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及其制备技术

合集下载

疫苗研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疫苗研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疫苗研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随着新冠疫情不断扩散,全球各国都在积极研发疫苗以应对疫情。

疫苗研发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到很多科学原理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疫苗研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疫苗的基本原理疫苗是一种能够预防各种传染病的生物制品,它通过引入一种病原体或者与之相关的一些抗原物质,来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对这种病原体的应对能力。

疫苗本质上就是一个让身体认识病原体的家伙,让身体能够提前认识病原体,以便在遭遇真正的病原体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

二、疫苗研发的步骤(1)确定目标病原体疫苗研发的第一步是确定目标病原体,这个过程通常是由疾病专家和病毒学家合作完成的。

他们通常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病原体的类型、组成、结构和传播路径等重要信息,并确定是否已经有已知的疫苗可以用于预防。

如果没有已知的疫苗,研究人员就需要在病原体基础上进一步研究。

(2)获取病原体为了研发新型疫苗,研究人员需要获取病原体样本。

这个过程需要高度安全性的实验室和符合规定的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条件,以确保病原体不会泄漏并造成风险。

(3)制备疫苗在得到病原体样本之后,研究人员需要制备疫苗。

这个过程需要描述病原体免疫原性、毒理学和生物学特性。

这个步骤非常重要,因为疫苗质量非常关键,影响用户的安全和效果。

在制备疫苗上,主要有四种方法:原菌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载体疫苗。

其中原菌疫苗和灭活疫苗是最成熟的制备技术,亚单位疫苗和载体疫苗则是目前最热门的疫苗制备技术。

(4)临床试验疫苗制备好之后,需要进行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Ⅰ期):主要检测疫苗是否安全,参试人数较少,通常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

第二阶段(Ⅱ期):主要检测疫苗是否有效,参试人数一般在几百人到一千人左右。

第三阶段(Ⅲ期):是在数千到数万人的规模中进行,主要检测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疫苗研发中的关键技术(1)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是疫苗研发中的重要手段,它能够用来分析病原体的生物学结构,确定病原体能够诱导免疫反应的抗原部位和抗原表位,设计和制造重组抗原、疫苗载体和佐剂等。

疫苗制备技术和疫苗接种的效果与安全性

疫苗制备技术和疫苗接种的效果与安全性

疫苗制备技术和疫苗接种的效果与安全性新冠疫情令全球陷入危机,疫苗接种成为重要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疫苗制备技术和疫苗接种的效果与安全性。

一、疫苗制备技术疫苗制备技术主要分为传统制备法和现代生物技术法两种。

传统制备法是通过采集病原体、培养、灭活或减毒、制备疫苗。

现代生物技术法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把病原体的某些基因克隆并表达,制备疫苗。

目前,新冠疫苗主要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法制备。

疫苗主要分为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

病毒载体疫苗是通过构建载体将新冠病毒蛋白基因插入载体,再将载体注入人体,让人体免疫细胞感染病毒而产生免疫反应。

核酸疫苗是将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RNA 注入人体细胞,让细胞合成新冠病毒特定蛋白,刺激人体免疫细胞产生免疫反应。

二、疫苗接种的效果疫苗接种主要是为了让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防止疾病发生。

对于新冠疫苗,它的效果主要集中在防止感染和减轻症状上。

根据疫苗的试验结果,新冠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的有效率超过90%,同时也证明疫苗可以有效阻断病毒传播。

此外,疫苗可以减轻病例的病情,降低住院和死亡率。

三、疫苗接种的安全性疫苗接种的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

疫苗接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如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和发热等。

但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免疫反应,通常会在几天内缓解。

目前,关于新冠疫苗的副作用及长期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但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新冠疫苗的严重不良反应率较低,疫苗接种是安全有效的。

四、疫苗接种的推广疫苗接种的推广涉及政府、医疗机构、媒体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政府需要制定政策,加大疫苗产能和供应,为民众提供便捷的接种条件。

医疗机构需要培训医护人员,加强宣传和教育,为疫苗接种提供更好的服务。

媒体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疫苗的信息,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误解。

而社会需要齐心协力,加强疫苗接种和防疫意识,为打赢疫情防控的战斗贡献力量。

总之,疫苗制备技术和疫苗接种的效果和安全性是人类战胜疫情的重要武器。

疫苗的制备与接种原理

疫苗的制备与接种原理

疫苗的制备与接种原理疫苗是一种预防性医疗措施,通过给人体注射病原体或其相关抗原,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抗体产生作用,使人体对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疫苗的制备和接种原理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

