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相遇 ——听黄厚江老师讲课有感
创造心灵感受的境界 深入文本的美丽体验——观黄老师《触摸春天》一课有感

一年的春天悄悄地展露了它的衣角,在这个草长莺飞、阳光温暖的季节,叠彩区举办的第二届语文阅读教学大赛给所有听课的老师带来了一堂堂生动多彩、意义非凡的精品课,让老师们如沐春风,在诗意般的课堂中心动、陶醉。
听了这许多课以及领导们对这些课的评价,我深深体会到语文课是要品的,要上好语文课就必须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老师自己先得陶醉了,才能带领学生在文字美中徜徉,从而爱上语文,热爱写作。
在我所听的课中,芦笛小学的黄蕾老师执教的《触摸春天》给我印象非常深刻。
整堂课让我在感动中开始,在感动中结束。
黄蕾老师展现给大家的课堂不再是一些枯燥的学文识字活动,而是寓情感于文理中,以非常巧妙的方法实现了字词与文章表达内涵的融合,使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文章的美,让心灵和文本做了一次激烈的碰撞,在座的听课老师能深深体会到黄蕾老师的良苦用心,从中学到了如何处理文章、设计教学环节等方面的的教学知识。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一个盲女孩用心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这是一篇反映对生命的思考,抒发对人生的感悟的文章。
蕴含着丰富的文精神,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本课内涵深沉,四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黄蕾老师却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深入浅出地把文章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一篇看似难以体会其中深刻寓意的文章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秀成果,必须用心思考其中的原因,找到它的亮点,才能为我所用,才能有所提高。
纵观黄蕾老师的课,有如下几个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一、善于理清文脉。
相信执教老师在备课环节进行了一番深入地思考。
在通读文章后,她把本篇文章总结成两条主线:一条以安静的体验为主线,另一条以作者的感受为主线。
作为第一课时,黄蕾老师把本课的重点放在以安静这位盲童体验春天,感受春天五彩缤纷的基调上。
对黄厚江老师语文教育理念的认识

对黄厚江老师语文教育理念的认识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们不仅在课堂上书本里接触到黄厚江老师,还实实在在的听了一节黄厚江老师的课;听完黄老师的课,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爱上语文了”,“我要去好好阅读,这样才能和黄老师对话”;那么,黄老师的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他的教学有什么样的特点,竟然能让不喜欢语文的学生爱上语文可以从黄老师的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来分析,也可以从黄老师的“本色语文”理念分析;而我便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以下分析;一、把学生的原初体验作为教学决策的立足点黄老师的写作教学尤其能说明这一点,例如,在"议论文要观点明确”的作文讲评课上,黄老师主要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在互动讨论中甚至是辩论中发现习作比较隐秘的中心观点不明确的问题;二是通过作者和读者的互动,理解文章具体材料的性质及其实际的论证效果,以及它们和原定中心观点之间的距离;三是对习作进行既立足原定中心,又假定新的立论角度的多元修改这三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需要,激活了学生的现场生成,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对学生原初体验的尊重以及对学生立场的坚持;二把学生的语言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聚焦点黄老师葡萄月令教学为例,无论是“梳理文章脉络”还是“文章要点缩写”,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个语言训练,都是在感受汪曾祺语言“平淡有味”的特点"比如说挑选每段的关键词进行要点缩写这一语言活动,黄老师可谓是一箭双雕,当然有的人也许会说教师在指导学生深入文本,但当学生展示出答案,教师指导修改给出示范,再与原文进行比较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教者的最终目的仍然是感受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汪氏散文的境界层层递进,前后相连,但全部力量都必然集中于语言训练这一点在师生一同感受到汪曾祺将说明文的内容写成了散文写成了诗的境界之后,教师提问:什么样的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教学至此,我们都知道这里教者要开始补充作家写作背景了教师读汪曾祺女儿的一封信,间接交代时代背景,并要求,在他读的时候请学生记下关键词原来学生在了解背景知识的同时还训练到重要信息的筛选归纳,显然教者不是为介绍背景而介绍背景,他把"多元”的语言训练完美地统一在一起,而且是所有学生参加的课堂教学环节这就是本色语文坚持的学生观又比如说,在孔乙己教学中也有一个词语效果欣赏环节,黄老师和学生讨论能不能把"走“换成"爬这在不少教师那里,是一带而过的事情,但是在黄老师这里,前后经过了四个来回,在反反复复中细细体验语言的差别,寻找语言的感受可以说,正是黄老师对语言体验的这份执着,才演绎出许多精彩的教学瞬间三把学生的学习成长作为教学追求的归宿点黄老师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长的过程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