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翻译三原则

合集下载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许渊冲《西厢记》英译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许渊冲《西厢记》英译

人文高地Cultural Highlands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许渊冲《西厢记》英译陈莹 林娜 兰丹娥 王丽 河池学院外语系本文为2011-2013年度广西教育厅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1LX574)。

课题名称:《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许渊冲翻译思想研究》。

摘要: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产生译文的结果。

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许渊冲翻译的《西厢记》,描述译者在三个方面适应与选择的过程,以期为许渊冲翻译思想理论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翻译选择适应论;适应与选择;许渊冲;《西厢记》一、引言《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的代表作之一,素有中文典籍的“花间美人”之称,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和欣赏价值。

其语言饱含着元代民间活泼生动的特色,俗语、俚语、成语和典故汇集成趣,作品文采飞扬,格调优雅,韵律美妙,情感真挚地讲述了年轻的书生张生和已故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之间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

她和《红楼梦》一并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两朵奇葩,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有一中一西、异曲同工之妙。

为了使中国古典戏剧文学宝库的这一瑰宝在世界文坛上散发出熠熠光辉,许渊冲教授在1992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译《西厢记》四本十六折,又于1998 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许译《西厢记》五本二十折全本。

许译《西厢记》译文韵律严格,格调优雅,遣词造句精雕细琢,传神的西方诗学中的意象和典故在译文中随处可见。

许渊冲的译本读起来琅琅上口,文辞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成功地再现了原曲中的形美、意美、音美。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来剖析许渊冲《西厢记》英译本中的适应与选择,解读许渊冲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对语言、文化等各方面的处理技巧。

二、翻译适应选择伦概要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将生物界的“适应与选择“法则引入翻译研究中。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

明确以“译者为中心”,对于译者而言,既要适应,又要选择;适应中有选择,即适应性选择;选择中有适应,即选择性适应。

我看中国传统译论——浅议传统思维模式下的译论和发展方向

我看中国传统译论——浅议传统思维模式下的译论和发展方向

我看中国传统译论——浅议传统思维模式下的译论和发展方向论文导读:感性思考、经验综合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译论中的论著大多以感性为主或经验之谈,较多译论的提出大都为僧人或文学家所言而非译论家所发,可以得知中国传统译论较多的是从经验中“悟”出来的,突出了译论中的直觉悟性。

同时,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学者,各译学体系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拓展译学领域,把研究引向深入,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关键词:传统译论,思维方式,中国特色中国的翻译实践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译佛经开始有翻译理论的出现,到严复时期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再到鲁迅、钱钟书、傅雷等这一代人时,已经具有了非常成熟的品质。

大多译论都是由积极从事翻译实践的翻译家根据亲身体验总结得出的,这种理论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和真实感人的品质。

笔者认为要继承发扬传统的翻译理论,既要清楚地认识到它的伟大历史功绩又要认识到其历史局限性。

一.中国传统译论的特征及表现形式1. 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悟性感性思考、经验综合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它与西方所谓的理性分析思维是对立的,它倾向于对感性经验作抽象的整体把握,并非对经验事实作具体的概念分析。

中国传统译论中的论著大多以感性为主或经验之谈,较多译论的提出大都为僧人或文学家所言而非译论家所发,可以得知中国传统译论较多的是从经验中“悟”出来的,突出了译论中的直觉悟性。

这和中国人传统的文化和直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由于汉语文字具有高度形象性和语义模糊而概括性强的特征,因此,翻译家们不仅在翻译实践中强调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译者的灵感和顿悟,而且在翻译研究、译论文字的表述与理解中也重视“悟性”。

刘超先(1994:2-6)指出:如在佛经翻译中悟出的“文”与“质” ,从译事“三难”中悟出的“信、达、雅”,再被后人领悟,发展为译论圭臬。

林语堂“忠实、通顺、美”三元标准就是对严复“信、达、雅”的领悟和发展——除了“美”较“雅”涵义广泛了一点,已无太多新意。

中英互译中的三个技巧

中英互译中的三个技巧

作者简介:赵丽芳(1977—),女,壮族,本科,中职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英语语法的应用。

一、中英互译的三个技巧(一)增译法增译法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等进行添加,使句子意思表达更为完整。

基本原则是不产生额外的语义。

第一种:语法增补。

在进行翻译时,对代词、冠词、介词等进行补充,例如:What aboutcalling him right away ?马上给他打个电话,你觉得如何?(增译主语和谓语)。

This is yet another common point between the people of our two countries.这是我们两国人民的一个共同点(增译介词)。

