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文化
中国围棋的文化介绍

中国围棋的文化介绍中国围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围棋作为一种智力竞技游戏,不仅在中国深受喜爱,也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门艺术,一种哲学的体现。
围棋起源于中国,具有超过两千五百年的历史。
据传说,围棋最早始于中国的古代文明时期,当时的人们用棋子在木板上进行对弈。
随着时间的推移,围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中国围棋以其独特的规则和策略而闻名于世界,被誉为“智慧的游戏”。
围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智力竞技游戏,更是一种思考方式的象征。
在围棋中,需要玩家通过布局、攻防、计算等手段来制胜,这需要玩家具备深思熟虑的能力。
围棋的规则简单,但变化复杂,需要玩家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围棋的对弈过程中,不仅需要玩家运用自己的智慧,还需要理解对手的意图,把握整个棋局的走势。
因此,围棋被认为是一种训练智慧和培养思维能力的良好方式。
围棋不仅仅是一种游戏,它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围棋的棋盘上有19条横线和19条竖线,共有361个交叉点,象征着宇宙的无限可能。
围棋中的黑白棋子代表着阴阳二元论,象征着天地的对立和统一。
围棋的规则中强调平衡和和谐,体现了中国哲学中的“中庸之道”和“阴阳调和”的思想。
围棋中的棋局变化无穷,每一步都需要玩家深思熟虑,这也启示着人们在生活中应该慎重思考和行动。
中国围棋文化也体现在围棋的传承和发展上。
中国围棋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围棋大师,他们不仅在围棋界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对围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围棋协会成立于1950年,致力于围棋事业的推广和普及。
中国围棋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每年都会举办各类围棋比赛和活动,吸引了众多围棋爱好者的参与。
中国围棋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围棋在东亚地区非常流行,尤其在日本和韩国有着大量的围棋爱好者和专业选手。
围棋也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在各大国际围棋比赛中,中国围棋选手屡次获得佳绩,展现了中国围棋的实力和魅力。
中华文化之围棋

6 5
其次,围棋体现了中国传统 的礼仪文化
围棋不仅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 文化
1 2
在中华文化中,围棋被赋予了丰富 的文化内涵
3 4
首先,围棋体现了中国传统 的哲学思想
围棋的布局和收官都讲究"阴阳 调和"、"天人合一",这与中国 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
4
围棋的影响
围棋的影响
围棋作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此外,在唐代,围棋 还传入朝鲜半岛,成 为了朝鲜半岛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代,围棋传Leabharlann 日 本,成为了日本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以来,围棋逐 渐走向世界,成为了 国际性的智力游戏
在日本,围棋被称为" 碁"或"本手谈",并发 展出了独特的风格和 技巧
目前,世界各地都有 大量的围棋爱好者, 每年都会举办各种规 模的围棋比赛和活动
围棋起源于中国,据史 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 时期,围棋就已经开始
流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围棋 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高雅 的智力游戏,深受文人 雅士的喜爱
2
围棋的规则
围棋的规则
1
2
3
4
围棋的规则简单而 又复杂
简单来说,围棋是 在一个19×19的棋 盘上进行对弈,双 方轮流下子,谁先 围住对方的棋子为
胜
然而,围棋的复杂 之处在于其千变万 化的策略和深奥的
总之,围棋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智力游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 特的魅力。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 宝。让我们共同关注和支持围棋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 爱这项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游戏吧!
