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知识结构框架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框架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框架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框架一、代数1. 一元一次方程及解法2. 二元一次方程及解法3. 消元法与代入法4. 负数的加减法与乘除法5. 带分数的加减法与乘除法6. 分式的加减法与乘除法7. 整式的加减法与乘法8. 因式分解9. 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10. 分式方程及解法二、平面几何1. 直线的基本性质2. 角的概念与基本性质3.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4. 同余三角形的判定及应用5. 直角三角形及勾股定理6. 等腰三角形及其性质7. 等边三角形及其性质8.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应用9. 圆的基本性质及应用10.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11. 梯形及其性质12. 矩形及其性质13. 正方形及其性质三、空间几何1.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2. 垂直、平行线及其判定3. 空间图形的投影法4.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计算5.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四、数据统计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 统计量的计算3. 直方图、条形图、折线图的绘制及分析4. 中心极限定理及正态分布五、函数1. 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方法2. 函数的图像及性质3. 函数的基本类型及其性质4. 一次函数及其应用5. 二次函数及其应用6. 三次及以上的多项式函数7. 幂函数、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8. 函数的综合应用六、立体几何1. 空间几何基本概念2. 空间点、直线、面及其位置关系3. 空间角的概念、性质及应用4. 球的基本概念及计算5. 圆锥、圆台、棱锥、棱台的基本概念及计算6.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7. 空间解析几何七、三角函数1. 弧度制与角度制的互换2. 三角函数的概念及性质3. 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4. 正切函数的图像及性质5.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及应用6. 三角函数综合应用以上是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框架,掌握这些知识点将有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实际的练习,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迎接更高层次的挑战。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一、鸦片战争的烽烟(1840年6月---1842年8月)英国走私鸦片原因:清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经济形态抵制英国工业品倾销⒈林则徐虎门销主要措施:①缉拿烟贩②令外国鸦片商必须交出囤积的所有鸦片,并保证以后不再进行鸦片走私③1839年6月3日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全部鸦片借口:中国禁烟原因: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变为英国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⒉中英南京条约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②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③割香港岛给英国;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①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加重老百姓的负担③领土主权遭破坏④关税主权遭破坏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魏源发愤编著《海国图志》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杰出代表。

内容: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和科技发展状况.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劫难中的抗争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1月侵略者:英国、法国危害:火烧圆园明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2﹑俄国趁火打劫俄国采取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各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万平方千米。

《瑷珲条约》:时间:1858年割占领土面积:60万多平方千米割占领土范围: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3、太平军通达洋枪队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起义时间:1851年起义军:太平军地点:广西桂平金田村洋枪队领队:华尔(美)建队时间:1860年4、左宗棠收复新疆新疆危机一侵略者:中亚地区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时间:19世纪60年代二侵略者:俄国时间:1871年侵占地区:伊犁左宗棠①1876年打败阿古柏②1881年收回伊犁③1884年设新疆行省意义:维护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对新疆的开发和建设有重大作用。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篇章结构归纳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篇章结构归纳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篇章
结构归纳
第一章:人和自然
本章主要介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讲述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第二章:人与人
本章主要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包括亲情、友情、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

通过讲述人际关系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章:英雄人物
本章介绍了一些著名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

通过研究英雄人物的事迹,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第四章:情感故事
本章通过讲述一些情感故事,引发学生对情感的思考。

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情感体验。

通过研究情感故事,培养学生的
情感表达能力和情商。

第五章:社会发展
本章主要介绍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包括科技进步、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研究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培养学
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第六章:人生哲理
本章主要介绍了一些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通过研究人生哲理的
故事和名言警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人
生观。

以上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章节结构归纳,每章都涉
及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八年级上册知识结构一到四章

八年级上册知识结构一到四章

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而产生. 停止, 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传播。

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米/秒。

声音在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S= .5.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

6.乐音的三个特征:、、。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7.⑴噪声从物理学角度看是指发声体做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⑵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防碍人们正常、和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音的等级用来划分,0分贝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

9.频率低于次每秒的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次每秒的称为超声波.10.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减弱;(2)在减弱;(3)在处减弱。

