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特勒 翻译三原则

合集下载

翻译的定义、分类和标准

翻译的定义、分类和标准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1)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

2)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Translation is a representation or recreation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is written or said in another language.3)翻译的本质是释义,是意义的转换. meaning-based汉译英是译者将作者为汉语读者所写的汉语文本转换成功能相似、语义相符、供英文读者阅读的英语文本的活动。

Classification of translation1)Translation——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内翻译);Interlingual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符际翻译)2)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Oral (interpretation) : consecutive(交替传译); simultaneous(同声传译)3) Written: whole text literature; pragmatic excerpt; selective; adapted; rewriting; MAT & MTCriteria of translationCriteria of translation is the plumb-line for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a translation and the goal for a translator to strive for.1) Source-language–oriented principle(以译出语为取向的原则)Characteristics: pay extreme attention to the form of the source text, always adopts a word-for-word / line-for-line translation or transliteration.•他是只纸老虎He is a paper tiger.•这事让他丢脸This makes him lose face.2) Target-language-oriented principle (以译入语为取向的原则) Liberal translation: using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ation / adaptationfor the reader’s sake. This is done at the cost of the loss or damage of the original image sometimes.•What is done is done. 木已成舟•Kicking a man when he is down. 打落水狗/落井下石•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3)Author-and-reader-oriented principle (以作者和读者为取向的原则) Characteristics: take both 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 into consideration, and strive to be faithful and smooth at the same time.•繁华也罢,贫穷也罢,丈夫和妻子携手一生,情深意长。

西方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西方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 巴尔胡达罗夫提出(1)翻译理论是一们语言学学科; (2)主要任务是描写;(3)语义问题必须从三个 方面(所指意义,实用意义,符号内部意义)加以研 究和传达;(4)在六个层次上建立等值翻译即音位、 词层、词组层、句子层和话语层。
❖ 加切奇拉泽则指出(1)文学翻译必须坚持创造性原 则;(2)文艺翻译必须运用现实主义方法;(3) 文艺翻译不能纳入语言学研究范畴。
(二)奈达翻译思想简介
❖ 奈达(Eugene A. Nida) ❖ 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 ❖ 他的翻译思想大致可以分为描写语言学阶段、
❖(二)译笔必须纯朴自然, 不事藻饰。
多雷在《论如何出色地翻译》中列出五条 翻译的基本准则:
(一)译者必须完全理解所译作品的内容
(二)译者必须通晓所译语言的译文语言 (三)译者必须避免字字对译,因为字字对译
有损原意的传达和语言的美感 (四)译者必须采用通俗的语言形式 (五)译者必须通过选词和调整词序使译文产
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354-43)提出 “《圣经》的翻译凭‘上帝的感召’ ”
他们关心如何正确地翻译希腊文学典籍以 及基督教《圣经》,注重原文的文学特 征,热衷于讨论译者应该直译还是意译。
中世纪时期
(西罗马帝国崩溃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代表人物: 罗马神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曼里乌
生色调适当的效果
查普曼的见解:既反对过于严格,也不赞 成过于自由。
近代时期 (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英国的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
❖ (一)翻译是艺术 ❖ (二)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 ❖ (三)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 (四)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 ❖ (五)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 ❖ (六)翻译分为三类: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作者:李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6期摘要:对中国翻译影响至深的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与作为西方翻译理论开山之论的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表述相似。

本文将从这两种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来源,含义,意义及影响等方面比较,旨在清楚阐述这两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说明这两个理论虽然有相似性,但却只是人类翻译相似性和思维及认知共性的产物。

关键词: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严复,“信,达,雅”,比较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隄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大学英语翻译全教程(完美版)第13讲

大学英语翻译全教程(完美版)第13讲

第十三讲泰特勒、奈达、纽马克翻译思想简介一、泰特勒1.泰特勒简介亚历山大·F·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生于爱丁堡。

泰特勒是律师、作家、历史学家。

多年在爱丁堡大学担任历史学教授。

18世纪末,他在《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1791)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标志着西方译学研究从此走上了从理论推证理论的道路。

该著作由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翻译家郑振铎(1898 年~1958 年) 先生首次介绍到国内。

2.翻译三原则翻译三原则按照重要性排列顺序为:(1)译文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完善的翻译方法介乎于两个极端之间:一个是仅仅顾及原作的思想和精神,而不问原作的表现形式;第二个极端是刻板地拘泥于原作句子的安排、次序和构造。

他认为,原作含糊的地方,译者可以根据作者的思想脉络明白地表达;原作无心错误的地方,译者可以加以纠正;原作以暗含方式表达的东西,译文可以以明确的方式表达。

他的这些见解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适用,但这是他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作保持一致。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他说:“一个好的翻译者必须能够立即发现作者风格的真正性质。

他必须准确弄清楚作者的风格属于哪一类:是属于庄严一类、典雅一类、平易一类、活泼一类、绮丽华美一类,还是质朴自然一类。

”(3)译文应当和原作一样自然流畅。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他说:“译者愈是研究怎样精确地模仿,他的临摹本就愈不会反映原作的流畅性和精神。

泰特勒三原则文献综述

泰特勒三原则文献综述

“泰特勒三原则”文献综述摘要:泰特勒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此为理论依据,针对泰特勒三原则的地位与作用,从与严复“信、达、雅”加以比较和中译三原则方向加以研究,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泰特勒三原则。

关键词:泰特勒三原则“信、达、雅”中译一、引言泰特勒关于翻译理论的传世之作是1790年匿名出版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书中最为出色的部分之一是泰特勒给“优秀的翻译”下的定义,即“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泰特勒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分别是:译作应该完全再现原作的思想。

