 ( 2)Q = [ X1 , X2 , ( X3 ) ] ∪ [ Y1 , Y2 , ( Y3 ) ] ∪ [ Z1 , Z2 , Z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