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老师《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老王》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老王》课堂实录高中语文:《老王》课堂实录得了恶病。
师:那么由这两个方面来看,可以反映出老王生活的一个侧面,是什么呢?生6:苦!师:头脑真是灵活,给两位同学各加2分。
生7:为什么我自己不敢乘三轮车?师:给这位同学先加2分。
是啊!为什么有三轮车不敢坐,而要去挤公共汽车呢?生8:因为老王的一只眼睛是瞎的。
生9:因为当时是文革时期,社会动荡,所以作者不敢自己独自乘三轮车。
师:能联系文章背景思考问题,说明预习工作做的不错,各加2分。
生10:在老王去给作者送鸡蛋的时候,为什么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的数不完”?生11:因为作者当时被老王的样子吓到了,所以记不清数目了。
生12:因为事情隔了很久,所以作者记不清了。
生13:因为作者很惊讶,老王在这个时候还能亲自给她送鸡蛋。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不错,想的也很全面,做了认真的思考,各加2分。
生14:1、“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的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为什么写他不老实,这个老实是什么意思?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先给他加上3分。
大家看看77页的第三段倒数第二句“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此处也有个“老实”,两者对比一下看看两个“老实”的含义如何?生15:第一个“老实”是指老王年轻时不规矩。
第二个“老实”是指老王厚道。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确实要费些脑子,先给这位同学加上2分,课后我们可以再仔细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再做具体的分析。
生16:怎样理解“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加3分。
结合课文来看,前一个不幸应是指什么?生(齐):从小营养不良师:很好,那么后一个不幸指什么呢?生(齐):害了恶病。
师:那么,如何理解这句话呢?生17:我想可能是因为营养不良说明的是他从小生活环境不好,而害了恶病说明他的生活状况的不好,一直没有得到改变。
[4]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一下,给他加上2分。
再给大家一天的时间思考,我们明天来解决这个问题。
《老王》课例比较研究——以王君、肖培东、黄厚江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为例

硕士学位论文(专业学位)论文题目:《老王》课例比较研究——以王君、肖培东、黄厚江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为例专业学位名称:教育硕士方向领域名称:学科教学(语文)申请人姓名:许芳芳指导教师:潘庆玉教授王岱中教特级论文提交时间: 2014年 3月 23日独创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I)引言 (1)第一章“说”课:三位语文特级教师《老王》课例比较研究的背景介绍 (5)一、“说”《老王》 (5)(一)《老王》内容阐述 (5)(二)《老王》在教材中的定位 (6)(三)选定《老王》的原因 (7)二、“说”教师 (7)(一)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简介 (7)(二)语文特级教师课堂的研究价值 (8)三、“说”课例 (8)(一)《老王》课例的相关内容介绍 (9)(二)三位教师《老王》课堂的基本流程 (9)(三)“他人”对《老王》的评课简述 (14)第二章“评”课:从几个维度比较三位特级教师《老王》课例中的不同 (18)一、“教什么” (18)(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9)(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19)二、“怎么教” (23)(一)合理文本切入点的选择 (24)(二)主问题设计侧重点的选择 (27)(三)文本细读方法的选择 (28)三、达到的教学效果 (32)(一)王君:训练学生思维,激发潜能 (32)(二)肖培东:体会文章语言精妙,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 (33)(三)黄厚江:转换阅读视角,让学生学会阅读 (33)第三章“论”课:《老王》课例分析对叙事性散文教学的启示 (35)一、关于学生的启示 (35)(一)学情的正确把握 (35)(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 (37)二、关于文本的启示 (39)(一)文本细节的揣摩 (40)(二)情感情境的营造 (43)三、关于写作教学的启示 (45)(一)表达真情感 (46)(二)巧用物象 (47)(三)抓住线索 (47)(四)独创意境 (48)结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老王》教学实录[页2]
![《老王》教学实录[页2]](https://img.taocdn.com/s3/m/edae4f2159eef8c75ebfb30f.png)
《老王》教学实录[页2]《老王》教学实录《老王》教学实录《老王》(幅合思维课)师:上一节课上同学们经过认真的思考,做出了非常精彩的发言。
上一节课我们最后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作者每当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的?他哑着嗓子问我:“你还有钱吗?”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首先我们明确谁是幸运的人?谁是不幸的人?生(齐):作者是幸运的人,老王是不幸的人。