第二种:语义的增补。

根据逻辑对原文省略的内容进行增添,A book ,tight shut ,is but a block of paper.一本书,如果紧紧合上不读,只是一叠纸。

(增译暗含词语)。

第三种:文化增补。

针对文中提到的故事人物有详细的了解,然后根据两个国家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不同的翻译。

It ’s raining cats and dogs.瓢泼大雨(俚语,谚语翻译)。

If one is not patient in small thing ,one will never be able to control great ventures.小不忍则乱大谋。

如果单纯按照字面意识,如果不对小事有耐心,将永远不能够控制大事业。

但是翻译成中国的成语就会显得更加有文化底蕴。

为此,学生要对这些基础的内容进行增补,就必须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语法成分的划分。

在日常的课程教授过程中,注重对中西方文化的教学,使学生对中西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原文的意思进行准确的表达。

(二)减译法减译法就是对文中多余的部分进行适当的删减,使句子的表达更加简洁完整。

减译不是简单的对原文进行删减,而是为了避免内容的重复、文字的重复。

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联考卷语文试题(七)(无答案)

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联考卷语文试题(七)(无答案)

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联考卷语文试题(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未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早在一百多年前,严复就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斯论一出,直如石破天惊,使译界学人近百年来几乎不敢越雷池一步”。

一百多年来,它在国内翻译界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具有极大的影响。

这一经典翻译标准把“信”置于首位,充分体现了对“忠实”的推崇。

上个世纪30年代,由鲁迅、梁实秋、瞿秋白和叶公超参与的有关翻译标准的争论达到了空前的高潮,此次论战其实可以说是一场“直译”和“意译”之争。

鲁迅先生提出了易解、丰姿双标准:力求易解和保存原作丰姿,就是既要通顺也要忠实。

这其实是对“忠实”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而且要忠实于形式。

到五六十年代,继傅雷提出“神似说”后,钱钟书又提出“化境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

这种“忠实”可以说是对原作最大程度的忠实,但过分强调艺术性,可望而不可及。

西方第一个系统阐述翻译理论的是法国学者多菜,他提出了翻译的五原则:理解原著内容,通晓原语和译语,避免逐字对译,采用通俗形式,讲求整体效应。

18世纪末,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中也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译作应完整地再现原作内容,译作风格与原作相同,译作应如原作一样自然流畅。

进入20世纪,费道罗夫和温特在给翻译定义的时候就加上了“忠实”“全面”“等值”等要求。

卡特福德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用另外一种语言的等值话语予以替代,并且提出了“文本对等”论。

西方学者所提的“等值”和我国学者所提的“忠实”标准一样,要求“信”于原文。

中国传统译论沿着“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的思路渐次发展,长期具有理论活力;西方传统译论也是立足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现当代译论颇具影响。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作者:李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6期摘要:对中国翻译影响至深的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与作为西方翻译理论开山之论的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表述相似。

本文将从这两种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来源,含义,意义及影响等方面比较,旨在清楚阐述这两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说明这两个理论虽然有相似性,但却只是人类翻译相似性和思维及认知共性的产物。

关键词: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严复,“信,达,雅”,比较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隄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1]..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1]..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06外语系(3)班06050307 单彩敏1.引言习语又称熟语,它通常包括成语、俗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因此对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来说,做到彻底精确地理解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习语的翻译是相对比较困难的。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习语之所以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是和这种历史文化的沉积分不开的。

汉语习语和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述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

同样,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组合结构和修辞方法与英美文化密切相关。

因此,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英汉习语进行对比,使语言学习者能加深了解这两种语言习语的文化异同,消除交流障碍和困难,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摘要习语又称熟语,堪称语言之精华,它通常包括成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沉积的产物,它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在此考察了英汉语言中心理与文化的同异现象。

关键词:英汉习语心理文化对比翻译2. 英汉习语的不同所反应的文化背景差异2.1生活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无不与人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处西欧边缘,与西欧很多国家相邻,国内有很多富有特色、享有盛誉的城市和河流,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都反映在习语上,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比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进退维谷)”,“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英国的产煤中心),“Set the Thames on fire”(火烧泰晤士河,伟大的壮举)。

“三贴近”原则在商贸文本翻译中的应用—以FIDIC国际合同条款英译为例

“三贴近”原则在商贸文本翻译中的应用—以FIDIC国际合同条款英译为例

32海外文摘0 引言FIDIC 是F éd 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Ing énieurs-Conseils 的法文缩写,中文译为“菲迪克”。

