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第12章习题解答

大学物理第12章习题解答

第十二章 习题答案12.1 选择题(1) 对位移电流,下述四种说法哪个正确( )A. 位移电流是由线性变化磁场产生的.B. 位移电流是指变化的电场.C. 位移电流的热效应服从焦耳-楞次定律.D. 位移电流的磁效应不服从安培环路定理.(2) 空气中有一无限长金属薄壁圆筒,在表面上沿圆周方向均匀地流着一层随时间变化的面电流i (t),则( )A. 圆筒内均匀地分布着变化磁场和变化电场.B. 任意时刻通过圆筒内假象的任一球面的磁通量和电通量均为零.C. 沿圆筒内任意闭合环路上电场强度的环流为零.D. 沿圆筒外任意闭合环路上磁感应强度的环流不为零.(3) 如图12.1(3)所示为一充电后的平行板电容器,A 板带正电,B 板带负电,开关K 合上时,A 、B 板间位移电流的方向为(按图上所标x 轴正方向回答)A .x 轴正向B .x 轴负向C .x 轴正向或负向D .不确定 题12.1(3)图 答案:(1) B, (2)B, (3)B.12.2 填空题1. S t B l E L S d d ⋅⋅⎰⎰∂∂-= ① 0d =⎰⋅S B S ②S t D I l H S L i d d ⋅⋅⎰⎰∑∂∂+= ③试判断下列结论是否包含于或等效于哪一个麦克斯韦方程式的.将确定的方程式用代号填在相应结论的空白处.(1) 变化的电场一定伴随有磁场__________________.(2) 变化的磁场一定伴随有电场__________________.(3) 磁感线是无头无尾的闭合曲线________________.2.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 为20 μF ,两板上的电压变化率V/s 105.1d d 5⨯=tU ,则该平行板电容器中的位移电流为____________.3.一空气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是半径为R 的圆形导体片,在充电时,板间电场强度的变化率为tE d d .若略去边缘效应,则两板间的位移电流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③①②, (2)3 A, (3)20R dt dE πε12.3 圆柱形电容器内、外导体截面半径分别为R 1和R 2(R 1 <R 2) ,中间充满介电常数为ε的电介质.当两极板间的电压变化率为k tU =d d 时(k 为常数),求介质内距圆柱轴线为r 处的位移电流密度.解:设圆柱形电容器内、外导体单位长度分别带有±λ的电量,由高斯定理⎰==⋅l rl D S d D λπ2 内、外导体间的电位移矢量r D πλ2=;电场强度rD E πελε2== 内、外导体间的电势差:12ln 2221R R dr r l d E U R R πελπελ==⋅=⎰⎰ ∴ 12ln 2R R U πελ= 电位移矢量:R R e R R r U e r D 12ln 2επλ== ∴ 介质内距离圆柱轴线为r 处的位移电流密度R R d e R R r k e dt dU R R r t D j 1212ln ln εε==∂∂= 12.4 (1)试证明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位移电流可写为tU C I d d d =,其中C 是电容器的电容,U 是两极板间的电势差.(2)要在1.0 μF 的电容器内产生1.0 A 的位移电流,加在电容器上的电压变化率应是多大?解:(1) 平行板电容器:d U E D εε== 电容:d SC ε= 由位移电流定义:()dt dU C CU dt d d U S dt d dt dD SS j I d d ==⎪⎭⎫ ⎝⎛===ε 得证。

机械课后习题答案第12章习题及解答

机械课后习题答案第12章习题及解答

(2) 由表 14.8 查得 fT=0.95,载荷负荷平稳,由表 14.9 查得 fF=1.0,对球轴承取=3, 对
滚子轴承=10/3。将以上有关数据代入下式
Lh
106 60n
fT C fPF
对球轴承
Lh
106 0.95 22800 3 60 1000 5880
833.1
h,
不满足要求,
再选 6408 (Cr=50200, C0r=37800),得
T 9.55106 P 9.55106 2.6 64661.4 N·mm
n
384
Ft 2T1 129322.8 2917.5 N d1 44.326
Fr 1107.5 N
Fa 864.2 N
(2) 计算轴向力
R2V=457.98 R1V=649.5 R1H= R2H =1458.75
由机械零件设计手册得 30307 圆锥滚子轴承的 Cr=71200 N, C0r=50200 N , Y = 1.9, e=0.31 表 14.12 可知圆锥滚子轴承轴承的内部轴向力 SA、SB 为
S1= R1/2Y=584/(2×1.9)=153.6 N S2= R2/2Y=1776/(2×1.9)=467.4 N
h
所选轴承型号为 N410 合适。
12.15一齿轮轴由一对 30206 轴承支承,支点间的跨距为 200 mm,齿轮位于两支点的中央。
已知齿轮模数 mn=2.5 mm,齿数 z1=17,螺旋角=16.5,传递功率 P=2.6 kW,齿轮轴
的转速 n=384r/min。试求轴承的额定寿命。
解: (1) 计算齿轮的作用力
每个轴承的径向载荷 R=5880 N,载荷平稳,工作温度 t=125C,预期寿命 Lh=5000 h,

