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知音情结

合集下载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精心整理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

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

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
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

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

”的辛酸。

精心整理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对知音的理解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对知音的理解

高山流水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这则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人们,人们不是羡慕俞伯牙的高超琴艺,而是羡慕他遇到了一个能听懂他的琴声的人——钟子期. 知音者,知己也!与你心灵共鸣的人.有时候陌生人会成为知己就是因为他不认识你,而又懂得你,而成为真正的知己也是很难得的.因此,请珍惜你身边的朋友或那为数不多的知己!知音是每个人都梦寐渴求的,但现实中绝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知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现在的人很难将真实的自己敞开给别人看,每个人都以自我为出发点关心别人的人越来越少.2现代人的交际圈比较功利,朋友很多但知已很少更不要奢谈知音了.3中国上下五千年只产生了那几个知音的故事因此一个人终其一生没有一个知音是正常的现象.因此请珍惜你身边的朋友和那为数不多的仨俩知己.就是懂我的人.有时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眼神.就能猜透我的心思.个人对知音的理解就是:两个不同的人,在对很多事情和问题的看法上,都有着相同的见解,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知音”!诚信中国的古代,朋友之间的相交和相处,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便是前面所说到的“信”。

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在谈到他的最高社会理想时,只说了三句话:“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论语·公冶长》。

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信”字的意义是何等的重要。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谈到治国平天下之道有关“兵”、“食”、“信”这三件事的时候,子贡问: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

”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说:“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他把朋友之间的“信”,看得比吃饭穿衣乃至生命还要重要。

可见诚信是友谊的桥梁没有诚信便没有友谊论点2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随着社会生产和物质交换的发展,市场商品经济日益繁荣,人们的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舍己为人”、“推己及人”、“为朋友两肋插刀”等美好信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渐淡薄了起来;代之而起的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崇拜。

浅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知音情结

浅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知音情结

浅谈《俞伯⽛摔琴谢知⾳》中的知⾳情结浅谈《俞伯⽛摔琴谢知⾳》中的知⾳情结[内容摘要]本⽂以明末⼩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开卷第⼀篇《俞伯⽛摔琴谢知⾳》为切⼊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浅略分析,在更为⼤众化、民间化的话本中窥探中国传统的知⾳情结。

本⽂将主要围绕以下四个⽅⾯进⾏论述:(⼀)⾼⼭流⽔典故梗概;(⼆)话本情结分析;(三)何为知⾳;(四)⼩结。

关键词:知⾳俞伯⽛钟⼦期话本⽂化两千年以来,伯⽛⼦期⾼⼭流⽔遇知⾳的故事为世⼈所传颂,《列⼦·汤问》、《韩诗外传》、《淮南⼦》、《风俗通义》、《五知斋琴谱》、《⼤别⼭志》、《琴台纪略》、《说苑·尊贤》《荀⼦·劝学》、《淮南⼦·说⼭训》、《史记》、《韩⾮⼦》、《吕⽒春秋》、《乐府解题》、《醒⼼琴谱》、《双琴书屋琴谱集成》、《以六正五之斋琴谱》、《五知斋琴谱》、《琴苑⼼传全编》、《杨抡伯⽛⼼法》、《神奇秘谱》、《⽟梧琴谱》等史料中均有记载,可谓是史不绝书。

虽版本各有差异且在细节⽅⾯有所出⼊,但其中或多或少流露出来的中国传统⽂⼈“觅知⾳”的情怀可见⼀斑。

(⼀)⾼⼭流⽔典故梗概俞瑞,字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出任晋国上⼤夫,善⿎琴作曲(经考证,“俞瑞”⼀说乃冯梦龙杜撰,⽽历史上确有伯⽛其⼈。

《荀⼦·劝学》曾记载:“昔者瓠巴⿎瑟,⽽沉鱼出听;伯⽛⿎琴,⽽六马仰秣①。

”)。

钟徽,字⼦期,楚国⼀个戴⽃笠、披蓑⾐、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相传其⽗是当时宫廷中的⼀位有名的乐师,精通乐理,擅长弹琴,对钟⼦期产⽣了⽿濡⽬染的影响,此说法尚未经考证)。