中华围棋的发展和文化价值

中华围棋的发展和文化价值围棋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已有上千年历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围棋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演进。
1. 围棋的历史围棋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棋类游戏。
根据史书记载,围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2500年前的周朝。
最初围棋并非一种棋类游戏,而是古代将军军事训练中的一种战术教材,从而被发展成游戏。
围棋形式各异,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以棋子的形式占领对方阵地。
围棋由于是一款智力游戏,在古代被视为升官发财的手段之一。
因此,围棋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围棋已经渐入佳境,广泛流传于社会中。
2. 围棋的发展自南北朝时期围棋逐渐成为游戏活动以来,围棋的形式也逐渐丰富。
从最早的四人游戏、“试弈”(即超过两个人轮流围棋)到现今的两人对弈,围棋已经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
围棋的传播不仅仅止于中国,它还传播到了周边的亚洲区域。
自隋唐时期,围棋开始进入朝鲜半岛、日本等国家,这些国家纷纷发扬光大,让围棋成为亚洲区域内最受欢迎的棋类游戏之一。
在现代,围棋发展的趋势依旧持续不断,它已经成为国际化的棋类游戏。
在围棋的国际交流中,中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围棋水平也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得到认可。
3. 围棋的文化价值围棋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文化价值较高。
首先,围棋可以锻炼大脑、提高智商。
在游戏中,玩家需要动脑思考对方棋形、借助对方棋子的排布决定自己的行棋路线。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判断力和观察能力。
其次,围棋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无论是围棋比赛还是业余棋友之间的交流,都是有益的社交活动。
围棋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游戏,更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文化。
此外,围棋还有不同的学问之处。
在围棋的世界里,很多玄学理论和关于围棋哲学的思考也被专家或爱好者们发掘出来,并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围棋的人文内涵和新颖含义,折射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与博大深沉。
总之,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围棋向来承载着文化、历史、哲学等意义。
《校本课围棋文化》课件

围棋需要从全局出发进行思考,有助于培 养孩子的大局观和整体规划能力。
围棋蕴含着丰富的东方哲学思想,如阴阳 五行、中庸之道等,有助于孩子理解传统 文化。
围棋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科技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围棋将与 科技进一步融合,为研究和学习围棋 提供更多可能性。
国际化推广
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围 棋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将有更 广阔的国际推广空间。
围棋是一项策略性强的智力游 戏,下围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
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增强全局观念
下围棋需要从整体出发,考虑 全局,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大局
观和战略思维。
锻炼意志品质
下围棋需要耐心和毅力,有助 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抗挫能
力。
提高情商
下围棋需要懂得取舍和进退, 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情商和人际
交往能力。
围棋在学校的实践与推广
静和智慧。
围棋与艺术
围棋与书法
书法和围棋都讲究运笔、构图和气韵,两者在艺 术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围棋与绘画
围棋的布局和构思与绘画的构图和意境有着紧密 的联系,两者都追求美和和谐。
围棋与音乐
围棋的落子声音和音乐的节奏、旋律相互呼应, 给人以美的享受。
围棋与智慧
围棋与战略思维
下围棋需要具备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通过分析局面、制定战略 来取得胜利。
棋子
围棋的棋子分为黑白两色,黑方 持181枚棋子,白方持180枚棋子 。
下棋的基本规则
落子规则
黑方先行,双方轮流在棋盘交叉点上放置棋子。一旦棋子完全置于棋盘上,即 落子生根,不能再移动。
禁着点与打劫
落子后,若该位置使己方棋子处于“无气”状态,即为禁着点,不能落子。打 劫是双方反复提子和反提子的过程,此时禁止打劫的一方在打劫过程中落子。
古代中国的棋艺和围棋文化

古代中国的棋艺和围棋文化中国自古就有赛棋之风,在中国棋艺中,围棋可以算得上是最为复杂、最为高深的一门棋艺。
围棋是一种策略性游戏,它要求玩家运用良好的思维能力、卓越的判断力以及坚韧的意志力来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而围棋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历史长河中波澜壮阔,其魅力吸引了亿万民众的热爱。
