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自考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第十章 运动和意志行为(2)
04年10月《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1-自学考试.doc

04年10月《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1-自学考试(△为填空题、□为选择题、◎名词解释、☆为问答题、★重点题)导论(整章△、□、◎)一、神经解剖学知识(重点掌握)△、□、◎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
颅腔里的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
椎管内的脊髓分31节。
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
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
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
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
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
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
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
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
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新皮层。
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
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
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
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
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
边缘系统:边缘叶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具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
在大脑髓质(白质)深部有一些神经核团,称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和屏状核。
尾状核与豆状核组成纹状体,对机体的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间脑位于大脑与中脑之间,被大脑两半球所遮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大部分组成。
丘脑是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
《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二)

《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二)超柱: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
超柱仅实现同一种感觉模式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形成简单的知觉;联络区皮层的多模式感知细胞,则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精神盲:两半球颞下回的损伤使猴不能识别现实刺激物。
它们看见蛇也视而不见,冷若冰霜,失去了正常猴所具有的那种恐惧反应能力。
因而将颞下回损伤造成的这种认知障碍,称为精神盲。
颞下回的一些神经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单位发放率增加和发生最大的反应,而且对多种其它感觉刺激,如躯体觉、运动觉、食物嗅觉与味觉等刺激均可引起其单位发放率的变化。
因此,将这类神经元称谓多模式感知神经元。
第四章注意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只不过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某种心理活动的指向性、选择性、集中性。
这种心理活动可能是感知过程,也可思维过程,所以,注意总是和认知活动同时存在。
◎朝向反应就是由这种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
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
朝向反应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经典神经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狗唾液条件反射实验中发现,对于已经建立起唾液条件反射的狗,给予一个突然意外的新异性声音刺激,则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立即停止,狗将头转向声源方向,两耳竖起,两眼凝视瞳孔散大,四肢肌肉紧张,心率和呼吸变慢,动物作出应付危险的准备。
巴甫洛夫认为这种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外抑制过程。
新异刺激在脑内产生的强兴奋灶对其他脑区发生明显的负诱导,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
随着新异刺激的重复呈现,失去了它的新异性,在脑内逐渐发展了消退抑制过程,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兴奋灶,于是朝向反射不复存在。
由此可见,巴甫洛夫关于朝向反射的理论主要是根据动物的行为变化,概括出脑内抑制过程的变化规律,用他的神经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加以解释。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10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10第十章运动和意志行为1.神经系统引起或调节肌肉的收缩功能主要是通过类似突触结构的装置——神经肌肉接点的功能实现的。
(1)终板电位:神经肌肉接点由神经末梢一再分支并膨大而成为终板(终扣)终板与肌纤维膜以一定间隙相联系。
神经末梢兴奋时终板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扩散到间隙后的肌膜上与受体结合产生终板电位。
(2)终板电位的性质类似突触后电位,是缓慢的级量反应,但它却比突触后电位强很多。
所以,终板电位总能激发肌纤维发放动作电位并沿它的全长传导,引起它的受损。
(3)肌纤维的细胞质内,启动了能量供给机制,使肌纤维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动朊之间的横桥发生变化,两者发生相对位移,产生肌收缩运动。
2.运动单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轴突一再分支,与许多肌纤维形成神经肌肉接点,该神经元兴奋发出神经冲动使这些纤维收缩。
每个脊髓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纤维称为运动单位。
神经效应器接点:平滑肌、腺体和心肌接受植物性神经支配,植物性神经末梢和它们之间的接点统称为神经效应器接点。
①无论是形态上还是功能上神经效应器接点、神经元之间突触可以存在多种神经递质,突触后神经元接受数以千计的突触前成分,即一个神经元可与大量其他神经元形成突触,这些突触的突触后电位可能是兴奋性的或抑制性的,它们之间发生时间和空间总和导致单位发放。
②神经肌肉接点中每个纤维只接受一个神经元的有髓鞘的轴突末梢,且只释放一种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因而只能引起一种兴奋性终板电位。
③神经效应器接点中一个效应器细胞只接受一个神经元的无髓鞘神经纤维,可能有两类神经递质中的一种——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
