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名词解释

石窟艺术名词解释窟就是石窟,是指开凿在山崖上供佛教徒朝拜的洞穴。
卢舍那大佛:在石窟艺术中,一般说来,石窟寺的建造与雕塑,主要表现佛教教义和表达各种题材。
佛像有坐有立,有的为释迦牟尼或其他菩萨,也有释迦牟尼和十大弟子;还有供养人等等。
在雕刻风格上,可分为北魏石窟,如云冈石窟,有丰富的高浮雕;也有云冈最早开凿的昙曜五窟,较早的洞窟在平面布置上采用三个窟组合成一个前堂后室,空间明朗,显示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新的美学观念。
北魏晚期的洞窟,则流行优美的平面三阶梯形,室外增加倚柱、角柱,墙面呈凹凸的火焰纹,形象雄浑厚重。
摩崖石刻:即山崖上的石刻、佛像,石刻也包括在山体中,只不过在峭壁上留下较小的佛像。
唐宋以前多出现在山林名胜之地,它和云冈石窟不同的是,并非纯粹为纪念性质,而是带有某些造型装饰的游览景观。
我们通常把山崖上的石刻称为“摩崖”。
摩崖石刻和云冈石窟的差别在于,云冈石窟造像强调整体效果,往往造成特殊的统一与完美的整体,但在设计时也没有忽视局部的精致与完美。
我们说这种手法的创作具有古典传统,在云冈石窟就有许多证明。
摩崖石刻因地处边远的山区,所以很难找到类似云冈石窟的作品。
至今在重庆长江三峡的白帝城、夔门和奉节天坑中尚有存在。
经文:石窟寺内刻于岩壁或巨石上的文字、图像。
经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经文按照自己所见或按照原有图像雕刻而成。
石窟里的经文内容多记述佛教故事和教义。
经文的开凿始于南北朝时期。
唐代是经文发展的兴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曾规定在全国州郡都建造一所梵经院,即翻译经文的机构。
当时佛教得到了很大发展,印度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而中国佛教又依靠经文的翻译发扬光大。
目前遗存的石窟寺经文很少,经文碑上写的文字已多次出现错误,其书法作品保留至今也是非常珍贵的。
经文与书法同属佛教文化艺术,有着相同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对我国佛教艺术研究有重要意义。
石窟艺术

炳 灵 寺 佛 像
朴风 型 裸 肢 简 像 数 洞 尊 大 秦 建 石 炳 格粗,体练手,窟,佛,于窟灵 质犷造半,法塑无小一有西始寺
6,常与佛寺联系
佛 寺 及 佛 窟
当然道教亦建有若干石窟,但规模很小, 如:四川绵阳西山,剑阁鹤鸣山…
敦煌莫高窟
——东方卢浮宫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 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 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 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 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 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 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 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 艺术圣地。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 阳(公元494年)前后, 迄今已有1500多年 的历史。后来,历 经东西魏、北齐、 北周,到隋唐至宋 等朝代又连续大规 模营造达400余年之 久。
大足石刻
唐末、宋初时期 的宗教摩崖石刻, 最初造像开凿于晚 唐景福元年(公元 892年),历经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五代至南宋 1162年完成,历时
地 理 分 布
莫高窟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 沙山的崖壁上。这里全年日照充足、干燥少雨。石 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分为南北两区。南区 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 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 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 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
雕塑
壁画
建筑
成就1—雕塑
雕塑的主要的表现形式
1、圆雕:用具有可塑性的泥土材 料制作的适合从不同角度观看的立体 造像。(小型塑像、中型塑像、大像) 2、浮塑:用泥土塑出浮凸壁面上 的泥 塑,以装饰性为主。 3、影塑:圆塑上的饰件、如串珠、 宝 冠上花饰等。
石窟艺术的历史渊源及其时代价值

石窟艺术的历史渊源及其时代价值石窟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时代价值,是我们了解中华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历史渊源石窟艺术起源于东汉时期,后经隋唐时期发展至极盛时期。
唐代达到鼎盛时期的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成为了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代表。
它们流传到了现代,仍然在全世界内外享有盛誉。
石窟艺术产生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宗教信仰,其中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佛教教义强调人间苦难,追求超越世俗的精神生活,这种信仰对于那个时代繁荣发展的社会而言,是一种满足精神生活需求的方式。
此外,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也是石窟艺术发展的重要原因。
隋唐时代中央政治形势稳定,宗教对内部社会甚少干涉,由此保障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如此一来便促进了佛教艺术的发展。
同时,地方政权的削弱和宗教势力的扩张导致了私家石窟的出现。
这些私家石窟一般属于佛教徒的贵族和政商精英,不同于寺庙石窟的宗教性质,私家石窟更强调精神追求,类型以探究根本真理为主。
时代价值石窟艺术在文化艺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因为它能够突显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的发展状况。
石窟艺术不仅展现了古代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是构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支柱,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同时,石窟艺术还反映出中国佛教文化的演变趋势,令后人了解这个宗教的真实面貌。
石窟艺术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宗教和艺术等问题的注脚,不仅使人们了解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和精神追求,更是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珍藏的艺术珍品。
而在现代社会中,石窟艺术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元素,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不朽象征之一,它所包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具有深远的意义。
石窟艺术通过不断的更新和传承,正在创造出更多的精美艺术品,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应该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品质,尊重和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才能将这些中华文化优秀品质传承和发扬光大。
中国古代的石窟艺术研究

中国古代的石窟艺术研究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大亮点,其中以敦煌、龙门、云冈三大石窟最为著名。
敦煌石窟是中国现存唐代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龙门石窟是中国传世的优秀石刻、石窟艺术殿堂,云冈石窟是中国北方唐代石窟艺术的代表,其艺术造诣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石窟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人们已经开始在山洞里刻画壁画了。
