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教学实录
方山子传上课教案

方山子传上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方山子传》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并分析方山子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及其用法;(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方山子的品质和人生价值观;(3)通过探究学习,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美德;(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坚持自我。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词汇的学习与理解;2. 分析方山子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3. 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翻译;2. 深入剖析方山子的内心世界;3. 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导入方式:讲述方山子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习任务: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找生字词,理解文意。
3. 合作学习:学习任务:分组讨论,分析方山子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
4. 探究学习: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章主题思想,领悟人生价值观。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方山子传》;3. 结合文章内容,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方山子传》的背诵情况,以及对文言文词汇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美德的认同。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方山子的文献资料,加深对方山子的了解;3.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方山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实意义。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方山子传》的内容。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通过分析人物描写,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方山子传》的内容理解和背诵。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人物描写手法。
理解和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特点。
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方山子的画像和相关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传”?为什么要写“传”?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描写,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方山子传内容的理解程度。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人物描写手法。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我也意识到培养学生对方山子传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方山子传上课教案

方山子传上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方山子传》的文章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风格。
(3)能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提高朗读和默写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方山子坚守信仰、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的赞美。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风格。
3. 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寓意。
2.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3. 背诵文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苏轼及其作品《方山子传》。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标注出生字词,并查阅字典了解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精讲点拨:(1)讲解文章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字词的含义。
(2)分析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风格,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5. 练习巩固:(1)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选取文章中的重点段落,进行默写练习。
6.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方山子的精神品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2)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方山子的精神品质?五、课后作业1. 背诵文章。
2. 写一篇关于方山子精神品质的心得体会。
3. 收集其他有关方山子的故事或相关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风格的欣赏能力。
《方山子传》教学实录

《方山子传》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改变多端、随物赋形的奇妙构思。
2、了解传主〔方山子〕的独特性格与人生取向。
3、体会苏轼在人物身上所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点打动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教学难点苏轼在人物身上所寄寓的情感。
教学设想抓住核心问题层层拓展,重涵咏,多体悟。
学情分析在扫除文言障碍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同学的问题,发觉同学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三点:这篇传记的独特写法;方山子是怎样一个人;苏轼抱何种立场。
据此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一、把握“变传之体”沟通同学所写“陈慥小传”。
问:对比原文,体会苏轼行文有些什么特别之处?明:改变多端〔倒叙、补叙〕、随物赋形〔切合隐士身份〕。
二、理解方山子之“异”〔了解传主的独特性格与人生取向〕抓住关键语句“余既耸然异之”设问,层层开展:问1:方山子乃苏轼往日好友,黄州重逢,苏轼为何“耸然异之”?[品读第二节,思索方山子“异”在哪里。
]〔同学找出方山子之异处假设干〕问2:对方山子身上这些特异之处,作何理解?〔品尝环节描写,体会方山子的隐者风度:通达潇洒,恬淡自适〕问3:古代隐者多如此,苏轼为何偏偏对方山子“耸然异之”?明:因眼前的方山子相比十九年前,改变太大,判假设两人。
[品读第三节,体味少年陈慥的风貌:英姿雄发,侠气弥胸。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侠”与“隐”这两种迥乎不同的气质如此奇异的统一在方山子身上,实在是一个“异人”!]问4:往日侠士又是如何变成眼前的隐者的呢?[品读第一节,了解方山子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侠士、壮年儒生、晚年隐者,并探寻其“折节读书”和“晚遁于光黄间”的缘由。
]由“不遇”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探究“东坡之叹”三、体会苏东坡之“叹”〔体会在人物身上所寄寓的情感〕抓住疑难语句“而岂山中之人哉!”“此岂无得而然哉?”“方山子傥见之与?”层层设问:问1:想到方山子一波三折的人生变迁,苏轼不由得感叹“而岂山中之人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为之惋惜,为之不平——也道出了自己心底的抑郁。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方山子传》全文。
2. 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对方山子的描写手法和特点。
3. 能够解释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对方山子的生平背景进行了解和探究。
3. 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方山子的形象进行深入剖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方山子坚定信仰、忠诚友谊的崇敬之情。
2. 培养学生对方山子面对困境时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的欣赏之情。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方山子传》全文。
2. 分析并评价作者对方山子的描写手法和特点。
3.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2 教学难点1. 对方山子生平背景的探究和理解。
2. 对文中对方山子形象深入剖析的能力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方山子的文章,激发学生对方山子的兴趣。
2. 简介方山子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对方山子产生探究的欲望。
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标记。
3.3 合作探讨1. 分组让学生讨论对方山子的描写手法和特点。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文讲解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2. 分析并评价作者对方山子的描写手法和特点。
3.5 课堂练习1. 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造句或写段练习。
