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厚江老师讲座记录
高中语文 黄厚江的“本色语文” 读《语文的原点 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黄厚江的“本色语文”——读《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一书。
前几天到佛山参加一个研讨会,有幸聆听了黄老师的一个讲座,讲的就是阅读教学方面的问题,记得《语文教学通讯》上也介绍过黄老师。
最近,语文界兴起了很多“语文”,什么“简约语文”、“文化语文”、“诗意语文”、“绿色语文”等等,黄老师的“本色语文”也算是其中的一种。
“语文”,一般来说有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课程论,语文是一门课程;二是教材论,语文指的是语文教材;三是教学论,语文指的就是语文教学。
黄老师的“本色语文”其实是教学论,即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本色语文”的主张。
所谓“本色语文”,说白了,意思就是:语文不是别的,语文就是语文。
这有点绕口令,不过看看现实就知道了,语文已经极度被歪曲、被拔高或者被萎缩,语文已经不是语文,而是生活,是政治,是语言,是文化,是文学等等。
我觉得收获比较大的是黄老师的阅读教学思想,或许跟上次的讲座有关系吧。
在黄老师看来,阅读教学出现了高位化、低位化、贵族化和时尚化的特征,这些都失去了语文的原初意义。
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是: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言活动为主体,而阅读教学的基本定位则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积累,通过阅读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这些理论化的表述看似高深,实则很简单,目的只是在于把语文阅读课上成充满语文味的课。
同样是教学论方面的著作,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王尚文的《语感论》与黄老师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有着明显的不同。
黄老师的这本著作带有很浓重的经验色彩和本土色彩,作者的理论主张是在三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他不是先确立一个理论逻辑起点,然后构建起宏大的理论体系,而是在平时的教学点滴中不断积累思想,最终形成自己的观念体系。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感觉特别愉悦,特别轻松,全书几乎没有注释,几乎没有高难度的理论术语,只有丰富的例子,要么现身说法,要么信手拈来,其语言也相当“本色”,没有太多的修饰,也没有太强烈的绕口令式的术语理解,有的只是经验总结,仅此而已。
黄厚江示范课《孔乙己》

语文报名师大讲堂马鞍山站名师示范课黄厚江老师《孔乙己》课堂实录一、直接入题。
1、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长衫是读书人的象征。
2、文章是怎样描写的?学生回答。
3、长衫为什么脏?教师指出:懒惰——读书人——不劳动4、你们看看孔乙己和我相比,皱纹哪个多?身材、脸色呢?(学生笑。
回答,师生交流。
)明确:孔乙己多。
我的脸色白皙、孔乙己则是青白(营养不良,孔乙己是没好的吃,我是好的不敢吃;而且还时常有伤痕)。
5、怎么写人?典型事件:1、2、3、4、5(学生回答)------6、从哪些方面来写人?生答。
教师质疑,语言“窃书不能算偷”?7、“我”看作者善于从“手”来描写,你能从文中找到几处写“手”的句子?师生交流合作收集:长指甲、敲、用手罩、排、摸、蘸------8、从哪些方面来写手?a、关于“写字”——无用的学问。
写给小孩子看。
为什么愿和小孩子玩?提示:身份不同(不能和丁举人玩,比如我就不能和校长玩一样,他们不带我玩。
)b、关于“排”字以此来显示自己不欠钱——清高类似于(反比)“今天到学校,我把我的自行车仔仔细细好好地摆在校长的宝马车旁。
”(学生迁移,以生活中的体验来理解)c、关于“摸”显示其落魄、无钱。
(由自命清高——自惭形秽,内心无比痛苦)d、关于“走”、“爬”爬,手足并用,可孔乙己腿已经不能用。
他的腿怎么断的?学生回答后明确:被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打的。
教师带学生阅读文章片段,体会理解丁举人的残酷、狠毒。