一、古代中国的棋艺据史书记载,中国的棋艺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
在当时,围棋已经是一种风靡全国的游戏。
正是在当时,出现了李虎臣、苏轼等一批知名的围棋选手。
这些人的出现,为围棋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围棋渐渐成为了一种在政治、文化上都具有重大意义的游戏。
特别是在元朝时期,围棋的职业化竞技开始萌芽,并且步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阶段。
在明朝时期,已经有一批优秀的围棋家和棋手,他们为围棋的研究和普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围棋文化的发展因为围棋这种游戏要求玩家具备十分强大的思考能力和智慧,所以它可以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围棋一直都是一个与政治、文化紧密相关的领域。
比如,在元朝时期,围棋赛事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前来观看,在极大程度上带动了当时社会的活力和经济的发展。
而在正德年间,围棋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由位列高官的刘禹锡主持举办的围棋比赛更是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赞扬和鼓励。
除此之外,围棋也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喜爱的活动之一,成为了高雅文化的代表。
在这样的背景下,围棋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三、围棋文化的特点和魅力一般来说,围棋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传统韵味浓厚。
历史上,围棋就是在文人墨客们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围棋文化中,寄托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怀。
2. 技艺难度极高。
围棋是一种高智商游戏,需要玩家具备深厚的才能和精湛的技艺,因此它成为了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3. 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强。
玩围棋需要两个人或者两个组织进行对决,因此有较强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更加优秀的团队往往可以在比赛中处于主导地位。
围棋文化

围棋文化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的围棋,是我国古人所喜爱的娱乐竞技活动,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棋类。
围棋文化围棋,在我国古代称为“弈”,在整个古代棋类中可以说是棋之鼻祖,相传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据《世本》所言,围棋为尧所造。
晋张华在《博物志》中亦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了。
三国时的曹操、孙策、陆逊等都是疆场和棋枰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
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棋经》载明当时的围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
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的兴起,导致文人学士以尚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
统治者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
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现在围棋分为“九段”即源于此。
唐宋时期,对弈之风遍及全国。
这时的围棋,已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
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娱乐项目。
唐代“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
所谓棋待诏,就是唐翰林院中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
当时,供奉内廷的棋待诏,都是从众多的棋手中经严格考核后入选的。
他们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艺,故有“国手”之称。
从唐代始,昌盛的围棋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渐走出国门。
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团将围棋带回,围棋很快在日本流传。
除了日本,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高丽、新罗也同中国有来往。
《新唐书•东夷传》中就记述了唐代围棋高手杨季鹰与新罗棋手对弈的情形,说明当时新罗的围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明清两代,棋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其表现之一就是流派纷起。
各门派风格各异,布局攻守侧重不同,但皆为当时名手。
