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创新成就科技报国梦想--中国船舶设计大师、江苏省舰船及海洋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徐绍衡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

为中国潜艇设计“心脏”——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赵兴德章汉亭吴超【人物小传】马伟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海军工程大学某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10多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荣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和第三届、第五届青年科学家奖等。
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
海军工程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教授,被誉为中国潜艇“心脏”的设计者。
沿着他奋斗的足迹,可以探寻中国潜艇走向大洋的航迹。
马伟明是一位“登山者”,自然界的山有顶峰,马伟明心中的山是科学,这座山永远不会有顶峰到2001年,马伟明已经硕果累累:军队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奖3项,他的“舰船新型供电系统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当年,这位年仅41岁的海军青年科学家,成为全国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当选院士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带领课题组的同志一鼓作气,在交直流综合集成新原理的方向上奋勇前进。
有时为了弄准一个数据要反复做几十次实验,有的实验一做就是几十个小时,马伟明带头坚守现场,困了轮换着打个盹儿,饿了吃点方便食品,几乎每一天都在忙碌中度过。
2002年,新华社播发了一条令国际电机界振奋的消息:“中国率先研制出能同时发交流和直流两种电的双绕组发电机!”马伟明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填补了一项国际高科技领域的空白,被评为中国2002年度公众关注的十大科技事件、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有人说,马伟明为国家,为海军拼了命。
从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再到高速感应蒸发冷却发电机;从电机工程,到电磁兼容技术,再到“舰船平台智能化”研究,2001年之后的短短4年,马伟明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让沉寂多年的船电领域研究再现勃勃生机。
马伟明是一位“数学家”,用公式和数字说话是他的一贯风格,他用最拿手的“绝招”让中国潜艇走向大洋某型潜艇“心脏”部位的重要装置出现故障。
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简介

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成立于1970年4月,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是我国最早以“系统工程”命名的国防科研机构。
经过四十多年的装备工程研制实践,我院秉承“厚德重才、自省自励、激发潜能、共同成长”的人才理念,锻炼和培养了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掌握先进系统工程理论,并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科技和管理队伍。
目前,我院在职员工现有研究员68人,高级工程师186人,工程师149人;本科以上学历占89%,硕士及以上学历占55%。
四十多年来,我院不断创新、勇于开拓,始终站在我国舰船装备发展的前沿,开展海军装备体系建设,为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共获得科技进步奖311项,其中国家级奖20项,省部级奖197项。
面向未来,我院将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秉承“自强不息、尽责奉献、励新求实、笃行致远”的核心价值观,贯彻实施“做强军工主业、做大产业规模”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途径,以人才队伍为保障,加强顶层体系研究,拓展系统集成业务领域,强化核心设备研制,继续强化系统集成领域行业领先地位,为建设强大海军、建设海洋强国而努力奋斗。
电气领域的“中国骄傲”——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

量 的 交直 流 电力 ,一 直 是世 界各 国 界领 先水 平 ? ”马伟 明的理解 是 :
在海 军 工程 大 学 ,大家 都知 海军致力追求 的目标。经过研究论 “ 开辟 了一个研 究 方 向,始 终 有 你 道马伟明院士脾气犟、性子急 。那 证 ,马伟 明在 国际上 率先 提 出 电力 人 跟 着 你 做 ,这 才 叫 是 领 先 , 否
当 年 , 外 国 进 口给 中 国 的 风
力发 电变 流 器 ,便 从2 0 一 台 , 3万
一
路狂 跌 ,降到每 台9 万 元 。湘潭 8
电机厂 订 购 了4 0 兆瓦 级 并 网变 0 台2
流 装置 ,不过 这次 的价 格要 比之 前
便 宜得 多 。按 照 每 台 降 价 l 0 计 3万 算 ,湘 潭 电机 声道 : “ 照 再
生 ,这是 我们 的设计 图纸 ,你 们 所 加一 句 :我分 文 不收 ,免 费教 !” 破 了西方 国家 的技 术垄 断 ,为 我 国
说 的 一 切 , 只 不 过 是 主 观 臆 断 而 这次 ,外 方 人员 显然 是 听懂 了 ,证 大 功率 直 驱风 力发 电变 流器 技 术 国
没 有在 该 型潜 艇 出现 过 。
不 太 成 熟 的 相 关 技 术 交 给 外 方 来 的诱惑 力 ,但 它未 能 撼动 马伟 明:
“ 专利 技术 的转让 是 有价 的 ,但 到
过 去 ,我 海军 潜艇 电机 设备 主 做 。但 是 ,出 了 问题 ,责任 由外 方
要 依 靠进 口,严 重 制约 海 军战 斗 力 承 担 。一 直 处于 欧美 技 术前 沿 的两 底 多少 钱 ,则 不是 我 关心 的事 ,因 建 设 。 “ 不 受制 于人 ,核心 技 术 家 大 型 电气 公 司 ,被 马 伟 明这 种毫 为 作 为一项 职 务发 明 ,它 不仅 仅属 为
用成就诠释科技与创新的力量——记著名船舶自动化专家徐绍衡

