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制作历程及总结
智能车制作历程及总结

智能车制作历程及总结智能车制作是一项涉及电子、机械和计算机的技术综合应用项目。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智能车制作的历程,并总结一些经验教训。
一、项目准备在开始制作智能车之前,我们首先要做好项目准备工作。
这包括确定项目目标、选购所需材料和零部件,以及组织项目团队。
在确定项目目标时,我们应该明确智能车的功能要求,例如避障、跟随等。
然后,我们需要选购与功能要求相符的传感器、电机和控制器等零部件。
最后,我们要组建一个具有多领域专业知识的项目团队,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电子设计在电子设计方面,我们需要设计智能车的电路图和电路板。
电路图是用来表示各个电子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图示。
我们要根据智能车的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并将它们连接到合适的电机驱动器和控制器上。
然后,我们将电路图转化为电路板设计,并通过软件将电路板进行仿真和检测,以确保电路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三、机械设计在机械设计方面,我们需要设计智能车的车体和底盘。
车体设计主要考虑到智能车的外观和结构强度。
我们可以使用CAD软件进行车体设计,并通过3D打印或者切割机等工具来制造车体模型。
底盘设计主要考虑到智能车的导向和稳定性。
我们可以使用激光切割或者机械加工等工具,制造底盘结构。
最后,我们将车体和底盘组装在一起,并进行调试和测试。
四、软件开发在软件开发方面,我们需要编写控制智能车运动和传感器处理的程序。
我们可以使用C、C++、Python等编程语言来编写控制程序,并使用相关的开发工具和IDE进行程序调试和测试。
在编写程序时,我们需要考虑到智能车的各种功能要求,并根据传感器的数据来控制智能车的行为。
例如,当智能车检测到障碍物时,我们要编写相应的程序来让智能车避开障碍物。
五、调试和测试在完成软硬件的制作后,我们需要对智能车进行调试和测试。
调试和测试主要包括电子和机械部分的测试,以及软件部分的测试。
在电子和机械测试中,我们要检查电子元件之间的连接是否正常,电机和传感器是否正常工作,车体和底盘是否稳定等。
智能 循迹小车详细制作过程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第二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之樊仲川亿创作技术陈述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目录第一章引言 (1)1.1 智能车制作概述 (1)1.2 参考文献综述 (1)1.3 技术陈述内容与结构 (1)第二章设计方案概述 (3)2.1 总体设计 (3)2.2 具体方案 (3)2.2.1 道路识别模块 (3)2.2.2 速度检测模块 (4)第三章模型车整体设计 (5)3.1 机械部分的调整 (5)3.2 传感器设计与装置 (5)3.2.1 光电管装置: (5)3.2.2 摄像头装置: (6)3.2.3 测速装置 (7)第四章硬件电路设计 (9)4.1 整体介绍 (9)4.2 各模块电路介绍 (10)第五章控制算法实现 (15)5.1 总体软件设计 (15)5.2 路径识别算法 (16)5.2.2 基于光电管的模糊控制算法 (16)5.2.2 基于CMOS的算法 (18)5.2.3 两者的结合 (20)5.3 速度控制算法 (20)第六章调试及主要问题解决 (23)6.1 调试工具 (23)6.2 调试过程 (24)6.3 主要技术参数说明 (25)第七章结论..........................................................................................27 附录A 参考书目 (I)附录B 部分程序 (II)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第一章引言1.1 智能车制作概述本队在小车制作过程中,先对角逐内容,要求与规则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依照要求制订了几种设计方案,并对几种方案进行比较敲定最后方案。
根据方案完成小车的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包含底层硬件设计和总体软件设计),在完成了车模组装和改造后,完成了各个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与装置,并进行了控制算法的设计和软件实现,最后进行了整车的调试和优化。
(完整word版)智能车发展历史

