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我们——读《中国通史》有感
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国通史读后感中国通史是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历史的著作,它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为节点,以人物为主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自古至今的历史。
读完这部书,我深有感触,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中国通史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比如黄帝、尧舜、汉武帝、唐太宗等等。
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事迹和成就也让我深受启发。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我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这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次,中国通史让我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梳理和总结,我明白了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前行、不断进步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繁荣和辉煌,中国近代的挣扎和奋斗,中国现代的崛起和发展,这一切都构成了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我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这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中国通史让我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也是一个拥有众多优秀人才和巨大潜力的国家。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我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挑战。
中国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中国的发展是充满活力的,中国的梦想是充满信心的。
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一定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国一定能够实现人民的幸福安康。
总之,中国通史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它不仅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让我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一定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国一定能够实现人民的幸福安康。
《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国通史》读后感《中国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中国通史》读后感1在《中国通史》的世界里游历了一番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
感受到了在长江与黄河的孕育下,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怎样诞生的。
中国文化的魅力是随处可见的,比如你吃饭用的筷子,过年长辈给你的红包、压岁钱,你在课本上见到的汉字它们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变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离不开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离不开我们的传承,它丰富多彩而又高深莫测。
在《官制》一章,吕思勉先生提到:“人的见解,总是较时代落后一些的,时代只有新的,而人之所知,却限于旧。
“我感触颇深,也十分赞同这个观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越来越兴旺发达,很多老人却还认为:女人就应该好好待在家里。
可是女人不是一样能够在事业上闯出一片天地吗?这只是有的人不能与时俱进罢了。
我觉得《语文》一章十分有趣:“中文构字,旧有六书之说,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又说:“转注是增加字的一种方法,假借是减少字的一种方法。
”我有些不明白,去百度上查了一下,才知道“转注”是有相同意义的几个字,“假借”是有多个意思的一个字,我恍然大悟,原来语文有着如此大的学问。
诸如此类,吕思勉先生用自己毕生的学问,写出这本《中国通史》,把中国文化展示给了每一位读者,他让我对中国文化充满了敬佩之情。
让我在不同朝代看到了祖国大地的风光,让我在战场上看到了战士的勇敢与坚强,让我在京城看到了儒生们穿着长袍,下棋、评茶、奏琴,聊着更多的往事《中国通史》读后感2这个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这本书说的是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刘备和曹操。
我喜欢秦始皇的原因是:他不但统一了中国,而且还修了长城、统一了货币、长度、重量和文字。
还有他修好了长城之后,他派了大部分的兵马去守长城,免得被匈奴侵略。
我喜欢刘备的原因是:他是一个爱民如子、除暴安良的好君主。
《中国通史》优秀观后感(通用5篇)

《中国通史》观后感《中国通史》优秀观后感(通用5篇)当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通史》优秀观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通史》观后感1《中国通史》作于吕思勉,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又名《吕著中国通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初版于1923年9月,是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史。