2. 选取部分学生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评。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能力。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方山子传》。
(2)理解《方山子传》的文意,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分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了解他的品质和人生经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方山子传》。
(2)学会欣赏古代传记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方山子的忠诚、勇敢、坚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准确理解《方山子传》的文意,把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 分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了解他的品质和人生经历。
三、教学难点1. 学会欣赏古代传记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2. 理解方山子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忠诚、勇敢、坚韧精神。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方山子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古代传记文学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方山子传》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1.2 提问:同学们对方山子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方山子传》,理解文意。
2.2 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3.1 教师提出探讨问题:如何评价方山子的品质和人生经历?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3.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评价。
4. 案例分析4.1 教师选取方山子人生中的重要事件,进行分析。
4.2 引导学生剖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如忠诚、勇敢、坚韧等。
5. 欣赏与借鉴5.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方山子传》的语言、表达技巧。
5.2 学生借鉴方山子的精神,谈谈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方山子的品质和人生经历。
6.2 布置课后作业:背诵《方山子传》,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设计应以文本解读为核心——《方山子传》课堂实录

@实践I教学设计应以文本解读为核心—《方山子传》课堂实录林枫竹*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至关重要。
在备课阶段,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文本,在挖透文本的基础之上进 行教学设计,只有把文本读透,教学设计才能水到渠 成。
在《方山子传》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以一个“异”字为核心,以“异在何处”“缘何而异”“如何看异”三 个方面来整合课堂,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文本,提升思维品质。
【课堂实录】师: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一般来说,为别人作传,若非受人所托,定是有为而作,也就 是其人身上有某种让作者很感兴趣的东西。
那么,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轼的《方山子传》,看看方山子 身上的什么特点让苏轼如此感兴趣。
首先,请大家齐 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方山子 一生的特点的一个字。
(生齐读课文)师:我请一个同学来说一下你找到的是什么字。
生1:我找到的是“豪”字。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2:我感觉是“异”。
师:为什么呢?生2:因为“豪”只能概括他早年的生活,概括方 山子的一生,好像“异”字更好。
师:很好,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同学点头表示赞同)师:那么,他有哪些地方是表现得比较“异”,也就 是与众不同的呢?(板书:异在何处)生3 :他家里很有钱,但是他却选择到山中当隐士。
师:一般人处于他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呢?生3:这么有钱,就吃喝玩乐、享受生活嗔。
(众笑)师:那么方山子仅仅是有“钱”吗?生3:还很有权。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给大家读一下好吗?生3(读):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 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 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师:“使从事于其间”怎么理解?生3:假使他在官场任职。
*林枫竹,单位系广东省深圳中学。
48k i n束栄师:好。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人生选择与众不同。
还有什么地方是“异”的吗?生4:他小的时候想做侠客。
师:小时候想做侠客,这很“异”吗?生5:小时候想做侠客,后来又“折节读书”,然后 又归隐,这个转变也太大了。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方山子传》;(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方山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主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方山子传》;(2)学会欣赏古代传记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3)学会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方山子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质;(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方山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主张;(3)人物描写方法及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2)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方山子的生平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魅力;(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方山子的思想主张;(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传记文学作品。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通过人物描写,分析方山子的性格特点。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培养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方山子传》;2. 完成课后练习题;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方山子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学期评价:结合整个学期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成果等进行综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山子传》教学实录
作者:梁诗莹梁惠红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8年第11期
【摘要】本课以苏轼为何为方山子作传及沈德潜为何评价《方山子传》是“传中变调”为引子,抓住“耸然异之”这个关键词,以“追因”的方式推进整个教学过程,引领学生逐步找到问题的答案,既让学生懂得“写了什么”,又使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关键词】因果语文方山子传教学实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A-0020-04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方山子传》。
看题目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一篇人物传记。
但是你们知道吗?苏轼其实是不喜欢写人物传记的,他曾经说自己“平生不为行状碑传”,“行状碑传”就是墓志碑文和人物传记。
本不爱写人物传记的苏轼为什么要给方山子作传呢?另外,沈德潜曾评价《方山子传》是“传中变调”,这又是为什么呢?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得熟读课文。
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80页,齐读一遍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教师抛出了两个“果”——苏轼破例作传、《方山子传》是“传中变调”。
因二者均能自然地引发学生思考,故能顺势生发出两个相互渗透的问题:苏轼为何给方山子作传?《方山子传》为何被称为“传中变调”?而以问题导入,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师:大家读得很好,字音把握得也很准确,看来预习得不错。
学习这篇文章,希望我们能实现两个学习目标:①疏通文意,把握方山子的形象内涵;②知人论世,理解方山子的形象意义。
【设计意图】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对即将开展的课堂心中有数。
二、检测翻译,疏通文意
师:理解文意,是开展文本赏析的基础环节,课前已布置大家串译全文,现在我们通过课堂翻译PPT上的重要句子,检测大家的预习效果。
(课件出示检测文句:①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②余既耸然异之。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④此岂无得而然哉?)