智能小车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自动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
它集中的运用了计算机、传感器、信息。
通信、导航、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
一.国外智能车设计竞赛(1)美国的智能车大赛美国国防部与院校、企业和发明家联合开展,全球领先的智能汽车竞赛。
2007年11月,美国第三届智能汽车大赛在加州维克托维尔举行。
本届智能汽车比赛的目标是对未来科学家的激励。
大学、企业和发明家们期望制造出通过洛杉矶和拉斯维加斯间荒地、行程160km的自主控制汽车。
参赛汽车的车顶上有旋转的激光器,两边有转动的照相机,完全由电脑控制,利用卫星导航、摄像、雷达和激光,人工智能系统可判断出汽车的位置和去向,随后将指令传输到负责驾驶车辆的系统,丝毫不受人的干涉,用传感器策划和选择路线。
参赛的无人驾驶智能汽车沿着附近公路飞奔。
(2)韩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韩国汉阳大学汽车控制实验室在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资助下举办,以HCS12单片机为核心的大学生智能模型汽车竞赛。
组委会提供一个标准的汽车模型、直流电机和可充电式电池,参赛队伍要制作一个能够自主识别路线的智能车,在专门设计的跑道上自动识别道路行驶,谁最快跑完全程而没有冲出跑道并且技术报告评分较高,谁就是获胜者。
二.国内智能车辆竞赛现状研究(1)竞赛的起源2005年11月,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指导分委员会与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签署了双方长期合作协议书。
协议书规定从2006年起,飞思卡尔将至少连续5年协办“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提供参赛队的标准硬、软件技术平台和竞赛优胜者奖金,并为主办单位提供一定的竞赛组织经费,我国智能车竞赛由此开始.(2)智能车竞赛的地位教育部:与老牌的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结构设计等四大竞赛并列,被认定为国家教育部正式承认的五大大学生竞赛项目.各高校:清华、交大、科大等名校均参加,最投入为北京科大,每年均举行校内赛(09年规模为79支队伍).校内:综合类竞赛(A类)仅3种,分别为智能汽车、机器人、挑战杯。
2024年飞思卡尔智能车总结(四篇)

2024年飞思卡尔智能车总结关于飞思____智能车轨迹追踪竞赛飞思____智能车竞赛,由飞思____公司赞助,是一项全国本科院校共同参与的科技竞赛活动。
今年,安徽省有幸成为第____届省级赛区,我们专科院校也有幸参与其中。
基于专业的匹配,我们系在本专业中选拔了一些同学,我非常荣幸能与我的团队并肩合作。
由于我们学校初次参加,缺乏经验,指导老师正与我们一起逐步探索解决方案。
我们选择使用B型车进行光电寻迹任务。
根据任务需求,老师将其划分为几个关键模块(寻迹模块、电源模块、驱动模块、测速模块),我负责的是寻迹模块的构建。
起初,对于黑白寻迹,我仅感到“神秘”。
通过查阅资料和老师的指导,我理解了其寻迹原理。
这主要基于黑白颜色对光的反射差异(白色完全反射,黑色完全吸收)来识别黑白线。
由于我们之前未接触过传感器知识,对此领域略感模糊,因此我专门投入时间学习传感器,理解了其在电路中的功能。
接下来,我们面临材料选择的挑战,市场上的光电管种类繁多,各校使用的也不尽相同。
我们需要找到一款适合我们车辆的光电管。
我最初在网上找到一些电路图,并购买了一些光电管进行焊接,但结果并未达到预期。
我一度认为问题出在光电管上,但即使更换为光电发射与接收一体管,问题仍未解决。
在一段时间的停滞和反复试验后,我尝试调整了与接收管串联的电阻值(从10k改为100k),意外地提高了接收距离,达到十几厘米。
这仍不理想,因为为了防止光电管之间的相互影响,每个光电管都需要加上套管,而我们购买的光电管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经过深入研究,查阅资料,以及反复实验,我们最终选择了____公司的光电管(型号)。
我想强调的是,他人的经验可以作为参考,但不一定适用于我们自身,就像我之前选择的光电管电路图,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适用,但在我们的特定需求下并不理想。
在探索阶段,逐步实验始终是至关重要的。
确定光电管后,我们进入了电路焊接阶段。
我们借鉴了其他学校的经验,初步决定使用____来配置光电管。
智能小车实训心得

智能小车实训心得智能小车实训心得作为一名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智能小车实训。