⼀⽇,俞伯⽛奉晋主之命修聘于楚国,拜辞楚王后思念故国家乡的胜景,与随从⼀⾏乘坐两只⼤船游览楚地美景。

⼋⽉⼗五⽉圆夜泊于⼭崖之下,醉⼼于⾬后江⽉,琴兴⼤发掌琴奏乐。

琴⾳悠悠间主弦促断,即偶遇听琴樵夫钟⼦期。

俞伯⽛欲试钟⼦期的才情,先志在泰⼭,奏《⾼⼭》;后志在流⽔,奏《流⽔》,钟⼦期每每得之,“辄穷其趣②”并把曲中意象说得穷极通透。

伯牙绝弦读后感精选五篇

伯牙绝弦读后感精选五篇

【导语】《伯⽛绝弦》是⼀个⽂⾔⽂,讲述了伯⽛从找到知⾳⼜是去知⾳的传说故事。

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读后感频道!【篇⼀】伯⽛绝弦读后感精选 ⽂中的第⼀句“伯⽛⿎琴,钟⼦期善听,伯⽛绝弦的读后感。

”这⼀句开始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作⽤,可是当我仔细思考后,我觉得这⼀句不可不有。

这句话不仅写了事情的原因,⽽且交待了本件事情的⼈物及他们的特长。

我迫不急待想知道这⼆⼈是怎么“善”⿎琴和“善”听的,所以继续往下读:“伯⽛⿎琴,志在⾼⼭。

钟⼦期⽈:‘善哉,峨峨兮若泰⼭。

’志在流⽔,钟⼦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在读过⽼师提供的资料后,我知道了钟⼦期居然只是⼀句名⼭野村夫,只不过喜好听别⼈奏乐⽽已,可是却能听懂边,连⾳乐家都难以真正理解的《⾼⼭流⽔》。

这说明了钟⼦期⼀定也是⾳乐奇才,也说明⾳乐这种奇妙的东西是⼈与⼈⼼灵的桥梁。

我的⽬光继续贪婪地在⽂字间穿⾏,读到了最后⼀句“⼦期死,伯⽛谓世再⽆知⾳,乃破琴绝弦,终⾝不复⿎。

”时,我感动得差点落下眼泪。

因为他有多种选择:他可以⽤他的第⼆⽣命――⿎琴,来祭奠他的知⾳,为钟⼦期创作出许多传世佳作;也可以再次踏上寻找第⼆个知⾳的路。

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最痛苦的⼀种:那就是在失去知⾳后,⽤⾃⼰的第⼆⽣命来悼念这位难得的知⾳。

或许这么做是由于极⼤的痛苦,只有⽤摔琴来发泄,⽤不弹琴来忘却。

《伯⽛绝弦》让我⼜⼀次懂得了友情⽆价,知⾳难遇。

我⼩⼩的⼼中充满了感动与对未来的期待……【篇⼆】伯⽛绝弦读后感精选 俞伯⽛是古代的⾳乐家,他琴弹的特别好,可是他为什么要绝弦呢?他为什么要放弃弹琴呢?他因为什么要放弃弹琴呢?别急,我下⾯就给你们讲讲吧! 伯⽛喜欢弹琴,钟⼦期善于听琴。

伯⽛把感情都融⼊了进乐曲当中去,⽤琴声表达了他像⾼⼭⼀样巍然屹⽴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向⼤海⼀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纯青的地步。