然而,可以说石窟艺术的真正繁盛是在唐朝,唐代是石窟艺术的高峰期,许多在唐朝所刻的石窟艺术都深深地影响着后人,将其传承至今。
敦煌石窟被称为“东方沙漠艺术宝库”,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创作时间跨越了1600多年之久。
敦煌石窟内的壁画和塑像是中国最为著名的石窟艺术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在敦煌石窟内,有许多壁画都是由佛教题材组成的,其构图优美、色彩鲜明,描绘了唐代的宫廷文化、士人雅集等,堪称绝妙之作。
龙门石窟是中国南北两朝时期石窟艺术的典范,也是中国现存最为重要的佛教石刻艺术之一。
龙门石窟中的卢舍那大佛是中国现存保存最完好的大佛像之一。
在一座石窟的中央摆放这座大佛,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程成就,也让人不禁惊叹于当时的艺术水平。
云冈石窟则代表了北方唐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作,位于山西省临汾市。
云冈石窟的石窟艺术采取偏向均称的美学和建筑上的均衡感来展示出天人合一的佛教理念。
云冈石窟精彩之处在于其佛像以及有关图案、色彩的展示,以及石窟在人工设计与自然分布上保持了和谐的比例关系。
总的来说,石窟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与见证。
石窟艺术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更是中国古代创作精神和技艺的总结与创新。
希望随着时代的变迁,石窟艺术的研究能够不断深入,并且在新的文化对话和文化交流的殿堂上得到更好的展示和传承。
石窟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石窟艺术的意义和价值石窟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之一,以其数量之众、技艺之高、表现手法之多样而备受瞩目。
石窟艺术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角度探讨石窟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一、历史意义石窟是古代中国人在山洞中开凿的大型佛教造像和壁画的艺术形式。
最早的石窟艺术要追溯到北魏时期,当时魏文帝为迎合民众信仰,开始在洛阳龙门山中凿出寺庙和造像。
而后,各朝各代都在不同的地方继续开凿,形成了大量数量的佛像和壁画。
这些石窟艺术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重要的是,它们也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
例如,长江流域的石窟艺术常常伴随着江南历史的发展变迁。
在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被用作政治影响的工具,表现了当时政权间的竞争;至唐代,石窟艺术已成为一种民间的艺术形式,具有民间化的特征。
石窟艺术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当时的政治、文化、时尚等,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反思当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文化意义石窟艺术与佛教密不可分,因此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窟壁画和造像题材丰富多变,内容涉及到佛经、传说、人物、景象等,是传统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
石窟艺术既保留了佛教思想的核心,又吸收了民间艺术的元素,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此外,石窟艺术也体现了许多民俗文化。
在石窟中,我们可以看到村落、人物、生态等情景的描绘。
而这些描绘不仅仅是艺术形式,更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
石窟壁画中的绘画和造像既是美的展现,又是气息的追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艺术意义石窟艺术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仅代表了古代中华文化的高峰,还表现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技法、题材和审美。
石窟艺术在造型、构图、色彩等方面具有高超技艺,其中敦煌的石窟艺术尤为著名,其壁画的鲜艳色彩和明快的画风,既有东方的魅力,又体现了西方影响的特点,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交融涵盖的亮点。
中国的石窟艺术

中国的石窟艺术中国的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石窟艺术的繁荣紧密相连。
从北方的大型佛教石窟到南方的道教洞府,这些石窟艺术作品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宗教和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概述中国的石窟艺术起源于秦代,发展于魏晋时期,鼎盛于隋唐时期,并延续到宋元时期。
石窟艺术以佛教题材为主,但也涵盖了道教和儒家思想。
这些石窟艺术作品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最著名的有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
二、艺术特点中国的石窟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包括雕塑、绘画和壁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首先,石窟艺术的雕塑工艺精湛,精致的佛像雕塑栩栩如生,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其次,绘画和壁画也在石窟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绚丽多彩的绘画和壁画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线条展示了丰富的故事和宗教意象。
此外,石窟艺术还兼容了中原和民族艺术的特点,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特色。
三、历史背景中国的石窟艺术兴起于秦代,当时社会出现了大量的佛教传入,人们开始在洞窟和岩石上进行雕刻和绘画。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并融入了当地文化。
而石窟艺术则成为佛教教义宣传和表达的重要手段。
尤其在隋唐时期,石窟艺术达到了巅峰。
随着宋代儒家思想的兴起,石窟艺术逐渐减少,但仍有一些精品出现。
四、地区特色中国的石窟艺术在各个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北方的石窟艺术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和甘肃等地。
这些石窟充分展示了北方佛教文化的繁荣与辉煌,主题多为佛教经典和宗教故事。
而南方的石窟艺术则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江西等地。
这些石窟多以道教为主题,描绘了神仙与仙山,展示了南方地区特有的宗教信仰和文化。
五、保护与传承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石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多年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被投入到石窟艺术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中。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石窟艺术的研究与学术交流,举办了一系列的展览和学术讲座,以推动石窟艺术的国际传播和认可。
六、结语中国的石窟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艺术特点与历史背景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艺术特点与历史背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遗产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
石窟中的佛像、浮雕、壁画等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呈现了佛教信仰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
以下将从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艺术特点1. 匠心独运的造像洛阳龙门石窟中的佛像精细而栩栩如生,形态各异,有单独的或成组的,有坐姿的或站立的,而且每尊佛像都有独立性,透露着匠人们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佛像的造型细腻流畅,部位精细丰满,呈现出埃及美感,散发出宗教神秘色彩。
