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1 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

大致类型有:(1 )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 )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

(3 )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 、《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 、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 )解释词义(2 )串讲文意(3 )分析句读(4 )提示语法(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 )诠释典故成语(7 )校勘文字。

4 、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

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

“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 、古注的常用术语:(1 )“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

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

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 )“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

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

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 )“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

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

如“同犹俱也。

”用远引申义来解释。

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以今语释古语。

“谁为,犹为谁也。

”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

如“直犹但也。

”(4 )“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

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毛传:“思,辞也。

”意思指“思”是虚词。

(6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通論古書的注解第一節古書注解的體例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

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爲這些古書做注解,如漢代的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他們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他們在注解古書時,都有一定的體例,了解這些體例和注解的內容,對我們閱讀古書是非常有用的。

我們按照注解的體例分類如下:一、傳注類1、傳:本指古代驛站傳遞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爲由此達彼之義,因而遞達古今語言也稱作“傳”。

傳,即指闡明經義。

漢代最有代表性的傳是毛亨對詩經做的傳。

它以字詞爲訓釋的基本單位。

2、箋:《說文·竹部》:“箋,表識書也”,意思是“在書中有所表記之也”,指在原有注釋旁附記自己的意見。

一般是對前人的注有所闡明、補充,或有所訂正。

3、注:也是對經籍的解說。

鄭玄曾對《周禮》、《儀禮》、《禮記》作注,鄭玄之後,“注”幾乎取代了“傳”,而成爲訓釋經籍的統稱。

二、章句類章句是離章辨句的意思。

這種體式以句子爲基本訓釋單位,通常先解釋詞義,再把字詞的注釋融進句子的直譯之中,串講句意,進而達到對章旨的探討。

這種體式的優點是對文獻的注釋更富於整體性,有利於對主題的理解,但不如傳注簡明。

東漢時期留下的章句著作很多,流傳至今的有王逸的《楚辭章句》和趙岐的《孟子章句》。

《楚辭章句》是王逸根據劉向的《楚辭》十六篇,再加上他自己作的《九思》,逐篇進行訓釋而成。

每篇前都有敘文,說明作者和寫作旨趣。

這些序文對於理解原作非常重要。

例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

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

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

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

因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風諫。

故其文義不同,章句錯雜,而廣異義焉。

王逸作章句的體例是:先解釋詞義,再串講文句大意。

例二《孟子章句》偏重於分析章節句讀,對詞義的解釋不多。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2.注明读音。注明读音也是注解中常见的内容
之一,注音的方法有三种: 读若法 用一个同音而较常见的字来比譬另一个 字的读音。例如: 陛下嫚而侮人。(《汉书· 高帝 纪》)颜师古注:嫚,易也,读与慢同。 直音法 直接用一个字来注明另一个字的读音。 例如:角宿未旦,曜灵安藏。(《楚辞· 天问》)洪兴 祖补注:宿,音秀。 反切法。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合 第三个字的读音。一般写作“某某反(翻)”或“某某 切”。例如: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 (《史记· 李斯列传》)司马贞索隐 :重音逐用反。 重者,再也。
4.分析句读。古人行文不使用标点符号,因而
句读往往难定。句读不同,说明对词义句意的理解 不同,其中也必然会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所以分 析句读也成了古书注解的一项内容。 例如: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 邶风· 柏舟》) 毛亨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
5.阐述语法。在古书注解中,对语法现象也多 有阐述。它们虽然还不成系统,但对理解文意还 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 矣。(《左传· 昭公十九年》)杜预注:言灵王怒吴 子而执其弟,犹人怒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
1.
(1)通过事实的记叙或论述来解说经义。解释
《春秋》的《左氏傅》《公羊传》《谷梁传》。这 类传又有:“内傅”“外传”“大传”“小传”之 分。阐发经义的叫“内傅”,如《春秋三传》。在 经文之外发挥的叫“外传”,如汉韩婴有《韩诗外 传》。《韩诗外传》和《诗经》的本义无关,只是 引用《诗经》来印证它所讲的故事。另外,《国语》 和《左传》所记载的是同一时代的事,但《国语》 主要是记言的,与《春秋》没有直接关系,所以 《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大传”就是大义 的意思,汉代伏生作有《尚书大传》(一说为其弟 子张生、欧阳生所作)。“小传”与“大传”相对 而言,是一种谦词,宋代刘敞作有《七经小传》。 “小传”和“裨传”“稗传”义同。

古籍批注形式

古籍批注形式

古籍批注形式
古籍的批注形式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种:
1. 传:传是注释的一种重要形式,先秦已开始使用。

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等,它们被统称为“春秋三传”。

这些注释形式主要是对历史文献进行解释,其中《左传》注重史实,而《公羊传》和《榖梁传》则偏重义理。

2. 批注:批注是指在古籍的空白处或行间进行文字批阅和注解。

这种注释方式注重对文句的意义、生僻字词的解释,或对文献中的人物、地名、事件等进行解释。

3. 夹注:夹注是指在文中难以理解的部分做出的夹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古籍原著或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古书注解的体例