一、疫苗的制备1.病原体培养疫苗的制备需要从病原体中提取出其抗原,然后将其注射到人体中,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抗体产生。

因此,首先需要进行病原体的培养。

常见的培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人体或动物体内进行培养,另一种是在体外进行培养。

2.提取抗原提取病原体的抗原是制备疫苗的重要步骤之一。

提取抗原的方法通常是通过离心、透析、凝胶过滤、电泳等分离技术,将病原体分离出其加重组分,然后进行纯化和浓缩。

3.添加辅料辅料是指为了增强疫苗稳定性和免疫原性而添加的物质,通常包括防腐剂、增稠剂、糖等。

添加辅料有利于保持疫苗活性,使其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效性。

4.灭活或减毒灭活或减毒是制备疫苗的重要步骤之一。

灭活疫苗是将病原体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使其失去生物活性,而减毒疫苗则是采用化学或生物技术等方法使病原体失去其致病性,但保留其免疫原性。

灭活或减毒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疫苗在接种后继续感染人体,同时保证疫苗注射后在人体中具有充分的免疫原性。

5.包装和贮存当疫苗制备完成后,需要进行包装和贮存,如采用普通瓶装或灌装技术,将准备好的疫苗注射剂装入注射器或针头中等。

疫苗的贮存和包装是为了保持其长期有效性和稳定性,防止其在贮存过程中失去活性。

二、疫苗的接种原理疫苗接种是通过给人体注射病原体或其相关抗原,从而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增强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目的。

疫苗接种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免疫水平疫苗接种时,需要控制人体的免疫水平,保证疫苗注射后在人体内具有充分的免疫效果。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婴儿、老年人等,需要采用特定的疫苗剂量和接种方式,以避免免疫反应过度或免疫力不足导致疫苗接种失败。

制备乙肝疫苗关键技术

制备乙肝疫苗关键技术

制备乙肝疫苗关键技术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引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来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达到预防乙型肝炎的效果。

乙肝疫苗的制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技术:1. 病毒培养技术:乙肝疫苗的制备需要大量的乙肝病毒,因此首先需要通过细胞培养技术来大量培养乙肝病毒。

常用的乙肝病毒培养细胞包括CHO细胞和酵母细胞等。

这些细胞能够提供足够的细胞质环境,使乙肝病毒能够进行正常的生长和复制。

2. 病毒纯化技术:在病毒培养完成后,需要对培养液进行纯化处理,以去除杂质和非病毒成分。

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超速离心、膜过滤和柱层析等。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将乙肝病毒从培养液中分离出来,并获得相对纯净的乙肝病毒样品。

3. 抗原提取技术:乙肝疫苗的关键成分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因此需要将从纯化的乙肝病毒中提取出HBsAg。

一般采用酸沉淀法或柱层析法来提取HBsAg。

提取后的HBsAg可以用于制备乙肝疫苗的主要原料。

4. 适应性毒株培养技术:为了提高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研究人员常常会通过传代培养等技术来培养适应性毒株。

适应性毒株是指经过多次传代培养后,乙肝病毒的毒性和免疫原性均得到增强的病毒株。

使用适应性毒株制备的乙肝疫苗可以更好地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从而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5. 疫苗制剂技术:乙肝疫苗的最终制剂通常是液体制剂或冻干粉剂。

制备乙肝疫苗的过程中,需要加入一定的辅助成分,如防腐剂、稳定剂和缓冲剂等。

这些辅助成分可以提高疫苗的稳定性和保存性能,保证疫苗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的效果。

总结起来,制备乙肝疫苗的关键技术包括病毒培养、病毒纯化、抗原提取、适应性毒株培养和疫苗制剂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乙肝疫苗的制备更加高效和安全,为预防乙型肝炎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未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乙肝疫苗的制备技术也将不断完善,为乙型肝炎的防控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冠疫苗的制备原理及应用

新冠疫苗的制备原理及应用

新冠疫苗的制备原理及应用简介随着新冠病毒的爆发,全球各国纷纷加紧研发与部署新冠疫苗,以控制疫情的蔓延。

本文将介绍新冠疫苗的制备原理以及其在疫苗应用领域的应用情况。

新冠疫苗的制备原理1.疫苗类型:目前主要有蛋白亚单位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几种类型。