师:(板书)作者幸运的人老王不幸的人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一句结尾,这有什么作用?昨天已经布置了让同学们课后思考,现在就请同学起来说说你的理解是怎样的?生1:作者所说的“幸运”和“不幸运”实际上是指的作者自己和老王生活的一种对比,作者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但是她没能很好的帮助老王,所以作者感到很愧怍生2;老师,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作者一家对老王是很好的,也一直在帮助老王,作者感到愧怍是因为作者觉得对老王的帮助还不够多,老王就去世了生3;我觉得,作者是因为给了老王鸡蛋很香油的钱,觉得这种行为侮辱了老王,所以感到愧怍。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道理,那么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为什么作者要说自己是个“幸运的人”而老王是个“不幸的人”呢?首先我们来看看文中是怎样描写老王的生活的。
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具体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生:(勾画)生4:76页第一段,“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师:老王借以谋生的就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但是即使是这辆破旧的三轮车也是几经波折。
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生5:开始的时候,老王用三轮车拉客人,但是在书上78页,又写到“后来载客的三轮车都取缔了。
老王只好把三轮改为运货的平板三轮。
”师:这两处所写的都是老王的谋生手段,那么对老王生活的描写还有哪些呢?生6:“没有什么亲人”师:从哪里看出他没什么亲人呢?生7:“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师:他这样一为“没什么亲人”的人,住在什么地方呢?生(齐):“几间塌败的小屋里”师:这里说的是老王的居住条件,那么还有对老王生活的描写吗?生8:眼睛是瞎的师:同学们找的都很到位,是仔细阅读课文的结果。
老王 课堂实录

老王课堂实录(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2.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3.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教学重难点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感知老王的善良,调动学习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课文,了解了老王与“我”交往的一些事情,深深地感受到了老王的不幸与善良,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与关爱。
下面我们进一步走进老王和作者的心里,去感受他们人性的光辉。
课堂实录一、品味真情、揣摩语言【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感情的聚焦点,品味细节描写,感受作者与老王的善,让学生感受作者对不幸者的关心、同情。
激发学生的爱心。
】可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可圈点、可旁批1.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参考:老王临死前还要送鸡蛋香油这一情节。
细节抓住“镶嵌”“攥”“强笑”等词语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1)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2)我强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3)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明确:1.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2.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3.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二、重点研讨、深化主题【设计意图:领会本文的主旨:以善良的心去对待不幸者,以坚强的心面对自己的不幸。
】1.作者夫妇关心老王是出于什么观念和精神?2.作者夫妇已很关心老王了,为什么还在结尾说:那是一个。
的愧怍。
3.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明确:1.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
《老王》教学实录

《老王》教学实录
《老王》教学实录《老王》教学实录《老王》(发散思维课)
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在预习时,按照上课惯例,从三方面做预习工作:一是不解之处;二是精彩之处;三是有误之处。
每个同学至少要有一处发现,准备上课发言。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9页,这幅图中所画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在平时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师:相信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
现在我们就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开始提问发言。
请语文科代表做好发言记录。
生1:文中“脑袋慢”、“没绕过来”、“慢了一步”为什么要用引号引起来?
生2:引号是为了引用老王说的话。
生3:引号是为了直接引用老王说的话,为下文做铺垫。
师:看来大家对引号的作用掌握的不错,回答的很好。
给提问和回答的同学各加1分。
生4:怎样理解“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是更深的不幸”?
生5:第一个不幸是指的从小营养不良,第二个不幸指的是得了恶病。
师:那么由这两个方面来看,可以反映出老王生活的一个侧面,是什么呢?
生6:苦!
师:头脑真是灵活,给两位同学各加2分。
生7:为什么我自己不敢乘三轮车?
