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合集下载

Tytler:“ThreePrinciples”

Tytler:“ThreePrinciples”

Tytler’s Three PrinciplesIf it were possible accurately to define,or, perhaps more properly, to describe what is meant by a good Translation,it is evident that a considerable progress would be made towards establishing the Rules of the Art;for these Rules would flow naturally from that definition or description.But there is no subject of criticism where there has been so much difference of opinion…I would therefore describe a good translation to be,That,in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and as strongly felt,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Now, supposing this description to be a just one,which I think it is,let us examine what are the laws of translation which may be deduced from it.It will follow,I.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信)II. 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译文的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切)III.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译文应像原文一样流畅自然。

文学翻译的三大原则

文学翻译的三大原则

文学翻译的三大原则
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3.译文与原作同样流畅。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论翻译的原理》内容简介:1791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历史学教授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Iexarl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在其所著的《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0f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标志着西方译学研究从此走上了从理论推证理论的道路。

故而,将《论翻译的原则》誉为西方现代译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并不为过。

在国内学界,“翻译三原则”几乎人人耳熟能详,正如严复的“信、达、雅”一样如雷贯耳。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视角下的《诗经》翻译研究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视角下的《诗经》翻译研究
2 0 1 5 ( 1 2) : 1 1 4一l 1 6 .
的投入 , 这无疑 为全 面实 现无 纸化考试 增加了难度 。
2 . 受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 的制约。采用 无纸化 考试必 须
要 求学生具有使 用计算 机 的能力 。使 用熟 练者 , 考试 时 只需 要 考虑考试 的内容 , 但是不熟 练者 , 还要 考虑 怎么进行 计算机
[ 4 ] 盛 小春 , 薛小锋 , 周冰. 无纸化 考试在 高校计 算机公共基 础
教 学 中的应用— — 以江 苏理 工 学院为例 [ J _ ] . 江苏理 工学 院学报 , 2 0 1 5 ( 4 ) : 1 0 1 —1 0 5 . [ 5 ] 崔素 丽, 孙 曼. 无纸化 考试在 高职 计算机 应 用基础 教 学 中 的应 用—— 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 学院为例 [ J ] . 大众科技 ,
解决 问题 , 推进传统考试 改革 的进 程。
参考文献 :
改 即可 。在持续丰 富 的试 题库 过程 中 , 维护 试题 库 的工作 量 会慢慢降低 , 同时试 题库资源得到不断的积累和优化 。
五、 需 要解 决 的 问 题
[ 1 ] 李洋 , 陶锐 , 张 阳. 试论 计算机 无纸化 考试 [ J ] . 学科 探 索 ,
2 0 1 4 ( 5 ) : 4 1 —5 2 .
[ 2 ] 张艳. 关 于计 算机 类课程 实行无纸化考试 的几 点思考 [ J ] . 辽 宁高职学报 , 2 0 1 0 ( 1 1 ) : 4 2— 4 3 . [ 3 】 张辉. 计算机无纸 化考试 的优 势 [ J ] . 福建 电大学报 , 2 0 0 0
同; 译 文应 和原作同样流畅 。在完 成每一 次翻译 之后 , 我们 都 需要对照泰特勒 的“ 翻译三原则 ” , 对 自己的译 文进行修 改 , 查 看是否可 以做到原 文 与译 文之 间 的契 合 , 从而 形成 良好 的翻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落花生》是一首流传广泛的民谣,原本是中国的一首民歌。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民谣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英文译本是最常见的。

在英语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文化差异,词汇选择,句子长度等等。

泰特勒提出了三个基本的翻译原则,可以用来辅助我们评估《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

译本1:GroundnutGroundnut, groundnutWhat's in the ground, nut?Round and smooth - in my hand, nutGroundnut, groundnutWhat's in the ground, nut?译本2:Peanuts泰特勒的第一个翻译原则是“传达原文的意思”,这意味着翻译者要理解原文并尽可能地保留其真实含义。

在译本1和2中,均保留了原文的核心概念:关于落花生的问题。

但是,译本1通过将“花生”翻译成“落花生”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背景,因为在中国,花生很经常称为“落花生”。

以下是译本1和2中的语言对比:“Groundnut” vs “Peanuts”翻译1将“花生”翻译成“落花生”,而翻译2则取了“花生”的字面意思,“Peanuts”,并没有保留“落花生”的文化背景。