第12章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案例

第12章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案例
3%-8%-110%×(0.3%+0.5%)]}/6.15 =231.47美元/打
发盘操作
操作要求 请根据客户来函要求,写一封发盘信函电,
告知对方基本交易条件。发盘有效期为十天。 交易的基本条件:保险按发票金额加成 10%投保一切险及战争险;支付方式为即 期信用证。装运期为六月底前装运。
发盘操作
229.18
231.47
T503
white
110×100× 50
135
125
206.71
229.18
231.47
Terms of Packing: 4DOZ in one carton and then in 20’container. Terms of Shipment: before the end of May. Terms of Payment: L/C payable by draft at sight. Terms of Insurance: for 110% of the invoice value, against All Risks & War Risk as per P.I.C.C. dated 01/01/1981. Our quotation remains valid for ten days.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favorable news. Yours sincerely, Tom Wang Sales Manager
金率-预期利润率) =[(1107.6923+23.7222)/(1-3%-
6%)]/6.15 =1131.4145/0.91/6.15 =202.16美元/打
还价核算操作
CFRC3=(实际成本+国内费用+出口运费)/(1-佣金 率-预期利润率)

第12章 习题(带答案)

第12章 习题(带答案)

9、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时( A C P=MR=MC; P>MR=MC;
10、完全垄断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为直线时,边际收益曲线也是直线。边际收益曲线的 斜率为平均收益曲线斜率的( A )。 A 2 倍; B 1/2 倍; C 1 倍; D 4 倍。
11、若一个管理机构对一个垄断厂商的限价正好使经济利润消失,则价格要等于( C )。 A C 边际收益; 平均成本; B D D B D 边际成本; 平均可变成本。 )。 取得最大利润; 上述情况都可能发生。 D )。
dTC 2Q 40 . dQ
该厂商实行三级价格歧视时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可以写为 MR1=MR2=MC. 于是: 关于第一个市场: 根据 MR1=MC,有: 120-20Q1=2Q+40 关于第二个市场: 根据 MR2=MC,有: 7Q2=10 即 22Q1+2Q2=80
1 1 ),得 116=138( 1 )解得 ed ≈6 ed ed
所以,厂商长期均衡时主观需求曲线 d 上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 ed ≈6. (3)令该厂商的线性的主观需求 d 曲线上的需求的函数形式 P=A-BQ,其中,A 表示该线 性需求 d 曲线的纵截距,-B 表示斜率.下面,分别求 A 值和 B 值. 根据线性需求曲线的点弹性的几何意义,可以有 ed
A.如果在某一行业中存在许多厂商,则这一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B.如果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则这一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C.如果行业中所有厂商生产相同的产品,且厂商的数目大于 1,则这个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D.如果某一行业中有不止一家厂商,他们都生产相同的产品,都有相同的价格,则这个市场 是完全竞争的 2、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 A 向下倾斜的; A )。 B 向上倾斜的;