该合同条款属正式文本,具有法律效应,在翻译中需严谨、准确。

此外,东西方国家在文化思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译者在翻译中会遇到一定的问题。

而黄友义提出的“三贴近原则”会为译者的翻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三贴近原则”则主要遵循“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原则。

重点关照原语和目的语读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此原则探讨商贸合同条款翻译的难点。

与此同时,并结合其主要语言特点、信息等值及句子结构等方面对商贸英语进行详细分析,以此为商贸合同文本翻译提供借鉴。

1 商贸合同文本特征商贸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其合同文本具有专业性、条理性及规范性等特征。

(1)专业性:商贸合同涉及各领域,有正式的法律条款,富有极强的专业性,因此译者在翻译商贸合同文本时需做到词句表达的专业性。

(2)条理性:语言逻辑的表达离不开商贸合同的条理性,译文文本及语言条理清晰需注重结构的一致性。

因此,条理性是商贸合同在翻译过程中需注意保持的基本特征。

(3)规范性:由于商贸合同是维护双方各自权益的法定书面依据,受法律保护。

因此,句子的表达需正式,规范且不能随意更改。

2 翻译“三贴近原则”简述著名学者黄友义所提出的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是他从长期外宣翻译工作经验中总结而成,这一原则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帮助。

不管是外宣翻译还是商贸合同条款翻译,都需考虑实际情况、信息需求以及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同时这一原则是除“信、达、雅”翻译标准之外,需及时熟知、掌握及运用的理论指导。

3 “三贴近原则”指导下FIDIC国际合同条款英译翻译实践分析3.1 信息等值信息等值是翻译的一个重要标准,适用于所有文本类型的翻译,商贸合同条款的翻译需贴近实际,达到翻译的信息等值。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讲完课后的修改意见:
1. 课程介绍讲解时间过长,翻译史讲授时比较 匆忙、粗略。 2. 翻译的定义讲解不够明确。 3. 翻译定义那页有输入错误:in terms of 4. 科技翻译时期有错误:翻译原因,而非翻译 目的。 5. 翻译史的内容需要加工,有点乱:应先讲这 一时期的总体特征,然后再讲翻译代表人物
另外一种分法:
1. 2. 3. 4. 5.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明清之际的科技翻译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至建国之前的翻译活动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
第一次高潮:两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1000余年)
1. 2. 3. 中国的翻译始于佛经翻译 佛经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玄奘、真谛 玄奘对我国翻译事业的贡献: 去印度求经,梵文译成汉文 把老子著作译成梵文 提出翻译标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刘四狂笑起来:“哈哈,你这小子要造反吗 ?说你哪,说谁!你给我马上滚!看着你不错, 赏你脸,你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我是干什么的, 你也不打听打听!滚!永远别再教我瞧见你,上 他妈的这儿找便宜来啦,啊? 选自《骆驼祥子》
“你让我倒他妈的八辈子邪霉了!”
Translation Standards (翻译标准)
第二次高潮: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1. 标志着中国译著的方向性转变 2. 徐光启(科技译祖)、李之藻(中华之才)(几何、测 量、算学、农业、水利、机械、哲学等方面的著作) 自身喜爱科学技术 力图通过科学技术改变我国的经济状况 3. 来华的传教士将基督教文化和西方科技文献译介进了中 文(文化传播的使者) 4. 朝廷支持不够,译者不足,传入我国的一大批西方书籍 未得到译传。

• •
Addition
Omission Repeti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翻译“三原则”评述学号:20090502111317 姓名:马丽峰摘要:翻译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化交流活动。

翻译原则不是永恒的,来自于翻译实践,来自于当时当地的翻译实践。

翻译原则作为检验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从有翻译以来,就众说纷纭。

一些优秀的翻译实践者逐渐形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其中“三原则”一直为后人奉为经典之说。

本文通过对东西方翻译“三原则”的分析,说明翻译标准不是永恒的,而是在争论中发展的。

关键词:翻译实践;翻译原则;东西方翻译“三原则”一、西方翻译“三原则”《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包括《旧约》和《新约》。

《圣经》翻译在西方翻译史上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古罗马后期,文学创作活动逐渐衰退。

统治阶层为了挽救濒于崩溃的帝国,收拢民心,加紧对基督教的利用。

这样宗教翻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宗教翻译形成了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二大高潮。

哲罗姆作为早期西方基督教会四大权威神学家之一,对希腊宗教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最著名的是他主译的拉丁文《圣经》,即《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是第一部“标准”的《圣经》译本,成为罗马天主教所承认的惟一文本。