之中以文本为平台,以语言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教学互动,以此指向学生的语言成长这一目标教学葡萄月令,黄老师从了解“谁读了三遍”开始,然后让学生试读,其他同学评价,学生再试读,教师范读也正是在反复的"读“中师生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在黄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尽情地感受"读的快乐,享受读的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收获,有成长在写作教学中,黄老师也把对写的强调落实在他的每一次教学过程之中,这一点表现最为突出的当属孔乙己的教学黄老师要求学生在文本中"可以写手而作者没有写的地方补写出句子学生再创作的过程一方面是对写的训练,另一方面又是对文本深入把握的过程,"写与"读在这里绝妙连学生的写不是乱写一气我们见多了这样的所谓"写的训练而是有支撑,有借鉴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文本,感受人物在黄老师这里,教师的讲授更多的是启发、引导、指点和示范的一种方式,更多的是在创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他的课堂,学生身心愉悦,不需要揣摩教师心理,也不需要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表演性”语言,他们的语文精神得到释放,创造的欲望得以唤醒;尊重“学生本色”、做学习的主人;回归“学科本色”,还课程原味;推行教学本色,以“实”求“质” ;。
春天里的相遇 ——听黄厚江老师讲课有感

春天里的相遇——听黄厚江老师讲课有感时间:2016-04-12 12:35 作者:郑玉萍3月27日,阴阴的天,绵绵的雨,南昌市二中就在这蒙蒙的春雨中静默着。
步入校园,一块一块被修理得平整有型的绿色草坪,错落有致的树木花草,干净的小路边还有舒适的长椅,它们都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安静地凝视着从全国各地匆匆赶来参加“真语文“活动的老师们。
如果不是主教学楼有“昌吉二中”这样的字幕,我还以为这是一处小花园呢!好喜欢这样的校园,清丽诗意!江南这样的校园可能比比皆是,对于北方的我,一见钟情于这样美丽如画的校园,是不是有点少见多怪了?我想更美丽的应该是,让我们越过千山万水,不辞辛苦,一路寻来,满怀好奇和期待的“真语文”活动吧!果真如此!“真语文”活动以江苏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的一堂高中语文课《葡萄令》拉开序幕,这堂《葡萄令》以及黄老师的讲座《解读文本的立场和维度》,使我对“真语文”何为“真”,一下豁然开朗了。
(一)我们先来看课堂教学的开始:师:我们来“咀嚼”一下课文。
黄老师读一个片段,你们从中感受一下哪个词用的次数比较多。
(读课文)大家有没有发现哪个词出现的次数最多?对,是“了”。
如果再细读,这篇文章除了葡萄,除了月,这个“了”用得多就很有意味,这是什么样的语言风格?生:一种拉家常似的、非常平易近人的风格。
师:太好了,“拉家常”这个词把汪曾祺散文的特点说出来了。
一般人的散文语言都是典雅的,文学性很强,但汪曾祺口语化的语言特别多。
很多人觉得不仅仅像老大爷的语言,有时候还很接近一个孩子的语言。
汪曾祺的散文句式也有特点,大家可以把这一段自己读一读,再看一看其他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生:比如说第七段,后面用了个词:碧绿,我觉得这个词写得很短,但是让人感觉很有力度,感觉到叶子长出来了。
师:非常好。
让我们有种感觉:一句一话,一词一话,每个词都能用一句话来形容。
好像看到这个碧绿的情景,劳动者在这个葡萄园里就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
暖阳·成长——苏州之行听黄厚江老师讲座随记

只会考好 , 是悲哀 的, 要让学生感受上课的快乐 。 他谈到只会 做练 习来让学生考好 是愚蠢的。其次是对学生终身有用 的东西 。 对 照
做幸福 的语文教师 , 这才是快乐。
此次旅程 , 满满都是 收获 , 带着这一缕缕暖 阳, 勇敢 、 坚定地走 黄 老师说 , 不要让学 生痛快三年做 你的学生 , 而教 师悲哀地 顶。 做三十年教师 , 这太难 受了。 要做快乐 的老师 , 才对得起 自己的人 在 成 长 的路 上 … … 生 。我们不要虚空发展 自己, 不要做 了一点点学术就功成名就 的
他说 , 学科 研究就像 十月怀胎 , 是把一个 问题反 复研究 的过 程 。从 理论上讲 , 学科研 究要 以课 堂研究为 主 , 以课 堂教学 为重
点, 以追 求教 学的效用 为 目的。 教师 教学好 , 首先要让 学生考好 ( 让 学生考好 才是 称职 的 ) ,
那将 会在试卷 上暴露 。 所 以, 教师应将课堂 内容研究好 , 把教 学内
零 警 r ^ | 《 I j A 嘏 ■ ■ ■ I
暖 阳・ 成 长
— —
苏 州之行 听黄厚江老师讲座随记
贾 爱 娟
( 甘 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玉门街 小学) 1 1 月 2 1 1 3, 参加培训 的第三天 , 阴阴的天 , 绵绵的雨 。早晨 , 样子。 要知道 , 衡量教师的标准是课好 、 成绩 好 、 品德好。 他特别谈
二、 什 么 是 教 师 成 长 1 . 功利性发展
黄 老师说 , 有 的老师认为评上特级就 是较好的追求 。黄厚江
黄厚江本色课堂研讨会心得

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杨春2012年10月18日,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和XX老师、XX老师、XXX 老师一行四人参加了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研讨会。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有这样一个令人动容的场景:在灵动与厚重的古城姑苏,一个貌不惊人的本色小老头用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语文老师,台上高朋满座,台下座无虚席,连狭窄的走廊和台前的空地也人头攒动,每一位与会者都强烈感受到了能够赴此盛宴的幸运。
