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的评价与建议
自控镇痛泵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护理对策

自控镇痛泵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护理对策镇痛泵常用于外科术后病人,以解决术后切口疼痛问题,其特点是:可自控、效果迅速、副作用较小,受到大多数病人的青睐;然而临床使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监督指导。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观察我院胃肠外科2008年1月—2010年6月之间手术病人,术后使用镇痛泵情况,共有4862人次使用,其中胃肠道手术4086例,其它手术776例,年龄18~91岁(其中男2765名,女1321名)。
1.2镇痛泵效果评价标准以病人主诉为准,目测评价。
无痛舒适5分,轻度疼痛可忍受3分,中度疼痛可忍受,表情不适1分,重度疼痛难忍0分。
1.3效果评价结果无痛舒适者占76%,轻度疼痛可忍受者占15%,中度疼痛可忍受者占5%,中度或重度疼痛者不能忍受者占4%。
2 存在的问题2.1使用方法不得当一般镇痛泵药量为2日用量,但病人或家属因手术当日不断按压加量键,使得2日用量1日用尽,第2日伤口仍在疼痛,只好再次加药(费用加倍)。
2.2对使用指导未领会家属在病人疼痛时,因不明白未按加量按键,使病人不能忍受,要求打镇痛药。
2.3术后因恶心、呕吐,而夹闭镇痛泵输药管,致使病人疼痛难忍。
2.4因有嗜酒习惯,对镇痛泵耐药差,故要求再打针。
2.5偶有因镇痛泵机械故障或因疏忽未打开镇痛泵输药管,致使病人疼痛难忍(医务人员失职,责任心不强,未能及时发现)。
3 护理对策3.1加强责任心,做好术后交接检查和术后使用指导,并加强巡视和对镇痛泵使用监管。
3.2不良反应观察3.2.1恶心呕吐(占26%)有多种原因,其中:麻醉药物副作用占一定比例,应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如按医嘱给予止吐药等。
3.2.2呼吸抑制(极少)尤其对麻醉未完全清醒病人一定要慎重使用镇痛泵;曾有一例病人在麻醉未完全清醒时送回病房,而家属见病人偶尔哼叫,便以为病人疼痛,给予连续按压加量键,致使病人一直处于昏睡状态达2日之久……虽然此类病例极少见,但必须重视,一定要严密观察和巡视,做好家属相关宣教指导。
静脉自控镇痛泵在骨科术后的运用及护理体会

后 应 密 切 观 察 血 压 , 压 下 降 l%时 , 病 情 许 可 下 , 适 当 血 0 在 可
加快 输 液 速 度 , 血压 较 基 础 压 下 降 2 %时 , 应 暂 停 使 用 镇 当 O 则 痛泵 , 液 5 1o L后 , 视 医 嘱情 况处 理 。 输 O o 0m 再 21 体 温 降 低 由 于 术 中 麻 醉 、 .. 3 出血 , 液 等 因 素 , 后 可 输 术
吕小梅 ,刘 小萍
( 都市 金 牛 区人 民医院 ,四川 成都 成 60 3 ) lo 6
【 摘要】目的 分析正确使用镇痛泵对避免不 良反应和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
妥善固定一 次性 自控镇
痛 泵 ,加 强对 患 者 呼 吸 、血 压 的密 切 观察 和心 理 护理 。结 果 通 过 加 强镇 痛 泵 使 用 的 观察 和 护理 ,使 镇 痛 泵 的 使 用获 得 了满 意 的效 果 。 结论 在骨 科 术后 的运 用静 脉 自控 镇 痛泵 可 以提 高护 理 效果 。
第 l 6卷 第 1 期 20 ol 9年 1 月
井 冈 山 医 专 学 报
J U AL o I GG NG HAN ME l A o L GE o RN F JN A s DC L C L E
V0 .6 11 N01 .
