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赤壁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赤壁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一」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个课时,“战线”会拖这么长我也没想到。

第一节课我主要对苏轼这个人进行的介绍,分别通过“三苏”、“唐宋八大家”、“苏黄”、“苏辛”、“宋四家”等来介绍苏轼。

我将苏轼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说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的问我后来怎么样。

可惜我课前查阅的资料不够丰富,无法继续解答学生的问题。

由于是上《赤壁赋》,我又补充了他写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整理在本子上,齐读了一遍。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里想:要是早读的时候他们也能像现在这样就好了。

时间过得飞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赋》的时候,却已经下课了。

因为文体是赋的关系,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诵读和背诵,体会赋的美感,而不太过强调翻译与字字对应。

况且如此优美的赋,一经过现代文翻译,美感就丧失了。

但由于教学经验不丰富,我以为字字落实总没有错,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却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昏昏欲睡。

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强,所以我几乎是上完一段给学生总结一下本段的思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记忆和理解。

许多同学在刚接触这篇文言文的时候,读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结果在我讲完全篇之后,许多同学都说在学过的《劝学》、《师说》、《赤壁赋》中最喜欢这一篇,这倒让我很是惊讶,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没有白费。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1)课前要做到备课充分,多查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2)在介绍作者的时候要注意节奏,把握时间,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于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够知人论世。

(3)文言文的教学,需要联系文体,正确选择侧重点,而不是通篇一律地着眼在字、词、句的翻译上,只需点出重点字词就好,上课注重学生的听课感受。

(4)文言文教学要重诵读,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熟读成诵。

《赤壁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二」赤壁赋教学反思范文篇一:赤壁赋教学反思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地基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抓基础上落实好。

前后赤壁赋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前后赤壁赋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前后赤壁赋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尊敬的读者:在如今高度竞争的教育环境中,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我设计了一套前后赤壁赋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案。

该方案旨在通过对前后赤壁赋的对比阅读,促使学生提高对于唐宋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一、背景介绍前后赤壁赋,分别出自南朝刘义庆及辛弃疾之手,两篇赋文以写赤壁战役为主题,描述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两篇赋文内容丰富、意境深远、艺术技巧独特,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通过对前后赤壁赋的对比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技巧。

二、阅读目标1. 了解唐宋文学的发展背景和特点;2. 掌握前后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文学形式;3. 比较分析前后赤壁赋的异同之处;4. 培养学生对于唐宋文学的欣赏和评判能力。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简要介绍唐宋文学的发展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对于唐宋文学的兴趣。

2. 理解前赤壁赋:学生通过阅读前赤壁赋,了解其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赋文中的意蕴。

3. 理解后赤壁赋:学生通过阅读后赤壁赋,了解其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赋文中的个别表达和修饰手法,引导学生对于后赤壁赋的深入理解。

4. 比较阅读:学生进行前后赤壁赋的比较阅读,分析两篇赋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之处。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5. 讨论分享:学生在小组或全班的形式下,分享对于前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比较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共同点和差异,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6. 作品创作:学生根据自己对于前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进行小作文创作。

学生可以选择以前赤壁赋或后赤壁赋为基础,进行文学续写或合并创作。

7.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和作品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究唐宋文学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通过比较阅读前后赤壁赋,学生能够提高对于唐宋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优秀教案前赤壁赋教案

优秀教案前赤壁赋教案

优秀教案前赤壁赋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前赤壁赋》作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学习古代文学经典来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阅读能力。

通过教学,学生将了解到前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分析赋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来加深对赋文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前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信息;学生能够分析赋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阅读并理解《前赤壁赋》;学生能够通过文学赏析的方式进行文学作品分析。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欣赏古代经典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前赤壁赋》的主题和意境;学生能够通过文学赏析的方式进行文学作品分析。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赋文的深层含义;学生能够通过语境理解较生僻词汇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简要介绍《前赤壁赋》的作者和背景,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与理解:由学生轮流朗读《前赤壁赋》,教师对其中的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含义。

3. 文学赏析: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进行《前赤壁赋》的文学赏析,包括主题、意境、情感表达等方面。