3.肌梭:是一种特殊的本体感受器,即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器。
肌梭是单突触反射的反射感受器。
4.脊髓运动反射:其反射中枢位于脊髓的简单运动过程,它是其他复杂反射活动的基础。
脊髓运动反射分为:单突触反射、二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
5.单突触反射、反射中枢及生理意义?(1)单突触反射:在反射弧结构中只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形成的单个突触的反射,就是单突触反射。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基础心理学(王晓钧)重点梳理第一章绪论1. (重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一门科学,起源于希腊词根:phychc(灵魂)和logos (学问),原意为“灵魂之学”。
1879年,德国哲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
具体的说,心理学研究以下内容: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3. (重点)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1)心理过程:指人类共同拥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也包括注意②情绪和情感过程:在认识他人或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一定的态度③意志过程: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行为方式,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由于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又成为差异心理。
①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②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个性心理特征。
4.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联系:(1)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基础)(2)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
5. (重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两个鲜明的特点:(1)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身(2)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于一身6. 心理学的分类: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1)基础心理学:研究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揭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2)应用心理学:研究倾向于将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某一特殊群体,揭示这一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
生理心理学 第十章运动

小脑的主要功能 是配合大脑皮层 完成本体感觉和 运动的信号整合。 小脑的损伤会造 成运动的协调和 平衡丧失。
手指指鼻测验
手指指鼻测验:要求被试闭上双眼,抬起一手 臂向前伸直,然后尽快用一手指触碰自己的鼻 子
3、节律性运动
节律性运动
①自主性节律活动:主要是由交感、副交感等自
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不受主观意志的调控。如
心脏跳动、胃肠蠕动、血管收缩及舒张等。 ②非自主性节律运动:如呼吸、咀嚼、行走或跑 步等这些运动可以被主观意志调控。
二、本体感受器与运动
本体感觉是关于身体某一 部位的位臵、及其运动状 况的感知觉。 本体感受器是位于肌梭、 肌腱、关节等处的感受器。 这些本体感受器觉察肌肉 的伸缩与张力状况,并将 此信息传送到脊髓,继而 脊髓得以调整向肌肉发出 的运动信号。
些神经核团控制的,如基底神经节以及脑干的
神经核团 (如红核)
面部肌肉随意运动主要受大脑皮层控制 。
表情影响情绪?
(二)前运动皮层
前运动皮层也位于中央前回,紧邻初级运动皮 层的前侧,相当于布鲁德曼6区,前运动皮层 在运动准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3
2
4
(三)辅助运动皮层
辅助运动皮层主要分布于两半球中央裂附近的 额叶后内侧,和前运动皮层相接。 辅助运动皮层和前运动皮层在运动准备和决策 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辅助运动区是参与决策运动方式所必需的脑结 构。
第十章 运动系统与中枢神经控制
第一节 概述
◆运动系统的构成
骨骼肌、骨骼和骨联结
神经元或神经结构
神经肌肉接头
支配骨骼肌的脊 髓运动神经元轴 突末梢释放乙酰 胆碱,这种兴奋 性递质的作用是 使肌肉收缩。
生理心理学笔记总结

第一章绪论1.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
生理心理学正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因此,研究并揭示心理现象产生过程中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它的高级部位——大脑的活动方式,是生理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3.研究生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一,生理心理学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它在解释心理的实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这门学科对心理科学的发展必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人类的科学事业正在面临着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和智力的产生四大问题的挑战。
这四大问题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困难的一个:智力是如何由物质产生的,正是心理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研究智力的产生,生理心理学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第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
第四,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寻根究底的。
第五,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4.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脑立体定位技术●脑损伤法●原理:大脑皮层机能定位说、大脑皮层机能等势说●具体方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可逆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原理:任何心理和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的兴奋所引起,电刺激和化学刺激可以代替外部刺激。
●电记录法:原理:神经系统的兴奋是以生物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生物化学分析法原理:机体活动受化学物质的影响(递质、受体),并且能改变体内化学物质的含量。
●分子遗传学技术:原理:基因控制化学物质的合成。
