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艺术的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四大石窟的艺术特色

中国四大石窟的艺术特色

中国四大石窟的艺术特色悬赏分:30 - 解决时间:2009-2-19 22:18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的艺术特色简介一点,大概几十字就行提问者:pipilu419 - 一级最佳答案【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境内,距敦煌市城东南25公里处。

这是中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

莫高窟处于中国西北的荒漠之中。

不过,当公元365年,乐樽和尚在此开凿第一个石窟时,这里却是中西方交流之要冲,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其香火之盛,客商、僧侣之多可以想见。

敦煌莫高窟以壁画、泥塑著称。

这里的壁画有4.5万多平方米,其内容除了佛经故事外,还有大量的人类渔猎、耕作、制陶的生活场景;也描绘了当时的生产交通工具,如车船、农具、织机等;还保留了大量的亭台楼阁、塔寺店铺、桥梁水榭等古建筑形象。

除壁画和泥塑,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中发现的经文也有着举世闻名的价值,它的存在及发现,使国内外学者研究敦煌有了丰富的依据,遂形成了专门学科“敦煌学”。

敦煌莫高窟有五座唐宋木结构窟檐建筑,是中国现存建筑中的珍贵标本。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处的云冈石窟建于北魏时期。

它以壮观的石刻闻名。

“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是古人对云冈石窟的赞美。

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3个,东西绵延一公里,洞内大小佛像5.1万多身,是中国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最大的雕像高17米,这尊佛像的脚上可容12人站立。

大佛的周围有小佛围绕,甚为壮观。

云冈石窟的石刻之所以有名,在于它的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多彩的内容。

这里五万多尊塑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厘米,形态、神采都很动人。

有些石佛,透过他们薄薄的罗纱可见其优美身段;有些飞天、乐伎明显地流露出波斯的色彩【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南12公里处的伊水河畔。

这里的特色之一是景色极佳,龙门石窟所在的龙门山被誉为洛阳地区最好的风景区。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现存窟龛2100多个,佛塔近40个,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多块,造像十万多尊。

浅析唐代敦煌佛教石窟壁画

浅析唐代敦煌佛教石窟壁画

浅析唐代敦煌佛教石窟壁画【摘要】唐代石窟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华,而敦煌石窟绘画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对唐代敦煌石窟从唐代敦煌佛教石窟绘画发展脉络、主要题材、艺术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定角度的阐述和分析。

论文关键词:唐代,敦煌,石窟,壁画,佛教一、唐代敦煌佛教石窟绘画发展脉络莫高窟绘画发展脉络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初唐和盛唐,在这一时期敦煌为中央政府控制。

第二阶段为中唐时期,敦煌为吐蕃占领。

第三阶段为晚唐时期,敦煌为张议潮统治。

这三个阶段在石窟形制、壁画内容、形式及技法上都有独特表现。

第一个阶段初唐与盛唐。

初唐石窟较突出的第九十六窟位于莫高窟中段南侧,窟内是高达三十五米的弥勒大佛。

这尊大佛是武则天登基的证圣元年建造的。

洞窟外面当时建造了三层窟檐,后几经改造,现存的窟檐有九层,是民国时期建成的,后经修复,当地人称之为九层楼。

九层楼高大雄伟,是莫高窟最高的建筑,成为了莫高窟的标志。

初唐壁画人物造型方正圆润,肩部丰润微削,腰部微扭,风姿挺然,在庄严的形象中已经出现了轻微的动态。

如敦煌壁画中最富特色的飞天,生动灵活,缠绕手臂的飘带流畅轻盈。

人物造型的比例也较之前协调,姿态更为生动,并且改变了以往建筑物向舞台道具那样草率的摆布。

盛唐时期敦煌开窟近百个。

窟型以西壁开龛的覆斗形顶窟为主要形制,也有少量其他形式。

例如第一三零窟是通顶大佛窟,东壁上部有两层明窗;第一四八窟是拱形长方形的大型卧佛洞窟;第三十九和第四十四窟的窟型还是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顶,保留有中心柱的旧样式。

第二个阶段中唐时期,莫高窟开窟五十多个,规模有初唐和盛唐时期大,但壁画的内容增加了许多,一个石窟之内经变少则五六种多则十几种。

布局方面也有创新,上部分绘两三幅经变画,下部分以屏风画的形式画出经变的各品内容,结构上比以前的壁画严密紧凑了。

经变内容,除沿用初唐盛唐流行的以外,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如金刚经变、报恩经变、华严经变、劳度叉斗圣变、天请问经变、楞伽经变、金光明经变等等,反映了当时佛教不拘泥于一宗一派兼容并蓄的特点。

