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第一章导论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中医学的科学范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理论体系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诊治特点:辨证论治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战国,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2.《伤寒杂病论》东汉,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

3.《神农本草经》东汉,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1.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 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3. 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体的整体性可分为三个层次:⑴生理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⑵病理的整体性: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⑶诊治的整体性:司外揣内上病下取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二)恒动观念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

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

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邪正关系(如虚、实等)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中医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中医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四气: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藏象: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气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腧穴:“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假神:指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性的某些症状“好转”的假象,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简答题一、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二、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集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三、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四、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⑴外感性⑵季节性⑶地域性⑷环境性⑸相兼性⑹转化性四,六淫的致病特点⑴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位;善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其性主动。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导言: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下面将介绍中医学基础知识的重点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人体各器官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阐述了世界万物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元素(金、木、水、火、土),用以描述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

3. 气血津液理论:中医强调人体的气血津液对健康的重要性,即脏腑组织器官需要充足的气血津液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中医诊断方法1. 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是四诊合参,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舌苔、脉搏等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并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 脉诊: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包括脉搏的频率、形态、力度等变化。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病人的阴阳、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三、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应用单味草药或复方药物来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经典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形式,通过手法的推拿和按摩来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达到调节气血、舒缓疼痛、促进病灶复原的作用。

四、中医文化与养生1. 中医养生理论:中医强调预防和调护,注重提高个体的自身抵抗力。

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都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2. 中医与四季饮食:中医将食物与四季变化、气候特点相结合,提倡根据季节来调整饮食,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3. 中医与心理健康:中医注重身心的调和,认为情绪的失衡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来保护健康。

中医学重点

中医学重点

☆亡阳证:机体内阳气严重损耗,而表现为阳气虚脱的病变和证候。临床表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淡漠,
身畏寒,手足厥逆,气息微弱,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
⑹风寒咳嗽(辨证论治)
①证候:咳嗽声重、咳痰痰白稀薄,鼻塞流清涕,常伴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肢体酸楚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
或浮紧。
②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属水,为阳虚阴寒,水饮内泛,气血凝滞,经脉肌肤失养而致
⑵望舌:舌质也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附于舌面的一层苔垢,其由胃气上蒸而成。
舌质反映正气情况,脏腑虚实,气血盈亏;舌苔反映邪气情况,病邪深浅,胃气存亡。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㈠望舌质
△望舌色 ①淡白舌:舌色较淡红或色泽浅淡,主虚证、寒证。
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⑵心气虚、心阳虚: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脉细弱或结代为共症。(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
2/7
4.气、血、津液的生成、分布及其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气的常见证候:气滞、气虚、气逆、气陷)
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不断运动着的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
⑵气的生成:一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气;二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三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
⑶气的功能:①推动功能;②温煦功能;③防御功能;④固摄功能;⑤气化功能。
③灰苔:多主痰湿、里证。
④黑苔:主里证,多见于病情较重者。
⑶恶寒发热
①恶寒:是患者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②发热:是患者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患者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⑷里证辨汗
①自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多因阳气虚损,卫阳不固。

中医学要点整理

中医学要点整理

4本名著:皇帝内经(素问,灵枢)、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

中医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队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阳的基本特征: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明亮的、温热的、功能的、兴奋的。

阴的基本特征: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晦暗的、寒冷的、物质的、抑制的。

阴阳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五:金木水火土5种基本物质。

行:运动变化,运行不息。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藏:居藏于体内的脏器。

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主要是指内在脏腑与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也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形象与其通应的自然界的物象。

五脏:心肺脾肝肾。

心:主血脉,主神明。

肺:主宣发肃降,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宣发卫气,助心行血。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肝:主疏泄,主藏血,肾: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上焦:膈以上的胸部,所居心肺两脏。

中焦:膈以下脐以上的腹腔,其所属的脏腑应包括脾胃和肝胆。

下焦:脐以下的腹腔,包括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

精:狭义,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广义,人体一切精细物质的总称。

气: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其精细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血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血能载气)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夹湿。

湿: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燥邪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强调阴阳平衡。

2.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包括五运(金、木、水、火、土)和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3.中医的脏腑学说: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三焦、大肠、小肠、膀胱)。

4.中医的经络学说:强调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节脏腑功能。

5.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病因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病机包括卫气失常、气血亏虚、湿热郁滞等。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1.中医的望诊方法: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脉象、肢体等观察。