教师带领学生理解“爬”字。
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关于爬的简笔画,一个是普通的爬、另一个是孔乙己的爬。
指出,孔乙己的爬是竭力想抬起头的爬,是仅用双手的爬。
孔乙己想保持一个人的面子,想挺直身子,可见其艰难和痛苦。
e、小结。
教师要求学生联系课文用一句话来写一段和孔乙己的手有关的情节。
生答。
教师点评,重点点评一个学生的话“慢慢地摸出来”。
指出“慢慢”是多余的。
(摸字已有体现)f、深化:我们一起来写一下孔乙己死时的手。
最新黄厚江《记叙文写作》课堂实录

黄厚江《记叙文写作》课堂实录执教: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时间:2014年5月8日下午第二节课地点: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师:今天我们上一节作文,同学们知道作文课干什么?生齐:写作文。
师:同学们很聪明,上作文可就是写作文,今天上一节课写记叙文,平时同学们都是一个人写自己的作文,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写一篇作文,而且和另外一个大家一起写一篇作文。
下面先看看这篇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开头,哪位同学来把开头读一读?(个别学生举手,选其中一位同学读)师:好,这位男同学,其他同学要思考问题的,看看这段内容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生1:(出示投影,教师读)今年沈阳的雪下得大,埋没膝盖,到处有胖乎乎的雪人。
下班时路过院子里的雪人,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雪人的颏下似有一张纸片,我这人好奇心重,仔细看像是贺卡,插在雪人怀里,抽出来,果然是贺卡,画面是一个满脸雀斑的男孩,穿着成人的牛仔装,……里面有字,歪歪扭扭,是小孩写的。
师:这位同学读得特别好,声情并茂,情感特别饱满,读得好就帮助大家思考了一半问题。
大家在他读的时候有没有想好?这段话主要是写了一个什么角色?师生齐:写的是雪人。
有没有注意这个雪人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生2:颏下有一张贺卡。
师:除了贺卡外还有没有特别的地方?生3:贺卡上有一个男孩,还有很多字。
师:其他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生4:贺卡上有一个满脸雀斑的男孩。
生5:贺卡是一个小男孩写的。
师:大家发现问题能力很强。
要写好文章呢,就要善于发现事物特别的地方,发现得越多就越好。
那么这个雪人很胖是特别的地方,这个雪人上有张贺卡,贺卡上有一个满脸雀斑的男孩,这个男孩还穿了成人的牛仔装,这些都是它特别的地方。
一般说特别的地方背后就有故事,写记叙文就要写出故事来,所以我们发现特别的地方就要去琢磨一下,它背后会有什么样的故事。
你们想想这张贺卡会是什么人写的?生6:两个非常要好的小朋友写的。
师:两个人写的?生6:他们互相赠送贺卡。
高考备考资料_广州海珠区实验中学黄厚江作文讲座现场整理(整理精校版)

广州海珠区实验中学黄厚江作文讲座现场整理12月22号广州海珠区实验中学黄特作文讲座现场整理首先我要表明我的一个观点:作文不仅仅是作文课上教好的,课程以外的地方可能更重要。
也就是这个概念:作文,有可教者,有不可教者(章学成)从以下几个原因进行分析:一、从对象上看,提出“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教不好的学生”的人是一个神经病,这个人既不懂毛泽东思想,也没读好中共党史,毛泽东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最优秀的孩子,他的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这种孩子,我们保护他的个性,要告诉他考场作文有什么特点就行了。
作文最差的孩子,带着他玩玩就行了,我们要教的,是大部分处于中间阶段的学生。
二、从写作目标上看,满分作文决不是参照,我们不能让孩子们盯住高端,应该教学生写二类文,常规文。
请问各位老师你们能写出满分作文吗?能写出65分以上的作文吗?自己都写不出,还让学生写?我曾经听过一个公开课,题目就是《怎样把二类文变成一类文》,课讲得很好,但是内容选择意义不大。
但是,如果你不能把你的学生教到50分以上,那是你不会教,要保底50分,力争55分。
(注:江苏卷的作文满分是70分,转化成广东卷目标就是大概就是保底43,力争47)三、从教学内容来看,我在高考前三个月曾听到一节作文课,《如何使你的语言更有文采》。
