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幼儿早期语言干预的个案研究
幼儿园语言障碍干预案例分析 幼儿园干预

一、概述在幼儿教育中,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语言障碍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语言能力的重要培养地,需要进行有效的干预来帮助那些有语言障碍的幼儿。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幼儿园语言障碍的干预措施,并总结经验,以期为广大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些参考。
二、案例描述小明,3岁半,幼儿园大班。
在幼儿园中,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低于同龄幼儿,常常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思,且经常出现说错词、语音模糊等情况。
小明的家长也反映,在家中小明的语言交流也存在困难,影响了他和家人的交流。
三、干预措施1. 评估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园教师需要首先对小明进行语言能力的全面评估,包括听力、口语表达、词汇量等方面。
通过评估,可以了解小明的语言障碍具体表现和程度,为后续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2. 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针对小明的语言障碍情况,幼儿园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根据评估结果,针对小明的具体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包括口语训练、语音训练、词汇训练等内容,以帮助小明克服语言障碍。
3. 与家长合作幼儿园教师需要与小明的家长进行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小明语言能力的提高。
可以向家长介绍一些家庭练习的方法,鼓励家长在家中进行语言训练,以加速小明的语言进步。
4. 设计语言能力提升活动幼儿园可以设计一些专门针对语言能力提升的活动,例如口语表达比赛、语音模仿游戏等,提供给小明和其他有语言障碍的幼儿参与,从中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
5. 跟踪评估幼儿园需要定期对小明的语言能力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干预方案。
通过长期的跟踪评估,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小明的语言发展情况,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四、经验总结1. 个性化干预针对语言障碍幼儿,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因材施教,针对性地开展训练和活动。
2. 多方合作幼儿园教师需要与家长、专业人员等多方合作,共同致力于幼儿的语言能力提升。
3. 定期跟踪评估幼儿园应该定期对幼儿的语言能力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唐氏综合症儿童语言训练的个案研究

唐氏综合症儿童语言训练的个案研究唐氏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疾病,孩子智力发育迟缓,常常伴随着身体畸形和语言障碍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语言训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
本文以一例唐氏综合症患儿为例,介绍其语言训练的过程和成效,为其他类似患儿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个案概述:被访者是一名7岁的唐氏综合症男孩,因智力障碍而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孩子平时生活中表现良好,身体健康,但其语言表达能力远低于同龄人水平,常常不能理解别人的话语或表达自己的意思,尤其在交流中出现频繁的语法错误和词汇使用不当的情况,给其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训练过程:语言训练从听力训练开始,主要针对孩子语音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训练包括多次反复听取单词和短语,要求孩子能够辨别出语音中的差异,理解其中的含义,并能够准确地复述出来。
在听力训练的基础上,逐渐加入对话练习,要求孩子能够明白别人说话的意思并能够应答。
这个过程在最初阶段会是一种挑战,孩子很难集中注意力和理解语言。
因此,训练需要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进行,逐渐提高训练难度和语言要求,培养孩子的语言习惯,提高其语言表达的能力。
此外,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还会采用图像辅助和实物辅助的方法,增加孩子的注意力和自信心。
例如,老师会使用图片或实物来引导孩子讲述事物的特点和功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训练效果:经过多次的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孩子的语音识别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能够准确地辨别出单词和短语中的语音差别,并能够明白其含义和运用。