在这次实训中,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最终我成功地完成了项目。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我在智能小车实训中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部分:理论知识在实训开始之前,我们先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
这些知识包括单片机的原理、电机的原理、传感器的原理以及程序设计基础等。
这些知识对于我们实际操作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单片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了电机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了解了传感器的种类和应用范围,并提高了程序设计的能力。
这些知识对于我的实际操作非常有帮助,为我后面的实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实践操作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实际操作。
我们使用arduino单片机搭建了一个智能小车。
这个小车可以根据传感器获取的信息进行移动。
我认为,实践操作是这次实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运用技巧。
在实践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程序调试、电机驱动和传感器的使用等。
但是我相信,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保持耐心、不断尝试,最终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我体会到了很多困难。
例如,在编写程序时我发现代码出现了错误,小车无法正常移动。
此时,我只能不断地调试代码,直到找到问题所在。
还有一次,我发现小车的电机转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停下来,原来是电机温度过高,需要换一个更好的散热器。
这些问题都让我感到有些沮丧,但是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终于解决了这些问题。
第三部分:心得体会这次智能小车实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并不只是理论的学习,更需要实践的经验。
只有当我们将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才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在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必须通过不断尝试和不断调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团队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实训中,我和同学们不断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让小车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最后,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帮助,让我体验到了一个真正的智能小车实训。
《智能车之技术报告》课件

导航技术是智能车的指南针,它能够让 车辆在复杂的道路和交通环境中找到正
确的路径并引导驾驶员到达目的地。
导航技术包括GPS定位、地图匹配、路 径规划等技术,它们能够提供高精度、 高可靠性的导航服务,以支持智能车的
各种应用场景。
导航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和升级, 以提高其性能和可靠性。
03
智能车的实际应用
智能车的发展历程
总结词
智能车的发展阶段和里程碑
详细描述
智能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辅助 驾驶阶段,主要是利用一些传感器和控制器来实现简单 的驾驶辅助功能。第二阶段是部分自动驾驶阶段,车辆 可以在特定情况下自主驾驶,但驾驶员仍需保持警惕并 随时接管控制。第三阶段是高度自动驾驶阶段,车辆可 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自主驾驶,但仍有一定的限制和条件 。第四阶段是完全自动驾驶阶段,车辆可以在任何情况 下自主驾驶,无需驾驶员的干预和操作。
公共出行
01
02
03
智能公交