请问文采是可以教的吗?即便是可以教,在高考前3个月能教出来吗?文采是文章的高贵之气,你看黄老师是个农民,挎个LV,弄个大钻戒就高贵了?稍微有点书卷气,那也是读了几本书的缘故。
所以说,作文不是作文课能教好的,可教的只能是材料的准备,基本的加工,一题多写,一才多用。
要在非写作状态下有写作意识,善于写作教学的老师时时处处都是作文课堂,善于用读写课堂策略,融合阅读,渗透写作意识,微写作,读写相长。
要引导学生有痕迹地读书,一定要书上、笔下、嘴上有痕迹。
那么要到底怎样上作文课呢?首先要说说时下作文的弊端:一、现在的高中老师,作文课的过程就是出题目,打分数。
从乡村中学的普通教师到名师之黄厚江老师

从乡村中学的普通教师到名师之黄厚江老师第一篇:从乡村中学的普通教师到名师之黄厚江老师从乡村中学的普通教师到名师看过很多名师的优秀教案设计,也了解过不少名师的成功经验。
也许是因为亲自听过黄厚江老师的课堂,也许是部分经历有重合的缘故,我格外的喜欢和欣赏黄厚江老师。
在他从乡村中学走向名师的历程背后其实都是对学生的爱,一种不含杂质的神圣的爱。
在各科老师的“阅读推荐”下,跨专业的我开始陆陆续续在书本上接触些名师,之所以选择黄厚江老师,这中间还是夹杂着些个人情感。
4月份有幸跟着老师去二中听黄老师的课,带着吊儿郎当的心情,以为黄老师像以往的老师一样为上师范课而上示范课。
但听完黄老师的课之后,我为我的想法脸红。
我相信通过这一堂课,所有的坏学生也都会脸红,为自己以前对语文的轻视,为自己吊儿郎当的态度。
在黄老师的课堂上,语文散发出了它原有的魅力。
如一个甜美的姑娘惹所有人喜爱。
通过黄老师的课堂,我想我爱上语文了,那么黄老师的魅力究竟在哪,他是通过什么样的魔力来吸引学生的。
艰难三步走黄厚江老师的成长经历与许多个“三”相关联:第一,工作过三所学校,从普通的乡村中学到一般省重点中学然后再到苏州中学这所全国著名中学;第二,在不同时期形成过三个关注的重点,从考试的成绩课到堂教学的艺术再到语文学科的使命;第三,教学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研究到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研究再到语文学科课程研究;第四,师徒关系有过三部曲,从开始的间接学人家到拜师正式学习再到现在主持名师工作室,领导共同体;第五,语文教学研究有过三个目的开始为生存后为发展到为热爱的事业。
二教学理念黄厚江老师举起的思想旗帜为“本色语文”和“语文共生教学”,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语文教学理论和鲜明的教学风格,提出“语文的人文性只能体现在工具价值实现的过程之中”,“从语言习得的规律寻求语文教学的科学化”“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等观点,提出的阅读教学的基本和基本策略以及写作教学的基本定位和基本策略。
成长课堂丨黄厚江:我的教学思想来自实践

成长课堂丨黄厚江:我的教学思想来自实践“成长”,是贯穿语文教育人职业生涯的重要命题。
从初出茅庐的教坛新兵,到具有独特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的教育专家、名师,是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也是每一位语文人追求的目标。
成长,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师的使命。
向名师、同行学习,能够更快地找准方向,汲取力量。
我们设立《成长课堂》栏目,讲述语文名师的成长故事,分享语文同人成长经验,帮助大家提升自身素养,走好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
黄厚江,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全国中学语文首批学术领军人,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主编、参编各级教材、教参60余种。
有人归纳了我20多年教学历程里的许多个“三”:工作的三个学校:最普通的乡村中学——一般省重点——全国著名中学;关注的三个重点:考试的成绩——课堂教学的艺术——语文学科的使命;教学研究的三个阶段: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研究——语文学科课程研究;语文教学研究的三个目的:为生存——为发展——为热爱的事业。
关注的角度不同,都有一定道理,而融于其中的,是我一直在努力拓展思想的天空。
记得1985年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谈的是关于课堂教学追问艺术”的问题。