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期为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
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使得围棋游艺更进一步得到了普及。
围棋文化常识20条

围棋文化常识20条1. 围棋术语“举棋不定”最早出自《左传》,用于比喻政治上的优柔寡断。
(围棋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十分流行了)2.弈秋是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围棋高手,被后人称为“棋道鼻祖”。
3. 在先秦文献《世本》中涉及到有关围棋起源早早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4.最早将围棋与军事结合起来的是东汉的马融,他在《围棋赋》中就将围棋视为小战场,把下围棋当作用兵作战,"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
"5.“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除了以诗赋名著于世外,同时又是一个围棋专家。
传闻他对于围棋的盘式,着法有着过不不忘的能力。
6.唐代“棋待诏”的设立(官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种制度大大提高了棋手的社会地位,对围棋的推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与唐朝的帝王多爱好围棋密不可分。
7.严德甫、晏天章合撰的《玄玄棋经》出自于元朝,其死活棋势构思精巧,着法高妙,在日本有很大的影响。
8.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的双子星座范西屏、施定庵皆被誉为“棋圣”,他们留下来的《当湖十局》可谓是绝妙千古,诚为座子制时棋艺的顶峰。
9.著名棋手陈祖德九段称得上是六十年代中国围棋的巨匠,他首次在对子条件下战胜日本九段,并创造了驰名中外的“中国流”著有极高价值。
10.富士通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是世界上最早举办的国际职业围棋比赛。
该赛事于1988年创办,每年举行一次,到2011年24届后停办。
11.座子制指的是中国古代围棋对弈形式:(1)先在棋盘上放四个座子,就是两黑两白放在对角星的位置上;(2)古代围棋规则规定白棋先行;(3)古代围棋规则规定要还棋头;(4)古代围棋规则没有贴目,任何一方到181子就算获胜;12.中日韩是现代围棋的三大支柱,中国大陆围棋规则是数子法,日本围棋规则和韩国围棋规则是数目法,中国台湾应氏围棋规则(应氏规则)和智运围棋规则(2008世界智力运动会围棋规则)采用的是计点制度。
13.棋手围棋水平的高低用段位和级位来区分,从低到高分别为:业余级位,业余段位,职业段位。
围棋的传统文化

围棋的传统文化围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棋艺,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
围棋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不仅是一项智力游戏,更是一种艺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围棋起源于中国,源远流长,被誉为"棋中之王"。
围棋的传统文化体现在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上。
围棋棋盘上的黑白对弈,象征着阴阳交融、五行相生的哲学理念。
在围棋的世界里,黑白两色的对弈,体现了生命和死亡、胜利和失败的对立统一,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围棋的棋盘如同人生的舞台,每一步着子都蕴含着智慧和谋略,教导着人们如何在人生道路上行走。
围棋的传统文化还体现在其对待对手的态度上。
围棋是一项对抗性的游戏,但在对弈过程中,对手之间互相尊重、礼貌待人是围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棋棋手在对弈中要坦诚相待,尊重对手的智慧和努力,即便是失败也要学会接受,虚心求教。
围棋的传统文化强调团结、友爱、互助,倡导着人们在竞争中保持风度,不忘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围棋的传统文化还体现在其对于智慧和思维的培养上。
围棋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智力游戏,它不仅考验着棋手的计算能力和谋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棋手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围棋的对弈需要棋手深思熟虑,善于分析形势,灵活应对局势变化,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人们的智慧品质。
总的来说,围棋的传统文化是一种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文化形式,它不仅是一种智力游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围棋的传统文化通过对棋局的思考、对对手的尊重、对智慧的追求,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围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对一种传统游戏形式的保护,更是对一种智慧传统的传承和弘扬,希望围棋的传统文化能够在当今社会发扬光大,为人们的智慧与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棋与文化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专业:软件工程
年级:2009级
课程名称:围棋与文化
学号:2009242029
姓名:宋健
浅谈围棋文化