通过智能化技术改造公交 车,实现实时监控、路线 规划、自动报站等功能, 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共享单车
利用智能化技术管理共享 单车,实现车辆的定位、 预约、租借等功能,方便 市民出行。
智能出租车
通过智能化技术改造出租 车,实现预约、支付、评 价等功能,提高出租车服 务质量和效率。
无人驾驶出租车
无人驾驶技术
利用先进的传感器、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实现车辆的自主驾驶,提 高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性。
远程监控与控制
通过远程监控与控制系统,实现对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实时监控和远 程控制,确保行驶安全。
无人驾驶出租车运营模式
探讨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运营模式,包括车辆调度、路线规划、收费 标准等,为实际运营率、人权等价值问题是关 键。
2024年智能车制作历程及总结

2024年智能车制作历程及总结制作智能车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项目。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2024年智能车制作历程及总结:1.需求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团队确定智能车的主要功能和特性。
与客户或使用者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2.设计阶段:根据需求分析,设计智能车的整体架构和功能模块。
确定智能车的外观设计、电子系统布局等。
3.硬件开发阶段:在这个阶段,团队开始开发智能车的硬件部分。
包括选择合适的处理器、传感器和执行器,设计电路板和布线。
4.软件开发阶段:同时进行软件开发,包括智能车的感知、决策和执行功能。
开发算法和控制系统,使智能车能够实现自主驾驶、避障等功能。
5.集成测试阶段:在这个阶段,将硬件和软件集成到一起,并进行测试。
测试智能车的各项功能和性能,修复可能存在的问题。
6.验证测试阶段:进行实际道路测试,验证智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
模拟不同道路和交通条件,测试智能车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
7.优化和改进阶段:根据测试结果和用户反馈,对智能车进行优化和改进。
改进算法、增强感知能力、提高安全性等。
8.制造和生产阶段:在完成设计和优化后,开始批量生产智能车。
确保产品质量和性能稳定。
总结:智能车制作是一个多学科的工程项目,需要团队合作、专业知识和不断的改进。
制作智能车需要从需求分析开始,设计硬件和软件,进行测试和验证,并最终生产出高性能、安全可靠的产品。
制作智能车的过程中要注重用户需求和体验,不断改进和优化,以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从2024年的智能车制作历程可以看出,智能车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未来可能会实现更多先进的功能和性能。
智能小车 技术总结报告

智能小车技术总结报告队名:BIT 电气二队队员: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宣言:做到最好第二届“飞思卡尔杯”智能小车 (1)技术总结报告 (1)摘要 (2)第一章:智能小车总体概况 (3)1.1 概况 (3)2.总体结构如图 (3)3.作品智能小车如图 (3)第二章智能小车硬件系统设计 (4)2.1 控制核心DSP电路 (5)2.2 直流电机驱动模块 (5)2.3 智能小车路径检测 (8)第三章智能小车软件设计 (11)3.1算法描述 (11)3.2主程序流程图 (12)3.3 程序清单 (14)四:总结与体会 (19)五:参考书目 (19)摘要本智能小车采用飞思卡尔公司的56F8013VF DSP芯片作为控制核心,通过红外发射管和接收管识别路径,利用PWM技术控制直流电机的前进速度和方向,硬件电路基于提供的DSP 开发板可靠完善,软件采用C语言编程简单明确,经反复调试安装,形成一完整作品,可满足大赛要求。
关键词:DSP 智能小车路径识别 PWM控制技术第一章:智能小车总体概况1.1 概况智能小车采用56F8013VF DSP开发板和一块通用板为基础,经焊接相关控制芯片而成,通过I/O口检测信号,输出PWM 信号控制直流电机前进停止左转右转。
检测信号则为三组红外发射和接收管,黑线时输出高电平,白线时输出低电平。
2.总体结构如图3.作品智能小车如图第二章智能小车硬件系统设计2.1 控制核心DSP电路如图输出主要包括:1. 6通道PWM模块2. 串行通行接口(SPI)3. 16位定时器4. 6通道12位ADC5. 26个GPIO智能小车主要利用PWM模块,定时器,GPIO口。