在20世纪的史学界,凭个人力量独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段的中国全通史,迄今为此,本书也是其中最权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
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
《中国通史》观后感2我对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只略懂皮一毛一。
而这个暑假,我终于有幸能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一探究竟了。
《中国通史》带我领略了我国古代人民挥洒汗水,留下智慧结晶的土地,使我第一次知道中国原来有如此多的朝代,发展得如此之快,从文明社会逐渐诞生的先秦,到政局动乱的秦汉;从人才辈出的明清,到国力鼎盛的隋唐五代;从后人传诵赞扬的魏晋南北,到草原民族崛起的宋辽金远,再到近代。
这套书简单、直白的叙述,能将很复杂的事情三言二语道个明白,有见地,不人云亦云。
它保留了文言文的古语,读来如饮醇酿。
我浸一润在史料里,看这些几十万字的资料,从中获益。
它上讫旧石器时代,下讫清帝退位,探究中国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情况及其变迁。
中国通史的个人观后感范文300字7篇

中国通史的个人观后感范文300字7篇5篇一、中国通史可以从多方位着眼,丰富了我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从兴衰史诗到摇篮曲,让我可以通过比较,熟悉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和遗风。
不仅如此,这本书还涵盖了很多历史时期,从古代三皇五帝到秦汉历史,再到晋唐朝,直至现代,我们可以全方位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国家的发展状况,社会进步的痕迹。
二、通过阅读中国通史,我可以体会到历史上各种朝代之间的不同。
自隋唐朝开始,从朱元璋一代到商代的多元文化,再到现在的西方思想的洪流,这些文化精髓都被中国通史收录,在历史上描绘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浪潮。
三、中国通史从时间戳记出发,让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文化思想,比如宋朝的理学思想,康熙年间的武术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马列思想,中华文化经历了多种变化。
四、此外,读完中国通史,我也深刻感触到人类文明之间的联系,把历史看成一部大故事,从石器时代,到今天的现代社会,以及未来的可能,所有的一切都是历史文明发展的过程,互相融析,互相对立,使得人类不断发展,越来越强大。
五、总的来说,读完《中国通史》让我的知识得到了更加全面的阐释,我更清楚地了解了中国历史,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向前发展脉络。
这也让我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继续追求开拓创新,自强不息,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繁荣而努力。
六、中国通史这本书,自英国著名古代历史学家《波罗伊斯的中国通史》从三皇五帝宗曼开始,到清朝大一统,再到新中国的建国,历经数千年,见证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这本书记录了最重要的历史大事,隐含了深刻而有用的思想,阅读它实在是非常有价值的。
七、读完《中国通史》,我深受感染、很感动。
历史是中国文化荣耀之本,在历史中阅读出一种不朽的文化精华,历史上沧桑变迁,家族兴衰,一切都在这本书中描绘,使我们更加热爱中国,自豪中国。
中国通史观后感历史的反思与启示

中国通史观后感历史的反思与启示中国通史观后感:历史的反思与启示中国通史是一部浩瀚而丰富的史书,记载了中国自古至今的历史演变,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观看中国通史,让我深刻反思了历史的发展与演进,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本文将从历史的反思和启示两个维度,谈谈我对于中国通史的观后感。
历史的反思使我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无论是秦朝的统一、隋唐的繁荣、明朝的大航海,还是清朝的衰败,中国历史中都有着各种曲折和挫折。
历史的反思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东方多年,是因为它具有韧性和包容性。
中国从未停止过发展和前进的步伐,每一次的挫折和失败,只是暂时的阻碍,而不是终点。
历史的反思还使我认识到,中国的繁荣和进步往往伴随着改革和创新。
在中国通史中,每一个繁盛的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改革和创新之举。
比如,唐朝的科举制度和文化繁荣、宋朝的货币改革和经济繁荣等。
这些历史事件告诉我们,创新和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繁荣的重要推动力。
只有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中国才能保持持续的发展活力。
历史的反思还让我认识到,中国的兴衰往往与领导者的智慧和治理方式密切相关。
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特色的领导者和治理模式。
有着伟大统一之后的秦始皇、贞观之治的唐太宗、开放自由的明朝永乐帝等等。
领导者的智慧和治理能力,直接影响了一个朝代的兴衰和国家的命运。
历史的反思让我认识到,优秀的领导者能够带领国家繁荣昌盛,而领导者的失误和腐败则会导致国家的衰败和颓靡。
除了历史的反思,中国通史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启示。
中国通史中的每一个历史事件和时期,无不是一面镜子,反映了当下社会的某些问题和困境。
通过对历史的观察和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启示。