2.蛋白亚单位疫苗制备:–蛋白亚单位疫苗主要是利用新冠病毒的表面蛋白(如S蛋白)来诱导免疫反应。

–首先,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在大肠杆菌等表达系统中产生新冠病毒的S蛋白。

–然后,经过纯化、配方等步骤,将得到的S蛋白制备成疫苗。

3.病毒载体疫苗制备:–病毒载体疫苗利用一种已经被改造的病毒作为载体来传递新冠病毒相关基因,以触发免疫反应。

–一般选择常见的腺病毒或腮腺病毒作为载体,将其基因组中的一部分替换为新冠病毒相关基因。

–当疫苗接种者接收到病毒载体疫苗后,病毒载体会进入细胞并释放出新冠病毒相关基因,诱导产生免疫反应。

4.核酸疫苗制备:–核酸疫苗则是利用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通过注射人体后,人体自身会产生新冠病毒相关蛋白,触发免疫反应。

–核酸疫苗主要包括mRNA疫苗和DNA疫苗两种,其中mRNA 疫苗应用更为广泛。

–对于mRNA疫苗,科学家会合成一段包含新冠病毒相关mRNA序列的RNA,并通过适当的包装和传递方式将其输送到人体细胞中,然后在细胞内诱导产生相应的蛋白。

–DNA疫苗则是将新冠病毒相关基因序列直接注射到人体细胞中,并利用细胞内的机制产生相关蛋白,从而触发免疫反应。

新冠疫苗的应用情况1.全球范围内的应用:–自新冠疫苗研发获得重大突破之后,全球范围内开始广泛应用。

–许多国家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计划,推动了疫苗的普及和接种覆盖率的提高。

–不同国家在疫苗接种政策以及疫苗供应等方面存在差异。

2.中国的应用情况:–中国是全球疫苗生产大国之一,同时也是疫苗研发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国内多个疫苗企业如蚂蚁集团、复星集团等也参与到了新冠疫苗研发与制备中。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研发出多个新冠疫苗并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

生物技术制药第五章疫苗及制备技术疫苗的种类与特点总结

生物技术制药第五章疫苗及制备技术疫苗的种类与特点总结

生物技术制药第五章疫苗及制备技术疫苗的种类与特点总结疫苗是一种用于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制品,通过引入病原微生物、病毒或其成分来激发机体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从而提供对特定疾病的保护。

疫苗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

本文将对这些疫苗的种类和特点进行总结。

一、活疫苗活疫苗是指使用活而弱毒或难致病的病原微生物,通过人工方法将其培养、分离、净化得到,并加工成疫苗。

活疫苗的优点是能够迅速引起机体免疫应答,有效性较高,并且能够产生长期的免疫保护。

目前常见的活疫苗有麻疹疫苗、风疹疫苗、腮腺炎疫苗和口腔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二、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指使用杀灭方法,如热灭活、化学灭活或辐射灭活等,将病原微生物杀死或失去活性,但仍保持免疫原性。

这类疫苗一般需多次接种才能产生免疫保护,但由于病原体已被杀灭,因此安全性较高。

常见的灭活疫苗有流感疫苗、狂犬疫苗和乙肝疫苗等。

三、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是指将病原微生物中能够诱导免疫应答的特定成分提取、纯化得到,并加工成疫苗。

亚单位疫苗一般不含活病毒或活细菌,因此安全性较高。

同时,亚单位疫苗不会引起疾病的实际感染,而是只激发免疫反应。

常见的亚单位疫苗有百日咳疫苗、新城疫疫苗和流脑疫苗等。

四、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病原微生物特异性抗原的基因片段或基因构建到表达载体中,通过表达载体在宿主中表达抗原蛋白,进而引发免疫反应。

基因工程疫苗具有安全性高、规模化生产和多价疫苗设计等优点。

常见的基因工程疫苗有乙肝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和甲型肝炎疫苗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疫苗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选择疫苗时,需根据疫苗预防的疾病、目标人群的年龄、免疫状态和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此外,有的疫苗可能需要多次接种才能达到充分的免疫效果,所以接种计划及时跟进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不同类型的疫苗具有不同的特点与优势。

新冠疫苗的类型及制备方法

新冠疫苗的类型及制备方法

新冠疫苗的类型及制备方法新冠病毒(SARS-CoV-2)疫苗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和COVID-19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已经研发出多种类型的新冠病毒疫苗,主要包括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和蛋白亚单位疫苗。

下面将对每种类型的疫苗及其制备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通过将病毒完全灭活或失去传染性来制备的。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培养大量病毒,随后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病毒丧失活性。