哲罗姆既是既是出色的翻译家,又是卓越的翻译理论家。

他陈述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可归纳为:(1)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而必须采取灵活的原则。

哲罗姆认为,各种语言在各方面都互有区别,不能采用逐词翻译的方法,在可以加以“适当更改”的作品中,译者可以掺入自己的性格色调。

(2)应区别对待“文学翻译”与“宗教翻译”。

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而且应当采用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作的意思。

但《圣经》翻译中,主要应以直译为主,不能一概采用意译。

(3)正确的翻译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解。

中古时期,蛮族国家逐个建立,民族地域逐渐划定,民族语言相继形成。

意大利民族语翻译的规模不大,但其影响并不亚于其他国家。

其中影响较大的翻译理论家是利奥纳多·布鲁尼。

他的见解主要有以下三点:(1)译者务必使自己深入作品,忠实于原作风格,用译语进行创作。

(2)任何语言都可以用来进行有效翻译,优秀的译者必须精通原语和译语。

(3)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把原文正确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

中世纪末期的德国推崇的是逐词对译,大量直译拉丁古典文学作品,其中最突出的译者和评论家是尼古拉斯·封·维尔。

维尔利用名家言论印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维尔的翻译观点如下:(1)准确翻译拉丁语能得出最优美的德语风格。

采用逐词对译,模仿拉丁风格,译作就必然会含有拉丁原文的全部优点。

(2)单懂德语是不够的,逐词对译能推广拉丁语。

(3)为了忠实于原文,宁愿牺牲译文的易懂性。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西方翻译在17至19世纪继续向前发展。

这一时期的翻译虽不如文艺复兴时期大,但所译题材范围很广。

翻译理论的研究在这一个时期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构成了西方翻译史上的又一重要发展时期。

最早提倡准确翻译的理论家是17世纪中期法国的巴歇·德·梅齐利亚。

他于1635年提出译者必须遵循三项原则:(1)不得给原著塞进私货;(2)不得对原著进行删减;(3)不得做有损原意的改动。

在17至19世纪期间,英国翻译蓬勃发展,特别是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成果是空前的。

约翰·德纳姆是17世纪著名翻译家之一,也是一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

他的译诗理论对17世纪诗的翻译发生了一定的影响。

按照德纳姆的观点,译诗必须(1)保留“火焰”,即原诗的活的灵魂,而不保留“灰烬”,即原诗的死的形式;(2)忠于原作的意思,但更忠于原作的声誉;(3)加进新的力量,弥补冂于时代、语言、地点的变异而引起的走失。

温特华斯·狄龙(通称罗斯康芒)也是一位诗人、翻译家,提出了译诗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1)译诗不仅必须自己是诗人,而且还必须具备所译诗人那种特殊的天赋。

(2)译才与原作者之间必须建立起一各“友谊”,在思想、言语、风格和灵魂上与作者保持一致。

(3)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以透彻理解原意、忠实原作实质为总则。

一不改,二不增,三不减,增减相比,宁减勿增。

乔治·坎贝尔是18世纪英国翻译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位代表人物,他带来了理论发展的突破。

他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1)准确地再现原作的意思;(2)在符合译作语言特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移植原作者的精神与风格;(3)使译作像原作那样自然、流畅。

这三大原则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时隔一年后,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也提出了三项原则。

但泰特勒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坎贝尔。

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泰特勒给“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

他提出翻译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即:(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是整个西方翻译史上一座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19世纪俄国翻译首先应当提到的是亚历山大·普希金。

普希金在俄国翻译史上的贡献如同整个俄国文学史与俄国标准语言史上的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的翻译方法和翻译见解主要有:(1)译者在选择原文材料上必须有自己的主张,不能受别人思想的支配。

(2)译者在处理原著的过程中,应当享有充分的自由。

(3)原著独具的特色,译者必须尽量保留。

即使对原作进行某种改变,也要抓住原作独有的特点。

俄国大批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对翻译问题的探讨大大丰富了翻译理论的内容。

其中维萨利昂·别林斯基对翻译理论的见解大致如下:(1)无论原作或译作都必须内容充实。

(2)忠于原文精神,而不是原文字面。

(3)翻译艺术作品,译者本身必须是艺术家。

进入20世纪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

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文化发生兴趣。

英国最卓越的汉学家阿瑟·韦利既是翻译家,又是作家、诗人。

他所遵循的翻译原则有三:(1)译文必须立足于忠实原作,准确地再现原作风格;(2)译文必须通顺流畅,特别是译诗,必须给人以自然而优美的感受;(3)不同的内容必须采用不同的译法。