无机化学(上册):第12章 氧化还原与电化学 习题与答案

无机化学(上册):第12章 氧化还原与电化学 习题与答案

第12章氧化还原与电化学习题与详细答案1.计算下列化合物中右上角带“*”元素的氧化态:KCl*O3,NaCl*O,H2O*2,O*3,S*8,C*60,KO*2,Na2S*2O3,Cr*2O72-,S*4O62-,N*H4+,N*2H4,Fe*3O4,Ni*(CO)4,Na[Co*(CO)4],H[Mn*(CO)5],[Fe*(CN)6]4-,[Fe(N*CS)6]3-.解:+5 +1 -1 0 0 0 -½ +2 +6 +2.5 -3KCl*O3,NaCl*O,H2O*2,O*3,S*8,C*60,KO*2,Na2S*2O3,Cr*2O72-,S*4O62-,N*H4+,-2 +8/3 0 -1 -1 +2 -3N*2H4,Fe*3O4,Ni*(CO)4,Na[Co*(CO)4],H[Mn*(CO)5],[Fe*(CN)6]4-,[Fe(N*CS)6]3-.2.用“氧化数法”配平以下列各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8)-(15)同时用“离子-电子法”配平:(1)AgNO3(s) → Ag(s) + NO2(g) + O2(g)(2)(NH4)2Cr2O7(s) → N2(g) + Cr2O3(s)(3)H2O2(aq) → H2O(l) + O2(g)(4)Cu(s) + HNO3(稀)→ Cu(NO3)2 + NO(g)(5)CuS(s) + HNO3(浓)→ CuSO4 + NO2(g)(6)H2S(g) + H2SO4(浓)→ S(s) + SO2(g)(7)C(s) + H2SO4(浓)→ CO2(g) + SO2(g) + H2O(8)SO2(g) + MnO4-→ Mn2+ + SO42-(9)Cr2O72- + H2O2→ Cr3+ + O2(g)(10)CrO42- + CN-→ Cr(OH)3(s) + OCN-(11)Cl2(g) + CN- + OH-→ Cl- + OCN-(12)I2(s) + OH-→ I- + IO3-(13)I- + IO3-→ I2(s) + H2O(14)I2(s) + S2O32-→ I- + S4O62-(15)NaBiO3(s) + Mn2+ + H+→ Bi3+ + MnO4-解:(1)氧化数+1 +5 -2 0 +4 -2 02 AgNO3(s) = 2 Ag(s) + 2 NO2(g) + O2(g)(2)(NH4)2Cr2O7(s) = N2(g) + Cr2O3(s) + 4 H2O(3)2 H2O2(aq) = 2 H2O(l) + O2(g)(4)3 Cu(s) + 8 HNO3(稀)= 3 Cu(NO3)2 + 2 NO(g) + 4 H2O(5)CuS(s) + 8 HNO3(浓)= CuSO4 + 8 NO2(g) + 4 H2O(6)H2S(g) + H2SO4(浓)= S(s) + SO2(g) + 2 H2O(7)C(s) + 2 H2SO4(浓)→ CO2(g) + 2 SO2(g) + 2 H2O(8)“氧化数法”:5 SO2(g) + 2 MnO4- + 2 H2O = 2 Mn2+ + 5 SO42- + 4 H+“离子-电子法”:5 SO2(g) + 10 H2O = 5 SO42- + 20 H+ + 10 e2 MnO4- + 10 e + 16 H+ = 2 Mn2+ + 5 SO42-两式相加,得:5 SO2(g) + 2 MnO4- + 2 H2O = 2 Mn2+ + 5 SO42- + 4 H+(9)“氧化数法”:Cr2O72- + 3 H2O2 + 8 H+ = 2 Cr3+ + 3 O2(g) + 7 H2O“离子-电子法”:3 H2O2 = 3 O2(g) + 6 H+ + 6 eCr2O72- + 14 H+ + 6 e = 2 Cr3+ + 7 H2O两式相加,得:Cr2O72- + 3 H2O2 + 8 H+ = 2 Cr3+ + 3 O2(g) + 7 H2O (10)“氧化数法”:2 CrO42- + 3 CN- + 5 H2O = 2 Cr(OH)3(s) + 3 OCN- + 4 OH-“离子-电子法”:3 CN- + 6 OH- = 3 OCN- + 3 H2O + 6 e2 CrO42- + 8 H2O + 6 e = 2 Cr(OH)3(s) +10 OH-两式相加,得:2 CrO42- + 3 CN- + 5 H2O = 2 Cr(OH)3(s) + 3 OCN- + 4 OH- (11)“氧化数法”:Cl2(g) + CN- + 2 OH- = 2 Cl- + OCN- + H2O“离子-电子法”:CN- + 2 OH- = OCN- + H2O + 2 eCl2(g) + 2 e = 2 Cl- + H2O两式相加,得:Cl2(g) + CN- + 2 OH- = 2 Cl- + OCN- + H2O(12)“氧化数法”:3 I2(s) + 6 OH- = 5 I- + IO3- + 3 H2O“离子-电子法”:I2(s) + 12 OH- = 2 IO3- + 6 H2O + 10 e5 I2(s) + 10 e = 10 I-两式相加,约简系数,得:3 I2(s) + 6 OH- = 5 I- + IO3- + 3 H2O(13)“氧化数法”:5 I- + IO3- + 6 H+ = 3 I2(s) + 3 H2O“离子-电子法”:10 I- = 5 I2(s) + 10 e2 IO3- + 12 H+ + 10 e = I2(s) + 6 H2O两式相加,约简系数,得:5 I- + IO3- + 6 H+ = 3 I2(s) + 3 H2O(14)“氧化数法”:I2(s) + 2 S2O32- = 2 I- + S4O62-“离子-电子法”:2 S2O32- = S4O62- + 2 eI2(s) + 2 e = 2 I-两式相加,得:I2(s) + 2 S2O32- = 2 I- + S4O62-(15)“氧化数法”:5 NaBiO3(s) + 2 Mn2+ + 14 H+ = 5 Bi3+ + 5 Na+ + 2 MnO4- + 7 H2O “离子-电子法”:2 Mn2+ + 8 H2O= 2 MnO4- + 16 H+ + 10 e5 NaBiO3(s) + 30 H+ + 10 e = 5 Bi3+ + 5 Na+ + 15 H2O两式相加,得:5 NaBiO3(s) + 2 Mn2+ + 14 H+ = 5 Bi3+ + 5 Na+ + 2 MnO4- + 7 H2O 3.含氰(CN-)工业废水可以用漂白粉[有效成份Ca(ClO)2]或氯气或H2O2在碱性介质中进行氧化处理后排放,写出各反应方程式。

