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旅游景点的现状调查

合集下载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引言
本文旨在研究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旅游业是兰州市的重要经济支柱,然而,当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通过深入分析兰州市旅游业的现状,我们将能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为兰州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1.1 旅游资源丰富
兰州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包括兰州黄河湿地、兰州七里河文化景区等。

这些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兰州旅游观光。

1.2 旅游设施落后
尽管旅游资源丰富,但兰州市的旅游设施相对落后,如酒店、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品质和数量都有待提高。

这给游客的旅游体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对策
2.1 提升旅游设施品质
通过增加酒店、餐饮等旅游服务设施的投资,提升其品质和数量,能够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提供在线预订、导游服务等,进一步便利游客的旅行计划。

2.2 加强旅游行业协作
兰州市的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相关方应加强协作,通过共同
开展旅游推广、联合举办旅游活动等方式,提升兰州市旅游业的整
体竞争力。

此外,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也是
协作的重要内容。

结论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旅游设
施落后等问题。

通过提升旅游设施品质、加强协作等对策,将能够
促进兰州市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实现更长远的发展目标。

兰州市乡村旅游调查报告

兰州市乡村旅游调查报告

兰州市乡村旅游(农家乐)调查报告兰州市旅游局规划发展处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消费日趋丰富和多样,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兴起,这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的政策引导下,在国内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作为新型旅游业态发展迅速,已得到市场广泛认同,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繁荣区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拉动内需、安置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要载体。

因此,合理规划、积极引导、保护开发,规范发展乡村旅游是为我市旅游业发展提供载体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农家乐”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爱国词人陆游的《岳林农家》“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中。

“农家乐”是指具有乡村文化特点的以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对象的一项休闲旅游体验活动。

我市“农家乐”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引起了省、市政府高度重视,省旅游局已将“农家乐”旅游列入开展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内容,市人大也将“农家乐”旅游经济作为发展兰州经济增长的课题进行调研。

今年,我局将“农家乐”普查列为全局的重点工作之一来完成,并于年初及3月召开各县区旅游局长专题会议对调查工作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和安排部署,6月15 -30日对此项工作进行了督促检查,要求各县区高度重视,用3-4个月的时间将我市“农家乐”的基本情况调查清楚,做到摸清底子、分析建档、合理分类、有效管理,为将来制定和颁布《办法》和《地方行业标准》打下基础。

由于气候的影响,普查工作于4月初正式开始,各县区旅游局认真策划、精心组织,联合当地街道、镇村赴各点进行普查,截止6月底,普查工作全面完成。

现将调查情况作一报告:一、我市乡村旅游基本情况与特征为准确掌握我市乡村旅游的基本情况,我局在2009年上半年组织对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摸底调查。

兰州市及其文旅资源概述和文旅品牌提炼

兰州市及其文旅资源概述和文旅品牌提炼

兰州市及其文旅资源概述和文旅品牌提炼兰州市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自古以来,兰州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东西方文化交融于此,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近年来,兰州市文旅产业发展迅速,各类文旅资源不断整合,逐渐打造出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旅品牌。

一、兰州市文旅资源概述1.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背景兰州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被誉为“黄河明珠”。

自古以来,兰州便是内地与西域的交通要道,多元文化交融于此,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兰州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如黄河铁桥、白塔山、金城关等,均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游览体验。

2.主要文旅景点及特色兰州市的主要文旅景点包括黄河风情线、中山桥、白塔山公园、五泉山公园等。

其中,黄河风情线是兰州市最具特色的景点之一,游客可以欣赏到黄河的壮丽景色,感受兰州的城市魅力。

此外,兰州市的美食也颇具特色,如兰州拉面、羊肉泡馍等,吸引着众多食客前来品尝。

3.兰州市文旅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兰州市积极发展文旅产业,以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为主线,推出了多条旅游线路。

同时,兰州还举办了各类文化活动,如兰州音乐节、兰州国际马拉松等,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知名度。

二、兰州市文旅品牌提炼1.品牌定位与核心价值兰州市文旅品牌定位于展现兰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历史底蕴和城市魅力,核心价值为“黄河文化、丝路精神、兰州特色”。

通过挖掘兰州的文化资源,将城市特色与文旅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独具魅力的文旅品牌。

2.品牌形象与传播策略兰州市文旅品牌形象以黄河为象征,传达了兰州作为黄河明珠的独特地位。

在传播策略上,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社交媒体、官方网站、旅游推介会等渠道,扩大兰州市文旅品牌的影响力。