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寺庙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下,始建于北魏晚期的十六国时期,兴建时间跨越了大约一千多年。

敦煌莫高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一、艺术特色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壁画、彩塑和佛像三个方面。

1.壁画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

壁画主要分布在窟室的壁面、顶棚和门板上,包括佛像、佛经故事、世俗人物、风景等多种主题。

这些壁画既呈现出鲜明的浓墨重彩,又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工笔细腻。

尤其是莫高窟第17窟(东次南窟)和第96窟(北朝窟)上的壁画,被誉为“东壁画,西莫窟”。

2.彩塑敦煌莫高窟中的彩塑主要包括石雕和泥塑两种形式。

石雕彩塑雕刻精细,形象逼真,代表作品有铜檐彩塑、木雕彩塑等。

泥塑作品则主要表现在佛像的装饰和胸怀上,以泥质软腻、线条流畅为特征。

3.佛像敦煌莫高窟中的佛像造型不一,大致可以分为阿育王式、北方风格和狮子东铃式等。

这些佛像以庄严肃穆、神态和谐为特点,显示了佛教信仰的力量和崇高。

其中最著名的是高耸于第96窟中的拔仙像,被誉为“石窟之王”。

二、艺术意义敦煌莫高窟艺术不仅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1.艺术价值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法上。

壁画的色彩明亮鲜艳,表现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魅力;彩塑的雕刻工艺精湛,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佛像的造型庄严肃穆,体现了佛教艺术的卓越境界。

这些艺术特点都使得敦煌莫高窟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2.文化意义敦煌莫高窟所蕴含的佛教文化、艺术和历史信息丰富多样,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宗教和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研究莫高窟的壁画、彩塑和佛像,我们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探究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感受古代艺术的魅力。

简要介绍敦煌莫高窟

简要介绍敦煌莫高窟

简要介绍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一、介绍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寺及其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是乌夷族文化的象征,也是贯穿中国历史特色的文化遗产。

二、历史性及文化内涵敦煌莫高窟是十三世纪中国南北朝时期(公元605-617年)安史之乱期间建立的,传说莫高窟是由安史之乱期间活跃于西部的苗族部落所建,后来供著名佛教大师印光大师所用。

敦煌莫高窟的建筑是佛教流传至西域的重要宣传介质和仪式的场所。

当时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到敦煌后,印光大师经营莫高窟,带着佛教快乐舞动的宣传法传,奠定了北传派佛教的西进历史,是印度佛教传播到中国的故事里高度重要的一环。

三、艺术风格敦煌莫高窟受当时佛教艺术影响,保留了一些汉魏风格的艺术特点,但也吸收了大量印度佛教中雕塑艺术的元素,使其绘画、雕刻艺术能更好地显示出复杂的艺术技法、流畅的内涵表现及变化多样的审美观念。

莫高窟的壁画以壁神和护法等“金刚众”系列最多,体现了佛教雕刻艺术独有的特色,受到了极大好评。

四、文物展示敦煌莫高窟有两个名叫西、东窟的大窟,共有超过4500多处佛像及许多文物。

在西窟共建有200余座寺室,1000余尊佛像。

西窟收藏有数百幅精美壁画及雕刻,描述了佛教传入中国及相关故事。

其中西窟9号洞、287号洞、17号洞有着很多珍贵的文物,尤其以17号洞的金佛头最为引人注目。

同时,西窟的凹形大厅佛顶和拱顶多种色彩金色图案,也将灿烂的艺术技艺展示出来。

五、朝圣Paradise敦煌莫高窟是中国最重要的佛教宝地,也是佛教仪式的场所,每年也陆续有许多敬奉佛教的朝圣者来此参观。

他们欣喜雀跃,目光朝西窟无限期待,也朝着高大、神威的敦煌莫高窟宝座虔诚膜拜朝拜,在信仰上不断注入新的力量,为这一块文化地标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六、现状与保护敦煌莫高窟是文物保护单位,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努力为之保护,现在已建立起由国家管理的保护体系,并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法规,在严格的保护措施下,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地位得到了恢复。

敦煌石窟的详细介绍

敦煌石窟的详细介绍

敦煌石窟的详细介绍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敦煌石窟,又称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 25 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