万 吨 船 装 卸 一 般 需 3 。 绍 衡 了解 情 天 徐 况 以后 , 动对 其进行 技 术 改造 。 自 主 他 制 全 套 设 备 , 创 设 计 制 造 了一 台 05 独 .T
流 动 式 电热 中压 蒸 汽 锅 炉 关 键 设 备 , 实 现 了 皮 带 硫 化 胶 接 , 得 一 艘 万 吨 船 装 使
献 出版 社 编 入 《 当代 科 学 家列 传 》, 0 0 被 科 学技 术 部 主管 的 杂 志 《 技 成 果 管理 2 1年 科
和 研 究 》列 为封 面人 物 . .
大 提 高 了机 械 的 工 作 效 率 , 为 设 计 部 也 门 提 供 了很 有 价 值 的 参 考 。
知 识 和 创 新 精 神 进行 技 术 改 造 。 对 他
早 期 仿 苏 的航 道 挖泥 设 备进 行技 术 改 造 , 改 造 工 程 2 项 , “ 港 号 ”挖 共 3 使 海
泥 船等大型 设备起 死 回生 , 益显 著, 效
作 为 我 国著 名 的船 舶 自动 化 专 家 , 徐 绍 衡 始 终坚 持 走科 技与 创 新之 路 , 着 力研 究 信 息 与 自动 化 科 学 。上 世 纪 8 0
党 员, 0 6 被 评 为 “ 界 名人 杰 出华 ’ “ 2 0年 世 及 百名各 业 风 云人 物 ”, 0 9 被 中央 文 2 0年
皇 岛 港 等 港 口使 用 , 时 也 提 供 给 了 交 同
通 部 水 运 规 划 设 计 院 做 参 考 。在 八 所 港 , 还 对 上 世 纪 4 年 代 日本 制 造 的 港 他 0 口机 械 进 行 测绘 及技 术 改 造 , 仅 大 不
航 道 技术 工程 方面 。 9 3 , 绍 17 年 徐
怀念中国伟大海洋事业的奠基人—柴树藩

怀念中国伟大海洋事业的奠基人—柴树藩——写于柴树藩同志去世10周年之际宋宜昌2007年2月13日(本照片由柴小林女士提供)今年2月13日,是原六机部部长,中国船舶总公司董事长柴树藩同志逝世10周年。
柴树藩同志是我熟悉和景仰的老前辈。
今天,中国造船工业以雷霆万钧之势,崛起于中国的海岸和江河。
无论从接单量、还是持单量,都已经超过日本,雄踞于世界造船业的老二,2006年的产量达1200万载重吨。
面对这种充满希望的局面和良好的前景,我不由得发出感怀。
我相信,当年六机部、上海交大的领导和许多干部职工,也会有同样的感怀,那就是为中国造船工业鞠躬尽瘁、恪尽职守、领导出色的老部长、老董事长柴树藩同志,为今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柴树藩同志生于1910年10月1日,此时,大清帝国已经灯残油尽。
他是山东烟台一个码头工人的儿子。
1858年中国与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屈辱地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
烟台开放,成了国际商贸的码头,柴树藩同志的父亲和叔叔,就在码头上扛包做苦力。
就是这码头,这船,为柴树藩带来了理想,他毕生为之奋斗:中国的出口贸易,有朝一日,成为世界第一,中国的造船业,终将执世界牛耳。
中英天津条约柴树藩的父亲养育了四子一女,树藩排行第三,上有两个兄长,下有一弟一妹。
沉重的劳动压垮了父亲的身体,他只能开个烧饼铺谋生,母亲心灵手巧,靠手工勾织以补贴家用。
虽然全家人都没有文化,但在孔孟故里的山东,一家人竭尽全力把柴树藩送入私立的烟台养正小学。
柴树藩聪颖好学,坚毅刻苦,几乎年年成绩第一。
家中油灯昏暗,他就在街灯下读书做作业。
养正小学是企业家捐赞的现代学堂,课程设置合理,学风正派,它现在是烟台市的重点小学。
柴树藩的父亲因病早逝,家境骤然困难。
一个哥哥被迫辍学,到码头扛大包以养家。
柴树藩因学习优秀,以奖学金支撑到毕业,获养正小学第一名。
他进入中学以后,倍加刻苦努力,中学毕业成绩也是全校第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曾结识了许多北京学者专家。
马伟明院士“星”路历程