译作的写作风格和手法应该与原作具有相同的特征。

译作语言应该与原作语言同样流畅。

泰特勒的理论代表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似乎是西方翻译史上尝试将翻译目的与手段区分开来的第一人。

他的翻译三法则和翻译标准恰似一条自然科学定律,包含了该定律的必要条件和结果。

这对后世的翻译论者,尤其是翻译科学派影响极大,因而可以认为是泰特勒对现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贡献。

泰特勒对传统译论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澄清并深化了人们对译者是画家这一译界传统比喻的认识。

对于这个流行于18世纪西方的著名比喻,泰特勒着重指出了两者的区别:译者(与画家)的工作则有天壤之别。

译者所使用的色彩与原文不一样,却需要令译文有与原文相同的感染力和效果。

译者愈是战战兢兢地模仿原文,他的译文便愈不能像原文般流畅。

译者同时又要行文流畅,又要忠于原文,哪里会容易做得到呢?(张南峰,2000:14)泰特勒对译者与画家工作性质相异之处的独到分析同样源自他对翻译目的与手段的区分。

译者与画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即追求其作品与原作的最大程度的相似,但是,两者所采用的手段截然不同:画家使用的是与原作完全相同的色彩,且模仿原作时受到的约束和羁绊较少;译者使用的却是与原作不同的色彩(另一种语言和文化),因而翻译时面对着巨大的束缚和障碍。

翻译理论练习题

翻译理论练习题

翻译理论练习题西方译论简介西塞罗:“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进行翻译的,不是字当句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

”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1) 译文应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2)译文的风格与笔调应与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文应具有原作的流畅性。

费道罗夫的等值翻译思想: 1)与原文作用相符(表达方面的等值); 2) 译者所选用的语言材料的等值(语言和文体的等值)奈达的翻译思想:所谓翻译,是指用一种语言中的语言符号解释另一种语言中的语言符号;是指从语义和文体风格上采用最接近而又最自然的同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他主张把翻译的重点放在译文读者的反应上。

他认为判断译作是否翻译得正确,必须以译文的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

“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不仅仅在于所译的词语能否被理解,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范,而在于整个译文使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他提出真正的翻译应该充分体现作者的意图。

译者应忠实于原文读者和译文,并根据原文所使用的语言种类来确定原文读者群的特点,从而确定给予目的语读者多少注意力。

西方翻译理译理论练习题1. It is _______ that wrote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in 1790.A. F. TylerB. Charles R. TaberC. Saint JeromeD. Eugene A. Nida2. According to The Art of Translation by Theodore Savory, faced with a passage in its original language, a translator must ask himself some questions except: A. What does the author say? B. What does he mean? C. How does he say it? D. Why does he say it? 3. The Art of Translation is written by _______. A. Theodore Savory B. George Steiner C. Eugene A. Nida D. Charles R. Taber4. Several thousand years ago, _______ did not think it necessary to translate word for word, and he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 A. Cicero B. Saint Jerome C. John SteinbeckD. Theodore Savory5. All of the following ideas are Cicero’s, except ________. A.It wasn’t necessary to translate word for word.B.He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C.It wasn’t his duty to count out words to the re ader like coins, but rather ti pay them out by weight as it were.D.He aimed at translating sense, not words.6. A. F. Tytler thought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included all the following except _______. A.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B. It is necessary to translate word for word. C.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D.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7. “______” is the idea of Saint Jerome. A.It isn’t necessary to translate word for word. B.I have always aimed at translating sense, not words. C.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D.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8. ________ is correct. A.Saint Jerome said that he had always aimed at translating sense, not words. B.Saint Jerome said that it was necessary to translate word for word. C.Saint Jerome said that it wasn’t his duty to count out words to the reader like coins, but rather to pay them out by weight as it were. D.ASaint Jerome said that he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 when he was translating.9. ________ describes a good translation to be, that, in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 A. Cicero B. Saint Jerome C. A. F. Tylter D. Charles R. Taber 10. 句法上下文是指——————。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都在各自国家的翻译史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有诸多不同。

本文通过对两者的不同之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两理论背后蕴藏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表达方式和传统心理。

标签:信达雅;三原则;对比分析一、引言严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他在其译著《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的翻译原则:“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 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至原文词理本深, 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 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而雅。

”“信达雅”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推崇,并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达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

成为“译书者的唯一指南,评译文者的唯一标准,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梁启超曾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

”罗新璋认为这一理论, 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

”(罗新璋1984:6),还有评论说:“绝大多数翻译者或多或少都本着信达雅这套理论来从事翻译,并在这套理论基础上发展他们自己的见解”(刘靖之1981:377)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斯坦纳(Steiner)在其里程碑式的译论巨著《通天塔》中指出,“1792年,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这一重要论文,标志着集中反映了直接来自实践的经验时期结束了(庄绎传译,1987:33—34)。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之谦《法句经序》:“仆初谦其为词不雅。

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劂义,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传梵义,实宜径达。

’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

”“严”即“庄严”之“严”,与“饰”变文同意。

正如钱钟书所说“三字皆已见此”。

鲁迅说过“严又陵为要译书,查过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

所以严复翻译三字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取自中国传统的文论和美学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的原则,又称翻译的标准,是指导翻译实践,以及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

18世纪末,爱丁堡大学历史教授亚历山大·F·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9-1814)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进行翻译和评判翻译标准的三条基本原则:
1.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1791)
我们在做完任何一次翻译的时候,都需要拿出泰特勒先生的翻译三原则,来审视自己的译文,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都符合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才可以不断地在翻译方面取得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