中国的石窟艺术

中国的石窟艺术

中国的石窟艺术中国的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石窟艺术的繁荣紧密相连。

从北方的大型佛教石窟到南方的道教洞府,这些石窟艺术作品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宗教和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概述中国的石窟艺术起源于秦代,发展于魏晋时期,鼎盛于隋唐时期,并延续到宋元时期。

石窟艺术以佛教题材为主,但也涵盖了道教和儒家思想。

这些石窟艺术作品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最著名的有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

二、艺术特点中国的石窟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包括雕塑、绘画和壁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首先,石窟艺术的雕塑工艺精湛,精致的佛像雕塑栩栩如生,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其次,绘画和壁画也在石窟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绚丽多彩的绘画和壁画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线条展示了丰富的故事和宗教意象。

此外,石窟艺术还兼容了中原和民族艺术的特点,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特色。

三、历史背景中国的石窟艺术兴起于秦代,当时社会出现了大量的佛教传入,人们开始在洞窟和岩石上进行雕刻和绘画。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并融入了当地文化。

而石窟艺术则成为佛教教义宣传和表达的重要手段。

尤其在隋唐时期,石窟艺术达到了巅峰。

随着宋代儒家思想的兴起,石窟艺术逐渐减少,但仍有一些精品出现。

四、地区特色中国的石窟艺术在各个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北方的石窟艺术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和甘肃等地。

这些石窟充分展示了北方佛教文化的繁荣与辉煌,主题多为佛教经典和宗教故事。

而南方的石窟艺术则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江西等地。

这些石窟多以道教为主题,描绘了神仙与仙山,展示了南方地区特有的宗教信仰和文化。

五、保护与传承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石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多年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被投入到石窟艺术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中。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石窟艺术的研究与学术交流,举办了一系列的展览和学术讲座,以推动石窟艺术的国际传播和认可。

六、结语中国的石窟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唐代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与价值

唐代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与价值

唐代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与价值唐代敦煌壁画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其在内容、形式、技法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本文就唐代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和价值进行探讨。

一、内容丰富多样唐代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

它们内容涵盖佛教、道教、儒家、历史、民俗、生活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的多样性。

其中,佛教题材最为丰富,包括佛、菩萨、罗汉、天王等形态,以及佛教经典、传说等故事,如《三界法王降妖图》、《灵山会上佛祖点化众生图》等。

同时,敦煌壁画也为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宗教、美学等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形式多样化敦煌壁画在形式上也非常多样化。

它们有线条简练、造型深刻的线描风格,如《水精斗法图》、《轮回图》等;也有色彩斑斓、富于装饰性的彩绘风格,如《跋涉者图》、《宝生佛祖图》等。

此外,壁画的构图也十分精妙,如《庄严佛宝生十二因缘图》中佛祖身形仿若皓月悬空,如梦如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技法独特唐代敦煌壁画的技法也是其独特的艺术之处。

它们采用了丰富多彩的造型技法,在线描、彩绘、山水、人物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表现手法。

其中,莲花式禅婆雕塑技法、嵌画技法、毛笔装饰技法以及套色、阴影等技法都得到了充分发扬。

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得唐代敦煌壁画具有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使其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研究价值高唐代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体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其研究价值极高。

同时,在壁画的保存与保护等方面,也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更好地传承这项珍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唐代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技法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敦煌社工考试试题题库答案

敦煌社工考试试题题库答案

敦煌社工考试试题题库答案敦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社会工作考试试题题库可能包含对敦煌历史文化、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考察。

以下是一份模拟的敦煌社工考试试题题库答案,仅供参考:一、单选题1. 敦煌莫高窟开凿于哪个朝代?A. 唐朝B. 汉朝C. 隋朝D. 北魏答案:D2. 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提供物质帮助B. 促进社会公正C. 增加个人收入D. 改善社会关系答案:B3.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A. 尊重服务对象的隐私权B. 保持客观中立C. 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D. 维护服务对象的权益答案:C二、多选题1. 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A. 历史价值B. 艺术价值C. 经济价值D. 教育价值答案:A, B, D2. 社会工作实践中,以下哪些因素需要考虑?A. 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B. 服务对象的宗教信仰C. 服务对象的个人偏好D. 服务对象的经济状况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1. 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以佛教故事为主题。

(错误)2.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服务,需要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