管理学基础第十二章自测答案

管理学基础第十二章自测答案

管理学基础第十二章自测答案国开管理学基础章节自测第12章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能够有效发现计划与计划实施之间差距的管理环节是()。

正确答案是:控制2.控制是一种动态的、适时的信息()过程。

正确答案是:反馈3.在黄金首饰加工企业,管理者通过电子监测仪检查进出车间的每一个人,以便控制黄金的流失。

在这里,电子监测仪就是控制的()。

正确答案是:媒体4.企业将2022年本企业的历史最高利润额作为本年度的利润指标,这在控制标准中属于()。

正确答案是:历史标准5.单位制定的年终考核指标中有一条“工作要认真负责”,这样的标准不符合控制标准的()要求。

正确答案是:可检验性二、多选题1.企业中应当承担控制职责的人员包括()。

正确答案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企业基层管理人员2、按照控制对象的范围,可以将控制分为()等类型。

正确答案是:全面控制,局部控制3.有效的现场控制,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下列()。

正确答案是:较高素质的管理者,下属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适当的授权4.控制系统是指由()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管理系统。

正确答案是:控制主体,控制客体,控制信息,控制措施5、用于衡量工作绩效的各种信息应满足()等方面的要求。

正确答案是:及时性,可靠性,经济适用性三、判断题1.控制工作只是上级主管人员或主要是中层主管人员的职责。

()正确答案是“错”。

2.对于当前管理过程而言,控制有利于组织少走弯路,降低偏差对组织效率产生的负面影响。

()正确答案是“对”。

3.前馈控制实际上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控制。

()正确答案是“错”。

4.控制客体即控制对象,即组织中的人。

()正确答案是“错”。

5.一般来说,高层管理人员主要从事例外性的、非程序性和重大的程序性控制活动,而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集中从事例行的、程序性的控制活动。

()正确答案是“对”。

吉林导游基础知识第12章辽河之源辽源市

吉林导游基础知识第12章辽河之源辽源市

[单选题]1.辽源市特有的标(江南博哥)志是()。

A.锁龙亭B.牡丹亭C.龙石亭D.风动亭(江南博哥)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辽源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是吉林省辖市,地处长白山余脉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带,因东辽河发源于此而得名。

利用自然风源制成的风动亭是辽源市特有的标志。

[单选题]2.辽源历史比较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青铜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是满清重要发祥地之一,清代被辟为皇家()。

A.索岳尔济围场B.盛京围场C.南苑围场D.吉林围场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辽源历史比较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青铜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是满清重要发祥地之一,清代被辟为皇家“盛京围场”。

清太祖努尔哈赤灭叶赫部后,因西丰境内山岭崇峻、森林茂密、禽兽群集,人烟稀少,遂于公元1619年辟为“西丰围场”。

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建立清王朝,将现沈阳改为陪都,称“盛京”,管理东北地方。