在对话练习中,孩子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能够使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日常交流,在性格和兴趣等方面也有了更好的展现。
此外,老师发现,在训练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不再担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存在问题,学习和生活的品质也随之提升。
总结:综合来看,针对唐氏综合症儿童的语言训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
智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个案

智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个案一: 学生基本情况姓名:李** 性别:男年龄:6 岁残疾类型: 智障语言障碍类型: 语言发育迟缓二: 学生语言水平初评情况:1 、呼吸、构音器官正常。
2、字母发音方面:①单元音能正确发单元音aoe i u u②声母发音方面:t n q x zh ch sh z c s 不能正确发音, 能模仿发四声3、仿说单音节词:能放说单音节4 、仿说双音节词:能仿说双音节之叠音。
非叠音的双音节词不能仿说。
5、理解:有一定的理解能力6、表达:能表达简单的需求三、初评情况分析与训练策略李** 语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构音器官运动不灵活, 而导致字母的发音部位方法不正确, 造成语言表达不清晰。
由于说词能力处在单音节阶段, 所以其语言表达能力水平较低。
四、制定实施训练计划(长期目标及短期目标)1、提高李** 构音器官的灵活性。
①、能完成构音器官运动操口部活动:张口闭口、下颌运动20 次/ 项②、能完成构音器官运动操唇部活动:撅、咧嘴20 次/ 项③、能完成构音器官运动操舌部活动:伸舌、翘舌20 次/ 项2、加强声母发音矫正训练。
①、声母n及其声韵组合:拿奶奶牛女孩男孩你好②、声母I及其声韵组合:喇叭老师长颈鹿狼萝卜脸③、声母zh ch及其声韵组合:猪手指吃饭叉子炒菜早晨3、加强双音节词的发音训练(非叠音), 提高理解能力。
双音节训练词表:①阿姨鳄鱼②蚂蚁玉米乌龟耳朵企鹅③你好再见开门喝水训练看书弹琴吃饭睡觉老师④眼睛眉毛耳朵鼻子嘴巴(五官名称)⑤其他双音节词语(水果名称、动物名称、食物名称等), 根据情况选训4 、加强三音节词的发音训练, 提高表达能力。
三音节训练词表:①abb大姐姐布娃娃吃豆豆老奶奶②aab拍拍手点点头棒棒糖谢谢你毛毛虫③ aba笑一笑跳一跳尝一尝指一指拍一拍好不好④ abc阿姨好对不起吃米饭拍皮球戴帽子开汽车打电话串珠子喝饮料下课了自行车长颈鹿大熊猫胡萝卜电子琴洗手液电视机电风扇羽毛球文具盒五、训练效果反馈经过本学期的训练,李**在语言方面, 从刚开始只能发单音, 到现在已经能较好的说三音节词了, 这是孩子在本学期语言沟通方面最大的一个语言跨越。
幼儿语言能力发育迟缓的个案研究

幼儿语言能力发育迟缓的个案研究幼儿语言能力发育迟缓的个案研究引言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语言刺激的早期暴露和丰富经验能够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发育。
然而,有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育出现了迟缓情况,这给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带来了困扰。
本研究旨在通过一个个案研究的方式,探讨幼儿语言能力发育迟缓的发生原因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建议。
个案背景个案小李,男,3岁,目前就读于幼儿园。
根据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观察,小李在语言能力方面发育迟缓。
他的语言表达较为简单,字词使用有限。
此外,他在和其他小朋友的交流中往往会出现理解困难,难以适应社交环境。
原因分析1. 生理原因个案小李在母胎期和出生后的早期就接受过一次手术,这可能对他的语言中枢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早期手术可能会导致幼儿晚发和语言能力发育迟缓。
2. 环境原因小李的家庭环境相对较为封闭,与同龄幼儿的接触较少,这可能限制了他的语言刺激和交流机会。
此外,个案小李生活在一个单语环境中,缺乏与其他语言的接触也会对他的语言能力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影响分析1. 学习困难由于语言能力发育迟缓,小李在学前教育中可能会遇到困难。
他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不足可能导致他难以理解教师的指令和跟上课堂的进度。
2. 社交问题语言能力发育迟缓可能造成小李在与其他幼儿的交往中出现困难。
他可能会在交流中感到沮丧和尴尬,导致他对社交活动的回避,从而在社交技能的发展上落后于同龄幼儿。
干预建议1. 语言刺激环境家长和教师应提供更丰富的语言刺激,在日常生活中增加与小李的交流机会。
利用游戏、图书等方式,鼓励小李积极参与到语言交流中。
2. 联合干预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紧密合作是干预成功的关键。
他们可以共同制定干预计划,每个人负责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提供一致的支持和刺激。