J n2 9 a .oo
静脉 自控镇痛泵在 骨科术后 的运用及护理体会
1 方 法 应 用 一次 性 自控镇 痛 泵 , 过 静 脉 途径 给药 , . 2 通 并妥 善 固定 。镇 痛配 方 : 曲马 多 注射 液 8 o 复合 咪达 唑 仑 注射 液 0 mg 2m O g及格 拉 斯琼 注 射 液 6m 用 生 理 盐 水 稀 释 至 l0m ( g 5 L 注 意排 出空 气 )P A量 为 2m / , ,C L 次 给药 速 度 为 3m / , 定 时 Lh锁 间为 2 I , 管保 留 4—2 OⅡn 导 i 8 7 拔 除 。每 2 h后 察 及 记 录 体 h观 温、 脉搏 、 吸 、 压 、 量 等 情况 。 呼 血 尿
患者术后使用镇痛泵的观察与护理

患者术后使用镇痛泵的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术后使用镇痛泵的观察与护理。
方法对580例患者术后使用镇痛泵进行镇痛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结果使用镇痛泵的患者较传统止痛方法效果更好更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康复。
结论患者术后使用镇痛泵进行镇痛是一种实用、简便、安全、有效的止痛方法。
【关键词】镇痛泵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249-01镇痛泵即自动调控输液泵(PCA),患者术后使用镇痛泵,即将麻醉或镇静镇痛药物通过输液泵持续缓慢地输入体内,以达到镇静止痛的作用,提高患者舒适度,保证患者睡眠,促进机体康复。
我院今年1-9月份使用镇痛泵580例,其中硬膜外镇痛420例;静脉镇痛160例,通过随访90%的病人镇痛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镇痛泵的分类及常用药物PCA依其给药途径和参数设定不同,可分为静脉PCA、硬膜外PCA、皮下PCA 和区域神经PCA等。
1.1静脉PCA 常用药物是阿片类药物+非甾类抗炎药+止吐药等。
适用于全身各处手术病人,但心肺功能不良者禁用。
1.2硬膜外PCA 常用药物是局麻药+阿片类镇痛药+止吐药,适用于胸腹部及双下膜手术病人,特别适用于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
1.3皮下PCA 常用药吗啡等,主要是局部止痛。
1.4区域神经PCA 常用长效局麻药、可乐定等。
2 护理2.1心理护理向患者进行有关镇痛泵使用的宣教,说明镇痛泵是一种安全的自我管理止痛方法,效果可靠,消除或减轻患者对术后切口疼痛的恐惧心理,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2评估患者基本情况全面了解患者基本病情,根据患者生理状况及手术部位,智力水平,协助医师确定患者适合哪类镇痛泵;既往有镇痛药过敏史,主观不愿意接受镇痛治疗及精神异常,年纪过大或过小,瘫痪患者等应慎用镇痛泵。
2.3正确使用镇痛泵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镇痛泵,示范操作方法,避免不停自行加药,告知患者不要担心不及时加药影响镇痛效果,确保镇痛泵正常工作,静脉镇痛泵单独使用留置针通道以确保通畅。
手术患者术后使用镇痛泵的观察及护理

手术患者术后使用镇痛泵的观察及护理标签:术后;镇痛泵;护理;镇痛效果术后疼痛是手术患者术后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其不但给患者带来痛苦,也会引起患者术后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变化,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转归及康复[1]。
因此,对手术患者予以术后疼痛治疗及护理已成为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镇痛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疼痛治疗,其可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控制投药,具有用药少、血药浓度稳定等优点,但其使用仍存在一些问题[2]。
为进一步探讨手术患者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效果及其应用过程中的护理方法,以更加完善、提高镇痛泵临床应用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对对笔者所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12月笔者所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
观察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23~74岁,平均(51.5±6.7)岁;其中剖宫产术11例,痔上黏膜环切悬吊术13例,腹腔镜探查术9例,胃十二指肠手术7例,骨外科手术5例。
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25~73岁,平均(52.7±5.1)岁;其中剖宫产术13例,痔上黏膜环切悬吊术10例,腹腔镜探查术11例,胃十二指肠手术7例,骨外科手术4例。
经检验,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术后镇痛观察组患者术后保留硬膜外置管连接镇痛泵,镇痛泵配方: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一支(50 μg/ml)+酒石酸布托啡诺注射液5~8支(1 mg/ml/支)+注射用甲磺酸罗哌卡因2支(119.2 mg/支)+甲硫酸新斯的明2支(0.5 mg/ml/支)+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从中取5~8 ml做复合量;对照组患者术后不保留硬膜外导管,采用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定镇痛。