现在想来,这便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开头。
20多年来,我走过的道路,其实就是对语文教学不断追问的过程。
我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但我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而连接理想和现实的,就是我的思想。
我始终在追问的是:语文的理想是什么?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是理想的语文境界?和许多人不同的是,我不是一个真正的浪漫主义者,我只是一个浪漫的现实主义者,只是一个带着枷锁的舞者。
在我工作的前两个学校,分数的地位之高,不在其中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期中、期末考试都是背对背命题,背对背阅卷,均分统计一律保留两位小数,算出均分,分出正负,排出名次。
凡是所带班级分数在均分以下的,便要参加分析会。
大概由于我的身份有些特殊,抓教学的校长说:“黄厚江比大家高5分,是应该的。
徐杰执教,黄厚江老师点评《我的叔叔于勒》

徐杰执教,黄厚江老师点评《我的叔叔于勒》《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执教:徐杰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
屏幕显示:用一组数量短语来点明故事的相关要素,如:一个家庭、一位叔叔……生:一对夫妇,两封来信。
【板书】生:一次旅行。
【板书】生:一次偶遇。
师:偶遇,还有一个同义词,是什么呢?生:邂逅。
师:都是未经预约的遇见,一次偶遇【板书】。
生:一次小费。
师:说一次也可以,在这里用“一笔”更好。
【板书】。
生:一艘轮船。
师:这是偶遇于勒的地方。
生:两次分别。
师:于勒的离开能不能算是“分别”?课文是这样说的:“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用的是哪个词语?生:打发。
师:对,强行的打发,“驱逐”。
【板书】生:一次期待。
师:一份热切的期待,期待于勒回来改变困窘的家境。
【板书】生:一份厌恶。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生:憎恶。
师:于勒变成穷光蛋以后,父母对他不仅是厌恶了。
生:嫌弃,躲避。
师:因嫌弃而躲避,所以我说这是一次躲避。
【板书】继续来。
生:一次谎言。
师:有谎言吗?生:我觉得于勒来信是骗他哥哥嫂嫂的。
师:请你说说理由看。
生:他说在那边发了财,却迟迟不回来,还说要去美洲旅游,其实已经是穷水手了。
师:于勒是不是真的阔绰过呢?这是有可能的,我们不能去考证,所以不能算欺骗,还有其他同学补充吗?生:一位女婿。
师:女婿在这里虽然没有出场,但是,作者写女婿确实有用意。
生:女婿因为读了于勒叔叔的信,才下定决心求婚的。
师:对!这是一桩金钱促成的婚事。
【板书】……我想问一下,你们预习时关注到没有,当母亲知道于勒成穷光蛋了,她对于勒的评价是什么?生:贼,讨饭的,流氓。
师:这一番辱骂也应该是故事的重要要素。
【板书】与这一番辱骂相对应的是什么呢?生:赞美。
师:赞美的内容是?生: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于勒。
师:一番辱骂,一堆赞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板书】黑板上老师板书的这些要素,串起了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经 典案例

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经典案例
黄厚江老师是一名著名的语文教师,在湖南岳阳市第二中学任教已有二十多年。
他的教学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并被称为“本色语文教学法”。
黄老师在教学中极力推崇“融入、驱动、引导”的本色语文教学法,把学生当作主体,把老师放在教学的辅助位置。
他的课堂气氛宁静舒适,没有任何压抑感。
他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们尽情投入。
黄老师力求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学到知识,真正体会到语文的美。
他以最本质的文字教育学生,学生们情投意合,热情投入,尽情自由地欣赏文字之美,体会到书写的韵味和情趣,获取文字的营养。