3.品牌合作与产业链拓展兰州市积极与国内外文旅企业、景区、旅行社等开展合作,共同开发旅游产品,拓展产业链。

同时,兰州市还推动文旅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文化创意产业、餐饮业等,形成产业链互补,提升兰州市文旅品牌的整体竞争力。

兰州实地调研报告

兰州实地调研报告

兰州实地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兰州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也是西北地区的重要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兰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西部明珠”。

二、经济概况1. 兰州市GDP持续增长。

近年来,兰州市积极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使得GDP保持稳定增长。

2. 重点产业发展迅速。

兰州市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与环境、生物医药等产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3.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助推兰州市经济发展。

兰州市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其交通运输、物流等基础设施得到大力推进,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社会文化概况1. 兰州为多民族聚居地。

兰州市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汉、回、藏、彝、维吾尔等多个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氛围。

2. 兰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兰州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兰州天水泥河湾遗址、白塔山等。

3. 兰州民俗风情独特。

兰州具有浓厚的陇东风情,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等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1. 兰州市注重环境保护工作。

兰州市致力于改善环境质量,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动节能减排,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2. 城市建设不断推进。

兰州市城市规划合理,城市道路畅通,市容市貌不断改善,城市功能完善,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五、交通与旅游1. 兰州交通便利。

兰州作为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兰州西站、中川机场等交通枢纽。

2. 兰州旅游资源丰富。

兰州拥有兰州白塔、兰州中山大佛、兰州兵马俑等众多著名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六、问题与建议1. 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调整。

兰州市应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兰州市应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通过减排措施和生态修复等手段改善空气质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甘肃红色旅游现状分析报告

甘肃红色旅游现状分析报告

甘肃红色旅游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旅游,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旅游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省作为中国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本报告将分析甘肃红色旅游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2. 红色旅游资源概述甘肃省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革命历史遗址、纪念馆和红色旅游基地等。

其中,中共甘肃省委旧址、陇东抗日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等地是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3. 甘肃红色旅游现状分析3.1. 旅游景点开发不足虽然甘肃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目前大部分景点的开发仍然存在不足。

一些旅游景点缺乏规划与设计,导致游客体验不佳。

此外,缺乏专业的讲解人员和设施也影响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3.2. 旅游产品单一甘肃省的红色旅游产品多以传统的观光游为主,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游客往往只能通过参观展览馆和纪念馆来了解红色精神,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感。

3.3. 宣传推广不足甘肃省的红色旅游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很多游客对甘肃的红色旅游资源知之甚少。

缺乏有效的宣传渠道和精准的宣传策略,限制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4. 甘肃红色旅游发展建议4.1.加强旅游景点的开发和提升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红色旅游景点的投入,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优质服务。

同时,可以引进专业机构对景点进行规划和设计,提升游客体验。

4.2. 创新红色旅游产品除了传统的观光游,甘肃省可以开发更多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感的红色旅游产品,比如演艺表演、红色故事演绎、体验式活动等。

这种创新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并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3. 提高宣传推广力度加大对红色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利用多种媒体渠道进行广告宣传,提高游客对甘肃红色旅游的知晓度。

同时,可以派出专业的宣传团队,赴国内外重点旅游市场进行推广,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和参与。

5. 结论甘肃省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旅游景点开发不足、旅游产品单一和宣传推广不足等方面。

家乡调研报告兰州

家乡调研报告兰州

家乡调研报告兰州兰州,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

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兰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条件。

本次调研报告将对兰州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总结。

兰州地处黄河河谷,周边群山环绕,自然风光优美。

黄河在兰州境内形成了雄伟壮丽的兰州黄河大峡谷,成为兰州的一大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

另外,兰州还拥有许多湖泊和湿地,如西固湖、五泉湖等,这些湖泊成为了珍稀鸟类的栖息地,同时也给兰州增添了一抹生态之美。

兰州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网络。

兰州拥有便利的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条件,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

同时,兰州也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近年来,兰州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成果丰硕,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流入。

兰州的工业产业以石化、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为主导,同时也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为兰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兰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原文化与西北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地。

兰州古代称为“金城”,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保留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兰州还有着独特的美食文化,牛肉面、拉面等特色美食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兰州还是中国著名的音乐之乡,兰州民族乐团的演出以及兰州馆的音乐会吸引了大量的文艺爱好者。

然而,兰州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空气污染问题,由于工业和汽车排放等原因,兰州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大气污染形势严峻。

其次,城市规划和交通拥堵是兰州发展面临的难题,城市道路的狭窄和交通拥堵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的进程。