古书注解的体例

古书注解的体例(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介绍古书注解的定义和重要性二、古书注解的体例分类1.训诂体例2.校勘体例3.评论体例4.解题体例三、训诂体例详解1.释义2.引申3.举例四、校勘体例详解1.对校法2.本校法3.他校法五、评论体例详解1.评述作者2.评述内容3.评述影响六、解题体例详解1.题目来源2.题目意义3.题目作用七、结论:总结古书注解的体例及其对现代的意义正文一、引言古书注解,顾名思义,是对古代典籍的解释和说明。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古书注解一直扮演着传承文化、解读经典的重要角色。

对古书进行注解,不仅能使后人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还能为现代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史料和学术依据。

因此,研究古书注解的体例,对于我们认识古代学术思想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书注解的体例分类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分为以下四种:训诂体例、校勘体例、评论体例和解题体例。

1.训诂体例:主要对古书中的词语进行解释,包括释义、引申和举例等。

2.校勘体例:主要对古书的文字进行校对和勘误,包括对校法、本校法和他校法等。

3.评论体例:主要对古书的作者、内容和影响进行评述,包括评述作者、评述内容和评述影响等。

4.解题体例:主要对古书的题目进行解析,包括题目来源、题目意义和题目作用等。

三、训诂体例详解训诂体例是对古书中词语的解释,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释义:对词语的本义进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

2.引申:对词语的引申义进行解释,帮助读者了解词语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变化。

3.举例:列举古书中词语的具体用法,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校勘体例详解校勘体例是对古书中文字的校对和勘误,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方法:1.对校法:将古书中的文字与同一著作的其他版本进行对照,以发现并改正文字错误。

2.本校法:通过对古书中的文字本身进行分析,如字形、字义等,发现并改正文字错误。

3.他校法:借助其他著作、史料等对古书中的文字进行校对,以发现并改正文字错误。

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

古注的类型古书的注解由于作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体式和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

1.传注体所谓“传注体”,是一种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注类型,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

属于传注体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 (通作“故”)、“训”。

《汉书·艺文志》著录鲁、齐、韩三家诗各有“故”数十卷。

清马其昶有《老子故》,徐孚吉有《尔雅故》。

汉高诱作《淮南子注》,在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清王?运注《论语》,书题《论语训》,都是这样的例子。

古人对诂、训之别做过辨析,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综合两家之言,则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用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传,《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传的本义是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驿车和驿马,引申为“传通、传述”的意思。

秦汉时,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

如“毛传”就是对《诗经》的注释。

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叫做“孔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称“传”。

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

郑玄“笺”的意思本来是说对《毛传》的阐发和补充,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却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和补充。

第一讲古书的注解

第一讲古书的注解

1、傳注體 、
1.1詁、訓 詁 1.2傳612 傳 《說文》:“傳,遽也。”段玉裁注: “傳者,今之驛馬。” 1.3注 注 《說文》:“注,灌也。”用在注釋古書 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暢通明曉。 1.4箋612 箋
《說文》:“箋,表識書也。”
1.1詁、訓 詁
唐孔穎達說:“詁者,古也,古今異言, 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貌以 告人也。”(《詩•周南•關雎》疏)。 清馬瑞辰認為:“單詞則為詁,重言則為 訓。詁是就其字之義旨而證明之,訓則兼 其言之比興而訓道之。此詁與訓之辨也。”
(三)闡釋語法
1、詞法 、 1.1注釋虛詞 注釋虛詞 1.1.1使用專門術語訓釋虛詞 使用專門術語訓釋虛詞 1.1.2區分虛詞具體用法 區分虛詞具體用法 1.1.3比較分析虛詞用法的細微差別 比較分析虛詞用法的細微差別 1.2實詞用法分析 實詞用法分析 2、句法 、 2.1對句讀的分析 對句讀的分析 2.1.1明注 明注 2.1.2暗注 暗注 2.2對句式的分析 對句式的分析 2.2.1語序變異的分析 語序變異的分析 2.2.2省略 省略
1.2.2指出修辭手法,點明句子的言外之意 指出修辭手法, 指出修辭手法 • (19)牂羊墳首,三星在罶。(《詩·小雅 苕之華》) 牂羊墳首,三星在罶。 《 小雅 苕之華》 小雅·苕之華 牂羊墳首 毛傳: 牂羊, 牝羊也。 大也。 毛傳 : “ 牂羊 , 牝羊也 。 墳 , 大也 。 罶 , 曲梁 寡婦之笱也。 牂羊墳首, 言無是道也。 也 , 寡婦之笱也 。 牂羊墳首 , 言無是道也 。 三 星在罶, 言不可久也。 鄭箋:“‘無是道 無是道’ 星在罶 , 言不可久也 。 ” 鄭箋 : “‘ 無是道 ’ 喻周已衰, 求其復興不可得也。 不可久’ 者 , 喻周已衰 , 求其復興不可得也 。 ‘ 不可久 ’ 喻周將亡, 如心星之光耀見於魚笱之中, 者 , 喻周將亡 , 如心星之光耀見於魚笱之中 , 其去須臾也。 其去須臾也。”