2.中医的闻诊方法: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声音、言语等判断疾病情况。

3.中医的问诊方法: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获取信息。

4.中医的切诊方法:通过触摸身体部位来判断病情。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草药煎剂、中药外用治疗等。

2.针灸治疗:包括经络穴位刺激、气血运行调节等。

3.推拿治疗:通过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刺激穴位、经络等。

4.中医养生保健:强调调节饮食习惯、作息时间、情绪状态等,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常见中医疾病及治疗方案1.感冒:常见症状包括流鼻涕、咳嗽、发热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汤剂、针灸辅助治疗。

2.高血压: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3.肠胃炎: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推拿手法等。

4.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以上只是中医学基础复习的一部分要点,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内容,如中医的药物学、方剂学、经方学等,也需要进行复习。

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通过阅读经典医书、参与临床实习等方式加深理解和掌握。

中医学重点

中医学重点
1.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辩证论治。 2.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学:《黄帝内经》。 4.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火热说”(寒凉派)、张从正“攻邪说”(攻邪派)、李杲“脾胃说”(补土派)、朱震亨“养 阴说”(滋阴派)。 5.中医学的养生(摄生)学说其特点:从整体突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中心思想,大致分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 方面。 6.阴阳属性的特点:抽象性和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 7.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8.相生规律制定治疗方法: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益火补土法,肝旺泻心法。 1.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 胞。 2.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3.血的功能:营养滋润全身,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4.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土水火金。 5.六淫治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 6.基本的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7.中药炮制的目的:①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②增强药效,③改变药物性能,④利于贮存,⑤便于服用。 8.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 9.七情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配伍中,除单行外,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 能提高药效;相畏、 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相恶是一种药物抵消或削弱了另一种药物的功效;相反是药物配伍后, 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10.方剂组方原则:君药、臣药、佐药、使药。 11.奇经八脉:任脉、督脉、阴跷脉、阳跷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 12.(1)腧穴的定义: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映点和针灸等治疗的刺激点,“腧”与“输” 义桶,有传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 空”等,俗称“穴位”、“孔穴”,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之所;(2)腧穴的分类:①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它 是分布于十四经脉循环开路线上的腧穴,共有 361 穴名。其中双穴,级左右对称的穴位 309 对,单穴 52 个;②经 外奇穴;③阿是穴;(3)腧穴的主治规律:①腧穴的远治作用;②腧穴的近治作用。 13.八个穴位: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14.骨度分寸定位法:头部前发际→后发际 12 寸;耳后两乳突之间 9 寸;胸腹部天突→歧骨(胸剑联合)9 寸;歧 骨→脐中 8 寸;脐中→横骨上廉 5 寸;两乳头之间 8 寸;腋以下→季肋(11 肋端)12 寸;季肋以下→髀枢(大转 子)9 寸;上肢部腋前纹头(腋前皱褶)→肘横纹 9 寸;肘横纹→腕横纹 12 寸;下肢部横骨上廉→内辅骨上廉 18 寸;内辅骨下廉→内踝尖 13 寸;髀枢→膝中 19 寸;膝中→外踝尖 16 寸;外踝尖→足底 3 寸。

中医学重点总结

中医学重点总结

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素问灵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籍2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3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所著4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3个基本观点5心主血脉心主神志。

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心在液为汗6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痰饮水肿等病症可用宣肺利水降气利水治疗)朝百脉、主治节。

肺在志为悲忧肺在液为涕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7脾主运化脾气主升脾主统血。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窍为口,其华在唇8肝主疏泄肝藏血。

肝在志为怒肝在液为泪肝在体合筋肝开窍于目肝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9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

肾在志为恐肾在液为唾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开窍于耳和二阴10胆者,中精之府11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有名膻中12津与液的区别: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润作用的,称为液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作用、化生血液、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运载全身之气1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风寒署湿燥火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又称六气。

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14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风是春季的主气,四季皆有///暑邪纯属外邪,只有外感而没有内生15疠气:即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16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清晰者称饮,稠浊者称痰,两者同出一源,故并称痰饮17淤血:指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特点疼痛,肿块,出血,望诊,脉象神:广义,高度概括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人的神志,意识,思维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整理
1、五行得相生相克次序
五行相生得规律与次序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得规律与次序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五脏六腑得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
五脏
(1)君主之官——心脏
主要功能:主血脉、主神明
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
与小肠相表里,五行属火
(2)相傅之官——肺脏
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在体合皮、在华为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与大肠相表里,五行属金
(3)仓廪之官——脾脏
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开窍于口,其华为唇
与胃相表里,五行属土
(4)将军之官——肝脏
生理功能:主疏泄、肝藏血
在体合筋、在华为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与胆相表里,五行属木
(5)做强之官——肾脏
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主骨生髓、在华为发、开窍于耳与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与膀胱相表里,五行属水
六腑
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与。