师:给这位同学先加2分。
是啊!为什么有三轮车不敢坐,而要去挤公共汽车呢?
生8:因为老王的一只眼睛是瞎的。
生9:因为当时是文革时期,社会动荡,所以作者不敢自己独自乘三轮车。
师:能联系。
《老王》教学实录

《老王》教学实录(发散思维课)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在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在预习时,按照上课惯例,从三方面做预习工作:一是不解之处;二是精彩之处;三是有误之处。
每个同学至少要有一处发现,准备上课发言。
[教学过程]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9页,这幅图中所画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在平时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师:相信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
现在我们就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开始提问发言。
请语文科代表做好发言记录。
生1:文中“脑袋慢”、“没绕过来”、“慢了一步”为什么要用引号引起来生2:引号是为了引用老王说的话。
生3:引号是为了直接引用老王说的话,为下文做铺垫。
师:看来大家对引号的作用掌握的不错,回答的很好。
给提问和回答的同学各加1分。
生4:怎样理解“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是更深的不幸”生5:第一个不幸是指的从小营养不良,第二个不幸指的是得了恶病。
师:那么由这两个方面来看,可以反映出老王生活的一个侧面,是什么呢生6:苦!师:头脑真是灵活,给两位同学各加2分。
生7:为什么我自己不敢乘三轮车师:给这位同学先加2分。
是啊!为什么有三轮车不敢坐,而要去挤公共汽车呢生8:因为老王的一只眼睛是瞎的。
生9:因为当时是文革时期,社会动荡,所以作者不敢自己独自乘三轮车。
师:能联系文章背景思考问题,说明预习工作做的不错,各加2分。
生10:在老王去给作者送鸡蛋的时候,为什么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的数不完”生11:因为作者当时被老王的样子吓到了,所以记不清数目了。
生12:因为事情隔了很久,所以作者记不清了。
生13:因为作者很惊讶,老王在这个时候还能亲自给她送鸡蛋。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不错,想的也很全面,做了认真的思考,各加2分。
生14:1、“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的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为什么写他不老实,这个老实是什么意思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先给他加上3分。
《老王》教学实录

《老王》教学实录《老王》教学实录(发散思维课)课时:一课时[课前预备]在上课前一天布置同学预习课文,在预习时,根据上课惯例,从三方面做预习工作:一是不解之处;二是精彩之处;三是有误之处。
每个同学至少要有一处发觉,预备上课发言。
[教学过程]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9页,这幅图中所画的是一位一般的老人,在平常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特别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一般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一般通的人呢?今日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一般车夫的故事——老王。
师:信任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
现在我们就依据自己的阅读状况开头提问发言。
请语文科代表做好发言记录。
生1:文中“脑袋慢”、“没绕过来”、“慢了一步”为什么要用引号引起来?生2:引号是为了引用老王说的话。
生3:引号是为了直接引用老王说的话,为下文做铺垫。
师:看来大家对引号的作用把握的不错,回答的很好。
给提问和回答的同学各加1分。
生4:怎样理解“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是更深的不幸”?生5:第一个不幸是指的从小养分不良,其次个不幸指的是得了恶病。
师:那么由这两个方面来看,可以反映出老王生活的一个侧面,是什么呢?生6:苦!师:头脑真是敏捷,给两位同学各加2分。
生7:为什么我自己不敢乘三轮车?师:给这位同学先加2分。
是啊!为什么有三轮车不敢坐,而要去挤公共汽车呢?生8:由于老王的一只眼睛是瞎的。
生9:由于当时是文革时期,社会动荡,所以不敢自己独自乘三轮车。
师:能联系文章背景思索问题,说明预习工作做的不错,各加2分。
生10:在老王去给送鸡蛋的时候,为什么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由于在我的记忆里多的数不完”?生11:由于当时被老王的样子吓到了,所以记不清数目了。
生12:由于事情隔了很久,所以记不清了。
生13:由于很惊异,老王在这个时候还能亲自给她送鸡蛋。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不错,想的也很全面,做了仔细的思索,各加2分。
生14:1、“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的时候不狡猾,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为什么写他不狡猾,这个狡猾是什么意思?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先给他加上3分。
《老王》教学实录

课 文 , 速 读 的 过 程 中注 意 圈 点 勾 在
师 、 学 交 流 。 并 思 考 以下 问 题 : 同 ( 显。 ) 屏
师 :作 者 的 善 良 表 现 在 哪 里 ?