马伟明院士“星”路历程马伟明院士谈科技创新驱动下的军民融合、技术整合、产研结合1960年4月6日出生,江苏省镇江市扬中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电气工程专家,现任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双聘院士、高级技术顾问、电气工程首席专家。
1982年获海军工程大学舰船电气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获海军工程大学舰船电气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获清华大学电机专业博士学位。
1996年被评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同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5月受聘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后兼任第五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武汉市科协副主席、武汉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2011年12月,为表彰马伟明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出贡献,时任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为其记一等功。
2012年11月14日,马伟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马伟明长期致力于独立系统集成化发电、电力电子、电力系统电磁兼容、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技术等领域的研究,30年来始终工作在教育和科研一线,为我国装备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马伟明院士及其团队的努力下,成功研制了一系列适合海军装备和民用船舶使用的电力电气产品,相关产品技术达到或超越了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家电力工程装备的研发、国防建设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合作,是在信息化时代双方共同作出的历史选择。
相信通过我们的精诚合作,不仅能够促进中船集团公司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科研队伍素质的提高,也能借此推动我国舰船动力装备研发技术的革新,促进船舶工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快船舶产业军用技术向民用技术的转化,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作出更大贡献,引领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潮流。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船舶工程师作文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船舶工程师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船舶工程师作文篇1世间万物都有理想,花儿想开出鲜艳的花朵,大树想为人们做贡献,水想滋养世间万物。
我们人也想为别人做贡献,我们想拥有美好快乐的生活。
我最大的理想是当一名工程师,将来为祖国做出巨大的贡献。
我这个理想是有一天看到一本书,从书上看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让我萌生了想做工程师的念头。
我看到了有一位科学家为祖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为祖国研制出许多先进的设备,为科学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科学界里有着非常大的成就,最后成为他们国家科学事业的领头人,并且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所以我要向他学习,学习他的见持不懈,学习他勇于拼搏的精神。
我立志成为一名有作有为的工程师,长大后能得到群众的好评。
我既然想到了这个理想,我就一定要去实现,去努力打拼、奋斗。
那时,我的理想就会实现。
所以,我要好好学习,多了解一下自己不懂的知识,尤其是关于科学的知识和一些天文地理的知识,让自己学问多一些,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得到群众的好评。
我一直期待我的梦想成真,以后,如果我的理想实现了,我那时会非常开心,因为我可以为国家做出贡献,为人民服务。
那是我一定会成为科学界里的才人,让人人都敬佩我。
我的理想我正在努力去实现,正向别人所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呀,我相信,我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船舶工程师作文篇2《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船舶工程师》大家好!我叫小明,今年8岁,就读于清华附小二年级。
老师上周让我们写一篇关于"我的梦想"的作文,我想了很久,决定写一写我想当一名船舶工程师的梦想。
你们可能会问:"小明,你怎么会有这样一个梦想呢?"其实,这要从去年暑假和爸爸一起去青岛旅游说起。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爸爸带我去了青岛的海边。
远处,波光粼粼的大海就像一面巨大的蓝色镜子。
沙滩上,有很多游客在晒太阳、嬉戏打闹。
“国宝级专家”马伟明:让我军舰艇拥有“中国心”

“国宝级专家”马伟明:让我军舰艇拥有“中国心”作者:李蕊娟来源:《职工法律天地》2021年第07期30多岁,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马伟明1960年出生于江苏扬中市,爸妈都是普通人。
他从小就体弱多病、骨瘦如柴,在邻居孩子眼中就是一个“病秧子”。
但他天资聪慧,学习成绩优异。
然而刚考上高中,父亲却要求他退学去学手艺,以分担家庭重担。
马伟明拗不过固执的老爸,只好放弃读书,拜师学起了无线电修理。
这下急坏了他的数学老师,亲自登门做工作,她告诉马爸爸:这孩子悟性极高,培养得好很可能成大器。
正是这位女教师的执着和坚持,中国少了一个会修无线电的师傅,多了一个为国家打造最尖端武器的军事科学家。
1978年,馬伟明参加高考,被海军工程大学录取。
师从我国电机界著名专家、海军首批教授张盖凡,学习船舶电气工程专业。
可是进入军校后他却受不了纪律约束,认为一个做科技创新的人,需要有足够的自由。
最后硬着头皮在这里学习4年后,他就不再想深造了。
张盖凡教授早就发现了他这个善于动脑、总有奇思妙想的奇才,于是就不断写信鼓励马伟明考研。
最后一封信是一纸命令:“你必须马上回校考取研究生!”张盖凡对马伟明的培养,可谓倾尽心血:逼他考上研究生,又将他逼上讲台,挑最难的研究生课程让他主讲,从如何思考到怎样定方案。
一步步带领马伟明走上科研之路,在实验初期,更是拖着病弱的身体,陪马伟明在实验室工作,直到深夜……马伟明心里清楚,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由于长期受到西方的技术封锁和制约,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因为技术落后,船舰发电机这样的核心部件,只能依赖进口,海防发展处处受制于人。
当时,我国研制新型常规潜艇,需要进口高效能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系统。
而这种发电机,只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投入军事应用,我们就必须花巨资购买。
一次,在与外商的技术谈判中,马伟明敏锐地发现,电机输出电流存在“固有振荡”问题,一旦超过临界点,就会造成整个动力系统的瘫痪,自负的西方专家根本不屑一顾,还傲慢地声称:他们的产品根本不存在问题!这件事深深刺痛了马伟明:“核心技术必须中国制造,否则,我们永远只能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