“What’s in the ground, nut?” vs “What’s in the shells?”翻译1保留了原文“花生”生长在地里,所以问题是“地里的落花生有什么(nut)?”,而翻译2则将“花生的外套”(shells)放在了问题的中心。

第二个原则是“不显说意思(除非要必要地指出来)”,这意味着在翻译中应该尽可能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

这个原则在这两个译本明显不太相关,因为歌词本质上就是很短的一个问题和词组。

但是,在翻译中使用过于复杂的语言内容不符合读者的期望,而这两个译本的语言都很清晰易懂。

第三个原则是“将读者纳入翻译”,这意味着翻译应该符合读者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作者:李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6期摘要:对中国翻译影响至深的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与作为西方翻译理论开山之论的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表述相似。

本文将从这两种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来源,含义,意义及影响等方面比较,旨在清楚阐述这两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说明这两个理论虽然有相似性,但却只是人类翻译相似性和思维及认知共性的产物。

关键词: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严复,“信,达,雅”,比较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隄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指导下的张培基汉英翻译分析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指导下的张培基汉英翻译分析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指导下的张培基汉英翻译分析泰特勒翻译三原则指导下的张培基汉英翻译分析周洲摘要:本文以《我坐了木船》张培基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从内容、风格、流畅性三个层面,分析张培基散文翻译是否符合泰特勒对“优秀翻译”的定义,期望对散文翻译实践有所启迪。

关键词:泰特勒;张培基;散文翻译;汉英翻译一、《我坐了木船》的思想及语言风格《我坐了木船》的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讲述了抗战胜利后叶先生想要乘坐木船出行,友人以木船危险为由劝他改乘飞机轮船,他却认为木船尽管危险,却可以堂堂正正去往各处,他从买票这件小事着手,批评了当时“走后门、拉关系”的社会风气,同时直指背后黑暗的社会制度,具有批判現实主义特征。

叶圣陶主张删繁就简,认为“简明如话为佳文”。

《我坐了木船》这篇散文夹叙夹议,内容短小精悍、情感真挚恳切,沿袭了叶圣陶质朴简洁的文风。

作者通过平实自然的表达,既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又让文章朗朗上口。

二、泰特勒三原则泰特勒于1791年对优秀的翻译作出定义,即“原作优点全部转移到译作中,译语使用者能够像源语使用者有同样的领悟和同样强烈的感受。

”(1)翻译三原则由此提出。

原则一要求译作应完全复写原作的思想。

因此译者必须透彻掌握源语文化背景、作者思想,才能在原文含义模糊不清时,准确判断出与上下文最贴近的含义。

但有时译者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当处理原文,使得译文锦上添花。

原则二要求译作的风格、手法特征与原作相同。

译者应准确辨别原作文体风格和手法,并在译文中予以保留,这样才能在语言转换后依旧保留原文的主旨和意境。

原则三要求译作语言应与原作语言同样流畅。

译者需在忠实原文思想和风格的基础上,运用与原作同样流畅的语言传情达意。

译者好比画家,临摹原作却不能照搬原作,尽管语言之间存在隔阂,但译者还是能通过另一种手法展现原作的神韵。

三、翻译三原则在文章《我坐了木船》中的运用根据原则一,泰特勒认为译者必须透彻掌握译入语、译出语以及原作题材,才能在原作含义模棱两可时,选择与原作思想最为接近的一种意义。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表达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的原则和规则需要遵循。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三原则是泰特勒提出的一种翻译方法论,包括准确性、流利性和信服力。

这三个原则在翻译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落花生》是一部杂剧作品,由鲁迅先生创作。

在翻译这部作品时,有两个英译本,分别是“Peanuts”和“The Fallen Blossoms”。

下面将根据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这两个英译本进行解读。

准确性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

准确性要求翻译尽可能忠实地传递原作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落花生》这个题目时,两个英译本选择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Peanuts”直译为“花生”,而“The Fallen Blossoms”则直译为“落花”。

从准确性的角度来看,“The Fallen Blossoms”更能准确地传达出原作中落花的意象,因此在准确性方面更胜一筹。

流利性是翻译的重要原则之一。

流利性要求翻译的文本在目标语言中具有良好的语言流畅度,读起来自然而顺畅。

在翻译《落花生》这个杂剧作品时,两个英译本在流利性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Peanuts”这个译名在英语中更为常见,并且读起来也更为流利,因此在流利性方面更具优势。

