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

1、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它以心身关系为自己的基本命

题,力图阐明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

2、学科性质:生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是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交叉学科、综合学科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3、细胞生理学的概念:兴奋和抑制这两种基本的神经过程的活动,是神经系统反射活动的

基础,利用生理学技术能够记录动作电位和神经冲动的发放,作为兴奋和抑制这两种神经过程在细胞水平的表现。刺激达到一定程度将导致动作电位的产生,神经元的兴奋过程表现为单位发放的脉冲频率加快,抑制过程表现为频率降低。无论频率如何变化,同一个神经元的每个脉冲幅值不变。

4、“全或无”: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或数字化编码。这

里的“全或无”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上的刺激无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的脉冲发放。

5、干预脑功能和记录生理参数的传统方法:

(1)传统生理心理学方法;

(2)传统心理生理学方法;

(3)灵长类动物的电生理学方法;

(4)传统神经心理方法

6、干预与记录脑功能的当代认知神经科学方法:

①透颅磁刺激技术(有创):是近十多年来采用的新仪器。利用脉冲磁场对头皮和颅骨

的穿透力,通过头皮外的磁力线圈产生的脉冲磁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描边,对其产生局部刺激作用。通过调节刺激强度和脉冲磁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表面,对其产生局部刺激作用,用以观察大脑皮层局部兴奋或抑制对某些心理活动的影响。

②无创性脑代谢成像技术(名词解释):

主要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和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

两者均通过显示认知活动中,与脑代谢过程相关生理参数的变化,研究认知过程的脑机制。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是测定血氧水平信号在认知活动中不同脑区的变化。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是测定含放射性同位素18F的脱氧葡萄糖在脑区域代谢率,以此作为脑认知功能的生理指标。

③无创性脑生理成像技术:(名词解释)

主要包括高分辨率脑电信号(脑电图)分析和脑磁信号分析技术。

他们测量脑活动所产生的微弱电磁场信号的变化。电场与磁场变化互为90°,脑电信号较好的反映出大脑皮层与深层之间的功能变化;脑磁信号反映大脑表面切线方向的功能变化。脑电图,事件相关点位和脑磁图的共同特点是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在毫秒数量级的时间尺度上检测脑功能的变化,但其弱点是空间分辨率差。

④实验设计:减法法则、一致性分析。

第二章感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1、视网膜的光感受机制:

①光生物化学反应

②光生物物理学反应

2、听觉信息的神经编码:

内耳音高编码问题,低频声刺激以频率编码为主,而高频声刺激以细胞分工编码为主。

音强的神经编码可分为级量反应式编码、调频式编码、细胞分工编码。

3、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有两种基本方式:锁相-时差编码和强度差编码

第三章知觉的生理心理学

1、超柱(名词解释):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

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超柱。

2、多模式感知神经元:颞下回的一些神经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单位发放率增加和发生最大的反应,而且对多种其他感觉刺激,如躯体觉,运动觉,食物嗅觉与味觉等刺激均可引起其他单位发放率的变化。这类神经元称为多模式感知神经元。

3、无创性脑成像技术发现的特异性知觉区:物体识别的枕外侧复合区、梭状回面孔知觉区、旁海马回位置知觉区、纹外视皮层身体识别区。

4、知觉信息流包括1底-顶加工信息流;2自上而下加工的信息流;3循环信息流。

5、存在循环信息流的证据:

首先,各级视知觉皮层神经元,对相应知觉刺激的反应不是恒定的,当刺激物呈现于眼前不变时,各级知觉神经元神经脉冲发放的频率却不时变化,这种可变性是各层次知觉细胞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的结果。

其次,在知觉过程中,刺激客体的物理特性不断变化时,皮层知觉神经元的兴奋水平变化不完全复合景点感受野的规律,这说明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水平,受来自高层次或同层次其他皮层神经元循环信息流的影响所致。

第三,底层信息流在100毫秒之内即可传递完毕,但许多复杂知觉任务需要200~300毫秒,细胞知觉反应有较长的潜伏期,这说明是循环信息流的作用结果。

第四章注意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1、顶负波:是初始性朝向反应的恒定成分,在初次应用新异刺激时出现于顶颞区,是潜伏

期约为200毫秒的负波,简称N200波。

2、注意的脑机制概括为三个功能网络:定向网络、执行网络和警觉网络。

第五章

第六章记忆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1、海马结构中存在三突触回路,在三突触回路中还存在着LTP可能是从短时记忆痕迹转化

为长时记忆痕迹之一。在长时程增强效应中,有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参与,而且任何一个突触传递都包括复杂的化学传递机制。所以就短时记忆本质来讲,把他仅仅归结为神经元回路反响的电学活动,是20世纪记忆痕迹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2、海马的两个记忆回路:

①海马→穹窿→乳头体→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这条环路是20世

纪30年代就认识到的边缘系统的主要回路,称为帕帕兹环路。在这条环路中,海

马是中心环节。

②内侧嗅回与海马结构之间存在着三突触回路,它与记忆功能有关。三突触回路始于

内嗅区皮层,这里神经元轴突形成穿通回路,止于齿状回颗粒细胞树突,形成第一

个突触联系。

齿状回颗粒细胞的轴突形成苔状纤维与海马CA3区锥体细胞的树突形成第二个突

触联系。

CA3区椎体细胞轴突发出侧枝与CA1区锥体细胞的树突形成第三个突触联系,再由

CA1区椎体细胞发出向内侧嗅区的联系。

这三种突触回路是海马齿状回、内嗅区与海马之间的联系,具有特殊的机能特性,成为支持长时记忆机制的证据。

③长时程增强效应现象(LTP),即电刺激内嗅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的穿通回路时,

在海马齿状回可以记录出细胞外的诱发反应。由短暂电刺激穿通回路所引起的三突

触神经回路持续性变化,可能是记忆的重要基础。如果用经典条件反射的程序对两

侧内嗅区施以刺激,就会发现LTP效应的呈现也符合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基本规律,从而证明长时程增强效应现象可能是一种学习的脑机制。

1、双重分离技术和双重任务法是多重记忆系统研究的重要途径。

第七章语言、思维的脑机制基础

1、语言知觉的两种认知理论:运动理论、听觉理论。

第八章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1、情绪情感的生物化学调节机制:

既包括外周也包括脑内的许多神经-体液环节,如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激素、血液成分、能量代谢等。

下丘脑内许多神经递质汇聚在一起,其中对情绪、情感调节发生重要作用递质就是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快乐)、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生化指标)

生物化学机制一方面作为神经机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以保证情绪活动中神经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又作为体液调节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发挥激素的多种功能,特别是影响着情绪活动中的能量代谢过程。

两道大题

一、视觉信息的加工与编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