这也充分证明:行走的语文路上的一线教师,并没有被“眼花缭乱”的这主张、那主义所迷惑,他们始终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不遗余力地追寻着语文教学的真谛,探寻着语文教学的奥秘。
短短的两天,黄老师亲自上了四节课:《黔之驴》、《葡萄月令》、《阿房宫赋》和《记叙文写作》,做了两场大型报告。
黄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他的本色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
诵读、造句、填空、复述、听写、缩写等这些日常公开课上看不到的东西,却被黄老师运用的语文味十足。
黄老师的范读,虽然不那么字正腔圆,但声情并茂,努力的读出了汪曾祺散文的味道,更读出了语文的味道。
黄老师每节课都板书,使用多媒体很少,这和现在的许多公开课截然不同,学生却所得颇丰。
这让我强烈感受到: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无为。
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
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
你可以走得很远,但这里是出发地。
以黄厚江老师执教《阿房宫赋》为例,首先与同学一起研究课前提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在引导中不断提示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在一段教者亲自缩写的短文的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
这既是检查学生对文本理解掌握的程度,也是对学生阅读概括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引领学生感受“赋”体文语言的美、语言的气势和文章所表现的阿房宫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朗读“骈偶”的段落;仅仅有这些还嫌不够,又精心设计一个“改写结尾”语文活动,和原文比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领学生理解杜牧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的主旨,理解赋体文“体物写志”的特点。
黄厚江讲语文读后感(2)

黄厚江讲语文读后感(2)黄厚江讲语文读后感篇二我有幸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在泰安六中老校区举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初中语文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在会上,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的讲座和示范课。
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尤其是黄老师的讲座《语文教学的本色追求》,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黄老师在报告一开始就指出了语文教学的种种异化现象。
近些年的语文教学已经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性,要么被等同于考试;要么被拔高,夸大了责任;要么被虚化为各种新兴时髦的教学手段。
而僵死的语文哪里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呢?为了恢复语文的活力与特性,必须提倡“本色语文”。
对于本色语文,黄老师提出三层内涵:一是语文本原,即要明白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二是语文本真,即要探究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三是语文本位,即要体现语文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
下面我就参照黄厚江老师的示范课《黔之驴》来谈谈我对于“语文教学的本色追求”的感悟与理解。
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
母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呢?假如认为母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那么语文课必然沦为考试的附庸。
在此,黄老师认为,“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
这个观点,我是深表赞同的。
对于任何的语文学习来说,都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
这恰恰是语文教学的归宿之所在。
如在《黔之驴》的示范课中,黄老师就是通过学生最感兴趣的“听故事、讲故事”的活动来实现这一理念的。
听故事、讲故事是每一名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体验;让学生讲故事,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同样,评故事的环节也是完全由学生完成的;让学生自我矫正、辨伪去妄,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
学生认知的不足在活动中展现,又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完成了思维的提升。
总之,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黄老师都是身处幕后,把学生推向了前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自己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了自己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了自己运用母语的能力。
这样听黄厚江老师讲课