⽽钟⼦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伯⽛产⽣了共鸣。

伯⽛因得知⾳⽽⼤喜,钟⼦期死后,伯⽛悲痛欲绝,"乃破琴绝弦,终⾝不复⿎。

伯牙摔琴为哪般?——从“伯牙绝弦”看古琴的知音情结

伯牙摔琴为哪般?——从“伯牙绝弦”看古琴的知音情结
破禁忌将杜思温的未来前程打探出并秘密告知 , 再三叮
外, 还有方正好义 、 贫贱不移的萧长夫 , 高风亮 节、 宁死
不屈的邝露等 。明清长篇小说 中的琴人多是些高行懿 德的贤达之人 , 如《 三国演义》 中的司马徽和诸葛亮 、 《 东 周列国志》 中的邹忌 、 《 封神演义》 中的姬伯等 。一些女 性琴人也不例外 , 《 林兰香 》 中蓄有古琴的燕梦卿就是一
不易得 , 而知音亦难也。 ” 南宋夏琏《 临流抚琴图》 、 元王
蒙的《 溪山高逸图》 等名画俱表达了琴音难觅的悲慨 。 对知音的期待是历代弹琴者最为迫切的心灵饥渴 , 这也决定了知音之间必定倾力相助的原因和必然 。 《 前 定录・ 杜思温》 篇讲一个喜欢弹琴的年轻人, 深夜临水弹 琴时得到一个老鬼的嘉许 。出于知音之谊 , 老鬼冒险冲
伯 牙善 鼓 琴 , 钟 子 期 善 听 伯 牙 妓
五条弦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古琴的命
名如“ 岳山 、 龙池 、 凤沼 、 雁足 、 天柱” 等,
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 日 : “ 善哉 , 峨 峨 兮若
泰山 ! ” 志在流 水 . 钟予 期 日 : “ 善哉 , 洋洋兮
若江 河 ! ” 伯 牙所 念 , 钟 子 期 必得 之 子 期

自 传 统 乐 器, 蕴 含 着 丰 富的 生 命
智慧和艺术精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几乎家喻户晓 , “ 高山” “ 流水 ” 不仅是古琴 曲的名称 , 也成为知音的代名词 。人教课
标本六年级上册收入此篇, 引文如下 :
伯 牙绝 弦
年 十二个 月 , 中间一个徽代 表闰月 。
志向的首选乐器。
这里就有一个 问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 子期死了 ,

知音—钟俞之交

知音—钟俞之交

知音相传俞伯牙背靠高山,面向流水弹琴,一位樵夫随口吟诵“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这个能对这神秘莫测的旋律如此熟捻的樵夫便是钟子期。

后来,钟子期病逝,伯牙毅然摔琴,从此世上少了一位名师,多了“知音”一词。

这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传说,早已深深地印在华夏子孙的血脉中,人们时而抚心叹息,时而细细咀嚼,向往着钟俞之间超越了生死的崇高友谊。

在世人纷纷为这个纯洁神圣的故事动容时,林非在他的《话说知音》中义正言辞地提出了反鸡汤论——伯牙完全可以凭借他高超的技艺继续熏陶出更多知音,知音总是越多越好的。

而且,轻易放弃习得的技艺,未免损失太大。

诚然,这个故事的理想主义让今人不经意间将它归为鸡汤文。

但是,它两千多年的存在价值,早已超越了歌颂友谊。

先秦主张的以礼乐治国安邦,将音乐上升为一种政治工具,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积极作用,但未免太禁锢人性。

而音乐真正回归艺术本身,主要得益于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那个胜者为王的时代早已不需要秦汉刻板的礼乐制。

而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正好发生在这音乐从政治环境中解脱出来的时期。

彼时的音乐有了灵性,不再唯唯诺诺,这才有了高山的恢宏,流水的磅礴。

所以,无论真实与否,这个故事本身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着实没有诟病的必要。

至于,“知音”本身,作者认为是越多越好的,其实不然。

伯牙鼓琴的道路极其艰辛,他坐在荒无人烟的沙滩上,面对一汪汹涌无边的大海,他坐在雄奇峻峭的悬崖上,面前是飞湍瀑流争喧豗。

狂风暴雨将琴面侵蚀得坑坑洼洼,烈日严寒将他的手摧残得粗糙皴裂,终于,他的琴音得以与狂沙共舞,与波涛共鸣,然而回应他的只有三千丈白练哗哗地水响和林间偶尔传来的虎啸猿啼。

钟子期的出现,打破了他长久以来孤芳自赏的寂寞,终于有人能听懂他的内心,让他怎能不老泪纵横?鲁迅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照此推论,伯牙的琴技如此高超,得钟子期一个知音已经是人生之大幸,怎能再期待越来越多的知音?况且,知音本是可遇不可求,即使再熏陶也不过是个会鉴赏的专家,不可谓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三一文库()〔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篇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读后感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读后感“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一年前读得文章,至今印象深刻,一曲《高山流水》,吟诵千古佳话。