●脑成像技术:定义:通过成像技术记录脑活动的部位和功能变化。
分为结构成像和功能成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波谱、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CT、PET。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十章 动机、需要与意志

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一、动机概述(选择、简答、简答)二、需要(选择、简答、论述)三、意志(选择、简答)一、动机概述1. 动机的含义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在的过程,因而对动机不能进行直接地观察,但可以通过个体对任务的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达等外部行为进行间接的推断。
2. 动机的功能(1)激活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推动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2)指向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3)维持和调整动机的维持功能体现在行为的坚持性。
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的动机维持下继续;反之行为动机就会下降。
3. 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1)生理动机生理动机也称驱力,它是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包括饥饿、渴、性、睡眠等。
(2)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权力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性动机等。
兴趣和爱好也都是社会性动机。
4.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动机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的曲线,这就是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趋势。
5. 动机的理论(1)动机的早期理论①本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决定的。
詹姆斯: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动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社交、同情、诚实等。
麦独孤(本能论最著名的鼓吹者):他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类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体、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他认为人类有18种基本本能。
洛伦茨:本能是由遗传决定的、受特异能量驱动的物种特有的固定动作模式;个体的经验可以转化成本能行为,行为是本能与学习交互作用的结果(印刻现象)。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裂脑手术:为治疗一种癫痫偶尔进行的脑手术,医生切开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
切开胼胝体的病人就是裂脑人。
2.杏仁核:颞叶嘴端内部的结构,包括一系列的核,是边缘系统的组成部分。
恐惧中枢——杏仁核实验证据:杏仁核毁损可阻断大鼠对天敌和新异事物的恐惧。
刺激杏仁核可引起类似恐惧样的行为表现条件化学习和记忆中枢——杏仁基底外侧核条件恐惧表达中枢——杏仁中央核海马:海马:学习和记忆的重要脑区双侧海马受损会导致空间记忆严重破坏海马损伤导致的顺行性遗忘症3. 精神药理学:研究药物对神经系统和行为的效应科学。
拮抗剂:能对抗和抑制特定神经递质的突触后效应的药物。
安慰剂:给予有机体的一种替代生理活性药物的无活性物质,可用于控制实验中的给药效应。
4. 实验毁损法:实验动物脑组织的部分移除或毁损;可以推测,动物丧失的功能即是被毁损脑区的功能。
脑毁损研究是实验毁损法的同义词。
5. 光感受器:三原色编码我们的眼睛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分别对三种不同的色调敏感。
人们能够看到的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通过混合光谱上的三种颜色获得。
三种视锥细胞:红,绿,蓝。
色觉就是由这三种视锥细胞负责的三种色觉缺陷:(1)红色盲:患者不能分辨红色和绿色,他们的视敏度是正常的,说明视网膜上不缺乏红绿视锥。
他们的红视锥细胞中填充的是绿视锥细胞的视蛋白。
(2)绿色盲,也不能分辨红色和绿色。
他们的绿视锥里填充的是红视锥细胞的视蛋白。
(3)蓝色盲,他们的视网膜上缺乏蓝视锥,视敏度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视网膜节细胞:对立加工编码红色和绿色为一对,黄色和蓝色为一对。
于是,视网膜上有两种颜色敏感性节细胞:红-绿细胞与黄-蓝细胞。
部分颜色敏感节细胞以中心-外周的方式进行反应。
对颜色不敏感的节细胞也接收视锥细胞的传入信息,但不同波长的光对于它们来说没有差别,它们只是简单地在其感受野的中心部和外周部编码视觉信息的相对亮度,这些细胞的作用相当于“黑-白-探测器”。
视网膜节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反应特征取决于三种视锥细胞与两种节细胞之间的神经回路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自考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第十章运动和意志行为
(2)
9.脑干动物标本及其症状,说明的问题,证明什么?
(1)脑干动物标本(去大脑标本):在中脑水平上横断脑,横断以下部分称脑干动物标本,又称去大脑动物,横断以上部分称孤立脑标本。
(2)不雅察脱离大脑以后脑干对脊髓运动功能的作用有3种特殊反射亢进现象:去大脑强直、颈紧张反射、迷路反射。
①大脑强直现象:去大脑以后动物四肢伸直、头颈向后挺直、眼球上翻。
②颈紧张反射:向一侧扭转头部造成另一侧颈肌紧张时,发现颈肌紧张侧上下肢屈曲,而对侧(头面转向侧)上、下肢处于强直状态。
③迷路反射:出现颈紧张反射的同时,还见到两眼与头面扭转的反标的目的转动。
(3)这3种反射现象表白去大脑控制以后脑干网状结构、红核、前庭核等功能亢进。
10.去大脑皮层动物(间脑动物):间脑动物的基低神经节,间脑和中脑保留着,翻正反射,步行正常,但由于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出现了去大脑皮层性强直姿势,表示为两上肢屈曲而两下肢强直。
11.结论:各高一级脑组织对低一级脑结构运动功能的控制作用大多是按捺性的;但红核、桥脑网状结构、中脑网状结构和前庭神经核对脊髓运动功能却实现着兴奋作用。
这些结构脱离它们各自的高一级脑结构的控制,就会引出亢进的脊髓反射活动。
12.与运动功能有关的大脑皮层主要定位于中央前回的初级运动区(4区)、前运动区(6区)、额叶眼区(8区)。
13.传人的两大系统:特异性系统和非特异性系统;传出的两大系统: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14.运动功能柱:①在初级运动区皮层中,不仅类似初级感觉区与躯体点对点的空间对应关系,还有类似感觉功能柱一样的结构—运动功能柱。
②初级运动皮层区内存在着与躯体运动功能的空间对应关系。
③头面、唇舌、手在皮层中的运动代表区很大,而躯干部的运动代表区就非常小。
对头面部皮层运动区精细结构的研究发现,每个人脑均不相同,似乎人的面孔不同一样。
④初级运动皮层内存在着与皮层表面垂直的运动功能柱,全部运动神经元都有共同的“运动效应野”。
换言之,共同支配同一块肌肉在同一关节上运动的全部皮层神经元集中在同一个运动功能柱中。
⑤每个运动功能柱不单发出下行神经冲动,还能接受来自该肌肉、关节及邻近皮肤的各种感觉传入冲动。
⑥微电极电生理学研究发现,初级运动皮层的神经元电位活动有两种类型:一类神经元存在着自发的单位发放;另一类只在某项动作进行之前才开始发放神经冲动。
后一类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加入锥体系。
15.锥体系的组成、功能及症状?受损伤后出现的反应?