这样听黄厚江老师讲课作者:向浩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7年第09期我时常用两种方式听黄厚江老师讲课:一种是现场听。
现场听的时候,我就像一台雷达,敏锐地捕捉课堂上的每一点信息,生怕遗漏。
因为对我而言,每一点遗漏都会严重影响自己对黄老师课的准确理解。
其二是读实录,就像解读教材文本一样解读黄老师的课例,并做上很多批注。
边批注边想,这个教学细节是怎样做到如此精妙的?就这样一路下来,我慢慢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也在悄悄发生改变,自己的语文课也越来越本色,越来越活泼。
我觉得,黄老师的课要多听,要细听,要边听边思考。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听黄老师的课就像看侦探片,不能溜号,否则随时都会有精彩和你擦肩而过,让你大呼遗憾。
听黄老师讲课,哪怕听他讲旧课(他经常上的课),也要用心听。
他的课设计精妙固然不说,更精彩的是被他现场激活的学生生成,那才叫人大饱耳福。
所以,他的“旧课”,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依然会偶遇不一样的精彩。
例如“写出人物的特点”这课,我听了不下四遍,但到现在我都还想听。
与其说这四遍让我看到了共生教学课堂不一样的精彩,还不如说这四遍听课经历成了我教学生长的四个阶梯,让我“倚势攀缘”,慢慢接近语文教学的美好园地。
在第三届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上,我又听了黄老师讲高三议论文作文指导课“议论性材料的分析与立意的选择”。
这节课我是第三次“听”了,前两次是读实录,这一次是现场听。
说实话,前两次我都没怎么看懂,这一次算是听明白了。
前两次没怎么看懂,倒不是因为黄老师实录整理得不好,或者书中表达得不清楚,而是因为自己常年在初中学段从事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对议论文的写作和议论文的教学了解甚少,所以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我是必然听不懂的了。
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看出,要想听到好课,还得自己懂课。
自己不懂课,好课听不明白,差课辨不清楚,最后甚至颠倒黑白,指鹿为马,这于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是一种“灾难”。
精品课学习心得体会

领略名师风采,感悟教学成长——中学语文精品课研讨会学习心得2012年11月24日到25日,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到合肥市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学语文精品课课堂展示教学研讨会”学习培训。
有幸聆听了巢宗祺、郑桂华、胡明道、程翔和黄厚江五位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专家的四节精品课及五场学术讲座。
几位名师,无论是观摩课还是讲座,都精彩之极。
我深深感觉到:走出去,总会有收获。
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听课或教研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可以获得不少教学经验。
名师们的讲座就像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
专家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
教育专家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让我心中十分叹服。
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敏锐,叹服他们的知识渊博。
真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下面我就谈谈听课的一点感悟。
一、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情景的设计例如,郑桂华老师上的是《叙述一个曲折的故事》一课,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会了合理地提取信息,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及想法,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相互接纳和欣赏,相互合作交流,并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想法进行批判和反思,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间的多向交流探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情节的叙述如何做到一波三折”的策略,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课堂应该就是这样充满生活气息,充满人文气息,充满了师生的灵性和个性。
短短的四十分钟,真正是教学“无痕”,精彩“有痕”!二、语文教学重点在读几位老师在授课中都不约而同的重视学生的“读”,黄厚江老师在教学唐代文人柳宗元的《黔之驴》一文时,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齐读了五遍,然后才让学生谈谈认识,进行文言文的教学。
学生阅读时要求读出感受,读出疑问,从中发现问题能够清晰完整的表达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天里的相遇——听黄厚江老师讲课有感
时间:2016-04-12 12:35 作者:郑玉萍
3月27日,阴阴的天,绵绵的雨,南昌市二中就在这蒙蒙的春雨中静默着。
步入校园,一块一块被修理得平整有型的绿色草坪,错落有致的树木花草,干净的小路边还有舒适的长椅,它们都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安静地凝视着从全国各地匆匆赶来参加“真语文“活动的老师们。
如果不是主教学楼有“昌吉二中”这样的字幕,我还以为这是一处小花园呢!