信服力是翻译的重要原则之一。

信服力要求翻译的文本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接受并认同其中的观点和表达。

在翻译《落花生》这个作品时,两个英译本在信服力上也有所差异。

“The Fallen Blossoms”这个译名更能准确地传达出原作中落花的伤感和凋零的意义,因此在信服力方面更具优势。

两个英译本在翻译《落花生》这个杂剧作品时,各自在准确性、流利性和信服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据此分析,翻译三原则在这两个英译本的选择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准确性要求传达原作的意思和表达方式,流利性要求翻译的文本在目标语言中具有良好的语言流畅度,信服力要求翻译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

以泰特勒翻译“三原则”浅析许渊冲宋词翻译

以泰特勒翻译“三原则”浅析许渊冲宋词翻译

以泰特勒翻译“三原则”浅析许渊冲宋词翻译作者:彭渝黎明星张薇朱佩佩余凯路张子龙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1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以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为参照,以许渊冲宋词翻译为切入点,对许氏“三美论”与其进行译例对比研究。

研究发现,两者相似点有二:(1)忠实于原文,适当取舍;(2)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意境。

同时,二者在具体文本类型(如诗词)的翻译认知上略有分歧:泰氏認为在诗歌翻译成散文的过程中,原诗的旋律感很难兼顾;而许氏则认为原文的音美应尽可能保留。

此文对于此次研究结论于当今的翻译实践可能带来的启迪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许渊冲;泰特勒;三原则;三美论;宋词翻译一、引语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而翻译作为人们公认的“文化交流的桥梁”,相关的理论思想及应用技巧也获得了各界强烈的关注。

英国学者泰特勒所著的《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1971)被誉为西方现代译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是西方译学理论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西方译学研究从此走上了从理论推证理论的道路,对中西方翻译理论界有广泛的影响(马晓冬,2019)。

奈达曾指出,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标志着西方翻译历史上一个时期的结束和另一个时期的开始”(顿官刚,2018)。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家罗书肆在《翻译通报》(第1卷第5期)上专门撰文介绍这位英国学者的翻译理论,而著名翻译家傅雷更是明确表达对泰特勒理论的认同。

许渊冲是首位获得“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中国翻译家,被誉为“诗译中法唯一人”。

他秉承“理论来源于实践”的翻译原则,提出了独特的翻译“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许渊冲,1998: 3),在世界翻译界引起很大反响。

对于这两位东西方翻译界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颇具实践性和适用性的翻译理论,笔者试图探究:这两位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情下的翻译大家的翻译思想有何异同?此异同对于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翻译实践有何启示?因此,笔者拟以中西闻名的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为参照,以许渊冲蜚声海内外的宋词翻译为切入点,对许氏“三美”翻译理论与泰氏翻译“三原则”进行译例对比研究,期待研究结果对于当今的翻译实践能够有所裨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 津 理 工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2011——2012学年度 11___级 第二学期硕士研究生期末论文

授课专业: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课程名称: 中国译学通论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课程学分: 2 学生姓名: 彭娟娟 学 号: 113103302 任课教师姓名: 孙晓晖

论文评语(comment):

得分_______________ 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以《德伯家的苔丝》两译本为例 摘 要:泰特勒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此为理论依据,从《德伯家的苔丝》译文忠实性、景物描写和人物语言的翻译等方面对孙法理的译本和孙致礼、唐慧心的合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各自的利弊,从 而帮助读者更好地透过译作领略原作的艺术风格和价值。 关键词:泰特勒 翻译三原则 文学翻译 苔丝

1 引言 泰特勒关于翻译理论的传世之作是1790年匿名出版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书中最为出色的部分之一是泰特勒给“优秀的翻译”下的定义,即“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泰特勒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分别是:译作应该完全再现原作的思想、译作的写作风格和手法应该与原作具有相同的特征以及译作语言应该与原作语言同样流畅。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最优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充分体现了哈代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小说用诗一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描述了美丽的形象与周围阴暗现实的冲突,表现了“文明社会里爱的毁灭”。要将这样一部艺术价值极高的文学名著译为中文,并使译作忠实原作内容,保持原作色彩,再现原作神韵,确非易事。本文选用泰特勒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对其中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即孙法理的译本《苔丝》(1993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孙译)和孙致礼、唐慧心的合译本《苔丝》(2003年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合译),原著引自"Tess of the d'Urbervilles"(2003年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例句末冠以章节和页码,如Ch.1 p.20为第一章第二十页。