在意大利,美学家、文学评论家克罗齐对翻译问题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

他的观点是:(1)翻译不可能完美地再现原作面貌。

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言语不可重复的矛盾,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地步。

(2)翻译必须进行再创造。

译者应当让原作和自己的思想性格融为一体,然后创造出新的表达形式。

(3)文学翻译不可过分自由,专业性翻译不可过分拘谨。

译作应与原作有几分相似,但译作本身也可成为独立的艺术品。

德国20世纪上半叶在翻译理论研究上最著名的是活尔特·本雅明。

他的观点新颖,主要为如下三点:(1)原文的可译与不可译,取决于原文本身有无翻译的价值。

(2)翻译不是译意思,而是译形式。

(3)最理想的翻译法,是逐行对照式翻译即逐词对译。

要再现原作形式,就只有死抠原作字眼。

按照30年代、40年代苏联翻译理论家伊凡·卡什金的观点,现实主义翻译要:(1)忠于原作;(2)忠于读者;(3)忠于现实。

译者根据原文进行再创作,应当再现原作反映的客观现实,既充分表现出原作的典型特点,又保持译者自己的面目。

尤金·奈达是迄今为止美国翻译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也是当代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对于翻译,他提倡一种“三性原则”,即可懂性、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并重的原则。

奈达是语言学派的代表之一,作为与之相对峙的文艺学派代表之一,苏联翻译理论家基维·加切奇拉泽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苏联文艺学派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个学派的艺术见解,在苏联翻译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如下:(1)文艺翻译必须坚持创造性原则,译文在字面上可以脱离原文。

(2)文艺翻译必须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忠实地传达原作的风格。

(3)文艺翻译不能纳入语言学研究范围。

只研究艺术形象的语言特点,不可能产生出真正的艺术品,会导致不忠实的译文。

西方的翻译发展史,自古至今已经历时两千多年。

翻译作为一项极其古老的运动,实践和理论研究源远流长,硕果累累。

二、中国翻译“三原则”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翻译活动历史悠久,几乎与西方翻译史同龄,内容丰富。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

各翻译理论家都先后对翻译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中国最早的翻译活动可追溯到周代,其中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始于东汉的佛经翻译。

释道安在翻译佛经时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中的“三不易”原则:一、圣人是以当时的习俗来说话的,古今时俗不同,要使古俗适应今时,很不容易。

二、把古圣先贤的微言大义传达给后世的浅识者,很不容易。

三、释迦牟尼死后其弟子阿难造经时尚且小心翼翼,现却由平凡的人来传译也不容易。

清朝末期,严复在《天演论》首卷《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标准。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已。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严复主张的“信”是“意义不背本文”,“达”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求“达”是为了取“信”。

“信,达,雅”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标准成为了中国翻译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产阶级的一些文人曾用自己的主张比附严复的信达雅,最显著的像林语堂提出的忠实、通顺、美,认为忠实非字字对译的意思,须求传神;通顺是译文须以句为本位,译者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美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内容并重。

陈西滢主张放弃信达雅,提倡形似、意似、神似的说法,形似即是直译;意似则是原作者怎么说的译文就怎么来;神似是能抓住原文的神韵。

关于翻译标准,鲁迅主张直译,他提出的原则如下:(1)保持原作丰姿;(2)宁信而不顺;(3)译文要有异国情调。

鲁迅基本上从事文学翻译,他的文学翻译主张有如下三点:(1)主张直译,并主张容忍多少的不顺;(2)主张要有重译,要有复译;(3)主张文学翻译批评应实事求是。

1921年,郑振铎在《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一文中论及译文学说的方法时指出翻译有三个不可逾越的法则:(1)译文必须能完全传达出原作的意思;(2)译作的风格与态度必须与原作的性质是一样;(3)译文必须有原文中所有的流利。

钱钟书关于翻译的点评述说 ,很值得精研。

他的翻译理论有三个主要内容 :一是“诱” ,指翻译所能起到的作用 ;二是“讹” ,误读误译 ,叛离原文 ,或是创造性误读 ,却有独特价值 ;三是“化” ,忠于原作又不泥于原文 ,达到“化境”。

傅雷在谈到翻译与知识、翻译与文化、翻译与个人经验的关系时提出:(1)译者要具备常识与百科知识,要有足够的文学修养;(2)中西差异实则为文化差异,译者要琢磨文字;(3)译者要有丰富的个人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