3. 专业辅导个案小李可以在儿科医生和语言治疗师的指导下接受专业辅导。
医生可以进行相关检查,排除其他潜在的生理原因。
一例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训练的个案研究报告

一例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训练的个案研究报告I.引言智力障碍儿童指的是在智力发展方面存在明显困难的儿童,他们通常在语言、学习、记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发展较为落后。
本研究旨在探讨一例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训练个案,以评估语言训练在促进其语言能力发展方面的效果。
II.案例描述小明,男性,9岁。
被诊断为轻度智力障碍,智商评估为60。
在语言方面,小明存在发音和表达困难,且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比同龄人较差。
他被分配到语言训练项目中,每周接受三次个别训练课程,每次45分钟。
III.方法1.评估:在进行语言训练计划前,我们对小明的语言能力进行了评估,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理解等方面。
2.目标设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了具体的训练目标,包括改善发音准确性、提高语法和句式建构能力、扩大词汇量等。
3.训练内容:训练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包括游戏、绘本、图片描述、角色扮演等,以增加小明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训练进度:每周评估一次小明的进展,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训练内容。
IV.结果经过3个月的语言训练,小明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理解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他的发音准确性得到了改善,能正确发音并辨别辅音和元音的区别。
句法和句式建构方面,小明能够运用基本的句子结构,并开始尝试复杂的句子。
词汇方面,他的词汇量扩大了,能够使用更多的词汇进行表达。
V.讨论本个案研究表明,语言训练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训练,小明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理解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训练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小明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加了训练的效果。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只有一个案例,不能代表所有智力障碍儿童的情况。
此外,语言训练的时长较短,长期训练的效果尚未得到评估。
VI.结论虽然本个案研究存在局限性,但结果表明语言训练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有正面影响。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更长时间训练的效果,以及不同训练方法和策略对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能力提升的效果。
智障儿童早期语言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智力障碍儿童早期语言能力培养的研究教育科学学院09级特殊教育专业090405015 李聪锐指导教师杨锦龙副教授【摘要】“语言影响认知,早期语言学习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早期语言能力培养要了解其语言发展特点和科学认识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早期培养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能力对其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有正向功能,且早期干预是智力障碍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期与关键期。
对智力障碍儿童语言学习进行早期干预的策略可分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和在家庭教育中进行两种。
【关键词】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能力;早期干预语言为人类所特有的,是智慧高度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工具。
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贫乏,词汇贫乏,语句短,语言理解能力差,语言能力的发展比正常儿童迟缓,会话能力差,他们在语言上的障碍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无法与人交往,别人也无法了解他们想要做什么。
为了使他们能与人们进行交流,参与社会生活,“在康复训练中,应把训练语言能力放在首位。
”[2]“儿童学习语言,有一个关键期(关键期是指“学习的最佳时机,或形成某种行为的最佳时机。