此外,兰州还面临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资源短缺、生态保护等多重压力。

综上所述,兰州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

兰州的经济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相信,兰州未来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解决问题,并逐步实现经济繁荣、生态环保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甘肃省兰州市“泛兴隆山”旅游资源现状刍议

甘肃省兰州市“泛兴隆山”旅游资源现状刍议
(三)人文资源 1、神话传说 兴隆山流传不少神话传说,给这座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薄 纱,令人更加神往。相传古时有一位老道,披发仗剑,来到西 峰顶,随手一指,荒坡生草,岩石挺松,石头变羊。老道又用 羊驮砖背水,终于修成一座壮观的道观,就在这时,他坐化观 里,后来人们就把这个老道尊为“混元老祖”,把道观称为 “混元阁”。又传南宋庆元年间,衡山道士秦致通,嵩山道士 李致亨,为了“通乎神明,远赴问道”,相约来到栖云山,住 进朝阳洞,“结茅深隐,潜修大通”,终于得道成仙,二人遂 将其住所改为“二仙洞”。又据传说有一位叫刘一明的书生, 因不得志,弃儿抛妻,离开山西老家,来此修行。其妻思夫心 切,历尽千辛,前来探亲,刘一明本欲不见,经他人劝说,才 站在“上天梯”山顶向下望了一眼,便回到“自在寓”,却几 心沸动,自觉不安,遂在半山腰盖了一座“洗心亭”以表洗心 炼道之心,因其心诚志坚,后终得“正果”。 兴隆山共有云龙桥的传说、滴泪亭、滴泪岩的传说、神话 蒲家坟、禹王石、慈爱汤、张大千作画的传说、金鸡山、大石 马和小石马、龙爪树的传说、成吉子鸟、成吉思汗衣冠冢等22 个传说。 2、历史文化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辖区内历史上很早就有人类活 动。近年来连塔乡的马家山(1953)和龛谷峡(1986)先后出 土了相当丰富的马家窑、半山、马厂三种类型的陶罐文物,伴 有石刀、石斧、石印等,足以证明在距今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 及其以后,这块地方就有人类居住活动,繁衍生息,他们是黄 河中上游马家窑、半山、马厂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晋十六国(317─420)时期在此活动的人数日益增多。 唐代以后,兴隆山就成为兵家争战要地,慕容公主曾葬于薄 寒山(今马啣山);近年在朱家湾又发现金代石棺墓葬一处 (墓碑志及石棺均存榆中县文化馆);元代燕国公蒲察俊后裔 葬于兴隆山,称"蒲家坟"。成吉思汗曾以兴隆山为基地,几战 西夏,且取得重大胜利。1939年成吉思汗灵榇迁到兴隆山,安 放在大佛殿10年;明代连年战乱,兴隆山自东汉以来所有建筑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农林经济管理毕业届别2011届姓名马永亮指导教师张艳荣职称教授甘肃农业大学教务处制二〇一一年六月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1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2)1.1 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趋于弱化 (2)1. 2 旅游业发展处于省内中游水平 (2)1. 3 旅游业发展远落后于其他省会城市 (3)1.4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3)1.4.1 优势 (3)1.4.2 劣势 (4)1.4.3 机遇 (6)1.4.4威胁 (7)2 兰州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2.1 市场定位不合理 (8)2.2 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不足 (8)2.3 旅游业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8)2.4 交通和旅游服务等设施滞后 (9)2.5 生态脆弱,环境污染严重 (9)3 对策 (9)3.1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 (9)3.2推进旅游企业制度的创新改革,加快推进旅游行业多元化改革 (9)3.3改善交通落后的局面,提高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 (9)3.4强化宣传促销,大力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

(10)3.5对生态的保护和对环境的治理 (10)3.6创新旅游开发模式,拓宽资金渠道 (10)3.7加大旅游精品建设力度,培育旅游产业精品,规划合理的旅游线路。

(11)3.8优化旅游产业管理,加快人才培养 (11)参考文献 (12)英文摘要 (12)致谢 (12)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马永亮(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07级农林经济管理)摘要: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是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结合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合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体;兰州市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多种文化交融,旅游区位优势较为明显,但是兰州旅游业的发展在省内比较而言仅列中游,与它的省会地位不符。

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则差距更大,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兰州市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趋于弱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旅游景点的现状调查(兰州五十一中学王晰斓何亚男730000)【摘要】:该文是一篇关于兰州市几个典型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污染问题调查报告,全文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调查简介;第二部分介绍了兰州市区的自然地理、行政区划和历史演变;第三部分主要景点介绍;第四部分分析造成旅游景点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并提出了改善旅游景点环境的可行性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望也越来越迫切,但在景区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环境问题。

