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翻译三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翻译“三原则”评述

学号:20090502111317 姓名:马丽峰摘要:翻译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化交流活动。翻译原则不是永恒的,来自于翻译实践,来自于当时当地的翻译实践。翻译原则作为检验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从有翻译以来,就众说纷纭。一些优秀的翻译实践者逐渐形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其中“三原则”一直为后人奉为经典之说。本文通过对东西方翻译“三原则”的分析,说明翻译标准不是永恒的,而是在争论中发展的。

关键词:翻译实践;翻译原则;东西方翻译“三原则”

一、西方翻译“三原则”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包括《旧约》和《新约》。《圣经》翻译在西方翻译史上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古罗马后期,文学创作活动逐渐衰退。统治阶层为了挽救濒于崩溃的帝国,收拢民心,加紧对基督教的利用。这样宗教翻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宗教翻译形成了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二大高潮。哲罗姆作为早期西方基督教会四大权威神学家之一,对希腊宗教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最著名的是他主译的拉丁文《圣经》,即《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是第一部“标准”的《圣经》译本,成为罗马天主教所承认的惟一文本。哲罗姆既是既是出色的翻译家,又是卓越的翻译理论家。他陈述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可归纳为:(1)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而必须采取灵活的原则。哲罗姆认为,各种语言在各方面都互有区别,不能采用逐词翻译的方法,在可以加以“适当更改”的作品中,译者可以掺入自己的性格色调。(2)应区别对待“文学翻译”与“宗教翻译”。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而且应当采用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作的意思。但《圣经》翻译中,主要应以直译为主,不能一概采用意译。(3)正确的翻译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解。

中古时期,蛮族国家逐个建立,民族地域逐渐划定,民族语言相继形成。意大利民族语翻译的规模不大,但其影响并不亚于其他国家。其中影响较大的翻译理论家是利奥纳多·布鲁尼。他的见解主要有以下三点:(1)译者务必使自己深入作品,忠实于原作风格,用译语进行创作。(2)任何语言都可以用来进行有效翻译,优秀的译者必须精通原语和译语。(3)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把原文正确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中世纪末期的德国推崇的是逐词对译,大量直译拉丁古典文学作品,其中最突出的译者和评论家是尼古拉斯·封·维尔。维尔利用名家言论印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维尔的翻译观点如下:(1)准确翻译拉丁语能

得出最优美的德语风格。采用逐词对译,模仿拉丁风格,译作就必然会含有拉丁原文的全部优点。(2)单懂德语是不够的,逐词对译能推广拉丁语。(3)为了忠实于原文,宁愿牺牲译文的易懂性。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西方翻译在17至19世纪继续向前发展。这一时期的翻译虽不如文艺复兴时期大,但所译题材范围很广。翻译理论的研究在这一个时期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构成了西方翻译史上的又一重要发展时期。最早提倡准确翻译的理论家是17世纪中期法国的巴歇·德·梅齐利亚。他于1635年提出译者必须遵循三项原则:(1)不得给原著塞进私货;(2)不得对原著进行删减;(3)不得做有损原意的改动。在17至19世纪期间,英国翻译蓬勃发展,特别是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成果是空前的。约翰·德纳姆是17世纪著名翻译家之一,也是一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的译诗理论对17世纪诗的翻译发生了一定的影响。按照德纳姆的观点,译诗必须(1)保留“火焰”,即原诗的活的灵魂,而不保留“灰烬”,即原诗的死的形式;(2)忠于原作的意思,但更忠于原作的声誉;(3)加进新的力量,弥补冂于时代、语言、地点的变异而引起的走失。温特华斯·狄龙(通称罗斯康芒)也是一位诗人、翻译家,提出了译诗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1)译诗不仅必须自己是诗人,而且还必须具备所译诗人那种特殊的天赋。(2)译才与原作者之间必须建立起一各“友谊”,在思想、言语、风格和灵魂上与作者保持一致。(3)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以透彻理解原意、忠实原作实质为总则。一不改,二不增,三不减,增减相比,宁减勿增。乔治·坎贝尔是18世纪英国翻译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位代表人物,他带来了理论发展的突破。他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1)准确地再现原作的意思;(2)在符合译作语言特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移植原作者的精神与风格;(3)使译作像原作那样自然、流畅。这三大原则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时隔一年后,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也提出了三项原则。但泰特勒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坎贝尔。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泰特勒给“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他提出翻译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即:(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是整个西方翻译史上一座非常重要的里程碑。19世纪俄国翻译首先应当提到的是亚历山大·普希金。普希金在俄国翻译史上的贡献如同整个俄国文学史与俄国标准语言史上的

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翻译方法和翻译见解主要有:(1)译者在选择原文材料上必须有自己的主张,不能受别人思想的支配。(2)译者在处理原著的过程中,应当享有充分的自由。(3)原著独具的特色,译者必须尽量保留。即使对原作进行某种改变,也要抓住原作独有的特点。俄国大批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对翻译问题的探讨大大丰富了翻译理论的内容。其中维萨利昂·别林斯基对翻译理论的见解大致如下:(1)无论原作或译作都必须内容充实。(2)忠于原文精神,而不是原文字面。(3)翻译艺术作品,译者本身必须是艺术家。

进入20世纪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文化发生兴趣。英国最卓越的汉学家阿瑟·韦利既是翻译家,又是作家、诗人。他所遵循的翻译原则有三:(1)译文必须立足于忠实原作,准确地再现原作风格;(2)译文必须通顺流畅,特别是译诗,必须给人以自然而优美的感受;(3)不同的内容必须采用不同的译法。在意大利,美学家、文学评论家克罗齐对翻译问题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他的观点是:(1)翻译不可能完美地再现原作面貌。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言语不可重复的矛盾,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地步。(2)翻译必须进行再创造。译者应当让原作和自己的思想性格融为一体,然后创造出新的表达形式。(3)文学翻译不可过分自由,专业性翻译不可过分拘谨。译作应与原作有几分相似,但译作本身也可成为独立的艺术品。德国20世纪上半叶在翻译理论研究上最著名的是活尔特·本雅明。他的观点新颖,主要为如下三点:(1)原文的可译与不可译,取决于原文本身有无翻译的价值。(2)翻译不是译意思,而是译形式。(3)最理想的翻译法,是逐行对照式翻译即逐词对译。要再现原作形式,就只有死抠原作字眼。按照30年代、40年代苏联翻译理论家伊凡·卡什金的观点,现实主义翻译要:(1)忠于原作;(2)忠于读者;(3)忠于现实。译者根据原文进行再创作,应当再现原作反映的客观现实,既充分表现出原作的典型特点,又保持译者自己的面目。尤金·奈达是迄今为止美国翻译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也是当代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对于翻译,他提倡一种“三性原则”,即可懂性、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并重的原则。奈达是语言学派的代表之一,作为与之相对峙的文艺学派代表之一,苏联翻译理论家基维·加切奇拉泽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苏联文艺学派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个学派的艺术见解,在苏联翻译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主要观点如下:(1)文艺翻译必须坚持创造性原则,译文在字面上可以脱离原文。(2)文艺翻译必须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忠实地传达原作的风格。(3)文艺翻译不能纳入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