)在这个期间给儿童提供刺激最容易获得反应,错过了这个时机,反应或者不能获得或者不能达到最好水平。
”[3]而语言能力是人类智能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是未来许多能力得以发展、成熟的先决条件。
因此,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语言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早期语言能力培养的认知基础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早期语言能力培养需要有的基本认识,一个是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一个是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教育的看法。
了解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是基于学术性的要求,而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教育的看法则是从人文的角度要求教育者正确看待智力障碍儿童。
(一)智力障碍儿童语言发展特点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决定其需要的培养方式,也对学习的时间提出了要求。
1.智力障碍儿童语言发展特点“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迟缓和异常。
智障儿童语言训练教案

智障儿童语言训练教案【篇一:智障语言个训课教案】篇一:智障学生语言训练个案唐氏综合症儿童语言训练个案无锡市南长区培智学校谢燕华丽珍一、案例简介本个案记录了顾利杰、唐粤琳两个唐氏综合症儿童语言能力训练发展的成长过程。
顾利杰、唐粤琳、这两位都是唐氏综合症儿童。
任何一名唐氏综合症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有很多缺陷,为了能够让他很好地和别人交流,正确、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我们对他们了语言能力方面的训练,在个案中着重介绍了如何通过舌操练习法、交往沟通法、评价方式成功法、伙伴关系指导法等儿童训练等方法来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
二、案例背景:由于唐氏综合症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因此,早期干预对这样的孩子来说是越早进行越好,尤其是唐氏综合症儿童的语言能力的训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作用极大,一方面能够促使其产生多说话的愿望,加速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其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避免产生自卑情绪。
在训练开展前期,顾利杰、唐粤琳两位同学连一句两个字的话都无法表达,更不用说与他人进行交流,自卑心理相当严重。
通过多次走访、调查,与家长沟通,根据这两位同学的具体情况,确定了下列矫正方案:1、首先训练两位儿童的舌肌活动能力和运转能力。
2、提高和加强生活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案例实录:1、舌操练习法顾利杰训练了一个学期后,舌头明显灵活很多,伸缩和左右转都非常灵活,说话也稍微清楚了一些,这样我们就开始进行其他方面的训练了。
2、交往沟通环境法大家知道,语言既是人类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的工具,又是进行思维的材料。
正常儿童通常在1岁左右开始说话,入学时基本上掌握了口语的交际能力,能够比较流利地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唐氏综合症儿童学习迁移能力差,对交往性语言的学习即使在强化训练下学会了,也未必能在生活环境的自然状态下显现出来。
所以我们总是有意识在不同时间、场合自然地与他问好、谈话。
在班级每一个单元教学中都会设置情境让学生自然交流。
智力障碍儿童的个案干预研究

智力障碍儿童的个案干预研究1.智力障碍(MentalRetardation,简称:智障)是因遗传、环境不良因素导致的个体脑功能发育迟滞,其核心特征是认知障碍和社会行为障碍。
此外,他们还可能伴随有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情绪行为障碍等。
障碍程度有重、中、轻之分,聪聪属于轻度智力障碍。
3.感觉统合训练(简称:感统训练)是指为提高个体感觉统合能力、减少感觉统合失调对个体生活、学习的负面影响而开展的有计划的训练活动,也称为感觉统合治疗。
专业性、系统性以及实践活动组织化是感觉统合训练等干预技术实务过程的基本特征。
受核心障碍及伴随障碍的影响,智障儿童普遍存在感觉统合能力发展不足问题,障碍程度越重感觉统合失调也越严重。
所以,在智障儿童教育和训练中,感觉统合训练就成为常用的干预技术之一,得到广泛应用。
它不仅可以有效改善该类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状况,还对其运动能力、认知能力及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聪聪进行有针对性的感统训练的干预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上讲都将有积极意义。
图为感觉统合训练区部分器材:(二)研究内容1.了解轻度智力障碍随班就读个案基本信息,包括一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病理病因信息、治疗干预史信息、兴趣爱好及人际交往信息。