此后将长白山及其附近地区,视为满清列祖列宗兴邦建业的发祥地,不可亵读。

因此,康熙、乾隆两朝,将上述地区辟为围场,于1644年统归盛京管辖,称“盛京围场”。

[单选题]3.“盛京围场”全境包括现今海龙、辉南、东丰、东辽(西安县)西丰等5县,共划105围,其中有东丰()。

A.20围B.22围C.9围D.35围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盛京围场”全境包括现今海龙、辉南、东丰、东辽(西安县)西丰等5县,共划105围。

因“盛京围场”开禁设治时间先后不同及以流水分界,各县所属的围数多少不一。

海龙、辉南20围,东丰22围,西安9围,西丰35围半(惯称37围),此外还有界线不清的18围。

[单选题]4.()被古人认为是主管文运之神,掌管着文人功名成败的命运。

A.魁星B.开阳C.瑶光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为魁,组成北斗七星的“斗”,柄状三星分别是——玉衡、开阳、瑶光。

“魁星”被古人认为是主管文运之神,掌管着文人功名成败的命运。

辽源魁星楼建在龙首山的最高山峰,楼高69米,当时的西安(辽源)文人书生有时间都愿意一睹魁星楼的风采。

大学物理 第十二章 课后答案

大学物理 第十二章 课后答案

习题十二12-1 某单色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其频率、波速、波长是否变化?怎样变化?解: υ不变,为波源的振动频率;n n 空λλ=变小;υλn u =变小.12-2 在杨氏双缝实验中,作如下调节时,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将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 (1)使两缝之间的距离变小;(2)保持双缝间距不变,使双缝与屏幕间的距离变小; (3)整个装置的结构不变,全部浸入水中; (4)光源作平行于1S ,2S 联线方向上下微小移动; (5)用一块透明的薄云母片盖住下面的一条缝.解: 由λd D x =∆知,(1)条纹变疏;(2)条纹变密;(3)条纹变密;(4)零级明纹在屏幕上作相反方向的上下移动;(5)零级明纹向下移动.12-3 什么是光程? 在不同的均匀媒质中,若单色光通过的光程相等时,其几何路程是否相同?其所需时间是否相同?在光程差与位相差的关系式∆λπϕ∆2=中,光波的波长要用真空中波长,为什么?解:nr =∆.不同媒质若光程相等,则其几何路程定不相同;其所需时间相同,为C t ∆=∆.因为∆中已经将光在介质中的路程折算为光在真空中所走的路程。