1.3镇痛效果评价术后24 h睡眠时间及镇痛有效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测量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在纸上画一条五等分的直线,让患者指出疼痛所代表的长度,越长表示疼痛等级越高;将疼痛分为无、轻、中、重、极重,分别对应为为0~4分,0~2分者为术后镇痛有效;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镇痛治疗、护理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良反应现象[3]。
烧伤术后两种镇痛泵临床观察和护理的对比

本研究旨在比较两种不同镇痛泵的临床效果和护理特点,为烧伤术后镇痛提供参 考。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镇痛泵(A和B)在烧伤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和护理特点。
研究方法
选取烧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各30例。A组使用镇 痛泵A,B组使用镇痛泵B。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护 理满意度。
。 • 未涉及其他指标:研究中仅关注了镇痛效果、副作用和并发症等指标,未涉及其他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
素。 • 未来研究方向 • 扩大样本量:通过增加样本量,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精细化分析:对每个个体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对不同镇痛方式的反应差异。 • 综合评估指标:引入更多的评估指标,如患者满意度、生活质量等,全面评估两种镇痛方式的优劣。
04
两种镇痛泵的护理对比
护理过程中的问题与难点
镇痛泵使用不当
部分患者对镇痛泵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不了解,可能导致使用 不当,影响镇痛效果。
疼痛评估困难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对于烧伤患者来说,疼痛的来源和程度可 能因个体差异而异,因此评估困难。
并发症的监测与处理
镇痛泵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恶心、呕吐、低血压 等,需要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
副作用与并发症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两种镇痛 泵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发生率相 似,但其中一种镇痛泵的副作
用表现更为明显。
护理难度与安全性
两种镇痛泵的护理难度和安全 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护理 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样本量不足:由于研究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影响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 未考虑个体差异:在研究中,我们虽然注意到个体差异对镇痛效果的影响,但未对具体个体进行深入分析
患者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的不良反应与护理干预

患者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的不良反应与护理干预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自控镇痛泵应用于术后病人镇痛引起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方法观察600例患者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常规给予护理外同时实施系统,规范的护理干预。
结果通过实施护理干预,合理应用自控镇痛泵可有效的减少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但要掌握自控镇痛泵的操作应用方法,而且还要了解其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实施必要的护理干预,确保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患者减轻痛苦,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自控镇痛泵术后患者不良反应护理干预手术后疼痛对患者的危害已为广大医生所共识,病人因疼痛而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病人痛苦[1]。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术后患者常使用自控镇痛泵(Patiend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控制疼痛,PCA使用方便、省力、及时、止痛效果好,临床上普遍应用,但PCA应用后会出现恶心、呕吐、尿潴留、腹胀、低血压、呼吸抑制、皮肤瘙痒、嗜睡等一系列不良反应[2],就其不良反应本院自2010年02月-2013年02月共观察600例术后患者使用PCA治疗过程中给予系统,规范的护理干预可以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并收到良好的镇痛效果,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观察对象本组观察对象600例,男性326例,女性274例,70岁以上老人139例,12岁以下儿童49例,其中关节手外手术309例,大面积烧伤清创换药手术及整容、疤痕松解术184例,其他骨科手术107例。