首先,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朝代,也有过衰落灭亡的王朝。
这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任何国家和社会都需要时刻保持警醒,不断变革和进步,以应对世界的不断变化。
《中国通史》读后感7篇

《中国通史》读后感《中国通史》读后感7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通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通史》读后感1我喜欢历史,书成了的了解历史的方法。
《中国通史》是我很喜欢看的一本书,它讲述了从史前文明到武昌起义*清朝,从仓颉造出了最原始的字到詹天佑开发了第一条铁路,从夏朝以前的禅让制到后来的世袭制……在中国历,大的有两个时期: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
在汉文帝时期,那时国家富裕,人民安乐,没有贪污、腐败现象。
外国都不敢来侵略,只是偶尔小小地打扰一下我国的边界,他们是怕了我们这个强大的国家了,统统俯首称臣,而且还每年都送一些他们的特产进贡给我们的'皇帝。
在汉朝时候的中国,可是已经达到了封建社会很发达的一个阶段,那时的外国还都是落后的奴隶社会呢!我非常喜欢《中国通史》这本书,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文化历史发展,自古至今的智慧结晶,还把历史长河中一件件不起眼但奇妙的事也告诉了我,让我不能不去喜欢。
《中国通史》读后感2通史,就是贯通的历史;中国通史,就是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
书中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曾经令万人空巷,让我知道了许多中国历史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大事。
此书主要分十一个部分,分别是:史前神话传说、夏商与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代、两宋时代、元朝时代、明朝时代、清朝时代与近现代。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隋唐时代的《杨坚建立隋王朝》,因为文中的隋文帝勤俭节约,把国家治理的仅仅有条,当时他们储存的`粮食一直到隋王朝灭亡20年还没有用完。
我也要学习他的这种勤俭节约精神,虽然不用像他一样功成名就,但是要努力不要花不必要的钱。
读完了这本书,我了解到了许多历史故事,如:《楚庄王一鸣惊人》、《秦始皇统一中国》、《昭君出塞》等。
知道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如:狄青、李清照和李自成。
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我非常喜爱这本书,希望大家也可以去读一读。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精选5篇)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精选5篇)中国通史读书心得篇1历史最早要追溯到什么时候呢? 是从结绳记事,还是从石头上刻字的时代呢?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了今天,经历了好多年的发展,每次变更都让时代发生着很大的变革。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篇2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从古史神话传说、古史传说、汉后神话传说等到近代1949年,作者从部族领袖、图腾祭祀、宗教神话、朝代更迭、帝位变动、农牧发展为纲,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详细全面的阐述。
中国的历史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中唯一没有历史断代的国家,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这是值得骄傲自豪的。
追溯三皇五帝的古史神话传说,着笔于伟大无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中国通史》语言生动流畅,旁征博引皆为历史大家巨匠所著,详实有据,读之如六月怡冰、冬月抱炉,心旷神怡、九天之翔非不读者所能体会。
不读史不如案牍白丁、不通史不知国家兴衰,古语《旧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史书重要可见一斑。
全书其实是在一个一个的故事、战争、历史人物中展开的,这不由的让我想起了朝代更迭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其实这和中国的另一部史书《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附二十四史书名《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清史稿》.)有异曲同工之妙。
皆为史书,,侧重不同。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官方语言的历史纪录.为上位者讳是《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特点之一,好多不是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不然史官是要掉脑袋的,但也有例外,孔门72贤中的颜回子孙大多为后世史官,其性格古板,不趋迂回,正直刚阿,是为正史史官一股清流。
《中国通史》观后感(通用8篇)

《中国通史》观后感《中国通史》观后感(通用8篇)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
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通史》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1近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选取了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主体作为前7集的故事,从诸葛亮治蜀到隋炀帝亡国。