声音能传递 ,声音能传递 . 11.要提高敲锣声音的响度()A.用更大的力敲锣,使锣面的振动振幅加大 B.加快敲锣的速度C.离敲锣处远一些 D.改用频率更高的锣来敲12假如跟你一墙之隔的邻居经常引吭高歌,干扰你学习和休息,下列措施无效的是()A.赶快将门窗关紧 B.用棉花塞住耳朵C.将窗打开,让空气加快流通 D.将棉毯挂在窗上13.声音的传播速度()A.只和声源有关B. 只和物质有关C. 只和温度有关D. 和物质、温度有关14.听到声音的条件是()A.只要发声体和物质B. 只要发声体和耳朵C. 只要物质和耳朵D.必须有发声体,物质和耳朵15.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的范围主要取决于()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频率C.振动的幅度D.声音的音色16.侦察兵为及早发现敌军骑兵的活动,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就能判断附近是否有敌人的骑兵,下面解释错误的是()A.马蹄踏在地上,使土地振动发出声音B.声音可以由土地传播C.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D.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17.在房间说话比在旷野里谈话听起来响亮,这是因为()A. 房间里的空气不流动B.旷野里的空气比较稀薄C.在房间里原声和回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D.以上说法都不对18.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主要是指没有改变()A.音调B.响度C.音色D.方言、土话19.“闻其声不见其人”人们往往根据说话声音就可以判断是谁在说话,这是因为不同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A.振幅 B.频率 C.响度 D.音色20.在下列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最不允许噪声干扰的是()A.电影院 B.会议室 C.医院的病房 D.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室21.关上门窗后,马路上的声音小了,这是因为()A.噪声在声源处减弱 B.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C.噪声在人耳处减弱 D.以上都有可能第二章光现象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知识框架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知识框架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知识框架第一章地球的陆地和海洋一、地球表面形态1.地球表面形态概述o地球表面形态多样,主要有陆地和海洋。

o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o陆地和海洋的比例约为2:7。

2.陆地和海洋的分布o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o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o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3.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o陆地和海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o陆地上的河流将水流入海洋,海洋上的水汽蒸发到陆地上,形成降水。

o陆地上的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海洋上的洋流可以调节全球气候。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七大洲o亚洲: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洲。

o非洲:世界上面积第二大洲,人口第二多洲。

o北美洲:世界上面积第三大洲,人口第三多洲。

o南美洲:世界上面积第四大洲,人口第四多洲。

o南极洲:世界上面积第五大洲,人口最少的洲。

o欧洲:世界上面积第六大洲,人口第五多洲。

o大洋洲:世界上面积第七大洲,人口第六多洲。

2.四大洋o太平洋: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洋。

o大西洋:世界上面积第二大的洋。

o印度洋: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洋。

o北冰洋:世界上面积最小的洋。

三、陆地地形1.地形的概念o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起伏形态。

o地形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2.主要地形类型o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

o山地:地势高耸,起伏很大。

o丘陵:地势起伏和缓,海拔较低。

o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是一个封闭的洼地。

3.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o地形影响气候、植被、水文等,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o例如,平原地区适合农业发展,山区地区适合林业发展。

四、世界主要地形区1.世界主要山脉o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的山脉,拥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o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的山脉,位于南美洲西部。

o落基山脉:北美洲西部的山脉,被称为“北美脊梁”。

o阿尔卑斯山脉:欧洲著名的山脉,拥有许多著名的滑雪胜地。

2.世界主要平原o亚马逊平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

八年级上册知识框架(1)

八年级上册知识框架(1)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5课)【内容标准】(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知识框架】第1课鸦片战争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鸦片输入中国的危害(即禁烟的原因):白银大量外流,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官吏更加腐败,军队的战斗力削弱。

因此,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

3、林则徐禁烟:①、目的: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②、经过:1839年6月3日到25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③、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

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为纪念虎门销烟,联合国确定6月3日为“国际禁烟日”,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

)▲面对毒品的危害,我们青少年应: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做到不吸毒、不贩毒,坚决与毒品犯罪作斗争。

二、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背景(原因):鸦片战争,中国军队失败。

2、时间: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①社会性质: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政治方面: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③经济上:成为外国倾销工业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材料产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④社会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⑤社会任务:中国开始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八年级上课文知识框架

八年级上课文知识框架

八年级上课文知识框架第一单元【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结构的三要素中路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新闻的三个特点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记叙的六要素东路军:较为顽强但一举击溃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一层:导语第二层:背景我军主动第三层:回顾敌军必败第四层:预言怎样阅读叙事性作品1、了解梗概:搞清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划分层次,理出线索。

3、概括段意,画出重点语句。

4、归纳中心:弄清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写。

5、分析写法:可从语言特点、结构安排、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去分析。

范例1 怎样把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主要内容?分析:1、这是一篇新闻稿。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

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

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时间兵力渡过兵力中路军安庆—芜湖20日夜—21日夜30 万30万西路军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三分之二东路军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大部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解答: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

相关知识链接:什么叫新闻?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是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

它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为目标,通过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讲解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认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第一部分:教材的总体结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古代中国的变革》、《古代东亚文明与交流》、《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两汉魏晋南北朝》、《古代中国的社会格局》、《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和《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每个单元都涵盖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和主题内容,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地展示了中国历史的进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承。

教材总体结构紧凑合理,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第二部分:单元结构和知识分布每个单元都由几个重要的主题组成,其中包括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

例如,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变革》中,学生将学习到夏商周的兴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朝与汉朝的统一和发展等。

每个主题都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脉络和演进。

知识的分布安排得很有序。

教材在每个单元内部先从整体上介绍该时期的历史背景,然后再具体分析重要事件和人物,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的发展脉络,形成对历史的全面认识。

第三部分:知识体系和思维培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教材引导学生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因果思维。

同时,教材还鼓励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读当今社会和世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每个单元都配有活动和讨论题,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评价中,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这种知识结构和体系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