1.2观察方法1.2.1 手术结束后,将镇痛泵排净空气,连接于静脉留置针或硬膜外导管上,药液以5ml/h,自动泵入即进入病人自控镇痛阶段,病人每按一次键钮可自行给药0.5ml,如果疼痛未缓解可继续按键钮多次追加。
1.2.2 PCA包括四种类型:①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以阿片类药物为主。
②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以局麻药为主。
术后患者自控镇痛泵使用期间副作用的评估

WA NG n He g—l / J u n l f ri g A mii r t n, 2 0 , ( ):1 i / o r a sn d ns a o 一 0 7 7 3 4 . n o Nu t i A sr c : jc v T vl a h i f c o ai tc nr l n g s ( C b ta t Ob e f e i o e au t te s e e e t fp t n o t l d a a ei P A)a o g p s p rt e p t ns a d m np lt c r so d n e d e oe l a m n ot eai ai t , n a iua or p n ig o v e e e
The e a u to orsde e f c fpa e tc n r le n l e i mo g p s o r tv a in s FAN v l a i n f i fe to t n o t o ld a a g s a a i n o t pe a e p te t / i LI—l, U u—z e W ANG u i LI Xi h n, Zh o—q a i ng,
维普资讯
20 0 7年 3月 护理管理杂志
Ma ,0 7 r20
第 7卷 3期
J u n lo ri g Ad n sr t n o r a fNu sn mi itai o
V0 . . 1 7 N0 3
・41 ・
术后 患 者 自控 镇痛 泵 使 用期 间副作 用 的评 估
方法
观 察 3种 不 同 给 药 途 径 P A进 行 术 后 疼 痛 治 疗 的 患者 90例 , 其 副 作 用 的发 生 情 况 进 行 评 分 。 结 果 C 0 对
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泵的不良反映和护理进展

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泵的不良反映分析和护理进展作者:王晓庆通信作者:段培蓓【关键词】自控镇痛泵不良反映护理进展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内脏牵拉刺激或疾病本身修复进程的一种复杂的情绪上不愉快的心理、生理反映,严峻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术后康复的要求愈来愈高,镇痛泵应运而生。
患者自控镇痛(PCA) 泵作为一种全新的镇痛模式,是目前术后镇痛医治的主要手腕,是患者按照疼痛程度在安全范围内个体控制给药。
它不仅能减缓患者疼痛,调整患者的心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减轻了医生、护士的工作量,使医疗服务质量能达到更高水平。
但PCA在利用进程中出现的不良反映也不容轻忽,现将PCA应用进程中的主要不良反映及护理干与综述如下,旨在为临床工作者在临床实践进程中提供依据,以便更好地进行术后疼痛的管理。
1 PCA的概述概念患者按照自己疼痛的情形,将小剂量的麻醉性镇痛药或局麻药通过泵多次经静脉或硬膜外腔、皮下给予,达到镇痛目的的一种镇痛技术或给药方式。
PCA的分类PCA按照给药途径可分为静脉PCA(PCIA)、硬膜外PCA(PCEA)、区域神经阻滞PCA(PCNA)、皮下PCA(PCSA)等,但临床上最为常常利用的是静脉PCA和硬膜外PCA。
PCA的适应证①术后镇痛;②临盆镇痛;③慢性疼痛医治;④肿瘤晚期疼痛的医治;⑤内科疾病医治,如心绞痛、镰状细胞危象等;⑥儿童疼痛的医治;⑦将PCA作为一种研究手腕或工具,评价疼痛的严峻程度或某种药物的镇痛效果。
2 PCA镇痛中的主要不良反映及其预防护理办法目前用于PCA的药物仍以阿片类为主,其主要的不良反映为阿片类药物医治量引发。
恶心、呕吐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居镇痛不良反映首位。
有研究发觉,椎管内麻醉后发生恶心、呕吐约为13% ~42%[1]。
原因:术后引发恶心,呕吐的原因很多,但阿片类药物引发的恶心、呕吐是主要原因。
自控镇痛装置内的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可刺激第四脑室底部的化学受体触发带释放5-HT3,或直接刺激延髓呕吐中枢引发恶心呕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的评价与建议沈江华;王雅葳;褚燕琦;闫素英【摘要】目的观察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合药物经济学因素,为镇痛泵的药物选择提出建议,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降低药品费用.方法抽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5年3-4月术后使用PCIA,且有随访结果的患者,共入组412例,根据镇痛泵配方分为地佐辛组(D组)、舒芬太尼组(S组)、地佐辛+舒芬太尼组(DS组)和地佐辛+氟比洛芬酯组(DF组),比较各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和经济性.