2. 精美绝伦的浮雕石窟中的浮雕艺术表现也非常鲜明,主要体现在壁画和石窟内部雕刻。
壁画以佛教故事、佛教传说为主题,色彩斑斓,形象生动,而且线条流畅,构图和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石窟内部的浮雕以大型胸像为主,形态各异,表情丰富,深入表现了生活和佛教传统信仰。
3. 精细的空间表现由于洛阳龙门石窟挖掘的深度不大,因此雕刻的空间相对较为狭小。
但是,艺术家们却非常巧妙地利用这个狭小的空间,采用层层雕刻的手法,使每一层空间都显得精细而紧凑,也让整个石窟的造型更为精妙而完备。
二、历史背景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远古悠久,可以追溯到东汉末期,而在魏晋时期,龙门石窟逐渐开始兴盛,成为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
同时,受到统治阶级、寺院和信徒的资助,艺术家们得以在石窟开凿场地上创造,表达声音和思想。
此外,由于洛阳是唐朝时期的国都,因此在当时,洛阳龙门石窟成为盛行的石窟之一,为“中华艺术之都”的称号添彩不少。
然而,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等原因,龙门石窟的许多珍贵艺术品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损失,但是,即使如此,洛阳龙门石窟依然是一部中国古代艺术史中不可或缺的篇章,让世人瞻仰这座繁荣而美丽的古代艺术瑰宝。
综上所述,洛阳龙门石窟凝聚着众多艺术家的劳动和智慧,其匠心独运的佛像、精美绝伦的浮雕和精细的空间表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铭刻于上的历史背景,更是赋予了它不竭的文化内涵。
敦煌石窟的艺术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敦煌石窟的艺术特点及其历史价值敦煌石窟是中国最富盛名的石窟寺之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腹地,由东、中、西三千多个洞窟组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佛教艺术遗产之一,因其绚丽多彩、壮观独特而备受世人的赞誉。
敦煌石窟作为一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其艺术特点及历史价值值得深入探究。
1. 艺术特点1.1 线条的精细敦煌石窟的线条处理极为精细,每一道线条都能表现出良好的韵律美,行云流水,富有动感。
1.2 颜色的浓烈敦煌石窟的颜色极为浓烈,用色丰富,每种色彩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元素之间的配合恰到好处。
色彩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佛教文化对美学的追求。
1.3 塑像的生动敦煌石窟中的塑像生动逼真,栩栩如生,透过细致入微的雕刻,它们的表情、姿态、神态均能细致地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惊叹于雕工的精湛。
2. 历史价值2.1 宗教文化意义敦煌石窟是佛教践行者的精神信仰场所,它的一切艺术都是为佛教服务的。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演变过程中,在文艺方面也受到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敦煌石窟完美地演绎了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卓越表现。
2.2 艺术史意义敦煌石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绝,是中西艺术交汇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特定的艺术手法开创了唐代中国佛教石窟的新时代,对后来的中国民族艺术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2.3 文化遗产意义敦煌石窟以其深远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遗产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它又是兼备艺术和历史价值的瑰宝,它为人们认识历史、探寻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信息。
敦煌石窟自发现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
它以其别样的神秘气息和绝美的艺术风格震撼人心,是中国文化史中的瑰宝之一。
它蕴含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特点,使我们始终能从中寻找到启发,引领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瑰宝。
(967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门石窟
•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 河两岸。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 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 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 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 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 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 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石窟艺术
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周婧
关于莫高窟
•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 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 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 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 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 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 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 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 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 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 以后人们陆续修建,历经东晋、 前秦、北魏、西魏、北周、隋、 唐、五代、宋、西夏、元、明、 清,经过十几个世纪的努力, 先后开凿了一千多个洞窟。
莫高窟的突出造像飞天
莫高窟其他造像
莫高窟艺术特点
• 建筑艺术 • 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 的492个,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 顶窟、“影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 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 者高不足盈尺。 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 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 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 消化、吸收,使它成为我国民族形式。其 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
龙门石窟外景
龙门石窟的开凿
•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 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 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到 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 营造达400余年之久
龙门石窟之碑林
卢舍那大佛
龙门石窟艺术特点