如废弃的塑料袋、饮料瓶、没吃完的食品等随处可见等。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

【关键词】:兰州旅游景点现状调查建议一、调查的目的、方法和过程简介今年8月6日至10日,为了了解兰州旅游景区的环境污染情况,我们对五泉山、白塔山、徐家山、黄河风情线等自然旅游景点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对游客、商贩及工作人员也分别作了调查进行口头问答式调查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调查表200份。

经归纳,大约95%以上的被调查者对环境表示很不满意,集中在:1、景区环境卫生较差。

2、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素质差。

3、游客素质不高,乱扔乱画常有发生。

4、景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约有30%的左右的游客认为对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

二、兰州市区的自然地理、行政区划和历史演变1、自然地理和行政区划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处在东经102°30"-104°30"、北纬35°5"-38°之间,市区南北群山对峙,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流而过,依山傍水,平均海拔1500多米,具有盆地城市的特征。

兰州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经济中心和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的支撑点和辐射源,是我国东中部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是大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

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配箱转运中心。

兰州属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1.2℃,年均降水量327mm,日照年均2400多小时,无霜期180天。

全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

土地面积为13085.6平方公里,市域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31.6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360多万人,其中,少数民族55个,近16万人,排在前十位的少数民族依次为:回族、东乡族、藏族、满族、蒙古族、土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壮族、苗族。

2、历史演变兰州市始建于公元前86年。

据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

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喻其坚固。

两汉、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

十六国前凉时又移金城郡治于此。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废郡置州,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兰州”之称,始见于史册。

后虽然州、郡数次易名,但兰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来,相沿至今。

3、兰州市的旅游资源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可沿滨河路绿色长廊欣赏黄河雄姿、水车园、黄河母亲雕像、中山铁桥,并参观白塔山、省博物馆、五泉山、兰山公园等景点,郊县有兴隆山、鲁土司衙门、吐鲁沟、引大入秦工程等景点。

游客来兰州,也可中转去永靖炳灵寺、夏河拉卜楞寺、青海塔尔寺及天水麦积山等景点旅游。

兰州市交通相对便利,中川机场辟有通往全国主要城市的二十多条航线;312等四条国道穿境而过;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

兰州旅游接待设施与服务已配套成龙,现有全市拥有星级饭店54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8家,三星级25家,二星级18家,一星级2家)。

国际旅游社11家,国内旅游社32家,旅游车船公司3家,定点旅游商店15家,形成了完整的旅游接待网络。

现已开放的旅游景区(点)64处,其中A级旅游景区16家(4A级4家,3A级4家,2A 级8家)。

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8万人,间接从事旅游人数达15万多人。

兰州文化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发展,大力实施兰州大旅游圈战略,将文化旅游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战略举措,2010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88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8%入境旅游人数3.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8%。

国内旅游收入62.8亿元,比上年增长69.7%,文化旅游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十二五”期间兰州市将努力按照国家把甘肃建成文化大省的要求,充分发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交融的优势,以黄河为载体和平台,凸显“黄河明珠、山水城市、丝路重镇、水车之都”的城市形象,把兰州建成丝绸之路精品旅游节点城市、西北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西部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重点建设黄河文化主题公园,加快开发八路军办事处、兰州战役纪念场馆,改造、提升五泉山、兰山、白塔山、金城关、兰州碑林,形成黄河风情线骨干景区,力争年接待游客过百万。

做大做强《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等代表性文化精品,精心创作《黄河魂》等文化旅游演出剧目,积极挖掘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加大彩陶复制、黄河奇石、微雕葫芦、黄河水车、特色景观工艺品等旅游产品开发力度。

加快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建设速度,扩大规模,提高层次,培育主流产品和特色服务,成为甘肃文化产业一朵奇葩。

大力发展传媒、出版、演艺、策划等文化产业,重点培育读者集团、兰州歌舞剧院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不断开拓新市场。

进一步放宽文化市场的准入,鼓励社会多元化资本投资,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加快培育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旅游业市场体系。

三、主要景点介绍五泉山公园五泉山公园位于兰州市城区南部,皋兰山北麓山脚下,因有惠、甘露、掬月、摸子、蒙五眼泉水而得名,是一处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闻名遐迩的陇上名胜。

公园景点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筑为主,有明清以来的崇庆寺、千佛阁、嘛呢寺、地藏寺、三教寺、半月亭、剑桥、中山堂等十余处古建筑共一千多间,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