未聆听此曲,已为伯牙子期知音之情而感动。

相知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钟子期从一樵夫变成了隐士,也许,他觉得这样高雅绝妙的曲子,这样出身名贵的瑶琴,一个山野樵夫是无力领会,无法知晓的。

但是知音不分贵贱,我想不管钟子期出身如何,伯牙都会视其为知音。

子期并不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心中唯有家中白发苍苍的爹娘让他牵挂,他的孝心也着实难能可贵,也正为此,伯牙对子期更是另眼相待。

既为知音,信任为先。

伯牙江边不见子期,他并没有怀疑他爽约失信,更不为此郁闷不满。

他知子期为人至孝,不来相会,定是应了商弦中哀怨之音,家中定有人亡。

这便是知音,心有灵犀,毫不相疑。

伯牙只料对了一半,但他万难料到,亡者并不是子期的父母,而是子期本人。

每每读到这里,我的内心百感交集,不禁感慨天意弄人,为何子期如此短命,知己难求,子期之后,伯牙再也寻找不到如此知音。

虽然只是一面之缘,但就是因为子期听懂了他的曲子,伯牙便为之摔琴以祭,放弃高官厚碌,栖身山野,代其赡养高堂。

此情此景,曾感动无数读者,而高山流水,被千古流传,也是必然了。

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就是少了这样至真至纯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即使是住在对十几年也不知道邻居姓什么名什么已不足为奇,当今社会会有几个人把自己一无保留地展现在朋友面前,又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拥有一个能够真正读懂自己的人。

所以,才有了“人生难逢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的感叹。

10文学C倪渊茹*篇二:浅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知音情结浅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知音情结[内容摘要]本文以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为切入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浅略分析,在更为大众化、民间化的话本中窥探中国传统的知音情结。

论_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中的交友之道

论_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中的交友之道

牙起身整衣,向前施礼。那老者不慌不忙,将右手竹篮 轻轻放下,双手举藤杖还礼,道:“先生有何见教?”輥輰訛
外,脱下芒鞋, 去泥水,重复穿上,步入舱来”。正是
虽然“箬冠野服”,但举止淡定从容,与子期如出
《千字文》中所谓“举止若思,言辞安定”⑥,而又虔诚地 一辙,隐隐向读者暗示着老者与子期间不寻常的关系。
MASTERPIECES
硕士言说 / 名 作 欣 赏
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交友之道
⊙徐汪涓[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武汉 430074]
摘 要:“高山流水遇知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中对友情的最高褒奖。本文尝试从冯梦龙编辑的小说《俞伯牙摔琴 谢知音》着手,结合《千字文》《大学》等中国儒家思想经典著作中的核心思想,赏析小说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交友之道 和文化精神。 关键词:《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交友之道 传统文化精神
……非独琴如此,贤者亦有之,苟非其时,则贤者将稀有得遂其功哉?④ 它告诉了我们,诸如子期这样善听的“贤者”固然不易,而像伯牙那样善于鼓琴、善于发现知音的人,也着实难 得。否则即使有“贤者”,也“稀有得遂其功”。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硕士言说 52
二、冯梦龙对伯牙子期故事的改编
面,更在细节上处处彰显钟子期的贤德和俞伯牙的尚 之间,意气相投。临行赠黄金二笏,吾儿买书攻读,老拙
贤。如当伯牙问到子期为何不求取功名时,子期答道: “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采樵度
无才,不曾禁止。旦则采樵负重,暮则诵读辛勤,心力耗 废,染成怯疾,数月之间,已亡故了。”輥輱訛
日,以尽父母之馀年。虽位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 现作者一直念念不忘的人生追求:“于是乎无情化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知音情结[内容摘要]本文以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为切入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浅略分析,在更为大众化、民间化的话本中窥探中国传统的知音情结。

本文将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高山流水典故梗概;(二)话本情结分析;(三)何为知音;(四)小结。

关键词:知音俞伯牙钟子期话本文化两千年以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世人所传颂,《列子·汤问》、《韩诗外传》、《淮南子》、《风俗通义》、《五知斋琴谱》、《大别山志》、《琴台纪略》、《说苑·尊贤》《荀子·劝学》、《淮南子·说山训》、《史记》、《韩非子》、《吕氏春秋》、《乐府解题》、《醒心琴谱》、《双琴书屋琴谱集成》、《以六正五之斋琴谱》、《五知斋琴谱》、《琴苑心传全编》、《杨抡伯牙心法》、《神奇秘谱》、《玉梧琴谱》等史料中均有记载,可谓是史不绝书。