2 理论剖析与实例分析 2.1译作应该完全再现原作的思想 泰特勒认为译者必须精通原作与译作两种语言及原文题材,如原文意义不明或有歧义则译者需要有足够的判断力,不可一味模仿原文的暧昧。译者有适度增删的自由,但这种增删是有限制的,即“增补的内容必须与原作思想有必不可少的联系,并实际上能加强原作的思想”,而删减的内容必须是“明显多余而有损坏于原作思想的东西”,即“句子中的次要成分”。保证意义的忠实性无疑是任何翻译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译者翻译任何一句话,都必须对原著的上下文有充分的理解,充分揣摩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两个译本中译者大部分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也有不同之处,有待斟酌。 例1:Don’t you really know …that renowned knight who came from Normandy with William the conqueror, as appears by Battle Abbey Roll?(Ch.1 p.2) 孙译:你真地不知道……这位骑士大名鼎鼎,是跟随征服者威廉一起从诺曼底来的。《巴托修道院文卷》上就有记载呢! 合译:难道你不知道……据《巴托寺文卷》记载,那位赫赫有名的爵士,是随同征服者威廉一世从诺曼底来到英国的。 在这两个译本中,关于Battle Abbey Roll的理解不同,在孙译本中被译为《巴托修道院文卷》而在合译本中被译为《巴托寺文卷》,这里的“寺”和“修道院”给人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印象,其中“寺”更突显出一些中国特色而“修道院”更多反映的是一种西方文化。通过对原著的理解,笔者认为孙的译本更贴切一些,更符合原作所要表达的思想。 例2:Many besides Angel have learnt that the magnitude of lives is not as to their external displacements, but as to their subjective experiences.(Ch.25 p.139) 孙译:不仅是安琪儿,还有许多人也明白,生活分量的大小不在于它的外表变迁的大小,而在对它的主观感受。 合译:不光是克莱尔,许多人也都明白,生命的伟大与渺小,并不在于它对外界影响的大小,而在于个人的体验。 此例中两个译本对于external displacements 的理解是截然相反的。孙把它译为“它的外表变迁的大小”侧重于一种个人的变化,而合译本中译为“它对外界影响的大小”,指个人行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这句话的后面一句对比了一个生活感悟丰富的农夫和感觉迟钝的皇帝的生活,觉得农夫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有趣。我们可以知道农夫和皇帝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且从此句后面的subjective 可以联想到这个是针对客观的对外界环境影响的大小,所以相比较而言合译本更符合原作想要表达的意思。 2.2 译作的写作风格和手法应该与原作具有相同的特征 根据泰特勒的第二项原则,译者必须能够辨认原作的写作风格和手法,准确判断风格属于严肃、高雅、活泼、顺畅、华丽、考究,还是朴实无华,并使译文的风格与手法与之相仿。《德伯家的苔丝》这本著作的风格体现于精彩的自然环境描写以及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前者注重以环境来衬托人的心情,情景交融;后者则体现不同人物角色的性格以及素质特点。本节分景物描写和人物语言两个小节展开分析。 2.2.1 景物描写 在这两个译本中,对景物描写的翻译都比较到位,体现了译者深厚的文学底蕴,其中合译的版本更加出彩,很多地方处理得非常妙,把原文的风格展现的比较完整,从而体现了译者对原作意境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对哈代的写作风格与手法有很清晰的把握。 例3:Then they all rode home in one of the largest wagons, in the company of a broad tarnished moon that had risen from the ground to the eastwards, its face resembling the outworn gold-leaf halo of some worm-eaten Tuscan saint.(Ch.14 p.83) 孙译:大家便坐着最大的一辆马车由一轮朦胧的大月亮伴送回家。那月亮从东方的地面升了起来,面孔跟塔斯坎尼某些虫蛀的圣像脑后用金叶贴成却已晦暗不堪的灵光一样。 合译:然后,大家坐到一辆最大的马车上,一道回家去,一轮黯然无光的大月亮,刚从东方的地面上升起,伴随着他们,月盘就像被虫蛀过的托斯卡纳圣像头上的金叶光轮。 哈代很善于创造意境,擅长物我交融,他通过简单的几个形容词和意象就体现了苔丝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原文中这句话是描写苔丝在遭强暴回家生了孩子后羞于见人,很久之后才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到户外工作,如引文中的去地里捆麦捆儿,忙完工作后和其他人一起坐马车回家的路上的景色。