经过灭活的病毒仍能激发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免疫记忆,使人体对病毒感染产生保护性免疫。

常见的灭活疫苗包括使用β-丙酮灭活的疫苗和用氯化亚铜灭活的疫苗。

2.腺病毒载体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是利用非致病性腺相关病毒作为载体,携带并传递新冠病毒的部分遗传信息进入人体细胞,通过细胞内的蛋白合成机制产生新冠病毒的蛋白,进而引发免疫反应。

这种疫苗的制备过程需要将新冠病毒的遗传信息插入腺病毒的基因组中,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腺病毒。

腺病毒载体疫苗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制备、易于大规模生产,并且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

目前,腺病毒载体疫苗中的腺病毒载体主要包括禽腺病毒、人腺病毒和猩猩腺病毒等。

3.mRNA疫苗mRNA疫苗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疫苗类型,利用人工合成的mRNA编码新冠病毒蛋白的部分信息。

当mRNA进入人体细胞后,细胞会根据mRNA的指令产生新冠病毒的蛋白,并且通过免疫机制激发免疫反应。

mRNA疫苗制备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步骤:首先,将新冠病毒的蛋白编码信息转录成mRNA;其次,将mRNA与脂质纳米粒子结合,形成mRNA脂质纳米颗粒(LNP)。

这种疫苗的优势在于制备过程简单、灵活性强、生产效率高,且相对较快。

4.蛋白亚单位疫苗蛋白亚单位疫苗是利用新冠病毒的蛋白亚单位(如蛋白表面的刺突蛋白)制备的。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把新冠病毒部分蛋白的编码信息插入表达这些蛋白能力的细菌、哺乳动物细胞或酵母中。

获得表达蛋白后,可以提纯和纯化出刺突蛋白等病毒结构蛋白的亚单位,作为疫苗的主要成分。

疫苗的设计和制备

疫苗的设计和制备

疫苗的设计和制备一、疫苗的意义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通过注射疫苗,人体可以产生免疫力,从而不易感染或者不会感染该种病毒。

疫苗的普及减轻了许多人的痛苦,减少了医疗系统的负担,缩小了经济上的损失。

此外,疫苗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让我们更加安心和自信地开展各项活动。

二、疫苗的设计疫苗的设计是疫苗制备的重要环节。

疫苗设计基于对病原体的研究,不同的病原体有着不同的设计思路。

一般来说,疫苗设计有以下几种思路:1、灭活疫苗:将病原体灭活,并注射到人体中,使人体产生免疫力。

此类疫苗制备技术相对简单,也适用于多种病原体,但是由于灭活后病原体会失去某些免疫原性,需要加入一定的佐剂才能发挥充分的效果。

2、亡毒疫苗:将病原体复制到细胞上,但是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原体。

此类疫苗的优点是安全性高,但是还没有找到针对所有病原体的亡毒疫苗。

3、重组蛋白疫苗:将病原体中与免疫作用密切相关的蛋白制备出来,注射到人体中,从而启动免疫反应。

此类疫苗的优点是安全和稳定性高,但是制备技术复杂,需要经过多次筛选才能获得符合免疫要求的蛋白。

4、DNA疫苗:将病原体的DNA序列嵌入载体中,注射到人体中,从而激活人体免疫系统。

这种疫苗的设计优点在于方便和灵活,但是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需要加强对其长期安全性的评估。

三、疫苗的制备疫苗的制备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并且每一步都需要保持高度的严谨性和质量控制。

一般来说,疫苗的制备步骤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病原体处理。

病原体需要有选择性地被分离、提纯和处理,以获得最纯净和安全的病原体材料。

这个步骤需要高度的技术水平和设备支持。

2、疫苗设计验证。

基于疫苗设计的特点,需要对疫苗进行验证和筛选,以获得符合免疫要求的疫苗。

3、疫苗制备。

按照疫苗设计的特点,进行疫苗制备。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佐剂的调整,并且严格把控疫苗的质量。

4、疫苗包装。

疫苗制备后,需要进行包装和贮存,确保疫苗的安全和质量。

四、疫苗制备面临的挑战虽然疫苗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疫苗制备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血热疫苗工业的发展历程
• 第一代抗体疫苗源于动物多价抗血清 • 第二代抗体药物是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
抗体及其衍生物 • 目前是新型基因工程抗体的不断出现
出血热疫苗主要有:
Ⅰ型疫苗 Ⅱ型疫苗 Ⅰ型纯化疫苗
Ⅰ型疫苗合成途径
本疫苗用Ⅰ型(野鼠型)出血 热Z10毒株,感染沙鼠肾原代细胞, 收获病毒,经β-丙内酯灭活制成 疫苗,内含氧氧化铝为佐剂。
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
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
人体。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
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粘膜而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伤口接触病毒的鼠类
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