4. 语言特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赋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如句式、修辞手法等,深入挖掘赋文更深层的内涵。

5. 提问与讨论: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拓和提高。

6. 板书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板书归纳和总结。

五、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2. 学生对《前赤壁赋》的理解和欣赏程度;3. 学生通过分析赋文的语言特点和内涵展示出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以《前赤壁赋》为素材,进行写作或绘画创作,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能力;2. 鼓励学生研究更多古代文学作品,扩展文学知识面;3. 推荐学生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意识。

《赤壁赋》优秀教案

《赤壁赋》优秀教案

《赤壁赋》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苏轼,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

2. 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3. 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和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 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2. 诵读: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

3. 分析:讲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变化。

4. 探讨: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的人生哲理。

5. 总结:总结文章写作特色,布置作业。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优秀10篇)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优秀10篇)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优秀10篇)赤壁赋教案一等奖篇一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多篇。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1.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后重点诵读一、二段,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2.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篇二近日,我参与了一节以《赤壁赋》为教学内容的课程。

通过教学实践,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并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反省。

以下是对这次教学活动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赤壁赋》是一篇描写古代历史事件的散文,内容复杂,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我精心选择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其他多媒体资源,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背景和情节。

这些资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因此,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其次,我认识到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氛围的重要性。

[苏轼前赤壁赋朗诵]前赤壁赋朗诵

[苏轼前赤壁赋朗诵]前赤壁赋朗诵

[苏轼前赤壁赋朗诵]前赤壁赋朗诵第一篇前赤壁赋朗诵:《前赤壁赋》优秀教案(4)七、艺术鉴赏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第~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锅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科泉源”,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仍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

如开头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将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立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形象优美、善于取智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好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想如幕,如泣如诉,余音禁袅,不绝如缕。

舞的区之游故,泣抓舟之合妇。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八、阅读《赤壁赋》赏析《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赤壁赋教学设计(5篇)

赤壁赋教学设计(5篇)

赤壁赋教学设计(5篇)赤壁赋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处在事业和人生的低谷,闲暇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内心苦闷忧愤而写的一篇游记。

文章虽然采用赋体的形式,但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及由景物引发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和最后作者旷达人生境界的呈现,使文章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设想:立足文本以朗读为依托,抓住关键问题师生研究探讨。

教学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设计:读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我们看到了一位享受闲适的苏轼;读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我们认识了一位充满理趣的苏轼;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我们读出了重情而伤痛的苏轼;而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位豪迈而旷达的苏轼。

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同一个创作个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质,那么通过《赤壁赋》的学*,我们从中又能品出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呢?(板书课题)文体介绍:“赋”以楚辞为源头,到了荀况才有定名。

它出现在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这种文体一般描绘客观事物,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形象绚丽,规模壮阔动人,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行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泛读课文,解决句读。

2、设置问题,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圈点法勾画文中写景、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感情变化的脉络,梳理文章结构。

《赤壁赋》复习教案(精选12篇)

《赤壁赋》复习教案(精选12篇)

《赤壁赋》复习教案(精选12篇)《赤壁赋》复习教案(精选12篇)《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号称“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本文所反映的更多是作者在贬官不得志时那种想要超脱凡尘的思想。

下面是《赤壁赋》复习教案,供大家参考!《赤壁赋》复习教案篇1复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2、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识;重点掌握虚词“之”、“而”的用法,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一、课前延伸1、填写苏轼的名句(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后赤壁赋》)(6)、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留侯论》)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壬戌..之秋(rn )( xū)歌窈窕..之章(yǎo )(tiǎo )扣舷.而歌之(xián )苏子愀.然( qiǎo) 舳舻..千里( zhú)( lú )酾.酒临江(shī )举匏.尊以相属(páo )挟.飞仙以遨游(xi)二、教学重点1、高考真题(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09年山东)(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0年安徽)(3)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11年重庆)(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12年山东)2默写《赤壁赋》第二自然段。