学来说 说?
( 显 杨 绛 、钱 钟 书 的 图 片 和 画 作 批 注 , 不 懂 的 字 词 可 以 与 老 请 同 桌 之 间 互 相 交 流 一 下 。哪 位 同 屏
《 老王 教学实录
初中组) _等奖
⑧潘林 杰 / 教 、 理 执 整
一
、
导入
定 会坚 强 的。
师 : 老 王 如 此 的 不 幸 ,我 ” “ 作 为一个 幸运 的人 没 有看 不起 老王 ,
生 ( )善 良的 心 。 齐 :
师 : 天我们一起认识 一个人。 今 不 光 循 着 她 自 己的 事 迹 ,也循 着 她
屋 王 正蹬 着他 那辆 三 轮进 大院 老
聊 的 时 候 , 问 起 那 里 是 不 是 他 的
生 2: 老 王 是 不 幸 者 , 我 ” “ 是 师 : 实 作 者 也 很 不 幸 f她 和 其
落 的 大 院 , 里 面 有 几 间 塌 败 的 小 幸 运 的 人 。
去 。 来 我 在 坐 着 老 王 的 车 和 他 闲 她 的 丈 夫 钱 钟 书 是 我 们 文 学 界 的 分 , 朗 读 的 过 程 当 中 , 意 思 考 后 在 注
生 4: “ 们 ” 冰 , 费 减 给 我 送 车
送香油 和鸡 蛋 。 师 : 的概 括 很 准 确 。 从 中 我 你
生 1我认为作者 是怀着 “ : 愧 半 i 钱 先 生 看 病 , 要 钱 ; “ ” 送 不 给 我
师 : 愧 怍 ” 个 词 在 文 中 哪 个 “ 这 生 1 “ 是 一 个 幸 运 的 人 对 :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王》教学实录及反思 江苏省苏州中学黄厚江 语文教学通讯 2012.09 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老王》。这是一篇现代散文,也是一篇写人的散文。大家注意,读现代散文,读写人的散文,不仅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那个人,还要或者说更要关注文章中的“我”,也就是作者。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全文,找出文中概括老王特点的词。 生:老实。 黄:请告诉同学们在哪一段。 生:在第5段。 黄:请大家标画出来。还有吗? 生:不幸。在第3段。 黄:很好。不幸,在第3段,而且不止一个。课文最后一段也有。 生:第2段,“脑袋慢”。 黄:哦,“脑袋慢”。这个词加了引号。表示特定内涵。大家说说这个“脑袋慢”是什么意思? 生:滞笨。 黄:“滞笨”?课文里有吗?这两个词能互相解释吗?不太好,“滞笨”一般是写动作,“脑袋慢”是写思想。第2段有一个词可以用来解释—— 生:失群落伍。 黄:对,失群落伍,是指思想上落伍。其他骑三轮车的都已经加入组织了,他还没有加入组织。这就是落伍,这就是“脑袋慢”。 有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作者“我”认为老王“老实”,但也有人认为他“不老实”。“不老实”有许多不同的内涵,比如,有人有小偷小摸的行为,我们会说这个人不老实;有人爱撒谎,我们也会说这个人不老实。你们说说,老王的“不老实”,可能指哪方面的问题? (学生没有反应。) 黄:大家到第3段看看整个句子:“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摔一只眼。”有两个词需要注意。一个是“光棍”,你说光棍不老实会干什么“坏事”呢?还有一个是“年轻”。年轻时候不老实,年轻的光棍不老实,会干什么“坏事”呢?尽管同学们还不是成年人,但从阅读的角度还是应该能理解的。这个“不老实”的说法是否可靠,我们不敢断定,但我们可以由此看出老王在他那个群体中是被人嘲笑的对象,是被人当做笑料的,而这恰恰使我们看到他的“老实”。而且,我以为,一个年轻光棍。有些不老实的事,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应该是正常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对不对? 生:呵呵…… 黄:我们刚才是从“不老实”中看出他的“老实”。他还有哪些老实的表现? 生:“落伍”也说明他老实。 黄:对。你想想看,形势变了,他反应不过来。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人家不要他了。