结果 412例使用镇痛泵的患者,术后当天总体镇痛满意率90.0%,术后第1天94.7%,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等,术后当天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19.4%,术后第1天14.1%,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镇痛泵中镇痛药品费用DF组最高,D组和DS组分别列第二、第三,S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师推荐麻醉医生在选择镇痛泵药物时兼顾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既能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又能降低药品费用.【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7(036)003【总页数】4页(P342-345)【关键词】地佐辛;舒芬太尼;氟比洛芬;镇痛泵;药师【作者】沈江华;王雅葳;褚燕琦;闫素英【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1.2;R969·临床药师交流园地·DOI 10.3870/j.issn.1004-0781.2017.03.023近年来,随着单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医保控费措施的不断增加,医院对各科室的药占比提出了更高要求。
术后选择镇痛泵可有效消除疼痛引起的不良反应,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具有极重要的意义[1],但镇痛泵药物价格不同,导致医疗费用差异很大。
2015年3-4月,笔者通过分析我院不同配方静脉自控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和药品费用,评价各镇痛配方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对镇痛泵药品选择提出建议,保证患者安全用药,降低医疗费用。
1.1 临床资料纳入标准:术后自愿选择使用PCIA;镇痛泵中镇痛药物选择舒芬太尼、地佐辛和氟比洛芬酯,科室涉及妇科、神经外科、骨科、耳鼻喉科和普通外科等;全身情况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级或Ⅱ级;性别不限。
排除标准:术前严重休克或感染、脓毒症患者;拒绝接受镇痛治疗者;使用椎管内镇痛泵者;对阿片类药物依赖者,对地佐辛、舒芬太尼、氟比洛芬酯过敏者;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镇痛泵中镇痛药物选择其他药品者;术后使用镇痛泵失访者。
剔除标准:因不良反应或其他原因中断镇痛泵使用者。
选择在我院行外科手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12例,其中男205例,女207例,年龄6~93岁;妇科36例,神经外科141例,骨科74例,耳鼻喉科32例,心胸外科20例,普通外科85例,泌尿外科18例,血管科6例。
1.2 术后镇痛方法 412例采用PCIA镇痛的患者,手术结束即开始使用镇痛泵,常规48 h内拔除。
根据镇痛泵中镇痛药物不同分为4组。
D组给予地佐辛(40~60mg)+5-羟色胺3受体拮抗药(5-HT3RA),0.9%氯化钠注射液加至100 mL;S组舒芬太尼(50~100 μg)+5-HT3RA,0.9%氯化钠注射液加至100 mL;DS组地佐辛(25~30 mg)+舒芬太尼(25~50 μg)+5-HT3RA,0.9%氯化钠注射液加至100 mL;DF组地佐辛(25~30 mg)+氟比洛芬酯(150~300 mg)+5-HT3RA,0.9%氯化钠注射液加至100 mL。
5-HT3RA选择昂丹司琼16 mg或托烷司琼10 mg。
各组例数及所占比例见表1。
由表1可知,72.6%药品配方含有地佐辛,镇痛泵单用一种镇痛药物(地佐辛或舒芬太尼)占62.4%,两种镇痛药物联合用药占37.6%。
1.3 评价方法根据疼痛程度分级中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使用镇痛泵的患者进行术后镇痛效果评价。
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2]。
规定平静时VAS评分0~3,治疗爆发痛有效按压比(有效按压数/总按压数)接近1表示镇痛有效,即代表镇痛满意。
笔者规定有效按压比<0.8代表治疗爆发痛效果不理想,需要加用其他镇痛药物。
监测心率(HR)、血压(BP)、呼吸(R)、脉搏(P)、血氧饱和度(SpO2)。
记录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呼吸抑制等),每天1次,观察48 h。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组间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有效性评价使用前述评价标准中VAS评分联合有效按压比对所有患者的镇痛泵满意率进行评价。
术后当天镇痛有效率90.0%(371/412),术后第1天镇痛有效率94.7%(390/412),总体镇痛效果满意,具体见表2。
分别将4组镇痛数据进行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术后当天:P=0.45(P>0.05),术后第1天:P=0.96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4组术后镇痛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安全性评价统计使用镇痛泵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术后当天共发生不良反应81例,发生率19.7%;第2天59例,发生率14.3%。
其中D组皮肤瘙痒1例,S组尿潴留1例,其余均为消化道不良反应(恶心、呕吐),术后当天发生不良反应80例,第2天58例。
均给予对症处理,恶心呕吐者给予甲氧氯普胺10mg+地塞米松5 mg肌内注射,如仍不能耐受,将镇痛泵移除并剔除;发生皮肤瘙痒患者加用润肤霜,可耐受;发生尿潴留者,嘱其定时排尿,加听流水声刺激排尿,症状缓解。