在黄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学习到的不只是文字的书写规律,还注重文学方面的知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和意义。
例如,针对“红楼梦”的分析,他会带着学生们去深入分析它的文学形式特点,用现代的文学方法来体现出它的文学价值。
此外,他也会结合文学史研究中的经典观点,与学生们一起讨论文学作品,以便学生们理解经典作品的文学精髓。
黄老师的语文教学应该成为一种榜样。
他的本色语文教学确实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理念。
他鼓励学生们以自我发现的方式接受文字文化的熏陶,并及时反映学生在文学领域探索中的成果。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充分展示自我风采,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探索语文之旅中更深入地体会到文学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听黄厚江老师讲座记录
推荐
听黄厚江老师讲座记录前言:2012年10月26日(周五下午2:00----4:20),根据学校的安排,语文组5人到丹阳市第五中学听了省语文特级老师,现就职于苏州中学的黄厚江老师的讲座。
他讲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的本色追求”。
现将其讲座的观点记录如下:
第一块:提出本色语文的背景
现语文教学异化了,也不大像语文课了。
现象为:
一、语文教学人为拔高了
1、语文的性质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如今有些课堂过分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了,且超过了作为初、高中生的心智。
我们应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阅读,在古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古文学习的能力。
2、关于课堂教学结尾的“临终嘱托”问题。
二、语文课形式化了
上公开课前上网找课件。
只有形式没有语文。
老师听课比较关注课的形式。
三、语文教学贵族化了
1、对特级老师课堂教学的误区:特级老师的课应该与众不同;
特级老师的课应该一般老师上不了,即别人模仿不了。
2、新课改的课,应该是一般老师都能上得出来的课。
3、要研究家常课怎么教。
4、大多数老师都不能模仿上得课为“贵族化”的课,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
面对一些有着较强语文素养(朗读特别好,或某项语文技能特别好)的老师上出的课,我们一般的老师不要为不能模仿而感到“自卑”。
四、语文教学被转移了
1、意思为: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院。
2、几句话:语文的一半就是爱情。
不要把一个美丽的童话,变与一个真实的故事。
五、语文教学萎缩了
1、语文能力的训练应包括听、说、读、写。
现在不关注听、说,课堂教学已萎缩为“问题+答案”。
2、学生演讲,对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3、80%以上的语文课堂没有像样的作文课。
阅读教学就是变相的做练习。
出题目找答案是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
阅读能力不是通过做练习培养出来的。
课内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外让学生适当做练习才是正道。
4、面对一张试卷,我们老师要分析一下,哪些题型是可以通过练习才可能提高能力的。
5、对学生改病句,不要太苛求。
为应对改病句,我们可让学生做一点练习,但不能做得太多。
这是一种无聊的题型。
6、语文,要让学生做点练习,但练习要出得好,且要评讲得好。
有些练习做得是有害的:如老师围绕标准答案,“把错误的答案评讲对,把正确的答案评价错”的现象。
第二块:如何践行本色语文
批判总是容易的,建设是不可回避的。
作为语文老师要在“自己的地里种好自己的庄稼;要和自己的家人生自己的孩子。
”
一、本色语文的三个层次。
1、本源。
即语文是什么?语文应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学科。
2、本真。
我们要按语文规律学语文,按语文的规律教语文,按语文的规律出语文试卷,按语文的规律应考语文。