虽版本各有差异且在细节方面有所出入,但其中或多或少流露出来的中国传统文人“觅知音”的情怀可见一斑。

(一)高山流水典故梗概俞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氏,出任晋国上大夫,善鼓琴作曲(经考证,“俞瑞”一说乃冯梦龙杜撰,而历史上确有伯牙其人。

《荀子·劝学》曾记载:“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①。

”)。

钟徽,字子期,楚国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相传其父是当时宫廷中的一位有名的乐师,精通乐理,擅长弹琴,对钟子期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此说法尚未经考证)。

一日,俞伯牙奉晋主之命修聘于楚国,拜辞楚王后思念故国家乡的胜景,与随从一行乘坐两只大船游览楚地美景。

八月十五月圆夜泊于山崖之下,醉心于雨后江月,琴兴大发掌琴奏乐。

琴音悠悠间主弦促断,即偶遇听琴樵夫钟子期。

俞伯牙欲试钟子期的才情,先志在泰山,奏《高山》;后志在流水,奏《流水》,钟子期每每得之,“辄穷其趣②”并把曲中意象说得穷极通透。

由是二人结为知音之交,约定来年仲秋五六日相见。

到了约定之时,伯牙未见子期,心存疑惑亲自寻往,路遇钟子期之父,得知钟子期买书攻读,白天樵采负重,晚上苦心读书,导致心力交瘁,病重亡故。

俞伯牙痛失知音,认为世间再无知己,于是断琴绝弦,奉养钟子期双亲。

伯牙与子期情深义重,演绎千古佳话。

(二)话本情节分析在话本《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人的知音情怀。

冯梦龙如此说道:“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③。

”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所渴求的,无非是意趣相投的知己。

这种交情无关身份与利益,无关权势与目的,是精神上的平等与互助。

有学者质疑,伯牙和子期,一个是身份高贵侍奉帝王的上大夫,一个是地位卑微出没于山野之间的樵夫,这两人有太大的差距,太多的不同,怎么可能结成生死之交?诚然,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记载中,俞伯牙初遇钟子期的时候,仍是带有士大夫的桀骜不驯的。

当他听到一个樵夫居然敢妄称“听琴④”二字时,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

左右的,叫他去罢⑤。

”我们不妨设想,假设钟子期真的就此作罢转身离去,恐怕我们就无法感受到高山流水的情谊了。

偏偏钟子期是个倔强的汉子,非但不走,还毅然答道:“大人出言谬矣⑥!”这一声“谬矣”揭开了两人结识的帷幕。

伯牙见他出言不俗,询问钟子期乐理知识,钟子期对答如流:“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

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

其词云⑦……”由此看来,传说钟子期之父是乐师,其子深谙乐理的说法也并非无稽之谈,一个山野樵夫,能够精通乐韵,可见此人定非凡夫俗子。

伯牙请子期“登舟细讲⑧”,钟子期“不慌不忙⑨”“长揖不跪⑩”,俞伯牙身处于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对此是有所不满的,“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

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罢11。

’”甚至“伯牙全无客礼,把嘴向樵夫一努12”,其中怠慢之意读者皆可领会。

哪知钟子期正是个不卑不亢的君子,“那樵夫亦不谦让,俨然坐下13。

”读到这里,人们也许会认为两人身份地位悬殊,难有交集。

恰恰伯牙心存疑虑,决定试他一试,属意于高山,拨琴一弄,子期随即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14!”,伯牙而后属意于流水,子期再次称赞:“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15!”短短两句,却正中伯牙肺腑。

这时俞伯牙的态度产生了360度大转变,“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

连呼:‘失敬!失敬!’16”两人倾心交谈,“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17。

”最终俞伯牙道出:“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18?”这时,俞伯牙已把钟子期视为知音了。

从俞伯牙初遇钟子期“微有嗔怪之意19”到二人离别时叹道:“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20!”我们可以获得一种认识:真正的知音,是不会拘泥于身份地位的悬殊的。