这就是老实。“老实”这个词内涵也很丰富。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可以说是不灵活。也可以说是不能干。鲁迅就说“老实是无用的别名”。大家想一想,老王的“老实”是指什么? 生:我觉得是一种诚实,也是一种善良。 黄:诚实,善良。 生:还可以是正直。 黄:都不错。我们再看看作者用了哪些事情表现他的老实。文章表现老王老实,写了哪几件事? 生:送冰。 黄:对,送冰。大家能从“老王给我们家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代送”这句话读出什么言外之意? 生:别人不愿意。 黄:其他人不愿意而老王愿意,这表现了老王的老实。老王的老实更表现在他不但愿意代送,而且—— 生:减半收费。 黄:老王为什么要减半收费啊? 生:因为是顺带送的啊。 黄:你看多老实的一个人。不欺负外来户,不欺负好欺负的人;顺带的,就收一半钱。这是够老实的。其他还有表现他老实的事吗? 生:还有。 黄:时,还有。哪一件事? 生:送钱先生。 黄: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是吧?那么,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们从中能看出老王什么样的老实呢?请同学们来读一读,看这句话该怎么读。 生(读):“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黄:大家注意他的重音在哪里啊?对,不太清楚。大家体会一下,重音应该在哪里。 生:在“钱”。 黄:在“钱”?“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那要什么呢? 生:在“钱先生”。 黄:对,在“钱先生”。可是老王为什么“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呢?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学术传奇,是一个学术大师,可那个时候知道这一点的人并不多。黄老师不知遭,老王更不知道。那时候,钱先生就是一个被下放的知识分子。一个失时的文化人。正因为如此。愈加见出老王的可贵和善良。他“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就是因为什么? 生:因为钱先生夫妇对他好。钱先生一家都对他好。 黄:对。这是知恩图报。 生:因为钱先生夫妇是好人。 黄:尊重好人的人也一定是好人。 生:钱先生生病了。他是对钱先生同情,就是对他不幸的一种同情。 黄:是一种同情。一个不幸人对一对不幸人的同情,一个拉车的对两个文化人的同情。 生:还有一个原因是,钱先生是个老主顾。 黄:分析得很好。老王不要钱肯定不是因为钱钟书先生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但我想他一定知道钱先生是一个文化人。所以。如果说这不要钱的原因。可能隐含着一个普通拉车人对文化人乃至对文化的发自内心的一种尊重,我想也并不牵强。倘若这一点成立。这在那样的年代该是多么可贵! 好的,我们就不拔那么高了。简单说,不要钱,是因为同情,是因为感激,是因为老主顾。因此,我们可见,老王的“老实”,不是无能,不是不灵活,也不是不能干,而是一种善良的品性。记得一位名人说过,一个人最美好的品德就是善良。好了,刚才,我们解读了老王的老实善良,那么作者除了写老王的老实善良,另外还花了很.多笔墨写了什么? 生:写他的不幸。 黄:大家觉得老王有几大不幸? 生:他是有病的。 黄:有病。对,第一个不幸可以说是残疾、眼残。第二个不幸呢? 生:没主顾。 黄:对,给“组织”抛弃了,拉车的没车拉了。第三个不幸呢? 生:我觉得是经济方面的。 黄:经济贫困。还有吗? 生:年迈。 黄:年迈?年迈也是不幸吗?黄老师也快年迈了,就不幸吗? 生:孤苦伶仃。 黄:这一点很重要,孤苦伶仃,没有亲人。归纳一下,有四大不幸:身体残疾,失去组织,没有亲人,经济贫困。其实还有其他的不幸,比如说,遭人嘲笑,被人戏弄……大家想一想:你觉得老王自己认为他最大的不幸是什么? 生:孤苦伶仃。 生:失群落伍。 生:遭人嘲笑。 黄:都有道理。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如果在三个不幸中选一个,你们觉得哪一个不幸时老王来讲是最大的?