好喜欢这样的校园,清丽诗意!江南这样的校园可能比比皆是,对于北方的我,一见钟情于这样美丽如画的校园,是不是有点少见多怪了?我想更美丽的应该是,让我们越过千山万水,不辞辛苦,一路寻来,满怀好奇和期待的“真语文”活动吧!
果真如此!
“真语文”活动以江苏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的一堂高中语文课《葡萄令》拉开序幕,这堂《葡萄令》以及黄老师的讲座《解读文本的立场和维度》,使我对“真语文”何为“真”,一下豁然开朗了。
(一)我们先来看课堂教学的开始:
师:我们来“咀嚼”一下课文。
黄老师读一个片段,你们从中感受一下哪个词用的次数比较多。
(读课文)
大家有没有发现哪个词出现的次数最多?对,是“了”。
如果再细读,这篇文章除了葡萄,除了月,这个“了”用得多就很有意味,
这是什么样的语言风格?
生:一种拉家常似的、非常平易近人的风格。
师:太好了,“拉家常”这个词把汪曾祺散文的特点说出来了。
一般人的散文语言都是典雅的,文学性很强,但汪曾祺口语化的语言特别多。
很多人觉得不仅仅像老大爷的语言,有时候还很接近一个孩子的语言。
汪曾祺的散文句式也有特点,大家可以把这一段自己读一读,再看一看其他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生:比如说第七段,后面用了个词:碧绿,我觉得这个词写得很短,但是让人感觉很有力度,感觉到叶子长出来了。
师:非常好。
让我们有种感觉:一句一话,一词一话,每个词都能用一句话来形容。
好像看到这个碧绿的情景,劳动者在这个葡萄园里就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选取文本的一段,朗读之后,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寻找哪个词用的次数比较多。
当学生发现文本中的“了”字,出现的频率颇高时,黄老师就让学生细细体会“了”字背后的意蕴,学生很快感受到汪曾祺先生散文语言的平易质朴,淡而有味的特色。
而黄老师,站在学生中间就像邻家大叔,笑容亲切,语言朴实,对话机敏,点拨幽默风趣,让课堂的湖水漾起一阵又一阵美丽涟漪。
课如其人,你看,“一句一话,一词一话,每个词都能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样的语言如大地般的朴实深厚,如黄老师朴素平凡的外在形象,洗尽铅华,只见真纯。
这种语文的真,是返璞归真,是自然实在,是至高的追求和境界。
窗外春雨淅沥。
在这阴雨霏霏的日子,与黄厚江老师,与真语文相遇在春天里,千里相会的缘分,语文人爱语文万遍不厌倦的共同情怀,让我们济济一堂,共同享受了这堂语文教学的精神盛宴,甘之如饴,回味无穷。
(二)探究文本结构和材料安排这一教学内容时,黄老师在课堂的这条河上是这样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
师:为什么汪曾祺的文章看上去随意没结构,但大家都说好?我们不能看表面,汪曾祺曾说他的文章结构都是苦心经营的。
从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详略得当。
师:有详有略就形成了散文式的齐奏韵味。
为什么你们的作文写得就像流水账?大家体会一下,粗略地看看文章的结构,想想哪一段写得最详,为什么这一段要写得最详,就看出他的苦心经营了。
能看出几月份写得最详吗?
生:五月。
师:为什么五月份写得详?
生:五月份对葡萄生长应该是比较重要的时期。
师:有没有同学找到了不同之处?
生:我觉得五月是葡萄长势最好的时期,长势越好就越有生机,生机盎然就越得到作者的喜爱。
师:对,她说得更好一点。
五月份对葡萄生长最重要,五月份是
最富有生机和生气、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
详略分明,写出了文章的节奏、重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一教学环节,黄老师用“汪曾祺曾说他的文章结构都是苦心经营的”这句话引发学生对文章谋篇布局、材料详略安排的思考。
第一个学生的认识较为肤浅,黄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之处。
学生对作者“苦心经营的结构”终于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原来五月生命勃发的季节,与文章的节奏、重点一脉相承,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个环节看似寻常,但就是寻常之处最奇崛。
师生之间轻松的对话,水到渠成的过渡,由咀嚼品析文本语言推进到探究思考文本写法,,让课堂的教学内容逐渐深入,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的层递性很自然地呈现在教学的流程里,如清风徐来,水波无痕。
然而却让学生看到了水草丰茂处。
这是无技巧中的教学技巧,又是教学技巧中的无技巧。
教师的成长就如侠客练剑一样,第一阶段“手中无剑,心中无剑”;第二阶段“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第三阶段“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最后达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即人剑合一的至高境界。
在春天里,与朴实坦诚的黄厚江老师在南昌相遇;在春天里,与温润如玉的肖培东老师在新疆昌吉相遇,他们的课,他们的教学都在告诉我们,“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即人剑合一的至高境界就在他们的教学生命里!