由于皮肤瘙痒、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故仅将消化道不良反应按组分别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见表3。
由于4组镇痛泵中除镇痛药物以外,均加入5-HT3RA(昂丹司琼16 mg或替托烷司琼10 mg),而TANG等[2]的荟萃研究表明,昂丹司琼与托烷司琼预防术后恶心呕吐效果基本相同,因此评价使用镇痛泵后发生恶心呕吐反应未再考虑此两种药物不同。
分别将4组的镇痛满意数据进行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术后当天P=0.947(P>0.05),术后第1天P=0.64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4组镇痛泵配方在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经济性评价计算每个镇痛泵的配方中镇痛药物金额(不包含止吐药物费用),计算方法为镇痛药物单价×药物剂量,再将各组所有金额累计相加得药品总费用,再除以各组例数,得平均费用。
由于在发生不良反应后给予对症处理,但鉴于处理药品(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和地塞米松注射液)价格均较低(甲氧氯普胺每支1.49元,地塞米松注射液每支0.51元),因此未将不良反应处理费用纳入分析。
价格参照2015年5月北京市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价格,并按照分组进行统计,数据见表4。
4组数据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结果P=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4组间药品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继续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均P=0.000(P<0.05),说明4组药品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DF组药品费用最高,D组和DS组分别列第二、第三,S组药品费用最低。
3.1 镇痛泵中药物选择及剂量推荐地佐辛使用和剂量选择依据为2013年《临床麻醉学杂志》发表的《地佐辛术后镇痛专家建议》[3],推荐地佐辛单用术后镇痛泵配方为地佐辛40~60 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至100 mL;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地佐辛0.3 mg·kg-1+舒芬太尼1.5 μg·kg-1加0.9%氯化钠注射液至100 mL;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地佐辛25~30 mg+氟比洛芬酯250~500 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至100 mL。
舒芬太尼使用依据为《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4],舒芬太尼持续输注剂量推荐1~2 μg·h-1。
本试验中入组的412例镇痛泵药品配方剂量均符合指南推荐。
4组镇痛泵中均加入了5-HT3RA(昂丹司琼或托烷司琼),查阅药品说明书发现,这两种预防恶心呕吐的药品与地佐辛、舒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均无相互作用,不会对镇痛效果产生影响。
在国外发表的文献研究中,术后镇痛泵中加入低浓度地佐辛,如WU等[5]使用0.1或0.05 mg·mL-1地佐辛;WANG等[6]使用剂量为0.1 mg·kg-1,均可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还能减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国内发表的文献中,也有很多报道在PCIA中使用地佐辛联用舒芬太尼用法,地佐辛浓度选择各异,李尚坤等[7]在烧伤患者植皮术后PCIA中使用地佐辛(0.25 mg·kg-1)联合使用舒芬太尼(剂量1.5 μg·kg-1),高玮等[8]在上腹部手术及髋关节手术术后使用地佐辛(0.3 mg·kg-1)联合使用舒芬太尼(剂量1.5 μg·kg-1);沈彦坡[9]使用舒芬太尼(1.25 μg·kg-1)复合地佐辛(0.4 mg·kg-1)用于开胸手术术后镇痛,镇痛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
但单用地佐辛镇痛的报道较少。
郭丽丽等[10]报道地佐辛0.8 mg·kg-1用于老年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PCIA镇痛,效果与舒芬太尼相当,但不良反应较少。
我院目前镇痛泵配方中使用地佐辛单药镇痛的比例高达35%,这种用法文献依据并不充分。
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文献报道多,疗效确切,使用率却仅有10.4%。
说明麻醉医生选择镇痛药物时未过多考虑药物经济学因素,药师可对麻醉医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宣教工作,选择药品应兼顾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3.2 药师参与镇痛泵的评价及管理国内有关镇痛泵的研究大多是麻醉医生主导进行,重点关注镇痛有效性和不良反应,关注镇痛泵经济学因素的报道笔者较少见到。
国外早在20世纪90年代即已发表关于镇痛泵的经济学评价,如JACOX等[11]对PCIA与肌内注射镇痛药物的效果和经济学进行文献荟萃分析发现,PCIA成本过高,且镇痛效果差于肌内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