检测翻译时应指导学生注意直译,补出省略之处,捋顺语序,重点译准“不遇”“无得”等关键词。
【设计意图】此文是文言文,文言知识的积累自然是教学重点之一。
但本文的文言字词难度不大,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便能基本解决,此处检测的几个句子既是翻译的难点,也是理解文意的重点。
扫清字词障碍,方可疏通文意、深入探讨文本,故此环节为文言教学应当设置的环节。
三、分析方山子的人生经历和各阶段的心态
(一)分析方山子经历了哪几个人生阶段
师:大家翻译得不错。
字词障碍扫清后,文意就容易把握了。
本文的主人公是方山子,请大家认真研读课文的第一、二段,说说方山子的人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课件展示问题:方山子的人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师:我看大家研读后似乎胸有成竹了,方山子的人生经历了几个阶段?
生:三个阶段——少时、稍壮、晚年。
师:很准确,那么,在“少时”“稍壮”“晚年”这三个阶段,方山子的人生追求有什么不同?
生:“少时”是“侠士”,(教师板书“侠”)“稍壮”是“折节读书”。
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生:当官。
师:“当官”文雅地表达就是?
生:“入仕”。
师:非常好(教师板书“仕”)。
那晚年呢?
生:隐。
师:很好。
(教师板书“隐”)
(二)分析方山子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态
师:方山子的人生经历了“侠、仕、隐”三个阶段。
在这三个迥然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方山子分别是怎样的心态?请你找出文中对应的关键词。
(课件展示问题:在这三个迥然不同的人生阶段,方山子分别是怎样的心态?)
师:大家都找到了吗?(学生点头)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
生:我认为他少时想做侠士的时候是比较狂热的,追名逐利。
师:追名逐利?
生:(犹豫)也不是。
是想潇洒仗义。
师:对,要注意用词的精准。
那文中哪个词能表明他是“狂热”的?
生:我觉得是“慕”。
师:好,“慕”是什么意思?
生:仰慕,希望像他们一样。
师:很好。
(教师板书“慕”)那他对于“仕”是什么心态?
生:我觉得比少时要稍微弱一点。
师:文中是否有表心态的相关词语?
生:“欲”。
师:很好,“欲”即想要。
(教师板书“欲”)那对于“隐”呢?
生:我觉得是“不与世相闻”。
师:“不与世相闻”是一种心态吗?
生:(其他学生)不是。
师:是啊,这是一种生活状态。
那哪个词是表示心态的呢?
(学生沉默)
师:看来不太好找。
请大家一起读一下“隐”的部分,看看能否找到相关词语。
(学生齐读相关片段)
生:“自得”。
师:非常好,“自得”。
“得”是什么意思?
生:满足。
师:很好。
(教师板书“自得”)
四、探求作者“耸然异之”的原因
师:(教师指着板书)少慕侠、壮欲仕,晚自得于归隐,方山子的人生可谓几经变化。
他与作者是故友,相熟相知,但在异乡重逢时,他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生:(集体)“耸然异之”。
师:对,“耸然异之”,感到惊异。
请你研读课文相关文段,说说作者惊异的原因是什么。
(课件展示问题:研读课文相关文段:作者惊异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