2.2 直流电机驱动模块直流电机采用H桥控制方案如图通过采用L293D芯片可以达到目的,整体控制方案如图电机有两个分别作为左右轮的驱动,而通过两路PWM输出即可控制一个电机,故共需4路PWM输出。
L293D芯片内部结构如图真值表如下当允许信号ENABLE 为高时输出才随输入变化,否则为高阻态,所以焊接时,ENABLE及VS均接VC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车制作历程
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清醒的头脑和恰当的时间,正因为今天校赛刚刚结束现在头脑很清醒,感触是最多的时候,我想现在写下这篇文章应该是最好的。
回首刚去年十月之前,我还是一个一无所知的莽撞的刚步入大三对未来迷茫的小子。
因为我所读的专业开了单片机这门专业课,而恰好我班上有几个同学又进入了蓝博芯科实验室,在课余我也买了一块51单片机开发板看着视频自学着,刚开始学习单片机的时候感觉好吃力,因为什么东西都是从零开始,但是由于视频上是手把手教学,所以勉强还是懂的一些。
接触起来发现电子挺不可思议的,高科技,很绚丽也很实用。
毕竟是自学,而且还是在寝室没有什么计划,所以学一阵子忘一阵子。
后来到了大三上学期也就是十月份的时候,志鹏告诉我实验室要招新成员了。
那个时候我对自己不是很自信,认为自己学到的东西不多没有实力,可能通不过面试,但是眼看着志鹏他们这么的有激情在实验室不停歇的动手做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
考虑到我对电子还是很感兴趣的,也希望能跟着高手们学习一点技术。
就这样我去面试了,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端正我自己的态度后,我到实验室来,第一次看到了传说中的何松。
当时就很震惊,和我想象的何松差别好大。
感觉他很平易近人,第一次就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一个青年应有的热情和自信,还有对学习的渴望。
还记得面试的时候我一个劲的跟几个面试的学长诉说了我对实验室的向往,对电子的热情,以及我个人的态度。
感谢松哥对我的信任,将我招入实验室。
没有想到就进入实验室成为了我大学的一个转折点,我清楚的记得十月份刚进入实验室的时候,我整个人就像发了疯似得。
入魔般的一头就扎进了单片机里面,全身心的就投入了实验室,就好像我在这个实验室呆了很久似得,每天都会过来实验室,早起晚归学习单片机,学习制作PCB板,而且这个习惯就维持到了现在。
有的时候晚上做梦都会梦到自己程序上的问题,这些个时候就是我最最充实的时候,因为我感觉我每天都会学到很多东西都会有突破,而且每天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这样循环下去发现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
进入十一月份的时候,也就是我转变最大的时候了。
那是一次上课杨大勇老师邀请松哥到我们教室演讲,像我们介绍他自己制作的激光光电智能车,那是他参加华南赛区获得三等奖的作品。
看着他津津有味地向我们介绍小车的时候,我就在想,要是我能做出自己的小车那该多好啊。
后来我找到松哥向他了解了下制作智能车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他告诉我说一切从零开始,仅仅需要些单片机基本功。
于是我就下定了决心,决心要去参加比赛了。
那个时候王志鹏他们已经组了一个队。
我没有队友,就想着实验室其他的人是否想做小车,刚好唐丽君也想做车子,但是还是缺一个人。
没办法了,先就两个人组成一个队伍先。
我把51单片机各部分都用了一遍之后,就制作了几个小模块。
算是我的处女作吧,还记得那是一个温度报警器,现在想想真是太简单了,不觉自己都会傻傻的笑话那个时候的我。
到那个时候我开始有些许的迷茫,做小车不知道先从哪里下手。
松哥跟我说是时候开始可以买一个更高级的单片机了。
正好那个时候我的第三个队友出现了,他是肖甲。
于是我信心希望有大增。
我们一起出钱买了一个16位的飞思卡尔单片机—MC9S12XS128,还有一大包的元器件,电阻电容都一大堆。
由于我的进度是我们三个人里面最快的,在我学完51单片机后,我开始学习Altium Designer09 PCB画板,但是当我学会画板的时候其他的两个队友还在学习51单片机。
但是时间也就不等人。
那个时候到了期末,也就是12月份了,我们都开始了复习,他们在实验室的时间明显少了,唐丽君有点时候一个星期都不来一次,只有我和肖甲还在为小车奋斗着。
在临近期末的时候,我还做了一块主板出来,寒假还带回家了。
寒假在家没怎么学习,寒假结束之后,回到学校。
整个人的奋斗精神有来了,开始不停歇的制作电路,电源。
但是这个时候,实验室唐丽君是基本上看不到人了。
有一天肖甲对我说他要去考研了,也就是不能做项目了。
烙下这么一句话,就把电脑搬走了。
虽然他们都走了,我还是告诉我自己,做小车这是我的决定,即使我一个人我也要坚持下去。