围棋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有趣的竞技运动,而且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它广阔、深通的内涵,已经构成一个独特的文化形态,可以称之为围棋文化。
人们常常说,围棋博大精深,而“博”在何处,“深”在哪里,这都可以在围棋文化中找到答案。
围棋文化以技艺学为主干,以方法学为灵魂,在对弈,心理、棋手道德、文学表现、围棋与政治、经济发展关系……等等多方面显示了丰富深逻的内容。
我们的祖先在发展围棋竞技的同时,十分注意围棋文化理论的总结和概括,两千年来,历代高手名家,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概括了精辟的理论,留下了许多光辉的“棋经”“棋诀”,成为围棋文化宝贵的思想遗产。
南朝《述异记》有载,晋樵夫王质,入石室山,观二童子下棋,不觉斧烂柯矣。
“质归故里,已及百岁,无复当时之人”。
这个烂柯的故事,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棋事,古人有很多关于烂柯的诗句,传颂着其中的围棋精神。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中包涵着中国文化内涵与围棋文化内涵相通的地方。
从品悟的角度来讲,我们还可以从国画中看出道家的精神,围棋的影响所在。
写意的国画讲神似而不是形似,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就在这似与不似之间,让人们得以展开想象的空间,得到深刻的
启示。
在以山水、花鸟为主的中国画里,常常会有一个人,坐在那里欣赏自然美,参悟超越天人的妙道,实际上这里可以体现中老子“道法自然”的味道。
又如“踏花归去马蹄香”的传说,那蹄印上翩翩飞舞的几只蝴蝶,正是启示和想象的杰出代表。
从国画那些若有若无忽远忽近的启示中,我们可以联想到围棋的棋形变化,那些棋形或轻灵,或厚重,或宏阔,或端凝,整盘棋连在一起,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其中的意义犹如“远处渺茫的歌声”,其中的意象可闻可不闻,天道可见可不见,机理可言可不言。
徐渭那样的大画家,对围棋也是情有独钟,本文开篇所引的那首诗,名字就是《题王质烂柯图》。
关于烂柯,宋代郑思肖有《烂柯图》,明代张以宁有《烂柯山图》,徐渭有《王质烂柯图》,清丁光鹏的《烂柯仙迹图》,画家们挺喜欢那烂了的斧柄。
杜甫的名句“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云雨疏帘中,一局棋若隐若现。
苏轼曾说此句可画,但是就怕画不成,因为倘若画不出那意境,不画也罢。
道教要讲修道成仙,围棋也成为仙家之物,棋枰之上充满仙机,围棋和神仙的关系密切。
围棋的传说中便有许多仙人棋手的故事,比如前面说的烂柯,还有唐朝王积薪蜀中遇神仙婆媳,八仙之中的何仙姑、吕洞宾就擅棋,武当张真人和骊山老母的棋事等等。
而这一切,正是和道教的影响密不可分。
不仅仅神仙擅棋,道士们修道,也要借助围棋,传说全真教的马钰就是从棋枰对局中悟出了抱守持一的仙道修真要旨。
佛家讲顿悟,围棋讲感觉,棋理佛理相通,围棋也是佛门弟子的爱好。
手谈二字,就是高僧支道林命名的。
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也是此道高手,下棋讲究美感,是个求道派,如同今日之日本唯美的大竹英雄,与人下棋,“拾敌死子,空处如龙凤形”。
唐朝的高僧一行本不会下棋,有一次看当时第一高手王积薪与人对弈,看罢一局后,竟然能和王积薪匹敌,并说,“此但争先耳,若年贫道四句乘除语,则人人为国手”。
棋理禅理相通,境界达到高妙之时,二者是互通的。
崇佛的梁武帝,号称中国的围棋皇帝,棋至逸品。
黑白世界犬牙交错,变化莫测,生中有死,死中有生,正是佛门弟子堪破生死的好借助。
明朝的中峰和尚有谒,“俗谛事黑子,真谛是白子,十八界内,夺用争先。
平地起是非,终难逃生死,纵教看得眼睛穿,翻转棋盘都不是。
”
说到这里,人们会问,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者构成根本,前面谈了道家、道教,释家与围棋的关系,那么儒家呢?
应该说儒家对围棋的看法,不过是小艺耳。
《论语.阳货》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了,你要是实在没事干,还不如去玩玩六搏、围棋,也比无所事事强。
宋儒们的解释就是“圣人非教人博弈也,所以甚言无所用心之不可尔。
”孟子更是把“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当作是不孝之一。
也就是说,在儒家眼里,围棋,就是奇技淫巧一类的玩意,不值得提倡,玩玩可以。
儒家所谈的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不包括弈。
不过,围棋却传说是由尧造出来的,史称“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尧,那是什么人?儒家所称颂的圣人啊,圣人怎么会搞
这些奇技淫巧一类的玩意呢?于是有儒者很不平,出来辟谣,唐朝的著名文人皮日休就说,围棋有害诈争伪之道,应该是战国纵横家们搞的,尧那那样有仁义礼信智的圣人,怎么能搞这些玩意?汉朝的大儒贾谊则大声抨击,“失礼迷风,围棋是也”。
南朝的《颜氏家训》说起围棋,也说“不可常也”。
不过,其后的儒者,没这么着急,北宋时期的儒者大多不想前人那么严肃,对待围棋就温和了许多,比如那个一本正经的拗相公王安石,“每与人对局,未尝致思,随手疾应。
觉其势将败,便敛之,谓人曰:本图适性忘虑,反苦思劳神,不如且已。
”这就是将围棋当作一种适情游戏罢了,他也经常下棋,但是估计棋艺不怎么样,眼看快要输了,就葫芦了,自己还振振有词,玩嘛,别那么费神。
实际上这里所表达的态度就是,只要不为其所惑,玩玩无所谓。
说了这么多,实际上,围棋这种小小的博弈游戏,已经被众多喜爱它的人,依照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赋予了各种意义,它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世界的方方面面,到处都有围棋的影子,到处都有参悟的玄机。
烂柯之中,未尝不蕴涵着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人生理想。
人生如棋,有进有退;棋如人生,胜负寻常。
闲敲棋子中,一局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