12-4 如题12-4图所示,A ,B 两块平板玻璃构成空气劈尖,分析在下列情况中劈尖干涉条纹将如何变化?(1) A 沿垂直于B 的方向向上平移[见图(a)]; (2) A 绕棱边逆时针转动[见图(b)].题12-4图解: (1)由l 2λθ=,2λke k =知,各级条纹向棱边方向移动,条纹间距不变; (2)各级条纹向棱边方向移动,且条纹变密.12-5 用劈尖干涉来检测工件表面的平整度,当波长为λ的单色光垂直入射时,观察到的干涉条纹如题12-5图所示,每一条纹的弯曲部分的顶点恰与左邻的直线部分的连线相切.试说明工件缺陷是凸还是凹?并估算该缺陷的程度.解: 工件缺陷是凹的.故各级等厚线(在缺陷附近的)向棱边方向弯曲.按题意,每一条纹弯曲部分的顶点恰与左邻的直线部分连线相切,说明弯曲部分相当于条纹向棱边移动了一条,故相应的空气隙厚度差为2λ=∆e ,这也是工件缺陷的程度.题12-5图 题12-6图12-6 如题12-6图,牛顿环的平凸透镜可以上下移动,若以单色光垂直照射,看见条纹向中 心收缩,问透镜是向上还是向下移动?解: 条纹向中心收缩,透镜应向上移动.因相应条纹的膜厚k e 位置向中心移动.12-7 在杨氏双缝实验中,双缝间距d =0.20mm ,缝屏间距D =1.0m ,试求: (1)若第二级明条纹离屏中心的距离为6.0mm ,计算此单色光的波长; (2)相邻两明条纹间的距离.解: (1)由λk d Dx =明知,λ22.01010.63⨯⨯=,∴ 3106.0-⨯=λmm oA 6000=(2) 3106.02.010133=⨯⨯⨯==∆-λd D x mm12-8 在双缝装置中,用一很薄的云母片(n=1.58)覆盖其中的一条缝,结果使屏幕上的第七级明条纹恰好移到屏幕中央原零级明纹的位置.若入射光的波长为5500oA ,求此云母片的厚度.解: 设云母片厚度为e ,则由云母片引起的光程差为 e n e ne )1(-=-=δ按题意 λδ7=∴610106.6158.1105500717--⨯=-⨯⨯=-=n e λm 6.6=m μ 12-9 洛埃镜干涉装置如题12-9图所示,镜长30cm ,狭缝光源S 在离镜左边20cm 的平面内,与镜面的垂直距离为2.0mm ,光源波长=λ7.2×10-7m ,试求位于镜右边缘的屏幕上第一条明条纹到镜边缘的距离.题12-9图解: 镜面反射光有半波损失,且反射光可视为虚光源S '发出.所以由S 与S '发出的两光束到达屏幕上距镜边缘为x 处的光程差为 22)(12λλδ+=+-=D x dr r第一明纹处,对应λδ=∴25105.44.0250102.72--⨯=⨯⨯⨯==d Dx λmm 12-10 一平面单色光波垂直照射在厚度均匀的薄油膜上,油膜覆盖在玻璃板上.油的折射率为1.30,玻璃的折射率为1.50,若单色光的波长可由光源连续可调,可观察到5000 oA 与7000 oA 这两个波长的单色光在反射中消失.试求油膜层的厚度. 解: 油膜上、下两表面反射光的光程差为ne 2,由反射相消条件有λλ)21(2)12(2+=+=k k k ne ),2,1,0(⋅⋅⋅=k ①当50001=λoA 时,有2500)21(21111+=+=λλk k ne ②当70002=λoA 时,有3500)21(22222+=+=λλk k ne ③因12λλ>,所以12k k <;又因为1λ与2λ之间不存在3λ满足 33)21(2λ+=k ne 式即不存在 132k k k <<的情形,所以2k 、1k 应为连续整数,即 112-=k k ④ 由②、③、④式可得:51)1(75171000121221+-=+=+=k k k k λλ得 31=k2112=-=k k可由②式求得油膜的厚度为67312250011=+=n k e λoA12-11 白光垂直照射到空气中一厚度为3800 oA 的肥皂膜上,设肥皂膜的折射率为1.33,试问该膜的正面呈现什么颜色?背面呈现什么颜色? 解: 由反射干涉相长公式有λλk ne =+22 ),2,1(⋅⋅⋅=k得122021612380033.14124-=-⨯⨯=-=k k k ne λ2=k , 67392=λoA (红色)3=k , 40433=λ oA (紫色)所以肥皂膜正面呈现紫红色.由透射干涉相长公式 λk ne =2),2,1(⋅⋅⋅=k所以k k ne 101082==λ当2=k 时, λ =5054oA (绿色)故背面呈现绿色.12-12 在折射率1n =1.52的镜头表面涂有一层折射率2n =1.38的Mg 2F 增透膜,如果此膜适用于波长λ=5500 oA 的光,问膜的厚度应取何值?