2.对轻度智力障碍随班就读个案进行感觉统合能力发展水平评估,包括前庭功能、触觉功能、本体感觉功能、学习能力等评估。
3.对轻度智力障碍随班就读个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感觉统合训练方案设计、实施、复评。
(三)研究目标1.了解轻度智力障碍随班就读儿童基本特征和发病原因。
2.掌握促进轻度智力障碍随班就读儿童感觉统合康复方法。
3.通过有针对性的感统训练,促进聪聪各种感觉能力的发展,提高感觉间以及感觉与动作间的协调性和统整能力,让他较好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提高他的注意力以及信息从获取、加工到输出的连续性和协调性,提升他自尊心和自信心,缓减心理压力,积累积极的心理体验,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并为提升其生存质量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力障碍幼儿早期语言干预的个案研究
【摘要】早期干预是智力障碍幼儿康复成功的手段之一,而语言则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该文从个案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一例成功的智力障碍幼儿早期干预的案例。
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设定的具体目标分阶段地对智力障碍幼儿实施干预是有效的。
同时研究发现,在干预中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及时对儿童进行强化,充分利用游戏的价值对智力障碍幼儿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智力障碍幼儿早期干预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116-02
早期干预是对幼小年龄的发展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儿童采用的一种特殊教育的训练手段。
通过这种教育措施的实施,可使这部分儿童的智力(或能力)有所提高,并获得一定的生活能力和技能。
智力受损导致智力障碍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受到制约,而语言方面存在的困难则使他们无法顺利与人交流,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认知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所以,对智力障碍幼儿早期语言的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个案基本情况介绍
可可,4岁,独生女,出生时因窒息而导致轻度智力障碍。
可可的家庭结构为核心家庭,家庭关系和睦,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均良
好。
父亲是商人,母亲是全职妈妈。
可可2岁时妈妈发现她说话还不清楚,运动能力欠佳,刚刚能走路,但是她走路摇晃、重心不稳,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及手眼协调能力均不如其他孩子,去医院做检查,医生诊断为发育迟缓,轻度智力低下,建议家长带可可做早期干预训练。
通过访谈,了解到个案可可的家族无疾病史,母亲怀孕期间无任何不良习性及反应,父亲由于忙于生意应酬,没有戒烟戒酒。
可可是个早产儿,刚出生时体质非常弱,经常患病,可可从出生后其各方面的表现都落后于正常儿童。
通过观察,了解到可可在语言发展方面虽会说简单的句子,但经常自言自语,与父母说话时所表达的句意也很模糊。
为了对她进行有效的评估,首先对她进行了智力诊断,根据韦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验对可可初评可知,她的智商为60分,属轻度智力障碍。
在对其语言能力进行评估时发现,由于受智力水平的限制,导致她在语言表达和使用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
然后又进一步对可可进行了构音能力评估,根据汉语构音能力测验词表的测试结果发现:可可在构音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某些声母音位混淆不清。
研究人员发现,要想提高个案的语言清晰度,就必须从构音功能开始训练。
二干预过程
1.干预主要目标
通过对个案可可的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干预,尽可能地使可可能清晰、准确地发出每一个音、说出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提高
其语言运用能力,争取全面康复,进入幼儿园正常班级学习。
2.干预具体目标与内容
个案可可在语言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存在明显的构音异常问题,她掌握的词汇量也很少,且对词义的理解不准确,因此,也不能正确地使用这些有限的词语。
根据以上问题,研究者采用小步调、阶段式学习法给可可制订了如下分目标:目标一,矫治构音异常问题;目标二,矫治声调过高问题;目标三,从字到句的过渡。
根据以上分目标对可可实施干预,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可可的听觉感受性差,听音、辨音的能力比较薄弱,使其很难模仿外界的声音,又由于她的口腔灵活度差,使她很难分清相似音位对字母的读音,根据声母音位习得顺序表和音位对测验发现,可可目前处于声母习得顺序的第三阶段,但她对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声母习得都尚未掌握、辨清,如“b”和“p”,“d”和“t”不分;常把“l”读成“n”,或把“d”发成“多”,这时,研究者采用演示法、观察法等教可可学会区分相似音,在发音时不替代、扭曲、添加、省略音节,如:让可可仔细观察研究者发音示范时的口形和舌位,并对着镜子反复观看自己的口形和舌位,体会发音要领,模仿发音。