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

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

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①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②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③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另一种解释:疏: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起源于南北朝,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的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辨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论语义疏》是现今完整流传下来的南北朝时期的唯一义疏体著作,此书亡佚于南宋,清乾隆年间又由日本传入。

传:替经书作注的著作。

一般由他人记述,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

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

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袁可立)子枢,博雅有胆识,为户部郎,别有传。

”笺:本指狭条形小竹片,古代无纸,用简策,有所表识,削竹为小笺,系之于简。

《毛诗》篇首“郑氏笺”孔颖达疏:“郑於诸经皆谓之'注'。

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

'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

故特称为笺。

”后因以称注释古书,以显明作者之意为笺。

注释,顾名思义,当然是解答疏导正文中不甚清楚的问题。

古书的注释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随文释义的注疏;通释语义的专著。

先说随文释义的注疏。

随文释义的注疏向来有很多名称,最初叫做“传”,叫做“说”,“解”,也称为“诂”“训”,后来又有“笺”、“注”“诠”“述”“学”“订”“校”“考”“证”“微”“隐”“疑”“义”“疏”,“音义”“章句”等别名。

这些名称有的名异实同,有的意义微殊,有的互相结合,成为新的名称,如“训诂”“诂训”“解诂”“校注”“义疏”“疏证”等,其用途各不相同。

现试举主要者一二:传,即传授讲解的意思,《春秋》有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
①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②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③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另一种解释:
疏: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起源于南北朝,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的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辨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论语义疏》是现今完整流传下来的南北朝时期的唯一义疏体著作,此书亡佚于南宋,清乾隆年间又由日本传入。

传:替经书作注的著作。

一般由他人记述,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

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

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袁可立)子枢,博雅有胆识,为户部郎,别有传。


笺:本指狭条形小竹片,古代无纸,用简策,有所表识,削竹为小笺,系之于简。

《毛诗》篇首“郑氏笺”孔颖达疏:“郑於诸经皆谓之'注'。

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

'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

故特称为笺。

”后因以称注释古书,以显明作者之意为笺。

注释,顾名思义,当然是解答疏导正文中不甚清楚的问题。

古书的注释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
随文释义的注疏;
通释语义的专著。

先说随文释义的注疏。

随文释义的注疏向来有很多名称,最初叫做“传”,叫做“说”,“解”,也称为“诂”“训”,后来又有“笺”、“注”“诠”“述”“学”“订”“校”“考”“证”“微”“隐”“疑”“义”“疏”,“音义”“章句”等别名。

这些名称有的名异实同,有的意义微殊,有的互相结合,成为新的名称,如“训诂”“诂训”“解诂”“校注”“义疏”“疏证”等,其用途各不相同。

现试举主要者一二:
传,即传授讲解的意思,《春秋》有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传有的阐明大义,有的引申未言之意,有的逐句解释。

古语云“圣人作其书,贤者作其传”。

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之分。

注,取义于如水注物,对文字古奥、文义艰深之处,略疏典故。

注也是现在通用的注释名词。

注疏的内容大致有:1.解释字义,2.串讲文意,3.分析名读,4.校勘文字,5.阐述语法,6.说明修辞手段,7.诠解成语典故,8.考证古音古义,9.叙事考史,10.记述说川,11.发凡起例。

就形式而言又可分成八类。

1.注和疏(注只释、疏兼释注),2.释义和叙事,3.他注和自注,4.补注和集注。

再说通释语义的专著。

所谓通释语义的专著,是对随文释义的注疏说的。

两者都是释义的书,但所释的义和释义的方法却都有些不同。

后者所释的义被局限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即
只是某一词语在某一书或某一句中的意义,它和这个词语在别的书或别的句中的含义一定相同。

就释义的方法来说,注疏的释义是随文而释,不必考虑这个词语在别的书或别的句中所含的各种不同的意义。

通释语义的专著刚好相反,它所释的义并不局限于某一书,更不局限于某一句中的含义,而是某一词语常用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

因此,它的释义方法就不应随文而释,而要一面研究各个词语的含义,融会贯通,给以准确的、简明的解释。

但有些书既随文释义,又通释群书,其体式介乎注疏与专著之间,如《经黄释文》、《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群经平议》、《诸子平议》等。

还有一种情况,在随文释义的注疏著作中有通论、序录,这种通论与序录大部可以纳入通释语义一类。

通释语义的专著在我国是很多的,按其内容看可分为专释语义、音义兼注、形音义合解三大类。

此种专著中多为工具书。

从一部古书中挖掘出更多的精华,为后人易读易懂,是历代学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古人曾说,著书难,注书更难。

因为注释者必须对一字一事追本溯源,多方考察,具有博大精深的学识,饱览群书的阅历,探微究疑的钻研精神。

他们所费的功夫要超出作者好几倍,有的为此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郦道元为注《水经》,跋山涉水、考异辨难,订正讹误,使《水经》这部书焕然生色,而《水经注》本身也成为规模更为宏大的科学著作,这已经超出注释的范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