解: 设光垂直入射增透膜,欲透射增强,则膜上、下两表面反射光应满足干涉相消条件,即λ)21(22+=k e n ),2,1,0(⋅⋅⋅=k ∴222422)21(n n k n k e λλλ+=+=)9961993(38.14550038.125500+=⨯+⨯=k k oA令0=k ,得膜的最薄厚度为996oA . 当k 为其他整数倍时,也都满足要求.12-13 如题12-13图,波长为6800oA 的平行光垂直照射到L =0.12m 长的两块玻璃片上,两玻璃片一边相互接触,另一边被直径d =0.048mm 的细钢丝隔开.求: (1)两玻璃片间的夹角=θ?(2)相邻两明条纹间空气膜的厚度差是多少? (3)相邻两暗条纹的间距是多少?(4)在这0.12 m 内呈现多少条明条纹?题12-13图解: (1)由图知,d L =θsin ,即d L =θ故43100.41012.0048.0-⨯=⨯==L d θ(弧度)(2)相邻两明条纹空气膜厚度差为7104.32-⨯==∆λe m(3)相邻两暗纹间距641010850100.421068002---⨯=⨯⨯⨯==θλl m 85.0=mm (4)141≈=∆l LN 条12-14 用=λ5000oA 的平行光垂直入射劈形薄膜的上表面,从反射光中观察,劈尖的 棱边是暗纹.若劈尖上面媒质的折射率1n 大于薄膜的折射率n (n =1.5).求: (1)膜下面媒质的折射率2n 与n 的大小关系;(2)第10条暗纹处薄膜的厚度;(3)使膜的下表面向下平移一微小距离e ∆,干涉条纹有什么变化?若e ∆=2.0 μm ,原来的第10条暗纹处将被哪级暗纹占据?解: (1)n n >2.因为劈尖的棱边是暗纹,对应光程差2)12(22λλ+=+=∆k ne ,膜厚0=e 处,有0=k ,只能是下面媒质的反射光有半波损失2λ才合题意;(2)3105.15.12500092929-⨯=⨯⨯==⨯=∆n e n λλmm (因10个条纹只有9个条纹间距)(3)膜的下表面向下平移,各级条纹向棱边方向移动.若0.2=∆e μm ,原来第10条暗纹处现对应的膜厚为)100.2105.1(33--⨯+⨯='∆e mm21100.55.12105.3243=⨯⨯⨯⨯='∆=∆--n e N λ现被第21级暗纹占据.12-15 (1)若用波长不同的光观察牛顿环,1λ=6000oA ,2λ=4500oA ,观察到用1λ时的第k 个暗环与用2λ时的第k+1个暗环重合,已知透镜的曲率半径是190cm .求用1λ时第k 个暗环的半径.(2)又如在牛顿环中用波长为5000oA 的第5个明环与用波长为2λ的第6个明环重合,求未知波长2λ.解: (1)由牛顿环暗环公式λkR r k =据题意有21)1(λλR k kR r +== ∴212λλλ-=k ,代入上式得2121λλλλ-=R r10101010210450010600010450010600010190-----⨯-⨯⨯⨯⨯⨯⨯=31085.1-⨯=m (2)用A 50001 =λ照射,51=k 级明环与2λ的62=k 级明环重合,则有2)12(2)12(2211λλR k R k r -=-=∴4091500016215212121212=⨯-⨯-⨯=--=λλk k oA 12-16 当牛顿环装置中的透镜与玻璃之间的空间充以液体时,第十个亮环的直径由1d =1.40×10-2m 变为2d =1.27×10-2m ,求液体的折射率.解: 由牛顿环明环公式2)12(21λR k D r -==空n R k D r 2)12(22λ-==液两式相除得n D D =21,即22.161.196.12221≈==D D n12-17 利用迈克耳逊干涉仪可测量单色光的波长.当1M 移动距离为0.322mm时,观察到干涉条纹移动数为1024条,求所用单色光的波长. 解: 由2λNd ∆=∆得 102410322.0223-⨯⨯=∆∆=N d λ710289.6-⨯=m 6289=oA12-18 把折射率为n =1.632的玻璃片放入迈克耳逊干涉仪的一条光路中,观察到有150条干涉条纹向一方移过.若所用单色光的波长为λ=5000oA ,求此玻璃片的厚度. 解: 设插入玻璃片厚度为d ,则相应光程差变化为λN d n ∆=-)1(2∴)1632.1(2105000150)1(210-⨯⨯=-∆=-n N d λ5109.5-⨯=m 2109.5-⨯=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经济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有多种解释,但基本点还是一致的,那就是都强调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这样一个客观事实。