3、译句。

(1)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我的思绪十分悠远,遥望美人,天各一方。

(美人指宋神宗,表达希望受到皇帝重用)(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何况我和您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和鱼虾作伴,与麋鹿交友。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译:如果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存留;从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4、之(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2篇《前赤壁赋》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2、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三、教学设想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准备2、林语堂《苏轼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第十六章《赤壁赋》七、教学过程(一)联系背景,迁移导入步骤:谭嗣同绝命诗—→苏轼绝命诗—→苏轼《赤壁赋》导语:古时文人狱中常作绝命诗,大家一定很熟悉谭嗣同临刑前的《狱中绝笔》: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苏轼也曾作绝命诗《狱中寄弟弟子由》两首,请看大屏幕投影:《狱中寄弟子由》其一《狱中寄弟子由》其二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

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

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板书课题:前赤壁赋(二)听读全文,间接感知1、听录音:播放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朗读《前赤壁赋》的录音带,感受苏轼的文风2、作标记:听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字音,划清句读,标注节奏,体会其中的抑扬顿挫(三)自读全文,直接体验1、自由散读:借助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句读,读清节奏2、勾画圈点:勾画重要之处、欣赏之处及不懂之处3、理清线索:提问本文有什么线索?可分为几部分?板书:(情感线索:乐—→悲—→喜三部分)(四)细读课文,局部强化1、乐(第一自然段)①设疑:苏子因何而乐?从哪可以看出?板书:(泛舟游玩—→见景而乐精美语句—→可以看出)②细读:反复诵读美言佳句,揣摩苏子的感情,体会景与情的初步联系③互问:提问不懂之处,师生共同解答2、悲(第二、三自然段)①朗读:点名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中品味读中悟②讨论:苏子缘何转悲?有几层原因?板书:(客人吹萧,萧生悲愁;主客问答,人生苦短)③探究:学生会很快找出两层原因,但往往会忽略苏子由乐转悲的第一层心境。

这时需要借助投影,联系两次诵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苏子被贬,内心是不快的。

泛舟赤壁,见景而乐却不是真乐,而是借此来排遣心中苦闷。

所以吟诗也是原因。

板书投影:译文:月出明皎皎,姑娘多美貌。

缓步细腰扭,思她受煎熬。

扣弦而歌曰:“杜悼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文:“桂木的啊,兰木的桨,抽打着清澈的江水啊,穿而迎来了流动的波光。

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

”3、喜(第四、五自然段)①自由散读:学生可能意犹未尽,便再让他们自读②角色定位:若自己是苏子,会一直悲吗?为什么?板书:(参考:阐述哲理—→转悲为喜)(五)联系板书,小结全文1、说说板书:鼓励学生说,教师补充,这也是将学习本文的过程进行复述、回顾,能更有效地领悟知识2、小结课文结束语:读罢《前赤壁赋》,我们不由地将翻开同有“一洗万古”之妙的《后赤壁赋》。

古人认为: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

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开。

同学们,去欣赏吧!(六)趁热打铁,布置作业1、阅读《后赤壁赋》,领悟文中景、情、理的交融;2、欣赏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体会这两首词中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景—→乐(1)吟诗情—→悲(2,3)——吹萧问答(三对比)理—→喜(4,5)《前赤壁赋》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新词和壮语后置等特殊句式。

2、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由喜而悲、由悲而向豁达转变的。

课前准备:引导学生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苏轼生平资料,思考他的人生遭际和自然感悟之间的关系。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赏赤壁夜景品作者深情一、禅语导入,激发兴趣有道是:(PPT)“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对此你怎么理解?结合学生的理解,老师作简要补充分析:上述话语是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PPT)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分析略)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之第一篇——苏轼的《赤壁赋》。

看看在东坡居士笔下赤壁的山水是山是水还是非山非水?二、听师范读,整体感知壬戌(rénxū)属(zhǔ) 窈窕(yǎo tiǎo) 斗(dǒu)牛苇(wěi) 冯(píng)舷(xián) 桂棹(zhào) 袅袅(niǎo) 壑(hè) 嫠(lí)妇愀(qiǎo) 缪(liáo) 舳舻(zhú lú) 旌旗(jīng qí) 酾(shī)酒横槊(shuò) 渔樵(qiáo)江渚(zhǔ) 麋(mí)鹿扁(piān)舟匏(páo)尊蜉蝣(fúyóu) 一粟(sù) 须臾(yú) 挟(xié)飞仙一瞬(shùn) 无尽藏(zàng) 洗盏(zhǎn)更酌(zhuó) 肴(yáo)核枕藉(jiè)明确:一二段主要描绘赤壁的山水。