•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 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 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 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 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 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 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 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 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 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
莫高窟外景
关于莫高窟的开凿
• 据莫高窟的碑文记载,公元367年,有位叫乐尊 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东麓脚下,此时,太阳西下, 夕阳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他举目观看,忽然 间他看见山顶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 光中闪烁,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飘舞,一心修 行的乐尊被这夕阳映照的沙漠奇景感动了,他老 人家不知道这是矿物质在太阳照射下的光学反应, 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此地是佛祖的圣地。于是 乐尊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便请来工 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云冈石窟外景
云冈石窟的开凿
•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 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 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 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 间(公元520~525年)。
云冈石窟突出造像造像昙曜五窟
云冈石窟的艺术特点
• 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 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 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 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 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 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 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秀骨清像” 的源头。
• 彩塑艺术 •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 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 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 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 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 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 博物馆。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 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 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 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 值。
• 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 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 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 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 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 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 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 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 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 顶峰。
莫高窟艺术分期
• 早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成长时期,壁画内容有佛 像画、佛教故事画,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装饰图 案和供养人画像等,其中以佛教故事画为主。 • 中期壁画是石窟艺术的极盛时代,包括随唐两上 朝代。壁画内容,故事画减少,一开始就是按照 当时的风土人情来描绘的。反映的生活更加广泛, 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更加深刻,对主题的表 现也更加明显
• 壁画艺术 •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 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 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 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 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 术再现。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 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 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 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 各朝代壁画表 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 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 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 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 晚期壁画包括五代、宋、西夏、 元四个时期,供养人的画像,各 族首领及其属集于一窟。为莫高 窟壁画艺术增添了不少光彩。壁 画题材简单,只有楼台亭阁、佛 说法,天人围绕,莲花、水池、 化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竟不 知所画何以为名。比较普遍采用 的题材。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 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 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 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 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 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 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 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 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 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