(正确)3. 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服务对象。

(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敦煌石窟艺术的特点。

答:敦煌石窟艺术以其丰富的佛教内容、精湛的绘画技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著称。

壁画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生动,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2. 社会工作在社区发展中扮演了哪些角色?答:社会工作在社区发展中扮演了多种角色,包括提供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参与、增强社区凝聚力、解决社区问题、推动社区发展和维护社区成员的权益等。

五、案例分析题案例:某社区的老年人因为缺乏社交活动而感到孤独,社会工作者小张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来改善这一状况。

问题:请分析小张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帮助这些老年人。

答案:小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组织定期的社交聚会,如茶话会、棋牌游戏等,增加老年人的社交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的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内容之丰富、技术之精湛、保存之完好都是举世罕见的。

由于它产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中段的关键地区敦煌,因而具有特殊的地理文化性质。

这个地区曾经居住过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在境内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为中西使者、商贾、僧侣东来西去必经之地,因而敦煌自古便是“华戎所交”的都会,也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地区,石窟艺术传自印度,途经中亚、西域,从内容到形式,必然具有多种因素和风格的特点。

但所有特色都包融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艺术体系之中而呈现出新的风彩。

下面略述十大特色。

(一)石窟建筑的中国特色佛教石窟始兴自印度,辗转传到西域。

每传一地形制都有所变化,原来印度的毗诃罗(僧房)和支提(塔庙)都出现了新形式。

传到敦煌,则离印度更远。

敦煌最早的禅窟,其窄小的甬道与印度的廊柱大殿不能相比;两侧仅容一人结跏趺坐的小禅室,亦与印度起居室式大禅房相异,并完全模仿了库车苏巴什的禅窟形制,而且规模更小。

北魏的中心柱窟与廊柱佛塔式大厅更不一样,它是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隧道窟在西域克孜尔逐渐演化而成的,北魏晚期发展成为中国多层楼阁式塔,绕塔观像的作用与支提略同,但后室有平綦顶、前厅是人字形、硬山顶,南北壁有汉式阙形龛。

早期的石窟形制上便已增添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色。

隋唐以后的倒斗顶殿堂,正壁开龛,顶悬华盖(藻井),有的窟中设佛坛,前有踏步,后有背屏,四面围栏,佛坛四面画壶门及伎乐、动物装饰,四壁画联屏。

佛窟在世俗化过程中进一步模仿宫殿形式,中国特色更为浓厚。

(二)从印度飞天到中国飞仙世界各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飞神形象,希腊有安琪儿——臂长翅膀的儿童或少女;中国有羽人,臂长羽毛,奔腾于空,世称飞仙;印度有头顶圆光、身托云彩的飞天,也有双翼天使。

敦煌飞天来自印度。

当其进入龟兹石窟后变为圆脸、秀眼、身体短壮、姿态笨拙的形象,加上印度裸俗、波斯大巾、不乘云彩,形成了西域特殊风格。

进入敦煌后,遂渐与羽人相结合,五世纪末转化为飞仙,条丰脸型、长眉细眼、头顶圆髻、上身半裸、肩披大巾、头无圆光、风姿潇洒、云气流动,这就是敦煌式中国飞天。

隋代帝王宠爱飞天,暗造机关令木制飞天上下飞舞为帝王卷帘启户,天上的仙人下降凡间。

①因而隋代飞天发展到了顶峰,千姿百态,成群结队,形成了自由自在的飞天群。

特别是天宫,阁中的伎乐天也腾空而起,化为绕窟一周的伎乐飞天。

唐代飞天,不长翅膀,不依托云彩,就靠一条长巾,展卷飞舞,便轻盈飘渺地翱翔太空。

正象我国诗人李白咏飞仙诗所说:“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

”②这就是中国飞仙(即飞天)典型的艺术形象。

(三)菩萨的女性化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在印度石窟中人体比例、姿态动作、面部表情都比较写实而又合于理想;在男女性别上,特征分明,圣众中男女生理特征非常明显。

男者面相丰圆、唇有胡须、肩宽腰壮、强健有力;女者脸圆、眼尖、眉长、唇厚、丰乳、细腰、大臀、跣足,有的男根女阴都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

龟兹石窟继承了这一传统,但裸体像已大为减少。

进入高昌地区,菩萨圣众性别大多不明,佛陀身后的天龙八部也多为同一形象,没有男女长幼之分,裸体形象已不存在。

敦煌早期洞窟多半如此。

一方面符合佛经的说法:佛国世界的圣众“非男非女”,同时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认为赤身裸体有伤风化,不文明不道德,故有意不表现男女生理特征。