又有人提出,俞伯牙并不了解钟子期,不知道子期的志向,并不是子期的知音。

我认为这种说法,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是可以找到例证加以质疑的。

当船夫禀告俞伯牙可以开船离开时,钟子期说道:“承大人下问。

小子若讲话絮烦,恐担误顺风行舟21。

”可见钟子期对仕途之事还是有所上心的,至少对俞伯牙归程迟缓有可能导致的后果有所上心。

又见“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赍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窃为先生不取也22。

’”钟子期对这番话并没有明确辩驳,我们可以大胆猜想,钟子期心中或许还是对成名出仕有所期盼的。

再见俞伯牙偶遇钟父时钟父所描述的“遇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

讲论之间,意气相投……吾儿买书攻读,老拙无才,不曾禁止23。

”伯牙子期之交,若是意趣不相投,为何钟子期何必偏偏“违心”地“旦则采樵负重,暮则诵读辛勤24”呢?另外,钟子期死后“乞葬于马安山江边。

与晋大夫俞伯牙有约,欲践前言耳25。

”也可以表明,钟子期是十分珍视与俞伯牙的情谊的。

从“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26。

”我们可以体会到:真正的生死之交,必是知心交心,意趣相投的。

(三)何为知音我们说俞钟乃典型的知音之交,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音”一词已不再局限于友情,还泛化为恩情、爱情。

知音文化既是音乐文化,更是情感文化。

知心重情和诚信是这一文化的灵魂。

(1)知遇之恩豫让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27。

”荆轲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8。

”对于那些出身于民间,淡泊名利,注重气节,崇尚义气,身怀胆识与武艺的侠客们来说,知遇之恩即为知音之情,必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带着孤勇和一腔的热忱视死如归。

(2)忠贞爱情“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艳淑女处兰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相颉颃兮共遨翔29。

”一曲《凤求凰》让人们想起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佳话。

司马才子奏琴示爱,卓家千金芳心暗许,两人私奔携手共创幸福生活。

且问,世上有情人互为知音的又有几人?“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30。

”1102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成婚,这一对志趣相投的知心爱侣赏心乐事在于学问方面的共同研究,生活高雅而富有情调,两人携手度过了的二十九年美满生活,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志同道合的夫妇。

“万里南天鹏翼,君正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廿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31。

”这是小凤仙吊蔡锷的挽联,民国奇女子小凤仙与蔡将军相知却无法相守的遗憾让后人叹惋。

(四)小结许多学者认为,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史不绝书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这种高妙的境界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万物圆融”“物我两忘”是相一致的。

知音难觅,壮志难酬似乎成了中国文人志士心中萦绕千年却难以排解的郁结。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

”(唐·孟浩然);“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头。

”(唐·贯休);“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唐·贾岛);“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宋·文天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宋·岳飞);“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宋·辛弃疾)……有太多太多的文人在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扼腕叹息,他们将历史的苇草揉碎、吞咽,即便肝肠寸断,却依旧噙着泪延续对知音的思求。

他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理解,更是精神上的支持和同行。

所以说俞伯牙是幸运的,他遇到了钟子期。

这种知音的相遇,使得鼓琴听琴不在仅停留在技艺层次上,而是进入了更高一层的倾诉和理解的精神境界。

正是蕴含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背后的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编织绵延不断的传统知音情结。

知音——知心达意之人。

觅知音——中国文人的宿命情结。

知音文化是中国绵延千年的议题,其间蕴含着更多,更广,更深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延伸,在此,我谨就《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一话本作品,发表自己对知音情结的浅薄见解,若有错误之处,请指正。

①《荀子》,潘嘉卓译注,广州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第8页②《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③《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④《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⑤《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⑥《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⑦《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⑧《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⑨《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⑩《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11《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12《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13《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14《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15《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16《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17《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18《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19《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20《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21《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22《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23《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24《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25《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26《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27《江湖侠义》,刘平、赵良宇等著,齐鲁书社,2011年1月第一版,第32页28《江湖侠义》,刘平、赵良宇等著,齐鲁书社,2011年1月第一版,第45页29《十大才子》,孟庆文、张桐主编,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1月第二版,第九页30《中国十大词人作品选》,鸿柏昭选注,花城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417页31《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伎》,舒畅、左书谔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321——32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