正史尤其是通史,大多为官方记录,很多时候史实被埋没,成为事件的罗列,毫无情趣可言。
令人欣喜的是,近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选取了以两晋南北朝为主体作为前7集的故事,从治蜀到隋炀帝亡国。
这段介于汉、唐两朝“大治”之间的“大乱”,堪称中国中古史上最丰富也最波折的一段,头绪多、典故多、传奇多。
看了试播的前7集,完全改变了我内心对于“正史”的偏见,或者说,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正史”的需求。
正史,可以很有趣;正史,可以很动情;正史,让我们感悟现实。
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对于大众来说,其真正价值不在故事本身,而在铺陈线索。
《中国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的彼此关系交待得非常清楚,这就为专家访谈、民风采集、史料呈现、3D动画造景之间的穿越提供了强大的逻辑支撑。
过膝高跟最明显的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拓跋鲜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尝试失败,进而回溯为什么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转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
而后,由孝文帝与冯太后的亲民之举,带出春耕传统、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黄糕习俗、秦汉以来的籍田活动等。
有了横纵大背景与个体人物事件交织的逻辑,“穿越”终于不再只是无厘头恶搞,而成为一种精彩的叙事手法。
逻辑线索的另一个好处,是提供给观众更多自修的可能性。
看完《魏晋风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看完《魏晋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远和尚的《沙门不敬王者论》。
这些史料,除非专业需要,很少有人会主动想起去研读。
人们过于偏爱野史,热衷颠覆,所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嵇康的忠贞、僧侣们的执着,便因过于“正经”而显得“味道”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年小女已上中学,中学已开设历史课程,小女很是喜欢,常在家中与我讨教历史问题,为了不至于尴尬,我又从新从书橱中翻出《中国通史》,粗略看了一遍。
?中国通史》上至唐尧,下至明清、民国,历经三千余年,这其中的朝代更迭,风云人物的兴衰,个中滋味谁能评说。
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演绎着一部中华名族生存、繁衍、发展的恢宏诗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两千多年前的先哲孔子是如此的感叹着时光易逝,如流水一般,一切都会成为过去;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又一位哲人兼伟人毛泽东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不过毛泽东不是感慨着过去,而是想象着未来。
从过去到未来,流淌着历史的长河。
一个人的一生,在这历史的长河中,至多像流水的一次涌动,当然也有的泛起一两朵浪花,甚而推起一片波澜,但随即与流水同去。
可能是这个缘故吧,人们常常对着历史,抚今追昔,发出这样那样的感叹,这正是: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不过,历史的长河毕竟是向前流淌的,永远不可能倒流。
人们读历史,凭吊历史,感慨之余,总会深化着对今天,对明天的思考,这也是我读《中国通史》最深的体会。
过去的历史是今天的镜子,但历史这面镜子,并不是一览无遗地折射历史之光的,这是由于,往事如烟,越远越不真切,再加之写史之人的个人观念,几千几百年后,就不免镜面如雾了。
对此,现代大文豪,爱国主义战士鲁讯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未来的命运,只是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故很不易察出些底细来。
”这就是说,历史是面好镜子,只是使用时,需擦去镜面上的雾气。
中国的历史,悠远漫长,有五千年之久。
中国的历史看上去风云变幻,其实它总是在昭示着一种必然性,那就是社会在不断进步,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至现在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在不断进步发展,刀耕火种,驾辕铁犁,火箭卫星等等,这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中国的历史,到现在廿一世纪,这其中的荣辱心衰,又有谁能诉说的尽。
中国历史的发展常常是流血来推动,来验证的,特别是近现代,我们仍记忆犹新。
历史的血迹,展示着历史发展的残酷性,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什么呢?只有吸取血的教训,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倍的建设我们的国家,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祖先,无愧于我们的后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现在读历史,就是要记住历史的教训,让我们变得更聪明。
要知道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的经济现在是上去了,可在某些国际问题争端上,还显得太软弱,像现在的南海争端,与我们的大国身份不相符。
经济上去了,我们可不能就只顾享乐,要知道这样下去,是要挨打的,会给后人留下骂名的。
因此,我们只有以史为鉴,努力自省,发扬中华民族的韧性精神和进取精神,加快国家的经济和国防建设,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世界民族的强者。
历史的脚步,尽管有些沉重,但终究是向前的。
唐代诗人刘禹锡说得好“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我们应当记住历史,面向未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