2、自由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音韵节奏。

三、赏赤壁夜景,品作者深情(一)研习第一段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是什么意思?交代了什么内容?请一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解释“壬戌”“既望”以及状语后置句“于……上”。

这第一句简要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2、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看到了什么?请用原文话回答。

明确:先是看到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接着看到“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以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教师相机点拨“徐”“兴”“横”等词的意思和状语后置句“于……上”和“于……间”等。

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叙述:“清凉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的微波”,一会儿,“一轮皎洁的明月从东山之上冉冉升起,而后又似乎在斗牛二星宿之间左右徘徊”,此时,放眼大江,“白茫茫的水雾笼罩在整条江面,水光与月光交相辉映,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

有什么感受?请述说刚才的感受。

然后请学生背诵这几句美景。

4、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又有什么举动和感受呢?明确:月亮还没有出来时,他就“举酒属客”——向客人劝酒了,并且还唱起了“情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即吟诵《诗经》中的(PPT)“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jiǎo)兮,劳心悄兮”。

月亮出来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他的感受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再次闭上眼睛,听老师诵读第一段,并想象我们就在这奇妙的画境中。

6、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意境美。

(二)研习第二段1、于月夜泛舟赤壁之下,是那么令人陶醉。

接下去主与客还会怎么样呢?请齐读第二自然段。

明确:“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老师强调“于是”的古今义和“乐甚”“扣舷”“倚”“和”等词的意味。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情”,并板书“乐”字。

2、苏子此时所歌的内容是什么?与首段所诵歌内容有相同处吗?3、作者此时一再吟唱“美人”,这是为什么呢?他为什么不吟唱其它而非吟唱“美人”不可呢?这其中有什么深意?明确: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资料理解:“美人”这个意象在《诗经》和《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中是“贤主”和“美政”的象征,作者于此反复吟唱“美人”,显然透露出这么一个信息:今天虽然因“乌台诗案”遭受贬谪于偏僻的黄州,但屈原般“致君尧舜上”的社会理想却一直萦绕心头,内心深处并没有忘记国家社稷。

4、“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是谁“和”谁?洞箫声有什么特点?歌声有什么特点?明确:从前文看“扣舷而歌”在先,这里应该是客的洞箫声“和”苏子的“歌”,某种意义上说是“歌声”触发了客吹“洞箫”。

“洞箫声”的特点是“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嫠妇”,一言以蔽之:“悲”。

作者没有直接写歌声的特点,但从伴奏的“洞箫声”可以推知,一定也是“悲怆”的。

引导注意“舞”和“泣”的使动用法。

(三)品作者深情1、自由读一二段,思考:作者月夜泛舟赤壁之下,仅仅看到“清风、明月”“白露、水光”吗?为什么不写其它内容?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进入作者文章的景,都是能够传情达意的,反之则不取。

也就是说,写入作者文章的景都是经过作者情感过滤的。

2、经作者情感过滤的景有什么特点?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明确:经作者过滤的景色调偏冷,显得非常纯净淡雅,有一种道家仙境般的意境。

传达了作者恬静怡然的心境。

但由于这个意境整体色调是偏冷的,所以作者信口所吟唱的歌声也是悲的,再加之“洞箫声”的应和,作者内心深处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的悲情与之产生共鸣,所以表面的“乐甚”也难以掩盖那内心深处的悲痛。

因此,这两段作者的情感先是面对令人陶醉的美景,暂时得到感官的陶冶,似乎忘却内心的悲痛,怡然自乐;但随着自己不经意的“歌声”和客的“洞箫声”,“乐”却不堪一击,立即又被“悲”所替代。

板书:乐→悲3、齐读一二自然段。

4、小结:作者通过对月夜赤壁清风明月、白露水光和洞箫声的描绘,传达了作者淡淡的欢乐和深深的悲痛。

四、作业:背诵一二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