隋代以后,明显地出现了女性菩萨,面相丰润而妩媚,唇上虽然有绿须,胸前亦无乳房,但温静娴雅、姿态婀娜。

故唐初高僧道宣说,造菩萨象:“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像。

自唐以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伎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

”③画家赵公佑形容菩萨像“妍柔姣好,奇衣宝眼,一如妇人”④,感叹失掉了造菩萨像的目的。

敦煌画师与中原一样,为了“取悦于众目”,菩萨像也女性化,世俗化了。

(四)供养人画像是中国特有的肖像画在印度佛教石窟艺术中,还没有发现有纪年题记的供养人画像。

在西域的龟兹石窟中出现了为数不多的供养人画像行列,但少有题铭。

敦煌则不然,在最早的一组十六国晚期洞窟里便出现有供养人画像群或通壁画像行列,并有榜题,这与儒家的祖先崇拜有关。

汉代已有为祖先画像之风,佛教功德主画像便与此结合成为最初的施主列像。

西魏已形成一家一族的画像,唐代则发展为家庙,如贞观十六年的220窟,题名“翟家窟”,从道公翟思远到九世孙五代翟奉达“检家谱”⑤共连续了280多年,翟奉达又画了他一家三代之像,十几代人一脉相承,岂非家庙?五代98窟为曹议金功德窟,共画供养人169身,从曹氏家族内亲张议潮、索勋、外戚女婿于阗国王李圣天、回鹘公主等,还有节度使衙门大小官员及曹氏姻亲、曹氏家族祖宗三代、儿女、子婿等,按辈份依次排列,而且有一批等身大像,超身巨像,比佛、菩萨画更为显赫,而且依次排列绕窟一周,画像场面宏伟,似乎不是在供佛,而是供人,供奉曹氏家族,充分表现了佛教石窟中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特点。

(五)大乘经变的王国大乘教在中国普遍流行,并形成了许多宗派。

因而如《法华经》、《华严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弥勒经》等大乘主要经典都有经变。

这里的经变是指一部经绘一幅画,本生故事,则一个故事一幅画,也可叫经变,但一幅大型经变却包含许多故事。

这种经变,在佛教国家隋唐以前的佛教遗址中尚未发现过,中亚也没有,这是中国画师以佛经为依据独创的。

据现存的画迹来看,北魏晚期在麦积山石窟里已出现巨型中国式西方净土变和维摩变。

从敦煌说,一般晚于中原,始于隋,盛于唐,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的《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弥勒变》、《维摩变》、《报恩经变》、《密严经变》……等二十几种,计1102幅,如加上本生故事,约有1350幅,堪称当今世界大乘经变之王国。

特别是吐蕃时期以后,集各宗各派经变系于一窟,同时并存,各展风彩。

这些经变是抽象佛经的具像化,在具像化过程中又出现了中国式楼台亭阁、金碧辉煌的皇家宫苑和色调幽远的自然景色,在经变的艺术境界中,还蕴含着多层次的意境:宗教境界、政治境界、伦理道德境界等,充分体现了释、道、儒三家思想融合在一起的中国特色。

(六)敦煌壁画是一座音乐舞蹈宝库敦煌壁画中反映的舞与乐是联在一起的整体,舞是乐之形,乐是舞之声,它融合了各民族和各国舞乐的因素,它的多元性是很明显的。

主要可分为三类:中原汉民族的舞乐,如清商乐、燕乐等;西域兄弟民族的舞乐,如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等;外国舞乐,如天竺乐及中亚波斯等国的舞乐。

在河西走廊主要流行以龟兹乐与中原舞乐结合的《西凉乐》,其中包括敦煌乐。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佛教艺术在敦煌的发展,天竺乐在西域和敦煌舞乐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敦煌壁画中的舞乐,分为两大类:即仙乐与俗乐。