五泉山于1955年辟为公园,现已成为兰州人休闲旅游的首选去处,也是来兰游客值得一游的理想目的地。

园内丘壑起伏,林木葱郁,环境清幽;庙宇建筑依山就势,廊阁相连,错落有致。

崇庆寺内至今保存一口泰和铁钟,此钟铸于金泰和二年(1202年),高三米,直径二米,重达万斤。

金刚殿内完好地保存一尊铸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的铜接引佛和莲花基座。

佛像高5.3米,围宽2.7米,重2万余斤,面露笑容,神态自然,为铜像之精品。

每年春节期间圆内举办灯饰展览,公园西侧辟有动物园,有各类动物上百种。

白塔山公园白塔山公园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头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

白塔山山势巍峨起伏,有拱抱金城之势。

白塔原为纪念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而在兰州病故的一西藏萨迦派喇嘛而建。

现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间,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

清康熙54年(1715年),巡抚绰奇补旧增新,扩大寺址,起名慈恩寺。

白塔七级八面,高约17米,下筑园基,上着绿顶,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铁马铃。

塔外通涂白浆,如白玉砌成。

白塔山1958年辟为公园,总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为三台建筑群,依山而筑,飞檐红柱,参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连,四通八达。

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古称“镇山三宝”,现紫荆树已枯死。

白塔山经过多年绿化,树高林密,曲径通幽。

公园内独特的“黄河奇石馆”和裕固族接待帐房为别处少见,独具风格。

山下为中山桥,使二者已连为一体,成为兰州旅游的必游之地。

徐家山公园兰州徐家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兰州市城关区黄河北岸。

海拔1550-1750米,为黄土梁峁沟壑地貌。

总面积5.06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97.4公顷。

徐家山曾多次出土马家窑型彩陶器,知其原为先民聚落。

1942年夏蒋介石视察兰州,令绿化城区南北两山,当局即将北山一段命名为中正山,并选徐家山为试验点,整地植树,并于此山中峰立碑题记,碑今尚存。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徐家山林场,造林绿化,建果园。

1992年7月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处于全园中心的森林风景区,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

1986年,甘肃省绿化委员会在该区红柳梁建纪念林,树大理石碑,碑阳镌胡耀邦题字:“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碑阴镌《纪念林》碑文,载全国各地采集草种、树种,支援甘肃绿化的史实。

碑南栽27个省市自治区及中南海所赠松、柏、榆等苗木,现已蔚然成林。

红柳梁下为日本国鹿儿岛市“绿色遣唐使”植树访华团与兰州市民共同营造的“中日友好纪念林”。

此外,该区还有“三八”纪念林、榄胜楼、香柳亭、香柳野趣等景点。

徐家山后山为绿化科研区,是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径流集水造林的重要试验基地。

兰州水车园水车园位于市内滨河路西段,东邻“黄河铁桥”,西邻“黄河母亲”雕塑,北望白塔山公园,南近白云观,是滨河路旅游线上的重要一景。

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

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园内由双轮水车、围堰、水磨坊服务室和游乐区组成,立于黄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小渠,河水自流助推。

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舀满河水,等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

水车园再现了水车这种古老的水利机械,可以使中外游人一睹为快。

尤为一提的是,以水车主体风景为依托的水车茶社,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周到的服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光顾。

水车园已经成为一个集游览、观光、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

黄河风情线兰州是一个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城市,夹于南北两山之间,黄河在市北的九州山脚下穿城而过。

兰州人利用这一资源,因地制宜,建成了黄河风情线。

沿黄河南岸,开通了一条东西数十公里的滨河路。

因路面宽阔笔直,路两旁花坛苗圃,星罗棋布,林木繁茂,被誉为绿色长廊,现已成为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

游客游览滨河路,可以欣赏黄河风情线,参观沿途点缀的平沙落雁、搏浪、丝绸古道、黄河母亲、西游记等众多精美的雕塑;并参观中山铁桥、白塔山公园、水车园等景点。

在旅游旺季,可看到古老的皮筏摆渡,乘坐橡皮艇在黄河上漂流。

滨河路被誉为兰州的“外滩”,已成为人们休闲、漫步和晨练的场所。

黄河风情线就是兰州儿女献给黄河母亲的一条绿色项链,它不但使黄河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迷人,而且日益成为兰州走向世界的城市名片。

四、旅游景点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1、工业“三废”对旅游的严重污染据有关方面报道,黄河风情线受到沿岸工业废水,废渣的污染,水质逐年下降,严重地影响了游人观山赏水的心情。

2、生活污水、垃圾及燃煤污染日益加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区内饭店、宾馆林立而起,由于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景区内的楼堂馆所及生活设施也随之巨增,随即带来了生活废水、垃圾粪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观赏价值也随之贬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