3、爱读书,喜欢读书,且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应对考试是应该不成问题的。
4、本位。
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学会赏析诗歌,学会读文言文。
二、本色语文的几个核心主张。
语文课的几个坚持,这也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即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
1、以语言为核心。
即语文教学要围绕“语言”为核心展开。
2、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
批判:如今语文课是怎样展开的:(1)、以教学内容排列。
如背景——段落层次——人物分析——情节——小说写作
特色;(2)以问答式展开。
如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运用的哪些说明方法等;(3)时尚派。
如整体感知——品味赏析——合作揣摩——拓展延伸;(4)对话式教学。
如《社戏》里,你想对双喜说什么,你想对六一公公说什么。
反对如今的“一键式”课堂教学。
体会:不要用概念式的提问方式:如线索是什么,说明对象是什么。
要使语文学习以活动的方式展开。
组织学生学习,要进得去,出得来,撒得开,收得拢。
3、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
语文课的三重境界:一是,让语文课里充满语文;二是,语
文课里不仅仅有语文;三是,看看什么都有,想想什么都是语文。
三、本色语文最核心的主张
为: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语文的方法,即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方法。
如用学习小说的方法去学习小学,用学习寓言的方法去学习寓言。
题外话:读诗要有诗心,诗是不讲道理的。
文学的合理和生活的合理是不同的(故讲《背影》中的父亲不讲交通规则不没有道理的;
讲应该听不见“千里莺啼”是无聊的话。
)
语文的方法是以语言为核心的方法。
如语言运用,语言技能,语言表达。
语言的活动应该是很多的,如分段层次分析、扩写、改变人称等。
要让学生用语文的思维来回答问题。
这样才才致于,问学生“老虎和驴”的关系时,学生讲是“生物链”关系;才不致于,学生夸夸其谈而答不到要点。
我们也可以用非语文的方法来走进文本,但前提是有用。
误区有:音乐的过度渲染,音乐与文本内容不吻合;图片(PPT)与文体不符(如《荷塘月色》出示的白天的荷塘;《落日》用了早晨的太阳)。
两个有效的例子:《落日》一课,画三个方框,让学生讲落日的情景,并拟个标题;“山舞银蛇”用简笔画。
题外话:学生真利害,老师出什么怪招,他们都会接。
找细节,写母爱。
让学生找三个细节,写母亲,只要学生能找到,他的文章一般都能写好。
一篇记叙文中一般要有这么两三个细节描写。
四、本色语文的课堂特征
即:朴实。
朴,即简单。
真理都是朴实的;好课都是简单的。
简单是美,简单即高效,因为成本低,是可行的,可推广的。
“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简明
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内容相对集中一点比较好。
(此可看其论著)
2、教学过程要简洁。
一堂课最多5个环节,能省的环节一定要省。
凡是不好的课都“绕”,好课一般都很“干净”。
教学设计的“加减乘除”策略。
在备课时可先加后减,一加一减,与不加不减不一样;挣钱花完与没钱花,虽都没钱了便情况是不一样的。
对于重点环节,要学会分解成几个小环节,重点环节要能做大,做到位。
对一般的环节要学全整合。
3、教学方法要简易。
实,即,每堂课要给学生一定的“干货”,要有充实的积累;每堂课要有实实在在的语文学习活动;要有语文训练(如概括能力的训练等)。
(这些观点与余映潮是相同的。
)
五、几个注意点
要站在学生立场上设计教学。
要立足于大多数学生,不能一个活动只有3个学生能够参与。
如一个学习活动,规定学生5分种完成,这5分种是站在学生角度确立的吗?时间够吗,
老师要考虑,而不走过场。
如今有许多老师在上课时,往往是在“秀”自己。
如深情地范读等。
示范可以,但要把握时机,要适度,要有具体的目的。
在设计的背后,老师要自问两个问题:1、为什么呢?2、有意思吗?
后记:在黄厚江讲座即将结束之际,坐在远处看着他收放自如的讲演,脑中突然跃出了“潘长江”的形象,觉得台上的他,讲到激动处,其语音、神情同潘长江有着很多的相似。
从某种程度来讲,老师就是演员呀!(谢伟民整理201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