但是每当看着志鹏和林勇他们那样可以三个人在一起讨论的时候,我的内心偶尔会感觉到一丝凉意,但就是这凉意迫使我更有动力,因为我感觉到了压力。
每当松哥看到我的时候他都会很鼓励我,他当时也遇到过同样的事情,室友都走了,但是他很幸运,最后去了信工学院又组了一个队伍。
他告诉我一个人照样能够做成功。
大概是三月份的时候吧,我和志鹏还有志鹏的队友吴成三个人帮张宇老师接了一个项目—机车冲动检测。
原本想这个项目会很快完成,没有想到这个项目会持续到现在。
于是我们就一边做这老师的项目,一边做这智能车项目。
特别是三四月份的时候,那段时间好累,我们基本上是不去上课了,而且老是通宵。
四月份我的摄像头的图像出来了,这也就意味着我突破了摄像头的瓶颈了,那时候基本上是连续通宵了几个晚上,后来发现这样不行,太累了。
一个人要做硬件,要做机械,要做软件。
想想都觉得自己太不容易了,而且在五楼的时候场地还这么小。
没想到的是我一个人做的小车是第一个跑起来的,也是到目前跑得最好的一个。
其实最重要的日子就是3中旬到4月底,也就是我真正没有花太多时间在硬件和机械的时候,真正花时间在程序上的时间应该就只有一个月左右。
最难调的就是舵机了,现在感慨万千只要舵机策略调好了,速度就随便往上加了。
当我的车子第一次在一个小赛道上跑起来的时候,那感觉太兴奋了,跑完第一圈的时候我狠狠的向胸口挥了一拳,还咆哮了一两声。
我又突破了。
当跑完一圈的时候,接下来就优化再优化了,不断的进行调试各种参数了,PID调节速度,PD调节舵机。
当调节的差不多的时候,就看着自己的小车稳当的以比较快的速度冲过各种弯道,直道。
这个时候就有一种很幸福的感觉,自己的努力终于让车子跑了起来。
今天的比赛,我看到了差距,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首先:机械太粗糙了,摄像头装的不稳,太高了,也不能装到电机上面,底盘也最好不要固定,减震系统不能去掉否则会车子跑起来会斗动。
摄像头也不要架太高。
齿轮一定要啮合好,不然车子跑起来会有很大的声音,舵机也要装稳,中心要对称,否则对过不同的弯道可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其次:电路就是主板的问题,主板一定要做好。
首先是布线的问题,布线电源线要粗,信号线要短。
不同的模块之间应该给不同的芯片供电,即使是两个模块之间要用相同的电压,也要用两个芯片各自供电,这样就可以避免一路短路烧坏全部电路了。
尽量做到互不干扰。
再者:程序问题也就是关键的问题了。
写程序需要很细心,需要分模块。
最后:策略问题,我个人感觉是小车的灵魂了,好的策略在舵机上是展现的淋漓尽致,摄像头的前瞻取多少,怎么用数据,怎么控制舵机的打角。
做哪个车都是尽量内切,内切的话才能跑得更快。
电机照样需要策略,怎么快速的加速,快速的加速。
不同的弯道可能需要不同的刹车。
这就是要看PID,和PD的控制策略了。
总之摄像头的策略问题就在数图像数据的使用问题了,怎么使用这数据就看个人的想法了。
至于策略问题我个人是没有用好,很粗糙。
总结我自己的不足:1,不够努力,时间不够,一个人要做的事情太多,好想找个
同等水平的队友或者比我厉害的高手
2,机械太粗糙,跑得快的队伍的机械都是很好,调的好的机械有几个标准。
电机跑的时候应该是没有声音的,有声音说明此轮啮合的不好;跑的时候摄像头是不会摇晃的,如果摇晃了说明安装的不够好,防装措施要做好,摄像头固定支架不要自己粗糙的做,到网上买最好的,或者自己CAD出图
3,赛道太粗糙,做赛道的时候应该多做直道,50CM(22.5—72.5)一定要有两三个,小S也要有。
就是要快速跑,不能太多弯道了,否则到以后好难加速。
4,程序不够优化
5,策略粗糙,数据不好用
6, 电路电源做的不够好,虽然可以用但是存在隐患
心得:制作智能车需要一个团队三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强烈建议专门一个人负责机械和硬件,不要小看硬件,能将硬件做到很好的队伍没几个更不要小看机械,机械调好了,车子就能跑得很稳很快,机械和硬件是车子的基础,有时候基础没有做好其他的策略都是白费劲。
程序建议要两个人共同来完成,不能一个人专门写程序,这样的话很可能个人的思想是相当有局限的,程序里面出现的问题自己一个人往往容易忽略,不能很好的发现问题,多一个人讨论,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我多么的希望实验室有这样一支队伍,志同道合的三个人,为小车为梦想一直奋斗下去,中途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下去,都义无反顾的去付出,但是这是很难达到的,人与人的差距太大了。
一个人是找不到人与人相互依赖的感觉,没有相互信任的感觉。
这样太孤单太累了。
但是我就看到了这样的一支队伍,他们就是摄像头校赛的第一名,那是一支我最羡慕的队伍,他们从一而终,半个月前和我一样的速度,半个月后比我快多了,这半个月车子像从新做了一样从机械到策略,都接近完美。
201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