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

作者:李杨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6期

摘要:对中国翻译影响至深的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与作为西方翻译理论开山之论的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表述相似。本文将从这两种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来源,含义,意义及影响等方面比较,旨在清楚阐述这两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说明这两个理论虽然有相似性,但却只是人类翻译相似性和思维及认知共性的产物。

关键词: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严复,“信,达,雅”,比较

1、问题的提出

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金隄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

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

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之谦《法句经序》:“仆初谦其为词不雅。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劂义,是则为善。’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传梵义,实宜径达。’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严”即“庄严”之“严”,与“饰”变文同意。

正如钱钟书所说“三字皆已见此”。鲁迅说过“严又陵为要译书,查过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所以严复翻译三字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取自中国传统的文论和美学原理。鲁迅在《关于翻译的通讯》一文中清楚地看到严复“信达雅”与佛经翻译的关系

严复的翻译,实在是汉唐译经历史的缩影。中国之译佛经,汉末质直,他没有取法。六朝真是“达”而“雅”了,他的《天演论》的模范就在此。唐则以信为主,粗粗一看,简直是不能懂的,这就仿佛他后来的译书。

理论家约翰,德莱顿对后世影响很大。尽管他未出版过翻译理论专著,但却明确提出了翻译的原则。1680,约翰,德莱顿在奥维德的《使徒书》提出了自己对翻译的观点和原则。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观点很相像。很多人认为泰特勒受德莱顿的影响,德莱顿也说泰特勒抄袭了自己的理论,但泰特勒没有承认。

法国多莱就提出了成功翻译的四条准则。即:必须完全理解原作内容;应该精通原语和译语;不宜字字对译;文笔力求流畅优美,自然和谐。因此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也是继承和发扬西方翻译传统的产物。

4、理论含义

严复之“信,达,雅”提出于其所翻译的《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己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辩之者少,三也。

泰特勒的三原则提出与1790年发表的翻译理论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书中泰特勒给“优秀的翻译”定义,“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中,使语言使用者像原语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接着根据这个定义提出了翻译的三大原则:

译文应完全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严复的信,即忠实于原文包括了泰特勒的第一和第二个原则,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和原作的风格,笔调等。达,即达意和泰特勒第三大原则相似。严复还有个原则,即“雅”,意即使用汉以前的纯正汉语方显尔雅。

泰特勒表述更加详细明确,严复三字诀只有三个字。这反映出中西方思维方式和做学术习惯不同。中国人做学问向来点到为止。为后人留出很多阐释的余地。而西方人重逻辑思维,重对观点的阐释和证明,所以西方的翻译理论专著汗牛充栋,而中国的翻译理论几乎没有专著,不像西方理论一样自成体系。但西方翻译的很多理论,都可以在中国找到相似表述。

泰特勒的三原则是针对当时误译现象提出从而实现其所主张的“优秀的翻译”的规则。而严复的信,达,雅是对翻译翻译实践的总结“译事三难信达雅”。

5、产生意义及影响

严复的“信达雅”是中国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不可不提的译论建树。梁启超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郁达夫说:“信,达,雅三义,使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尽人皆知。”周作人说:“信,达,雅三者为译书不刊的典则,至今悬之国门无人能损益一字,其权威是已经确定的了”。

谭载喜评价,泰特勒的三原则“标志着一个时期的结束和另一个时期的开始”,即结束了旧时代纯圣经的翻译,开始了圣经外其他文学文本的翻译;结束了“直译”和“意译”二元地解释翻译到三元多元地描述解释翻译现象。也标志着英国乃至西方近代翻译的开始。“这本书的价值

不在于这些原则,而在于确立了应用于翻译艺术中比较细微的和难于应付的从属规则和理论,在于从大家承认了的—般原则中推论出这些规则和理论,并举例证明之。”

6、结论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的相似处。首先,它们都有三条原则。其次,严复第一,二条“信,达”与泰特勒的三条原则内容相似。

只依据严复三字诀晚于泰特勒三原则及其它们的相似性和严复留学英国这三条推出严复“信,达,雅”本于泰特勒是不足信的。翻译中还有很多理论东西方相似,例如西方“直译”与“意译”的讨论同中国“质直”与“文丽”之争;玄奘“五不翻”与奈达的读者反映论等等。这些足以证明一方抄袭了另一方的吗?仔细想来,这些相似点都是翻译中肯定要碰到的基本问题和矛盾,为解决同一问题而提出相似的途径是理所当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