(1)锥体系的组成:锥体系的神经纤维主要来自初级运动皮层的大锥体细胞和额叶与顶枕颞的联络区皮层。
锥体系由皮层脊髓束和皮层延髓束组成。
(2)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锥体系的运动功能:主要是发动随意运动,其次是调节和控制各级脑结构的运动功能。
无论是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损伤、内囊的损伤,还是脑干以下锥体束的损伤,都会影响随意运动的正常进行。
(3)锥体系症状:锥体系受伤出现的特殊症状,是锥体系调节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障碍,统称之为锥体系症状。
它包罗——肌肉强直性痉挛所引起的硬瘫、深反射如膝跳反射亢进以及一些特殊的病理性反射,如巴彬斯基反射、踝阵弯反射。
与这些亢进的阳性症状相伴随的是皮肤浅反射的减退或消失,最常见的是肤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
锥体系症状是神经科医生诊断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几锥体束受损的按照。
16.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有什么症状?
(1)上运动神经元又称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及锥体束受损表示为:肌肉强直性痉挛所引起的硬瘫、深反射如膝跳反射亢进以及一些特殊的病理性反射,如巴彬斯基反射、踝阵弯反射。
与这些亢进的阳性症状相伴随的是皮肤浅反射的减退或消失,最常见的是肤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
(2)下运动神经元又称脊髓或脑干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症状,表示为肌肉张力消失、肌肉萎缩、软瘫、浅反射和深反射均消失
16.锥体外系及其运动功能及症状?
(1)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的脑下行性纤维统称为锥体外系。
这些纤维都不经过延脑腹侧的锥体,都不直接止于脊髓α-运动神经元,控制它的运动功能;而是通过中间神经元或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功能间接影响和调节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功能。
(2)锥体外系的组成:它组成,复杂纤维来自许多结构,包罗大脑皮层、纹状体、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红核和脑干网状结构。
小脑系的神经纤维也可以看成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
锥体外系的纤维联系比力复杂,不仅包罗许多下行性联系,还包罗许多返回性纤维联系。
(3)功能:锥体外系在维持适度肌张力、姿势和随意运动的准确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锥体外系的运动功能是随意运动的前提条件和准确性的包管。
⑷锥体外系功能紊乱时的主要运动障碍是肌张力异常和运动障碍。
肌张力异常表示为齿轮样强直。
当医生用力拉动病人弯曲的肢体就会感到似乎在拉动一个齿轮,时松时紧断断续续地逐渐把弯曲肢体拉直。
齿轮样强直状态使病人常常半握两拳弯腰曲腿曲臂,走起路来是慌张步态,前冲欲倒的样子,由于脸部肌张力的异常,病人缺乏面部表情变换,呈假面具脸。
锥体外系的运动障碍表示为静止型震颤、手足徐动、扭转性痉挛等。
17.小脑运动功能的传统认识和现代认识。
(1)长期以来,都认为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同躯体各部分的共济运动,保持适度肌张力与躯体的平衡状态。
因此,它的功能与锥体外系大同小异,甚至可以认为小脑是锥体外系组成部分。
近年研究发现,小脑是快速短暗藏期运动反应中枢,也是随意运动和习得性运动反应的最必需的基本中枢。
(2)小脑损伤的病人中,突出的症状是共济失调,表示为明显的意向性震颤。
安静时并没有震颤的现象,只有当病人想说话或想做某一动作时,才表示出明显的震颤。
在意向性震颤中,完成某项运动完全不必要的肌肉也参与了活动,并且这些肌肉完全不能协同工作,甚至使一个简单动作也变得非常复杂,失去连贯性。
小脑引起精细运动功能的障碍,突出地表示为序列性运动和弹导式运动无法完成。
(3)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室和加州大学的神经科学实验室均发现,小脑是瞬眼条件反射运动行为的最基本中枢。
对于短暗藏期的习得行为反应,小脑比其它脑区更为重要。
18.总结:各脑结构对运动功能的调节与控制作用虽各有不同,但他们构成统一的运动机能系统,对脊髓运动功能发生调节作用。
①基底神经节以下的各级脑结构与锥体外系是调节张力提供随意运动的前提,包管运动的准确性;②大脑初级运动皮层和锥体系执行随意运动的指令;③大脑联络区皮层可能还有小脑,对运动程序和指令的形成及执行运动程序的连续性、协调性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