窗外的雨,下得更欢了,而会议厅暖意融融,笑声阵阵。
(三)让我们再看看黄老师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精彩之处:
师:“月令”指的是生长周期,但是这两个字放在这个地方,讲究的是一种美感。
我们感受到了诗一样的语言,所以说汪曾祺的散文是散文中的散文。
那么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说明文的内容、散文的意境、诗一样的文章?
生:我觉得作者必须得热爱从事的事情,发自内心的那种喜爱。
师:对,热爱种葡萄,热爱葡萄。
要写出《葡萄月令》这样好的散文来,一是要熟悉它,不熟悉写不出来。
此处还要有文学的修养,能够把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
可当时下放到农场去种葡萄的,也有很多有文学修养的人,种着种着就吊在那个葡萄树上了,也有很多人跟汪曾祺一起喷农药,喷着喷着农药就给自己喝掉了,但是汪曾祺没有。
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散文来呢?
生:乐观,他一定要特别热爱生命,因为葡萄也是生命。
师: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的人就应该是这样。
还有哪个同学有新的想法?
生:我觉得还要善于从平常的生活中受到启发,他看到葡萄的生长,就对生命有了感受,对人生有了一个新的理解,因此我觉得要从中体会到一种更高的意义。
师:在你心目中觉得汪曾祺和葡萄是怎样的关系呢?
生:我觉得他赋予了葡萄生命。
师:这个理解非常好,他赋予了葡萄生命,葡萄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葡萄就是汪曾祺的孩子。
其实这个散文就像葡萄,你看到了吗?
一串串的葡萄,一个个句子也是葡萄,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葡萄背后看到了一个像葡萄一样纯净、单纯、有赤子之心的作者。
黄老师和学生对题目中的“月令“的仔细咀嚼,学生再次深深地感受到了汪曾祺的散文有说明文的内容、诗一样的语言,散文的意境。
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由此引到学生对作者理性的认识上,学生只看到汪曾祺对葡萄的喜爱,对文革的这个特殊年代,黄老师又是怎样让学生了解这个背景进而认识汪曾祺的呢,黄老师的点拨语言可谓四两拨千斤:
“可当时下放到农场去种葡萄的,也有很多有文学修养的人,种着种着就吊在那个葡萄树上了,也有很多人跟汪曾祺一起喷农药,喷着喷着农药就给自己喝掉了,但是汪曾祺没有。
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散文来呢?”学生在黄老师机智诙谐的语言中立马醍醐灌顶,拨云见日,一个在动乱年代,身处逆境却豁达乐观的汪曾祺就跃然在学生面前了!
“葡萄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葡萄就是汪曾祺的孩子。
其实这个散文就像葡萄,你看到了吗?一串串的葡萄,一个个句子也是葡萄,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葡萄背后看到了一个像葡萄一样纯净、单纯、有赤子之心的作者。
”其实,语文又何尝不是黄厚江老师生命中的葡萄,这堂课上又何尝不折射着黄老师对语文炽热、纯净的赤子之心呢!
春雨与大地依然缠绵不休,而《葡萄令》这堂课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黄厚江老师也开始了他的讲座《解读文本的立场和维度》。
我凝望着两鬓已花白的黄厚江老师,听着他通俗易懂的文本教学解读理
念,不觉间,我心中溢满了感动。
一个年岁几近花甲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深深忧虑,对语文教学孜孜不倦的探索思考,不就是在用自己的拳拳之心,用自己的生命在解读语文教学
吗?
从黄厚江老师课和讲座中,我明白了:真语文,就是语文课堂呈现出真实自然的本色,是语文教师那“人剑合一”的真功夫,更是一颗热爱语文的赤子之心!
相遇就是久别重逢,就是生命中的相知。
在这绿意盎然的春天,与黄厚江老师相遇于蒙蒙细雨的日子,我们的语文就在这春雨无声的滋润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青春的力量。
语文如春,课堂如春,生命如春,一切,美丽又富有生机!
(新疆霍城县初级中学郑玉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