基于此,可以对经济全球化作这样的表述: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它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

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胜利国建立的新的世界经济体系,即所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7月,美国、英国、法国和原苏联等44国参加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了旨在稳定国际金融、改善国际贸易环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这体系被称作布雷顿森林体系。

它的主要内容是: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规定其他各国货币按含金量同美元挂钩;市场汇率波动若超过一定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进行干预等,由此形成了固定汇率制度,这一制度促进了国际贸易与金融关系的稳定与发展。

60年代频繁爆发的美元危机削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1973年8月15日,美国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兑换。

从197 3年3月起,主要西方国家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瓦解。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有多种解释。

但基本点还是一致的,那就是都强调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这样一个客观事实。

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它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

严格地讲,经济全球化并不完全是一个新的现象,事实上,自从资本主义来到这个世界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开始了。

经济的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相伴随的。

15世纪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开始发展。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以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和使用为重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确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统治。

19世纪后半期发生了以电力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以重化工业的兴起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并对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最终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世纪的最后30年,资本主义的垄断开始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商品输出进一步迅速增长,资本输出也大大增长,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资本的输出把一切弱小国家都卷入了世界经济和政治的漩涡。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被两次世界大战所打断。

战后的胜利国建立了新的世界经济体系,它们就是所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出现了50年代和60年代战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各个国家都逐渐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减少各种限额,使世界经济中逐渐出现了一个经济一体化程度更高的资本主义全球经济。

战后经济全球化的第二次高潮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在90年代逐渐加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潮流。

引起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科学技术的进步。

(2)跨国公司的发展。

(3)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各国的选择。

所有这些都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条件,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2、经济全球化具有哪些表现?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各国经济的一体化过程,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一)生产的全球化。

生产的国际分工由传统的垂直型分工转向水平型分工,它是一种高层次的生产专业化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分工在同一产业的同一部门之内,按照产品生产的不同工艺环节,或按照产品零部件,或按照产品型号进行。

这种分工以资本、技术、劳动、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前提,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它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形成为生产全球化奠定了基础,它为每个国家平等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为经济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

国际水平分工使各国成为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整个地球俨然一个大工厂,这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贸易的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

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标志是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已有112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另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申请之中,到21世纪前20年内,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均会加入WTO,这意味着,一个包括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一体化贸易体系即将建立,没有歧视和强硬贸易保护主义的全球市场将形成,一句话,贸易的全球化正在成为现实。

(三)金融的全球化。

基于生产和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也在大大加快。

首先,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

其次,国际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迅速发展。

再次,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随着各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全球各类金融市场正在向连成一片的方向发展。

(四)企业经营全球化。

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全球化?如何理解全球化的二重性?经济的全球化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扩张。

从生产力发展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经济的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更高阶级,表现为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各国之间经济上相互依赖的不断加深。

经济的全球化对生产社会化的推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全球市场加速形成,第二,跨国公司高度发展,第三,科技进步,第四,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空前强化,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卷入国际性或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中。

经济全球化的这种发展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

从生产关系的发展角度看,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资本主义扩张为全球性制度的一种进程,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全球化。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世界经济的发展,如果从18世纪中期发生在英国的产业革命算起,至今已有两个半世纪。

在这个过程中,它经历了若干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逐步向经济全球化阶段过渡,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了经济全球化阶段。

世界经济从总体上看,一直是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

经济全球化也是在资本主义主导下发生和发展的。

世界经济在8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了全球化的新阶段,出现了一些重大趋向性变化,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市场化和自由化等趋势的出现和加强,是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新阶段的一些重要标志。

而这一切都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的主导下发生的。

(2)经济全球化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反映。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空前密切,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大大加强,可以说,各国经济日益融合成一个全球经济的整体,任何国家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各个国家。

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某种变动,都难免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

(3)经济全球化使贫富差别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间加强经济协调和合作,从而能缓解经济发展中的重重困难,能完成一国力量所难以承担的重大发展项目;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有可能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有效的配置,有利于各国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全球范围的专业化协作,有利于各国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都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但是,若就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利益而言,不同国家所能获得的利益却大有不同。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强大,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有可能获得最大利益。

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广大发展中国家尽管也同样有可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较弱,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和众多贫困人口的存在,也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现象,是资本积累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

上述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世界规模的贫富两极分化,不过是资本主义规律在世界范围内的再现。

就其实质,是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其垄断集团利用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在世界范围加强扩张的结果。

4、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国家有什么影响?(1)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发源地,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的是大量的利益,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而获得好处。

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状态,这意味着支撑经济全球化的制度、规则必然也是西方化的。

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在国内,它们有相对成熟而又稳定的制度;在国际上,国际通行的制度是由它们主导的,国际规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国内规则的特点,不存在与国外规则的严重冲突。

这样,当这些国家的政府、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在不同市场上开展活动时,就不会面临规则的冲突及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利用在国内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来应对国际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减少交易成本。

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贸易获得好处。

发达国家利用由其主导的世贸规则,打开别国的金融市场、服务市场等,将竞争引向其优势领域,从而获取更大收益。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往往把贸易自由化和公平竞争作为制定规则的基本原则。

从国家的角度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是极不对称的,它们作为不同的市场主体,实力状况极不对等。

第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际资本流动获得好处。

IMF不仅监督国际资本流动和各国汇率制度,更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扩展到全部国际经济交往领域。

发达国家一方面可以凭借其整体经济实力和宏观经济表现决定国际货币市场上的资金流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其货币发行权和货币政策直接改变货币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方式。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