两个译本中对broad tarnished moon 和worm-eaten 的翻译对意境的传达和风格的再现程度是不一样的。合译本中“一轮黯然无光的大月亮”和“被虫蛀过的”象征着失身后的苔丝,尽管月亮很大但是黯然无光,虫蛀过的略显一种动态的形象,与苔丝起初的美貌形成极大的反差,不免让人觉得很惋惜,这样更好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和手法,而孙译本中显得相对静态一些,对意境的传达没有那么淋漓尽致。 2.2.2 人物语言 《苔丝》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哈代在人物语言的对话方面采用了英国西南部农村地区的方言,这是此部小说突出的一个特点,所以为了表现出原作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在翻译人物对话方面就得多斟酌一下。有的译本选择了山东方言,许多人对此颇为赞赏。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两个译本是如何体现原作的风格的。 例4:The lath-like stripling frowned. "Who be you,then, John Dur-bey field, to order me about and call me ‘boy’? You know my name as well as I know yours!"(Ch.1 p.4) 孙译:那板条一样精瘦的小伙子皱了皱眉头。“约翰• 杜伯菲尔德,你算啥人物头,你凭什么给我下命令,还叫我小子?我们俩谁还不认识谁呀?” 合译:那个瘦长的小伙子皱了皱眉头:“约翰• 德贝菲尔,你算啥人物?倒支使起俺来了,还叫俺‘小子’?咱俩谁不认得谁呀!” 约翰• 德贝菲尔(苔丝的父亲)从牧师口中得知自己的祖先曾经声名显赫,威风一时,不禁忘记自己卑微的社会地位,竟然支使一同村的小孩替他跑腿送信。那少年哪吃他这一套,反唇相讥道: “还叫俺小子?咱俩谁不认得谁!”这句译文使一个乡下楞小子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同时从另一侧面也讽刺苔丝父亲的虚荣。所以,这两个译本都基本上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反之,如果把 boy 一词译为“男孩”、“小家伙”之类的话就有失于原作的风格。 2.3 译作语言应该与原作语言同样流畅 关于第三项原则,泰特勒认为译者好比画家,两者都从事模仿,画家的临摹是使用与原作相同的色彩,忠实地模仿原作的笔法和形态,但译者却不能照搬原作的笔法,而要用另外一种手法和语言来表达原作的神韵,即通过创造来达到“同样的感染力和效果”。也就是说“必须既用原作者的灵魂,又以他自己的发音器官来说话。”(谭载喜,2004)泰特勒还认为,如果要做到译文与原文具有同样的神韵和流畅,译者应该具有与原作者相似的天分。但泰特勒并不同意译者必须与原作者等同,原作者是大演说家,并不要求译者也是大演说家,但译者必须能够判断原作品的全部价值、领悟原作者的思维推理、品位原文的全部美感。下面试着从词语的选择搭配方面稍作探讨。 例5:Their chatter, their laughter, their good-humored innuendo-es, above all, their flashes and flickerings of envy, revived Tess’s spirits also.(Ch.13 p.75) 孙译:姑娘们的欢声笑语,善意的影射,特别是她们出于羡慕的七嘴八舌使苔丝的精神复活了。 合译:她们的闲谈,她们的笑声,她们善意的旁敲侧击,特别是她们那闪闪烁烁的艳羡,也重新唤起了苔丝的兴致。 原著中,flashes 和 flickerings 的连用构成了英语头韵的修辞手法,这两个单词为同义词,都有“闪烁”“闪现”的意思,孙译为“七嘴八舌”,而合译为“闪闪烁烁”,笔者认为合译本的表达更贴切一些,不但没有失去原著的词义,还与原著头韵保持了形式上的统一。 例6:In place of the excitement of her return, and the interest it had inspired, she saw before her a long and stony highway which she had to tread, without aid, and with little sympathy.(Ch.13 p.75) 孙译:她的归来所引起的激动和兴趣已经消失,在她面前让她看到的是一条漫长的冷峻的路,等着她去走,没有人帮助,也没有人同情。 合译:她回到家里的兴奋,以及由此引起的兴趣,全都荡然无存了,她眼前看到的,是一条漫长而坎坷的大路,她得独自往前跋涉,既得不到帮助,又得不到同情。 在这句话中,stony 形容的是客观物体 highway, “冷峻”和“坎坷”都符合stony的字面意思,但是从搭配上来看,用“坎坷”来形容大路更恰当一些,“冷峻”一般用来形容人的神情或者性格,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的话,孙译为“冷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