所谓仙乐即以佛国世界天人形象出现的舞乐,如早期洞窟里绕窟一周的天宫伎乐;唐代金碧辉煌的极乐世界里的大型舞乐场面,如220窟的胡旋舞、胡腾舞,217窟的柘技舞等。

俗舞是现实生活中的乐舞,如张议潮出行图中的营伎;宋国夫人图中的清商伎和百戏;嫁娶图中的六公舞等。

仙乐中天人、菩萨的手式和姿态,都蕴含着印度舞蹈的流风余韵。

但这一切都纳入唐代吸收融合、不断创新的民族精神中,形成了中国舞乐的庞大体系和优秀传统。

(七)敦煌石窟艺术与信仰思想敦煌石窟艺术直接接受了西域佛教艺术的内容、技法和风格,主要颂扬佛陀生平事迹和前生善行,宣传累世修行积累功德,因而萨王子饲虎、尸毗王割肉喂鹰、月光王施头千遍、须堵提割肉奉亲等悲剧性题材大为流行,宣扬舍己为众生的牺牲精神,最后才能成佛。

隋唐时代,全国统一,政治经济大发展,大乘经变一时蔚然兴起,《弥勒净土变》、《东方药师净土变》、《阿弥陀净土变》、《法华经变》等一反早期悲惨气氛,而呈现出楼台亭阁、金碧辉煌、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

当世死后即能成佛、念佛七日即可往生净土的思想代潜了漫长的累世修行才能成佛的旧观念,善男信女对佛的信仰思想发生了变化。

大体有三种:一、超度亡灵。

希望先亡父母、三世父母、七世父母神游净土永离三途;二、为活着的人祝愿。

如“现在居誊位太安吉”、“见在老母合家子孙,无诸灾降”、“府主大王曹公保安”等。

三、愿成佛者多笼统祝愿。

“愿亡者神生净土”、“法界众生,同登正觉”、“一切众生,一时成佛”,特别是对现存者的祝愿。

法华经普门品,观音经变及千手千眼观音变中,大量表现了口念观音名号,立刻解脱现实苦难的画面,而不是死后成佛。

因而极乐世界图往往是人们作为对佛陀的供养,以求得解脱现实苦难的目的,进入极乐世界,成佛的希望是有的,但三等九级的等级制是很严格的,得之不易。

千年佛教信仰思想的变化,是受到儒家入世思想和现实思想影响的,是儒、佛思想结合的产物。

(八)中印壁画技法上的交流敦煌壁画表现技法有两个来源:一是中国传统的壁画技法,敦煌汉晋墓画便是基础;一是西域传来的表现技法。

壁画制作方法大体相同,造型、线描、构图、赋彩、传神等表现技法,各具民族特色,这里不多谈,主要谈谈完全不同的两种立体感表现法。

从西域传来的天竺凹凸法,即以明暗晕染表现主体感。

这种方法从阿旃陀传到敦煌,已经有许多变化,但以肉红色涂肉体,以赭红晕染眼眶、鼻翼和面部四周,使明暗分明,最后以白粉涂鼻梁和眼球,表现高明部分。

年久色变,肌肉变为灰黑,而白鼻梁,小字脸更为突出,这种晕染法在敦煌石窟流行了250多年。

中国传统的色晕法,方法简单,与印度凹凸相反,只在面部两颊及上眼睑渲染一团红色,既表现红润色泽,又有一定的立体感。

这种方法起自战国,西汉已很成熟。

五世纪末进入敦煌壁画,与西域明暗法并存近百年,至六世纪末的隋代,才融合中西为一体,以色晕为主,又有明暗渲染,至七世纪初的唐代才形成崭新的中国立体感表现法。

(九)释道儒三家思想大融合敦煌艺术的开始时期,主要表现佛陀说法、释迦生平事迹——佛传故事、佛陀前生舍己救众生的善行——本生故事、佛陀渡化众生的事迹——因缘故事、还有静坐参禅的千佛。

主要表现修持六度以成佛道的悲剧性静穆境界。

北魏晚期,壁画中出现了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方士、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羽人、乌获等道家神仙的形象,出现了云气天花流动旋转,出现了动的境界,还出现了传自南朝的“秀骨清像”的菩萨以及身着大袍、脚登高头履的士大夫形象,这正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家神仙思想相结合的反映。

隋唐以后,出现了许多伪经,实际上是中国人自撰的佛经,《报父母恩重经》是根据《孝经》杜撰的。

唐代洞窟里有此经变,中部为佛陀与圣众,四周描写十月怀胎、分娩成长、长大成人、忤逆、不孝等情节。

这不是宣传佛教,而是宣扬儒家孝道思想。

在许多净土变的深层境界中,多蕴含着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和政治境界。

南北朝时一位学者说得好:“释迦生中国,立教如周孔;周孔生西方,立教如释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