(学生没反应)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老王他最大的渴望是什么?他心中最渴求的是什么呢?(学生还是没反应) 好的,我们来看课文第4段,(教师读)“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这个问题老王是怎么回答的? 生:“住那儿多年了。” 黄:这个问题,一般情况应该怎么回答? 生:是,或者,不是。 黄:对。可老王为什么这样回答呢?这个回答说明是还是不是呢? 生:是。也不是。 黄:非常好。是他家,因为他住这里;但又不是家,因为这不是他心中的家,因为在他心中这不像家。是啊。老王多想有个家啊!他心中的家应该有什么呢?他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呢?——有亲人,有妻子,有弦子,他渴望亲人的关爱。他渴望亲情的温暖。 好的。我们刚才先通过文中的一些关键词理解老王,然后又通过作者所写的具体的事件理解老王,我们还通过别人的态度理解了老王,我们还试图走进老王的心中理解老王。我们知道了老王的善良,知道了老王的不幸。下面我们再深入一层,从作者与老王的关系入手进一步理解老王,同时也深入理解作者。 下面,老师读一下文章的第8段,看同学们听我读完之后会不会产生一些疑问。 (教师读课文第8段。) 黄:同学们有什么疑问? 生:最后一句话问:“老王,你好些了吗?”但是实际上“我”前面已经看出来老王的身体不好了。 黄:你的问题是,已经知道老王身体不好为什么还要问这句话,对吗?很好。大家说一说为什么问这句话。 (学生议论。) 生:关心。 生:客套。 黄:对,大家说得很好,看起来是关心,更多的是客套。这个客套,值得注意,也耐人寻味。有没有其他疑问呢? 生:老王为什么突然来到作者的家? 黄:对,老王病那么重,为什么还要来作者家呢?来干什么?这也是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去看,大家还有没有疑问?看来大家没有想到。黄老师读到这里。产生两个疑问:一般说描写一个人,总会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笔调描写老王呢?这是一。第二个疑问是,这一段的笔调为什么和上下文很不一致? (学生没有反应。) 黄:如果黄老师病了,来上课,也这样站在门口,你们会这样描写吗? 生:不会。 黄:如果作者描写钱先生病了,会这样写吗?对,也不会。但为什么写老王要这样写呢?好的,我们再看下面一段。 (学生看第11段。) 黄:这一段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先来看一个句子:“我强笑说……”“强笑”是什么意思? 生:勉强。 黄:似乎也对。为什么要“勉强”笑呢?笑不出来硬挤着笑,这就叫勉强。作者为什么不想笑又必须笑啊?我们读书要反复揣摩。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理解? 生:老王自己身体不好为什么不给自己吃? 黄:因为不明白老王为什么这样做,所以“我”就强笑了?似乎还没有找到最好的理解。大家想想,这个“强”字可以换一个什么词? 生:苦。 黄:哦,苦笑。其他同学呢? 生:应该是一种心酸愧疚的笑。 黄:心酸愧疚。心酸什么呢?愧疚什么呢?又为什么要笑呢? 生:因为他不想让老王知道自己内心的悲观伤心。 黄: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伤心,所以就强笑。 生:我感觉这里的作者和老王的关系不是非常的亲密。遇到老王就像我们遇到一个乞丐一样,我们非常同情乞丐,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自己又非常的窘迫,有点愧怍,强笑就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内心的这种复杂情绪。 黄:哦,大家揣摩得不错,分析得也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你们对具体语境考虑得还是不够。刚才那位同学揣摩得非常好,但说“我”有点愧怍,值得讨论。作者在那个时候就愧怍了吗?送鸡蛋给“我”吃就愧怍了吗?“我”给了钱又愧怍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