训练过程中研究者尽量充分调动可可的主动参与性,在练习发比较容易混淆的音时,研究者利用图片帮助其发音,如“j”和“x”,用公鸡(ji)(图片)练习“j”的音,洗(xi)澡(图片)帮助发“x”音。
其次,个案可可之所以说话时别人听不懂是因为她说话时声调过高,进而影响语言的可懂度。
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声调调值定位图,研究者先训练其“定位”调值“55和33”,做到有效控制声带,把握音高,准确到位;然后进行声调训练,先进行单音节词的声调训练,再进行双音节词的声调训练,最后进行三音节词的声调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手指示意法、歌诀带路法、故事教学法等方法以使训练更具趣味性。
每当可可说话时发出正确的声调,研究者就会利用饼干作为强化物奖励给可可,这使她信心倍增,大大增进了训练效果。
最后,从单字发音起,逐步过渡到学词语,再到能清晰地说出每一句话,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在可可能够达到对于会说的词语能发出正确的音这一目标后,研究者对可可进行了儿童语言训练的最高目标,会根据不同场合说合适的话,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一阶段主要采取情景模仿训练,在情景中进行一些开放性的问句,以增加研究人员和个案彼此之间的互动并诱发儿童的语言发展,如在“开商店”的游戏中,让可可扮演售货员的角色,让她介绍些她感兴趣的物品等。
三干预结果
由于可可进行早期干预的时间较早,经过一年的干预,可可的语言有了很大的进步,她的语言发展很快,而且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效果也明显好转。
不仅声音洪亮了许多,不再胆怯重复语言,而且词语的发音都变得规范了,再对其进行汉语构音能力测验词表的测
试后得到了令人欣慰的结果,可可对于声母习得表中的相似音和原来易混淆的音,如“b”和“p”,“d”和“t”已经能正确分辨并准确发音。
在对其进行音调测试后发现,可可由原来的只能跟读一句话且不准确的状况提高到现在能跟读全部简单的句式,例句如下:“皮衣是爸爸的。
玉明听见鸡鸣声。
爸爸的脾气比较小。
弟弟没有理解爸爸的意思,错拿了雨衣。
暴雨之后,场地变成了烂泥地。
”
以上结果意味着可可可以顺利地进入到普通幼儿园中和普通儿童接受同等教育,从而进一步融入社会。
四干预后的反思
1.家长要充分发挥其配合、引导的作用
第一,研究人员在对可可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发现,可可的家长时常会注重干预的结果,没有考虑到儿童现有的水平,对儿童的干预成果期盼心切,这往往会给干预过程造成干扰,以至于影响干预效果。
所以,在对儿童进行康复时,家长要摆正对待儿童的心态。
从儿童现有水平出发,积极配合治疗师及专业人员的工作,要以坚韧的恒心、持久的耐心面对儿童的治疗效果。
第二,可可的父母在家说话时都很注意自己的发音和用词。
在生活中,也会时刻关注孩子的发音,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这对可可的恢复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许多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与儿童智
力相关显著。
父母所用言语的类型、内容都与儿童的智力相关。
家长应为儿童提供良好的语言典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儿童的一生。
2.干预中要进行及时的反馈、强化
可可在平时与父母的交流中,会突然蹦出最近新学会的词语,这时可可的父母会对她进行及时的强化,增强了可可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
这就启发我们,当儿童表现突出时,家长或治疗师及时给予强化会使儿童更加容易接受,强化的效果也会更好。
还应注意强化应具有一致性。
例如:家长或治疗师对儿童的某种行为是肯定的,那么其他人也应该是肯定的,这样才不会使儿童混乱;强化的语言、表情、动作等也应该具有一致性,这样使儿童能更容易地感受和理解。
3.利用游戏的价值实施干预
在对可可进行训练的过程中,研究者加入了大量游戏活动,以吸引可可的兴趣,使其集中精力参与到训练中,结果表明这一方法非常奏效,大大提高了训练效果。
智力障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感知的对象,离不开行动。
“游戏是一切活动开始的萌芽”。
游戏活动可以刺激大脑皮层引起兴奋,并把注意力引到教学活动中来。
经过手脑并用建立鲜明、清晰、正确的表象,因此游戏活动是儿童不可缺少的训练内容。
参考文献
[1]郑蓉、池霞.智力发育迟缓儿童的早期干预个案[j].现代特殊教育,2010(10)
[2]黄昭鸣.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刘在花、许燕、李士明.智力落后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3(19)
[4]李娜、张福娟.听力障碍幼儿早期干预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8)
[5]王书荃.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发现与训练[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220~221
〔责任编辑:庞远燕〕。