小肠:主受盛与化物,就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大肠: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膀胱:贮尿与排尿,依赖肾得气化功能。

三焦:通行元气,总司气机与气化,为水液运行得道路。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子胞)】
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得发展与病机得变化,以及邪正消长得差异,机体得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得治法加以治疗。

异病同治,指不同得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得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得证候,可以采用相同得治法治疗。

宗气、营气、卫气得主要生理功能P70
宗气:基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得范畴。

宗气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
营气: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得气,就是血液得重要组成部分。

“营阴”。

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防御作用得气。

“卫阳”。

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

【元气:人体最根本、最重要得气,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

“原气”、“真气”。

元气推动与调节人体得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

元气继发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得生理活动。


正治、反治P137
(1)正治:就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得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就是指采用方药得性质与疾病得性质相反。

它适用于疾病得征象与本质一致得病证。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就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得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从”,就是指采用方药得性质顺从疾病得假象而施治。

适用于疾病得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得病证。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热因热用:就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得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得真寒假热证。

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

●寒因寒用:就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得病证。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得真热假寒证。

虽外见寒象,但热盛就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

●塞因塞用:就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得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得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血枯经闭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

●通因通用:就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得病证。

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瘀崩漏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得病证。

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方法。

反治法,主要就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得证候而治,表面上就是与正治法相反,但在治病求本得原则指导下,选择了针对疾病得内在本质而治疗得方法,符合辨证施治得原则,可以说仍然就是正治法。

4、功效及主治
●人参、苦参、丹参、沙参
人参:补气药。

益气固脱、大补元气、益气活血、益气摄血、益气健脾、益气补肺、益气生津、益气安神P183
苦参: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清热利湿P167
丹参:活血药。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凉血消肿、清心除烦P179
沙参:补阴药。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P184
●黄芩、黄连、黄柏、黄芪
黄芩: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安胎P163
黄连: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泻火P163
黄柏: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滋阴泻火P163
黄芪:补气药。

补气升阳、益气固表、益气利水、益气摄血、益气活血、脱毒排脓P183
●当归、三七、川芎、天麻
当归:补血药。

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P184
三七:止血药。

化瘀止血、消肿定痛P181
川芎:理血药。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P179
天麻:平肝息风药。

平肝息风、祛风通络P192
●生地(黄)、熟地(黄)
生地黄: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P162
熟地黄:补血药。

补血调经、滋阴填髓P184
●大黄、麻黄
大黄:攻下药。

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P170
麻黄:辛温解表药。

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P152
●柴胡、银柴胡
柴胡:辛凉解表药。

疏散风热、与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P152
银柴胡:清虚热药。

清虚热、清疳热P165
●独活、羌活
独活:祛风湿药。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P155
羌活:辛温解表药。

散寒解表、祛风除湿、通痹止痛P153
5、中药得四气五味、配伍七情
四气就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得药性,又称四性。

五味就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

长期临床实践中,把单味药得应用与药物得配伍关系总结为“七情”,以表示药物之间得相互作用。

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6、“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P37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就是王冰得名句,其中“阴翳”指阴寒之气,“阳光”指阴虚内热。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得治法适应于虚热证,《黄帝内经》称为阳病治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得治法适应于虚寒证(最适用于阳盛则寒之证),《黄帝内经》称为阴病治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就是《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一段原文得注文,就是由王冰注解得。

何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一般来说,水为阴寒至极之物,通常人们总就是将寒凉药物隐喻壮水。

因而,“壮水之主”即补肾阴之意,这样就可以制约阴虚造成得阳亢。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火属阳,益火之源即补肾阳之意。

这样,可以消散弥漫得阴邪遮蔽,即消阴翳。

由此可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其实就就是补阳,以治虚寒。

7、六淫致病得共同特点。

六淫病证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P80
风邪、寒邪、热邪、湿邪得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邪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

●风性主动。

(2)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收引。

●寒性凝滞。

●寒性清澈。

(3)热(火)邪
●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热邪易扰心神。

●热邪易伤津耗气。

●热邪易生风动血。

●热邪挟毒易致疮疡
(4)湿邪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8、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辩,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