(4)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
• 原理是:当机体通过注射或口服等途径接种疫 苗后,疫苗中的抗原分子就会发挥免疫原性作 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高效价特异性的免 疫保护物质,当机体再次接触到相同病原菌抗 原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免疫记忆, 迅速制造出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断病原菌的入 侵,从而使机体获得针对病原体特异性的免疫 力,使其免受侵害而得到保护。
溶液的配置等准备工作
地鼠取肾
纯化疫苗病毒液的收集
沙鼠肾细胞中毒SOP
地鼠细胞的分配
白色微浑浊液体,久放置可形成可摇散 的沉淀
• 1981年我国学者宋 干等在黑线姬鼠中 分离到沙坦病毒 (A9和A16柱)
病毒的分类
病 毒 形 态
出血热疫苗的作用
•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 血热的主要手段之一,当前国内外 研制成功的疫苗主要有两类,即细 胞培养灭火疫苗和纯化鼠脑疫苗通 过注射出血热疫苗能够防止疫情蔓 延。
疫苗作用原理
出血热(HFRS)病毒
• 此病毒首先由韩国李镐汪等在1978年从该国疫区 捕获的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出,并根据分离地 点称为汉滩病毒。
•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 血热。
• 现国际上通称为HFRS病毒。 • 根据此病毒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已将其
归入尼亚病毒科,另立为一个新属,命名为汉坦 病毒属。

肾损伤:出现蛋白尿、管型尿和血尿,肾功能下降。

验血异常:白细胞总数升高,淋巴细胞增多或出现异常
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明显。

临床表现
出血热的五个阶段
发热期: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至2日内可达39至40摄 氏度,热型以弛张及稽留为多,一般持续3至7日。出现全 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出现头痛、剧烈腰痛、眼眶痛,称 为“三痛”。
• 本疫苗用于预防出血热(Ⅰ型)病毒感 染。
制备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方法
• 一种采用长爪沙鼠的肾细胞作病毒培养基质 制备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方法,适用于汉坦 (Hanta)病毒属中任何一种型别的病 毒株。培养后加入β-丙内酯和硫柳汞对病 毒灭活,离心去除细胞碎片,再加入氢氧化 铝和人血白蛋白,成为单价流行性出血热疫 苗。将两种或者三种不同型别单价疫苗半成 品等量混合,配制分装,成为双价或者多价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

发热:38至40度,持续3至7天,一周以上也不少见。

胃肠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少数有腹
泻。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颜面、颈部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眼结膜、眼
睑水肿和面部浮肿。

出血:口内软腭、咽部及眼结膜出血,腋下、胸背部皮
下出血,形如搔抓样。严重出血是本病最主要的死因。
染胎儿。

(5)虫媒传播:有研究表明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
等具有传播作用。
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 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 及无肾损两大类。在中国主要为肾综 合征出血热(HFRS)。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 综合征出血热。现中国仍沿用流行性 出血热的病名。
出血热的早期症状表现为:
本疫苗用于预防出血热(Ⅰ型) 感染。
Ⅱ型疫苗合成途径
• 本疫苗系用Ⅱ型(家鼠型)出血热 病毒于原代培养后,收获病毒,经 甲醛灭活制成。内含氢氧化铝佐剂。 为橘红色微混液体。
• 本疫苗主要用于预防出血热(Ⅱ型) 病毒感染。
Ⅰ型纯化疫苗合成途径
• 本疫苗系用Ⅰ型(野鼠型 )病毒感染 小鼠,取脑组织提取病毒囊膜活,加佐剂制成亚单位组 分疫苗。
出血热疫苗 Hemorrhagic Fever
药学系:王欢 王芳 张雨祯
目录
• 出血热 • 出血热病毒 • 出血热疫苗 • 出血热疫苗制备技术
出血热是什么?
• 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全称是流行性 出血热,国际上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 一种由病毒所致的经鼠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 染病,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 床特征。
低血压期:一般在发热4至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 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少尿期: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 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着增多。
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毫升以下时, 即进入恢复期。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 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